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素全身骨显像在直肠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素全身骨显像在直肠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4-12-29T14:06:06.4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3期供稿作者:林小敏唐明灯倪雷春
[导读] 全身骨显像由2名以上核医学医师采用盲法阅片,显像结果采用自身对比法。
林小敏唐明灯倪雷春
(福建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福建福州 350000)
【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直肠癌骨转移中的显像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对423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直肠癌患者行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MDP)全身骨显像,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直肠癌的骨转移率14.42%,好发部位腰骶椎以下部位,多合并其他部位转移,且好发于术后1-2年内。结论:全身骨显像对直肠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全身骨显像直肠癌骨转移
【中图分类号】R73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3-0136-02 近年来直肠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而直肠癌在晚期常合并肝脏、肺及骨骼转移。通过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的直肠癌患者进行全身骨显像检查,探讨核素骨显像在直肠癌骨转移中显像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423例直肠癌,其中男性279例,女性144例,年龄36岁-81岁。所有病例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直肠癌。
1.2 显像方法及结果判断
1.2.1 显像方法
仪器及条件:仪器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Infinia VC Hawkeye4双探头SPECT,配置低能高分辨率准直器,能峰140KeV,窗宽20%,矩阵为256×256,扫描速度15-20cm/min。显像剂99mTc–MDP(亚甲基二磷酸盐)由中国原子能广州希埃有限公司提供。方法:所有患者均于无病变上肢静脉注射99mTc–MDP(放化纯度>95%)740-1110MBq,注射后2小时内饮水800ml左右,检查前排空膀胱,大约2-4小时行全身骨显像,必要时加做局部静态采集或断层显像。
1.2.2 结果判断
全身骨显像由2名以上核医学医师采用盲法阅片,显像结果采用自身对比法,与临近或对侧同部位骨骼相比较,有多处散在异常分布(浓聚或缺损),且排除外伤、手术及其他骨骼病变等影响因素后诊断为骨转移,同时记录骨转移的部位、形态、数目。单发或可疑病灶需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并经过X线、CT、MRI、PET/CT证实或随访发现病灶增多或范围扩大。
2 结果
2.1直肠癌骨转移特点在423例直肠癌中,检出骨转移的有61例,转移率14.42%。在61例骨转移患者中,共有个344病灶,累及部位顺序为腰骶椎、骨盆、颈胸椎、胸部骨、四肢骨、颅骨。61例骨转移患者中表现为单发病灶15例,基本位于腰骶椎及骨盆。
本组61例直肠癌骨转移分布情况见表
病灶分布部位病例数病灶数
腰骶椎 34 75
骨盆 30 69
肋骨 23 71
颈胸椎 20 67
四肢骨 16 30
胸骨、肩胛骨 13 17
颅骨 9 15
2.2骨转移与临床 61例直肠癌骨转移患者中18例确诊同时发现骨转移,6例为术后1年内发现骨转移,22例为术后1-2年内发现骨转移,9例术后2-4年发现骨转移。骨转移大多发生在肿瘤诊断后两年内发生。61例直肠癌骨转移仅2例单独骨转移,其余均合并肝、肺、淋巴结等部位转移,其中19例合并肝转移,18例合并肺转移。
3 讨论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与膳食结构的改变,加之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直肠癌病发率逐渐增加。由于直肠癌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的发展,患者生存期延长,因此对直肠癌发生骨转移的报道较以往明显增多。以往的文献报道的结直肠癌骨转移发生率,在临床资料中为6%-10.4%,在尸检结果中为8.6%-23.7%。Sundermeyer等回顾1993-2002年收治的102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资料,骨转移发生率为10.4%,且直肠癌骨转移发生率显著高于结肠癌。国内学者分析了285例结直肠癌骨转移,其中直肠癌的转移率为13.6%[1]。
直肠癌骨转移主要通过血行转移为主,可通过Baston椎静脉系统转移到骨骼。直肠癌骨转移部位以含血管丰富的承重骨为主,最常见于椎骨(占>60%,主要见于腰骶椎),其次是骨盆和肋骨,较少见于肩胛骨、四肢长骨和颅骨。直肠癌骨转移大多发生在肿瘤诊断后两年内发生,且大多合并肝、肺、淋巴结转移,单独发生骨转移较少见。鉴于临床上发生骨转移为大肠癌晚期表现,预后较差。有文献报道大肠癌确诊后,3年生存率为49.4%,中位生存期为(32.6±2.8)个月,大肠癌骨转移确诊后,3年生存率为26.8%,中位生存期为(11.3±3.2)个月[2],表明骨转移的发生对大肠癌患者的预后有不良影响。文献报道,从诊断原发肿瘤到诊断骨转移的中位进展时间11-21个月[3]。目前判断直肠癌预后的实验室指标CEA、MiR-141均无法直接判断直肠癌是否发生骨转移,且直肠癌骨转移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虽然直肠癌骨转移瘤在CT及MRI上表现为溶骨性、成骨性、混合性,但核素骨显像上更多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少部分表现放射性稀疏减低。核医学在骨转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核素骨显像显示病变是基于局部骨血流量及骨盐代谢情况,通常较X线或CT发现病变早3个月,目前,骨转移的主要诊断方法包括X线、CT、MRI及99mTc-MDP骨扫描,其中骨扫描是一种敏感度较高的诊断方法。核素骨显像仅需一次全身成像,可以比较早期的发现病变的部位、大小及数量,是目前临床诊断有无骨转移的重要方法。因此,通过对其进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可帮助判断病人诊断、分期及预后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从而为患者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争取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