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态1

合集下载

CYP3A5和多重耐药基因1多态性对肾移植患者他克莫司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CYP3A5和多重耐药基因1多态性对肾移植患者他克莫司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sr c] Obetv Toiv siaeteifu n eo Ab ta t j cie n et t h le c f g n CYP A5a dMDR1g n tcp lmo p imso a r l sp a mao i 3 n e ei oy r hs ntcoi h r c k mu
代动 力 学 参 数 计算 。结 果
携 带 C P A5 基 因型 肾移 植 患 者 的 剂量 校 正 曲线 下 面 积 ( C 明 显低 于 C P A Y 3 *1 AU 。) Y 3 5*3*3型 患
者 , 随后 对 上 述 2组 不 同 C P A 在 Y 3 5基 因 分 型 的 患者 进 行 MD 的 C 4 5 基 因 多态 性 分 型 研 究 表 明 , R 3 3 T基 因 多 态 R1 3 3T MD 1C 4 5
LUORuc a 。 NI —h o , EXi n , if n ,t 1 nmi LIWe— a g e . a
( .Clniall b r or , H an ho opl o pial, u an 41 0 Chi 1 i c a o at y s u Pe eH s t H n 59 0, na; 2 .Clniall b at y , t i c a or or TieThi d X i r angy H o pial, ntalSou h Uni riy , an ba 41 01 Chi a) a s t Ce r t ve st Ch gs 0 3, n
TheI fu n eofCYP3A5 a d M DR1( nle c n ABCB1) p lm o phs n h a m a o neisoft c oi u n r na r s a e i e t oy r imso t e ph r c ki tc a r lm si e ltan plntr cpin s

XRCC1多态性与豫北地区食管癌风险性关联研究

XRCC1多态性与豫北地区食管癌风险性关联研究
221—2 22.
[ ] 任 明, 品津 , 丽莉. 奥 曲肤对肝硬 化患者的 门脉 系统 4 胡 淋 等. 血流动力学、 血浆肤高糖素水平 肾功能 的影 响. 中华消化
3 讨 论 .
杂 志 ,9 7 1 ( ) 14 19 ,7 3 :3 .
食管 胃底静脉 曲张破裂 出血是 肝硬化 门脉高 压 的严 重并 发
ZHAO e — p n LU i g, I W n e g, P n M AO a — h i XUFe Zh n u, n
赵文鹏 路 平 苗 战会 徐 芬
新 乡医学 院第一 附属 医院 , 南 卫辉 4 3 0 河 5 10
【 摘要 】 目的: 究 X C 1 研 R C 单核苷酸 多态性与豫北地 区食 管癌风 险性的 关 系。方法 : P R— F 以 C R L方法 分析 了食 管癌病例 ( = n
2 2 和按性别、 0) 年龄频数对照的正常对照者 ( 37 X C 1多态, n= 1 ) R C 并比较 不 同基 因型与食 管癌发 生风 险的 关 系。结果 : l 9 Gn基 Gn 9 l 3
因型在 病例 组 和 对 照 组 中 的 频 率 分 别 为 1 . % 和 6 3 , 异 性 显 著 ( R :2 17 9 % C 29 .% 差 O . 1 ,5 I=1 16~3 9 l P <0 0 ) 结 论 : .2 .8; .5 。
X C 1 r 9 Gn多态可能与豫 北地区食 管癌风 险性有 关。 R C Ag 9 l 3

直用于控制食 管静 脉 曲张破裂 出血 , 但垂 体后叶素选 择性 差 ,
对 全身的小动脉 均具有 收缩 作用 , 出现面 色苍 白、 常 心悸 、 腹痛 、 胸 痛等 不 良反应 , 老年人 、 对 心血管 、 高血压病人应慎用 J 。因 此 , 曲肽治疗食管 胃底静 曲张破 裂 出血的止血 效果 明显 , 药 奥 用 安全 , 明显的毒副作用 , 无 验证 了其他学者 的研究结论 , 得进 值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毒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毒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通信作者:徐亮,E m a i l :L w s 0114@y a h o o .c o m.c nU G T 1A 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毒性关系的研究进展陈文兴,徐 亮,綦晓龙(四川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四川泸州646000) 摘 要:消化道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肿瘤,目前消化道肿瘤治疗方案多为根治性手术切除后辅以化学治疗㊂既往消化道肿瘤化疗方案以5-氟尿嘧啶(5-F u )或其衍生物为主㊂而近年来研制出如伊立替康㊁奥沙利铂等细胞毒类药物,使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效果有了很大提高㊂含伊立替康的化疗方案,治疗效果明显㊂但同时可能发生严重毒性反应,如严重延迟性腹泻㊁中性粒细胞减少等㊂以往对伊立替康所致严重毒性反应分子水平研究较少㊂近来大量分子水平研究表明伊立替康化疗严重毒性反应与其代谢过程的某些酶基因多态性相关㊂关键词:消化系统肿瘤;伊立替康;D N A 拓扑异构酶类,Ⅰ型;基因多态性;药物毒性中图分类号:R 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6)01-0112-05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6.01.029 伊立替康为半合成水溶性喜树碱,为D N A 拓扑异构酶Ⅰ(T o p o i s o m e r a s eT O P O Ⅰ)抑制剂,作用于细胞周期S 期,通过与D N A 形成裂解复合物导致D N A 链断裂,导致肿瘤细胞死亡而发挥抗肿瘤活性㊂伊立替康抗肿瘤普广,现已用于胃癌㊁结直肠癌㊁肺癌等实体肿瘤的治疗[1]㊂尤其是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方面,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治疗结直肠癌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2]㊂但是,伊立替康的应用受其剂量限制性毒性的影响,尤其是严重的延迟性腹泻和骨髓抑制㊂因此各国学者就伊立替康代谢机制㊁毒性相关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参与伊立替康代谢过程的某些酶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伊立替康的毒性,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尿苷二磷酸葡苷酸转移酶1A 1(U r i d i n e D i p h o s p h a t e G l u c u r o n o s y l t r a n s f e r a s e 1A 1,U G T I A I )㊂我们就伊立替康毒性与U G T I A I 基因多态性关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㊂1 伊立替康1.1 伊立替康结构及体内代谢过程 伊立替康为可溶性喜树碱类似物,主干结构类似喜树碱的五环化学结构,在五环结构的C 7和C 10分别加入一个乙基和双六氢吡啶酸链,从而使其具有水溶性㊂在水溶液中伊立替康有内酯和羧基两种形式,且呈动态平衡,平衡常数受P H 值影响㊂在酸性环境下,偏向内酯形式㊂一般认为内酯形式是其活性形式,而羧基形式对拓扑异构酶(T O P O )没有抑制作用㊂伊立替康主要在肝脏代谢,在肝内经高亲和性羧酸酯酶(C a r b o x y l e s t e r a s eC E S )水解脱去C 10基团,形成活性代谢产物7-乙基-10-羟基喜树碱(7-e t h y l -10-h y d r o x y c a m p t o t h e c i n ,S N -38),S N -38的细胞毒活性较伊立替康原药增强100~1000倍㊂随后伊立替康及S N -38经血液循环到达肿瘤细胞,作用于拓扑异构酶而发挥抗肿瘤作用㊂剩余S N -38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在肝内经U G T I A I 介导醛酸化成无活性的S N -38葡糖甘酸(S N -38G )后经胆道系统排入肠道㊂在肠道内伊立替康及其代谢产物又可经细菌β-葡萄糖醛酸酶作用转化为S N -38,继而引起肠黏膜损伤和延迟性腹泻[3]㊂1.2 伊立替康抗肿瘤机制及应用价值 拓扑异构酶通过催化D N A 拓扑结构转变而影响细胞D N A 的复制㊁转录等生命过程[4]㊂拓扑异构酶在肿瘤细胞中高水平表达,因此抑制D N A 拓扑异构酶的活性就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使肿瘤细胞凋亡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进入细胞后通过氢键和分子间疏水键作用与T O P OⅠ-D N A 复合物共价结合形成相对稳定的T O P O1-药物-D N A 复合物,导致D N A 链的断裂,抑制D N A 修复,促进细胞凋亡㊂伊立替康作为T O P OI 抑制剂,它将T O P OI 转变成对D N A 有害的物质,即T O P OI 的浓度越高,对药物就越敏感㊂研究表明大肠癌㊁宫颈癌㊁卵巢癌等肿瘤细胞内的T O P OI 含量远高于正常组织,尤其在S 期肿瘤细胞中活性大幅度提高㊂因此,T O P OI 抑制剂可以选择性作用于增殖期肿瘤细胞,抑制D N A 复制,发挥抗肿瘤活性㊂1.3 伊立替康毒性反应 伊立替康毒性反应有延迟性腹泻,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急性乙酰胆碱能综合征等㊂特别是其剂量限制性毒性:延迟性腹㊃211㊃‘临床荟萃“ 2016年1月5日第31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J a n u a r y 5,2016,V o l 31,N o .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泻和骨髓抑制㊂日本有3㊁4级延迟性腹泻和骨髓抑制至患者死亡的报道[5]㊂国内也有类似报道[6]㊂故我们需深入研究其毒性反应发生机制及处理措施,及时发现㊁干预,避免此类悲剧的再发生㊂1.3.1延迟性腹泻延迟性腹泻指应用伊立替康24小时后出现的腹泻,为剂量限制性毒性㊂常发生在用药后第5天[7]㊂严重延迟性腹泻致化疗终止㊁进而影响其疗效,国外报道接受伊立替康治疗后因出现3~4级延迟性腹泻而导致化疗方案提前终止者约40%[8]㊂而国内许多学者研究显示,伊立替康致3~4级延迟性腹泻的发生率为5.9%~ 20.0%[9-10]㊂其机制可能是经胆道排入肠道的伊立替康及代谢产物在C E S和β-葡萄糖苷酸酶的作用下转化为S N-38㊂而S N-38可以通过干扰D N A的T O P OⅠ而对肠黏膜产生损伤[11],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干扰体内电解质平衡,导致延迟性腹泻的发生㊂1.3.2骨髓抑制伊立替康及其代谢产物抑制D N A复制,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导致正常细胞的损伤,从而引起骨髓抑制㊂伊立替康所致骨髓抑制高峰为用药后第8天㊂发生率高,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㊂然而伊立替康引起的骨髓抑制是可逆转㊁非蓄积的,故使用前后需监测血常规变化㊂国外一项Ⅱ期临床试验研究,采用联合伊立替康㊁5-氟尿嘧啶(5-F u)㊁亚叶酸钙(C F)组成F O L F I R I 方案治疗54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其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61%[12]㊂由此可见,伊立替康致骨髓抑制发生率高,尤需注意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及时给予处理㊂2U G T1A1基因多态性U G T1基因定位于2q37,至少有13个不同的启动子序列,其第1个外显子剪接成共有外显子2~5,形成具有特殊N末端和保守C末端结构域的不同亚型㊂U G T1A1为其一个亚型,是唯一与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化生物途径相关的亚型㊂U G T1A1基因变异有插入㊁缺失㊁单核苷酸多态性等㊂U G T1A1基因变异可导致U G T1A1表达减少,从而引起药物及胆红素代谢障碍,致使药物毒性增加,导致C r i g l e r-N a j j a r 综合征或G i l b e r t综合征的发生[13]㊂U G T1A1基因位点的改变多达50余种,其中U G T1A1*28和U G 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毒性反应和疗效关系尤受关注[14]㊂U G T1A1基因启动子区存在大量T A碱基重复序列, U G T1A1*1为6个T A重复序列,即(T A6/T A6或*1/*1);U G T1A1*28为7个T A重复序列,包括纯合型(T A7/T A7或*28/*28)和杂合型(T A6/T A7或*1/*28)㊂随着T A重复序列数目的增加, U G T1A1表达下降,使用伊立替康后其代谢产物S N-38转化为S N-38G减少,S N-38过度累积,引起严重的伊立替康相关毒性[15]㊂U G T1A1基因多态性情况,见表1㊂表1U G T1A1基因多态性等位基因核苷酸改变氨基酸改变类型外显子U G T1A1*1野生型---U G T1A1*2879d e l13平截缺失突变2 U G T1A1*31124CңT S375F错义突变4 U G T1A1*41069CңT Q357X无义突变3 U G T1A1*5991CңT Q331d e l44132n t缺失2 U G T1A1*6221GңA G71R错义突变1 U G T1A1*7145TңG Y486D错义突变5 U G T1A1*8625CңT R209W错义突变1 U G T1A1*9992AңG Q331R错义突变2 U G T1A1*101021CңT R341X无义突变3 U G T1A1*11923GңT G308E错义突变2 U G T1A1*12524TңA L175Q错义突变1 U G T1A1*13508d e l3F170d e l缺失突变1 U G T1A1*14826GңC G276R错义突变1 U G T1A1*15529TңC C177R错义突变1 U G T1A1*161070AңG O357R错义突变3 U G T1A1*171143CңG S381R错义突变4 U G T1A1*181201GңC A401P错义突变4 U G T1A1*191005GңA W335X错义突变3 U G T1A1*201102GңA A368T错义突变4 U G T1A1*211223i n sG移码移码突变4 U G T1A1*22875CңT A292V错义突变2 U G T1A1*231282AңG K426E错义突变4 U G T1A1*241309AңT K437X错义突变5 U G T1A1*25840CңA C280X错义突变1 U G T1A1*26973d e lG移码移码突变2 U G T1A1*27686CңA P229Q错义突变1 U G T1A1*28T A A T A7转录插入突变启动子U G T1A1*291099CңG R367G错义突变1 U G T1A1*3044TңG L15R错义突变1 U G T1A1*3111609C CңG T P387R2n t丢失4 U G T1A1*321006CңT R336W错义突变3 U G T1A1*33881TңC1294T错义突变2 U G T1A1基因多态性在种族间分布存在差异性㊂U G T1A1*28/*28在非洲人和高加索人中的频率分别为12%~27%和5%~15%㊂而在亚洲人中仅为1.2%~5%[16]㊂一项汉族人U G T1A1基因分布频率研究发现U G T1A1*1/*1占79.7%, U G T1A1*1/*28占15.6%,U G T1A1*28/*28占4.7%[17]㊂N9741试验报道显示U G T1A1*28/ *28在黑种人较白种人更多见(14%v s.9%)[18]㊂最新调查发现即使在亚洲,U G T1A1*28/*28的分布亦存在差异,其中在印度人约为8%,中国人约为4%[19]㊂由于其分布差异,导致各种族患者使用伊立替康后严重毒性反应发生率存在差异㊂㊃311㊃‘临床荟萃“2016年1月5日第31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a n u a r y5,2016,V o l31,N o.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U G 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毒性反应关系伊立替康的活性产物S N-38作用于肿瘤细胞后经U G T1A1灭活,可见U G T1A1的浓度及活性将影响伊立替康的活性产物S N-38的浓度,进而影响其毒性反应㊂国内外多个实验表明遗传因素在伊立替康作用机制中起重要作用㊂U G T1A1基因启动子区T A序列重复次数尤为重要,如U G T1A1*28可能引起U G T1A1表达下降,减少S N-38向S N-38G 的转化,使伊立替康引起严重延迟性腹泻及粒细胞减少㊂可见U G T1A1的遗传多态性及酶表达水平与伊立替康的细胞毒性反应发生均密切相关㊂3.1伊立替康毒性反应与U G T1A1*28基因多态性关系U G T1A1*28是目前研究最多的U G T1A1基因位点,其多态性指T A T A盒胸腺嘧啶-腺嘌呤重复序列㊂纯合基因型T A6/6为(6次T A重复)的两个U G T1A1*1个体;纯合突变基因型即T A7/7为两个U G T1A1*28等位基因(7次T A重复)的个体;杂合突变基因型T A6/7是指1个U G T1A1*1等位基因和1个U G T1A1*28等位基因的个体㊂最早的一项研究发现与野生型患者相比, U G T1A1*1/*28突变杂合子患者使用伊立替康后粒细胞减少的风险达12.5%,而U G T1A1*28/*28纯合突变患者发生严重毒性反应的风险高达50%[20]㊂此后大量研究表明U G T1A1*28基因多态性增加伊立替康化疗所致严重粒细胞减少的风险[21-23]㊂鉴于此,2005年6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 D A)要求伊立替康制药公司修改其说明书,警告患者若为U G T1A1*28纯合突变,使用伊立替康后毒性反应风险增加,并呼吁减少用药起始剂量㊂一项纳入20个试验,1760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伊立替康所致严重延迟性腹泻风险:中等以上剂量时U G T1A1*28/*28组明显高于U G T1A1*1/*1组,U G T1A1*1/*28组也高于U G T1A1*1/*1组㊂而低剂量伊立替康(<125m g/m2)中并未发现U G T1A1*28基因与严重延迟性腹泻相关[24]㊂而一个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纳入105例晚期结直肠癌白种人,发现U G T1A1*28与延迟性腹泻无关[25]㊂近来一项Ⅲ期随机临床研究证实U G T1A1*28/* 28基因型增加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延迟性腹泻的风险[22]㊂而另一项国外研究并未发现U G T1A1*28与伊立替康毒性反应相关[26]㊂一项来自台湾,纳入128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U G T1A1*28与U G T1A1*1相比,3~4度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及严重延迟性腹泻的发生率㊁化疗前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显著增高[17]㊂季楚舒等[9]发现U G T1A1*28非野生型的基因多态性使患者发生Ⅲ度以上延迟性腹泻的风险增加㊂李虎等[27]研究同样发现U G T1A1基因多态性为伊立替康所致延迟性腹泻的独立影响因素,T A6/7和T A7/7基因型患者发生延迟性腹泻的风险高于T A6/6基因型㊂日本一项研究证实U G 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严重粒细胞减少相关[23],但也有研究发现U G 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严重粒细胞减少的风险无关[28]㊂由此可见U G 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严重延迟性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㊂3.2伊立替康毒性反应与U G T1A1*6基因多态性关系 U G T1A1*6是亚洲人常见的U G T1A1基因变异体,且仅在亚洲人中发现,并已证实此变异体能使U G T酶活性减低[29]㊂U G T1A1*6为U G T1A1基因第一个外显子211位碱基的突变(211G>A),包括U G T1A1*6野生型G/G, U G T1A1*6杂合突变型G/A,U G T1A1*6纯合突变型A/A㊂因U G T1A1*28在亚洲人群分布率低,故U G T1A1*6已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一定进展㊂但是其对伊立替康毒性反应的预测作用尚不明确㊂一项对177例接受伊立替康单药或联合用药的日本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具有U G T1A1*6(211G >A)单倍体患者S N-38G㊁S N-38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 U C)减少,发生严重粒细胞减少的风险增加[30]㊂Y a m a s h i t a[31]和S a t o h等[32]进行的研究同样得出类似结果㊂故美国F D A修改了伊立替康说明书,增加U G T1A1*28和*6对伊立替康代谢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内容㊂在我国一项对70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U G T1A1*6基因型频率分布情况为A/A3.7%,A/G36.0%,G/G60.3%㊂大肠癌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的基因型分布无差异㊂但U G 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毒性反应无关系[33],因U G T1A1*28突变在亚洲人中发生率低,而U G T1A1*6可能与伊立替康毒性反应相关,故结合两者综合考虑它们与伊立替康严重毒性反应的关系已成为目前主要研究方向㊂随后我们需进行多中心㊁大样本㊁随机实验研究,确定它们与伊立替康严重毒性反应的关系㊂目前在伊立替康毒性反应分子标志物研究方面尚有U G T1A1*27,U G T1A7,U G T1A9,M D R1, A B C G2等㊂各研究结果不一,结论不同,尚需进一步研究㊂㊃411㊃‘临床荟萃“2016年1月5日第31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a n u a r y5,2016,V o l31,N o.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4小结伊立替康是治疗进展期消化道肿瘤的重要药物,因其不可预知严重毒性反应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㊂遗传差异对其毒性反应影响大,目前很多学者着手研究基本达成共识,U G T1A1*28突变型纯合子(T A7/7)的患者,使用伊立替康时发生严重延迟性腹泻及骨髓抑制风险高,需调整用药剂量或改变治疗方案㊂若发生严重延迟性腹泻,在患者第一次发生腹泻时立即予以易梦停治疗,避免病情加重;若发生严重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予以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㊂但伊立替康毒性反应影响因素众多,即使排除U G T1A1*28基因型,患者在使用伊立替康时仍可能发生严重毒性反应㊂且遗传因素中U G T1A1*27,U G T1A7,U G T1A9,M D R1, A B C G2,C E S,C Y P3A4等基因变异均可能影响伊立替康体内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毒性反应㊂但是目前各家研究结果不一致,得出不同结论,尚需进一步研究㊂总之,药物的个体化治疗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达到共识㊂如何根据患者年龄,分期,疗效与毒性的预测标志物确定化疗药物的种类及剂量?未来我们将依靠更多综合的基因检测结果为伊立替康的个体化治疗服务㊂进而使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提高㊂参考文献:[1]杨立学,马韬,张俊,等.伊立替康化学治疗的不良反应与U G T1A1*28基因多态性的关系[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4):300-304.[2] D o u i l l a r d J Y,C u n n i n g h a m D,R o t h A D,e t a l.I r i n o t e c a nc o m b i n e dw i t hf l u o r o u r a c i l c o m p a r ed w i t hf l u o r o u r a c i la l o n ea sf i r s t-l i n e t r e a t m e n tf o r m e t a s t a t i c 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am u l t i c e n t r er a n d o m i z e dt r i a l[J].L a n c e t,2000,355(9209):1041-1047.[3] T o f f o l iG,C e c c h i n E,C o r o n a G,e ta l.P h a r m a c o g e n e t i c so fi r i n o t e c a n[J].C u r r M e d C h e m A n t i c a n c e r A g e n t s,2003,3(3):225-237.[4] C h a m p o u xJ J.D N A t o p o i s o m e r a s e s;s t r u c t u r e,f u n c t i o n,a n dm e c h a n i s m[J].A n n uR e vB i o c h e m,2001,70:369-413. [5] O g a w a r aD,F u k u d a M,N a k a m u r a Y,e ta l.L i f e-t h r e a t e n i n gt o x i c i t y i n a p a t i e n t w i t h U G T1A1*6h e t e r o z y g o u sp o l y m o r p h i s m a f t e ri r i n o t e c a n-b a s e d c h e m o t h e r a p y:a c a s er e p o r t[J].A c t aM e dN a g a s a k i,2014,59:63-65. [6]曹凯,司继刚,孙敏,等.伊立替康相关腹泻及粒细胞缺乏致死亡[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4,11(1):57-59. [7]江伟,陈振东.F O L F I R I方案治疗老年结直肠癌安全性临床观察[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0,45(2):237-240. [8] A l i m o n t iA,G e l i b t e r A,P a v e s eI,e ta l.N e w a p p r o a c h e st op r e v e n t i n t e s t i n a lt o x i c i t y o fi r i n o t e c a n-b a s e dr e g i m e n s[J].C a n c e rT r e a tR e v,2004,30(6):555-561.[9]季楚舒,何义富,胡冰,等.U G T1A1*28基因多态性与晚期结直肠癌伊立替康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J].肿瘤,2010,30(10):870-874.[10]王晖,武晓楠,丁丽,等.伊立替康相关不良反应与U G T1A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1):161-163.[11] D r a n i t s a r i sG,S h a h A,S p i r o v s k iB,e ta l.S e v e r ed i a r r h e ai n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d v a n c e d-s t a g e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r e c e i v i n gF O L F O Xo rF O L F I R Ic h e m o t h e r a p y: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r i s k p r e d i c t i o n t o o l[J].C l i n 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2007,6(5):367-373.[12] D u f f o u r J,G o u r g o uS,D e s s e i g n eF,e t a l.M u l t i c e n t r e p h a s eⅡs t u d y u s i n g i n c r e a s i n g d o s e so fi r i n o t e c a nc o m b i n e d w i t has i m p l i f i e d L V5F U2r e g i m e ni n m e t a s t a t i c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J].C a n c e rC h e m o t h e rP h a r m a c o l,2007,60(3):383-389.[13]张新玉,田辉.遗传性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J].肝脏,2005,10(1):51-52.[14] T a k a h a r aN,N a k a iY,I s a y a m a H,e ta l.U r i d i n ed i p h o s p h a t eg l u c u r o n o s y l t r a n s f e r a s e1f a m i l y p o l y p e p t i d e A1g e n e(U G T1A1)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a r e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t o x i c i t y a n de f f i c a c y i ni r i n o t e c a n m o n o t h e r a p y f o rr e f r a c t o r y p a n c r e a t i cc a n c e r[J].C a n c e rC h e m o t h e rP h a r m a c o l,2013,71(1):85-92.[15] D e s a iA A,I n n o c e n t iF,R a t a i n M J.U G T p h a r m a c o g e n o m i c s:i m p l i c a t i o n sf o r c a n c e r r i s k a n d c a n c e r t h e r a p e u t i c s[J].P h a r m a c o g e n e t i c s,2003,13(8):517-523.[16] H i r o s eK,K o z u C,Y a m a s h i t a K,e ta l.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p l a s m a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r a t i o so fS N-38g l u c u r o n i d ea n dS N-38a n dn e u t r o p e n i ai n d u c t i o n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a n dw i l d-t y p eU G T1A1g e n e[J].O n c o l L e t t,2012,3(3):694-698.[17] L i u C Y,C h e n P M,C h i o u T J,e t a l.U G T1A1*28p o l y m o r p h i s m p r e d i c t s i r i n o t e c a n-i n d u c e d s e v e r e t o x i c i t i e sw i t h o u t a f f e c t i n g t r e a t m e n to u t c o m ea n ds u r v i v a l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m e t a s t a t i cc o l o r e c t a lc a r c i n o m a[J].C a n c e r,2008,112(9):1932-1940.[18]S a n o f fH K,S a r g e n tD J,G r e e nE M,e t a l.R a c i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a d v a n c e d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o u t c o m e sa n d p h a r m a c o g e n e t i c s:as u b g r o u p a n a l y s i s o f a l a r g e r a n d o m i z e d 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J].JC l i nO n c o l,2009,27(25):4109-4115.[19] T e h L K,H a s h i m H,Z a k a r i a Z A,e ta l.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 o fU G T1A1*6,U G T1A1*27&U G T1A1*28i nt h r e em a j o re t h n i c g r o u p sf r o m M a l a y s i a[J].I n d i a nJM e dR e s,2012,136(2):249-259.[20]I n n o c e n t i F,U n d e v i aS D,I y e rL,e ta l.G e n e t i cv a r i a n t s i nt h eU D P-g l u c u r o n o s y l t r a n s f e r a s e1A1g e n e p r e d i c tt h er i s k o fs e v e r en e u t r o p e n i ao f i r i n o t e c a n[J].JC l i n O n c o l,2004,22(8):1382-1388.[21] W a n g Y,S h e n L,X u N,e ta l.U G T1A1p r e d i c t so u t c o m e i n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t r e a t e dw i t h i r i n o t e c a na nd f l u o r o u r a c i l[J].W o r l d 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12,18(45):6635-6644. [22] M a r t i n e z-B a l i b r e a E,A b a d A,M a r tín e z-C a r dús A,e t a l.U G T1A1a n d T YM S g e n e t i c v a r i a n t s p r e d i c tt o x i c i t y a n dr e s p o n s eo f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t r e a t e d w i t hf i r s t-l i n e㊃511㊃‘临床荟萃“2016年1月5日第31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a n u a r y5,2016,V o l31,N o.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i r i n o t e c a na n d f l u o r o u r a c i lc o m b i n a t i o n t h e r a p y[J].B r JC a n c e r,2010,103(4):581-589.[23] O k u y a m aY,H a z a m aS,N o z a w aH,e t a l.P r o s p e c t i v e p h a s eⅡs t u d y o f F O L F I R I f o rm C R Ci nJ a p a n,i n c l u d i n g t h ea n a l y s i so fU G T1A1*28/*6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J].J p nJC l i n O n c o l,2011,41(4):477-482.[24] H uZ Y,Y u Q,Z h a o Y S,e ta l.D o s e-d e p e n d e n ta s s o c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U G T1A1*28p o l y m o r p h i s ma n d i r i n o t ec a n-i nd u ce dd i a r r he a:a m e t a-a n a l y s i s[J].E u rJ C a n c e r,2010,46(10):1856-1865.[25]S c h u l zC,H e i n e m a n n V,S c h a l h o r n A,e ta l.U G T1A1g e n ep o l y m o r p h i s m:i m p a c to nt o x i c i t y a n de f f i c a c y o f i r i n o t e c a n-b a s e d r e g i m e n t s i n m e t a s t a t i c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J].W o r l d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09,15(40):5058-5066.[26] B r a u n M S,R i c h m a n S D,T h o m p s o n L,e ta l.A s s o c i a t i o n o fm o l e c u l a r m a r k e r s w i t ht o x i c i t y o u t c o m e si n ar a n d o m i z e dt r i a lo f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f o r a d v a n c e d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t h eF O C U S t r i a l[J].JC l i nO n c o l,2009,27(33):5519-5528.[27]李虎,黄鹤,刘继红.U T1A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毒性作用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12):888-891.[28]S u n a k a w aY,I c h i k a w a W,F u j i t aK,e ta l.U G T1A1*1/*28a n d*1/*6g e n o t y p e sh a v en oe f f e c t so nt h ee f f i c a c y a n dt o x i c i t y o f F O L F I R Ii n J a p a n e s e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d v a n c e d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C a n c e rC h e m o t h e rP h a r m a c o l,2011,68(2):279-284.[29] F u j i t a K,S a s a k i Y.P h a r m a c o g e n o m i c si n d r u g-m e t a b o l i z i n ge n z y m e sc a t a l y z i n g a n t i c a n c e rd r u g sf o r p e r s o n a l i z e dc a n c e rc h e m o t h e r a p y[J].C u r rD r u g M e t a b,2007,8(6):554-562.[30] M i n a m iH,S a iK,S a e k iM,e t a l.I r i n o t e c a n p h a r m a c o k i n e t i c s/p h a r m a c o d y n a m i c s a n d U G T1A g e n e t i c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i nJ a p a n e s e:r o l e s o fU G T1A1*6a n d*28[J].P h a r m a c o g e n e tG e n o m i c s,2007,17(7):497-504.[31] Y a m a s h i t aK,N a g a s h i m aF,F u j i t aK,e t a l.P h a s e I/I I s t u d y o fF O L F I R I i n J a p a n e s e p a t i e n t sw i t h a d v a n c e d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J p nJC l i nO n c o l,2011,41(2):204-209.[32]S a t o h T,U r a T,Y a m a d a Y,e ta l.G e n o t y p e-d i r e c t e d,d o s e-f i n d i ng s t u d y o f i r i n o t e c a n i n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w i t hU G T1A1*28a n d/o rU G T1A1*6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J].C a n c e rS c i,2011,102(10):1868-1873.[33]徐建明.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和毒性的预测研究[D].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2009.收稿日期:2015-09-23编辑:﹏﹏﹏﹏﹏﹏﹏﹏﹏﹏﹏﹏﹏﹏﹏﹏﹏﹏﹏﹏﹏﹏﹏﹏﹏﹏﹏﹏﹏﹏﹏﹏﹏﹏﹏﹏﹏﹏﹏﹏﹏﹏﹏﹏﹏﹏﹏﹏﹏﹏姜恒丽致谢2015年度审稿人本刊在2015年的编辑过程中,得到了以下审稿人的支持(按审稿数量和审稿人姓名的汉语拼音排列)㊂特致谢意!崔炜郭艺芳李玉坤平芬宋宁孙武装佟飞王富军王建华王绵肖文良赵彩彦郑华城常英军傅淑霞管兴志郭红仙郭惠芳郝玉明胡振杰姜慧卿李星涛李英李拥军李震中林凤茹刘凡刘改芳刘俊艳刘巍田凤军王冬梅王维平王战建魏平夏金荣徐金升袁雅冬张海松赵建宏甄真董士民段争冯珏冯平勇冯荣芳冯志杰冯志山付向华高原顾平郭晓楠韩若凌郝长来霍丽娟贾辛未靳洪涛孔丽李广平李静李筠李俊侠李勇刘爱京刘刚刘好文刘淑霞陆祖谦吕佩源吕英谦南月敏倪爱华彭应心齐晓勇秦照明任金海宋光耀孙吉林孙英彩谭会斌檀国军田英平汪明明汪昕王军王立芹王铭维王荣王文王小玲王晓鹏王新良王学义王毅吴明利武湘云谢瑞琴辛虹邢恒国鄢盛恺杨红申杨冀萍杨金国展玉涛张成张凤肖张会丰张金巧张敬宇张力辉张莉张玲张瑞星张松筠张祥宏张祥建张晓岚赵宗茂(临床荟萃编辑部)㊃611㊃‘临床荟萃“2016年1月5日第31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a n u a r y5,2016,V o l31,N o.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L-1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

IL-1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

n l ie s s 3 h o i g s rt , 0 d o e a le , 9 g s r le , 5 g s rcc n e )a d 7 e lh o to s wih H. y o i o i a s a e ( 8 c r n c a t i s 3 u d n l c r 3 a t i u c r 3 a t i a c r n 0 h a t y c n r l d i u c t p l r p s—
( 照组)采用 P 对 , CR一 限制 性 长度 片段 多 态 的 方 法检 测该 人 群 中 I 一 B 5 1和 I 1 I 1 -1 I一 RN 位 点 多 态性 。结 果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 病 组 疾
I B 5 1和 I-R 各 基 因型 的频 率 分 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L 1- l L1 N P> 0 0 ) . 5 。结 论 I 1基 因 多 态性 与 H. yoi 关 性 胃 十二 指 卜 p lr相
YE iq n D — i g . I N G , X A Yu ZH A N G — n Lipi g , ta1 e .
( . p rme t f iia b r tr Th rtAff lae s ia , o g igMe c lUn v riy, h n qn 0 0 6, 1 De a t n Clnc lLa o a o y, eFis o ii td Hop t l Ch n q n dia ie st C o g i g 4 0 1 Chn 2 Th e tro vd n eo o g i g poieb ra Ch n q n 0 0 6 C i a i a; . ecne f e i e c f Ch n qn lc u e u, o g ig 4 0 1 , h n ) Ab ta tObetv To dsu st ep lmo p imso L 1g n sa dt era s ca inwi l o a trp lr a s cae a — src : jcie ic s h oy r hs fI _ e e n h i s o ito t Hei b ce yo i so itdg s h c —

COL1A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高度近视相关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COL1A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高度近视相关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COL1A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高度近视相关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COL1A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高度近视相关性的研究背景:高度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疾,其发病率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虽然环境因素对高度近视的发生有一定影响,但是先天遗传因素同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结缔组织的构成蛋白在高度近视的形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COL1A1基因(编码胶原蛋白α1链)多态性与高度近视的发生相关性备受关注。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COL1A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高度近视的相关性,为高度近视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基础数据。

研究内容: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中国北方汉族高度近视患者和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其DNA样本,筛选COL1A1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相关分析,同时考虑环境因素和其他遗传因素对高度近视发生的影响。

研究意义:本研究可为高度近视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证据,对指导临床医生开展高度近视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该研究也为相关遗传基因的筛选和检测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为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根据目前研究的COL1A1基因多态性位点,利用PCR技术从病人和对照组的血液中提取DNA,并进行基因序列的测序,分析多态性位点单倍型频率,进行病例对照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标记位点的遗传效应。

同时,收集病人和对照组的一些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身高、教育、职业、婚姻等,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探究影响高度近视的相关因素。

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旨在探究COL1A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高度近视的相关性,并预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 确定COL1A1基因多态性与高度近视发生的相关性,为高度近视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依据;2. 为相关遗传基因的筛选和检测提供了可行性方案;3. 揭示高度近视发生机制中结缔组织构成蛋白的作用,为高度近视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证据和思路。

遗传多态现象

遗传多态现象

遗传多态现象遗传多态现象(genetic polymorphism)是指在一个群体中,同时和经常存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变异型或基因型,每种类型的频率比较高,一般认为每种变异型超过1%即可定为多态现象,不足1%的称为罕见变异型。

人类存在多种遗传多态现象(多态性),主要有染色体多态性、酶和蛋白质多态性、抗原多态性的DNA多态性五类。

1.染色体多态性染色体的多态性又称异态性(heteromorphism)是指正常人群中经常可见到各种染色体形态的微小变异。

这种变异主要表现为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或着色等方面的变异。

多态性是可遗传的,并且通常仅涉及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个。

例如表现的D和G组的随体增大、重复(双随体)或缺如,短臂的长短,1、9、16号染色体的次缢痕区加长或缩短,染色体着线粒区的荧光强度变异等。

Y染色体长臂的长度变异,可大于F组,也可小于G组,这种变异可能有民族差异。

染色体多态性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在产前诊断中,染色体多态性可分胎儿细胞和母体细胞;可探讨异常染色体不分离的来源,有利于对患者家庭进行婚育的指导。

此外,可用于鉴定不同个体,对法医学中的亲权鉴定有一定的意义。

2.蛋白质多态性现在认为,人类结构蛋白质的多态性是一种普遍现象。

例如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Hp)是一种糖蛋白,其生理功能在于Hp和血红蛋白结合后不能透过肾小球膜,因而红细胞破坏后释出的血红蛋白不能被肾清除,既避免铁的大量丢失,也可保护肾免受损害。

构成Hp分子的肽链有α和β链二种。

Hp多态性主要是α链的遗传变异。

α链有α1和α2二种。

α1中又有αIs和αIF二种亚型,各由84个氨基酸组成,两者区别在于第54位氨基酸(αIF为赖氨酸,αIs为谷氨酸),因此可以推断这一区别是通过一次点突变形成。

α2则由143个氨基酸组成。

从α链一级结构分析,Hpα2是HpαIF的N端71个氨基酸和HpISC端的72个氨基酸连接而成,即发生了错误配对和不等交换,形成了与HbLepore相似的融合基因。

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多态性(polymorphism)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和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型(genotype)或等位基因(allele),亦称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或基因多态性。

从本质上来讲,多态性的产生在于基因水平上的变异,一般发生在基因序列中不编码蛋白的区域和没有重要调节功能的区域。

对于一个体而言,基因多态性碱基顺序终生不变,并按孟德尔规律世代相传。

基因多态性分类生物群体基因多态性现象十分普遍,其中,人类基因的结构、表达和功能,研究比较深入。

人类基因多态性既来源于基因组中重复序列拷贝数的不同,也来源于单拷贝序列的变异,以及双等位基因的转换或替换。

按引起关注和研究的先后,通常分为3大类:DNA片段长度多态性、DNA重复序列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

DNA片段长度多态性DNA片段长度多态性(FLP),即由于单个碱基的缺失、重复和插入所引起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变化,而导致DNA片段长度的变化。

又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这是一类比较普遍的多态性。

DNA重复序列多态性DNA重复序列的多态性(RSP),特别是短串联重复序列,如小卫星DNA 和微卫星DNA,主要表现于重复序列拷贝数的变异。

小卫星(minisatellite)DNA由15~65bp 的基本单位串联而成,总长通常不超过20kb,重复次数在人群中是高度变异的。

这种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决定了小卫星DNA长度的多态性。

微卫星(microsatellite)DNA 的基本序列只有1~8bp,而且通常只重复10~60次。

单核苷酸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即散在的单个碱基的不同,包括单个碱基的缺失和插入,但更多的是单个碱基的置换,在CG序列上频繁出现。

这是目前倍受关注的一类多态性。

SNP通常是一种双等位基因的(biallelic),或二态的变异。

SNP大多数为转换,作为一种碱基的替换,在基因组中数量巨大,分布频密,而且其检测易于自动化和批量化,因而被认为是新一代的遗传标记。

国内少数民族VKORC1基因多态性研究的荟萃分析

国内少数民族VKORC1基因多态性研究的荟萃分析

DOI:10.19368/ki.2096-1782.2023.07.001国内少数民族VKORC1基因多态性研究的荟萃分析普健1,薛媚2,代松源3,陈浙涵4,钱孟佼51.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通(新生儿)外科/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20;2.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三人民医院甲状腺外科,云南个旧661199;3.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云南昆明650032;4.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5.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云南个旧661199[摘要]目的通过荟萃分析了解国内少数民族VKORC1基因多态性情况及其与汉族人群之间的差异。

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集201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的数据,以国内少数民族为研究组,汉族人群为对照组进行VKORC1基因的研究,并进行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9篇研究,发现汉族人群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人群在VKORC1基因型分布上存在差异。

结论国内少数民族确实具有不同于汉族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这也提示国内华法林预测剂量的构建需要纳入少数民族群体的数据,这对我国抗凝治疗安全性的提高意义重大。

[关键词]华法林;少数民族;VKORC1[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04(a)-0001-05Meta-analysis of VKORC1 Gene Polymorphisms in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PU Jian1, XUE Mei2, DAI Songyuan3, CHEN Zhehan4, QIAN Mengjiao51.Department of General (Newborn) Surgery, 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Institute of Pediatrics/Graduate School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20 China;2.Department of Thyroid Surgery, Honghe Hani and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Gejiu, Yunnan Province, 661199 China;3.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Province, 650032 China;4.the Second Clinical School of Medicine, Graduate Schoo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310053 China;5.Department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Diannan Central Hospital (Honghe Hani and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Gejiu, Yunnan Province, 661199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olymorphism of the VKORC1 gene among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and its differences with the Han population through meta-analysis. Methods Data from PubMed, Cochrane, CNKI, Wan⁃fang and VIP databases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21 were collected. The study of VKORC1 gene was con⁃ducted with domestic ethnic minorities as the study group and Han population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between ethnic minorities and Han nationality was performed. Results A total of 9 studies were included, and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VKORC1 genotype distribution between Han people and Uygur, Kazak and[基金项目]青岛大学医疗集团科研专项-重点项目支持(YLJT20201004);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2022年度院级科研项目支持(KY202202)。

TIM-1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的关系

TIM-1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的关系

支 气 管 哮 喘 ( 称 哮 喘 ) 一 个 与 遗 传 因 素 和 环 境 因 素 共 简 是
基 序 , 明 其 可 能 具 有 “ 骗 ” 体 ( eo eetr的 功 能 , 表 诱 受 d cyrcpo ) 而 在 肾脏 表 达 胞 内 的 T M—b有 两 个 酪 氨 酸 残 基 , 括 一 个 高 度 I l 包
是 紧密 相 关 的 。
关 键 词 : M一 ; 因 多 态性 ; 喘 ; h细胞 分化 ; 疫 调 节 TI 1基 哮 T 免
中图分类号 : 756 R 2 .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18 9 ( 0 8 1 —3 — 3 1 7 — 1 4 2 0 ) 2 0 10
小 鼠 T M 家 族 目前 共 发 现 8个 基 因 , M1 4和 T M5 I TI ~ I

8 其 中 T M5 TI 、 I 、 I , I 、 M6 T M7 T M8是 预 测 基 因 。人 TI 家 M
族 只 有 3个 基 因 , 于 染 色 体 5 3 . 位 q 3 2上 , TI 、 M2 即 M1 TI 、
摘 要 : I 1 T M 基 因家 族 中第 一 个被 发 现 的 成 员 , 对 T 细 胞 依 赖 的 免 疫 应 答 的 发 生 、 展 有 重 要 的 调 控 作 用 。 能 T M一 是 I 它 发
够共刺激 T细胞增殖 , 促进 细 胞 因子 的 分 泌 作 用 。 其 作 用 涉及 Th— h lT 2细 胞 间 的平 衡 。TI 1的 多态 性 与 哮 喘 的发 生和 发 展 也 M一
维普资讯
中 国 医 药指 南 2 0 0 8年 6月 第 6卷 第 1 2期
31

多态多姿造句

多态多姿造句

多态多姿造句1.春天的花,千姿百态,多态多姿。

2.她的舞蹈动作千变万化,多态多姿。

3.这个公园里的植物多态多姿,让人目不暇接。

4.他的生活多态多姿,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惊喜。

5.这个艺术展览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艺术品摆放在那里,显得多态多姿。

6.她的性格多态多姿,从她的衣着就可以看出她的多元化性格。

7.他的生活方式多态多姿,充满了挑战和新鲜感。

8.这个城市的文化活动多态多姿,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择。

9.她的画作风格多态多姿,每幅画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10.他的表演风格多态多姿,让观众们大饱眼福。

11.我觉的雨是那么多姿多态,给人们带来凉爽,给小孩带来快乐,给农民带来丰收。

12.你喜欢花,那种淡淡的鹅黄,充斥了你的眼界,天真烂漫的眼神,抚慰着心中每一处温润。

看看粉色的桃花,摇曳风中多姿多态,辗尘散香,你心怀渴望对自然的那种向往演绎着你善良单纯的心。

13.彩车一辆接一辆地在欢乐的人群中通过,真是五花八门。

多姿多态,看得人眼花缭乱,有“猪八戒背媳妇”、“小人国摔跤”、“城乡建设”、“国防建设”、“丰收有余”……真是数不胜数呀!14.五彩缤纷、多姿多态生活,每人都有自己人生,每人各自有不同生活。

人生只有一次,单单属于我们自己,我们不能白白浪费我们生命,我们都想为自己人生划上一个圆满句号。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感受生活,享受生活吧!15.歌声是多姿多态的,不同的歌有着不一样的韵味,我们听起来是有着不一样的感觉的,酸甜苦辣咸都有。

16.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充满着美,多姿多态的事物中闪现着美,时间和空间里跳跃着美,等待着美丽的双眼去捕捉,去寻觅......。

多药耐药基因-1及其多态性与癫痫耐药性的关系

多药耐药基因-1及其多态性与癫痫耐药性的关系
山东 医药 2 1 0 1年第 5 1卷第 3 7期
多 药 耐 药基 因一 及 其 多态 性 与 癫痫 1 耐 药性 的关 系
金瑞 峰 叶 , 冰 王纪 文 ,
( 1山东大学齐鲁儿童 医院, 济南 20 2 ; 50 22山东大学齐鲁 医院)
关键 词 : 癫痫 ; 多药 耐药基 因一; 1多态性 , 单核苷酸 中图分类号 :7 1 R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22 6 2 1 ) 7 14 2 10 - X( 0 1 3 - 1 - 6 0 0 持续 2 马各 区 m r 4h海 dl表达均升高 ,—p在海 马和海 Pg 马门处 高表达 , 其他 区域 和正常 大 鼠则 无 Pg 在 —P表 达。在 慢性癫痫大 鼠模 型中 , 海马 、 齿状 回和海 马旁 回中 m r 表 达 dl 亦增 高 。这说 明脑 内 mdl 其表 达产物 Pg r及 —p参 与 了癫 ’
位 点 , 发 现 外 显 子 2 C 4 5 寂 静 突 变 影 响 了 MD 1在 十 并 6 33T R
二指肠中的表达与 P g — P的功能 。 目前 , 对不同人群的 MD 1 R S P的筛查 和分 析 显 示 , 不 同人 群 中共 发 现 约 5 N 在 0多 个 S P, N s其中 1 9个位于外显 子 区域 、 位于 内含子 区 、1个 8个 1
[ ]V l HA,B rhrtK,Pt h aH,e a.N uoa epes no 2 ok uk ad o e k t s 1 ern x rsi f l o
ted ge u a sot — yorti i ert ipemp s f h r f xt np r r g epo n nt a hp oa u - u l f r e Pl e h a

MCP-1多态性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MCP-1多态性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年第24卷第1期[JournalofXianningUniversity(MedicalSciences)]89[21]MitsladesN,PoulakeV.Fas/Fasligandup.re#ationandBcl-2down—・regulationmaybesignificantinthepath--ogenesisofHashimoto’Sthroiditis[J].GrinEndocrinolMetab,1998,83(16):2199[22]王任飞,谭建.细胞凋亡调控分子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的表达[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02:185[23]BluherM,KrohnK.FasandFasligandgeneexpressioninautoimmunethyroiditisinBB/W胁[J].EurJEndo-erinol,1999,141,506[24]RenatusM,StennickeHR,ScottFL,eta1.Dimerform.tiondrivestheactivationoftheeelldeathprotemeeapase・9[J].ProeNatAeadSciUSA,2001,98:14250[25]王毅,施秉银.细胞凋亡与桥本甲状腺炎发病相关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0(1):47[26]NakanoA,WatanaheM.Apoptosis-induceddecreaseofintrathyroidalCD4OCD25(曲regulatoryTcellsinauto-immunethyroiddiseases[J].Thyroid,2007,17(1):25[27]NakamuraY.In仃athymidMCD4+TlymphoeytesexpressllishlevelsofFasandCD4+CD8+macIophages/den&it—icceilsexpressFasligandinautoimmunethyroiddisease[J].Thyroid,2004,14(10):819[28]BattcuxF,TournecurL,TrehedenH,eta1.Genetherapyofexperimentalautoimmunethyroiditisbyinvlvoadminis—trAtionofplasmidDNAcodingforFasLig髓g[J].JIm-munol,1999,162:603[29]付建芳,姬秋和,黄威权,等.桥本甲状腺炎中TRAIL及其死亡受体DR4、DR5的表达[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10:920[30]王海宁,杜颖,洪天配.1F一1细胞凋亡相关基因19在桥本病甲状腺细胞中的表达[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02:119(收稿日期:2009-12—16)MCP-1多态性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秦佳宁,崔英(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第三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21)中图分类号:R730.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0635f2010)01-0089-04大部分肿瘤的发生发展都是多种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网络可能影响白细胞浸润的程度和表型,以及肿瘤血管的形成、肿瘤细胞的生长、生存、迁徙等。

AT1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相关性

AT1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相关性

AT1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相关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食物结构的改变,高血压已经成为了常见的慢性疾病。

高血压往往会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其中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而AT1R 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相关性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AT1R基因是位于人类第3号染色体上的主要基因,是调节血管紧张度的关键基因。

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血管紧张素II受体的亚型,通过和血管紧张素II结合来发挥作用,调节体液平衡和血压。

AT1R基因多态性是指AT1R基因中存在的多个等位基因以及它们之间的染色体构型不同所引起的个体之间基因型和表型变异。

在高血压病患者中,AT1R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会引起受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而影响血管紧张素II的生物学效应,进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是一种典型的心脏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舒张末压和左房充盈压增加,而舒张末直径增大或维持不变。

舒张功能不全的发生会影响心脏的充盈和排血功能,从而导致心脏功能减退、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目前的研究表明,AT1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下面我们将结合相关文献探讨AT1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相关性。

许多相关研究已经证实AT1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有关。

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由Rigat B等人进行的。

他们对252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了AT1R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分型,并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了左室舒张功能。

结果显示,在AT1R基因-153A/C多态性的AA基因型和CC基因型中,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而AC基因型的发生率则较低。

这表明AT1R基因-153A/C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一些其他研究也发现,AT1R基因多态性与左室舒张功能受损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会影响受体信号转导和功能变化,导致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

实现多态的三种方式

实现多态的三种方式
Console.Read();
}
}
}
二、重写(Virtual/)
virtual方法为孩子提供了选择,如果孩子选择override,那么它可以实现多态;如果选择new或者不写,那么就用老爸的函数。
namespace chongxie
{
public class base2
{
public base2()
{
b2.method();
b3.method();
Console.Read();
}
}
}
}
}
public class child4 : base2
{
public void Func()
{
Console.WriteLine("child4.func");
}
}
class Program
{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ase2 b = new base2();
}
}
public class child2 : base2
{
public override void Func()
{
Console.WriteLine("child2.func");
}
}
public class child3 : base2
{
public new void Func()
{
Console.WriteLine("child3.func");
实现多态的三种方式
多态:父类的对象用子类new,实现子类的方法。
一、接口
接口不能有实例成员;接口可以被多继承。

第四章DNA长度多态性1-RFLP

第四章DNA长度多态性1-RFLP

两断端分别有突出的 碱基个数称为黏性末 端
两断端无突出的 碱基个数称为平端
三、电泳分离
• 原理: DNA是两性电解质,在同一电场强度下DNA片段 长度与片段的迁移率成反比。 • 在低压恒定电压下,将DNA样品放在0.6~0.8%琼脂糖凝 胶中进行电泳,标准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可分辨3.0- 23.0kp的DNA片段,故可对DNA片段进行分离。 • 分辨大片断的DNA需要用浓度较低的胶,分辨小片段DNA 则需要浓度较高的胶。 • 另外为了便于测定待测DNA分子量的大小,往往同时在样 品邻近的泳道中加入已知分子量的DNA样品即标准分子量 DNA (DNA marker)进行电泳。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1 RFLP技术的简介
2
RFLP的实验步骤
3
RFLP技术在法医物证学的应用
RPLF技术的简介
• 个体差异大多数都是由于不编码蛋白的区域和没有重要调 节功能的区域发生中性突变。这些突变构成的差异成为 DNA多态性。 • 假如DNA 顺序中的某个碱基发生了突变,使突变所在部 位的DNA 序列产生(或缺失)某种限制性内切酶的位点。 这样,利用该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此DNA 时,便会产生与 正常不同的限制性片段。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中会出现 不同长度的限制性片段类型,即限制性片段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RFLP )。Leabharlann 量化DNA纹印的等位基因频率
原理:将连续随机变量的等位基因频率通过 数据处理成为离散行变量 方法:固定箱分析法和滑动箱分析法 固定箱分析法是将片段长度范围从大到小人 为分为若干个“箱”,位于一个箱的片段 是一个等位基因。

白细胞介素—1基因多态性与疾病

白细胞介素—1基因多态性与疾病

裹 1 皿 A 内舍 于 6等 位 基 因 【 l
白细 胞赍 素一 (tr ui lI ) 括 三 个 氨 基 酸 序 列 高 Iie[ kn , r e — L1 包 t 度 同 源 的 蛋 白质 : ,口 I I I l、 和 I l a或 i 1 ) I I R ( L T 。它 是 由 多 , - 种 细 胞 产 生 ' 多 方 面 生物 学 功 能 的 细 胞 因 子 , 凋 节 免疫 应 有 在 答 和 炎 症 反 应 中 有 重 要 作 用 众 多 的生 物 学 教 应 使 其 在 免 疫 系 境 中 成 为一 种起 中 心 作 用 的 细 胞 因 子 。 近 年 , 来 越 多 的 越 研 究 发 现 I l 固 功 能 与基 因 多态 性 有 关 , 近 的研 究 进 一 I 基 广 最 步 揭 示 了 I- 水 平 的 变 化 是 I- 基 因 多 态 性影 响 其 转 录 引 起 L1 L1 的 , 从 基 因水 平 上 揭示 了 I- 与 疾 病 发 生 展 的关 系 。 并 L1 发 1 Ⅱ l基 固 殛 基 因 多态 性 , I-R 、 -aI I 基 因 位 于 人 染 色 体 2长 臂 上 。Ncl L1 I I L  ̄ L - i i kn 等 ‘ 建 了古 编 码 人 I l ] l 构 - L m、 a和 I- ̄的 基 因 区 , 用 脉 - L LI 并 冲凝 胶 电泳 . 针 杂 交 分 析 , 三 种 基 因 均 定 位 于 一 公 捉 的 限 探 该 制性片段 , 两侧 睦 有 对 甲 基化 敏 感 而 不 能 被 限 制 性 酶 识 别 的 位 点 旗 ( p 岛 】长 约 40 b I I 位 于 + CG , 3k, 。 - L 0至 +3 ,I1 位 于 5 l_月 l +7 0至 +¨0 I-m 位 于 +30至 +4 0 三 者 间 紧 密 相 连 表 ,L】 3 3。 内 古 子 5中 , 在 A 存 C二 核 苷 酸 重 复 的 嫩 卫 星 多 态 性 】 I I 基 因 外 显 子 5中 , 有 T I 态 性 位 点 , 用 P R - L ̄ 古 柏 l 多 可 C- T q 限制 性 酶 消 化 分 析 I I *】 位 基 因 可被 消 化 成 2个 aI - , 等 L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入Java核心 Java中多态的实现机制多态性是Java面向对象的一个重要机制,本文将向您详细介绍Java语言中多态性的实现原理和方法,通过多态一点带出更多Java面向对象有趣而实用的知识。

多态性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代码重用的一个重要机制,我们曾不只一次的提到Java多态性。

在Java运行时多态性:继承和接口的实现一文中,我们曾详细介绍了Java实现运行时多态性的动态方法调度;今天我们再次深入Java核心,一起学习Java中多态性的实现。

“polymorphism(多态)”一词来自希腊语,意为“多种形式”。

多数Java程序员把多态看作对象的一种能力,使其能调用正确的方法版本。

尽管如此,这种面向实现的观点导致了多态的神奇功能,胜于仅仅把多态看成纯粹的概念。

Java中的多态总是子类型的多态。

几乎是机械式产生了一些多态的行为,使我们不去考虑其中涉及的类型问题。

本文研究了一种面向类型的对象观点,分析了如何将对象能够表现的行为和对象即将表现的行为分离开来。

抛开Java中的多态都是来自继承的概念,我们仍然可以感到,Java中的接口是一组没有公共代码的对象共享实现。

多态的分类多态在面向对象语言中是个很普遍的概念.虽然我们经常把多态混为一谈,但实际上有四种不同类型的多态。

在开始正式的子类型多态的细节讨论前,然我们先来看看普通面向对象中的多态。

Luca Cardelli和Peter Wegner("On Understanding Types, Data Abstraction, and Polymorphism"一文的作者,文章参考资源链接)把多态分为两大类----特定的和通用的----四小类:强制的,重载的,参数的和包含的。

他们的结构如下:在这样一个体系中,多态表现出多种形式的能力。

通用多态引用有相同结构类型的大量对象,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

特定的多态涉及的是小部分没有相同特征的对象。

四种多态可做以下描述:◆强制的:一种隐式做类型转换的方法。

◆重载的:将一个标志符用作多个意义。

◆参数的:为不同类型的参数提供相同的操作。

◆包含的:类包含关系的抽象操作。

我将在讲述子类型多态前简单介绍一下这几种多态。

强制的多态强制多态隐式的将参数按某种方法,转换成编译器认为正确的类型以避免错误。

在以下的表达式中,编译器必须决定二元运算符‘+’所应做的工作:2.0 + 2.02.0 + 22.0 + "2"第一个表达式将两个double的操作数相加;Java中特别声明了这种用法。

第二个表达式将double型和int相加。

Java中没有明确定义这种运算。

不过,编译器隐式的将第二个操作数转换为double型,并作double型的加法。

做对程序员来说十分方便,否则将会抛出一个编译错误,或者强制程序员显式的将 int转换为double。

第三个表达式将double与一个String相加。

Java中同样没有定义这样的操作。

所以,编译器将 double转换成String类型,并将他们做串联。

强制多态也会发生在方法调用中。

假设类Derived继承了类Base,类C 有一个方法,原型为m(Base),在下面的代码中,编译器隐式的将Derived类的对象derived转化为Base 类的对象。

这种隐式的转换使 m(Base)方法使用所有能转换成Base类的所有参数。

1. C c = new C();2.3.Derived derived = new Derived();4.5. c.m( derived );并且,隐式的强制转换,可以避免类型转换的麻烦,减少编译错误。

当然,编译器仍然会优先验证符合定义的对象类型。

重载的多态重载允许用相同的运算符或方法,去表示截然不同的意义。

‘+’在上面的程序中有两个意思:两个double型的数相加;两个串相连。

另外还有整型相加,长整型,等等。

这些运算符的重载,依赖于编译器根据上下文做出的选择。

以往的编译器会把操作数隐式转换为完全符合操作符的类型。

虽然Java明确支持重载,但不支持用户定义的操作符重载。

Java支持用户定义的函数重载。

一个类中可以有相同名字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这些重载的方法中,必须满足参数数目不同,相同位置上的参数类型不同。

这些不同可以帮助编译器区分不同版本的方法。

编译器以这种唯一表示的特征来表示不同的方法,比用名字表示更为有效。

据此,所有的多态行为都能编译通过。

强制和重载的多态都被分类为特定的多态,因为这些多态都是在特定的意义上的。

这些被划入多态的特性给程序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强制多态排除了麻烦的类型和编译错误。

重载多态像一块糖,允许程序员用相同的名字表示不同的方法,很方便。

参数的多态参数多态允许把许多类型抽象成单一的表示。

例如,List 抽象类中,描述了一组具有同样特征的对象,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模板。

你可以通过指定一种类型以重用这个抽象类。

这些参数可以是任何用户定义的类型,大量的用户可以使用这个抽象类,因此参数多态毫无疑问的成为最强大的多态。

乍一看,上面抽象类好像是java.util.List的功能。

然而,Java实际上并不支持真正的安全类型风格的参数多态,这也是java.util.List和java.util的其他集合类是用原始的 ng.Object写的原因(参考我的文章"A Primordial Interface?" 以获得更多细节)。

Java的单根继承方式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没有发挥出参数多态的全部功能。

Eric Allen有一篇精彩的文章“Behold the Power of Parametric Polymorphism”,描述了Java 通用类型的需求,并建议给Sun的Java规格需求#000014号文档"Add Generic Types to the Java Programming Language."(参考资源链接)包含的多态包含多态通过值的类型和集合的包含关系实现了多态的行为.在包括Java在内的众多面向对象语言中,包含关系是子类型的。

所以,Java的包含多态是子类型的多态。

在早期,Java开发者们所提及的多态就特指子类型的多态。

通过一种面向类型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子类型多态的强大功能。

以下的文章中我们将仔细探讨这个问题。

为简明起见,下文中的多态均指包含多态。

面向类型观点图1的UML类图给出了类和类型的简单继承关系,以便于解释多态机制。

模型中包含5种类型,4个类和一个接口。

虽然UML中称为类图,我把它看成类型图。

如"Thanks Type and Gentle Class," 一文中所述,每个类和接口都是一种用户定义的类型。

按独立实现的观点(如面向类型的观点),下图中的每个矩形代表一种类型。

从实现方法看,四种类型运用了类的结构,一种运用了接口的结构。

图1:示范代码的UML类图以下的代码实现了每个用户定义的数据类型,我把实现写得很简单。

用这样的类型声明和类的定义,图2从概念的观点描述了Java指令。

Derived2 derived2 = new Derived2();图2 :Derived2 对象上的引用上文中声明了 derived2这个对象,它是Derived2类的。

图2种的最顶层把Derived2引用描述成一个集合的窗口,虽然其下的Derived2对象是可见的。

这里为每个Derived2类型的操作留了一个孔。

Derived2对象的每个操作都去映射适当的代码,按照上面的代码所描述的那样。

例如,Derived2对象映射了在Derived中定义的m1()方法。

而且还重载了Base类的m1()方法。

一个Derived2的引用变量无权访问 Base类中被重载的m1()方法。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用super.m1()的方法调用去使用这个方法。

关系到derived2这个引用的变量,这个代码是不合适的。

Derived2的其他的操作映射同样表明了每种类型操作的代码执行。

既然你有一个Derived2对象,可以用任何一个Derived2类型的变量去引用它。

如图1所示,Derived, Base和IType都是Derived2的基类。

所以,Base类的引用是很有用的。

图3描述了以下语句的概念观点。

Base base = derived2;图3:Base类引用附于Derived2对象之上虽然Base类的引用不用再访问m3()和m4(),但是却不会改变它Derived2对象的任何特征及操作映射。

无论是变量derived2还是 base,其调用m1()或m2(String)所执行的代码都是一样的。

两个引用之所以调用同一个行为,是因为Derived2对象并不知道去调用哪个方法。

对象只知道什么时候调用,它随着继承实现的顺序去执行。

这样的顺序决定了Derived2对象调用Derived里的m1()方法,并调用Derived2 里的m2(String)方法。

这种结果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类型,而不是引用的类型。

尽管如此,但不意味着你用derived2和 base引用的效果是完全一样的。

如图3所示,Base的引用只能看到Base类型拥有的操作。

所以,虽然Derived2有对方法m3()和m4()的映射,但是变量base不能访问这些方法。

运行期的Derived2对象保持了接受m3()和m4()方法的能力。

类型的限制使 Base的引用不能在编译期调用这些方法。

编译期的类型检查像一套铠甲,保证了运行期对象只能和正确的操作进行相互作用。

换句话说,类型定义了对象间相互作用的边界。

多态的依附性类型的一致性是多态的核心。

对象上的每一个引用,静态的类型检查器都要确认这样的依附和其对象的层次是一致的。

当一个引用成功的依附于另一个不同的对象时,有趣的多态现象就产生了。

(严格的说,对象类型是指类的定义。

)你也可以把几个不同的引用依附于同一个对象。

在开始更有趣的场景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的情况为什么不会产生多态。

多个引用依附于一个对象图2和图3描述的例子是把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引用依附于一个对象。

虽然Derived2对象在被依附之后仍保持了变量的类型,但是,图3中的Base类型的引用依附之后,其功能减少了。

结论很明显:把一个基类的引用依附于派生类的对象之上会减少其能力。

一个开发这怎么会选择减少对象能力的方案呢?这种选择是间接的。

假设有一个名为ref的引用依附于一个包含如下方法的类的对象:用一个Derived2的参数调用poly(Base)是符合参数类型检查的:方法调用把一个本地Base类型的变量依附在一个引入的对象上。

所以,虽然这个方法只接受Base类型的参数,但Derived2对象仍是允许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