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学生反馈的处理
1 2 3
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与疑惑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疑惑,应及时给 予回应和解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 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有针 对性的改进。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 感需求,如自信心、学习动力等,以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感受苏轼豁达乐观的 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情 感态度。
通过学习《赤壁赋》,让学生 认识到自然与历史变迁的必然 性,珍惜当下,追求美好的人 生境界。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 美鉴赏能力,善于发现和欣赏 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赤壁赋》的背景介绍
苏轼的生平与文学成就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文学创作涵盖了诗、词 、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授课教师:
2023-12-30

CONTENCT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赤壁赋》中的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能够熟 练翻译全文。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理解《赤壁赋》所表达的 思想内涵。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加强课堂互动与讨论
设计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促进课 堂互动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样化教学方法
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 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赤壁赋教学设计》摘要:课前布置问题“你所了苏轼”,.我们刚学《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和有何致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是作者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当复杂心世界,.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定位] 体会苏轼豁达乐观情怀理作者人生感悟品味和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相交融艺术特单元四都是学性很强散抒情色彩浓烈这要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味语言理欣赏玩味作品语言特色[切入] .怎样了苏轼懂苏轼? 课前布置问题“你所了苏轼”蕴深远哲理与诗情高融合如不了作者生平和当处境就很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人格也很难理他矛盾痛苦、听任然而又乐观旷达复杂思想情感.我们刚学《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和有何致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是作者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当复杂心世界《赤壁赋》所反映有两方面思是“哀吾生须臾羡长江无穷”这《念奴娇》“江东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思相近;二是抓住机欣赏江山风月这亦《念奴娇》“樽还酹江月”写法上两都了景、情、理交融因将二者进行比较有利感受语言特色深层次地把握作者历史观和人生观3.了《赤壁赋》你初步感受是什么?作者心绪有没有变化?作者心绪变化表现得比较明显是引起主客问答原因也是全线直贯全以切入容易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学生初步感觉基础上进步发问“旨趣何?作者想要表现是种什么样情怀?” [探究] .了苏轼.学生陈述集材苏轼仕途失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学上开代词风先诗词赋上有辉煌成就具有旁通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林艺术、精金石旷世才华B.背景材苏轼被贬黄州.诵课疏通词基础上课可围绕作者情绪变化展开剖析.作者开始游赤壁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般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迎风赏月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良辰美景段先景事由事生情B.作者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 二段由乐到悲营造种主客箫歌答、悲喜交集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悲客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三段感情如何?写曹操用笔重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感慨? 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情感情色彩甚悲伤写曹操不是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而今安哉”上了突出像他是诗人又是英雄人物终归“空虚”客通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感慨.四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己观? 苏子批评客观阐发了己人生感悟感情变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面又有不变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己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心态和乐观旷达情怀.结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悦诚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与枕藉”3.如何认识“主”与“客”? .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主”“客”实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心积极和消极心态进步发问“旨趣、作者想要表达情怀”这是深层次理关键明确阐述了然界变与不变哲理苏轼思想两种情绪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复杂心情B.进步发问“什么采用这种形式?”引出赋特理“以赋”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对衬整齐声律和谐押韵对二通指导学生诵体味.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全创造出种情、景、理融合充满诗情画而又含着人生哲理艺术境界段重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心境相映成趣也下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四段虽然重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哲理回顾[探究]结合具体段落出写景、抒情、议论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换语句品味感受[拓展]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古》思考、讨论作者空观照人生到处知何处? 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①诗是作者和其弟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②作者“往岁马死二陵骑驴至渑池” [实践要] 对作品进步认识《赤壁赋》很难说是完全记实游记散而是作者多次游览赤壁所获得强烈审美感受次高浓缩和型化是作者勇直面现实深刻体悟是对生命和宇宙真谛彻悟是然美熏陶提升作者人格直观生动写照。

赤壁赋-苏教版必修一教案

赤壁赋-苏教版必修一教案

分数-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大小比较。

2.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能够在计算应用问题时运用分数的加减法。

3.通过活动和练习改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数的概念及大小比较。

2.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1.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运用分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分数的概念及大小比较知识点1:分数的定义分数是指一个数除以另一个非零数所得的商。

知识点2:分数的读法读1/2为“分之一”、读1/3为“分之二”、读1/4为“分之三”。

知识点3:分数的大小比较1.分母相同,比较分子的大小。

2.分母不同,通分后,比较分子的大小。

3.异分母的比较方法:求出两个分数的公共倍数,分别转化为相同分母后比较大小。

2. 分数的加减法知识点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将同分母的几个分数的分子相加或相减,然后将得到的和或差的分子写在同分母的分数线上,得到结果分数。

知识点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将两个分数的分母求公倍数。

2.将两个分数都化成公共分母的分数。

3.化成公共分母后,再加或减分子。

四、教学方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营造积极、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板书讲解、教案分析、小组合作、数字游戏等。

五、教学步骤步骤内容时间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第二步分数的概念及大小比较25分钟第三步小组合作:分数大小比大小游戏20分钟第四步分数的加减法20分钟第五步小组合作:分数的加减法20分钟第六步复习本节课内容10分钟六、教学反思本次课程特别注重了分数这一领域的知识点和教学技巧。

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小组合作,增强情感体验,提高了教学效果。

同时,分数的计算方法一直是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教学中自主探究分数的计算方法,以此提高其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 必修1 教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 必修1 教案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1、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如何理解。

2、景、情、理的融合,写景的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辅助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 )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

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这年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三、整体感知1、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重读、韵脚),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本文体现了苏轼的哪些艺术才情?2、字词过关3、集体朗读,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重点研读1、请一位学生朗读,重点字句的分析。

2、第一段的层次怎样划分?明确: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

这是写赋的笔法,如一首诗歌前的小序。

第二层,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是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三层,第五—七句,先写景后叙事,是月出之后的情况。

3、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

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

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 1.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2.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重点难点深入挖掘文章深层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

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不仅有文学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而且有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

写作背景:苏轼被贬黄州以后经常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其后,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指导诵读:注意感情流露二、文本探究:在充分预习并能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提示: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本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初步接触以文为赋: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2023赤壁赋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3赤壁赋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3赤壁赋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

全赋在布局与结构支配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并对之后的赋、诗、散文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下是我整理的赤壁赋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赤壁赋》教案一、教材分析:《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

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浅显,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

同时,体悟文章的精致高妙,对培育同学学习文言文的爱好,体会豁达的胸襟,提升同学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忙。

二、同学分析:高一的同学,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肯定的文言基础学问,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同时,由于前面已经学习过《阿房宫赋》,对赋体文章的特点也有了肯定的了解。

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学问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同学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学问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所以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强化。

三﹑设计思想: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同学的自主阅读,因此,应当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让同学在这一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情感的体悟。

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和句式的把握,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同学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体验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

调动同学乐观性,让同学参加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同学乐观思索,结合文本深化探讨,以竞赛﹑沟通、争论的形式将同学对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四、学习目标:1.把握文赋特点。

2.熟读成诵,增加文言学问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3.诵读、品尝、鉴赏课文精致的语言。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的境况,体验的情感,理解的人生感悟。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一]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一]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一]《前赤壁赋》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一]一、教学目标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解读苏轼情感变化的真实缘由。

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课时:3课时(本教案是第2、第3课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前确定“走近苏东坡”主题阅读并制作语文小报、确立研读小组等。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序幕:用优美的画面及音乐背景创设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情境。

(一)、导入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

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问题三: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问题四: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可分为两个层次:一:变与不变二:取与不取(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变不变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时刻在变(人)无尽也(我)(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人客:无穷不变须臾变化(片面)(悲)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全面)(喜)(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4、请学生从已学过的课文中,寻找事例来证明“变与不变”之理。

5、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取不取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必修一《赤壁赋》教学设计

必修一《赤壁赋》教学设计

必修一《赤壁赋》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教学设计模板案例背景“感悟自然”是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二板块中的一篇文章。

教材在这一板块提供的材料是两篇着名的文言文《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

要求学生能够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与虚词,能够理解作者借住自然景物而激发出的对人生的感悟,加深学生对人生的理解。

这一专题主要学习方式为文本研习,共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谛听天籁”通过对散文的语言,意蕴的研习,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之美,激发热爱自然之情。

第三板块“湖山沉思”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和重要性。

设计思想:有道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个人认为背诵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

文言中所有的知识点,如实词、虚词的把握,句式的分析,都离不开背诵。

情境的理解、内蕴的分析,通过背诵也基本可以解决。

而高中语文教学中,背诵是学生最头痛的一个环节。

本节课就是想化整为零,把背诵变成一件轻松的事,让学生在背诵中既了解了文言知识点,又体会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分析:《赤壁赋》是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有三点:一,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二,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在了解写作背景前提下,通过背诵体会苏轼借自然景物传达的人生感悟,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准备:重要实词、虚词检测的卡片,《赤壁赋》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总体描述本课计划用1课时完成,课前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苏轼的生平、轶事等材料,课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能疏通全文,并标记出各人独自解决不了的难点及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同时了解“赋”这种文体。

具体展示:一,认识作者。

目的是知人论世,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一下苏轼的生平、思想、主要作品及其风格,在“乌台诗案”介绍中教师可指引学生重点说说黄州经历。

二,解题学生谈“赋”这种文体,教师可以强调本文作为散文赋的特点,作者把散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赋里来,“体物”与“写志”浑然一体,由景生情,由情入理,不事雕琢而水到渠成。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

尚义二中刘利兵【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

3、在中国传统文人身处逆境之中不同自我解脱模式的比较中肯定苏轼的达观精神,探讨这一精神对当代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大家熟悉吧?齐读。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那么,当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了“阴晴圆缺”时,应该怎么办呢?【课件】面对不幸,我们应该……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怎样选择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二、情感思路(3分钟)1、同学们,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

公元1079年,湖北的黄州迎来了一位满心伤痛的人,他就是苏轼。

所幸,黄州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纳了这个伤痕累累的人。

面对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苏轼心里有一丝慰藉,有一点感悟,感情有一些变化。

那么,苏轼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板书:乐甚——愀然——悲——喜而笑乐 ------ 悲------- 乐三、赏“乐”之景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第一自然段)(1)如诗如画的美景。

(2)有哪些景?清风、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不仅是“乐”,还是“乐甚”。

14.3《赤壁赋》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14.3《赤壁赋》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1.4. 3《赤壁赋》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学习重难点】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知识链接】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不同的人对待挫折的方法却大不相同。

好赌者借赌消愁,好酒者一醉方休;咅乐家借咅符抒发胸中的愤懑,文学家则借悲愤成就千古鸿文。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在其人生的大悲愤大苦痛时写就的“以文为赋”的不朽经典,它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基础过关】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FI:“何为其然也?”客FI:“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铀胪千里,旌旗蔽空,酹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Z 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Z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Z扁舟,举匏樽以才目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O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O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苏子愀(q id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B.山川相缪(mou):缭,盘绕。

• •C.渔樵于江渚(z hu)Z±:江边。

D.举匏樽以相属(z hu):通“嘱”,指劝人喝酒。

• •2.与“顺流而东也”句中的“东”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舞幽壑之潜蛟B.侣鱼虾而友麋鹿C.破荆州,下江陵D.西望夏口3.选出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A.“正襟危坐” 一语出自《史记》,原文为“宋忠、贾谊崔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赤壁赋》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赤壁赋》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赤壁赋》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绷私庾髌贰耙晕奈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绷私庾髡咴擞玫闹骺臀蚀鹫庖桓程宓拇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崩斫庾髡呃止劭醮锏那榛常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1迸嘌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迸嘌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教学重点: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三、解决办法:1苯樯苡肟挝南喙氐淖髡呱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结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狈锤此卸量挝模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一、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二、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同学们,这首词气势雄浑,磅礴浩荡,有气吞天下之势。

正如有人评价苏轼的风格说:“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个评价很恰当。

苏轼的诗词是这样,他的散文又怎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著名的散文《赤壁赋》,仔细体会他散文的风格。

二、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1毖生陈述搜集的材料。

苏轼的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一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一

结构
文章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通过 月夜泛舟、赤壁之战、凭吊英雄 等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人 生的感慨。
特点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丰富 ,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掌握苏轼散文的艺术特点。
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历史观和人生来自,以及其背后的思想内涵。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
01
02
03
教学目标达成度
通过课堂互动、作业和测 试,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 《前赤壁赋》的文学常识 、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学生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评估他们对课堂活动的 参与程度和兴趣。
课堂氛围
评估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学生 是否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
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 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前赤壁赋》 的内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思考是否有更有效、更具创新性的 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 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应不同学生的 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如何更好地 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02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背景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国家内忧外患,社会矛盾 尖锐,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面对赤壁的壮丽景色,联想到三国 历史,创作出《前赤壁赋》。
文化背景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代 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他的作品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当 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课文结构与特点
教学方法

赤壁赋(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1

赤壁赋(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1

赤壁赋(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3、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第一课时一、学生预习1、阅览相关材料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自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积累字词,理解课文结构教学内容和步骤:一、简介作者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写得十分明确而详尽:“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二、作品及背景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

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赤壁赋-苏教版必修一教案

赤壁赋-苏教版必修一教案

赤壁赋-苏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赤壁赋》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以及《赤壁赋》所描绘的历史事件;2.理解《赤壁赋》的主题、情感和意境;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赤壁赋》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2.《赤壁赋》所描绘的历史事件;3.《赤壁赋》的主题、情感和意境;4.《赤壁赋》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老师展示一段与“赤壁”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历史事件所带来的气氛和情绪,引导学生进入“赤壁”历史的情境之中。

2. 了解作者和赤壁事件(30分钟)老师简要讲解《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和他所处的历史背景,粗略介绍“赤壁之战”的发生过程,向学生传达作者在写作时的情感和思想状态。

3. 形成初步印象(20分钟)老师让学生每个人读一遍《赤壁赋》,然后进行集体讨论,从文学特点、表达手法、情感氛围等方面提取出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4. 深入分析(40分钟)老师给学生提供《赤壁赋》的英文翻译和细节分析,引领学生从情感、主题、意境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逐渐理解《赤壁赋》蕴含的深刻意义。

5. 个人写作(20分钟)老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小短文,可以是对那些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的表达或是对整个作品的评价,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6. 共享讨论(15分钟)老师让学生将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从中选出最好的几篇作品让整个班级进行评选和表扬。

四、教学评价1.完成《赤壁赋》的阅读,并对作品有初步的印象和理解;2.能够通过分析理解《赤壁赋》的主题、情感和意境;3.能够初步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能够用语言表达清晰,写作规范。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之《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之《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1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生课前预习1、阅览相关材料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

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三、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语文教案:4.3《赤壁赋》(苏教版必修1)

语文教案:4.3《赤壁赋》(苏教版必修1)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理并茂,将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阐述哲理。

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表现的观点,透显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感悟等各方面内容,均可做古代散文鉴赏的经典规范之用。

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因此《赤壁赋》是本专题的重点讲读课文之一,它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古人伟大的情操、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2.能力目标: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体会景、情、理交融,品鉴技巧之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1、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3、感悟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赏析哲学之美四、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现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重点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另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

文章中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能对他们起到良好的教育和启发作用。

以《赤壁赋》为载体,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

五、教学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示范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尚义二中刘利兵【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

3、在中国传统文人身处逆境之中不同自我解脱模式的比较中肯定苏轼的达观精神,探讨这一精神对当代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大家熟悉吧?齐读。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那么,当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了“阴晴圆缺”时,应该怎么办呢?【课件】面对不幸,我们应该……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怎样选择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二、情感思路(3分钟)1、同学们,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

公元1079年,湖北的黄州迎来了一位满心伤痛的人,他就是苏轼。

所幸,黄州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纳了这个伤痕累累的人。

面对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苏轼心里有一丝慰藉,有一点感悟,感情有一些变化。

那么,苏轼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板书:乐甚——愀然——悲——喜而笑乐————悲————乐三、赏“乐”之景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第一自然段)(1)如诗如画的美景。

(2)有哪些景?清风、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不仅是“乐”,还是“乐甚”。

(3)你能为我们将这个画面描绘出来吗?◆肯定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有的写,有的思考。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微波。

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徘徊: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

◆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种情景吧(读第一段)四、解“悲”之情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什么叫愀然?(第二段)(1)来自歌词中的“美人”,为什么“美人”就让作者感到“愀然”呢?◆“美人”比君,而“望美人兮天一方”,说明什么?……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美人”还象征什么?苏东坡生存的年代恰好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

这时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一生忠君,却被贬他乡,壮志难酬。

怎能不“愀然”?他在去世前曾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处贬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

在他自己看来,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在政治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

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心已万念俱灰,只能随波逐流)(2)来自客人悲怨的“萧声”,怎样描述“萧声”的?◆难道仅仅是因为萧声?苏子的内心本来就没有悲?心底的悲和客人的萧声产生了共鸣。

2、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

这“悲”又从何而来呢?①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由眼前的水月联想到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随“大江东去”,销声匿迹,“而今安在”?何况“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的“吾与子”,只能是白添几许白发而己,悲!②悲叹生命的短暂: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渺如沧海一粟;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

③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

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小结:同学们,你看,作者真可谓乐极悲来,至悲至痛啊!(读:“方其破荆州……”)五、悟“乐”之理【课件】1、既然作者如此之“悲”,最后一段又为何借客人说出了自己“喜而笑”呢?(讨论)(第四段)心病还须心药医。

听了苏子的一翻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顿悟。

苏子是怎样说理的?你能为我们阐述一下吗?“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说的是水,它千百年来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岁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伟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说的是月,它虽有圆有缺,但却并没有增加也不见减少。

从这两个角度推广到天地万物的话,可以来说明一个事理:角度一:变。

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即使是一瞬间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角度二:不变。

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一样都是永恒的。

什么意思?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们的恒久我们是可以认同的,但人怎么是永恒的呢?人也在万物之内,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和人的寿命相比,要长久得多;对于寿命短暂的蜉蝣、蝼蚁、落叶等来说,在它们的眼中,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样永恒呢;再推,那些比蜉蝣、蝼蚁、落叶等寿命更短的生物,在他们的眼中,蜉蝣、蝼蚁、落叶不也是永恒的吗?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为恒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对于广袤的宇宙而言,它们还是永恒的吗?因此,苏子便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何必感叹那人生的苦短呢?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真正的脱胎换骨,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他——真正地成熟了。

这种成熟让“客人”最终“喜而笑”。

(读最后一段)此时的喜是大彻大悟的喜,是彻底悟透人生后的喜。

2、小结:同学们,你看,作者从游之乐,到生悲,到最后的喜而笑。

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六、品“苏”之韵1、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两首词:【课件】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1083 贬居黄州)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1082 贬居黄州)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这两首词分别写出了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路历程。

大家自由读一读,注意蓝色的词,看看你分别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个孤独寂寞的苏轼;《定风波》,一个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苏轼。

3、点拨:注意《定风波》的下阙,这里描绘了一个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寒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许的暖意。

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

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

当我们的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的时候,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

“宠辱不惊。

”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

七、总结:【课件】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前的问题: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2、写一句你认为最有文采最有意蕴的话。

(有时间就写,没时间就留待作业)所以,苏轼是——【课件】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3、小结: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他的精神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提升着每个人的人格。

愿我们用心去体味生命中的每一缕清风,每一轮明月。

因为——【课件】(读)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周国平2019-2020年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3 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3、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前面我们学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他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

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

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在我们课本的封面。

所以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

我们今天又来学习他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赤壁赋》二.作者背景及文体简介:(见课件)三.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找出文中押韵的韵脚,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订正见课件)四.朗读课文,疏通字词,注意特殊用法及句式(见课件)。

五.整体感知: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1.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2.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学习第一段(先诵读,再思考,有所理解后再读,力争课内背诵。

后面的段落同)思考:(1)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明确: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

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作者仿佛觉得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

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七.学习第二段思考:(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明确: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