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读后感1000字

合集下载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心得体会可以通过书写、讨论、反思等方式来表达,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判断力,以下是我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伤寒论读书心得范文5篇

伤寒论读书心得范文5篇

伤寒论读书心得范文5篇伤寒论读书心得范文篇1“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

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

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

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一直以来,中医经典著作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座神秘而又令人敬畏的高山。

而《伤寒论》,更是这座高山中极为险峻的一处高峰。

最近,我鼓足勇气,攀登了这座高峰,一番体验下来,心中感慨颇多。

说实话,一开始翻开《伤寒论》,那密密麻麻的古文,晦涩难懂的医理,着实让我头疼不已。

但随着一点点深入,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书中对于病症的描述和分析,细致入微得让我惊叹。

就拿太阳病来说吧,张仲景把它的各种症状、脉象、可能的发展变化,说得明明白白。

这让我想到了有一次自己感冒的经历。

那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春天,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前一天还阳光明媚,暖意融融,我就少穿了点衣服出去溜达。

结果第二天,气温骤降,还刮起了大风。

我在外面跑了一天,晚上回家的时候就觉得浑身发冷,脑袋也昏昏沉沉的。

一开始,我没当回事,以为睡一觉就好了。

可是到了半夜,情况愈发严重。

我觉得身上一阵冷一阵热,盖了好几层被子还是冷得打哆嗦,但是又会突然出一身虚汗。

脑袋疼得像是要炸开一样,眼睛也酸涩得睁不开。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是感冒了。

我想起《伤寒论》里说的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我对照了一下自己的症状,还真有点像。

我强撑着起来找了点退烧药吃下去,可是根本不管用。

那一夜,我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难受得要命。

第二天,我拖着沉重的身体去看医生。

医生给我把了脉,看了看舌头,问了我一些症状,然后说我这是外感风寒,邪气入里了。

给我开了几副中药。

我拿着那几包中药回家,看着那黑乎乎的药汤,心里直犯嘀咕。

这能管用吗?但是没办法,病得这么难受,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我憋着气把那药喝下去,第一口下去,差点没吐出来,那个苦味,真的是无法形容。

但是想着能快点好起来,我还是硬着头皮喝完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每天按时喝药,症状居然真的慢慢减轻了。

从一开始的浑身无力,到能下床走动,再到精神渐渐恢复,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

通过这次生病的经历,再结合《伤寒论》中的理论,我对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____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系统总结了张仲景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成为了后世医学家学习和应用的重要指南。

学习《伤寒论》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以下是我对于____年学习《伤寒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针对一种特定的传染性寒热疾病而写的,但其中所包含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却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中。

通过研读《伤寒论》,我了解到中医学并非是一味地追求症状的控制和治愈,而是注重整体观察和分析,以找出病因及其规律,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学习《伤寒论》深化了我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医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学习《伤寒论》让我意识到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联系与融合。

尽管中医学在起源和理论基础上与现代医学有所差异,但《伤寒论》中所描述的病理变化、病因、辨证施治等方面,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例如,《伤寒论》中强调了“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的“个体化治疗”思想相契合;《伤寒论》中提到的“治疗要从治未病开始”,与现代医学中的“预防为主”的观念相一致。

我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将《伤寒论》作为了解中医理论的重要途径,更将其中的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的实践结合起来,探索着中西医融合的新路径。

第三,学习《伤寒论》让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伤寒论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的杰作,贯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学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不仅了解了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还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

例如,《伤寒论》中所强调的“喜怒伤情”的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的心理健康观念不谋而合,体现了古人对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注。

这让我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反思现代社会中经常忽略的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问题。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一头扎进了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世界里,这一钻进去,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有了好多新奇又深刻的感受。

《伤寒论》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静静地坐在那儿,把他一辈子的治病心得和智慧,一点点地向你娓娓道来。

它没有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高深理论,反倒是充满了实实在在的治病救人的方法和思路。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自己不小心得了一场感冒。

一开始,我没当回事儿,觉得不过是小毛病,抗一抗就过去了。

可没想到,这感冒越来越严重,头疼得像要炸开一样,浑身发冷,一点力气都没有。

这时候,我就想起了《伤寒论》里提到的那些关于外感病的论述。

我对照着自己的症状,发现跟书中说的太阳病的某些表现很像。

书里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我当时虽然没有喘的症状,但其他的症状还真对上了。

于是,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按照书里麻黄汤的方子,去药店抓了药。

抓药的时候,药店的师傅还挺惊讶,问我怎么自己就照着方子抓药。

我就跟他说了说我读《伤寒论》的事儿,他听了也是将信将疑。

回到家,我赶紧把药熬上。

那熬药的过程,也是挺有意思的。

看着那些药材在锅里翻滚,咕嘟咕嘟地冒着泡,心里还真有点期待。

等药熬好了,那味道,真叫一个浓烈。

我捏着鼻子,一口气把那一碗苦药给喝了下去。

喝完之后,我就躺在床上等着药效发作。

一开始,没什么感觉,我还有点失望,觉得是不是自己搞错了。

可过了一会儿,身上开始慢慢发热,出了一层细细的汗。

头疼的感觉也渐渐减轻了,身体也没那么冷了。

哎呀,那一刻,我真的是对《伤寒论》佩服得五体投地。

通过这次亲身的体验,我对《伤寒论》里的理论和方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只存在于书本里的知识,而是真真切切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宝。

再深入去读《伤寒论》,我发现它对于病症的观察和描述细致入微到让人惊叹的地步。

比如说,对于发热这个常见的症状,它会区分是翕翕发热,还是蒸蒸发热,是往来寒热,还是发热恶寒。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智慧老者,静静地向我诉说着千年的医学奥秘。

说实话,初读《伤寒论》,那密密麻麻的文字,晦涩难懂的医理,着实让我头疼不已。

但随着深入研读,我仿佛慢慢推开了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对于病症的观察和描述细致入微,让我不禁想起曾经自己生病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个冬天,天气冷得让人直哆嗦。

我不小心染上了风寒,一开始只是觉得浑身发冷,脑袋有点晕乎乎的。

当时也没太在意,以为多喝点热水,睡一觉就好了。

可没想到,到了第二天,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

我开始发烧,浑身酸痛无力,喉咙也像被火烧一样疼痛。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去看医生。

医生仔细地询问了我的症状,又给我把了脉,看了舌苔。

那认真的模样,就好像张仲景在给病人诊断时一般严谨。

他说我这是典型的风寒入里化热,外寒内热。

当时我对这些术语一知半解,只盼着能快点好起来。

医生给我开了几副中药,叮嘱我按时服用。

回到家,看着那一碗黑乎乎的药汤,心里直犯嘀咕:这能管用吗?但想着医生自信的神情,还是硬着头皮喝了下去。

那药的味道,真的是一言难尽啊!又苦又涩,喝到嘴里,感觉整个嘴巴都被苦涩填满了。

每喝一口,都要做一番心理斗争。

为了能快点好起来,我还是强忍着把药喝完了。

喝完药后,就躺在床上休息。

那时候,身体的不适感让我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

一会儿觉得热得要命,一会儿又觉得冷得直打颤。

迷迷糊糊中,我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冰与火的世界,怎么也走不出来。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慢慢地清醒过来,发现身上出了一身的汗。

那种汗不是运动后的畅快淋漓,而是黏糊糊的,让人很不舒服。

但神奇的是,感觉身体轻松了一些,头也没那么疼了,烧也退了一点。

就这样,连着喝了几天的药,我的病情逐渐好转。

从一开始的卧床不起,到能够下床走动,再到完全恢复活力,这个过程让我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

回想这段生病的经历,再对照《伤寒论》中的论述,我越发觉得张仲景的伟大。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伤寒论学习心得篇1学习《伤寒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外感病为主的经典中医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千百年来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感冒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的“解肌法”和“发汗法”,既简单又实用,效果也非常显著。

又如,在咳嗽的治疗上,他提出的“宣肺止咳法”和“收敛肺气法”,针对性强,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伤寒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治疗方法上,过于强调汗法,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导致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方剂配伍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剂量过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这个行业。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3《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经典之一。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伤寒论》主要是通过对多种伤寒病症的分类别,然后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症的。

其中的基本证型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每种证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伤寒论》,这部中医经典著作,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医学的长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当我初次接触它时,只觉其文字晦涩,理论深奥,然而随着深入研读,逐渐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无穷奥秘和深厚的医学价值。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书中所阐述的六经辨证体系,将外感病的演变过程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证候特点和治疗原则。

这种辨证论治的思想,不仅适用于外感病,对于内伤杂病的诊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张仲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患者的关爱之情。

他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剂。

比如,麻黄汤用于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桂枝汤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小柴胡汤用于治疗少阳病等等。

这些方剂的组成严谨,用药精准,体现了中医“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而且,张仲景在书中还详细记载了药物的炮制、用量、服法等,为后世医家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伤寒论》也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而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也与人体的正气、邪气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太阳病如果失治误治,可能会传入阳明、少阳,或者内陷三阴,这就提醒我们在治疗疾病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不能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此外,《伤寒论》中的“保胃气,存津液”的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仲景在治疗过程中,始终注重顾护人体的胃气和津液,认为这是疾病康复的关键。

这让我明白,在用药时不能过于峻猛,以免损伤人体的正气。

然而,研读《伤寒论》也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其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加上历代医家的注解各不相同,有时会让人感到困惑。

比如,对于某些条文的理解,不同的医家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广泛阅读,深入思考,结合临床实践去体会和领悟。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它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著。

这部著作不仅对中医临床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读完《伤寒论》,我深受启发,感慨颇多。

《伤寒论》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严谨的辨证论治体系。

张仲景通过对大量临床病例的观察和总结,将疾病分为六经辨证,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每一经病都有其独特的症状、脉象和治疗方法。

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不是简单地对症状进行对症治疗,而是深入地分析病因、病机,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医治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例如,太阳病以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为主要症状,治疗上根据病情的轻重和不同的兼证,有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的分别应用。

阳明病则以高热、大汗、口渴、脉洪大等为主要表现,治疗多采用白虎汤、承气汤等清热泻下之法。

而少阳病的特点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治疗常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这种精细的辨证论治体系,需要医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才能准确地判断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伤寒论》中,方剂的运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仲景所创的方剂,药味精简,配伍严谨,疗效显著。

每一首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而且药物的用量、炮制方法、煎煮方法等都有详细的说明。

比如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用于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桂枝汤则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适用于太阳中风表虚证,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作用。

这些方剂历经千年的临床实践,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充分证明了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同时,《伤寒论》还强调了治疗过程中的随证加减和灵活变通。

因为病情是复杂多变的,即使是同一经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或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表现也可能有所不同。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它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这部著作不仅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有着极高的价值,而且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我仔细研读这部经典时,心中涌起了诸多的感悟和思考。

《伤寒论》最让我折服的是其严谨的辨证论治体系。

张仲景通过对各种病症的细致观察和总结,将疾病分为六经辨证,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每一经的病症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治法,这种分类方法清晰明了,使医者在面对复杂的病症时能够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

比如太阳病,多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治疗上常以发汗解表为主。

而阳明病则以高热、大汗、口渴等为主要表现,治法多为清热攻下。

这种辨证论治的思路,如同为医者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在病症的迷雾中找到正确的治疗方向。

书中对于方剂的运用也堪称精妙。

每一个方剂都有其特定的组成、剂量和煎服法,而且药物之间的配伍严谨合理,相互协同,发挥着最大的疗效。

比如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用于治疗太阳病表实证,麻黄发汗解表,桂枝助麻黄发汗,杏仁降肺气以平喘,甘草调和诸药,四味药配合得恰到好处,使得风寒表实证能够迅速得到解决。

再如桂枝汤,被誉为“群方之冠”,其调和营卫的作用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这些方剂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检验,疗效确切,充分体现了中医方剂学的博大精深。

同时,《伤寒论》还注重个体差异和病情的变化。

张仲景在书中强调,即使是相同的病症,由于患者的体质、年龄、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治疗方法也可能有所差异。

而且,病情在发展过程中是动态变化的,医者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就要求医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理念。

张仲景所论述的病症和治疗方法,并非仅仅针对症状的消除,而是着眼于疾病的根本原因。

比如,对于发热的病症,不是一味地退热,而是通过辨证,找出导致发热的内在因素,如外感风寒、邪热内盛等,然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伤寒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张仲景所著,列为中医基础教材。

作为一名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我在2024年学习了这部经典著作,并从中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最早的一部辨证施治理论的著作,它提出了“六经辨证”和“寒热表里”的理论框架,立基于望诊、问诊、切诊和闻诊四诊合参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特色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理念。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医学学科,其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有着显著差异,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伤寒论》中详细描述了各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程及治疗方法,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伤寒论》非常注重辨别病情的寒热属性,并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表寒证,张仲景提出了“汗之法”。

这一方法强调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是《伤寒论》辨证施治理论的核心之一。

《伤寒论》中的每一个病例都包含了详细的诊断与治疗过程,让我感受到中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常常将课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病例相结合,通过分析病情,辨别寒热属性,并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并应用《伤寒论》的理论。

除了学术上的收获,学习《伤寒论》还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伤寒论》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医学理论,更是古代智慧的结晶。

通过《伤寒论》,我了解到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古人对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和探索。

这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医的价值和传承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

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复杂而且庞大,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掌握。

通过《伤寒论》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对于中医学理论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伤寒论》学习体会3篇

《伤寒论》学习体会3篇

《伤寒论》学习体会 (2)《伤寒论》学习体会 (2)精选3篇(一)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一、老中医宝库:《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尊称为“老中医宝库”。

通过学习《伤寒论》,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于进一步学习和应用中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治疗原则:《伤寒论》主要讲述了伤寒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导治疗的原则,即“疏表宣肺,清里达腑”。

这一原则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醒临床医生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病机、辨证施治,从整体上调理机体,达到治愈的目的。

三、值得学习的临床经验:《伤寒论》中记载了王叔和、张仲景等许多古代医学家的临床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临床医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学家在对待疾病时注重患者的整体情况,倡导个体化治疗,且注重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避免过度依赖药物,对于今天的临床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四、文化传承:《伤寒论》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可以加深对中医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学习《伤寒论》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一次深入了解和学习,不仅对医学专业人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对于普通人了解和保护中医文化都是有益的。

《伤寒论》学习体会 (2)精选3篇(二)学习《伤寒论》让我触摸到了中医经典的魅力,也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1. 经典可贵:《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

通过学习这部经典,我深刻感受到这些古代医师的智慧和临床经验。

他们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对症状进行分类,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 病理分析:《伤寒论》中对病理的分析令我受益匪浅。

经典中将伤寒分为六经,每一经都有各自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

通过对病理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理论,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注重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治疗上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注重患者的自我调养和保健。

这些理念在《伤寒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强调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注重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逐渐恢复健康。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发现自己在理论方面还需要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其次,在实践中,我发现自己还需要更加熟练地掌握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最后,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一些感悟和收获。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得治疗更加有效。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最后,我也学会了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治疗更加顺利。

总之,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理论和实践。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2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中医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实际病例的处理和诊断。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经典著作涵盖了中医伤寒病的防治原则,它所提出的“六经辩证”分析方法,让我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中医对疾病发展过程的分类,每种经都有对应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据观察,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可大致划分为两大学派。

一派为广泛认可的辨证论治学派,其主张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理论来辨识疾病的“证型”,代表人物包括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这一派系在中医界占据主导地位。

另一派则是人数较少的方证对应学派,该学派强调辨六经、辨方证、辨药证,代表人物有日本的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以及中国的胡希恕、黄煌、____杰等。

伤寒一词,是古代对包括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特指由不良生活习惯或环境导致的急性病症。

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为严重且普遍的一种,因此伤寒论主要探讨此类疾病的症状、脉象、演变规律及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秉持整体观念,以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病情的急缓进退为治疗依据。

六经理论,即三阴三阳,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三阴经病多属寒、里、虚,治疗上分别适宜温补清;而三阳经病则多属热、实、表,治疗方法则为汗法、下法,至于少阳经病,因其处于半表半里状态,治疗则需和解。

俞根初先生曾言:“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强调六经理论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阳明病均表现为高热和神志错乱。

阳明与心有密切联系,其病症可能源自心或脾。

心病可引发阳明病,而神志疾病如谵言妄语则与心包受邪有关。

阳明病的脉象洪大,与心脉相似,故阳明经病的主方____汤,实则重在清解心热。

后世医家常在此方基础上加入犀角、羚羊角等以清心热。

(2)阳明病与肠胃。

足阳明经主津液,故阳明病常伴有大量出汗,即津液大亡。

大汗后易导致“胃家实”,即排便困难。

此乃正邪交争,试图通过排便驱邪,但若排便受阻,邪气在肠胃内滋生,引发便秘。

三承气汤即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通便排出邪气。

并非所有阳明病皆伴随便秘,而是肠内燥矢、宿食或肠胃功能障碍所致。

(3)太阳病与肺。

太阳病初起,常表现为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如头痛、背痛,有时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此乃肺部疾病与太阳病并见的体现。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伤寒论》读后感1本学期跟着伤寒教研室的老师学习伤寒论,受益匪浅。

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出现头痛,恶寒,流涕,无发热,不恶风,电话给我,我认真一想,这不是麻黄汤证吗?加之我朋友有多囊卵巢的病史,体质不好,曾看李可的书籍说可以加巴戟,于是麻黄汤加巴戟,把方子发过去,3天后我朋友给电话说感冒已好,并且没有了以往感冒完后的疲乏感,那时,很有成就感。

觉得《伤寒论》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那如何能进一步读好它?首先,我觉得学习《伤寒论》,注意其方证很重要。

《伤寒论》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论述了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其适应证。

分析《伤寒杂病论》,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

《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

例如《伤寒论》就有20多条提到桂枝汤。

对一个方证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诫后人辨方证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在辨方证时,要注意到证的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

如《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等。

根据证的情况、特点,在表属阳热实者为表阳证(太阳病),在表属阴寒虚者为表阴证(少阴病),在里属阳热实者为里阳证(阳明病),在里属阴寒虚者为里阴证(太阴病),在半表半里属阳热实者为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在半表半里属阴寒虚者为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伤寒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本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中医学的热爱,我在____年花费了大量时间研读《伤寒论》,并在此过程中深感到其宝贵性和卓越之处。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我对《伤寒论》的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伤寒论》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医学著作。

在学习《伤寒论》之前,我只知道中医有许多草药方剂可以治疗疾病,但对于其中的原理和机制一无所知。

然而,《伤寒论》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表现和临床实践,以寒热六淫为基础,从病源、发病机理、辨证施治等方面全面阐述了疾病的本质和治疗原则。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不仅对中医学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中医诊疗方法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其次,《伤寒论》对于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学习中医的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伤寒论》中的治疗原则和方药选择,对于我提升临床水平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意识到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伤寒论》中提出的“邪在邪脏则邪复留不去,邪在正脏则以邪脏为病”等理论为我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思路。

同时,《伤寒论》中的各种经典方剂,如桂枝汤、葛根汤等,既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也有系统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并实践这些方剂的应用,我对中医的治疗策略和方法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最后,《伤寒论》对于提高个人的医学素养和人文修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关注疾病的治疗,也注重人体的整体健康。

学习《伤寒论》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中医学的文化传承和思想精髓的探寻。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体会到了中医学注重和谐的思维方式和治疗原则,在病人的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病症的消除,更要注重病人的心理需求和人文关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不仅治疗疾病,更重视人的全面健康”。

综上所述,《伤寒论》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医学经典。

《伤寒论》读后感学习范文1000字

《伤寒论》读后感学习范文1000字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伤寒论》读后感范文1000字《伤寒论》读后感范文1000字本学期跟着伤寒教研室的老师学习伤寒论,受益匪浅。

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出现头痛,恶寒,流涕,无发热,不恶风,电话给我,我认真一想,这不是麻黄汤证吗?加之我朋友有多囊卵巢的病史,体质不好,曾看李可的书籍说可以加巴戟,于是麻黄汤加巴戟,把方子发过去,3天后我朋友给电话说感冒已好,并且没有了以往感冒完后的疲乏感,那时,很有成就感。

觉得《伤寒论》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那如何能进一步读好它?首先,我觉得学习《伤寒论》,注意其方证很重要。

《伤寒论》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论述了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其适应证。

分析《伤寒杂病论》,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

《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

例如《伤寒论》就有20多条提到桂枝汤。

对一个方证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诫后人辨方证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在辨方证时,要注意到证的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

如《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等。

根据证的情况、特点,在表属阳热实者为表阳证(太阳病),在表属阴寒虚者为表阴证(少阴病),在里属阳热实者为里阳证(阳明病),在里属阴寒虚者为里阴证(太阴病),在半表半里属阳热实者为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在半表半里属阴寒虚者为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五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五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五篇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绚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进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富强昌盛作出了宏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进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育了自己对中医的爱好,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情愿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究,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熬煎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其著作宏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阅历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需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阅历,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索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索,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会到古人张仲景先生隐藏在书中的才智,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讨论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进展,中医毕竟是否有效。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读后感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读后感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读后感篇一曲黎敏解读伤寒论读后感最近读了曲黎敏解读的《伤寒论》,这一路读下来,真的是感慨万千啊!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中医经典《伤寒论》没啥感觉,觉得那都是些老古董的东西,能有啥用?但是,看了曲黎敏的解读,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也许是我之前太狭隘了,只看到了表面,没深入去想。

曲黎敏讲得那叫一个生动有趣,就好像把那些枯燥的条文都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我觉得吧,她就像一个神奇的导游,带着我在中医的大观园里畅游。

比如说,她讲到桂枝汤的时候,那详细的解释,让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医生们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一方子来治病救人。

这场景,难道不像是一场精彩的医术大秀吗?而且,她还把《伤寒论》和我们现代的生活联系起来,让我突然意识到,中医可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可能我们日常的一些小毛病,都能在这古老的智慧里找到解决办法。

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过疑惑。

比如,有些理论和现代医学的观点好像不太一样,那到底该信谁的呢?我想,也许两者都有其道理,只是角度不同罢了。

读完这本书,我真心觉得自己对中医的了解太肤浅了。

难道我们不应该多去挖掘这些古老的宝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那些新的、外来的东西吗?总之,这一路读下来,收获满满,也让我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不禁想问,未来我们又能从中医里发现多少惊喜呢?篇二曲黎敏解读伤寒论读后感《伤寒论》?以前听到这三个字,我可能会一脸懵,觉得这东西高深莫测,跟我没啥关系。

但是,读了曲黎敏的解读之后,哇塞,我整个人都被震撼到了!曲黎敏就像是一个超级厉害的解谜高手,把《伤寒论》里那些让人头疼的条文,一条一条地给解开了,让我这个中医小白也能看懂个大概。

我不禁感叹,这也太牛了吧!在她的解读里,我看到了古人的智慧,那可不是一般的聪明啊!他们怎么就能想出这么精妙的方子来治病呢?也许这就是中医的魅力所在,经过了千百年的考验,依然能发挥作用。

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点纠结。

有时候我会想,这些古老的方子在现代社会还适用吗?毕竟环境变了,人的体质也变了。

读伤寒论心得3篇

读伤寒论心得3篇

读伤寒论心得3篇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医要略》两书,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1《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

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

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

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

因而复兴传统将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前景。

现在有多少青少年了解中医?知道中药呢?不得而知。

眼见的事实是,孩子们有个头痛脑热之类的毛病,爸爸妈妈就去药店买西药,正如广告画面说的,“要退热还是安瑞克”。

有的或许三两天不见好转,便去医院打“吊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读后感1000字
让中医文化沁入心脾
“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
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

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


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

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

因而复兴传统将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前景。

现在有多少青少年了解中医?知道中药呢?不得而知。

眼见的事实是,孩子们有个头痛脑热之类的毛病,爸爸妈妈就去药店买西药,正如广告画面说的,“要退热还是安瑞克”。

有的或许三两天不见好转,便去医院打“吊瓶”。

大人心疼孩子,更怕孩子耽误功课,于是乎,以“见效快”著称的西药便成了座上客。

其间,又有多少人去考虑什么治标治本,或有什么毒副作用呢?有一些看中医用中药的,又大都在农村,其中不乏是为了图省钱的。

应该说,从娃娃时候起,很多青年接触的是西医、西药,这难怪他们对中医中药了解得太少甚或是陌生了。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对于中医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蕴藏,我们更应该担起继承中医文化的重任。

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弘扬中
医文化,让我们的中医文化发扬光大,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价值,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传承中医药文化理念,弘扬中医国粹。

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保持最为完整的医学体系,它所以存在到今天就在于它有存在的价值。

我们要让中医文化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态势,更让全世界都关注中医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