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空间结构及讲解
《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PPT
1、珠江三角洲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优势,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最新的工商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2、主要工业部门有:纺织、服装、电子、通信设备、玩具、电气机械及器材。3、产品通过港澳贸易渠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赚取了大量的外汇,使该地区贸易国际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至20世纪末,这里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曰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澳门博彩旅游业发达,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内地
香港
生活消费品、原料、廉价劳动力
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
港澳与祖国内地联系十分紧密。
珠江三角洲
港澳地区
产品的加工、制造和装配
承接海外订单、样品制造、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原材料元器件的供应。
前店后厂
合作模式
1. 说说在“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香港各提供了哪些优势条件,这种合作模式对双方各有什么好处。
B
B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有利条件
特征
珠江三角 洲和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有利条件
位置和组成
特征
珠江三角 洲和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点
- .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3.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4.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对比分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讲解
珠三角地区毗连香港、澳门,是我国陆地上唯一
与这一远东金融、制造业中心相联系的地区,而且珠江 纵贯其整个地区,水陆交通极为发达,具有相当优越的 地理条件。珠三角城市群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 、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 山5个地级市和肇庆、惠州等县级市。其土地面积为2 .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23%;人口为 2625万人,占全国的2.04%。其中专业技术人 员占本区域总人口的3.9%。 珠三角经济圈起步最早 ,其区位优势独一无二——毗邻香港,当地华侨众多, 同时是我国最早建立经济特区的地区,早在改革开放初 期国家就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因此外资很早就大规 模涌入,香港传统加工业也早就向该地区转移,奠定了 该区域坚实的工业基础,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全 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从人均GDP的角度来看,珠三角实力最 强,为36440.31元,长三角与京津唐相差不 大,分别为25262.24元和23721.3元。在珠 三角,九个城市中有六个人均GDP在30000 元以上,深圳在全国最高,为46388元。长 三角中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上的城市有三 个,京津唐各城市最高人均GDP不足30000 ,仅有三个城市介于20000和30000元之间。
环渤海区位鸟瞰图
长江三角洲素有“金三角”之称,它位于我国
东部沿海开放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所组成的“T”字型 结合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黄金海岸线和黄金水道的交 汇口。由于长江三角洲位于东海岸线的中段,扼长江入 东海的出海口,并处在世界环球航线附近,发展外向型 经济有独特的优势,使长江成为我国内地对外开放,参 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走廊,长江三角洲成为联结内地经 济与国际经济的纽带。从地理环境看,本地区属北亚热 带湿润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区内水 网密布,东西是长江黄金水道,南北有京杭大运河,并 有太湖为中心、250多个大小湖泊组成的湖泊群,内 河航运四通八达,并与江、海、湖沟通,水运条件十分 有利。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结构特征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结构特征(20141219)发布于:2014-12-19 15:44:25 点击数:1700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结构特征一、城市规模形成三大梯队2000年,除广深GDP超过2000亿元外,珠三角其他城市均相对较低,佛山、东莞、江门、惠州等市GDP在500-1000亿元左右,形成了广深之外其他城市相对扁平的城市结构。
2003年开始,伴随珠三角整体经济快速增长,各市之间的差异也逐步显现,佛莞两市经济规模逐步形成。
从总体上看,各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大致形成了三大梯队:第一梯队:广州、深圳。
GDP在1.5万亿左右(占珠三角的56.4%),人口规模大于1000万人。
第二梯队:佛山、东莞。
GDP在0.5-0.7万亿(占珠三角的23.6%),人口规模700-1000万人。
第三梯队:珠海、惠州、中山、江门、肇庆。
GDP不足0.3万亿(占珠三角的20%),人口规模150-450万人左右。
图1:珠三角各城市经济规模形成的三个层级(2000-2013年)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1-2014)》。
图2:珠三角各城市人口规模形成的三个层级(2000-2013年)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1-2014)》。
二、城市综合能级评估从各市经济总量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来看,广州、深圳总体发展水平最高,佛山、东莞处于次一级发展序列,中山、珠海城镇化水平较高,但经济总量与惠州、江门、肇庆等外围城市处于同一层次。
从企业分布和跨市公司组织来看,广州、深圳拥有最大的企业数量,同时,跨市公司数量也远超其他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从跨市公司出度和入度数据分析,广州入度较高,表明广州的跨市公司多为分公司或分支机构,总部并不在广州;而深圳拥有最高的公司出度,表明深圳有大量的公司总部,并且在其他城市设立了分公司或分支机构。
对于此种现象可能的解释是,广州作为省会城市,独有的行政资源使其拥有大量央企、国企的分支机构,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地区公司也都会在广州设立分公司或分支机构;深圳的本地民营企业较为发达,许多企业为拓展市场和业务,到其他城市设立分公司或分支机构。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探析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探析本文首先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形成的推动因素,然后按照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探析,最后关于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
关键词: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清远、肇庆、佛山、中山、江门等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其它两个是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唐环渤海湾城市群)中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
珠三角城市群的面积及综合实力不及长三角城市群,但它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它以广东3O%的人口,创造着全省77%的GDP。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的推动因素城市群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政府政策机遇。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尤其是改革前沿的广东省,更是从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经济和政策优势,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这种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极大的吸引了全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这里聚集,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铺平道路。
行政区域规划优势。
珠三角同属一个省管辖,在资源整合协调上明显优于长三角或京津唐地区,后二者由三省市管辖,整合协调相对较难。
这一因素可以使得珠三角能够更好的在统一的规划与安排下整合各城市的资源,发挥各个城市的优势,相互分工合作,这能够使城市群进行良性循环。
地缘优势。
珠三角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珠三角比邻港澳,且改革开放初期正逢港澳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需要依托大陆转移其成本日渐高昂的轻型产品加工制造业,于是大量资金流入珠三角城市;面临南海,与东南亚隔海相望,越过海洋能与整个世界连结在一起。
具备极大包容性的文化。
岭南文化毫不排斥的接受来自五湖四海的投资者、企业家和各方面的人才,也填补了本土很多资源的不足。
综观珠三角的发展历程,外来人员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帮助珠三角形成世界级的城市群他们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市群成为了我国最具有活力也是发展最快的城市群,伴随着产业分工的深入、经济整体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以及技术发展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越来越显著,要素的使用效率提升也越发明显。
同时,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珠三角城市群的政策扶持定位也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到经济特区,再到改革开放前沿窗口,到现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战略门户枢纽,国家赋予珠三角城市群的任务不断的提升,在大环境的变革下,也影响着整个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
本文选取了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空间结构作为分析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演变的切入点,除了分析经济要素由于集聚效应在空间上配置所形成的要素经济空间结构以外还分析了以经济关联关系为视角的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关联结构。
在经济要素上,要素的流动体现出了空间集聚的趋势广州,深圳两座城市是整个珠三角三大经济要素的集聚中心,同时也是金融、技术的辐射中心。
而在经济空间关联结构的网络分析中,梳理在三个发展阶段中珠三角各城市在网络中的位置以及作用,并且剖析了不同阶段空间结构重组的动力,发现在整个城市群网络结构的中心位置的城市广州和深圳经济发展最为迅速,香港虽然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但是由于自身的限制以及经济制度上的差异使得其在城市群网络中的中介性质远不如广州深圳两地,这也是导致香港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
针对整个珠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需要应对整个区域复杂的结构,本文从城市间的竞合博弈关系入手,以此来给予城市群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
本文主要采取一般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先是对要素空间配置的动力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再结合理论分析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实际情况,分析当下要素集聚配置的情况以及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来分析当下要素空间集聚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和经济效益。
而对经济空间关联结构的分析则是以时间序列回归为主,判断城市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并以此勾勒城市群的经济关联网络结构,通过分析网络的演变过程来分析空间重构的动力。
珠三角空间结构及讲解共27页文档
Hale Waihona Puke 珠三角空间结构及讲解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大珠三角都市带城市体系结构分析
大珠三角都市带城市体系结构分析[关键词] 都市带;核心城市;大珠三角[中图分类号] F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10-0017-03随着广东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快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城市化发展上表现为香港、澳门与珠三角各城市在空间上和功能上逐渐融合,催生新的城市形态——大珠三角都市带。
本文拟对这一即将兴起的大都市带的结构体系进行分析。
一、大珠三角城市带核心城市的构成一般而言,大都市带是由若干个大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
[1]每个大都市区以一个大的中心城市作为核心,该核心城市与近邻其他城市形成具有紧密经济社会联系的融合体,在融合体中核心城市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
有关珠三角城市带建设的构想大多建立在首位度分布和单核心城市基础上。
有学者主张以广州为中心建立城市带,也有的学者主张以香港为核心建立范围更大的城市带。
在改革开放最初一段时期,深圳尚未挑战广州首位度的情况下,香港是粤港经济区域的“核心区”,广州是区域的惟一“次核心区”;这些构想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问题在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深圳、佛山、中山等城市的崛起,使“单核心”的构想得以成立的客观条件已发生重大变化。
大都市带概念最先提出者——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1957)认为,大都市带的标准一是人口要超过2500万人。
二是要有多个核心城市相互配合和支撑,如美国波士顿——华盛顿的东北部大都市带、美国芝加哥——匹兹堡的大湖大都市带、日本东京——神户的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伦敦——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阿姆斯特丹——法国北部工业区的西北欧大都市带等均是多核心结构。
2002年末,珠三角人口为2364.88万人,加上港澳地区则超过3000万人。
香港、澳门与内地的经济和社会联系日益密切,特别是与近邻的深圳、珠海,在城市功能上日益融合,共同发挥着大珠三角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广州、佛山的经济实力也在迅速增长。
珠海:珠海三角洲中心城市的构架
珠海:“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的构架一、珠海“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的区域性定位国务院《批复》明确指出:珠海是“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东南沿海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对于珠海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可以从以下4个层次展开:首先是珠江西岸地区的中心城市。
根据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专题规划》,珠江口以西,银湖以东的地区,行政范围主要包括珠海市、中山市、江门市的部分地区为西岸都市区。
其次,珠海将成为珠三角连接粤西的中转站。
通过粤西沿海高速公路,从珠海可快速到达阳江、云浮、湛江等粤西地区,粤西地区将成为珠三角产业集群的重要延伸地和辐射承接地。
第三,珠海将成为珠三角连接广西、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中转站。
珠三角经济区向西南地区的辐射和扩展,将使珠三角腹地更加广阔,市场空间也将有巨大拓宽。
第四,西南地区又与东盟国家紧密相连这实现粤东西两翼均衡发展进一步拓宽大珠三角的发展腹地,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以珠海为中心的珠江西岸地区将位受关注。
二、珠海成为“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的优势条件珠海的特区身份、地缘区位、城市魅力、文化资源、科技水平、龙头产业等优势条件,是珠江西岸地区的其他城市不能比拟的。
(一)特区优势,城市经济的国际化或经济开放性程度较高珠海是全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中央赋予的珠海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是珠海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最大的优势所在。
经过25年的改革创新,特区在所有制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投融资体制改革、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市场培育、中介机构规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特区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经济较为发达,从而也保持了特区在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上,仍然具有区位和软硬环境两个方面的优势。
(二)地缘优势,海陆空交通设施齐备珠海地缘优势明显,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西邻新会、台山,北接中山,距广州市约140公里,地处海滨,是海陆空交通设施齐备的国际交通枢纽。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探析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探析作者:贺建风舒晓惠张小小来源:《商业时代》2008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形成的推动因素,然后按照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探析,最后关于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
关键词: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清远、肇庆、佛山、中山、江门等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其它两个是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唐环渤海湾城市群)中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
珠三角城市群的面积及综合实力不及长三角城市群,但它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它以广东3O%的人口,创造着全省77%的GDP。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的推动因素城市群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政府政策机遇。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尤其是改革前沿的广东省,更是从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经济和政策优势,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这种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极大的吸引了全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这里聚集,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铺平道路。
行政区域规划优势。
珠三角同属一个省管辖,在资源整合协调上明显优于长三角或京津唐地区,后二者由三省市管辖,整合协调相对较难。
这一因素可以使得珠三角能够更好的在统一的规划与安排下整合各城市的资源,发挥各个城市的优势,相互分工合作,这能够使城市群进行良性循环。
地缘优势。
珠三角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珠三角比邻港澳,且改革开放初期正逢港澳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需要依托大陆转移其成本日渐高昂的轻型产品加工制造业,于是大量资金流入珠三角城市;面临南海,与东南亚隔海相望,越过海洋能与整个世界连结在一起。
具备极大包容性的文化。
岭南文化毫不排斥的接受来自五湖四海的投资者、企业家和各方面的人才,也填补了本土很多资源的不足。
珠江三角洲区位及地形地貌共25页文档
比较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的水文特征
河流名称 松花江 黄河 长江 珠江
水量
汛期
含沙量
结冰期
地形概况
珠江三角洲,底部西起三水市,经广州市东到石龙 为止的一线,顶点在崖门湾,周围是山地、丘陵和 岛屿,占面积的30%,中部是平原,大概形成一个 “倒三角”。(由于下沉量不大,面积较小,一次 发展潜力不如三角洲)
主要特点
“湾内的复合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在我国各大三角洲中算是比较特殊的 一类,因为它是由许多小三角洲组合而成的,它 与长江、黄河三角洲等只有一条河流组成的三角 洲不同,这是因为珠江三角洲是在一个浅水溺谷 湾中逐渐形成的。流入谷湾的每一条河流都可以 在河口形成一个小型的三角洲并在浅水湾中联合 起来,形成一个大的三角洲。
板块作用对溺谷湾的影响
西江、北江和东江都是遗传下来的准平原遗传河。 珠江三角洲的陷落,使其成为低平的丘陵、台地区。 第四纪海进,大陆架下降,大陆上升,故第四纪阶 地有向海倾没趋势,使溺谷湾基底有埋藏阶地存在。 三角洲沉积开始在中更新世后(约4万年),突出海 面的山丘台地成为三角洲平原上小丘,基岩出露处 形成了“丹霞地形”和“石门”等遗传河谷地貌。 台地或阶地可达5级,并且呈大面积分布。平原沉积 物亦有向海增厚现象,由25米增加到60多米,最厚 在灯笼沙处第四纪沉积63.6米,其中夹有海相层2, 陆相层1,说明三角洲有新老两期。
7.3
256.6
3.1
8336.0
100
170.0
《珠江三角洲地区》PPT课件-完美版
珠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PPT课件-完美版
《珠江三角洲地区》PPT课件-完美版
一.中国的南海边的一个圈
1.珠江三角洲在全国的位置
《珠江三角洲地区》PPT课件-完美版
《珠江三角洲地区》PPT课件-完美版
一.中国的南海边的一个圈 2.珠江三角洲的范围
《珠江三角洲地区》PPT课件-完美版
一.中国的南海边的一个圈
亚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夏季高 温多雨,冬季 温暖少雨。
《珠江三角洲地区》PPT课件-完美版
《珠江三角洲地区》PPT课件-完美版
二、春潮涌动——对外开放的前沿
•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 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 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 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 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 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 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 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 为沿海开放城市)。珠江三 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 的前沿地带。
《珠江三角洲地区》PPT课件-完美版
《珠江三角洲地区》PPT课件-完美版
结合教材与地图,根据资料分析讨论(从地理位置,人文 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分析。)
补充资料
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 增长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居首 要地位的特点。
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 地:港澳台
《珠江三角洲地区》PPT课件-完美版
小结:
《珠江三角洲地区》PPT课件-完美版
《珠江三角洲地区》PPT课件-完美版
《珠江三角洲地区》PPT课件-完美版
四、“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城镇发展快
重要城市:广州,深圳,珠海
广州
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比较
珠三角城市分工
• • 两大中心城市:深圳和广州。广州和深圳是以区域功能为主的中心城市。 两大城市群体:珠江口东部城市群体和珠江口西部城市群体。珠江口东部城市群体主要包 括香港、深圳、东莞、惠州等城市;珠江口西部城市群体主要包括澳门、珠海、中山、佛山、广州、 江门等城市。 香港:香港的城市功能定位是“大珠三角”的龙头和中心城市,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为辅, 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以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中心之一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澳门: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城市。 珠江口东部城群体: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高新 技术产业基地和石油化工工业基地(惠州)之一。 珠江口西部城市群体: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家电和五金制造业 基地、高新技术产为基地和基础工业基地(珠海)之一。 CEPA加速港珠澳大桥建设,将影响珠江西岸 尤其是珠海市的城市功能。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将加速“大珠三角”世界最重要制造业中心向西岸 扩展,珠海依托香 港的国际服务业优势和国际化中心城市优势,发展成为粤西的制造业中心城市。 广州:广州与香港都是中心城市,广州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既不是类似香港的服务业为主,也不 是类似珠三角两岸城市的制造业为主,而应是制造业与服务 业综合的中心城市。一方面广州市作为 基础工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业中心,要为“大珠三角”各城市制造业提供基础和支撑;另一方面广州 市还要为珠三角、华南甚至 南中国提供现代服务。
• • • • • • • • •
• •
特别发展地区: 以杭州湾大桥为纽带,进一步加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地位。为上海确立“三个中心”和“一个龙 头”的地位提供可靠的支撑,同时也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杭州湾两岸地区的金融、贸易、人才、技 术、市场等提供可靠的支撑。它将有利于上海向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使上海以全面、高 效的服务提高其辐射力,使沿海沿江地区保持持久的高速的发展。届时,杭州湾两岸地区将成为连 片城市区。同时,宁波应成为原材料、能源工业基地,远洋运输、发展海洋经济的基地,并带动外 贸、交通服务业和服装工业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港通枢纽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二, 改革开放后至 2 世纪 9 年代后期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 珠海为中心 的西部城市群 .这三大城市群体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 0 0
改革开放后 .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角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的国际环 境,优惠的政策诱导 资金 技术 人才的集中以及交通基础设施 的完善等原因迅速崛起 而在这一系列形成条件中 外资尤其是港
,
改革开放前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
在这一历史阶段 .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属于港 口驱动阶
见表) 。这与其城市首位度的下降是一致的 . 珠三 段 , 口的兴衰极大地影响着区域内城市地位的变化和区域经济结 和县扩散的过程 ( 港 0年的 1 .8 9 0 9 降为 19 3年的4 2 。在具有东 9 5 构的调整.从而影响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 。随着港口地位和 角的城市首位度由 18 功能的变化 .珠三角城市群呈现 出不同的空间形态。 南亚最高城市首位度的泰 国. 首都曼谷几乎集中了全国所有的日本 元代以前的单个城市中心阶段。 这一时期的珠三角具有很高的 投资 而在首位度相对较低的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大城市地 区吸 城市首位度 以广卅 为单中心的一极化特征 明显.而港E交通的便 收 日本投资的集 中程度也相对较低 。 l l 利条件是珠三角单中心格局形成的主要推动力。 明初至新中国成立的区域双中心阶段。明清 闭关锁国时期 ,广 州成为我国惟一的对外通商 口岸 , 有力地发挥 了珠三角与海外往来 便利的优势 , 推动了经济发展。1 世纪后 . 门被葡萄牙人占领后 6 澳 作为一个国际贸易港而崛起 , 改变了过去广州在珠三角单中心发展 模式.而代之以广州 澳门双中心发展模式 。鸦片战争后,由于香 港的崛起和澳门的衰落使原来的双中心格局发生了变化 . 由以穗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 经济性质比较
• 珠三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 济共存
• 长三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成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5 政府推动力比较
• 珠三角:政府推动力很强
• 长三角:政府推动力较弱,大多是经济内 在发展的结果
• 成渝: 政府推动力很强
2.4、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形成机制
珠三角城市群多中心模式形成机制
水域分布决定了多个中心的发展模式。珠三角地区由东江、西江、北江汇流而成, 水网密布,河道宽阔,限制了城市“摊大饼”式扩张,有利于多个中心城市依托 河流共同发展。
国家的优惠政策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使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城市群发展扩张的 主要形式。而制造业对经济区位的要求不如服务业的严格,这就为次中心城市、 组团城市、中小城镇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条件。
第一等级包括深圳、广州两个城市。此等级的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经济 外向型程度高,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大,是城市群重要的发展中心。第 二等级包括东莞、佛山两个城市。此等级的城市规模较大,外向型产业基础雄 厚,对周边城市在产业方面具有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可视为城市群的次中心 。第三等级包括珠海、江门、肇庆、惠州、中山五个城市。此等级城市规模中 等,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对其周边城乡区域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可视为城 市群的功能组团。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中,不但有带动整个城市群发展 的中心城市,亦有作为工业中心的次中心城市,主次中心城市有明确的分工。
2.6 珠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特征
• 珠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由行政区域经济板 块组成
• 珠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经济性 质
• 珠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具有政府主导性的 特点
• 珠三角经济区资源及要素不同
3. 珠三角经济区未来展望
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 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 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 结构,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 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局面,形 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 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向城市主 导区域演化。
有利于形成强有力的核 心城市和中心城市
有利于组团城市的发展
城市扩张形式 对产业发展影响 对生态环境影响 对城市问题影响
离心式与产业园区式扩 张相结合
有利于制造业和服务业 的发展
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有利于城市功能疏散, 缓解城市问题
多中心模式(长)
不利于形成强有力的核 心城市
十分有利于组团城市的 发展扩张
4.4 空间形态比较 • 珠三角:T字形 • 长三角:之字形 • 成渝: 椭圆形
3.2 珠三角面临的机遇
珠江三角洲地区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国际 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亚洲 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中国—东盟 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快;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 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 国际化深入发展,粤港澳三地经济加快融合, 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后劲;特别是经过改革 开放30年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积累了雄厚 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 强,这些都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改革发展 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4. 珠三角与其他经济区比较
4.1、三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
明显的职能等级 结构
较大的分布范围
强有力的中心城市
建成区距离较远
区域内城乡分野 明显
三大城市群的 共同特征
较广的发展腹地
发展迅速的组团 城市
较大的生态缓冲区
4.2 三大城市群空间形态模式影响比较
对中心城市影响 对组团城市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核多心模式(珠)
2.3 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分析
对珠三角城市 群9个城市的 20个指标进行 综合考察,并 利用SPSS软 件对指标数据 进行分析,找 出有效主成分, 并对各有效主 成分进行综合 聚类分析,从 而明确珠三角 城市群的职能 等级结构。
2.3 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分析
以SPSS软件的描述统计功能(Descriptive)对上述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使其成为变量的形式。再利用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对各变量进行分析,可以找出4个有效主成分,分别命名为P1、 P2、P3、P4、P5。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为:P1:50.67%,P2:19.94%,P3:9.35%,P4:8.70%,P5 :5.57%。将各个指标变量与其所在主成分的载荷相乘,即可得到指标变量在各主成分的得分F1、F2、 F3、F4、F5。将各主成分与其贡献率的乘积相加,即可得到各个城市的综合得分FT。
以产业园区式扩张为主
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
对土地资源消耗大,不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有利于城市规模控制, 减少城市问题
双核模式(成渝)
有利于形成强有力的核 心城市
不利于组团城市的发展
以离心式扩张为主
有利于制造业和服务业 的发展
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
不利于城市规模控制和功 能疏散,加重城市问题
4.3 经济板块比较
珠三角空间结构及其未来展望
组员:刘思思 彭燕玲 指导老师:胡雯
珠三角空间结构及其未来展望
珠三角经济区简介 珠三角空间结构及其特征 珠三角未来发展展望 珠三角与其他经济区比较
1.1 珠三角经济区简介
珠三角经济区位于我 国南部沿海地区,地 处珠江出海口,毗邻 港澳,历来就是我国 对外联系的门户。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 角经济区借助国家优 势政策,实现了跨越 式发展。自1980年 以来,城市建成区不 断扩张,城市规模不 断扩大,经济区实力 显著增强。
2.3、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主成分综合得分情况进行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assify),即可得到明确的城市职能等级体系,分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组团城市三个等 级。
城市等级 中心城市 次中心城市 组团城市
数量 2 2 10
城市名称 广州、深圳 佛山、东莞 珠海、中山、肇庆、江门、惠州
2.2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
1980 、 1990 、 2000 、 2010四个时间点的城市 建成区图斑按颜色深浅 进行叠加,找出各城市 发展方向和城市群发展 的总体规律。 1980~2010 年 , 广 州 采 取较为传统的离心式扩 张模式。深圳、佛山等8 个城市则采用了飞地型 扩张模式。 总 的 来 说 , 近 30 年 来 , 珠三角城市群建成区的 扩张是在整个城市群范 围内以相对均衡的方式 进行的,中心城市、次 中心城市、组团城市、 中小城镇都以较快的速 度进行发展和扩张。
经济形势造就了新的发展中心。改革开放以后,深圳依托经济特区和毗邻香港 的优势条件,发展极其迅速,在十余年内一跃而成与广州并驾齐驱的中心城市。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东莞、佛山等制造业中心的发展。
2.5、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影响分析
引导城市均衡性发展
珠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形态表现出地域发展的均衡性。均 衡性发展模式有利于中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扩张,加快城 市化的效率。同时,均衡性发展有利于将城市群的功能 分散到各个中心城市中去,有效避免单个中心城市担负 过多功能而产生的城市问题。但必须注意的是,多中心 模式不利于集中各类资源,培育强有力的发展极核。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以农副产品到以工业制品为主的贸易结构转变; 以来料加工到以进料加工为主的贸易转变; 以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 转变。
珠三角经济区 空间结构 优化
产业结构逐步向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结构 演进; 产业结构逐步向重工业化演进; 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
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网络式发展演进; 区域内部差距虽然有但呈现缩小趋势形
成各具特色的专业镇。
2.1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
1980-2010:广州、深圳等 中心城市扩张迅速,不断 将其周边区域纳入建成区 范围。同时,东莞、佛山 等次中心扩张迅速,不断 在城市周边设置新的开发 区和产业园区。 1990~2000 年 : 东 莞 、 佛 山扩展速度高于广州和深 圳。珠海、中山、江门、 肇庆、惠州等组团城市扩 张速度稍缓于主次中心城 市,但亦保持了较高增速。 到2010年,珠三角城市群 各主要城市的建成区已较 为接近,部分城市之间的 界限已经较为模糊。
3.1 珠三角面临的挑战
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 易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 力不强;土地开发强度过高,能源资源保障 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 境约束凸显,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城乡 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 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文化软 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体制、社会 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仍然繁重,改革 攻坚难度越来越大。
1.2 珠三角经济区范围
珠三角经济区 包括9个城市: 广州市、深圳 市、东莞市、 佛山市,珠海 市、中山市、 江门市、肇庆 市、惠州市, 同时与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 区保持密切联 系。
1.3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
经济快速增长,人均GDP超越中高收入国家
对外贸易飞速发展,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1979年,中央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 政策,并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 经济特区,经济飞速发展,人均GDP超过 中高收入国家。
保持城市适度规模
多中心模式有利于将城市群的人口、产业、城市功能由 单个城市扩散到多个中心城市中去,从而保持城市的合 理规模,避免建成区恶性膨胀,缓解各类城市问题。与 国内同等城市相比,珠三角城市的城市规模相对合理, 城市问题亦相对缓和。
促进制造业高速发展
多中心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将制造业功能从中心城 市中剥离出来,打造以制造业为主导功能的发展 次中心。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 总量的快速提升,为城市群的短期发展带来了强 大的动力,同时也对城市群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不 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