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的实质与价值
![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的实质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566866d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2.png)
犯罪心理画像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兴趣。
目前, 相关研究日渐增多。
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不同的理解。
有的对其充满着期待并寄予过高的希望; 有的则疑虑丛生, 对其不屑一顾, 甚至予以拒绝。
笔者认为, 无论从研究还是从实践出发, 都有必要澄清相关的认识。
只有在较准确地认识这种研究的实质与价值的情况下, 才能使其对刑侦和犯罪预防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犯罪心理画像的涵义在笔者早期开展这项研究查阅资料时看到由特维主编的著作《Criminal Profi2ling——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 evidence analy2sis》, 决定翻译此书的初期就遇到了如何界定其基本概念的问题, 即如何以最确切的中文术语表达Criminal Profiling。
为了简练表达, 笔者曾用“犯罪人画像”, 但此概念在教学初用时就遇到来自基层一位刑警的异议, 认为用“犯罪人画像”极易与用绘画再现嫌疑人相貌的技术混淆, 故最终使用“犯罪心理画像”来表述。
目前, 这一概念虽已被普遍使用, 但是, 仍有人对其质疑, 同时,对其解释也出现差异。
为本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有必要厘清这一概念的基本涵义。
(一) 何为犯罪心理画像查阅国外相关的研究, 犯罪心理画像也有多种称谓: 犯罪人画像、心理的画像、犯罪人格画像、行为画像、犯罪现场画像和犯罪侦查分析等。
其定义也各有不同表述。
联邦调查局将其定义为一种侦查分析, 即“根据他或她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来鉴别犯罪人的主要人格特征和行为特征的侦查过程”。
英国学者肯特则用犯罪人画像来表述,他定义为“通过犯罪人实施犯罪时的行为方式来推论其人员特征的过程”。
美国学者伯吉斯(Burgess) 使用的概念是犯罪人格画像, 指“一种通过专业训练为侦查机构提供关于某一特定犯罪类型的作案人员信息的推断”。
贝泽等人提出的定义则为“对某一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那个未知的嫌疑人特征, 包括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地理的及其它相关属性”。
心理学在刑事司 法中的应用有哪些案例
![心理学在刑事司 法中的应用有哪些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0fed418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6.png)
心理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有哪些案例在刑事司法领域,心理学的应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犯罪者心理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对证人、受害者的心理评估,能够为案件的侦破、审判和罪犯的改造提供有力的支持。
以下是一些心理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案例。
一、犯罪心理画像犯罪心理画像是一种通过分析犯罪现场、犯罪行为和受害者特征等信息,来推断犯罪者可能的心理特征、生活经历和行为模式的技术。
在著名的“BTK 杀手”案件中,警方通过对凶手作案手法、选择的受害者类型以及留下的信件等线索进行分析,描绘出了凶手可能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况。
这为最终锁定嫌疑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BTK 杀手在 1974 年至 1991 年间,多次作案并向警方挑衅。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他的作案方式,发现他具有强烈的控制欲和表现欲,且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定的社交障碍。
这些心理画像的特征帮助警方缩小了排查范围,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
二、证人心理评估在刑事诉讼中,证人的证言对于案件的审理至关重要。
然而,证人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证言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质疑。
心理学可以通过对证人的记忆、感知和情绪等方面进行评估,来判断证人证言的可信度。
例如,在一起抢劫案件中,一名证人声称看到了犯罪嫌疑人的面部特征。
但通过心理测试发现,证人在案发时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其记忆可能受到了情绪的干扰。
心理学家通过进一步的询问和引导,帮助证人更准确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从而为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言。
三、罪犯心理评估与改造对于已经被定罪的罪犯,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犯罪动机对于改造和预防再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些监狱中,会采用心理评估工具来评估罪犯的人格特征、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比如,对于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罪犯,心理学家会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心理治疗和教育,一些罪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降低再次犯罪的风险。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简介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e2f12f4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8.png)
犯罪的祸患与现代文明的繁荣形
成了阴暗而惨痛的对比。由于生
理学和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人
类在19世纪取得了战胜死亡和传
染病的重大胜利。但是,正当传
染病逐渐消失之际,我们却看到
道德疾病在我们所谓的文明社会
中逐步蔓延。
——菲利
犯罪嫌疑人画像是根据犯罪分析来确 认最大可能作案嫌疑人的大体特征的 过程。犯罪心理画像是指犯罪心理学 专家根据犯罪现场的痕迹等有关线索 ,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以及本人 的经验等描绘出犯罪人的特征。这种 方法背后有着坚实的犯罪调查工作和 犯罪心理学的经验和知识作为支撑。
随着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应用研究的不 断深入和中国犯罪心理画像标准化体系 的建立,此项技术在打击犯罪、保卫公 共安全、维护社会治安、预防和评估犯 罪方面定能做的更多。当然,作为刑事 侦查中一种合法的辅助手段,犯罪心理 画像技术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离不开犯罪 侦查中各种力量的共同协作,对物证的 收集和犯罪现场的重构,诸如此类的侦 查基础技术对画像技术的开展和应用都 不可或缺,甚至至关重要。
另外,运用犯罪心理画像也可对一般犯 罪行为是否将逐步升级到更暴力或更血 腥的犯罪的可能性进行评估。
1.4.5心理画像在审讯中的作用
犯罪心理画像能有效地帮助侦查 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讯问策略。
1.5.1心理画像适用的案件类型和 案件条件
国外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案例大 部分是谋杀和强奸案件,近来也 涉及抢劫、绑架勒索等严重暴力 犯罪,尤其是在涉及变态犯罪和 某些具有仪式主义行为的犯罪案 件中,犯罪心理画像往往能表现 出其优势。
1.2.2心理画像的方法 犯罪心理画像是四种技术的联合
体: ——刑事侦查 ——法医鉴定法 ——心理评估 ——文化人类学的应用。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f8be7aaf121dd36a32d82c1.png)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4-25 17:53:18 点击:0摘要! 犯罪心理画像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常用的辅助侦查手段,其在警务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采用实证方法分析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公安实战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对策,有助于推动这种手段在公安实战中的应用。
关键词! 犯罪心理画像公安实战应用问题对策我国学术界以犯罪心理画像为称谓的研究始于2004年。
这一称谓一经提出就掀起了相关的研究热潮。
除一些公安及政法院校的专家学者开展理论研究之外,公安实战部门的一些人员也开始尝试犯罪心理画像方面的应用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的有关人员。
在他们的推动和倡导之下,郑州犯罪心理画像协会于2007年3月9日成立,这标志着全国首家专业性的犯罪心理画像社团组织在公安机关成立,也意味着公安实战部门开始注重犯罪心理画像的应用研究。
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推广,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公安实战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实战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调查法,针对基层人民警察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132份,回收率为94.3%,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为87.1%;调查对象年龄最大为48岁,最小为23岁,平均年龄为32.3岁;调查对象警龄最长为23年,最短为1年,平均警龄为9.5年;调查对象的警种以刑警为主,治安警察为辅。
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个别调查对象进行了访谈。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及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探究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实战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1 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实战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 对犯罪心理画像缺乏足够的了解犯罪心理画像在国外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目前,其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警方在办案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辅助侦查手段。
浅析犯罪心理画像在刑事案件侦破中的应用
![浅析犯罪心理画像在刑事案件侦破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2c81c32a5e9856a57126009.png)
浅析犯罪心理画像在刑事案件侦破中的应用刘烨摘要:犯罪心理画像(Criminal Profiling)技术虽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已在国外刑事侦查和司法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对此技术的研究目前还刚刚处在起步阶段。
本文从犯罪心理画像的涵义、理论依据及犯罪心理画像在刑事案件侦破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一些浅显的思考,目的让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犯罪心理画像刑事案件应用犯罪心理画像技术(Criminal Profiling)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作为一门技术,虽然发展的时间不长,但逐渐成为美、英等发达国家刑事侦查的重要辅助手段,在刑事侦察和司法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信许多看过电影《沉默的羔羊》的人,对于片中女主角运用心理分析方法将隐藏的变态杀手从茫茫人海中找出的情节并不陌生。
这就是在西方被广泛采用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
美、英等西方国家使用这种分析方法已比较普遍,在美国犯罪心理画像的结论已于1989年开始在系列杀人案件审理过程中用为证据,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于1979年在联邦调查局国家学院先后设立了行为科学组和调查支援科,专门从事犯罪心理画像。
我国对此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目前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许多有经验的刑侦人员在案件的侦破过程中其实是自觉或不自觉运用了犯罪心理画像的技术。
一、犯罪心理画像的涵义“犯罪心理画像在国外有多种称谓,如犯罪画像或心理画像(Criminal or psychology profiling)、犯罪人画像(Offender profiling)、犯罪人格评估(Criminal personality assessment)以及犯罪现场画像(Crime scene profiling)等。
”[1]我国关注、研究犯罪心理画像的学者根据不同的英文名称及对英文名称所指代的意义的理解,将这项心理技术翻译为犯罪心理画像。
他们认为犯罪展现了犯罪人的行为,通过研究犯罪行为可以推测犯罪人的性状。
浅论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刑侦实践中的应用
![浅论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刑侦实践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f54bee55f0e7cd18525363d.png)
On the Application of Criminal Profiling in China's Criminal Investigation Practice
作者: 许志[1];邵磊[2]
作者机构: [1]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陕西西安710000;[2]陕西永寿县公安局,陕西咸阳
713400
出版物刊名: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页码: 116-11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犯罪心理画像;侦查;技术;应用
摘要:犯罪心理画像主要是运用精神分析、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和原理对与犯罪有关的行为进行分析,以提供犯罪行为人最为可能的人格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等信息,从而协助侦查机关确定侦查范围的一种技术和方法。
近些年来,犯罪心理画像已越来越多的引起侦查学界的关注和兴趣。
然而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犯罪心理画像的适用条件、研究方法、以及厘清刑事科学技术
与其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将其应用于侦查实践之中。
犯罪心理画像可适用于任何刑事案件,关键在于通过剖析、研究个案中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积累行为资料,为侦查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案例指导。
心理画像技术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
![心理画像技术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38f3a83680203d8ce2f2477.png)
征, 都会在他 的心理 内容 中留下 烙 印 , 形成 稳 定 的人格 特 征 。人格 体 现着 一 个人 的 整体 精 神 面 貌 , : 趣 、 如 兴 爱好 、 气质 、 性格 等 , 年后 一旦 形成 将终 身 难 以改变 。 成 公 安刑侦人员根 据人 的心理发展 的逻辑轨 迹 可对 犯罪 人进 行心理 画像 的 推断 , 行 为 习惯 中 找 出犯 罪嫌 疑 从
人 的性格特征 , 性格 特征推 断作 案人 的 生活 经历 、 再从 兴趣 爱好 、 业技 能等 。犯 罪 行 为是 具 有 独 立人 格 的 职 个体 实施 的一种独 特活 动 , 尽管 该行 为具 有偶 然 性 、 掩 饰性或 情境性 , 一定 程度 上 会体 现 犯 罪 嫌 疑人 一 些 但
r d c n e t a in a e .Atp e e t h s c o o yi g e h oo yi u o n r o t r ,o l ii g f l u d r e u e iv si t ra g o r s n ,t ep y h lg ma et c n lg o rc u ty i n t n s ma u e ny gvn ul n e —
On t e Ap lc t n o s c oo yI a eT c n lg o Crm i a n e t a i n h p ia i fP y h l g m g e h oo y t i n lI v si t o g o
ZHENG - o g Liy n
第 27卷 第 3期 20 10 年 5 月
安徽 工业 大学 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 h i ie s y o e h oo y( o il ce c s o r a o An u Un v r i fT c n lg S ca S i e ) t n
浅析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公安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公安实践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3a514d75fbfc77da269b159.png)
浅析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公安实践中的应用作者:杨清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4年第05期摘要近几年来,犯罪心理画像在刑事侦查和司法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亦引起我国犯罪心理学界和侦查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由于犯罪心理画像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开发和研究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其在我国刑事侦查领域的本土化应用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在正确认识犯罪心理画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才能提供新的侦查思路和方法,为打击、防控犯罪提供帮助。
本文将就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内涵和在刑事侦查活动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这一技术在我国刑事侦查领域的本土化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犯罪心理画像公安实践有关犯罪心理画像的定义,国内外专家有不同的表述。
道格拉斯等人认为“是建立在所实施的犯罪分析基础之上的个人主要人格和行为特征的辨识。
”考普森提出,“犯罪心理画像是一种根据对犯罪现场、被害人和其他可用证据的细节评估试图推测描绘未知的犯罪人的侦查方法”。
我国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认为,“犯罪心理画像就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的形式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心理特征群的描述。
”笔者以为,犯罪心理画像是主要是运用精神分析、行为心理学理论和原理对与犯罪有关的行为进行分析,以提供犯罪行为人最为可能的人格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等信息,从而协助侦查机关确定侦查范围的一种技术和方法。
(一)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目标犯罪心理画像的目标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勾勒出犯罪嫌疑人的生理及社会性特征(如种族、年龄、职业、宗教、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和心理特征(兴趣、智商、性格、气质、心理健康等),确定侦查范围,及早破获案件。
第二,从犯罪现场提取犯罪人的“行为证据”(如犯罪惯技、犯罪标记等),为串并案件和犯罪现场重建提供心理学依据。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刑事审讯中的应用(全文)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刑事审讯中的应用(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252a252c77da26924c5b086.png)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刑事审讯中的应用(全文) 彭琨(1982-),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学。
1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是根据犯罪心理学的原理,针对犯罪嫌疑人异于其他人的独特的心理特征,通过描绘出犯罪嫌疑人的各方面的特点,从而描绘出犯罪嫌疑人的社会状况和家庭成员状况等各方面的信息的一种刑事侦查手段。
近几年,在我国刑事侦查领域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应用渐渐成为了一种很重要的刑事侦查手段。
1.1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产生。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兴起是侦查领域里的一次重大的变革。
也许,自从有犯罪现象发生的一天起,心理学就一直被类侦查人员或侦查人员应用于他们所遇到的各种与刑事侦查有关的工作中。
但无论如何,由于这类侦查手段未广泛应用,这还不被认为是一种专门的刑事侦查技术的手段。
但是,有人试图将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知识应用于司法方面得益于犯罪心理学、行为科学、犯罪学等这类学科的慢慢兴起,犯罪心理画像技术也由此产生。
1.2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定义。
通俗的来讲,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是根据犯罪人在犯罪现场所遗留的物质痕迹进行心理分析,是全面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依据犯罪心理学原理并涉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寻找犯罪嫌疑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而破案的一种刑事侦查手段。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有人将其定义为“建立在其所实施的犯罪分析基础之上的个人主要行为和人格特征”。
这一定义不仅从犯罪心理画像的结果入手定义了犯罪心理画像,强调了犯罪心理画像的任务在于辨认犯罪人的行为和人格特征,而且还指出了犯罪分析――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基础。
1.3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中国的出现。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联邦调查局专门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部门正式成立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取得了不少重大的成果。
在美国,澳大利亚的州立联邦机构和执法机构大都设立了这样的心理画像的部门。
北美洲加拿大,欧洲意大利、荷兰和英国等国的执法部门也设有专门的画像部门,有专门从事心理画像工作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画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犯罪心理画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b6b055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f4.png)
犯罪心理画像在矫治罪犯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画像可以帮助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犯罪心理画像可以用于制定个性化的矫治方案 犯罪心理画像可以帮助预测罪犯的再犯风险 犯罪心理画像可以用于评估矫治效果,及时调整矫治方案
犯罪心理画像在评估风险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画像的 定义和原理
犯罪心理画像在 评估风险中的应 用方法
实时更新:随着犯罪手段和 犯罪心理的不断变化,犯罪 心理画像需要实时更新,以
适应新的犯罪形势。
提高画像准确性:通过改进算 法和增加数据样本,提高犯罪 心理画像的准确性。
保护隐私与数据安全:在犯 罪心理画像的研究和应用中, 需要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和数 据安全,防止滥用和误用。
提高犯罪心理画像的准确性方法
加强数据分析 和机器学习技 术的应用
0 1
提高心理画像 专家的专业素 养和经验
0 2
加强跨学科合 作,整合心理 学、犯罪学、 计算机科学等 领域的知识
0 3
建立更加完善 的犯罪心理画 像数据库和案 例库,提高画 像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0 4
感谢观看
犯罪心理画像在 实际案件中的应
用案例分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犯罪心理画像在预防犯罪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画像可以帮助警方了解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犯罪心理画像可以预测犯罪分子的下一步行动,从而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犯罪心理画像可以帮助警方制定更有效的侦查策略和抓捕计划 犯罪心理画像可以增强公众的安全感和防范意识,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犯罪心理画像的应用研究
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理论 犯罪心理画像的挑战与展望
添加章节标题
【心理画像应用】犯罪嫌疑人心理画像技术应用思考
![【心理画像应用】犯罪嫌疑人心理画像技术应用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637a70fec8d376eeaeaa3157.png)
【心理画像应用】犯罪嫌疑人心理画像技术应用思考心理画像技术是依据犯罪心理学原理,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犯罪人在犯罪现场所遗留的物质痕迹,既使是被假装、被破坏、用现代刑侦手段毫无认定价值的。
心理画像技术是依据犯罪心理学原理,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犯罪人在犯罪现场所遗留的物质痕迹,既使是被假装、被破坏、用现代刑侦手段毫无认定价值的,甚至是似乎毫不起眼的细节,去寻找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而描绘犯罪人的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学历等方面的特征,描绘犯罪人的家庭环境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以及人际关系、个人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特征的一种新的刑侦技术手段。
在美国联邦查局工作二十多年的约翰·道格拉斯,被称为心理描绘技术的先驱专家,他曾这样写道:“胡佛时期(约1970年以前)的联邦调查局只对事实感兴趣,任何人只要认为:凭借对案犯者人物特征的描述就可以逮着真凶,肯定会被认为是在玩弄巫术。
”当然30年后,当时对心理画像技术在刑侦领域中运用嗤嗤以鼻的人,他们的态度想必是大为改观了吧?一、心理画像技术的实用性一门新兴的科学,一种新颖的技术,它还不成熟时,人们难免对它产生疑虑,特别是用于刑侦的技术手段是来不得半点玩笑的,对足迹、指纹等痕迹的检验是来不得半点含糊的,是必须用科技手段进行实证的,因而人们对刚刚诞生的当时仍在襁褓之中的新生儿“轮廓描绘的艺术”,当然不会形成共识,但是这种被称之为艺术的手段是否在刑侦领域上派上用场呢?下面我们分如下两个运用心理画像手段的案例:案例一发生于1978年美国,22岁的瓦林太太在准备外出倒拉圾时,在自家客厅被歹徒攻击,瓦林太太穿着一件类似汗衫的宽松上衣及一件内裤,案发后,上衣、胸罩及内裤已褪下,腹部被狠狠地连戮数刀,从门前一直到卧室留下许多掐扎的痕迹,现场外还发现了两颗子弹以及被害人的血被掺入酪乳的瓶子中,歹徒一饮而尽。
歹徒分文未取,现场侦察测不出凶手的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ae67d85c804d2b160b4ec056.png)
2005年2月14日凌晨零时45分左右,江苏省东台市后港化学试剂厂厂长蒋顺荣夫妇在厂内宿舍被三名蒙面的犯罪嫌疑人持刀抢劫,三人将蒋妻林素芹砍死,又用胶带纸将蒋顺荣捆绑,抢劫现金5000余元、手机、金银首饰等物品后,驾驶着蒋妻的摩托车逃离现场。
由于犯罪嫌疑人精心预谋策划,消除了有用的痕迹和线索,依靠常规侦查手段,一时难以查明嫌疑人。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侦查人员拓宽侦查思维,尝试运用心理痕迹、心理画像这一崭新的侦查手段,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一:犯罪嫌疑人的动机是为非法获取钱财。理由:①作案人进入现场控制住受害人后,直接向受害人索要钱财。②受害人的伤情位置在左肩腋后四刀,其中一刀深达心脏,而非在其头部、胸部、颈部等人体致命部位。③受害人蒋顺荣在打开保险柜取钱后,作案人没有对其加害。据此,侦查人员分析作案人带工具主要是以制服受害人,加大受害人的恐惧心理,使其不敢反抗为目的。因此,受害人的死亡不是其目的,充其量只是一种放任行为。
分析二:作案人中至少有一人是住在本地或者在本地有落脚点。理由:作案人作案后开走受害人的摩托车,而在逃离现场200米的不远处,因摩托车故障,将其丢弃在路边;而事后民警排查时未发现案发镇及周边镇在凌晨1时以后有送客的车辆。该镇位置偏僻,流动车辆、夜间送客的车辆极少,要逃到较远的地点必须有自备车辆。因此侦查人员分析:作案者的居住地或落脚点离现场较近,因而将摩托车丢弃不用也能迅速到达安全地点。
犯罪个性心理特征是犯罪分子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犯罪经历中逐渐形成的,与其职业、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关系密切,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成为一种行为定势。当其实施犯罪时,其已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就会通过物质的、客观的东西表现出来,留下心理痕迹。因此,对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加以联想分析,进而推知出犯罪分子的心理痕迹,刻画出犯罪心理特征,对提高侦查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
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研究进展
![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5bd0d2d10661ed9ad51f3aa.png)
㊀ʌ公安理论与实务研究ɔ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研究进展王一冰ꎬ康㊀杰(中国刑事警察学院ꎬ辽宁沈阳110035)㊀㊀ 摘㊀要 近年来ꎬ犯罪心理画像方面的研究愈来愈多地获得了国内学者的关注ꎮ通过对过去30年来已发表的90篇犯罪心理画像方面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ꎬ深入了解我国在犯罪心理画像方面的研究状况ꎬ分析该方面研究的特点ꎬ探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ꎬ从而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ꎬ以促进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ꎮ㊀㊀ 关键词 犯罪心理画像ꎻ研究进展ꎻ存在问题ꎻ建议㊀㊀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实战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14DFX037) 及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犯罪心理画像本土化的困境及出路(项目编号:W2015391)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ꎮ㊀㊀ 作者简介 王一冰(1993 )ꎬ女(汉族)ꎬ辽宁沈阳人ꎬ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公安基础教研部犯罪学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ꎻ康杰(1968 )ꎬ男(满族)ꎬ辽宁铁岭人ꎬ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公安基础教研部副主任㊁教授ꎬ教育学硕士ꎬ主要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ꎮ㊀㊀ 收稿日期 2017-09-15㊀㊀ 中图分类号 D631.2㊀ 文献标识码 A㊀ 文章编号 1009-1416(2017)06-015-05㊀㊀在总结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中ꎬ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主要且显而易见的缺点是几乎没有综合性研究能够确定这项研究是如何发展的ꎮ虽然犯罪心理画像领域内的研究数量和类型不允许其本身以这种方式被检验ꎬ但总结现存文献仍然对促进这一领域研究有价值ꎮ从研究的角度来看ꎬ这样的总结可以突出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ꎬ从而确定对这一领域未来潜在的发展方向ꎮ同时ꎬ总结可以降低不必要地复制或重复研究的可能性ꎬ即明确哪些研究已经获得足够的关注了ꎬ人们可以选择新的角度去研究ꎮ本文的目的是进行迄今为止(1988至2017年)的犯罪心理画像文献的初步统计分析ꎮ具体来说ꎬ本文将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ꎬ从而探讨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㊁研究特点等方面内容ꎬ基于这一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探讨ꎬ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ꎬ从而推动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ꎮ㊀㊀一㊁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研究的基本状况本文呈现了到2017年7月为止可以找到的犯罪心理画像方面已发表的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ꎮ更具体地说ꎬ笔者通过在CNKI网站上进行高级检索以确定使用关键词时能包括合适的选项:犯罪心理画像㊁犯罪侧写㊁罪犯侧写㊁犯罪剖绘㊁犯罪描述等ꎮ最后通过筛选掉人物传记及与犯罪心理画像主题无关的文章ꎬ列入本次统计的文章共90篇ꎮ(一)犯罪心理画像研究成果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把从1988年到2017年这30年分成每5年为一个时间间隔ꎬ来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ꎬ犯罪心理画像方面出版物数量的变化趋势ꎮ1988年被选为最开始的出发点ꎬ是因为1988年是以犯罪心理画像为主题的文章最早被发表的年份ꎮ将这30年划分为相等的时间间隔去做出版物趋势的测试ꎬ是为了查明关于这一领域的兴趣是否在真正的增长ꎮ显然ꎬ从表格来看ꎬ图1显示关于犯罪心理画像的文章数量从2000年已经开始大幅增加ꎬ2000年到2005年这五年间ꎬ文章数量达到了17篇ꎻ而2006年到2011年这五年间ꎬ文章数量更是达到高峰44篇ꎬ仅2011年这一年的文章数量就达到12篇ꎻ而2012年开始ꎬ文章数量呈现下滑态势ꎬ2016年这一年的文章数量仅有4篇ꎮ图1㊀犯罪心理画像研究论文的数量㊀㊀(二)犯罪心理画像研究成果发表的期刊㊁作者及其从属关系状况笔者统计了以犯罪心理画像为主题发表的文章期刊和作者的频率ꎮ总共有52个独立的期刊杂志发表了这些文章ꎬ大多数期刊只发表过一篇文章ꎮ发表相关文章数量较多的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4篇)㊁湖北警官学院学报(5篇)㊁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报(3篇)㊁犯罪研究(3篇)ꎮ这些文章的作者主要从属于三个机构:专业的公安院校或政法大学(共16所)㊁综合性大学(13所)㊁公安机关(10个)ꎮ此外ꎬ笔者还对该研究作者的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统计ꎬ这样做是为了确定哪些学科为犯罪心理画像做出了大量的贡献ꎮ如果来自同一研究领域的学者所撰写的文章占比例最大ꎬ那么便说明这一领域对于犯罪心理画像的贡献最大ꎮ这一分析的结果展示在表1ꎮ在从属关系方面ꎬ其他学科的学者(如犯罪学㊁侦查学㊁心理学㊁法学等)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贡献最大(占40%ꎬ文章数量为36)ꎻ由犯罪心理学学者发表的文章仅有10篇ꎬ占11 11%ꎻ而由硕士或博士在读生发表的文章数量排在第二位(文章数量23篇ꎬ占25 56%)ꎬ其中包括一部分硕士毕业论文和博士毕业论文ꎮ表1㊀研究犯罪心理的文章作者其从属关系犯罪心理画像的文章作者的从属关系文章数量所占比例犯罪心理学学者1011.11%其他学科学者(犯罪学㊁侦查学㊁心理学等)3640.00%硕士/博士在读2325.56%公安机关在职人员1213.33%其他910.00%㊀㊀二㊁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研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㊀㊀(一)犯罪心理画像研究在所涉及犯罪类型方面呈现出的特点在这90篇文章中ꎬ笔者对关注某一特定犯罪类型的文章也进行了统计研究ꎮ其所涉及的犯罪类型包括以下五种:杀人(系列杀人㊁变态杀人)㊁计算机和网络犯罪㊁极端暴力犯罪㊁性犯罪和不明类型ꎮ从图2可以清楚看出ꎬ绝大多数的文章侧重于不明的犯罪类型(文章数量为79篇)ꎬ这些文章都以犯罪心理画像为主题ꎬ从犯罪心理画像的各个方面进行论述ꎻ其次是杀人(占19.70%ꎬ文章数量为7篇)ꎻ计算机和网络犯罪(2篇)ꎻ极端暴力犯罪(1篇)ꎻ性犯罪(1篇)ꎮ图2㊀犯罪心理画像研究所涉及的犯罪类型统计㊀㊀(二)犯罪心理画像在研究主题方面呈现出的特点这90篇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研究主题:基本理论研究㊁侦查应用研究㊁国外研究与本土化研究㊁技术方法研究ꎮ图3显示了最主要的主题是基本理论研究(占27.78%ꎬ文章数量为25)和侦查应用的研究(占55.56%ꎬ文章数量为50)ꎮ图3㊀犯罪心理画像研究主题统计㊀㊀1.基本理论研究基本理论研究总的来说就是对犯罪心理画像理论的基本阐释和论述:何为犯罪心理画像㊁其本质和内容是什么㊁其历史发展情况等方面ꎮ关于犯罪心理画像的定义ꎬ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指出ꎬ犯罪心理画像就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㊁动机㊁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ꎬ进而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心理特征群的描述[1]ꎮ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付有志教授则认为ꎬ犯罪心理画像指的是对刑事案件的行为证据进行心理分析㊁刻画犯罪人性状与特征的过程及其结果ꎮ也就是说ꎬ犯罪心理画像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ꎬ即心理分析的过程及其结果ꎮ付有志教授还指出ꎬ犯罪心理画像的内容指的是通过心理分析所描绘出的犯罪人性状和特征ꎬ具体包括:生物学性状㊁人口学性状㊁社会学性状㊁心理学性状㊁犯罪学性状[2]ꎮ关于犯罪心理画像的历史发展方面ꎬ学者张广宇从犯罪心理画像的文学化㊁专门化㊁职业化和学科化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ꎬ提出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ꎬ必将越来越科学和规范[3]ꎮ作者郭瑞龙根据犯罪心理画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征将其分为四个阶段:早期历史发展阶段㊁美国联邦调查局历史发展阶段㊁学院历史发展阶段和加拿大与荷兰的贡献四个阶段来进行阐述[4]ꎮ2.侦查应用研究关于侦查应用领域的研究文章数量最多ꎮ文章主要围绕犯罪心理画像在侦查中如何应用㊁应用在哪些领域㊁对于具体犯罪类型的侦查应用以及是否有助于侦查实践等方面ꎮ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康杰教授从侦查讯问的角度分析了犯罪心理画像的应用ꎮ他提出ꎬ应该充分认识到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于侦查讯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ꎬ明确在侦查讯问过程中犯罪心理画像的内容ꎬ掌握在侦查讯问过程中运用犯罪心理画像的途径和方法[5]ꎮ作者张凯具体论述了犯罪心理画像在杀人案件侦查中的运用ꎮ他指出ꎬ在杀人案件的侦查工作中ꎬ犯罪心理画像分为分析研究㊁犯罪评估㊁解读真凶㊁调查和逮捕5个步骤ꎬ重点刻画犯罪人个性心理㊁年龄㊁性别等个人特征和社会性特征方面的内容[6]ꎮ作者曾晓海则是从心理学和侦查学相结合的角度对犯罪心理画像的概念㊁原理㊁缺陷等问题重新进行梳理ꎬ从而帮助其在侦查工作中得到更好地运用[7]ꎮ3.国外研究与本土化研究关于这一主题的文章仅有6篇ꎮ作者张若龙对FBI犯罪心理画像进行了系统述评ꎮ他认为ꎬFBI的犯罪心理画像既不是万能的神话ꎬ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谬论ꎬ需要一分为二地对待[8]ꎮ学者付翠认为ꎬ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ꎬ相关研究不足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ꎻ适用案件条件及作用存在误区ꎻ犯罪心理画像的具体运用还存在诸多问题[9]ꎮ作者刘杰认为ꎬ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我国发展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ꎬ不可能一蹴而就ꎬ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10]ꎮ4.技术方法研究浙江警察学院吕云平教授就犯罪心理画像的分析依据㊁逻辑形式和实践层次等犯罪心理画像的技术路线进行论述ꎮ他将犯罪心理画像的分析依据分为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痕迹ꎻ将犯罪心理画像的逻辑形式分为归纳式和演绎式两种[11]ꎮ作者张映雪在总结犯罪心理画像的方法时也提出ꎬ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ꎬ犯罪心理画像大致可分为归纳式和演绎式两种[12]ꎮ此外ꎬ为了探索研究的成熟性ꎬ我们检验了研究的作者是否采用统计学方法来获得结论ꎮ即检验作者是否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ꎮ遗憾的是ꎬ笔者总结的文章中包括任何形式的统计分析研究的文章寥寥无几ꎮ因此ꎬ在该领域的绝大部分研究是基于对文献的非系统性评价或研究作者的观点ꎮ㊀㊀三㊁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㊀㊀本研究标志着迄今为止的犯罪心理画像文献的一个定量总结ꎮ退一步并思考一个领域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ꎬ是产生知识建构的必要步骤ꎮ虽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总结分析ꎬ但研究结果还是发现了当前研究的一些问题ꎬ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道路ꎬ并且为推进这一领域提供了方向ꎮ(一)关注国外最新动态ꎬ帮助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研究走出困境从图1数据我们可以看出ꎬ以犯罪心理画像为主题的文章数量从2000年开始大幅度增长ꎬ2000年到2005年这五年间ꎬ文章数量达到了17篇ꎬ而2006年到2011年这五年间ꎬ文章数量更是达到高峰44篇ꎬ仅2011年这一年的文章数量就达到12篇ꎻ而2012年开始ꎬ文章数量呈现下滑态势ꎬ2016年这一年的文章数量仅有4篇ꎮ我们不难发现ꎬ以犯罪心理画像为主题的文章撰写开始步入平缓期甚至可能是瓶颈期ꎮ笔者认为ꎬ国内对于犯罪心理画像的相关研究还是比较滞后ꎬ近年来甚至找不到新的研究重点ꎬ这要求我们应该与时俱进ꎬ多关注国外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ꎬ了解国外犯罪心理画像的新进展ꎬ以推动我国的犯罪心理画像研究ꎮ(二)注重犯罪心理学人才培养ꎬ解决专业研究人才不足问题根据表1数据ꎬ我们发现ꎬ由其他学科的学者撰写的文章数量最多(36篇ꎬ占40%)ꎬ其中侦查学领域的学者的文章数量最多ꎮ可以看出ꎬ犯罪心理画像与侦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ꎬ且侦查学者注意到了犯罪心理画像在侦查领域的作用ꎮ而由专业的犯罪心理学学者发表的文章则仅有10篇ꎬ占11.11%ꎮ这也启发了笔者:犯罪心理画像只有应用于实践ꎬ为侦查实践服务ꎬ才能创造价值ꎬ才能有成果得以总结ꎮ因此ꎬ我们应该更多地探索犯罪心理画像在侦查中的应用ꎬ在侦查各个阶段的应用ꎬ并借鉴国外的先进成果ꎬ拓展犯罪心理画像更多的应用价值ꎮ同时ꎬ笔者认为ꎬ相比其他学科而言ꎬ从事犯罪心理画像研究的专业人才还很欠缺ꎬ远不能满足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需要ꎬ且能够应用和胜任这项工作的人更是屈指可数ꎮ今后我国更应该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ꎬ为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的发展提供人才基础ꎮ(三)拓展犯罪心理画像研究领域ꎬ充分发挥其作用研究遇到瓶颈ꎬ这与我们上文提及的文章涉及的犯罪类型和文章统计成熟性问题是密不可分的ꎮ如图2所示ꎬ笔者统计的这90篇文章中ꎬ指定某一犯罪类型而进行论述的文章有限ꎬ所研究的犯罪类型更是有限:杀人案件㊁计算机和网络犯罪㊁极端暴力犯罪㊁性犯罪以及不明犯罪类型ꎬ且不明犯罪类型占据绝大部分比例ꎮ在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时ꎬ就所关注的罪行而言ꎬ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没有指定任何一种类型ꎬ事实上ꎬ大部分的文章认为犯罪心理画像从整体上来说与犯罪相关ꎬ但不是专注于将这一技术应用于犯罪的特定类型ꎮ当犯罪的一种特定类型被集中关注时ꎬ这个类型最有可能是杀人ꎬ然后是连续杀人和强奸ꎮ这一发现很有意义ꎬ因为犯罪心理画像似乎是最常用于人际关系犯罪的这些类型ꎮ而笔者认为ꎬ等待我们去探索的犯罪类型还有很多ꎬ如盗窃㊁儿童犯罪等ꎬ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些犯罪类型ꎬ而应该利用犯罪心理画像的优势为更多犯罪类型的侦查研究服务ꎮ就研究的主题而言ꎬ迄今为止发表的多数文章都是专注于什么是犯罪心理画像ꎬ犯罪心理画像如何进行ꎬ其什么时候有用的讨论性文章[13]ꎮ见图3可看出ꎬ55 56%的文章侧重于犯罪心理画像在侦查中的应用ꎻ27 78%的文章侧重于对犯罪心理画像的理论阐述ꎮ事实上ꎬ犯罪心理画像不仅仅应用于侦查领域ꎬ还可以广泛应用于犯罪预防㊁人质解救与谈判等领域ꎮ(四)改进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方法ꎬ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遗憾的是ꎬ尽管犯罪心理画像倍受关注和争议ꎬ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仍十分缺乏成熟性ꎮ例如ꎬ目前的分析结果表明ꎬ关于犯罪心理画像的绝大多数发表文章不存在任何统计分析ꎬ也就是说ꎬ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缺失严重ꎮ这也导致了对犯罪心理画像的争议颇多ꎬ因为没有学者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证明其可行性和有效性ꎮ针对这一领域研究ꎬ最主要的障碍是获得可靠和准确数据的机会ꎮ大多数研究者从第三方来源获得数据ꎬ如外文文献㊁报纸的报道㊁庭审笔录㊁警察数据库等诸如此类的数据[14]ꎮ这种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各种方式受到限制ꎮ例如ꎬ罪犯经常编造自己的犯罪行为ꎻ档案资料(如警方的数据)由于各种原因ꎬ也很可能是存在问题的ꎮ理想地说ꎬ使得数据的每个单独来源相关的问题最少化ꎬ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研究时ꎬ研究人员应尝试从各种渠道收集数据ꎮ毫无疑问ꎬ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ꎬ这也需要执法人员和学术界之间的紧密合作ꎮ笔者认为ꎬ我国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犯罪档案信息系统ꎬ在人员㊁条件㊁经费各方面允许的情况下ꎬ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ꎬ将对侦查工作㊁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乃至犯罪预防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ꎮ参考文献[1]李玫瑾.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的实质与价值[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ꎬ2007(04):1.[2]付有志.解码犯罪心理画像[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ꎬ2005(03):136-137.[3]张广宇ꎬ付有志.犯罪心理画像的演进[J].法制与社会ꎬ2015(04):247-250.[4]郭瑞龙ꎬ康杰ꎬ邢锦宏.犯罪心理画像历史发展评析[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ꎬ2006(06):53-56. [5]康杰ꎬ魏文旻.论犯罪心理画像在侦查讯问中的应用[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ꎬ2016(01):78-80.[6]张凯ꎬ马红平.犯罪心理画像在杀人案件侦查中的运用[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ꎬ2015(01):22-27. [7]曾晓海.犯罪心理画像的侦查学新视角[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ꎬ2015(04):25-29.[8]张若龙.FBI犯罪心理画像研究评述[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ꎬ2010(04):75-80.[9]付翠.关于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本土化应用的思考[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ꎬ2012(03):16-20. [10]刘杰.国外犯罪心理画像简述及其本土化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ꎬ2004(01):174-180.[11]吕云平.犯罪心理画像的技术路线[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ꎬ2008(02):60-65.[12]张映雪.浅析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方法[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ꎬ2009(04):133-135.[13]DowdenCꎬBennellCꎬBloomfieldS.AdvancesinOffenderProfiling:ASystematicReviewoftheProfilingLiter ̄aturePublishedOverthePastThreeDecades[J].JPoliceCrimPsychꎬ2007ꎬ(22):44-56.[14]GregoryN.Offenderprofiling:areviewofthelitera ̄ture[J].BrJofForensicPractꎬ2005ꎬ(07):29-34.ʌ责任编辑:王瑞红ɔResearchprogressofprofilingcriminalmindsinChinaWangYibingꎬKangJie(ChinaCriminalPoliceCollegeꎬShenyang110035ꎬChina)Abstract:InrecentyearsꎬmoreandmoreattentionhasbeenpaidtothestudyofprofilingcriminalmindsinChi ̄na.Throughthestatisticalanalysisofthe90articlesonprofilingcriminalmindsthathavebeenpublishedinthepast30yearsꎬgetabetterunderstandingoftheresearchstatusofprofilingcriminalmindsinChinaꎬanalyzethecharacteristicsoftheresearchonthisaspectandexploretheproblemsintheresearchprocessꎬtoputforwardtheprospectsforfutureresearchtopromotein-depthdevelopmentinthisresearcharea.Keywords:profilingcriminalmindsꎻresearchprogressꎻproblemsꎻsuggestions。
犯罪心理画像:原理再解读、标签卡与大数据前景
![犯罪心理画像:原理再解读、标签卡与大数据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913aeae29e31433239689365.png)
2015年6月第27卷第3期四川警察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Police College Jun .熏2015Vol.27No.3犯罪心理画像:原理再解读、标签卡与大数据前景赖继(重庆大学重庆400044)内容摘要: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国内得到局部应用。
并且,在大多数时候还停留在对前期侦破工作提供参考的层面,并未充分发挥其对犯罪侦查的重要作用。
在长期的、探索式的发展中,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将会形成从“初步运用”到“系统方法”,再通过运用“系统方法”过程中,进行“数据采集”,然后“汇集成库”,最终形成“大数据刻画”的路径。
我国侦查实践虽然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将犯罪心理画像职业化,但标签卡刻画方法也蕴含着比较科学的、对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步骤。
关键词: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标签卡刻画;大数据前景中图分类号:DF7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12(2015)03-0037-05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警察执法权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研究》(2013YBF110)收稿日期:2015-03-01作者简介:赖继,(1986-),男,四川宜宾人,重庆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侦查学。
一、原理再解读:现场心理痕迹的关联与基础(一)犯罪心理画像的概念及发展。
犯罪心理画像(Criminal Profiling),是在侦查阶段从现场情况与作案环境因素出发,依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现场心理痕迹解读,对犯罪嫌疑人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活动征象的描述[1]。
犯罪心理画像是一个引进的术语,目前国内译法众多,较为权威的是李玖瑾教授在《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中将特维的《Criminal Profiling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Evidence Analysis》一书采用“犯罪心理画像”的译法[2]。
犯罪现场重建和犯罪心理画像的综合运用
![犯罪现场重建和犯罪心理画像的综合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a2cc158cbceb19e8b8f6ba21.png)
106学术性.实践性.理论性科学教育家2008年6月第6期圃囡骶豫甍雏饕甍熟甍醚蘸蒹蘸臻蘸裂糍撼臻蘸臻蘸瓣噩惹蒹鸶臻蘸强美蘸藏甍溺臻藕蒹臻嚣甍舞舞臻犯罪现场重建和犯罪心理画像的综合运用刘翔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犯罪现场重楚与犯罪心理画像早巳是人们熟悉的侦查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是诉讼的举证方式。
作为犯罪现场分析理论的两大分支,在侦查实践中它们通常被分开运用。
笔者意图通过对上述两种侦查理论的考察和评价,促进犯罪现场重楚和犯罪心理画像在实践中的结合运用,为侦查人员对犯罪现场及犯罪心理的合并侦查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关键词】犯罪现场重建;犯罪心理画像,综合运用1犯罪现场重建理论概述犯罪现场重建理论产生于美国。
侦查人员和物证鉴定人员在20世纪40年代的犯罪现场重演,60年代末的犯罪剖绘,80年代的现场分析的基础上,于90年代初逐步形成了犯罪现场重建理论并对其予以应用。
1991年,俄克拉荷马州和得克萨斯州的一些刑侦专家发起成立的美国犯罪现场重建协会中,有不少成员来自美国各州执法机构和法庭科学实验室。
这标志着犯罪现场重建不仅是刑事侦查部门一种分析案情、确定侦查方向的基本手段,控诉方、被告方和法官也将其视为法庭上认定事实的基本方法,将重建结论作为提出控诉或辩护的重要事实证据。
广义的犯罪现场重建(C r i m e Sce ne R econs t ruct i on)是基于对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的位置和状态及其相互关系的考察分析,以及对物证的实验室检验结论的利用,结合所获取的相关客观事实,合乎逻辑的以抽象、形象或实物模拟的方式,重新构建犯罪现场所发生的犯罪内容和犯罪过程,并探明与之相关的犯罪行为人的个人特点和犯罪条件的侦查活动。
狭义的犯罪现场重建是指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中,依法运用各种科学手段、方法,分析犯罪行为,在思维中、在实物模型中去构建或模拟一个犯罪现场,重新认识犯罪行为得出新的侦查思路的侦查或勘察行为。
犯罪心理学在打击犯罪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学在打击犯罪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3bf4668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a6.png)
犯罪心理学在打击犯罪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犯罪动机、心理过程和犯罪者个性特征的研究,为打击犯罪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犯罪心理学的应用广泛涉及侦查、审判、刑罚执行等多个环节,有效地提高了打击犯罪的效果。
本文将从几个具体的角度来探讨犯罪心理学在打击犯罪中的应用。
首先,犯罪心理学在犯罪侦查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犯罪心理的研究,警方可以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为破案提供线索和方向。
例如,在侦破连环杀人案时,犯罪心理学家可以通过深入研究犯罪者的心理,推测出犯罪者的性格特点、犯罪动机以及常用的作案手段。
这些信息有助于侦查人员准确定位嫌疑人,采取相应的调查措施。
犯罪心理学还可以用于犯罪者心理画像的构建,通过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侦查策略和对策。
其次,犯罪心理学在审判过程中的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犯罪者个体心理特征的同时,犯罪心理学家可以为法庭提供心理评估和辅助鉴定。
例如,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心理学家可以评估犯罪者的智力水平、心理状态、对犯罪行为的认知以及是否存在精神疾病等方面的问题,对犯罪者的刑事责任进行评估。
这对于法官和陪审团作出公正合理的判决至关重要。
此外,在审判过程中,犯罪心理学还可以用于犯罪证据的分析和解读,帮助法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知识。
犯罪心理学还在刑罚执行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通过对犯罪者心理特征的研究,刑罚执行部门可以更好地进行罪犯管理和矫治。
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可以帮助监狱和矫正机构合理分配犯罪分子,制定相应的矫治计划和措施。
例如,在监狱中,犯罪心理学家可以对服刑犯进行心理状况评估,了解犯罪者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倾向,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
这有助于减少犯罪者再犯的可能性,实现刑罚的教育、感化和改造目标。
最后,犯罪心理学还可以在预防犯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和动机,可以为社会提供预警和预防犯罪的参考意见。
心理画像在刑事侦查中的价值及其应用
![心理画像在刑事侦查中的价值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36174ba65ce050876321320.png)
查方 向和范 围。针对这类案件 , 目前在西方国家的案件侦
查过程 中, 产 生 了一 种 根 据 犯 罪 人 的 行 为 和 心 理 特 征 进 行
案件分析和预测的侦查手段 , 即刑事心理画像 ( 以下简称心 理画像) 。 当前 , 心理画像在我 国作为一种侦查手段还刚起 步, 深入探讨其相关 问题, 对于完善我 国侦查措施和手段的 意义不言而喻。
一
、
心理 画像 概 述
突 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首先 , 心理画像可 以缩小侦查范围, 提供侦查方向。 在 投毒、 暴力犯罪等恶性案件 中, 由于作案方式 的隐蔽性和矛 盾 关 系 的 内隐 陛, 现 场 往往 会 出现 证据 少 、 调 查 走访 无 结 果
目前, 人们对心理画像 的学理性定义莫衷一是, 但 归纳 起 来看 , 主要是指在刑事侦查过程中, 根据案件现场痕迹及
在起来看主要是指在刑事侦查过程中根据案件现场痕迹及投毒暴力犯罪等恶性案件中由于作案方式的隐蔽性和矛其他能反映犯罪人心理痕迹的各种信息运用基础心理学盾关系的内隐性现场往往会出现证据少调查走访无结果犯罪心理学统计学逻辑学方法刻画描述出犯罪人的形的情况从而导致侦查人员左右摇摆举棋不定
2 0 1 3年 4月
长, 这类 案件 就会 变 成 疑 案 、 悬 案 。此 时 , 我 们 可 以根 据 犯 罪 现 场 所 呈现 的物 质 痕 迹 及 心 理 痕 迹 , 运 用 犯 罪 心 理 画 像
心理、犯罪心理痕迹常常混 为一谈 , 甚 至被解释 为同一概
念 。笔 者 认 为 , 三者相互关联, 但侧重点各不相 同。 犯 罪 心
张袖洇 , 吕金鹏 , 高 峰 , 雷 丹, 陈 涛
( 重庆市 公安局 物证 鉴定中心, 重庆 4 0 0 0 0 0 )
犯罪心理画像的科学性
![犯罪心理画像的科学性](https://img.taocdn.com/s3/m/fd95c461561252d380eb6e82.png)
2011年5月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犯罪心理画像的科学性巢霞(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08级侦查班,北京102249)[摘要]近年来,随着犯罪心理、沉默的羔羊等美剧在中国大陆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于犯罪心理画像的兴趣。
在侦查人员实际办案过程中,犯罪心理画像的作用不容忽视。
然而,犯罪心理画像的科学性、准确性究竟有几何?其是否具有证据力、证明力?犯罪心理画像需要经过怎样的转换可以进入法庭并被法官采纳?这始终是困扰诸多心理学家、犯罪学家的问题之一。
本文从犯罪心理画像原理、在侦查中的作用、其证据力和证明力角度深入分析了这一侦查技术。
[关键词]犯罪心理画像;原理;证据效力[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037-02最近几年,关于破案推理的电视剧、电影作品越来越多,《七宗罪》、《犯罪心理》、《CSI》、《沉默的羔羊》等等,人们一方面为犯罪人精心的布局与血腥的残忍感到不可思议,一方面又为这些作品中塑造的侦查人员的智慧佩服不已。
人们对于影片印象最深的当属侦查人员对于罪犯的心理分析了,通过现场一系列痕迹推测罪犯的年龄、性别、身高、个性特征等等,最终刻画出犯罪嫌疑人的个人特征,之后排查便能捕获犯罪嫌疑人。
这些影片肯定夸大了侦查人员的某些技能,但是不可否认的,犯罪心理画像的技术确实存在,并且在侦查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并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为犯罪心理画像技术锦上添花。
一、犯罪心理画像的概念犯罪心理画像是犯罪心理画像,就是通过对作案人遗留的反映其特定犯罪心理的各种表象或信息的分析,来刻画作案人犯罪心理进而服务于侦查工作的专门活动。
[1]也有学者简单概括为“对实施犯罪的行为人进行个性特征推断的过程通常就被称为‘犯罪心理画像’”。
[2]简单说来,笔者认为,根据现场遗留的各种痕迹推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这种推断过程就叫做犯罪心理画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分析摘要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皆会不断变迁,人类行为方式随着社会变迁也会出现新的变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犯罪分子运用现代科技实施犯罪的方法越来越先进,手段越来越高明,掩盖犯罪现场物证的技术也有很大提高,但无论犯罪分子怎样掩盖犯罪现场,总会有心理痕迹会留着犯罪现场,此时需要运用犯罪心理画像,来识别犯罪人的性格特征。
犯罪心理画像是在刑事案件侦查中,运用心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发现、提取、分析犯罪心理痕迹进而推测最可能的犯罪人一般特征的犯罪人辨识技术。
关键词犯罪心理画像心理学可行性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一、犯罪心理画像的概述及国内外发展状况犯罪心理画像,简言之就是通过分析犯罪人作案后遗留下来的反映其特定犯罪心理特征的各种表象或者信息,推断出作案人的犯罪动机,作案时的心理而服务于侦查工作,帮助破案的一种专门技术。
犯罪心理画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当时的犯罪人类学家为了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者身体结构建立联系,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最先开始研究的是雅各布·弗瑞斯(jacobfries),1957年到1972年间,精神病学家詹姆斯·布鲁塞尔博士将心理画像用于刑事侦查过程。
1978年后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行为科学组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调查。
约翰·道格拉斯(johndouglas)和罗伯特·瑞斯勒(robertressler)将犯罪心理画像划分为有组织力、无组织力二分法。
据统计,当时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77%的案件中得到了运用,在45%的案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在17%的案件中帮助警察认定了犯罪人。
据研究,犯罪心理画像得出结论的可信度范围在百分之七十六到百分之九十三之间。
美国联邦调查局一般将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于杀人犯、纵火犯、爆炸犯等系列犯罪。
此项行为分析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时引进我国,但是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在我国,犯罪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古代思想家在犯罪心理形成原因、防治犯罪心理以及刑事司法心方面都有过较为深刻的论述,但是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传播晚于欧美国家。
尽管我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关于犯罪思想的探索和讨论,其历史比欧美国家早,内容也更加丰富,但是一直未能形成一门相对比较系统的独立学科。
在国外,犯罪心理作为一种运用心理学分析方法,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原理主要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对犯罪人在犯罪现场遗留的物质痕迹进行分析去寻找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而描绘犯罪人的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学历等方面的特征,描绘犯罪人的家庭环境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以及人际关系、个人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特征的一种技术手段。
笔者认为犯罪心理可以甚至应该引进我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发展。
二、犯罪心理画像的实质和心理学分析根据佛洛依德的理论,意识包括前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前意识是指在意识状态下对自己已经知道的内容却在一时不能觉知的心理内容,它往往由于干扰或遗忘而暂时不在意识层面却仍然可以回到意识范围内。
这种暂时不能明确感知的状态就为前意识,潜意识是指在意识的状态下模糊的、未能完全意识到的心理内容。
这部分内容人有时很难自我感知,如:幼年时期曾经经历过、有过知觉却已模糊、淡忘的印象,还有因后天形成观念后控制与压抑着的一些心理内容。
无意识是指在感觉阈限之外对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影响,以至自已都不能觉知的内容,如:生理过程。
无意识还可被解释为不知道,不受意识控制,自发的心理活动内容。
犯罪行为有可能是出于无意识,无意识犯罪动机的提出进一步表明了犯罪动机问题的复杂性,用此概念可以解释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如冲动性犯罪行为、激情犯罪行动机、习惯性犯罪行为等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atson认为,动物和人的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所有的动作、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做出的。
人的行为从偶然到必然,从随机到有机,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
对于系列犯罪案件来说,行为人在第一次的犯罪行为时未被及时惩罚,在强化心理的作用下继续实施下一起犯罪,而在多次连续实施的犯罪行为的过程中会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以及行为过程。
尽管人的犯罪行为会具有偶然性,甚至会存在一些反侦察的伎俩,但是在犯罪那个时刻伴随着紧张心理和特定的环境,会存在着反应特定个性倾向和心理特质的行为。
我国现今出现的犯罪案件,部分呈现出与国外系列犯罪案件相同的特点:犯罪行为人有丰富的作案经验,长期成功的作案模式,已经使其行为方式、行为过程比较熟练,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明显的特征。
对于犯罪心理美国的犯罪心理画像专家道格拉斯·约翰最先提出“标记”这一术语。
“标记”这一术语是用来区别传统的犯罪惯技的概念,是犯罪人为了满足某种心理上或情感方面的需要而实施的某一特殊行为。
惯技并不是固定的,是可以改变的而标记行为是犯罪人独一无二的,个人必须做的、稳定的行为特征。
一个犯罪人的标记是一种比较明显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专属于他自己的性格特征,是为了满足其心理上或者情感上的特殊需要而出现的行为模式。
某些系列犯罪案件的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是为了实施他们非常明显的、独特的犯罪行为是为了表达他们个人的某些特殊的情感需求。
关于犯罪人实施犯罪为满足某种心理或情感需求的标记行为有以下理论:1、挫折—攻击理论。
该理论认为,攻击行为的发生在挫折之后。
该理论中所指的挫折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进行有目的的行为时,由于内部或者外部障碍,使得人的欲求的满足受到阻碍。
欲求不满越多,挫折越大,攻击强度也就越大。
挫折易使人情绪激昂甚至失控,更易出现攻击行为。
有时候的攻击行为是突发性的、没目的性的。
2、心理发展理论。
在相似的环境下易激发犯罪人实施相同的犯罪行为,但是即使犯罪人实施的犯罪行为是相同的,有时候激发犯罪人实施此行为的犯罪动机也是不同的。
许多案件中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内心会幻想出一些特殊的场景,会臆想被害人是与自己有情感关系的特定人,基于这种臆想实施犯罪行为。
犯罪人标记的出现和发现与其性发展和情感的发展有关,它同时受生物学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即使在社会压制性欲的情况下,性冲动也绝不放弃其表达的机会。
结果就是,对某些人来说,在精心抚育下,在双亲的关爱下,其在成长时期中,其性心理发育健全,心理得到了健康的表达和发展;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在成长过程中的被持续冷漠对待没有让其性心理发育完全,最终导致了其犯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3、补偿理论。
心理学家指出:自卑感是人类努力的来源,人都是籍由补偿自我的自卑而不断发展。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试图赶超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种机制作用使得自卑感成为了人追求成功的动力,但不适当的补偿心理也会使人走向偏途,犯罪行为正是犯罪者超越自卑、寻求他人注意的补偿性行为,犯罪人经常会试图通过寻求他人的注意及获得支配他人的优越的地位,以消除自己内心的自卑感。
故犯罪行为人因为出于心理需要,在作案时会无意识的做出带有标记的行为,找出犯罪人的行为标记特征并进行分析,有助于分析犯罪行为人的性格特征,活动区域并以此找到犯罪人。
三、犯罪心理画像的方法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方法国内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方法,国外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法。
在传统的精神病学分析方法后,现在比较流行的、影响比较大的有:fbi的犯罪现场分析法、davidcanter的心理调查法和brentturvey的行为证据分析法。
对于我国刚起步的犯罪心理画像领域,可以从以下方法作为借鉴:fbi的犯罪现场分析法研究重点在犯罪行为人的个性和犯罪动机。
他们的研究主要形式是与实施了谋杀的系列杀人犯交谈,以通过交谈了解这些人是如何防止被抓捕的。
他们手机的信息主要涉及犯罪行为的惯用伎俩、犯罪现场的特征以及有关谋杀最烦个性方面的特征。
他们给予犯罪人个性和犯罪惯技提出了一种分类方法,及“有组织力与无组织力”的二分法。
fbi在进行犯罪心理画像时主要遵循画像输入阶段、决策过程模型、犯罪评估、画像阶段、犯罪侦查、逮捕阶段等6个阶段。
davidcanter的心理调查法和fbi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使用了统计学的方法,都是将犯罪分子的有关信息做系统的统计对比,不同之处在于canter抑制根据他的理论不断的更新犯罪人信息资料库,通过统计对比将犯罪人进行归类并研究总结出每类犯罪人的特征,当案件发生以后根据案情特征和犯罪人的相似性、共同处将犯罪人归为某种类型的犯罪后进行案情研究。
canter提出了犯罪心理画像的五因素模型,即在侦查中应用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时要考虑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五个方面的相互关联的互动因素。
这五个方面包括:人际间一致、时空的重要性、犯罪人特征、犯罪人职业和司法知识。
brentturvey的行为证据分析法强调心理画像必须根据现场搜集到的各种与犯罪行为有关的证据,并通过对这些证据进行行为分析,在证据的基础上进行心理画像工作。
turvey提出了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行为证据分析,认为演绎型犯罪心理画像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刑事和行为证据分析、被害人研究、犯罪现场特征和被害人特征。
turvey认为在犯罪心理画像中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演绎推理来分析行为证据。
这种科学方法的步骤是:详细说明问题、搜集相关信息、形成一个工作假设或者解释、通过实践来检验假设、解释结论、提取结论和按照需要修改假设,寻找表现犯罪人特征的行为模型。
大约在1997年间网上出现了大量自由攥稿人式心理画像的投稿,毕业于纽黑文大学法庭科学系布伦特·特维(brentturvey)的第一个投稿的,布伦特·特维运用行为证据分析方法再次强调了刑事学(criminalistics)的重要性。
在其有关犯罪心理画像的著作中提到了2种犯罪心理画像的方法——归纳性犯罪心理画像和演绎性犯罪心理画像。
四、结束语犯罪心理画像在国外从诞生到发展成熟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为大量重大案件的侦破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犯罪心理画像主要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深入个案研究,积累犯罪行为资料,对于犯罪心理画像在侦查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现在处于起步阶段,依然停留在理论的初步研究阶段,发展比较缓慢,犯罪心理学在我国作为一门新学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科技条件不是足够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要发展完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和付出较大努力。
但是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现状的犯罪心理理论和案件系统是必然发展趋势,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法治社会的长治久安。
□(作者:上海大学2010级法律硕士研究生)参考文献:[1][美]布伦特.e.特维.李玫瑾等译.犯罪心理画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2][美]迪.金.罗斯姆.李玫瑾等译.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3]邱国梁.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和运用研究.群众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