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社科文阅读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5届 高三上学期8月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西大学附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8月月考(总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材料一:汉服分为古代汉服和现代汉服两个历史阶段。
古代汉服源自黄帝创制衣裳,至清初行“剃发易服”政策而消亡,是自成一体的服饰文化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继承古代汉服基本内容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
之所以划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部分,是因为历史造成的中断,不仅有民族服装属性的消失,还有现代化进程导致的传统断裂,双重断裂导致很多人对“汉服”这一概念产生误读,特别是在民族性和传统性两个方面。
一方面,社会风俗习惯的力量远远大于历史记忆,汉服在现实和历史记忆中都消失已久,与其他民族服装的一脉相承形成鲜明对比,使很多人认为只有其他民族才有民族服装。
在多民族的中国社会里,民族服装是其他民族最重要和醒目的标识之一,往往可以成为少数民族的身份标识和民族认同的象征,这是汉族所不具有的。
清初的“剃发易服”政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消解了黄帝以来的“衣冠之治”,也中断了汉服作为汉族唯一服饰的属性。
汉族服饰从生活世界中消失,更不再作为国家公服、仪式礼服,只是在特定人群和场合中保留了部分结构和元素。
与此同时,承载汉服记忆的穿着群体发生了变化,汉服由“汉民族服饰”解构为“古人的服装”。
这也导致汉服的样式对当代人来说显得陌生,甚至被当作戏服、和尚服等特定群体的着装,而近日一些韩国网友竟认为“汉服源于韩服”。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后社会向现代转型,非西方文明国家的传统服饰都经历了应用场景的转换。
日本和服与韩国韩服尽管不再是本民族的唯一服饰,但可以应用在仪式、节日等重要场景。
而汉服在三百余年前的消失,导致它错过了现代演化的可能历程,一些人视之为被现代化、全球化淘汰的前工业时代产物。
(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在重构中传承》)材料二: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
现代汉服是现代人继承古代汉服基本特征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平中交右、宽褖合缨”八个字,它不仅是对外观的描述,更蕴含了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的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的气质与美感。
2024学年厦门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厦门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考试卷【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记者:您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中国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
您认为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这个理念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
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
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呢?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
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棋局等生活场景的再现。
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
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
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退去。
但是,人们依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
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
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
《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今天人们依然公认,杜甫的言语从某些角度告诉我们,何为中国人。
但杜甫的诗作不仅仅是为中国人而写的——在我们这个动荡的时代,这位生活在8世纪之人的思索、关于友情的主题、唐诗的世俗视野、禅宗的宇宙人文主义,即使是通过翻译,也仍然具有当代意义。
《对复兴汉服的忧虑》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对复兴汉服的忧虑①最近,汉服运动可谓轰轰烈烈,借汉服以复兴传统文化的声音不绝于耳。
我接触过一些汉服狂热者,他们对汉服表现出一种高度信仰,哪怕就是变成外星人也要支持汉服,这让我很惊讶。
同时让我意识到,汉服不只是一套衣服的问题,背后藏着一个个密码,解读这些密码或许可以解读现在一些人的文化心理。
②先说说服饰。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力图要建构一种社会秩序,他们把这种秩序建立在象征和仪式之上,对象征和仪式的敬服,就是某种秩序的建立,反之则陷入无序混乱。
象征和仪式要借助某些工具或手段,比如服饰、称谓等等,其中服饰被看得尤其重要,它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修养,也制约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
故孔子说“资衰苴杖者不能听乐,非耳不能闻也,服使然也,黼衣黻裳者不茹荤,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
服饰将人们各就其位,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形成了“垂衣而治”的象征系统。
③正是这种“垂衣而治”的象征,使服饰附带了除遮丑、保暖以外的诸多社会功能。
因此,每个朝代的更换,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征服,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改服易冠。
改服易冠______________ 表示前朝遗老遗少对新政权的臣服, ________ 有利于新的统治者建立起一套新“垂衣而治”的社会秩序,比改旗易帜艰难得多、深刻得多、尖锐得多。
于是在服饰的去留之上才会充满了血腥味,“留发不留人”才会变成别无他途的选择。
据说,满清入关后,“大约屠杀了6000万汉人,汉服才在华夏大地上消亡”。
可见,服饰关乎国之大运,关乎对新君的臣服与统治的秩序,而不只是两三尺布那么简单!④可是毕竟满清王朝覆灭了,随着满清王朝覆灭的还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
封建专制覆灭了,但封建思想并不会随之立即覆灭。
我不知道那些狂热的汉服拥护者,内心里有没有那么一种重构秩序的封建思想和扬我大汉风范的民族沙文主义,但是我确实害怕他们把复兴汉服弄成一种精神或思想的复辟。
⑤然后说说汉民族。
秦汉时期,随着诸侯国被消亡或削弱,“_______ ,_________ ”,分散的区域文化融合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逐渐形成共同的语言、习俗、观念和服饰等等,并出现了整体排他性心理,比如当时出现了“四夷”、“胡虏”的指称,这就在地理和文化意义上形成一个族类一一汉民族,同一个族类就有同心向一的价值取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非连续性文本“汉服热”阅读答案
【材料一】2019年3月23日,武夷山第二届花朝节汉服游园会在武夷山中华茶博园举行。
当日,游园会吸引了上百位汉服爱好者前来参加。
人们身着汉服,游园踏春。
“汉服热”近些年越来越火,国内不少地方都成立了“汉服社”,高校接二连三出现“汉服女神”,小学流行“开笔礼”,大学则流行“成人礼”,许多年轻人甚至选择集体汉式婚礼,在终身大事上玩一把“穿越”。
这股热潮不仅席卷了中国,还涌到了海外。
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也热衷于举办汉服活动,在异域吹起“中国风”,甚至连有些老外也成了“汉服粉”。
【材料二】随机采访500位中国市民的调查问卷报告【材料三】全国人大代表钱建民:“我去欧洲访问,但凡接见我的官员都说我穿的汉服好看,如果我们都带头穿汉服,民族自豪感就出来了。
汉服不仅仅是服装,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
”钱建民还表示,文化自信不妨从身着汉服做起。
老百姓喜欢穿汉服了,文化自信就体现出来了。
浙江华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爱华:“这几年陆续有人来订做汉服。
喜欢灵便的就选丝绸、全棉的料子,喜欢挺括的就选麻料。
当前,我们正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宣扬中国梦。
汉服浓缩了民族文化要素,身着汉服,就是一种流动的宣传。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大二王同学:“汉服宽大飘逸、流畅脱俗,它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服饰文化,是一定要保护的。
汉服中蕴含着的服饰美学对当代服装设计依然有借鉴意义。
”18.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 分)A.3月23日,上百位汉服爱好者在武夷山茶博园参加第二届花朝节汉服游园活动。
B.“汉服热”不仅在中国流行,世界各地人民也热衷于举办汉服活动。
C.汉服因为选择材料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可灵便,可挺括。
D.汉服以其宽大飘逸、流畅脱俗的特征,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服饰文化。
19.阅读【材料二】,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结论。
(写出两点即可)(4分)20.阅读【材料三】,请简要概括提倡汉服的意义。
(3分)阅读答案:18.(3分)B(说明:B项: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热衷于举办汉服活动。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们汉族,历史很长,开化较早,人口众多。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
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仪式,这就必然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
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
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例如本来是一种攘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
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
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
我们的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
解放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十一”国庆节(还有些地方把重九改为老人节)。
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
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做相应的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并加入新的内容(慰问军烈属等);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
(摘编自钟敬文《节日与文化》)材料二传统节日面临的冲击,来自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容方面,主要是节日内容的独特性和明晰性被模糊了,因为传统节日很大一部分属于时令性的,与中华民族独特二十四节气文化相关联,例如元旦、春节、立春、寒食、冬至等,这一系列传统节日以农耕社会对时令变化的固有依赖为前提,在当代社会,这一依赖的固有性弱化了,甚至逐渐消失,这导致了以时令性为基础的传统节日在内容上弱化。
江西省宜丰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宜丰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汉服”一语,是21世纪以来由传统文化爱好者提出的社会学概念,由此引发的社会热潮反映出当下社会对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诉求。
从广义的社会学范畴来说,汉服是对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统称,泛指以汉民族传统服饰为主体,在社会演进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服饰特点后逐渐形成的华夏服饰体系。
狭义的汉服专指汉代服饰。
“汉服”作为服饰名词首次出现在汉代文献中。
据记载,西汉初年在荆楚故地的长沙国至少存在两种服饰系统--汉服和楚服。
这里的汉服应当是指以关中京畿地区为代表的服饰系统,体现了来自汉代中央政府的服饰标准化规制,服饰的类型、款式、分布地域、发展渊源均与荆楚地区的服饰传统有别。
考古发现表明,西汉初年的汉服系统中存在长度不等的上衣,但以斜直交领长服为主。
以交江长服为例,其基本特点是服饰整体形态偏瘦长;领口交叉位置下移,显现出内衣领口凸起的拥颈;腰际线较低,近臀部;小曲裾;下摆前长后短,前部长可及地,后部较短、呈弧形内凹;窄细衣缘。
这种款式特点与东周时期的华夏服饰体系一脉相承。
东周服饰呈现多元化的地域特点,这种多元化的地域特点在西汉初年汉服的构建中均有所体现,汉服的基本特点均可从东周多元化的服饰体系中找到渊源。
如汉服中领口独特的拥颈表现形式常见于关中地区的秦文化,下摆后部内凹的款式特点来自战国时期的海岱地区的齐文化,小曲裾的裾式特点则明显受到战国时期荆楚文化的影响。
此外,以红、黄、青、白四种色系为主的单色服饰作为汉服系统的色彩装饰特点,与战国时期的诸多服饰文化均不相同。
因此,以往研究中普遍认为的汉初服饰源于战国时期楚文化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实际上,西汉初年,汉服系统不仅渊源广泛,且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标准化的服饰风格,与当时的楚服风格存在显著差别,楚服系统自身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与战国时期的楚服风格日渐分离。
2010高三语文二模试卷_参考答案2010.04
2010高三语文二模试卷_参考答案2010.042010高三语文二模试卷2010.04现代文阅卷情况说明(一)《对复兴汉服的忧虑》1、[参考答案]对日益被世界同化的文化现状的不满,并时时表现出焦虑心理。
(或者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焦虑心理)(2分)[检测目标]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答题状况]许多同学从第四段找到了“重构秩序的封建思想和扬我大汉风范的沙文主义”以及“精神或思想的复辟”,或是找到了第七段“重树权威”“仇恨心理”或第八段“文化暴力”。
其实稍作整合,不难得到答案。
[能力提升]概括整合的能力亟待提升。
2. [参考答案]通过引用来说明服饰作为一种手段(1分),对建构一种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整个社会形成“垂衣而治”的象征系统(2分)。
(写“服饰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修养,也制约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
”或“服饰将人们各就各位,各行其是。
”给1分)[检测目标]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与效果。
[阅卷说明]手法:引用1分;“对建构一种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整个社会形成‘垂衣而治’的象征系统”两点出来一点就给2分;写“服饰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修养,也制约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
”或“服饰将人们各就各位,各行其是。
”给1分[答题情况]因为题目出的是“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所以学生考虑了结构上的作用“有开启下文”或“总括本段的段意”或“为下文作铺垫”等。
[一点建议]如果题干表述为“效果”而不是“作用”,是否答题指向更明确。
答案设置可以考虑,“旁征博引”“增强文学性”“增强文章说服力”等“引用”手法的形式效果是否更好,供商榷。
3. [参考答案]既,又(既……也;一方面……一方面)(1分)。
前后关系为并列,点明的是“改服易冠”的两个功能。
(两点各1分)(理解为递进关系,如言之有理,给1分。
)[检测目标]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理解文意。
[阅卷情况]从关系来讲并列和递进都得分,所以相关两种关联词均可使用,并且,我们认为填递进更好。
2024学年湖北省十堰市十堰外国语校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学年湖北省十堰市十堰外国语校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纯粹镌刻贸然神彩奕奕B.拖沓敦实侦缉颠沛流离C.戮穿捷报斟酌出类拔萃D.屏障弥蔓摇曳雕梁画栋2.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最早、最重要的一个源头,汉代以后被尊为儒家经典。
其作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B.祥子是老舍作品《骆驼祥子》的主人公,他作为人力车夫,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车。
他经历了三起三落,其希望一次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以慘败告终。
C.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丝竹指音乐,婵娟、嫦娥指月亮,汗青指历史,须眉指男子,手足指兄弟,伉俪指夫妻等。
D.维多克·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巴黎母院》是他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这一人物形象。
3.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众所周知,人生在世,除了工作与物质的享受外,还需要有情趣,有精神上的慰藉与享受,,,,,,。
①王夫之就提倡诗应“亦理亦情亦趣”②由“趣”生出旨趣、情趣、意趣、风趣、兴趣等一系从属范畴③中国古代审美中“趣”是很重要的一个范畴④中国文人历来就很讲情趣⑤否则,生活就太枯燥、单调、寂寞了⑥无论诗、书、画、乐都讲究趣味A.④①③②⑥⑤B.④⑤①③⑥②C.⑤③⑥②④①D.⑤④③⑥②①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读了恶书、烂书,等于给脑海中输送了负能量,还不如不开卷,任凭风霜雪雨来教导。
陕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含解析
陕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认同是指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价值肯定,它主要通过民族本身的特性、习俗以及生活方式,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流传至今,融合了人们的各种认同,从而阻止了不同的认同之间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取决于诸多因素,加深对不同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才能有效顺利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民族优越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几乎所有的文化传统都标榜自己的价值,所有的民族都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天然的优越感,主观盲目地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信仰都是正确的,并觉得自己民族的一切都优于其他民族客观存在。
民族优越主义者固守自身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他文化,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交际一方有意忽视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与习俗,那么双方的交际沟通就会出现障碍。
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主要思维定式。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不可能有一个一切社会都承认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更不能以自己群体的价值标准评价别的民族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容易对其他文化产生否定反应。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承认和接纳人类的多样性,给予不同民族、种族和文化群体平等的地位,倡导文化平等、宽容与尊重,彻底去除民族差异和种族偏见。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抢分模拟卷01(新高考专用)(参考答案)
备战2024年高考考前抢分模拟卷01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3分)A2.(3分)B3.(3分)B4.(3分)C5.(6分)①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服饰的制衣理念和共性,对汉服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使之成为现代社会中可以正常穿着的衣物;②将汉服应用在仪式、节日等重要场景,将其升华为汉族乃至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③在公众心中重构“汉服是现代中国人传统民族服饰”的集体记忆,并且获得主流文化和舆论的接受与认可。
(每点2分)6.(3分)B7.(3分)C8.(5分)①正标题是喻体,副标题是本体,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时间的印象:“捉不住”。
②“鼬鼠”的比喻,深刻地揭示出时间的特点:灵活、具有伸缩性、速度快、无处不在、冷酷凶猛等。
③正标题与副标题结合,揭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又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奇妙的比喻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出2点即可)9.(6分). ①多处句式整齐对称,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美感。
②描写时间时句式简短,语言精练,富含哲理。
③运用丰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④抒情方式含蓄与直接兼顾,表达情感强烈,令人深受感染。
⑤思想深邃,对时间的本质和生命的可悲本性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发现,富含哲理。
(每点2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10.(3分)CEG11.(3分)B12.(3分)B13.(8分)①如果不是祖先神灵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先王对此深以为耻。
(4分)②所以形势会跟着习俗而发生变化,礼法制度要随着形势的改变一起改变,这才是圣人治国的原则啊(4分)14.(3分)①不拘泥于成制,善于变通;②坚持主见,勇于变革;③能言善辩,善于劝说。
(每点1分)参考译文:赵武灵王平日没事闲坐时,肥义在旁边陪坐。
武灵王说:“现在我打算教导百姓改穿胡服、练习骑射,那么社会上一定会对我进行非议了。
”肥义说:“愚蠢的人对于即使成功的事情也弄不明白,聪慧的人在事态尚未露出苗头之际就能察觉出来了,希望大王马上去施行吧。
2019-“汉服,未必可称“国服””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版本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汉服,未必可称“国服””阅读试题及答案汉服,未必可称“国服”近些年,一些“汉服”的提倡者再度将“服装”政治化,似乎不着汉服者自然居于不参与“民族复兴”的道德、政治劣势。
但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的权利与汉族不应当是完全平等的吗?在声势空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消逝已百年的“汉服”也被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的“亮点”。
“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此事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达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念却不能不令人深思;而有人进一步要求将汉服定为“国服”,窃以为不可。
“衣服”本来的功能只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但在历只中又演化出了政治、审美的功能。
在传统社会,服饰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
历代王朝都对着装等级制度有严格规定,早在周代就产生了比较完整的衣冠制度,自天子至大夫到士卿,服饰各有不同的定制。
至魏晋时期,王公贵族虽然“服无定色”,但仍有八品以下不得着罗、纨、绮等高级丝绢物的规定。
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从唐高祖李渊起就正式颂布衣冠之令,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妇、士庶等等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色彩、服饰、佩带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总之,中国古代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____a____任何人都不得僭越。
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上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广大“引车卖浆者”,绝不能像孔乙已那样穿长衫,只能如阿Q那样着短装。
服饰既有对内的政治功能,又有对外的统治功能。
以“夷狄”入主中原的满清王朝以血腥手段强迫汉人易服来表示对其“臣服”,服装成为对一个王朝的忠诚与叛逆问题,____b____同时清王朝又秉承华夏“衣冠之治”的传统,制定了种种有关穿靴、戴帽、着装、佩饰的繁琐的规定,以维持等级森严的统治。
拯救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华伟大复兴——汉服运动当意识到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越来越少时,我们对这些被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开始重视起来并且有意识地保护,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蔚然成风,民间传统文化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而汉服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悄然闯入人们的视野。
它是在汉族人大国思想觉醒的背下,以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重现满清统治前中国人服饰为出发点,借此复兴华夏传统文化为目标的一场文化运动(百度百科)。
汉服运动是民间的草根运动,“王乐天事件”再次引起大陆各界人士和整个华人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汉民族服饰的关注,影响深远!接着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在全国掀起了汉服复兴的浪潮。
浪潮的掀起,反对的心声顿时成了浪水涌入人们的视野。
“复古运动”、“破坏民族团结”、“扰乱正常生活”等讨伐声、谩骂声风涌水起。
当然,也有赞成的心声。
而就我个人而言,我很高兴看到“以青少年族群为主体”这样的字眼,因为我们知道,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许多青少年都“崇洋媚外”,非常排斥中国的统统文化。
但如今“汉服运动”的主力军却是青少年。
我们常说:“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青少年是国家的根基。
”正如中国足协所说:“中国足球复兴,要从娃娃抓起。
”而我认为,要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今天的中国的硬实力已经上去,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改善。
但我想说,这句话是在特定的背景下才成立的。
如我们的人均GDP还远远被其他国家甩在后,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还是非常落后。
我个人认为,武器永远打不垮我们中国,但精神的腐蚀是非常可怕的,它像蚕吞桑叶,一点一点的吞噬我们的精神,到时候我们不打自垮,这才是最可怕的。
现在的“日本动漫”,“美国的科幻片”,“西餐的文化”,“西方的节日”正在吞噬我们的精神。
而中国的春节等传统节日,已经渐渐的失去“味道”。
而现在我看到“汉服运动”的主力军竟然是中心力量是年轻白领和在校大学生、初中、高中学生。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化在文化拯救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误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魔笛
朗风站在考场中间,周围坐满了老师。他操着笛子向大家鞠了个躬,不等口令就开始吹起来。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在梁老师家里,他也总是操起笛子就吹。
朗风吹的是《乌苏里船歌》,这是他特别喜欢的一首曲子。这曲子很甜,第一次听梁老师吹奏时,朗风就感受到那条大河在初春破冰,感受到渔民喜悦的心情。朗风的银笛晃动着,舌尖一下子欢快起来,梁老师为这首曲子加了不少修饰音,依附着甜美的旋律跳跃着,朗风反反复复地吹奏着船歌一段,像舞台上最鲜艳的红绸子不断翻舞着相同的花。
吹着吹着朗风忽然就停下来,怯生生地问:“老师,还没让我吹吧?”
大家一下子都笑了。刚才看这小孩冲进考场,大家就想笑,他太有个性了,棉袄上系了根红围巾,头发跟鸟窝一样。可大家都不敢笑,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从大老远来的,别一笑把孩子笑毛了。
选自《漫谈社会转型中的公德与私德》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
选自《漫谈社会转型中的公德与私德》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①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
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
但是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包括着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②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判断:“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在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活中,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就是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当中,非常注重自己如何做人,注重自己成为人际关系很好的人。
他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而且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当中,都很精心。
但这种对自己亲人的孝顺、甚至是舍身的道德品质,一旦脱离血亲的家庭结构、家族结构,进入一个陌生人的天地,也就是他人的环境中,它往往会产生不易察觉的另一方面:对他人的冷漠和自保。
今天与陌生人交往的国人,当发生和自己没关系的事件时,往往表现出冷漠、旁观的倾向。
另一方面,像挤车、抢位子时,则是以为不挤、不抢会吃亏,表现出自保的心理,这实际是缺乏公共道德,也就是梁漱溟所指出的缺乏公共交往生活习惯。
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就是以血亲为辐射中心放大扩展开的亲族关系伦理。
③血亲伦理,因人而异,是“对人不对事”的具体权变伦理,而不是“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性伦理。
归结起,就是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
中国的传统伦理实际上是把中国的关系学、私人关系学混为一体。
而超出私人关系的公共关系,一方面作为私人关系的延伸放大,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涵摄,也要把它放在其次的地位。
④现代公德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无私。
公德的前提是现代个体人格。
他有他的自由的信仰,自主的选择。
因而不是从集体方面对个人单方面的规定,而是个人自由的选择,因而这样一个主体和自觉选择的道德,实际上不是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意指的公德。
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社科文阅读答案
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社科文阅读答案社科文阅读答案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何同彬面对悄然兴起的“汉服运动”,我心情异常复杂。
这一运动的个体性或小团体性,使得他们的行为在消费时代显得有些尴尬,甚至会引来颇多人的误解。
无论如何,它都不可能像超女那样引来广泛的参与,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焦虑,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焦虑则在于对文化存在的忘却和对焦虑的失语。
我们既承续了上个世纪自觉的传统断裂形成的文化失序、异域接续的文化混乱,又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全球化造成的文化同一。
“历史形成的各种文明与文化开始同自己的根源相脱离,它们融合到技术、经济的世界中,融合到一种空洞的理智主义中。
”然而,这种趋势几乎是不可抗拒的。
全球化首先是资本的全球化,然后,文化舶来品依靠资本的流动和输出广泛传播。
资本处于强势的,其文化也会自然处于一种主动的强势地位,以美国为最显著的例子。
“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首先是一种资本和商业行为,然后成为一种具体的、渗透性的文化行为。
这种文化的殖民化不再倚重于武装侵略,但是其影响却显然更大。
中国面对这样的环境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让我们痛心的是,当我们回首这充满动荡和文化嬗变的百年时,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歧变触目惊心。
事实上,和“汉服运动”的动机一样,早在“五四”就有文化保守主义反对全盘西化,有“国剧运动”,有“新格律诗”,进入当代也有新儒家和文化“寻根”,有重倡“读经”,有弘扬“京剧”,但是他们都没能阻挡资本输出带来的文化传播,也有人叫做文化侵略,或者后殖民。
满眼望去,“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都被一种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异质文化所覆盖。
令有的“汉服运动”的参与者所忿忿不平的是,我们的国人仍然在麻木地等待着文化的丧失殆尽。
然而这就是“索尼”、“本田”、“三星”、“现代”的效应,是不可遏制的“韩流”和“日流”。
当资本不处于强势地位的时候,文化就要随时面临着冲击和替代。
非连续性文本汉服“热”起来也要“冷”思考》阅读练习及答案(辽宁2023学年高三上联考)
辽宁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近年来,“汉服热”席卷中国各大景区,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汉服+景区”已然成为当下年轻人的创新玩法。
曾经的汉民族传统服饰,通过同袍、出游、节庆等方式,从“小众”到“破圈”,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这既是文旅融合新景观的大美呈现,更彰显出传统文化商业性转化的蓬勃生机。
“汉服热”仅仅是一个开始。
汉服是中国古老而美好的生活方式的一个缩影,随着华夏文明的复兴,“汉服热”将发展成为汉服、宋扇、苏绣、蜀锦、香囊等交相辉映的中国热。
面对当前的“汉服热”,我们要冷静思考,如何让“汉服热”走得更久、更远?消费者提高对汉服的审美力、鉴赏力,积累和提升汉服消费的文化资本,应当成为“汉服热”升级的基础。
文化消费需要匹配文化体验的共鸣,需要大力鼓励和发挥创意大师与文化名人在“汉服热”中的引领作用。
艺术在不断走向生活,生活也在不断融入艺术。
当汉服文化回归日常生活,我们还应思考:汉服怎样才能更接地气?要提倡传统节日的生活化与场景感,鼓励支持城乡生活空间适时开展主题性的文化活动,引导汉服更好地融入当下。
一个徜徉山水仰望星空的青春中国,一个传统与现代日益融合的时尚中国,一个重拾荣光面向世界的自信中国,正穿着汉服、轻摇折扇走进新时代。
(摘编自光明网《“汉服热”重回大众视野:让传统文化与时代共鸣》)材料二:回到中华文化的天下大同初心,汉服文化就要更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唯其如此,借助汉文化的边际效应,汉服产业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汉文化有两千多年连续不辍的传承发展,衣冠服饰作为汉文化礼义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除了一些原则性的仪态规范要求,具体的审美风格其实并无一定之规,而是与时俱进的。
汉服之所以没有像很多民族服饰那样形成特定审美风格的传承体系,本身就和汉文化从源头上所秉承的和合包容审美精神息息相关。
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41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2021年下期八中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量:120分钟总分值是:100分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阐述类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近几年,以汉服圈为代表的古装文化理论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
在文化传播领域,例如方在2021年创办“西塘汉服文化周〞,建构了一个以汉服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场域。
在产业资本领域,与汉服相关的产业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
如今,身穿汉服的身影已经时常出如今大园、商业和地铁公交等公一共场域,进一步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
不过,有的汉服爱好者却表达了不同的焦虑,“如今的汉服圈都很急躁,很多人已经退圈,因为已经背离了初衷〞。
有人曾对汉服文化内部的构成做过普及:一是汉服爱好者,即已接触汉服,对汉服有一定理解,认同汉服复兴的主要观点与理念;二是汉服生活者,即将汉服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三是汉服复兴者,主要进展理论研究或者服饰考据,或者负责引导社团、举办活动,较大范围地复兴推服。
显然,一种内部的阶层被呈现了出来。
在公一共场合身穿自制汉服的第一人王乐天等,同汉服生活者一起,他们构成了金字塔构造的塔尖和塔身。
而汉服爱好者那么是金字塔形构造的基座。
汉服复兴者规定汉服文化的边界,而汉服生活者那么以一种与世俗生活决断的决心进展理论。
例外的是汉服爱好者阶层,他们的参与程度显然要低,远没有生活者“壮士断腕〞式的决心。
因此,在汉服文化越来越被关注的当下,汉服圈内部的焦虑情绪,也容许以解释为汉服爱好者同另两个阶层的脱节。
而这种愈发不稳定的构造,那么正是汉服文化在持续冲顶过程中的隐忧和将来可能遇到的开展壁垒。
汉服爱好者介入汉服圈的动力,往往来自动漫文化的影响。
假设要进一步厘清这一群体的文化需求,那么必须首先将他们从汉服圈中剥离出来,去放置在青年亚文化理论的脉络中进展观察。
汉服爱好者首先关注的是亚文化理论的满足,形成的对主流文化的仪式性抵抗策略和沟通尝试。
然而,汉服文化复兴者和生活者强调汉服文化的正统性,这就造成汉服圈内出现了爱好者同“考据派〞的二元对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社科文阅读答案社科文阅读答案
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
何同彬
面对悄然兴起的“汉服运动”,我心情异常复杂。
这一运动的个体性或小团体性,使得他们的行为在消费时代显得有些尴尬,甚至会引来颇多人的误解。
无论如何,它都不可能像超女那样引来广泛的参与,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焦虑,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焦虑则在于对文化存在的忘却和对焦虑的失语。
我们既承续了上个世纪自觉的传统断裂形成的文化失序、异域接续的文化混乱,又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全球化造成的文化同一。
“历史形成的各种文明与文化开始同自己的根源相脱离,它们融合到技术、经济的世界中,融合到一种空洞的理智主义中。
”然而,这种趋势几乎是不可抗拒的。
全球化首先是资本的全球化,然后,文化舶来品依靠资本的流动和输出广泛传播。
资本处于强势的,其文化也会自然处于一种主动的强势地位,以美国为最显著的例子。
“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首先是一种资本和商业行为,然后成为一种具体的、渗透性的文化行为。
这种文化的殖民化不再倚重于武装侵略,但是其影响却显然更大。
中国面对这样的环境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让我们痛心的是,当我们回首这充满动荡和文化嬗变的百年时,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歧变触目惊心。
事实上,和“汉服运动”的动机一样,早在“五四”就有文化保守主义反对全盘西化,有“国剧运动”,有“新格律诗”,进入当代也有新儒家和文化“寻根”,有重倡“读经”,有弘扬“京剧”,但是他们都没能阻挡资本输出带来的文化传播,也有人叫做文化侵略,或者后殖民。
满眼望去,“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都被一种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异质文化所覆盖。
令有的“汉服运动”的参与者所忿忿不平的是,我们的国人仍然在麻木地等待着文化的丧失殆尽。
然而这就是“索尼”、“本田”、“三星”、“现代”的效应,是不可遏制的“韩流”和“日流”。
当资本不处于强势
地位的时候,文化就要随时面临着冲击和替代。
这就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逻辑,这就是后发现代国家摆脱不掉的文化焦虑。
所以说,“汉服运动”只能成为一种文化实践,它无力改变文化流失的总体趋势,也不可能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和传统的文化认同,甚至于在一个商品化的消费时代,它的炒作基础都很薄弱。
传统的文化符号和审美的文化形式,无论是“汉服”、“京剧”、“春节”、“太极拳”等等,都沦为文化消费的工具,而不再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全民的民族认同感。
文化焦虑和认同危机不断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包括现在的“汉服运动”,但即便是“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们,也不可能完整还原传统的生活方式了。
所以,类似于“汉服运动”这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最好不要打着虚妄的文化复兴的大旗,还是作为一种个体或群体的文化怀旧和文化凭吊比较合适。
而关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选择和民族认同的维系却又是另处一个复杂的问题了。
6.下列不能作为作者认为“汉服运动”只能成为一种文化实践,它无力改变文化流失的总体趋势这一结论根据的一项是
A.我们的社会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全球化造成的文化同一,而这种文化同一的趋势几乎是不可抗拒的。
B.我们的国人仍然在麻木地等待着文化的丧失殆尽。
C.中国的资本还不处于强势地位,文化随时面临着冲击和替代,这是摆脱不掉的文化焦虑。
D.“汉服运动”不可能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和传统的文化认同。
7.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悄然掀起的“汉服运动”只是一种个体性或小团体性行为,它不会引起百姓的广泛参与。
B.文化的殖民化从来都是既依靠武装侵略,又依靠资本的流动和输出的。
C.“五四”时期的“国剧运动”、“新格律诗”以及当代的新儒家和文化“寻根”,重倡“读经”、弘扬“京剧”等活动,目的都是为了抵制文化侵略。
D.“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们,试图通过这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来达到文化复兴的目的。
8.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索尼”、“本田”、“三星”、“现代”等公司的产品进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遏制的“韩流”和“日流”,这就是资本输出带来的文化传播现象。
B.当中国的资本处于强势的时候,中华文化自然也会对其他民族文化产生强有力的冲击。
C.只要加大炒作力度,“汉服运动”等文化实践就可以抵制多重异质文化的入侵。
D.正在悄然兴起的“汉服运动”,其实质是文化焦虑和认同危机。
答案
6.D
7.B8.C
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