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题中国工业化道路

合集下载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及成就 PPT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及成就 PPT

看,建国初期,工业劳动力仅占6.7%,农业劳动力占93.7%,而目前7.6亿
劳动力人口中则有4亿多在城镇,包括乡村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

人口从农业向工业的转移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总人口
结构与就业人口结构的转变,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推
动了社会文明和进步,带动了消费结构的改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骄傲的。实践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道路是历
史正确的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唯
有如此,我们才能自立自强,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大家好
12
谢谢观看
大家好
13
Bye Bye
大家好
14
大家好
3
1953——1956
工业建设成就 分布示意图
大家好
4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大家好
5
1933年的乌拉尔重型机械联合 企业兴建场景
第聂伯河水电站(1937年摄) 大家好
“五一计划”大型企业,斯大林格 勒 拖拉机厂在吊装拖拉机
6

产 喷 气 式 歼
试 制 成 功


库兹涅茨克钢铁联合企业一期工程
发了大型船用曲轴、大型钢铁企业成套设备、高性能数控机床、程控交换
机、大型计算机、载人航天、J10飞机等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了我国工业产
品的竞争力。
大家好
9

工业化进程使我国实现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工业国的转变。建国60年
的历史,是我国从主要的农业国向工业农业国转变的历史。我国的农村人
口从建国初期占有人口的9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55%。从劳动力就业情况
大家好
10

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与思考

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与思考

技术创新与进步
技术创新与进步是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因素之一。技术创新能够带来新的生产方式 和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经济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进步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 、引进先进技术等。这些措施能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推动产业的升 级和发展。
劳动力素质提升
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保意识
提高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减少 环境污染。
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 的协调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社会公平
区域协调
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促进区域协 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社会公平
保障劳动者权益,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 平,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循环经济
推广循环利用和再制造,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社会公平与贫富差距
社会公平
工业化进程中,一些人因为技能、教育和机会等 原因而落后,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贫富差距
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 包容性发展。
社会保障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 水平,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产业结构单一与风险控制
产业结构单一
01
一些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少数产业
和资源,风险较大。
风险控制
02
需要采取措施来分散风险,避免因单一产业或资源的波动而影
响经济发展。
多元化发展
样性和稳定性,降低经济
发展的风险。
05
工业化道路的优化与政策建议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还注重发 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制定长期发 展规划和政策支持推动工业化进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历史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历史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历史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历史发展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发展道路一直备受世人关注。

特别是在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和发展,其中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和历史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以及其历史发展。

二、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道路选择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巨大的发展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以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

在这一阶段,中国实行了多种工业化政策,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这些政策和运动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道路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经历了新的变革和调整。

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工业化政策,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选择不断向现代化、科技化和国际化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三、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发展1. 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变革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历程中,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这些事件和变革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比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八十年代初期进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等。

2. 工业化进程中的成就和挑战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历程中,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比如国有企业改革,技术创新,科技实力的增强等。

同时也面临了许多挑战,比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产业结构调整等。

四、个人观点与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历史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努力推动工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历史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历史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历史发展东⽅论坛2012年第5期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业化道路,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然⽽,对于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业化道路这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却少有⼈作详细的研究,致使⼈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停留在肤浅的层⾯上——或者认为,中国要搞社会主义,所以选择了社会主义⼯业化道路;或者认为,中国要搞⼯业化,于是照搬了苏联经验。

这些观点,不⽆道理,但失之简单。

在此,试图作⼀番研究,从中架起⼀座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以便深⼊地认识这个问题。

⼀、可供选择的两条不同的⼯业化道路所谓⼯业化,通俗地说,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将以农业⽣产为主转变为以⼯业⽣产为主,同时以机器⽣产代替⼿⼯劳动,推动社会⽣产⼒快速发展。

实质上,就是由农业⽂明变为⼯业⽂明,是⼀场⽣产⼒的⾰命。

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决定迈开⼯业化步伐的时候,从世界上已实现⼯业化的国家所经历的实践看,可给中国提供两条不同的⼯业化道路,⼀条是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实现⼯业化的道路,⼈们将其谓之资本主义⼯业化道路,⼀条是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实现⼯业化的道路,⼈们将其谓之社会主义⼯业化道路。

从实践结果来看,这两条⼯业化道路都是成功的或⽐较成功的。

资本主义⼯业化⼤踏步地实践始于18世纪中叶英国的⼯业⾰命(亦称产业⾰命)。

早在14⾄15世纪,在欧洲地中海沿岸的⼀些城市,如⽶兰、佛罗伦萨等,稀疏地出现了使⽤雇佣劳动者的⼿⼯作坊为主的⽣产经营,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随后,它作为⼀种新的⽣产⽅式迅速地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作坊主阶层迅速发展成为资产阶级,并登上历史舞台,逐步主宰了历史的发展。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资本主义时代。

随后,北美英属殖民地、法国等国家的资产阶级相继⾰命,并获得成功,步⼊了资本主义⾏列。

18世纪中叶⾄19世纪,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发展到欧美各国的⼯业⾰命,使⼤机器⽣产取代了⼿⼯⼯场劳动。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郑启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

”这就是说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一切政治都是在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

工业化就是经济的一个阶段,一种状态或者是一种手段。

工业化就是一种从农业状态转化为工业状态的一个过程。

工业就是大机器生产,就是用蒸汽机、电力、内燃机、核能、计算机等工具进行经济建设的一种状态,工业是经济建设的一种工具,资本主义可以使用,社会主义也可以使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1776年瓦特改进了蒸汽机,使欧洲开始进入工业化经济。

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造纸工业、玻璃工业、化工工业的形成和发展。

在这过程中,英国是工业化最好的国家。

她用工业化取得了许多殖民地,如美洲、澳洲、印度等,形成一个日不落帝国。

1840年她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想把中国也变成她的殖民地,像印度一样。

但她没有如愿,因为中国的农业经济很发达,中国的文化很强大,中国的人民很勤劳、很聪明。

她的侵略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种新的认识,使中国人民看到了一条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经济建设的道路,那就是工业化道路。

最早认识到这条道路的是林则徐、徐继畲、魏源等一些士大夫们。

徐继畬的《瀛环志略》、魏源的《海国图志》都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西方的情况。

尤其是徐继畲对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独立战争胜利的叙述,被用石板砌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纪念塔第十阶内壁上,被美国收入《世界名人录》,这是中国人的聪明,这是中国工业化的第一个阶段,对工业化的认识阶段。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她却使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第一次进入到了满清政府最高层的统治集团中,第一次有了话语权。

这些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实现富国强兵,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这就是洋务运动。

新中国的工业化之路课件

新中国的工业化之路课件

1949年的背景(一):
1949年,农业总产量只有 2100亿斤,为战前年 平均水平的 75%,粮食减产 150亿斤以上,灾民 达4000万人;全国失业的工人和知识分子约为 150万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半失业人口 )。1949年 10月国内战争仍在进行,政府不得不动用国库, 并多印发两倍以上的钞票来支付 450万军队及 150万国家机关和企业职工的费用。是年,财政 赤字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高达 46.4%。
28
小农经济对工业化的阻碍
? 在高通胀导致的市场风险打击下的小农经济更 加趋于“风险厌恶”而采取“去货币化”行 为——农民一般情况下都会既 存粮惜售 ,又减 少购买城市工业品 。
29
案例:铁犁难下乡
? 194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参照苏联通过马拉 步犁提高农业装备系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先 进耕作方式生产了“双轮双铧犁”,俗称“铁 犁”,成本 29元,销售价 39元。 这是自主性 的民族工业开始有了支农产品的大事!很多报 纸大力宣传。但无论政府如何宣传,始终很少
? 农民的贡献还表现在为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提 供了大量的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 1949年以 来,尽管进行了大规模垦荒和复垦,但工业化 和城镇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全国耕地面积由 1950年的10035万公顷减少至 1995年的9497 万公顷,减少 5.36%。根据资料显示, 1961-2001年的40年里,国家共征地 4530.19万亩, 并且自1983年起,每年的征地规模都在 110 万 亩以上。
35
三、打开局面: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 的援助
? 1949年建国之初,中国提出对苏联“一边倒” 的外交策略,对苏联多次提出援助请求,但都 没有成果。
? 直到朝鲜战争爆发,与苏联建立了战略同盟关 系,才有了苏联 1950-1959 期间合计 54亿美元 的工业设备和技术投资(含朝鲜战争期间的军

中国工业化道路

中国工业化道路

全球化发展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 平。
加强国际合作
与国际先进企业开展合作,共同研发、生产和销售,实现互利共赢。
推动对外贸易升级
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了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国家逐步放开了对市场的管制,推动了国有 企业改革和私有化进程,促进了市场竞争和效率。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 扩大了对外开放。
创新阶段
总结词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详细描述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工业化进入了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 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同时,中国积极推进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资源短缺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资源 需求量大,但人均资源拥 有量相对较少,如水资源、 耕地、森林等。
环境污染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环 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包 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土 壤污染等。
生态破坏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资源 利用导致生态系统退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技术瓶颈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核心技术、高端装备等 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中国工业化道路
目录
•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 中国工业化的特点与优势 • 中国工业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中国工业化的未来展望
01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起始阶段
总结词
起步晚、基础薄弱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及成就.pptx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及成就.pptx
➢ 新中国建国以前的500年间(公元1500年至194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 值年均增长速度增长不到1%,甚至是负增长,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 更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导致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下降到 4.4%。而建国后的6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5%,远远高于 世界平均3%的水平,使我国经济总量重新跃居世界第3位。这一成绩的取 得,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分不开拖拉机
6

产 喷 气 式 歼
试 制 成 功


库兹涅茨克钢铁联合企业一期工程

大 林 格 勒 拖 拉 机
生 产 的 第 一 批
履 带 拖 拉 机

7
➢ 工业化使我国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规模空前增长。从历史的视 角看,新中国60年的经济增长,超过了中国以往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 人口从农业向工业的转移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总人口结 构与就业人口结构的转变,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推动 了社会文明和进步,带动了消费结构的改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0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工业化强国,我们不仅能独 立建造杭州湾跨海大桥、北京鸟巢等令世界瞩目的工程项 目,还在高铁、航天、管道等工业领域走出国门,面向世 界,直接与世界的工业巨头一比高下。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及成就
1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 论述的第一大关系,就是重工 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问题》的讲话稿中,毛泽东 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 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 国民经济的方针。
2
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主要成就:建成飞机、汽车等项目;交通运输业成就巨大。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1956——1966) 主要成就:工业生产有巨大增长,特别是石油、钢铁和电力发展

热点专题十中外工业化道路

热点专题十中外工业化道路

热点专题十中外工业化道路(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工业化一、中国近代前期工业化问题(1840——1919)1、《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

2、洋务企业:是中国自己创办的最早的近代企业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②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③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二、中国近代后期的工业化(1919——1949)三、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及经济建设成就1、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最早提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一五计划(1953—1957年):1953年“一化三改造”;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放在东北地区;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完成三大改造(1953一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南北铁路贯通,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正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提出总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60年冬,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主要成就: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包兰、兰新铁路建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

十年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如兴建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湘黔铁路、成昆铁路等取得成就的原因: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纠正极左错误,广大干部群众抵制“左”的错误,排除干扰,辛勤劳动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当时美苏两大阵营对垒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基础相当薄弱的现实困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榜样作用等多重因素,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

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不仅使新中国迅速走出了屡受战争破坏的阴霾,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而且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然而,这种工业化道路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轻工业发展滞后、农业投入不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环境污染严重等。

标签: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选择;苏联模式;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之所以选择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道路,是因为复杂的国际环境、薄弱的经济基础、苏联的榜样作用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学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道路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主要侧重于工业化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共中央领导人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等方面。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缘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之所以选择苏联模式而不是英美模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美苏两大阵营对垒的国际环境早在1948年12月3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决定:“如果中国地区直接或者间接地被共产党控制,美国经济合作署立即停止向中国运送援助物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逐步形成了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冷战对峙局面。

毛泽东认为,当时中国“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2.中国工业基础差、技术落后、受战争破坏严重工业起点低,生产能力不足。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式工业的生产总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左右,其中重工业尤为孱弱,钢铁、煤、电三个工业部门的生产总值约占全部工业产值的五分之一左右。

钢铁工业缺少轧钢设备,机器工业生产能力不足,电力、石油、酸碱、肥料等工业的生产能力还非常有限,棉纺织业等轻工业在全国工业中所占比重较大且经营比较分散,棉花、羊毛、木浆、橡胶、赤磷、氯酸钾等原材料都需要进口。

中国工业化道路

中国工业化道路

考点链接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总体比较落后 、 2、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 、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 、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 4、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落后的原因: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落后的原因: 1、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重农业而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 轻工商。 轻工商。 2、长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长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3、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 、受帝国主义、 山的压迫。 山的压迫。
考点链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 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 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抗战胜利后,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 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材料三: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比较表
1913年 年 1920年 年
689家 家 1795家 家
33亿元 亿元 50亿元 亿元
27万多 万多 55万多 万多
成就: 、工业:鞍钢、 成就:1、工业:鞍钢、沈 1、发展短暂且艰难曲 、 阳机械、 阳机械、 折2、发展不平衡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长春一汽、 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长春一汽、第一个 、发展不平衡 辛亥革命的成功,冲 、辛亥革命的成功,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 击了封建制度, 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 飞机制造厂、东北工业基地 飞机制造厂、整体水平落后 一个发展机会, 一个发展机会,进入 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2、 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 、 黄金时代” 了“黄金时代” 。2、交通运输:武 形成等。 、交通运输: 形成等 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 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 材料三中的表格说明了什么?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中的表格说明了什么?、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 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 并分析其原因。 汉长江大桥、我国工业发展水平 主要原因: 、 主要原因:1、 川藏、青藏、 的掠夺, 的掠夺,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有哪 新藏公路的修建。 新藏公路的修建。 很低, 很低,特别是重工业发展水平落后 措施: 2、 措施: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 些特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 些特点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 集中主要力量发 基本任务: 基本任务:

中国工业化道路.

中国工业化道路.

纵观中国工业化过程,历经百年,曲折艰难。在外国列强 侵略的刺激下产生,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制度的夹 缝中艰难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一五计划、文革动乱, 几经探索,不断开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了快速发展 之路。
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政府编制了第一个五 年计划。采取了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 展重工业”的战略。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超额完成,形成 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华北和西北也建 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1956-1966年,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 个时期,虽然有过严重的失误,但是,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钢、煤、原油、发电等主要工业品产量都有很大增长。大庆 油田的建成,使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结束 了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新兴的电子计算机工业、原子 能工业和航天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这些成 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三、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
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
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对外开放,吸引侨资、外资,来中国投资建厂,引进先 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先后开放了深 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一、早期工业化阶段,主要指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二、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化阶段,主要指1949年新中国建立 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 工业化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工业化开端—洋务运动

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工业化的艰难历程

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工业化的艰难历程

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工业化的艰难历程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工业化的艰难历程热点背景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变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复习的一个重要专题,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是其中的重要主线,回顾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艰难历程,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我国当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知识链接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艰难历程(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提出《资政新篇》:1859年冬,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

洪仁玕主张在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二)洋务企业: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归宿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条件: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方面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2)标志: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

如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都是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必要性及其历史成就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必要性及其历史成就


历史证明,工业化是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由之 路,我国长期的工业化落后,成为了制约我 国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成为中华民族长期 的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期间,有 许多爱国实业家试图对这种状况的改变,诸 如张謇,侯德榜,荣氏兄弟等,但社会大势 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只有社会的巨大变 革,才能实现这种状况的根本改变。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主要成就:建成飞机、汽车等项目;交通运输 业成就巨大。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1956-1966) 主要成就:工业生产有巨大增长,特别是石油、 钢铁和电力发展迅速。 工业化的调整时期(1978年-90年代)

正如国外媒体所言,中国三十年的工业化之 路,走完了西方国家三百年的发展历程,而 这些,都足以值得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实践 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道路是历 史正确的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必由之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自立自强, 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谢谢观看! ——
大国崛起的探索
英国崛起 时间: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 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工厂”。 原因: 1、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 扫除障碍。 2、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化强国。 3、拥有广阔的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黑奴 贸易;在印度的掠夺)


美国崛起

1、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三次科技革命影 响) 2、通过革命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美 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


主要成就: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重大发展,建 成一批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乡 镇企业异军突起;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无缝钢管厂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一)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一)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一)我在1987年的一篇文章中说:“鸦片战争后半个多世纪,可以说是中国工业化的萌动时期。

正是这种萌动,导致了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

”1]工业化包括新式产业的兴建和相应的经济结构与组织管理的变化。

为简便计,我以新式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投资代表新式产业资本,并把各时期产业资本集成和产值的估计列为本文附表。

2]-从附表可见,在甲午战争前中国的产业资本原大于外国在华的产业资本,这是洋务派创业之功。

而甲午至辛亥间测是民间资本即通·称民族资本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平均年增长率达15.1%。

正是这种增长,成为辛亥革命的经济上的动力。

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但民气大开,在工商界正式形成“实业救国”论。

自辛亥革命迄1920年,外国在华产业投资因欧战影响进人颓势,增长率仅有4.5%;官僚资本的增长率更跌为3.8%;唯民族产业资本的增长仍保持两位数,为10.5%。

本文目的不是研究产业资本发展的过程,而是探讨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或它在当时条件下可行的道路。

故有关增长情况可参阅附表,不再置论。

工业与小农经济我国新式产业是在汪洋大海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这两种传统经济中诞生的,它与传统经济的关系如何,决定它发展的道路。

我国不是一个海上国家,工业发展必须以国内农业为基础。

据五十年代的经验,一年丰收,次年工业即有发展;一年歉收,次年工业发展即受阻。

这也适用于近代中国,不过那时因受殖民地型外在因素干扰,反应不甚灵敏而已。

那时的国际和国内条件都不允许我国采取外向型发展战略,我国的工业化应当是建立在工农业协调的基础上。

我曾考察,鸦片战争后迄抗日战争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是有所增进的。

3]就农作物产量说(不包括潜在生产力),确实增长极慢,年率也许不过0.5--1.5%,擎了工业发展的后腿。

但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产值的比重,由19世纪末的约10%增为1920年的17%和1936年的23%;加以棉种、蚕种的改良和烤烟的种植,基本上能满足当时工业发展对农产原料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工业化历程
思考: 中国古代的主要手工业形式。
有三种形式: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讨论掌握: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 业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时间:
地点:
明朝中后期
江南地区
产生原因: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手工工场的出现; 表现: 发展状况 原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考:洋务派的局限性是什么? 分析局限性产生的原因?
提示:局限性:向西方学习是片面的,只学习西方的经济 技术和军事,而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没有触及到封建专制制度。 局限性的原因:因为洋务派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其根 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思考: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化的 开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三,说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 义萌芽出现的条件(不得摘录原句,至少4个要点)。 提示:
(1)条件: ①明初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农作物品种的推广,推动农业发展; ③手工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④商品经济活跃; ⑤地主土地私有制开始动摇。
材料四:“(明朝中后期)大户(机户)张机为生,小户(机 工)赴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生计)计。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空虚), 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材料五:“(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 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 误时期)。”“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 及庐舍……。”——《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请回答: (2)依据材料四说明“大户”与“小户”之间关系的实质, 并概括其特征。 (3)依据材料五,指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4)综合上述五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请回答: (2)依据材料四,说明“大户”与“小户”之间关 系的实质;并概括其特征。 提示:实质: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生产关系。 特征:雇用关系的出现。 (3)依据材料五,指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的原因。 提示:封建制度的阻碍;关税的沉重。 (4)综合上述五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国家的政策是经济发展或落后的重要条件。
2、1927——1937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全国基本实现统一。 (2)国民政府采取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
3、发展概况: 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 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和新兴的民 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 程度的发展;但帝国主义仍然控制 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一、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洋务运动
时间: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①太平天国运动的出现;②第二次鸦片 背景: 战争的失败,清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口号: “师夷长技以制强”和“自强”、 “求富”。 阶级: 封建地主阶级 代表和企业: 曾国藩建安庆军械所 、李鸿章的上海江南
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天津的开平煤矿 、 张之洞的湖北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来源于破产的农民。产生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初步发展的时间: 19世纪末。
2、初步发展的原因: 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 厂的限制;②维新运动推动; ③外国侵略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④“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3、初步发展的影响: 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②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 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 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 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 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探究:洋务派认为应该怎样解决 危机?目的是什么?
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产生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 2、产生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②洋务运动的影响; ③外资企业利润的刺激。 3、主要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 4、民族资产阶级的来源: 来源于官僚、地主和商人。 5、中国无产阶级的来源:
提示:因为洋务运动开始使用大量机器生产, 出现雇佣工人,并建立了中国的近代企业。 失败原因:没有触及到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学生讨论:评价洋务运动。
提示: 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目的: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 引进西方科技,是中国工业 积极作用: 化的开端;一定程度上对西方的经济 侵略起了抵制作用;是中国资本主义 产生的原因之一。 对西方的学习是片面的;没有使 局限性: 中国真正走上富强道路;没有触 及到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机工”“机户”现象,说明雇佣关系的 出现 缓慢发展。 根本原因:小农经济的阻碍。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明太祖告诫地方官吏说:“天下初定, 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 其根,要安养生息之。” ——《明太祖洪武实录》 材料二:据《天工开物》载,明朝中叶“(棉花)遍布天下, 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贵皆赖之”;纺织业中出现的“花楼机” 能在绫绢上提织各种花纹;《元明事类钞》载:明中叶后 “北土广树艺(种植农作物)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衿(衣料) 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 材料三: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写道:“(明朝中期) 田人佃手,其狡黠者,逋(拖欠)负租税,莫可谁何!业经转手, 佃乃虎距,故有久佃成业之谣”。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三。说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的条件.(不得摘录原句,至少4个要点)。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1912——1937年 )
1、1912年——1919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
国的侵略。(外因) (2)辛亥革命的进行,中华民国的建立激发了民族资 产阶级振兴实业的热情。 (3)资产阶级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4)国民政府还倡导使用国货,以抵制洋货,促进民 族工业的发展。 (5)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促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