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金融的逻辑》陈志武
读《金融的逻辑》有感
读《金融的逻辑》有感金融危机阴影至今无法挥去,在危机中我们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应对危机,认清发展之道,就需要理清逻辑,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金融经济学教授,以易懂的文字,向人们阐述了复杂的金融知识,为读者梳理出金融中所存在的逻辑,正如其书名所述--《金融的逻辑》。
遇此好书,不敢独享,特向各位推介。
本书是陈志武教授的论文和讲话集,出版时间虽然在2年前,正值金融危机爆发最激烈的时期,但所谈问题不囿于金融,甚至关系国计民生、社会转型,即使在当下,依然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品味。
书中用字随和但又不失严谨逻辑,在短时间内将我对金融的理解给理顺,让我对金融的感受又深了一个层次。
从最基础的说起,比如金融的概念,按照陈教授的观点,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
这完全走出了当前教科书的框架,让我们从更新的角度理解整个金融的概念,仿佛一股清新之风吹拂而来,不仅对金融的菜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金融行家也是一种很好的参考借鉴。
本书的另一吸引我眼球的便是陈志武教授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举个例子,陈教授创造性地从文化角度来剖析我国的金融。
虽说当前中国现代金融业尚未成熟,但按陈教授的观点,实际上在古代就已经有了金融的思想,通常说的“养儿防老”实际上也是一种与养老保险类似金融工具,而相应的产生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尚未成熟的金融业,确实有这样的情况,从业者太过依靠自己的小圈子,使得市场丧失—1—活力。
对我国金融改革建设的方向必须要让大家开门走出这个小圈子,这就需要制度的辅助,还需要营造健康的社会道德体系,使得来自市场的诚信交易带来的便利大于小圈子所带来的便利。
另外,陈教授用了很大的篇幅对当前我国政策的走向进行梳理分析,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尤其是“国富”及“民富”之争,多年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事实上一直在讨论,陈志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的新视角。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通用5篇)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1最近读了(金融的逻辑)一书,受益匪浅。
陈志武教授根据自己20余年对金融工作研究得出的经验对金融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金融这门科学讲深讲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工作,提升我们的理财观念。
(金融的逻辑)一书揭示了金融对社会的广泛、深刻和巨大的影响。
在展开这一主题的过程中,作者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采用“经济——金融——政治——文化”这种四级互动模式叙说问题。
人类只要是要生存、特别是要发展,在生产的基础之上,就必然会存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价值交换;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度来保障这种跨越时空的价值交换有最大化的收益、最小化的风险;越发达的社会,价值交换的数值、地理范围、时限也越大,越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制度来做保障。
第二,用现代金融学的认知方式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如“孝”、“养子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
陈志武先生揭示了“孝道”文化的经济基础,指出“养子防老”是最前现代社会人们规避未来风险的重要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系则是保证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
本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论述。
第三,由人们熟知的经济史观衍生出金融史观,用金融变迁说明社会历史变迁及这种变迁对个人自由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这种理论与现实和历史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确实是作者学术功力深厚的体现。
第四,提升金融的社会历史定位,把金融技术提升到与科学技术比肩的地位——传统观念中的玩钱术、圈钱术和套钱术变成了不断创新的金融技术。
陈志武教授在美国全面接受西式金融教育,但又跳出西方学术界把金融问题模型化、计量化、复杂化,小众化的范式,为中国读者勾勒出一个清晰的金融逻辑。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最近有幸拜读了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
让我这么一个对金融方面实属菜鸟级别的人了解了金融,在此,我就这本书谈谈我的感想。
首先,这本书介绍了金融的概念:金融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任何东西或者证券不存在“固有价值”,之存在相对价值;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
我明白了借贷交易就是这样,把未来的收入流移到现在来用,把未来的价值放到今天,即是解决价值时间空间分配的不合理性,同时用价值来创造价值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我的理解,简言之,花未来的钱解决当前想要解决的事。
其次,此书谈到了为何“中国钱多而百姓不幸福”的原因。
中国的钱多的原因是因为市场化改革,它大大缩短了财富与资本和钱之间的距离。
来源有以下:(1)活跃的买卖对钱的需求大大提高,同时也促进了钱的提供;(2)土地,资源的资本化带来了大量的“钱”;(3)未来现金流(包括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化。
其中,本书认为“国有资产应该被民有化、以平等分配的形式分回给全国公民,而不是利用金融危机强化国家对各种财产和资源的所有权。
”“资本化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为了使中国更有“钱”,土地和国有企业都应该私有,为进一步资本化开路”对于这些观点我有些疑议。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如果过分的资本化,岂不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过度的资本化,把国有企业私有,会不会打破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呢?我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金融市场证券市场发展不够,因此是经济制度问题造成文中也有提到我国未形成完善的产权保护与契约执行架构,没有合理的产权制度保护。
所以当务之急是解决制度问题。
也并不是说国有企业一定要进一步资本化才能推动市场发展、经济发展。
国有企业的确存在腐败、融资能力不强的问题,国有经济民营化也无可厚非,不失为一种降低腐败同时扩充资本的道路。
但我觉得也许还有更多的途径。
公有和私有各有利弊,关键要看在具体操作上如何互相取长补短,同时保证不变其“质”。
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我学的是经济学流通系统的专业,对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都学过一些皮毛,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因此,读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并不是觉得困难。
这本书也是2010年销售榜上100位以内的畅销书,看过之后,推荐大家看看,是本能改变世界观的好书。
读完这本书是在2010年年中左右,近日又把这本书借给了别人——好书要大家分享,呵呵。
简单的总结一下陈志武《金融的逻辑》的读后感: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空间的价值交换。
在古代社会,因为交通、生产的不发达,金融的发展没有社会土壤,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的不存在。
世界各地的人都会把家作为基本单位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发展。
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基础是契约架构与个人权力的保障,因为价值的跨空间、时间交换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去确保交换的公平性。
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其实就是一种规避未来风险的隐形投资,而血缘关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约架构。
典型例子就是“养子防老”,父母担心老无所养,在年轻时会把大量时间、金钱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养,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资。
“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金融学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释。
如上所说,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家隐性来说是为了规避未来风险,是经济交易的初期形式。
父母养孩子的目的是防老无所养,因此,小时候孩子必须对父母服从,要不长大还了得。
这种情况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种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压制,整个社会缺失创新气氛。
儒家的长幼有序,三纲五常从道德上给与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么不仅家庭内部,社会方面也会给与不孝子女以巨大压力。
这样,家文化带有很重的责任与义务感,极大地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压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所以就要找另一种方式去规避家庭风险,那就是现代金融。
经济独立是个人自由的基础。
如果老年人也能经济独立,那么他们将不会对孩子的行为过分干预,退休基金、养老保险等为规避未来风险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老人参与这些金融活动就会在年老时享受金融投资带来的回报。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作者:***春节前后,多次读到陈志武先生《金融的逻辑》,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这是一本写成于2009年的大作,10多年时间过去了,书中的大量观点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觉得这本书观点非常鲜明,也浅显易懂,立场坚定的阐述了金融的重要性,以及在许多层面对金融的认识、忽视和改革的观点,这些方面的论述都让读者对金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从结构上来说,这本书主要讨论了资本化的逻辑、金融的逻辑、金融危机的逻辑、股市及文化的金融学逻辑。
作者用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金融学功底,对美国社会和中国社会都有深入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写成的文章有历史观,有不同时代背景,得出来的结论和道理也让人信服。
第一章讲的资本化的逻辑回答了读者的困惑:为什么手中的钱多了却没有感到富有?西方的崛起仅仅是因为掠夺银子多吗?探讨了掠夺对西方的贡献程度,并归根结底回到资本化才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这个主要观点上。
从这个维度讲,确实对很多过去的认知观点作了颠覆。
如果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金融才是西方国家发展崛起主因的话,的确有许多东西值得深刻反思。
就比如说,在许多人心里,确实感觉到现在手头的钱更多了,但是因为替代型的金融、保险、信贷、养老投资产品缺失,那么同时在亲情友情互惠式逻辑被金融交易替代后,我们衍生出来的更多隐忧和焦虑,因此造成人们幸福感的下降。
再比如说,西方兴起的起点是掠夺和剥削,那么在后期,其实还有强大的资本制度和金融逻辑在进行支撑,如第二章谈到的金融的逻辑,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支撑,那么再富有的国家有可能都会裹足不前,这与我们一贯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可见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看,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关键的因素仍然是体制机制层面的完善,从资本到财富的这个逻辑应该是永远不能被低估或忽视的。
第二个大的部分是本书的主旨核心,重点讲述了金融的逻辑和股市的逻辑。
这一章节,首先讲了金融技术对国家治理的作用,过去的更多认识是关注金融对企业、对家庭的作用,很少将金融推演到债券市场层面,同时也很少将金融技术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看,作者提到的两个观点不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比如说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比如说我们需要反思高利贷、网贷等民间借贷行为为什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中衍生出的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的金融体系是不是非常完备?让一个人深刻体会到理财渠道和途径的狭隘其实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了,当人们难以有更多好的方式和手段管理财富时,那么每一个人的难处也有可能也是在金融层面的整体缺失。
金融的逻辑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九江会计领军班 2号最近读了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
觉得书中的观点很新颖,浮躁现象的背后,自然规律起内在的作用,控制世间万物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科学的作用就是去了解、揭示表象之后的规律,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
不同的学科,对同一问题的解释可能截然不同,但是经济学解释人类行为则有着独到的优势,因为,人是一个经济动物,被物欲吸引的人们的一切行为都隐藏其经济利益。
书中经典的地方有二,其一是对我国的三纲五常、孝、儒家等传统观念的经济学解释,其二是用经济学的观点解释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两千年治乱恶性循环怪圈。
炎黄子孙对孝道的膜拜无以复加,并且我们常常以国人对父母尽孝,来嘲讽美帝等发达国家孩子对父母养育之情的冷淡,果真如此么?“养儿防老”的观念由来已久,现在也是屡禁不止。
书中的观点,人养儿子对自己未来的投资,人老了,不能劳动获取收入的时候,就需要靠这前期的投资--儿子,来解决老后无法劳动赚钱的生活。
投资的风险(儿子不养老子)如果发生的话,终生的投资就打了水漂,所以历代统治者以及儒家学说都一再灌输孝道,来保证老子的投资,这样一辈繁衍下一辈。
当然,我们不能说不应该对父母尽孝,而是应该看到,古代的孝道加载了太多的经济含义,由于人老后,没有什么社会保障,所以只能投资自己的儿子,靠血缘关系,来保障一辈子的生活。
另一方面,家族也不仅仅是亲情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利益集合体。
一个大家庭里的某个兄弟一时有难,需要大量的钱,则家族的每一份子都要出一份力。
当然,以后如果你自己一时有难处,其他成员也有这种“隐形义务”来帮助你渡过难关。
这种看似和谐的组织的危险之处在于:大家这种隐形相互帮助的契约只有血缘的约束力。
碰到一个愣头青,六亲不认的,就只能自认倒霉。
而且经常因为利益的纠纷发生冲突,因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而且家族的首领倾向于剥削每个成员,导致不和谐因素滋生。
我想,这也是当下很多农村的亲兄弟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吵闹,甚至打架,以致成为冤家的根源。
金融的逻辑- 陈志武
[金融的逻辑- 陈志武 - 读后感]
藏了很久的书,终于在春节长假的飞机上加上火车上消灭了.介绍一下我理解的本书中的主要观点.
金融或者资本化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的运作.在最近几百年,尤其是在美国, 依靠股票市场,
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尤其是创新型的企业,别如谷歌苹果, 创业者同样受到了鼓励, 主要体现在原始股的变现 (股票价值反应了企业的未来),
可以支配未来的收益.
相对来说,国内的股市我们听到的更多是过国有企业的上市和融资,本质上面就是圈钱,却没有反应出相应的成长;
因此中国的资本化市场还远未成熟.
传统中国的社会还是依靠儒家的思想,以家庭为单位,血缘关系为基础,包括熟人和朋友,进行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交换,因此才会造成比如养儿防老人情父债子还三代买房,
如果都用借贷的模式,那么人与人的关系会更多的停留在精神层面, 而经济层面会更加独立.所以在国内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会更加强烈,
这其中包含了小额贷款.
对于小额贷款,书中的观点是支持和开放.因为禁止民间借贷,反而会使得地下钱庄的成本变高,从而借贷的利率变高,
从而反而违反了禁止地下钱庄的初衷.
先这么多.。
读书笔记《金融的逻辑》陈志武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一、金融的逻辑是什么?1.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等。
2.任何东西或证券不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
只有相对于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这回事。
3.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4.人际间的金融交易是任何社会都必须进行的,只是实现人际金融交易的形式、方式很不一样,"钱"主要是一个货币的概念,流动性最好,可直接用于交换,并同时又是市场交换的结果,是具有最普遍接收性的价值载体。
二、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5.财富既包括流动性的,也包括不流动的价值,即死的有价物,一般的财富并不一定能产生财富。
6.从契约理论的角度讲,财富往往是物、是"东西",货币是把"东西"卖掉之后的价值载体,而资本更多是"东西" 的"产权证",它是广义的货币,是与具体的"东西"相对应的产权。
7.货币是将"财富"卖掉的所得,资本是以产权契约、金融票据、证券契约等形式将"财富"资本化的所得,是资产和未来收入流的"产权证"。
8.在"东西"产出相同的情况下,市场化程度越高,货币相对于GDP的比例必然会升高9.货币化发展对人口流动、异地贸易是一种根本性的催化剂。
10.资本化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三、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不安?11.靠亲情实现的隐性交易逐渐由市场取代人类自古就难以以个体生存,人际经济交易、感情交换历来是人类得以存活的主要保障形式,必须通过彼此间的利益交换,特别是在不同时间、空间之间的人际利益交换,来最大化我们的生存概率,来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保障(包括养老)有安全感谁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把更多的未来收入作证券化变成今天的钱,谁就能在未来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12.一个国家有没有"钱"取决于它能不能将各种未来收入流和"死"财富作证券化、票据化,不取决于它有多少金银。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
自1990年获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博士学位以来,陈志武教授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任教,并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术机构聘为特聘教授或访问教授。
陈志武教授一直是世界金融学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
陈志武教授拥有国内经济学术界少见的政治经济学视野,更为重要的是,他也是国内鲜见的能用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源流把事情说的很清楚的经济学家。
其很多观点启发了更多人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的思考。
读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让我受益匪浅。
《金融的逻辑》一书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序言、资本化的逻辑、金融的逻辑、金融危机的逻辑、股市的逻辑和文化的金融学逻辑。
在序言中,陈志武教授提出了他对于金融的定义:金融的核心是跨越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等。
在金融经济学中,任何东西或证券不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
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
其中,人际间的金融交易是任何社会都必须进行的,为了能够更顺利的活下去,也为了生命的延续,只是实现人际金融交易的形式、方式很不一样。
在中国,由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金融市场有着不一样的特性。
金融市场正在把中国家庭从利益交换中解放出来,让家庭的功能重点定义在情感交流、精神世界上,家应该是情感的天地,是精神上的安家立命之所,而不是利益交换场。
金融的实质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任何金融行为皆可归结为这两类。
所谓跨空间,比如异地办理存取款业务、国际结算、兑现支票、电汇等等,无一不是在将货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来兑现其价值。
起源亦颇为有趣,据传是因古代盗贼盛行,跨地区贸易常常会遭遇劫匪,后来便诞生了镖局这一为过往商旅提供安全保障的机构;再往后,连镖局也无法保证100%安全的时候,票号、钱庄等具银行雏形的金融机构便诞生了,在长安赚的银两,直接存入当地钱庄或票号,回到洛阳后再从洛阳分号提出便可。
2023金融的逻辑读后感5篇
2023金融的逻辑读后感5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篇1陈志武先生是美国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他撰写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虽然讲解了很多东西方的金融发展事件,但贯穿全书的核心问题其实很简单:金融究竟是什么逻辑?通读全书,我突出的感受有以下几点:一是资本的逻辑。
作者把公元1600年左右的国家分成两组:一组是国库深藏万宝的国家,中国明朝国库藏银1250万两,印度国库藏金6200万块,土耳其帝国藏金1600万块,日本朝廷存金1030万块;另一组是负债累累的国家,像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
400年过去了,哪组国家发展得更好?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国家,除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改变命运外,其他国家迄今仍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的却是今天的发达国家。
作者据此得出一个结论:资本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他提出,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资本化就是把未来的钱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转化为今天的资本,用于当前的生产生活开支。
陈教授认为,从英美等国家的发展历史看,的原因主要不是对外掠夺,而是资本化发展与金融创新的结果。
这是一个与国内传统认识有较大出入的观点。
应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之所以“钱”越来越多,主要也是资本化改革的结果。
但要注意一种现象:西方国家往往是政府穷得很,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滋润;而当前的中国恰恰是政府手上很有钱,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子却是过得紧巴巴。
因此,中国还需要很多的资本化和资本深化的改革。
二是市场的逻辑。
资本化与市场化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之所以单列“市场化”,源于陈教授在书中对儒家思想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
几千年来,中国人接受的都是儒家教育,儒家主张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实现人际金融交易,但它不能每个人奋发向上。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都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买房子缺钱了,首先想到的是向亲戚朋友借钱,而不是向银行贷款。
因为亲戚朋友的钱是“软约束”,没钱可以赖账不还;而银行的钱是“硬约束”,是需要房产作抵押的,一般赖不得。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相关推荐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的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1)通读了几遍美国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所著的《金融的逻辑》一书,加深了我对于现代金融的全面认识。
由于这本书将历史和现实结合在一起,穿插许多案例,深入浅出,让复杂抽象的金融问题变得通俗易懂,读来自然兴趣盎然,收益颇多。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不断的问自己几个问题,并试图在书中可以找寻到答案。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其中大多数还是比较赞同的,对于某些问题的解释也让人觉得振聋发聩,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和启发。
我想,倘若一本书可以引起读者对于某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开阔了其研究视野,引导读者努力探索真相,那么就是一本非常有阅读价值的作品。
接下来,我想按照书中所列的几个方面的专题,结合作者的观点,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也算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一种智力资源配置,在作者成熟观点的基础之上,衍生出一点思想泡沫。
一、什么是金融?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金融市场?作者认为,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而这里边的价值是由效用所决定,依靠交易来实现的。
也就是说价值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变动的,而不是静止的。
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可是透过这些表象,我们又可以看到什么?金融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每一次的交易都受到许多潜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金融与政治、历史、法律、文化、心理相互融合,在这些不同的外生变量的影响下,不同国家内部形成了不同的金融形态,国家之间的互相交流与碰撞进一步促进了新的形态的形成。
我认为,金融的逻辑就在于弄明白变量间的本质联系,还原事物的真相。
存在即合理,那么金融的出现对于社会有什么贡献和价值呢?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增强国力,发展民生,是制定国策所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无论是发展国防尖端科技,改善人民的医疗、教育和住房条件,还是发展产业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都需要以国家财政的收入和支出作为基础。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民营企业的未来何去何从?我从陈志武先生所著的《金融的逻辑》一书中挑了几个章节仔细研读了一番,收益匪浅。
其中有一章节名为股事的逻辑,其中提到的中国的股市文化类似于赌博文化这一观点另我感触甚深,股市乃一国经济高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融资问题,而目前我国股市基本只针对国有企业开放,这种现象给民营企业融资带来其所未有的难题,众所周知,只有创新才能为企业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注入新鲜的血液,然而创新可是民营企业的拿手好戏,百渡,携程,阿里巴巴,这些民营企业哪一个不是创新出来的?哪一个背后没有活生生的创业故事?国企不同,它们的起步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看抽象画的感觉,谁也说不准国家为了扶持这些国企浪费了多少纳税人的血汗钱!大家可能都发现过这样一个“定理”:在我国,每当新股上市之时,不管新股背后的公司实际情况如何,股民都会争先恐后的购买。
的确,新股发出后因受过分追捧,股价在短时间内膨胀了不少,聪明的股民便会见好就收,而那些胃口较大的新股购买者往往会亏的一败涂地,最近的一次新股上市后跌停的案例就是铁证:三只中小板新股黑牛食品(47.80,-0.04,-0.08%)、新亚制程(39.36,2.77,7.57%)、南洋科技(59.36,2.30,4.03%)逆市跌停,而在前一日这3只股票均出现暴涨,其中新亚制程的涨幅接近3倍。
三只新股的表现可谓“大喜大悲”:前一日,三新股首日平均涨幅达到187.53%,其中新亚制程表现最佳,收市上涨275.33%,该升幅刷新IPO重启以来新股上市首日最高涨幅记录。
黑牛食品首日上涨114.59%,南洋科技上涨172.67%。
但是昨日均出现一字跌停,让追高入场的投资人叫苦不迭。
黑牛食品收报52.15元,新亚制程收报50.67元,与前一日的最高价68元,仅仅一天就相差超过17元。
南洋科技昨日的收盘价为73.62元,和上市最高价96元相比,缩水超过20%。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读《金融的逻辑》有感近来有幸拜读了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先生《金融的逻辑》一书,关于一个金融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感触良多,收获亦丰。
在赞叹陈志武先生关于金融懂得所达到的的深度与广度,从多种角度分析金融对历史、文化乃至一国进展影响的精辟剖析之余,我也对此书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并也将提出自己的质疑与办法。
纵观全书,此书的写作思路我懂得为两条线:一条则是由古至今,从历史进展角度来分析金融(包含债券、股票等)关于一国经济进展的影响,是从纯金融技术进展史的角度分析资本化关于国家财富与资本的积存的作用,得出金融关于世界经济进展的巨大奉献,同时也提出资本化是美国迅速崛起的要紧原因。
第二条则要紧将美国与中国两国进行对比,其中对美国的金融危机进行了剖析,论证充分,逻辑严谨。
作者还从两国的制度与文化的角度对比了两国金融进展的情况。
我认为,此书从这两条线中综合得出了中国未来的进展路径:即资本化与制度化。
此书中作者谈到了自己关于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
关于其批判说“西方文明确实只是物质文明,而东方文明是更高尚的精神文明”的观点,我认为论证严谨科学,我表示赞同。
其提出经济独立是个人独立自由的基础也是非常有先见的。
陈先生认为传统的中国儒家文化的“三纲”的规则正是促成并保证了个人经济风险交易功能由家庭来承担,金融的功能由传统的血缘与亲情的关系来维持,诸如“养儿防老”,亲戚间的相互帮扶、借贷等,都是一种隐性的金融关系,而儒家的文化正是为这种金融关系提供了道德约束上的保障。
而假如这种经济功能要紧由市场来承担,那么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务必有相应的内容,在此背景下西方进展出自由、民主与法制,西方的“家”越来越成为一个单纯的精神生活细胞,更多的不是利益上的交换,更多的是“爱”这种情感的基础。
由此,作者提出了未来随着中国金融业的进展,这种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家庭血缘隐性的金融关系将走向衰落,随着社会结构的改革,会被法制的金融市场所替代,从而老人与后辈都能更加的有尊严与自由。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学视角下的中国社会和历史——读《金融的逻辑》有感《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一、《金融的逻辑》作者简介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
1990 年获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任教,并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术机构聘为特聘教授或访问教授。
世界金融学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
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学术奖励。
陈志武先生《金融的逻辑》一书从金融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探讨了中国历代政府的财政政策和金融制度的得失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并对儒家的“孝文化”和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观点新颖、独到,发人深思。
二、金融的基本概念“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而金融学“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
这是作者对金融本质的概括,也是贯穿全书的线索。
在此基础上,作。
代就垄断了铸造钱币的权力。
滥发不足值货币,获取铸造货币成本和货币购买力之间的价差来补贴政府财政,向全体社会成员征收“铸币税”,这是封建王朝缓解财政危机的惯用手法。
采取征收“铸币税”的方式更为隐蔽,但是后果同样严重。
滥发不足值的货币导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难,而且会对正常的金融和经济秩序产生冲击,降低国家信用,甚至造成国家信用破产。
宋帝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中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诸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发达的社会经济促使宋帝国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但由于外部面临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压力,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宋帝国政府一度滥发纸币,使“交子”的信用破产,阻碍了帝国内部经济的发展。
读陈志武《金融的逻辑》有感
读《金融的逻辑》有感在国际金融的课堂上,可能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孙老师的介绍下读了《金融的逻辑》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陈志武先生,之前就有听说过这本书很值得一读,但是由于本身约束力不强,所以没有认真的读完就荒废了。
但是幸运的是,正好国际金融这门课程孙老师也为我们介绍了这本书,而且在每周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一起交流和讨论这本书,所以使得阅读的过程变得有趣而且生动起来。
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并非纯理论性的金融学专著,而是一本兼具金融与社会乃至人文等多方面的跨界杂文集。
全书从金融的视觉出发,对社会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变迁、儒家文化的内涵作了深入的探析,通过对中美思维模式、历史发展进行对比,批判了当前社会流行的一些陈腐旧习,比如宗族血缘观念、儒家思想等,给读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理念。
书中所讲的内容深入浅出,把金融的问题用一种很简单的方式有趣的讲述出来。
在本书的前半部分我读的也最为认真,因为趣味性很大和以往的金融书籍有很大的不同,浅显易懂。
介绍了金融是一种跨时间和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在之后的书中,介绍了借贷金融以及美国金融的发展历程。
随后分析中国人为什么钱多了但是并不感到富有等等问题。
随着问题的不断推进,作者也在其中为我们一点点地讲述着金融的含义。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了“中国会不会发生金融危机”。
这个问题特别的吸引我,也是我一直以来很好奇的问题。
我也本以为作者会给我一个答案,怀着期待的心情来读这一部分,但是却发现远远不是我想象的样子。
作者很狡猾并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反而告诉我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金融才能稳步顺利的发展。
作者认为:金融工具其实就是一种不定向的契约。
这种契约跨越了时间与空间。
既然是一种契约,那么要想契约顺利的履行,就有几个条件需要满足,首先是公正完善的司法制度来保障契约;其次是媒体信息的有效性来监督契约;最后是政治法律要与金融相分离。
前面两条我们可能都比较好理解,但是在第三条我起初的时候并不是很理解。
2022金融的逻辑读后感2200字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在工作的空余当中,我静心研读了《金融的逻辑》,陈志武教授用金融价值解析的视角串古讲今,分析了金融对不同国家与社会的影响。
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书中通过回顾历史作为佐证,否定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对立。
并用金融与社会生存发展为逻辑落脚点大胆的将中美两个不同制度的国家的金融发展状况进行多方面多维度的对比分析。
在谈到资本时,陈志武教授的书中直指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直接讲述了证券化的古今,也讲述了面对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与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货币化“与”资本化”。
书中陈志武教授透过历史视角更直接将问题拆分到每个小家庭中,将血缘关系、家、家族的交易看做是“小国家”,有着隐形的约定俗成的交易规则与安全保障。
我个人理解以家族产生的借款投资为例,就是实际意义上与企业的借贷或者说是企业资金筹措有共通之处,只不过这种借贷只不过金额小,可能仅存在极低的利息,甚至不存在利息用其他人情、发展好介绍过来一起经营等相关的手段作为一种利息偿还的方式,同时这当中也会存在各类风险,如货币金额价值的变化,无力偿还等金融风险,也就是说不管是在企业外衣下,还是家庭外衣下都并不能改变与掩饰其背后真正的金融规律。
通过这样小家庭中的金融资源的交换,将一个人的一生中的收入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就可以有机会将本来起伏不大的收入通过短期内预支未来收入的方式,来快速提高收入,从而将曾经未来可以预见性的收入一并提高,就无形当中为这个人创造了新的收入,让整个家庭实现财富的增收。
这就是“小家庭”视角下的资本化。
陈志武教授这种不受制于传统眼光的以大规律看问题,以小单元对规律进行重新的阐述也适用于企业这个小单元。
事实上一个企业,我们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小国家当然也可以是大型的大家庭。
企业向银行的借贷,与家庭的借款用作另外的投资一样,都可以看做是大规律下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资本的流动。
在企业与国家的关联上,国家会发行债券作为内部筹措资金的一种方式,其实企业也会有像企业内部股权认购这样的内部筹措资金的方式,虽然一种是债券,一种是股票,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大规律的理解,将大国、小家间的金融规律进行掌握。
金融观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陈志武教授写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用生活中贴切的案例阐述了金融、金融如何创造价值,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下金融市场的发展与西方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同之处,等等诸多问题,不胜枚举,令我受益匪浅。
对于金融的初学者而言,这本书实在是不可多得入门工具。
第一,中国人对金钱的看法。
中国人很喜欢钱,喜欢把钱捏手里或存银行。
钱或者说货币,陈教授在《金融的逻辑》中指出,只是一种物物交换的媒介,而这种跨时间跨空间的物物交换或直接对货币的调用,便称为金融。
这是我对“金融”一词的概念理解,来源于这本书。
陈教授举例说,在以前,直接用金银购买物品,很是烦琐,后来有了银票,一种一定区域内所共认的金银在数值上的替代品得以购买物品,这便是货币的空间属性,这和《国富论》中货币的发展在思路上相差无几。
如果一个人看到好的商机,手头又没钱,另一方面银行有钱,却没商机,这时候这个人向银行借钱,在未来的某一时间还给银行,这种货币在时间上的跨越就是金融运作的一表现形式。
中华两千年的儒家文化植根在我们心里,“水则资车,旱则资舟”,这种未雨绸缪的理财观念使我们认为钱存银行叫“有备无患”,而不是投资,用一定的风险去换取更多的财富。
这一点在这本书里多次提到,关于国人的消费理念。
第二,金融创造财富。
金融有什么用?中国人很讲究实用主义,在学术上也是如此,从清净无为的道家演变成求仙练丹可见一斑。
陈教授举了个例子:甲某有二十二亿资金的项目,可是手头只有二十个亿,这时候只要再有两个亿他的项目便能上市成为二十二个亿的运营企业,而港澳一些人(乙方)手头上有钱却没好的项目,这时候出现了一个中介丙,甲通过丙,丙说服乙授受了此次风险的可接受性,这样甲丙达成了协议。
在此过程中,乙没有付出直接产出劳动的行为,但甲丙最后都要给予乙一定的报酬。
在中学马克思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价值,而现在《金融的逻辑》告诉我,只有需求才能创造价值!这一点对我的触动很大,陈教授指出,这种认识是学习金融所必须的,即价值在未来,而不是在劳动中,不是在生产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一、金融的逻辑是什么?
1.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
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等。
2.任何东西或证券不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
只有相对于人的效用而言,
才有价值这回事。
3.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
4.人际间的金融交易是任何社会都必须进行的,只是实现人际金融交易的形式、方式很
不一样,"钱"主要是一个货币的概念,流动性最好,可直接用于交换,并同时又是市场交换的结果,是具有最普遍接收性的价值载体。
二、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
5.财富既包括流动性的,也包括不流动的价值,即死的有价物,一般的财富并不一定能
产生财富。
6.从契约理论的角度讲,财富往往是物、是"东西",货币是把"东西"卖掉之后的价值载
体,而资本更多是"东西" 的"产权证",它是广义的货币,是与具体的"东西"相对应的产权。
7.货币是将"财富"卖掉的所得,资本是以产权契约、金融票据、证券契约等形式将"财富
"资本化的所得,是资产和未来收入流的"产权证"。
8.在"东西"产出相同的情况下,市场化程度越高,货币相对于GDP的比例必然会升高
9.货币化发展对人口流动、异地贸易是一种根本性的催化剂。
10.资本化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三、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不安?
11.靠亲情实现的隐性交易逐渐由市场取代人类自古就难以以个体生存,人际经济交易、
感情交换历来是人类得以存活的主要保障形式,必须通过彼此间的利益交换,特别是在不同时间、空间之间的人际利益交换,来最大化我们的生存概率,来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保障(包括养老)有安全感谁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把更多的未来收入作证券化变成今天的钱,谁就能在未来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12.一个国家有没有"钱"取决于它能不能将各种未来收入流和"死"财富作证券化、票据化,
不取决于它有多少金银。
而能否进行广泛的证券化和票据化交易又受制于它的制度。
所以,制度的优劣决定一个国家"钱"的多寡。
四、问什么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13.国富民穷必然威胁民间权利
14.公债市场对政府权力的制衡既连续、又具体。
15.民富是自由、民主与法治的基本条件
五、为什么国有银行上市不能培植创新文化?
16.美国经济增长由生产驱动到由消费驱动的模式转型,发生在1880至1920年代间
17.最终制约人类经济增长的不是生产能力不足,也不是投资不足,而是消费需求跟不上
18.金融市场发展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等,来缓解人们
因为在不同年龄时收入不均匀而导致的消费力不平衡问题。
六、治国金融之道:藏富于民
19.治国的金融之道:藏富于民
20.朝代财政先富后贫的周期性规律
21.有了第三方在中间增强信用,政府公债的利息即可大大降低
22.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许多人把印尼、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的遭遇归结到
外债,说是这些国家对外债的依赖使它们受重挫。
从表面看好像如此,但其根本原因不是它们的外债太多,而是它们普遍缺乏对权力的制度化约束,黑箱操作滋生腐败,政府财政和外债被当权者私用。
七、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最终打倒“孔家店”
23.文化内涵必然是因某种需要而生,同样会因为某种不需要而死。
24.所有动物都有其文化,而一种动物的文化程度又跟该动物的个体独立生存能力有关。
25.各类文化都重视家庭,这是人种生存的基本底线。
26.这些因自然、社会以及个人自己带来的难以避免的风险事件让人充满忧虑,这就逼着
人们去寻找规避未来物质风险和精神风险的手段,否则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生存下去的概率就会远小于100%,社会也不能安宁。
27.只要生产力有所突破,让个人的独立生存能力有实质性提高,人们必然会寻求新的、
扩大个人空间的经济组织与社会组织,一种全新的文化也会应运而生。
这就是阿玛塔亚.森所说的"发展就是使个人更自由",也是人性所向。
28.这个"孔家店"只有一个目的:保证父母、兄长以及其他长者的投资有回报。
29.儒家文化让中国人往往缺乏个性,习惯于听话,但不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顺从"、
"听话"的习惯当然让我们只适合打工。
30.其一是私有产权,其二是发展金融与保险市场,这二者是实现自由、民主、法治的经
济基础。
31.儒家文化强调压抑个人世界、阉割个性,让你只知道你的名分,让你丝毫不能有质疑、
挑战长者或权威的动向,让你只能按照士大夫给你设定的麻木人生去过日子。
32.如果自己处境不好,那是别人强加于我的;如果我们成功,那完全是自己的功劳。
所
以,无论如何,我们的文明似乎总是上等的。
八、发展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33.在我看来,文化,尤其是家庭和社会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的金融技术
发展与否,或者说许多文化内容都是为了克服金融的不发展而产生并演变出来的。
金融发展与否也是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之一。
因此金融技术发展是经济增长、社会福利趋向合理化的必要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