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五章第二节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五章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五章 PPT课件

(二)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1、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
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 高额利润。 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 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30
2、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借贷资本输出 生产资本输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品资本输出
1989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倡议,在堪培拉 举行了亚太地区12国第一届亚太经济合作 组织(APEC)部长级会议
1990年马哈蒂尔等提出 “东亚经济核心会 议”建议
1991年中国正式参加 1993年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第一次国家领导
人非正式会议,具有了官方承诺的地位 50
(四)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51
25
国家 垄断 资本 主义 基本 形式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企业;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
国家采购、国家补贴、转移支付 创造需求;
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2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于第一次 世界大战期间,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凯恩斯主义是其理论基础。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经济计划化 收入政策 产业政策 27
自由竞争
垄断
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 竞争目的 额利润,不断扩大资
本的积累。
竞争手段
经济手段
获取高额利润,不断巩 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 位和统治权力。
经济手段与非经济手段 并用
竞争范围
国内市场、经济领域
国际市场、扩大到经济 领域之外
14
(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 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 断资本。
20

2018版 马原 第五章 第二节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018版 马原 第五章 第二节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未改 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
a.
列宁指出: “改良主义是资产阶级对 工人的欺骗,只要存在着资 本的统治,尽管有某些改善, 工人总还是雇用奴隶。”
二、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 矛盾与冲突
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 2.福利风险增加 3.债务负担沉重
资本家间接控制雇佣劳动 以股息方式得到部分剩余 价值 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社会 资本所有制 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 资本集体所有制
基本统一
分离 分离
“二战”后 法人资本所有制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新变化
职工参与决策(“管理民主化”)
工人 成为企业的 主人了吗?
终身雇佣
资本主义成为了 “人民资本主义”?
1.西式选举往往难以选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政党利益可能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3.“民主陷阱”会阻碍国家治理
4.传统精英政治走向衰落
1.社会极端思潮抬头 2.社会流动性退化
3.社会矛盾激化
5.政治制度新变化
首先,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力有所 扩大。
其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再次,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二)新变化的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 本主义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内在动力)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 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外在压力)
职工持股(“资本民主化”)
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的 来源是什么?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新变化
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 很大变化,成为食利者阶层
社会 阶层、 阶级 结构 的变化
高级职业经理人成为大公 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 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教案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表现。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教学难点]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概括;[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讨论式教学[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 4课时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本理论是关于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理论,侧重分析资本的运动,因为资本是在运动中发生价值增殖的。

资本的运动有三个维度:资本运动的形式、资本运动的速度和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

一、资本的循环(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是指投资于工业、农业、采掘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产业资本的运动表现为从流通到生产、从生产到流通的不断转换过程,在这个不断转换的过程中,它就具有了循环的形式。

因此,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

从产业资本运动的全过程来看,它经历了购买、生产和售卖三个不同的阶段,并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

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一方面购买到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要雇佣到一定数量的、合乎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从而为生产准备了条件。

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采取了货币资本的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作用在于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了物质条件。

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

在这个阶段,资本家要让雇佣工人运用生产资料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并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因此,这个阶段在整个循环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产业资本采取了生产资本的形式。

生产资本的职能作用在于生产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

在这个阶段,资本家以商品出卖者的身份再回到市场上来,把商品卖掉。

这个阶段对资本家十分重要,因而被马克思称之为“惊险的跳越”。

考研暑期强化经典教材-马原第五章

考研暑期强化经典教材-马原第五章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内容概要】第五章和第六章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第五章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

本章共三节。

第一节阐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揭示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说明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因此,关于商品经济运动规律的理论是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前提。

第二节阐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分析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石。

第三节阐述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分析说明资本主义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与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理论。

难点在于,第一,如何正确认识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二,怎样科学把握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产生、实现和分配等理论问题。

具体说,难点主要在于正确理解: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等知识点。

【命题预测】近几年本章内容只考选择题,今后也可以出分析题。

特别要注意掌握近三年没有考查过的知识点,主要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所有权和所有制、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等理论问题。

【考点精解】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产生的两个途经14 世纪末15 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已有资本主义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有两个途经。

(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雇佣关系。

封建社会末期,小生产者之间因激烈的竞争而发生两极分化,一极是竞争中获胜的作坊主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另一极是竞争中破产的作坊主同帮工、学徒一起沦为雇佣工人。

新版马原第五章PPT课件

新版马原第五章PPT课件
1、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 2、工人阶级的斗争 3、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资本主义自身的改革
新闻链接1
希腊目前面临巨额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为此希腊总理帕
潘德里欧近日宣布了一系列财政紧缩措施,包括削减公务员 薪金、增加燃油税、将退休年龄由六十一岁提高至六十三岁。 政府的举动引起了公职人员的不满,于是导致全国大罢工的 发生。2月12日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数以千计的希腊公 务员十日举行大罢工,抗议政府的紧缩经济政策,罢工导致 航空交通及公共医疗服务大受影响,全国铁路交通陷入瘫痪。 希腊机场航站楼工作人员、海关人员、税务所公务员、公立 医院医生、公立学校教师等当天在全国举行二十四小时罢工。 除公立医院急诊继续对公众服务外,医院其它部门全部关闭。 全国的铁路交通陷入瘫痪,雅典市出租车司机也加入罢工行 列。
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 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激烈,而且具有更大 的破坏性。
(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霍多尔科夫斯基
别列佐夫斯基
垄断资本主义是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金融资本
是由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 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垄断资来自金融寡头本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 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
其扩展是通过跨国公司这一国际垄断组织 形式实现的。
(二)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的扩展
3、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展的后果
对资本输出国而言: 增强了垄断资本的实力,巩固和扩大了垄断资本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场 所,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控制。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积极作用:从吸收资金、引进技术、培训人才等方面推动的经济的发展; 不利影响: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受外资控制以及对民族企业的冲击,

马原第五章

马原第五章
三,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价值和交换价值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价值凝结在商品里面,它要表现出来必须借助交换价值这一形式。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 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四,劳动的二重性。
(一),,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所决定的,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商 品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 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四,商品经济的特征有: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存在交换关系、主要采取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以及开放。
五,资本主义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是由以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 发展演化而来的。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过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不可 分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财富通常采取商品的表现形式,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包含着资本主 义一切矛盾的萌芽。因此,剖析商品,剖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就成为揭示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历史和逻辑的出发点。
五,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其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二,商品交 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二),,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三),,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即:供大于求时价格低于价 值;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供求平衡时价格等于价值。 所以,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四),,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其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其 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消极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 ,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一,价值形式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二),,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过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 式;货币形式。 二,货币, (一),,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二),,货币的产生,是商品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推动的结果。 (三),,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主要有以下 5 项: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四),,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被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 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 币的矛盾。所以,货币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买卖脱节。所以,马克思把商品 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是指劳动的私人属性,即由于生产资料 归私人所有,所以劳动的过程由私人控制,劳动的成果归私人占有。社会劳动是指劳动的社会属性,即由于存在 社会分工,因而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是私人劳动,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转化为 社会劳动,被社会所承认。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不可能确切、完全地知道社会的需要,因而他所生产出来的产品 不能或不能全部销售出去,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 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只有通过商品交换。 四,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理由在于:其一,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 盾的基础。其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 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否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判断是否坚持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的一个标准。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表现在:其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其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 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眼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 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有所发展。 其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其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 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其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 造中作用的认识。其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马原第五章第二节

马原第五章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资本主义的产生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的历史过程。

基本原始积累的途径:通过暴力手段掠夺土地;通过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进行殖民统治。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1.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

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者是自由人;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售。

其前提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

表面上的平等自由的买卖关系,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

2.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维持劳动者本人、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它在使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且这个新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因此,货币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购买劳动力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3. 一旦货币购买了劳动力并带来了剩余价值,货币就变成了资本。

资本是增值价值的价值,反映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

4.劳动力是商品,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这一商品,而不是购买了劳动。

三、资本主义所有制本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劳动过程即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劳动成果、产品属于资本家所有2.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价值增值过程: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剩余劳动。

马原知识总结

马原知识总结

思维导图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以集中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2.垄断产生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2)企业规模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3)激烈的竞争会给各方带来严重损失,为避免两败俱伤,企业间联合实行垄断1,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巩固和扩大垄断地(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2,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3,竞争更加激烈,破坏性大4,竞争的领域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真正统治者(四)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操作形式-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作用1)积极作用:第一,国有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参与和协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国家作为消费者,为私人垄断企业的产品销售提供了有保障的市场,改善了商品的实现条件。

第四,国家推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的进程,从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2)消极作用: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难以阻止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干预使70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缓慢,陷入“滞胀”困境。

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状况,反而会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1、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马原第五章PPT课件

马原第五章PPT课件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新变化
原本资本家个人占有生产资料随着社会化 生产发展变为股份公司联合占有使用,出现所有 权与经营权分离;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占据主导 地位,体现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
股份公司法人资本所有权凭借集中化的控
股权参与公司治理,监督管理阶层的经营行为,
其性质是垄断资本的集体所有制,体现新型资
把一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扩展到 世界范围 把一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极分化扩 展到世界范围
33
经济全球化福利的分配很不平等
• 经济全球化更青睐于发达国家:
在国际经济 交往中所获 得的利益必 然多于发展
中国家
处于国际 分工的制
高点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经济的达到相互依存的高
度,在带来活力和机遇的同时,也向世界各国的经 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4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 资本主义
2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自由竞争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各商品生产 者为了争夺有利生产和销售条件,所进行资本自 由转移,不受限制的竞争
4
(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垄断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垄断并 没有消除竞争,而是与之并存。
垄断时期存在竞争的原因: 垄断没有消除商品经济; 垄断统治不能囊括所有的部门企业; 垄断组织实力变化会引起新的竞争。 5
垄断阶段竞争的形式:
垄断组织内部; 垄断组织之间; 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等。
垄断阶段竞争的特点:
自由竞

(完整版)马原第五章总结

(完整版)马原第五章总结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自由竞争: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各商品生产者为了争夺有利生产和销售条件,所进行资本自由转移,不受限制的竞争。

(1)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

(2)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

资本家之间为了追逐剩余价值,展开了你死我活的竞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生产逐渐走向集中。

2.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引起垄断(1)垄断的含义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垄断产生的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3)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3垄断组织形式(1)形式:短期价格协定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国家垄断资本(2)本质:垄断组织的形式多种多样,且不断发展变化,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即通过联合达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1.垄断与竞争的关系(1)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2)垄断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3)绝对垄断是不存在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2.垄断阶段的竞争形式(1)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2)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3)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4)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3.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征(1)竞争目的—获得高额垄断利润(2)竞争手段—凭借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3)竞争范围—国内和国际市场并举(4)竞争程度—更为激烈和持久(5)竞争后果—破坏作用严重列宁:“正是竞争和垄断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原则’的结合才是帝国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五章

(三)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决定 第一,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高低 第二,社会总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的分配 (四)平均利润的本质 剩余价值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一)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 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这是因为: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 第二,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 是完全相等的。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 相等的。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 变动所引起的。
第三节 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利润率的形成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只 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因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 价值率,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2、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p’=m/c+v=m’*v/c+v)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单选)当预付资本的数量既定 时,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按相同方向变化。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单选)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 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按相反的方向 发生变化。 (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4)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第五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 主要来源:固定资本折旧费;闲置的流动资本;闲置 的剩余价值 名词解释:固定资本折旧是指将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的那部分固定资本的价值以货币的形式提取并积累 起来,以备将来用于固定资本更新。 问题:固定资本折旧率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 (二)借贷资本的本质 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 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精华课件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精华课件ppt
经济手段
主要是国内市 场上的经济领 域
高额垄断利润巩 固和扩大垄断地 位和统治权力
经济手段
非经济手段
国际经济领域及 其他领域
(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 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垄断资本。
•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 上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 垄断资本家集团。

的民族工业,并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控制权。
4.债务负担加重,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5.对国际资本的依赖性增强,容易受到国际
经济波动的影响。
◆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内容
1、国际垄断同盟的概念 2、跨国公司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4、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国际垄断同盟: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通 过订立协议建立国际垄断资本的联盟,以便在世 界范围形成垄断,并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美国二战后形成的十大财团: 在二战后形成了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
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杜邦财团、波士顿财团、 梅隆财团、克利夫兰财团、芝加哥财团、加利 福尼亚财团、得克萨斯财团等十大财团统治美 国的格局。
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控 制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即通过掌握“股票控制额 ”而对母公司、子公司、孙 公司建立层层控制,并进而 控制整个国民经济。
★国家资本输出
1.政府及其所属的金融机构的对外贷款 2.政府的对外援助(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 3.政府在国外的资产 4.向国际机构的投资
产生的经济后果
1.对于资本输出国来讲
• 带来巨额利润,加速了资本积累,增强了垄断 资本的实力;
• 带动和扩大了商品的输出,巩固和扩大了垄断 资本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五章 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五章 笔记

马原第五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四、 其余课程安排一、教材节构图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知识点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最主要的垄断组织是跨国公司【知识点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及其统治①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

②金融寡头: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经济上:“参与制”政治上:“个人联合”【知识点3】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利润的来源:a.剥削无产阶级与人民b.通过垄断价格控制市场c.获取海外利润d.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垄断利润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

【知识点4】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2、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①私人垄断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巨额资金②私人垄断资本不愿进行投资建设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③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大型、基础和前导性科研项目④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严重的产能过剩⑤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宏观调控⑥在利益调整方面,国家再分配功能日益重要实质: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知识点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1、国家直接掌握垄断资本;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知识点6】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任务与目标。

1、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2、调节机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 :a,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b,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自考马原第五章课件ppt

自考马原第五章课件ppt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 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 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
指社会主义制度在内容和实质两个方面所具有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社 会制度的根本特征。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 裕。社会主义本质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实现形式是开放的,具有多种可能性。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过程
第五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以及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 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章节的 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01
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02
自考马原第五章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第五章导言 • 第五章第一节:社会主义本质和
根本任务 • 第五章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目录
CONTENTS
• 第五章第三节:社会主义的发展 动力
• 第五章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的 外部条件
01
第五章导言
章节概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
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五章课堂笔记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五章课堂笔记要点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和实质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教材P182-P186)①垄断: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定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参见教材P183第2段)★②垄断资本及其实质:垄断资本即在垄断性的经济行为中存在和发挥作用的资本,其实质在于获取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即获取垄断利润。

③垄断资本主义: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以垄断资本家及其利益要求为主导的资本主义。

(补充)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实质(教材P186-P191)①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P186-P193):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②垄断资本主义和垄断组织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垄断资本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龙的组织的实质:各种垄断组织(例如私人垄断组织、国家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即:都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动因和后果(教材P194-197)1、“经济全球化”及其基本表现①“经济全球化” :全球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一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经济活动全球一体化过程。

(对教材P194第2段的定义有所修改)②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管理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生产力和科技条件基础;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组织形式;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国内国际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

3、经济全球化的后果①可能的积极后果:●使社会分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向国际化和世界化提高;●有助于各国经济的优劣势互补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层面上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并最终推动全球生产力发展。

《马原》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马原》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 1.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区分 不变资本 生产资料(通过工人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生产资料只是配合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本身不产生利润 可变资本 =工人工资总和 在生产过程中由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意义 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即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生产相对过剩(是生产太多,而人买不起,不是大多不买的绝对过剩)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无法通过资本主义内部改革解决) 具有周期性苏 高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根本内容 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两个基本方面 对内 政治统治职能 国家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对外 对外交往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 度等(无军事制度) 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它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有:私有制原则,“主权 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和人权原则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民主是金钱操作下的民主,资产积极经营统治下的民主 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
2.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目的 自然经济 以自给自足为特征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的出现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补充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动产品最终归消费者所有 在共产主义社会,也有分工,但无交换,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均归人民所有
第二节 剩余价值理论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 劳动者无其他商品可以出卖
2. 劳动力商品 价值构成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总体上看,这一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人口膨胀。 • 第二,粮食危机。 • 第三,资源枯竭。 • 第四,环境污染。
• 当代的生态危机,从表面上看属于人与自然关系 上的危机,实质上却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的危 机,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上的问题、特别是人们 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表现。 • 从其形成途径来看,当代的生态危机又是在近现 代工业技术文明的片面发展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的 不合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也就是说,它是以往 人类改造自然的不合理的实践所导致的恶果。
• 有了当代的环境科学,有了对生态自然规律的正 确认识,有了对人类活动的长远的自然影响和对 上述那种反自然观点的有害性的自觉,也还不足 以解决和克服当代的生态危机。 • 事实上,导致当代生态危机的那种不合理的实践 不仅是一种在错误观念指导下的实践,而且也是 一种在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这里所 说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主要是指建立在利益分 化和利益对抗基础上的社会关系,而私有制则是 它的典型形式,它在本质上是妨碍人们正确地运 用自然规律的。
• 当代生态危机的形成、演变及其效应具有长期性 和复杂性特征,只有经历一个很长的时间中跨度 才能为人们所认识。而且,要深刻地认识这种观 念的有害性,认识到这种观念严重背离了生态自 然规律,从而有效地克服这种观念,仅凭经验的 积累,仅靠从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中学习是远远 不够的。事实上,只有借助于当代的环境科学, 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5.3.3 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当代的生态危机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 重的威胁。只有解决和克服当代的生态危机、有 效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人类就面 临着人与自然的矛盾,就一直在谋求和致力于人 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5.3.1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
• 要理解当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必须 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从历史上看,随 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 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 程。 • 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人类严重地依赖于自然界。
• 文明时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有了一定程 度的提高;在整个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环 境的破坏还相当有限,还没有超出自然界能够吸 纳和自我修复的范围,因而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处 于相对和谐的状态。 • 近代以来:人类凭借日趋先进的科学技术,把自 身的本质力量提升到了堪与自然界相对抗的程度, 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物质财富 和一系列人间奇迹。人类以为自己可以任意地宰 割和奴役自然,可以尽情地享受自然为我们提供 的丰盛贡物而丝毫不必顾及自己行为的后果,其 结果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
• 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复杂的 演变过程,从人类社会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和依赖发展到现当代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逐渐被打破,人与自 然之间的对立与冲突逐步升级。
5.3.2 当代的生态危机及其实质
• 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 主义的世界性扩张,当代的实践活动呈现出一 种全球化的态势,世界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 和国家的人们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态问 题已不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个别问题,而 是演变成了一种全球性的问题,它已对整个人 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故被人们 称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 从历史上看,这种协调主要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 式:一种是单纯强调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和服从, 另一种则是单纯强调人类对于自然的征服和统治。 •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协调方式,都没有真正地建立 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都不能切实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只能在 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双向运动中才能真正得到 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不应该是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 的支配与支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应该是共存 共荣、协调发展的关系。 • 一方面,人类可以从自己的目的和需求出发,充分发 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自然物的形式,占有和享 受自然对象;另一方面,人类又不能随心所欲地征服 和支配自然界,人类的活动不能违背客观的自然规律, 其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不能超出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 节的限度。只有同时兼顾到这两个方面,人与自然的 关系才是和谐的。
• 人类需要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人类必定会不断 地探索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新的方式方法,而这些 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新的方式方法、特别是新的科 学技术的应用,又会打破人与自然之间原有的平 衡与和谐,引起人与自然之间的新的矛盾。 • 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体 现为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它只能在人与自然的 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得到解决中逐渐实现。 • 人类只有真正地认识和把握“必然王国”即自然 界的客观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展和未来走向
• 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取得巨大成就、创造出 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自然,引 起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对立、矛盾和冲突。在当 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已在全球规模上展 开,并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从而成为受到全球范围内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 题。因此,如何克服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与和谐,是关系到人类社 会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 这种不合理的实践首先是一种错误观念指导下 的实践,而这种错误观念就是“自古典古代衰 落以后出现在欧洲并在基督教中取得最高度的 发展”的、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 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 • 按照这种观念,科学技术是人类统治自然的 “征服者之剑”,而人类“对自然的否定,就 是通往幸福之路”(洛克语)。这种错误观念 的长期盛行,其结果就是近代以来人类无视自 然界的客观规律而不断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并最终导致了当代的生态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