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酶制剂

合集下载

新型酶制剂——β-甘露聚糖酶研究进展

新型酶制剂——β-甘露聚糖酶研究进展

北京博仕奥生物技术有 限公 司
[ 文献标识码】 C
植物细胞 壁 主要 由纤维 素 、 纤维 素及 木质 素 半
甘 露 聚 糖 酶 。杨 文 博 ( 9 5 、 红 英 (0 3 、 1 9 )余 2 0 ) 吴襟 (0 0 分别 对地 衣 芽孢 杆 菌 B cl s ihe o r s 20 ) aiu c inf mi l l o N 一2 K 7产生 的碱 性 B 甘露 聚糖酶 、 草芽孢 杆菌 一 枯
来越 受 到重视 , 在饲料 中添加酶 制剂 是解 决这 一 问 题 的 主要 途径 。甘露 聚 糖 的完全 酶解 需要 B 甘露 一 聚 糖 酶 ( C .. 7 )B 甘 露 糖 苷 酶 (C ... ) E 3 1 8 、一 2 . E 321 5 、 2 B一葡 糖 苷 酶 (C .. 2 ) 一半 乳 糖 苷 酶 E 3 1 1、 2 .
S 一 2产 生 的 巾性 B 甘露 聚糖 酶 、诺 卡 氏菌 形放 A 2 ~
线 菌 N c rif m at o ct A —5 0 产 生 oadoo ci myee N 3 4 C r n s
等物 质 构成 。甘 露 聚糖 是植 物半 纤 维 素 的重 要 组 分, 由 B 1 一 一 是 一 , D 甘露 糖 连接 而成 的线 状 多聚 体 . 4
维普资讯
广东饲 料 第 1 6卷第 6期 2 0 0 7年 1 2月
新型酶制剂
[ 中图分类号】 9 37 S 6.
I 3 一甘露聚糖酶研究进展
[ 3  ̄ ] 0 — 6 3 2 0 )6 0 2— 3 1 5 8 1 (0 7 0 — 0 10 0
等) 发芽 的种子 中 以及 天南 星科 植物魔 芋 萌发 的球 茎 中都发 现 了 B 甘 露 聚糖 酶酶 活 的存在 。而 微 生 一

甘露聚糖酶作用原理

甘露聚糖酶作用原理

β-甘露聚糖酶(endo-1,4-β-mannanase)是一种新型的酶制剂,属于一种半纤维素酶类,它除具有一般非淀粉多糖(NSP)酶类的作用——降解NSP,降低肠道粘度,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外;近来很多研究表明,β-甘露聚糖酶还是一种多功能的促生长剂,因为它可以促进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I的分泌,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提高瘦肉率;同时,它还可消除豆类中富含的β-甘露聚糖对葡萄糖吸收的干扰,极大提高饼粕尤其是豆粕的能量消化率。

实际使用中还可看出,添加了β-甘露聚糖酶后动物的抵抗力及整齐度都有提高。

NSP的其中一种组分是β-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其在豆粕中的含量高于其它常用的饲料原料。

β-甘露聚糖除了消化率低之外,还对家禽具有多方面负面的生理影响。

研究表明,即使是低浓度的β-甘露聚糖也可通过干扰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生成而降低从肠道中吸收葡萄糖的速率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过程(Nunes和Malmlof,1992)。

其它负面影响包括降低氮存留量、脂肪吸收率和氨基酸摄入量以及减少水的吸收而导致排泄物水分过多(Kratzer等,1967)。

-甘露聚糖在畜禽肠道细胞发育不完全,或在应激环境下,会过度刺激免疫反应,造成对生长性能的的伤害,引起不良免疫反应,摄食量下降,生长更加迟缓,造成体重轻的数量增加,群体均匀度变差。

表1 常见原料的β-甘露聚糖含量β-甘露聚糖酶作用特点:◆β-甘露聚糖酶是一种多功能的促生长剂,可以促进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I的分泌,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提高瘦肉率,促进生长。

◆消除饲料中甘露聚糖对葡萄糖吸收的干扰,极大提高豆粕的能量消化率,能给玉米豆粕型日粮提高100-150kcal/kg的代谢能。

甘露聚糖分解产生的甘露寡糖,可被动物肠道中的有益菌吸收,改善菌群组成,减少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感染。

减少肉鸡球虫病的危害,提高肉鸡均匀度。

◆降低肠道粘度,促进能量、蛋白、纤维素的消化和吸收。

几种抗氧化酶的作用

几种抗氧化酶的作用

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新型酶制剂,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酶,广泛分布于各种生物体内,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SOD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是生物体内清除自由基的首要物质。

SOD在生物体内的水平高低意味着衰老与死亡的直观指标;现已证实,由氧自由基引发的疾病多达60多种。

它可对抗与阻断因氧自由基对细胞造成的损害,并及时修复受损细胞。

由于现代生活压力,环境污染,各种辐射和超量运动都会造成氧自由基大量形成;因此,生物抗氧化机制中SOD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按其所含金属辅基不同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含铜(Cu)锌(Zn)金属辅基的称(Cu.Zn—SOD),最为常见的一种酶,呈绿色,主要存在于机体细胞浆中;第二种是含锰(Mn)金属辅基的称(Mn—SOD),呈紫色,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原核细胞内;第三种是含铁(Fe)金属辅基的称(Fe—SOD),呈黄褐色,存在于原核细胞中。

SOD是一种含有金属元素的活性蛋白酶。

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能催化如下的反应:O2-+H+→H2O2+O2,O2-称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是生物体多种生理反应中自然生成的中间产物。

它是活性氧的一种,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是生物氧毒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SOD是机体内天然存在的超氧自由基清除因子,它通过上述反应可以把有害的超氧自由基转化为过氧化氢。

尽管过氧化氢仍是对机体有害的活性氧,但体内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会立即将其分解为完全无害的水。

这样,三种酶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氧化链条。

目前,人们认为自由基(也称游离基)与绝大部分疾病以及人体的衰老有关。

所谓的自由基就是当机体进行代谢时,能夺去氧的一个电子,这样这个氧原子就变成自由基。

自由基很不稳定,它要在身体组织细胞的分子中再夺取电子来使自己配对,当细胞分子推陈出新一个电子后,它也变成自由基,又要去抢夺细胞膜或细胞核分子中的电子,这样又称会产生新的自由基。

(2023)年产580吨新型酶制剂项目环评报告书(一)

(2023)年产580吨新型酶制剂项目环评报告书(一)

(2023)年产580吨新型酶制剂项目环评报告书(一)项目概述该项目是以生物法制酶剂为主要产品的生产线,项目规划年产能为580吨。

酶制剂是一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生物技术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制药等领域。

项目优势1.采用最新工艺技术,生产效率高。

2.产品竞争力强,市场需求大。

3.环保性能好,符合国家政策。

环境影响评价经过专业的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小。

项目采用的生产工艺技术以及环保设施的建设,可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我们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为确保项目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我们将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安全监控体系,完善应急预案等方面的工作,从源头上保障安全。

经济效益该项目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盈利,并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积极影响。

该项目的建设将对提高公司的综合实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秉承“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创品牌”的企业宗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继续注重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后续措施1.项目建设方将继续加强对环保设施的运行和维护。

2.项目建设方将对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进行不断改进和提升。

3.项目建设方将继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和应急预案。

4.与政府部门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遵守相关法规政策。

关于环保该项目的环境影响主要涉及对空气、水和噪声的影响。

通过加强环保设施建设、运行和维护,并对工艺流程实施控制,使得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同时,项目建设方还将积极推进垃圾分类等环保行动,做到源头减排,保障环境质量。

对当地经济的促进该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当地提高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还将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共同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经济繁荣。

项目的建设将对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地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建设过程中将注重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新型酶制剂汇总范文

新型酶制剂汇总范文

新型酶制剂汇总范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酶制剂在生物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酶制剂是由特定酶组成的一种混合物,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加速生物化学反应的进行。

新型酶制剂的出现为许多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比如食品工业、医药领域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型酶制剂。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转酯酶。

转酯酶是一种能够加速酯键水解反应的酶,可以将酯底物转化为酸和相应的醇。

传统的酯化反应需要高温和高压下进行,并且产率往往较低。

而转酯酶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催化反应,大大提高了反应的效率和产率。

转酯酶在食品工业和医药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制备食品添加剂、酯类药物等。

另外,葡萄糖异构酶也是一种重要的新型酶制剂。

葡萄糖异构酶是一种能够将葡萄糖转化为果糖的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葡萄糖异构酶可以通过改变葡萄糖和果糖之间的平衡来控制糖的甜度,从而在食品加工中替代糖类,减少甜度和热量。

此外,葡萄糖异构酶还可以用于生物酿造和生物燃料产业,能够提高发酵过程中的产量和效率。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新型酶制剂叫做葡聚糖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葡聚糖酶是一种能够降解葡聚糖的酶,可以分解葡聚糖为单糖单元,从而提高食品消化的效率。

葡聚糖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能够减少面包、面条等淀粉类食品的胀气和消化不良问题。

此外,葡聚糖酶还可以用于土壤改良和生物能源产业,能够降解植物纤维素,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还有一种新型酶制剂是脂肪酶,也称为脂肪水解酶。

脂肪酶是一种能够加速脂肪水解反应的酶,可以将复杂的脂肪分子水解为简单的脂肪酸和甘油。

脂肪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能够降低食品中的脂肪含量,提高食品的健康性。

此外,脂肪酶还可以用于生物柴油产业,能够将动物脂肪和植物油转化为可燃的生物柴油。

总之,新型酶制剂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转酯酶、葡萄糖异构酶、葡聚糖酶和脂肪酶等新型酶制剂的出现,为食品工业、医药领域以及能源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酶制剂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酶制剂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酶制剂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一、酶制剂的定义和分类1.1 酶制剂的概念和作用酶制剂是指生物酶用于改变商品或原料的化学或物理性质的一种制剂。

酶制剂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性质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2 酶制剂的分类及应用领域酶制剂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动物酶、植物酶、微生物酶等;根据其作用方式又可以分为单一酶、复合酶。

酶制剂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制药、纺织、皮革、造纸、石化、环保等行业,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1)食品饮料行业:酶制剂可以用于面包类、糖果类、奶制品、果汁果酱等,改善口感和其他特性。

(2)医药、保健品和化妆品行业:酶制剂可以应用于药物合成、生产酵素、肽类、糖类等。

(3)工业酶市场:酶制剂在清洁剂、除臭剂、油料加工、酿造、造纸、皮革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

(4)农业酶市场:酶制剂在饲料添加、饲料添加剂、油料压榨、污水处理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

二、酶制剂市场现状2.1 酶制剂市场规模国内酶制剂市场刚刚起步,但市场规模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和稳步的增长。

按照目前市场情况和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几年国内酶制剂市场发展速度将不断加快。

据立木信息咨询发布的《中国酶制剂市场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22版)》显示:2017年全球酶制剂市场规模45.8亿美元,同比增长21.5%;2018年全球酶制剂市场规模49.5亿美元,同比增长8.0%;2019年全球酶制剂市场规模53.2亿美元,同比增长7.6%;2020年全球酶制剂市场规模57.0亿美元,同比增长7.2%;2021年全球酶制剂市场规模61.0亿美元,同比增长7.0%。

2021年中国酶制剂产量169.7万标准吨,同比增长5.26%。

2021年中国酶制剂需求量159.9万标准吨,同比增长5.02%。

2.2 酶制剂行业发展历程上个世纪末,中外有限公司推出了市场上的第一批酶制剂,标志着中国酶制剂市场的开端。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酶制剂市场一直高速增长。

中国卫生部认证sod六大作用

中国卫生部认证sod六大作用

中国卫生部认证sod六大作用
SOD是超氧水化酶的简称,是一种金属酶类,根据所含金属辅基不同,分为Cu、Zn-SOD,Fe-SOD,Mn-SOD和Ni-SOD四类。

超氧水化酶是一种新型酶制剂,它在生物界的分布极广,几乎从人到细胞,从动物到植物,都有它的存在。

中国卫生部认证的SOD六大作用包括:
1.抗辐射:可以抵抗辐射对人体的损伤,保护细胞健康和机能。

2.增强免疫力: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健康和机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3.祛血脂:软化血管,清除血管内阻力,预防心脑血管等疾病。

4.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障细胞和代谢功能健康,预防疾病。

5.美容:促进代谢,增强细胞活力和更新,保持年轻,定格青春。

6.抗衰老:SOD已纳入到药物成分中,可以抗衰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相关网站。

面粉中常用的酶制剂的作用机理及应用方法

面粉中常用的酶制剂的作用机理及应用方法
(2)在面包中添加真菌α-淀粉酶使面包变得柔软,增强伸展性和保持气体的能力,容积增大,出炉后制成触感良好面包。
(3)真菌α-淀粉酶作用淀粉产生的糊精,又对改良面包外皮色泽已有良好的效果。
3、细菌α-淀粉酶
细菌α-淀粉酶一般是耐热的枯草杆菌α-淀粉酶在作用机理上与真菌α-淀粉酶有一定的差别。同样以可溶性淀粉作底物时,真菌α-淀粉酶的水解终产物主要是麦芽糖和麦芽三糖;而细菌α-淀粉酶的终产物主要是短链糊精。两者的性质差异也很大。其最适pH值为5.0最适温度为80℃~90℃。
因此,优良的面包制造,必须添加适量的α-淀粉酶。
在面包生产中添加α-淀粉酶,使面包变得柔软,增强伸展性和保持气体的能力,容积增大,出炉后制成触感较好的面包,此外,由于α-淀粉酶作用淀粉所生成的糊精,对改良面包外皮色泽已有较好的效果。
2、真菌α-淀粉酶
真菌α-淀粉酶简称FAA,来源于米曲霉,作为传统酶制造,是第一个应用于面包制作的微生物酶,它取代了麦芽是由于麦芽中的淀粉酶含量不稳定,而且含有蛋白水解酶,真菌α-淀粉酶具有更稳定的活性而不含蛋白质酶活性,所以此酶应用十分广泛。
由于其较高的耐热性,在烘培是仍有酶活性,从而产生过多的可溶性糊精,结果使得最终制品发粘而不是和在面包中大量使用。但与真菌α-淀粉酶相比,它能产生很好的抗老化效果。而对面包的弹性和口感都优于真菌α-淀粉酶,因而小规模的使用及如何解决其耐高温而造成最终产品发粘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α-淀粉酶具有仿腐抗老的能力,其机理是此酶将淀粉分解生成地分子量糊精火地分子量的分支淀粉,能干涉支链淀粉的重结晶。产生的糊精会干涉面包中膨胀淀粉粒与蛋白质网络结构的相互作用,而且支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中裂开的键有助于支链淀粉-脂肪复合物的形成。
面筋蛋白由麦谷蛋白和麦醇蛋白组成,面筋蛋白中的半胱氨酸是面筋的空间结构和面团形成的关键。蛋白质分子间的作用取决于二硫键-S-S-的数目和大小。二硫键可在分子内形成(麦醇蛋白),也可以在分子间形成(麦谷蛋白)

几种抗氧化酶的作用

几种抗氧化酶的作用

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新型酶制剂,是生物体重要的抗氧化酶,广泛分布于各种生物体,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SOD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是生物体清除自由基的首要物质。

SOD在生物体的水平高低意味着衰老与死亡的直观指标;现已证实,由氧自由基引发的疾病多达60多种。

它可对抗与阻断因氧自由基对细胞造成的损害,并及时修复受损细胞。

由于现代生活压力,环境污染,各种辐射和超量运动都会造成氧自由基大量形成;因此,生物抗氧化机制中SOD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按其所含金属辅基不同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含铜(Cu)锌(Zn)金属辅基的称(Cu.Zn—SOD),最为常见的一种酶,呈绿色,主要存在于机体细胞浆中;第二种是含锰(Mn)金属辅基的称(Mn—SOD),呈紫色,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原核细胞;第三种是含铁(Fe)金属辅基的称(Fe—SOD),呈黄褐色,存在于原核细胞中。

SOD是一种含有金属元素的活性蛋白酶。

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能催化如下的反应:O2-+H+→H2O2+O2,O2-称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是生物体多种生理反应中自然生成的中间产物。

它是活性氧的一种,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是生物氧毒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SOD是机体天然存在的超氧自由基清除因子,它通过上述反应可以把有害的超氧自由基转化为过氧化氢。

尽管过氧化氢仍是对机体有害的活性氧,但体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会立即将其分解为完全无害的水。

这样,三种酶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氧化链条。

目前,人们认为自由基(也称游离基)与绝大部分疾病以及人体的衰老有关。

所谓的自由基就是当机体进行代谢时,能夺去氧的一个电子,这样这个氧原子就变成自由基。

自由基很不稳定,它要在身体组织细胞的分子中再夺取电子来使自己配对,当细胞分子推出新一个电子后,它也变成自由基,又要去抢夺细胞膜或细胞核分子中的电子,这样又称会产生新的自由基。

污水处理中的新型微生物与酶制剂

污水处理中的新型微生物与酶制剂
酶制剂的固定化技术
通过固定化技术将酶制剂固定在载体上,提高酶制剂的稳定性和使用 寿命。
酶制பைடு நூலகம்与其他技术的联合应用
将酶制剂与其他污水处理技术结合使用,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 ,以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降低运行成本。
04
新型微生物与酶制剂的联合应 用
联合应用的优势与效果
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新型微生物与酶制剂的联合应用 能够显著提高污水中污染物的降 解效率,减少废水中的有害物质 。
02
新型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 用
微生物种类与特性
01
硝化细菌
将氨氮氧化为硝酸盐,是污水处理 中重要的硝化菌。
聚磷菌
在厌氧条件下释放磷,在好氧条件 下吸收磷,用于去除磷元素。
03
02
反硝化细菌
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是污水处理 中重要的脱氮菌。
硫氧化菌
将硫化物氧化为硫酸盐,用于去除 硫元素。
04
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功能
新型微生物的研发与筛选
基因工程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微生物的降解性能和适应能力。
富集培养
通过特定的培养条件,筛选出具有优良性能的微生物。
生物反应器
利用生物反应器模拟自然环境,对微生物进行大规模培养和筛选。
生物信息学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分析,预测其降解性能和适应能力。
03 酶制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降解有机物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将其转化为简单的 无机物,如二氧化碳和水。
去除氮、磷等营养盐
微生物通过硝化、反硝化、聚磷等过程,去 除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盐。
去除重金属
微生物通过吸附或转化重金属,将其从污水 中去除。
产生生物絮凝剂

新型酶制剂汇总

新型酶制剂汇总

新型酶制剂――β-甘露聚糖酶研究进展植物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等物质构成。

甘露聚糖是植物半纤维素的重要组分,是由β-1,4-D-甘露糖连接而成的线状多聚体,在多糖的侧链上主要有葡萄糖基、乙酰基和半乳糖基等取代基团,图1为甘露聚糖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甘露聚糖具有高亲水性,在单胃动物的消化道内大量吸水,增加了消化道内容物的粘度,抵抗胃肠的蠕动,直接影响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近年来,随着豆类产品(豆粕等)在动物饲料中的广泛应用,甘露聚糖的抗营养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

甘露聚糖的完全酶解需要β-甘露聚糖酶(EC3.2.1.78)、β-甘露糖苷酶(EC3.2.1.25)、β-葡糖苷酶(EC3.2.1.21)、α-半乳糖苷酶(EC3.2.1.22)和脱乙酰酶(EC3.1.1.6)的协同作用,其中β-甘露聚糖酶在饲料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1. β-甘露聚糖酶的来源和酶学性质研究β-甘露聚糖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些低等动物(如海洋软体动物Littorina brevicula)的肠道分泌液中、某些豆类植物(如长角豆、瓜儿豆等)发芽的种子中以及天南星科植物魔芋萌发的球茎中都发现了β-甘露聚糖酶酶活的存在。

而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则是饲用β-甘露聚糖酶的主要来源,各种微生物产生β-甘露聚糖酶的条件和所产酶活性的高低、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以及蛋白质一级结构等均有所不同。

微生物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具有活性高、成本低、提取方便以及比动植物来源的有更广的作用pH 值、温度范围和底物专一性等显著特点,备受研究者的重视,其中,细菌中的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弧菌,真菌中的曲霉、青霉、酵母、木霉和放线菌中的链霉菌等产的β-甘露聚糖酶等研究的较多,表1中列出了部分微生物产的β-甘露聚糖酶及其酶学特性。

目前,已有许多不同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获得了纯化,如田新玉(1993)首先报道了嗜碱性芽孢杆菌Bacillus sp.N16- 5 产生的3 种胞外碱性β-甘露聚糖酶。

6、清氧因子——对抗自由基

6、清氧因子——对抗自由基

一、清氧因子简介清氧因子(超氧物歧化酶一种)新型酶制剂。

它在生物界的分布极广,几乎从动物到植物,甚至从人到单细胞生物,都有它的存在。

清氧因子被视为生命科技中最具神奇魔力的酶、人体内的垃圾清道夫。

清氧因子是氧自由基的自然天敌,是机体内氧自由基的头号杀手,是生命健康之本。

全球118位科学家发表联合声明:自由基是万病之源,清氧因子是健康之本。

体内的清氧因子活性越高,寿命就越长。

清氧因子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酶,广泛分布于各种生物体内,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清氧因子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是生物体内清除自由基的首要物质。

清氧因子在生物体内的水平高低意味着衰老与死亡的直观指标;现已证实,由氧自由基引发的疾病多达100多种。

它可对抗与阻断因氧自由基对细胞造成的损害,并及时修复受损细胞,复原因自由基造成的对细胞伤害。

清氧因子是一种含有金属元素的活性蛋白酶。

清氧因子是人类对抗自由基的第一道防线,是清除体内过剩自由基最有效的酶。

清氧因子集清除、激活、再生、修复、自愈、供养人体细胞六位为一体,对因免疫力低下引起的各处症状、慢病久症状态有突出功效。

特别是通过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完成清除体内垃圾(自由基),激活神经干细胞分化,促进脑神经及组织细胞再生,修复因免疫力低下对心、肾、神经、大脑、皮肤等人体组织的损伤,增强机体伤后的自愈能力,供给营养补充。

二、清氧因子对抗自由基原理自由基又称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氧因子是阳离子,是体内细胞的超氧自由基清除因子,它通过阴阳离子结合把有害的超氧自由基转化为过氧化氢。

最后以水的形式排出体外。

这样,清氧因子酶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的防氧化链条,使人体免受自由基的侵害,因此在各种慢性、老年性、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氧因子是一种活性极强的酶制剂,以壳聚糖为载体,使其性质稳定,不易被氧化,是目前生物学、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中世界级的高、尖、精课题。

国内外常见酶制剂产品及生产方法

国内外常见酶制剂产品及生产方法

国内外常见酶制剂产品及生产方法酶制剂是一种由生物催化剂酶组成的产品,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食品工业、制药工业、农业和环境保护等。

以下是一些国内外常见的酶制剂产品以及它们的生产方法。

1.蛋白酶:蛋白酶是一种能够水解蛋白质的酶制剂。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蛋白酶产品包括胶原酶、淀粉酶和动物性胰蛋白酶等。

这些蛋白酶的生产通常使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例如利用大肠杆菌、酵母菌或者放线菌等进行发酵培养,然后通过离心、膜过滤和浓缩等工艺步骤得到精制的酶制剂。

2.脱氢酶:脱氢酶是一类能够催化氧化还原反应的酶制剂,包括脱氢酶、过氧化物酶和氧化酶等。

这些酶制剂的生产方法常常通过细胞工程技术来实现。

首先,将目标基因转入宿主细胞,并通过适当的培养条件和诱导剂来提高目标基因的表达水平。

然后,对发酵培养得到的细胞进行破碎,使用离心、超滤和柱层析等工艺步骤来提纯目标酶制剂。

3.混合酶:混合酶是一种含有多种酶活性的复合酶制剂,常用于饲料工业、肉类加工和农业等领域。

这些混合酶通常通过纯酶和非纯酶的混合物的方法生产。

首先,将多种单一酶制剂与适当的非酶助剂混合,并进行相应的活性检测和稳定性检测。

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加工工艺,如喷雾干燥和球磨研磨等,来提高混合酶的稳定性和活性。

4.反转录酶:反转录酶是一种能够将RNA逆转录为DNA的酶制剂,常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应用。

这些反转录酶通常通过重组DNA技术生产。

首先,将反转录酶的基因序列克隆到适当的表达载体中,并转入宿主菌中进行表达。

然后,使用柱层析和膜过滤等工艺步骤来纯化反转录酶制剂。

5.脂肪酶:脂肪酶是一种能够催化脂肪水解的酶制剂,常用于乳品加工和食品加工。

这些脂肪酶通常通过酵母菌发酵的方法生产。

首先,将脂肪酶基因转入酵母菌中,并通过培养和诱导等步骤提高目标基因的表达。

然后,通过破细胞和加工工艺来提取和纯化脂肪酶制剂。

总而言之,常见的酶制剂产品包括蛋白酶、脱氢酶、混合酶、反转录酶和脂肪酶等。

几种抗氧化酶的作用

几种抗氧化酶的作用

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新型酶制剂,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酶,广泛分布于各种生物体内,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SOD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是生物体内清除自由基的首要物质。

SOD在生物体内的水平高低意味着衰老与死亡的直观指标;现已证实,由氧自由基引发的疾病多达60多种。

它可对抗与阻断因氧自由基对细胞造成的损害,并及时修复受损细胞。

由于现代生活压力,环境污染,各种辐射和超量运动都会造成氧自由基大量形成;因此,生物抗氧化机制中SOD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按其所含金属辅基不同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含铜(Cu)锌(Zn)金属辅基的称(Cu.Zn—SOD),最为常见的一种酶,呈绿色,主要存在于机体细胞浆中;第二种是含锰(Mn)金属辅基的称(Mn—SOD),呈紫色,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原核细胞内;第三种是含铁(Fe)金属辅基的称(Fe—SOD),呈黄褐色,存在于原核细胞中。

SOD是一种含有金属元素的活性蛋白酶。

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能催化如下的反应:O2-+H+→H2O2+O2,O2-称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是生物体多种生理反应中自然生成的中间产物。

它是活性氧的一种,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是生物氧毒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SOD是机体内天然存在的超氧自由基清除因子,它通过上述反应可以把有害的超氧自由基转化为过氧化氢。

尽管过氧化氢仍是对机体有害的活性氧,但体内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会立即将其分解为完全无害的水。

这样,三种酶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氧化链条。

目前,人们认为自由基(也称游离基)与绝大部分疾病以及人体的衰老有关。

所谓的自由基就是当机体进行代谢时,能夺去氧的一个电子,这样这个氧原子就变成自由基。

自由基很不稳定,它要在身体组织细胞的分子中再夺取电子来使自己配对,当细胞分子推陈出新一个电子后,它也变成自由基,又要去抢夺细胞膜或细胞核分子中的电子,这样又称会产生新的自由基。

新型酶制剂汇总

新型酶制剂汇总

新型酶制剂――β-甘露聚糖酶研究进展植物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等物质构成。

甘露聚糖是植物半纤维素的重要组分,是由β-1,4-D-甘露糖连接而成的线状多聚体,在多糖的侧链上主要有葡萄糖基、乙酰基和半乳糖基等取代基团,图1为甘露聚糖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甘露聚糖具有高亲水性,在单胃动物的消化道内大量吸水,增加了消化道内容物的粘度,抵抗胃肠的蠕动,直接影响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近年来,随着豆类产品(豆粕等)在动物饲料中的广泛应用,甘露聚糖的抗营养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

甘露聚糖的完全酶解需要β-甘露聚糖酶(EC3.2.1.78)、β-甘露糖苷酶(EC3.2.1.25)、β-葡糖苷酶(EC3.2.1.21)、α-半乳糖苷酶(EC3.2.1.22)和脱乙酰酶(EC3.1.1.6)的协同作用,其中β-甘露聚糖酶在饲料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1. β-甘露聚糖酶的来源和酶学性质研究β-甘露聚糖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些低等动物(如海洋软体动物Littorina brevicula)的肠道分泌液中、某些豆类植物(如长角豆、瓜儿豆等)发芽的种子中以及天南星科植物魔芋萌发的球茎中都发现了β-甘露聚糖酶酶活的存在。

而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则是饲用β-甘露聚糖酶的主要来源,各种微生物产生β-甘露聚糖酶的条件和所产酶活性的高低、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以及蛋白质一级结构等均有所不同。

微生物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具有活性高、成本低、提取方便以及比动植物来源的有更广的作用pH 值、温度范围和底物专一性等显著特点,备受研究者的重视,其中,细菌中的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弧菌,真菌中的曲霉、青霉、酵母、木霉和放线菌中的链霉菌等产的β-甘露聚糖酶等研究的较多,表1中列出了部分微生物产的β-甘露聚糖酶及其酶学特性。

目前,已有许多不同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获得了纯化,如田新玉(1993)首先报道了嗜碱性芽孢杆菌Bacillus sp.N16- 5 产生的3 种胞外碱性β-甘露聚糖酶。

基因工程技术在新型酶制剂开发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在新型酶制剂开发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在新型酶制剂开发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内的基因来改变其性状的技术。

在新型酶制剂开发中,基因工程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基因工程技术在新型酶制剂开发中的应用。

首先,基因工程技术能够通过选择性基因克隆来制备特定酶。

通过分析目标酶基因的序列和结构,科研人员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标酶基因克隆到适当的表达载体中。

表达载体可以在合适的表达宿主中表达目标酶,从而获得大量纯净的酶。

这种方法比传统的酶提取方法更有效,也能提高酶的产量。

其次,基因工程技术允许对目标酶基因进行特定的改造。

通过特定的酶基因突变、基因插入或基因删除,科研人员可以改变目标酶的性状,例如提高酶的活性、稳定性或选择性。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开发出更高效、更稳定的新型酶制剂。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通过分子进化、DNA重组等方法筛选和优选具有特定性状的酶。

第三,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利用酶的基因工程进行大规模生产。

通过将目标酶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等微生物的表达载体中,科研人员可以将目标酶表达到大量微生物中,并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特性来实现酶的大规模生产。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酶的产量,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新型酶制剂更具商业应用的可行性。

另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通过蛋白工程方法对酶进行改造。

通过对酶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定点突变或随机突变,科研人员可以获得具有特定性状的酶变体。

这些变体可以具有更高的活性、更好的稳定性或更适合特定反应条件的性状。

蛋白工程方法还可以对酶进行结构优化,从而提高酶的催化效率和反应特异性。

总之,基因工程技术在新型酶制剂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选择性基因克隆、基因改造、大规模生产和蛋白工程等方法,科研人员可以开发出更高效、更稳定和更具特异性的酶制剂,为工业生产和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基因工程制备的新型酶制剂进入市场,为人类的生活和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益处。

酶制剂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及效果浅析

酶制剂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及效果浅析

酶制剂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及效果浅析一、酶制剂概述1.酶制剂的定义酶制剂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引起生物催化反应的微生物系列酶类制剂。

酶制剂可分为单一酶和复合酶,常用的包括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等。

2.酶制剂的分类酶制剂可分为多种类型,例如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以及多种复合酶制剂等。

3.酶制剂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酶制剂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纺织工业中。

酶制剂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化学制剂,成为一种新型的加工剂。

酶制剂在纺织加工过程中的特殊功能及成本效益是其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常用的酶制剂包括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等。

二、酶制剂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1.酶制剂在纺织前处理中的应用(1)漂白在纺织前处理中,常常需要使用漂白剂来去除纺织品表面的污渍、杂质等。

然而,传统的漂白剂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环境负担较大。

而利用酶制剂则可不用使用如此多的化学物质,实现了低碳环保。

(2)去渍清洗去渍是一件耗费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的工作。

而酶制剂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去除污渍,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酶制剂具有较强的特异性,能较精确地作用于特定的污渍,而非将整个纺织品脱色。

2.酶制剂在染色中的应用(1)催化染色常见的催化染色工艺是通过催化剂将染料与纤维材料结合形成牢固的化学结合。

而酶催化染色则是通过利用酶制剂的特殊性质,促进染料与纤维材料之间的化学反应,形成更加牢固的化学结合。

酶催化染色工艺不仅能够节省用量,还能提高染色效果,提高纺织品的色牢度和耐久性。

(2)酶催化还原染色酶催化还原染色是一种新型的染色工艺。

通过使用酶制剂根据不同的材料和染料的组合来实现不同的染色效果。

酶催化还原染色能够带来更加鲜艳、明亮的色彩效果,并且这种染色工艺对环境污染较少。

3.酶制剂在印染加工中的应用(1)酶法印花酶法印花是利用酶制剂在压花和染色过程中发挥的特殊功能,实现更加高效的印染过程。

酶法印花不仅能够实现更加鲜艳、明亮的色彩效果,还能够提高印染品的柔软度和手感。

TG酶

TG酶

TG酶(南宁东恒华道谷氨酰胺转氨酶)作为一种新型的酶制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刚刚起步,但其优越的性能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股TG酶(南宁东恒华道谷氨酰胺转氨酶)热已由日、美、欧等少数发达国家逐步蔓延开来。

对致力于发展中国食品工业,提升国产食品质量的诸多人士,很多人都想急切地了解如何使用TG酶酶,相当多的一些学者研究人员正在研究TG酶酶在食品的应用问题。

那么氨酰胺转氨酶在肉制品中应用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1.TG酶(南宁东恒华道谷氨酰胺转氨酶)的最适pH为6~7,所以使用时应尽量使TG酶使用的环境在pH6~7之间,最好不要超过5~8的范围。

2.TG酶(南宁东恒华道谷氨酰胺转氨酶)的活性在40℃保持稳定,在超过40℃之后逐渐减弱,对于反应时间10分钟的最适温度是50~55℃,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最适反应温度也会降低,而温度高时由于食品尤其是鱼、肉、乳制品等食品容易发生变质,所以反应温度的确定,是所有因素中最为关键也最难确定的因素,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它直接影响到TG酶的添加量及其催化反应所需时间长短,一般地,对于鱼肉等低油易变质的产品所选反应温度都较低(1~10℃),而相应反应时间较长(2~12小时以上),一般来说,反应温度不高于40℃。

3.作用对象。

首先TG酶(南宁东恒华道谷氨酰胺转氨酶)的作用对象是蛋白质,催化的是其中“可反应”的谷氨酰胺残基发生反应,所以蛋白质的含量及其中“可反应”的谷氨酰胺残基含量对TG酶的作用效果都有很大影响,其次,要发生反应还需有赖氨酸残基的存在(否则TG酶的作用只能是改变蛋白质的溶解性及与之相关的性质),常见的TG酶(南宁东恒华道谷氨酰胺转氨酶)的良好底物有牛奶中的酪蛋白及其钠盐,肉中的明胶及肌球蛋白、大豆蛋白中的11s球蛋白及7s球蛋白。

4.创造无氧环境。

由于TG酶(南宁东恒华道谷氨酰胺转氨酶)是一种带有半胱氨酸活性中心的SH酶,而SH -基团的氧化会使酶失去活性,故在加工中应用时必须尽可能地保持酶的活力,使TG酶(南宁东恒华道谷氨酰胺转氨酶)的作用效果更为理想。

酶制剂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

酶制剂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

酶制剂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
酶制剂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制剂,其具有非常强大的特性,在畜牧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畜牧业中的酶制剂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一是促进饲料消化。

酶制剂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和其它营养素,增加饲料的消化率,给畜牧业中的农ダ業者带来了更多的报酬。

二是促进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酶制剂中的酶活性可以促进维生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使畜牧业中的动物快速地从食物中取得营养。

三是促进动物生长发育。

酶制剂含有激素和多种微量元素,能够有效地增强动物体内免疫功能,促进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畜牧业的产量。

四是提高畜牧业中的水分利用率。

动物体内的酶可以分解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增加水的利用率,从而减少畜牧业中的水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畜牧业的效益。

五是减少带病畜群的死亡率。

酶制剂可以有效地提高服用饲料的动物的消化功能,巩固饲料对带病畜群的人口,提高营养状况,从而有利于降低死亡率。

总之,酶制剂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畜牧业生产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社会收益。

只要畜牧业生产者正确使用酶制剂,可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酶制剂――β-甘露聚糖酶研究进展植物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等物质构成。

甘露聚糖是植物半纤维素的重要组分,是由β-1,4-D-甘露糖连接而成的线状多聚体,在多糖的侧链上主要有葡萄糖基、乙酰基和半乳糖基等取代基团,图1为甘露聚糖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甘露聚糖具有高亲水性,在单胃动物的消化道内大量吸水,增加了消化道内容物的粘度,抵抗胃肠的蠕动,直接影响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近年来,随着豆类产品(豆粕等)在动物饲料中的广泛应用,甘露聚糖的抗营养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

甘露聚糖的完全酶解需要β-甘露聚糖酶(EC3.2.1.78)、β-甘露糖苷酶(EC3.2.1.25)、β-葡糖苷酶(EC3.2.1.21)、α-半乳糖苷酶(EC3.2.1.22)和脱乙酰酶(EC3.1.1.6)的协同作用,其中β-甘露聚糖酶在饲料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1. β-甘露聚糖酶的来源和酶学性质研究β-甘露聚糖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些低等动物(如海洋软体动物Littorina brevicula)的肠道分泌液中、某些豆类植物(如长角豆、瓜儿豆等)发芽的种子中以及天南星科植物魔芋萌发的球茎中都发现了β-甘露聚糖酶酶活的存在。

而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则是饲用β-甘露聚糖酶的主要来源,各种微生物产生β-甘露聚糖酶的条件和所产酶活性的高低、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以及蛋白质一级结构等均有所不同。

微生物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具有活性高、成本低、提取方便以及比动植物来源的有更广的作用pH 值、温度范围和底物专一性等显著特点,备受研究者的重视,其中,细菌中的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弧菌,真菌中的曲霉、青霉、酵母、木霉和放线菌中的链霉菌等产的β-甘露聚糖酶等研究的较多,表1中列出了部分微生物产的β-甘露聚糖酶及其酶学特性。

目前,已有许多不同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获得了纯化,如田新玉(1993)首先报道了嗜碱性芽孢杆菌Bacillus sp.N16- 5 产生的3 种胞外碱性β-甘露聚糖酶。

杨文博(1995)、余红英(2003)、吴襟(2000)分别对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ienoformis NK- 27产生的碱性β-甘露聚糖酶、枯草芽孢杆菌SA-22产生的中性β-甘露聚糖酶、诺卡氏菌形放线菌Nocardioform actinomycetes NA3- 540C 产生碱性β-甘露聚糖酶的纯化及性质作了报道。

在真菌方面,田亚平(1998)、王和平(2003)分别就黑曲霉WX- 96所产的β-甘露聚糖酶、里氏木酶RutC-30 所产的酸性β-甘露聚糖酶进行了酶纯化和性质研究。

国外Ademark (1998)和Yosida(1997)分别报道了黑曲霉、环状芽孢杆菌β-甘露聚糖酶的纯化和性质。

不同微生物所产的β-甘露聚糖酶的分子质量、最适反应pH、等电点、最适反应温度、酶动力学常数、底物专一性等都有一定的差异。

β-甘露聚糖酶的分子质量小的只有22 kDa,大的可以达到162 kDa,相差十分悬殊,但大部分在30 kDa~55 kDa。

表1. 部分微生物产生的β-甘露聚糖酶及其性质菌株分子量最适温度最适 pH 参考文献licheniformisTrichodermaharzianum32.5 55 3.0 Ferreira and FilhoBacillus subtilis 39 50-55 7.0 Zakaria et al Bacillusstearothermophilus73 70 5.5-7.5 Talbot and SyguschAspergillus fumigatus 60 60 4.5Puchart et al 63 60 4.5Aspergillus niger 40 __ 3.5 Ademark et al Sclerotium rolfsii 61.2 70 2.9 Gubiz et al Trichoderma reesei 46 75 5.0 Arisan-Atac et al图1 枯草芽孢杆菌图2假单胞菌真菌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的作用范围偏酸,一般在pH 4.0~5.5之间,最适反应温度一般在55℃~75℃。

如1990年Johnson K G研究的里氏木霉的甘露聚糖酶,最适pH为5.5,最适反应温度为65 ℃;李江华等研究的黑曲霉的甘露聚糖酶,最适pH为5.5,最适反应温度为35℃。

细菌和放线菌来源的甘露聚糖酶最适作用pH却常为中性或者偏碱性,最适反应温度为45℃~70℃。

细菌中,研究最多的是芽孢杆菌,除嗜碱芽孢杆菌高至pH 9.0以上之外,最适反应pH 多为5.5~7.0。

马建华等研究的枯草芽孢杆菌最佳反应pH为6.4,最适反应温度为50℃。

总之,真菌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作用偏酸性,而细菌和放线菌产β-甘露聚糖酶作用的pH近中性或偏碱性,且稳定性较好。

单胃动物饲料中使用的β-甘露聚糖酶要求是酸性的,国内外对来源于不同菌种的β-甘露聚糖酶的生产有所报道,但多集中在碱性和中性β-甘露聚糖酶方面,而关于酸性β-甘露聚糖酶的微生物发酵生产国内很少有报道,因此,对酸性β-甘露聚糖酶的研究及进行工业化推广将在饲料工业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可以开发生产酶活性高、适应性强的微生物菌种。

β-甘露聚糖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较快,到目前为止有Rhodothermus marinus (Politz等,2000)、Dictyoglomus thermophilum Rt46B1(Gibbs等,1999)、Aspergillus aculeatus(Christgau 等,1994)、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Ethier等,1998)、西红柿种子(Bewley 等,1997)等多种微生物和动植物的β-甘露聚糖酶基因先后被克隆和表达,这些为开发新的、能满足饲料工业需要的产酶菌提供了条件。

2. β-甘露聚糖酶的作用方式及其水解产物β-甘露聚糖酶是水解1,4-β-D-吡喃甘露糖为主链的内切水解酶,作用底物主要是半乳甘露聚糖、葡萄甘露聚糖、半乳葡萄甘露聚糖以及甘露聚糖。

不同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对不同来源的底物作用深度及其水解产物是不相同的。

β-甘露聚糖酶水解底物的方式和深度主要与α-半乳糖残基和葡萄糖残基在主链中的位置、含量、酯酰化的程度有关。

底物本身的物理状态也会影响酶对底物的作用,如结晶状态的甘露聚糖不易被降解。

甘露聚糖经β-甘露聚糖酶作用后,通过HPLC或纸层析方法分析,主要产物是寡聚糖(一般2~10个残基),产物聚合度的大小与酶和底物的来源有关(McCleary,1988;田新玉等,1993;杨文博等,1995;Arison- Atac等,1993),但相对来说产生单糖(甘露糖)很少或根本不产生。

寡聚糖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低聚糖;能明显地促进人体和动物肠道内有益菌——双歧杆菌的增殖,改善肠道内菌群结构是一种很好的双歧因子。

3. β-甘露聚糖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关于酶的分子特征和催化机制方面的研究报道还很少。

吴襟等利用化学修饰的方法对诺卡氏菌形放线菌产的甘露聚糖酶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证明了酶蛋白的巯基、酪氨酸残基及色氨酸残基是维持酶活性必需的基团。

进一步研究证实蛋白内部的二硫键是影响该酶热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Cann等从Thermoanaerobacterium polysaccharolyticum中克隆到一种高分子量(119.6kDa)甘露聚糖酶,缺失突变证明了该酶含有两个纤维素结合区和一个催化功能区。

4. β-甘露聚糖酶的应用研究4.1 β-甘露聚糖酶在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豆类、谷类及其副产品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抗营养因子——β-D-甘露聚糖,因不能被单胃动物消化,降低了饲料的利用率。

β-甘露聚糖酶具有能分解β-D-甘露聚糖,降低消化道内容物黏度;破坏细胞壁的结构,使营养物质能与消化酶充分接触;提高动物内源酶(如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等)的活性;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和提高肠黏膜的完整性等功能。

加入β-甘露聚糖酶能分解β-甘露聚糖,使之转化为甘露低聚糖,从而降低β-甘露聚糖的抗营养作用,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促进畜禽生长,减轻环境的污染。

另外,β-甘露聚糖酶分解β-D-甘露聚糖生成的甘露低聚糖,能吸附病原菌、促进肠道有益菌群的增殖,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长期使用可防止沙门氏菌、肉毒杆菌等致病菌的感染、在肠道的繁殖和定植,减少抗生素的添加量。

β-甘露聚糖酶能降解饲料中的甘露聚糖,不仅消除了甘露聚糖的抗营养作用,同时生成的甘露寡糖在动物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Dvorak的试验证实,甘露寡糖能提高仔猪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其原因可能是其提高了仔猪的免疫力,抑制了病原菌在胃肠道的增值。

甘露寡糖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能够刺激机体免疫应答,而且与病毒、毒素结合,减缓抗原的吸收,能够调节肠道的菌群,干扰病原菌的定植。

近年来关于甘露寡糖吸附霉菌毒素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Trenholm研究发现,甘露寡糖可结合玉米赤霉烯酮,通过物理吸附或直接结合霉菌毒素,且不影响其他饲料成分。

研究发现,甘露寡糖能够显著提高无菌仔猪血清和肠粘膜中IgA、IgG和IgM 的含量及血液中白细胞介素-2的水平,增强T淋巴细胞功能和小肠原始淋巴细胞的活性,增强小肠内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和促进淋巴细胞释放IFN-γ细胞素。

邵良平等报道,甘露寡糖能极显著提高仔猪白细胞分化抗体CD的水平。

3胃肠道非免疫防御系统主要组成成分为内源微生物群,而内源微生物群又常分为有益微生物群(如双歧杆菌属、真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和有害微生物群(如大肠杆菌属。

产气夹膜梭菌属、葡萄球菌属)。

研究表明,甘露寡糖能调控动物胃肠道微生态环境,促进有益菌的生长和繁殖,抑制有害菌对肠道的粘附和定植。

维持正常的消化道环境。

Sisak在日粮中添加0.1%的甘露寡糖,仔鸡盲肠、胴体沙门氏菌的检出率分别降低58%和56%。

Spring 报道,甘露寡糖能加强猪对沙门氏菌、溶血性大肠杆菌和弯杆菌等感染的免疫应答。

目前,国内外规模化生产甘露聚糖酶的企业有美国的ChemGen、丹麦novozyme、北京博仕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

β-甘露聚糖酶在单胃动物体内的作用位点决定了饲料中使用的β-甘露聚糖酶要求是酸性的(如表2)。

表2 β-甘露聚糖酶在动物体内的作用位点禽 4.67 2.94 5.8~6.20猪 3.0 6.0~6.4 Jackson等研究表明,β-甘露聚糖酶能提高玉米-豆粕型日粮鸡的饲料转化率,并促进肉鸡及火鸡的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

在产蛋初期的前12周,在饲料中添加β-甘露聚糖酶,鸡蛋的平均重量可增加约0.3g/只;产蛋期的第12周到第24周,可使蛋鸡的日产蛋量提高 0.7%~1.07%;24周以后添加,日产蛋量可增加约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