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研究
新时代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思路研究
新时代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思路研究摘要:要素市场化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形成“双循环”格局,彰显我国制度优势的必然之策。
本文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要素市场化改革政策演变历程,提出现阶段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难点和堵点,对进一步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及政策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要素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充裕而低廉的劳动力、土地和储蓄资本供给,而这些生产要素的供给体系方面仍存在体制机制阻碍和要素供给约束,传统的人口、土地、储蓄的红利已逐渐丧失。
这些体制机制障碍和供给约束包括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土地产权、土地市场收益分配机制、资金价格管制等,这些供给约束深刻影响着劳动供给、土地和资源供给、资本供给的成本和效率。
生产要素是生产关系的依托,也是生产力的来源。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将持续推动生产关系的改进,进一步释放生产力。
要素市场化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形成“双循环”格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彰显我国制度优势的必然之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素市场交易活动的干预与控制逐步放松,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土地、资本、劳动等要素配置更多地依赖于市场机制。
然而,由于要素市场的分割、配置政策的扭曲等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要素市场化进程滞后于产品市场化进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改革为重点,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
探索要素市场化改革政策演进的规律,研究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难点和方向,对完善要素市场化制度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演变历程改革开放以来,要素市场领域改革经历了初步探索、形成和发展、深化改革等阶段。
改革开放伊始,要素市场领域改革的政策主要通过压缩指令性计划管理范围来探索形成价格机制。
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实践与探索——以福建省为例
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实践与探索——以福建省为例陈忠禹【摘要】福建作为海洋大省,秉承勇于探索、先行先试改革精神,在海域资源配置中率先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实现市场化配置工作以点带面、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在对福建省内沿海地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和梳理福建省海域市场化配置的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深入挖掘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现行海洋行政法规难以适应市场化配置、海域资源有限、配置平台尚未形成、用海矛盾时有发生等;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制度设计,建立市场平台、加强市场监管,健全评估机制、培育服务市场,收储海域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保障渔民利益、共享增值收益等全面推进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对策建议.【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6(028)004【总页数】5页(P44-48)【关键词】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政府职能;改革【作者】陈忠禹【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3.9[DOI] 10.16396/ki.sxgxskxb.2016.04.01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福建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公里,海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要素。
为此,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2014年全省重点领域改革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指出:“开展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
探索填海项目和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招拍挂政策,积极推进海域使用储备制度,修订完善海域使用补偿机制。
”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海域资源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海域资源市场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福建省深化海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预防和遏制海洋领域腐败、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实践课题。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研究
全芳|t1■匕2020年第1期•宏观经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研究刘翔峰王磊荣晨郭琏胡飞扌商要: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其最主要的发展动力源于市场化改革。
目前产品市场已基本实现由供需关系来决定产品价格,要素市场化改革在市场体系建设、要素参与分配、要素价格形成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要素市场化改革还远未完成。
要素市场配置结构失衡问题日益显现,带来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失衡现象逐渐扩大,在产权保护、价格形成、行政和市场垄断、市场规则等方面还存在重大制度短板。
要素市场差异化性强,市场发育程度不平衡,只有深入剖析其结构性矛盾和背后深层次的体制弊端,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才能全面推动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健全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重要基础。
关键词:要素配置配置结构配置效率要素市场配置改革作者简介:刘翔峰,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室主任;王磊,中国去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荣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郭璇,中国去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胡飞,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博士。
一、生产要素表现形态不断变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卓有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沿着所有制改革和市场机制这两条脉络持续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
党的十九大再次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068•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这为我国要素市场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
进一步探索要素市场的发展规律,调整要素配置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重大意义。
(一)新时代赋予生产要素新的内涵,六大要素市场是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新时代的“老”问题。
生产要素的概念起源于微观经济研究,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依次投入的、能够计入最终成本的各类经济资源。
研究报告: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研究
研究报告: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创业政策措施及其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的作用。
文章详细分析了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包括劳动合同制度的加强、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全以及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优化,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加稳固的权益保障。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创新路径,分析了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优化方向以及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的探索。
在知识产权保护及运用能力提升方面,文章也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全面推进,回顾了研究成果,并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方向。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社会各方力量的调动,形成合力推进的局面,以期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文章最后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影响评估,认为随着改革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并对周边地区产生积极的辐射效应。
目录摘要 (1)第一章合肥都市圈发展现状及挑战 (4)一、合肥都市圈概况与定位 (4)二、经济发展现状及优势产业分析 (5)三、要素市场化配置重要性阐述 (6)四、面临挑战与改革需求 (6)第二章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政策解读 (8)一、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及指导思想 (8)二、安徽省级政策落实与推进情况 (9)三、合肥都市圈具体实施方案设计 (9)四、改革试点目标设定与预期成果 (10)第三章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策略探讨 (12)一、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剖析 (12)二、土地供应机制优化建议 (12)三、土地出让方式改进举措 (13)四、土地市场监管与调控手段 (14)第四章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路径研究 (16)一、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及瓶颈分析 (16)二、融资渠道拓宽与金融产品创新 (17)三、投资主体多元化培育策略 (18)四、风险防范体系构建及完善 (18)第五章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方向 (20)一、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剖析 (20)二、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完善建议 (21)三、就业岗位创造和职业技能提升举措设计 (22)四、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完善 (23)第六章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路径 (24)一、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现状及其挑战 (24)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方向 (25)三、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探索 (26)四、知识产权保护及运用能力提升 (26)第七章总结:全面推进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28)一、回顾本次项目研究成果 (28)二、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和方向 (29)三、倡导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推进局面 (30)四、预期未来发展趋势及影响评估 (31)第一章合肥都市圈发展现状及挑战一、合肥都市圈概况与定位合肥都市圈,作为以合肥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其辐射范围覆盖了周边多个城市,呈现出独特的区域发展格局。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经验做法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经验做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指通过市场机制,让资源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动,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这种改革经验做法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经验做法的核心是市场化。
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机制,让资源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动,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和监管,而不是直接干预。
这种市场化的改革经验做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经验做法需要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规则和制度,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市场规则和制度,包括市场准入、价格形成、信息公开、监管机制等。
只有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才能保证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经验做法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管。
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市场的发展和监管市场的秩序。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管,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市场信息公开度等。
只有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管,才能保证市场的稳定和有序。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经验做法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人才和技术是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才能保证市场的长期发展和持续创新。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经验做法是一种有效的改革经验,可以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市场的发展和创新。
在未来的改革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管,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推动市场的长期发展和持续创新。
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角度解读“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理念
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角度解读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理念发布时间:2021-08-27T10:22:13.380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10期作者:陈谦[导读] 国土空间规划是对自然资源的空间利用的科学配置,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是资源利用的经济发展背景,陈谦娄底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南省娄底市 417000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对自然资源的空间利用的科学配置,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是资源利用的经济发展背景,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国务院颁布的政策基本要求,本文介绍了如何看待国土空间资源属性,考虑市场流转配置需求,针对市场自由化配置方法来考虑国土空间规划的规划方式及规划的理解。
关键词: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政策解读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3月30日)颁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环节意义凸显。
梳理国土空间资源,促进土地要素有序流动,建立和保障保障市场化配置便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任务。
1、国土空间规划的视角由单一要素向全要素转变。
原有国土空间规划,他的视角是以城市为主体,重点以城镇建设用地和城市发展规模作为城市发展的单一要素规划模式,现在的国土空间规划,它是由单一要素向全要素转变,山水林田湖草均是全域全要素,都是国土空间规划所要转变的考虑的内容。
因此,原有的城市总体规划,着重考虑城市发展的终极状态,以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城市远景目标作为重点考虑的内容,现行的国土空间规划,她是以全要素“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作为总体考虑的内容,统筹考虑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一个平衡关系,因此,规划视角是由单一要素向全要素转变的一个过程。
最近产生的大象北进昆明的事件,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动物界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一种相互关系,是否可以考虑给野生动物的这个领地活动更大的保护空间,同时协调我们城市发展和自然生态之间的一种相互平衡。
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主要措施
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主要措施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市场存在着政府行政干预过多、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进而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成为当前重要的改革议题之一。
那么,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和探讨。
一、强化土地产权保护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首要任务是要加强土地产权保护。
只有在土地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土地市场。
我们需要完善土地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土地权属的界定和保护范围,并建立健全土地产权登记和交易制度,提高土地产权的明晰性和可操作性。
二、拓宽土地流转渠道土地流转是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土地利用的最优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我们需要拓宽土地流转的渠道,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农村土地产权确权登记工作,促进土地流转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三、建立土地市场化定价机制土地市场化定价是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一环。
目前,我国土地的价格往往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预,导致土地交易价格与市场供求关系不匹配。
我们需要建立起土地市场化定价的机制,让土地的价格能够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自发形成,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
四、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土地用途管制是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必要条件之一。
我们需要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确保土地按照规划和用途进行合理利用,避免出现乱占乱用、非法抢占土地等现象。
应该对土地用途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
五、加强土地市场监管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需要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监管力度。
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土地市场监管机制,加大对土地交易的监督和检查力度,防止出现违规行为和不正当竞争,维护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
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指通过市场机制,让生产要素按照市场规律配置和流动的改革措施。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要素市场化改革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而要素市场化改革包含了许多重点和难点,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解决。
重点1. 资本市场的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
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发展健全的资本市场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帮助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和技术创新。
在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资本市场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完善法律法规,以及建设更加规范和健康的资本市场生态。
2. 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劳动力市场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另一个重点。
劳动力市场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经济增长的速度。
在劳动力市场改革中,需要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劳动力市场的壁垒,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
3. 自然资源市场的改革自然资源市场的改革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点。
自然资源是生产的重要要素,而自然资源市场的不合理配置会影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自然资源市场改革中,需要建立健全的资源产权制度,推动资源的交易化和流通化,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促进资源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难点1. 利益格局的调整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难点之一是需要调整利益格局。
在过去的体制下,一些利益固化,特殊利益群体得以维护,影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
而要素市场化改革需要以市场规律为导向,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公平有效。
但在实践中,要推动各方利益的调整和妥协,并保障各种利益的合理性,是一个比较困难的挑战。
2. 制度框架的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另一个难点是制度框架的完善。
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操作规程,以规范市场秩序,保障交易活动的公平和有序进行。
而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框架,既需要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也需要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要素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其政策建议
要素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其政策建议要素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其政策建议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领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因此,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成为了我国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要素市场化改革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改革手段,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要素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背景和意义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指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的一种改革模式。
在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经济改革内容之一。
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要素配置模式。
在农业领域,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要素配置:传统农业生产中,要素配置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要素分配不均、资金和人力资源紧缺等。
要素市场化改革能够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实现农业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2. 提高农民收入:要素市场化改革能够打破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固定价格和收益分配模式,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更加市场化、灵活化。
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能够获得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并且能够通过市场化手段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3. 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要素市场化改革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能够为农业提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为农业技术创新和生产模式的变革提供支撑,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要素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要素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农业要素配置:要素市场化改革能够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经济。
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能够实现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灵活配置,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广东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理论研究报告
第二章数据治理:高水平治理推动高质量供给
个人认为,数据治理的价值由场景或应用进行体现,单纯的数据治理毫无价值。
第二章数据治理:高水平治理推动高质量供给
本章中将数据治理与总书记六大思维方式结合,是值得学习的一点内容。六大思维方式:“战略思 维”、“精准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 战略思维是顶层,聚焦构建数据治理的生态体系; 系统思维是主体,聚焦协同治理体制机制; 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是支柱,分别聚焦数据要素市场一般规律和前沿技术、先进文化; 精准思维是切入点,聚焦数据资源质量管理; 底线思维是基础,聚焦保护国家安全和民众权益。
(三)数据要素市场结构优化路径(续)
在全国范围内数据要素市场结构属于低级别、低梯度的“双低”市场结构。
(三)数据要素市场结构优化路径(续)
在全国范围内数据要素市场结构属于低级别、低梯度的“双低”市场结构。
(三)数据要素市场结构优化路径(续)
在全国范围内数据要素市场结构属于低级别、低梯度的“双低”市场结构。
(三)打造数据要素市场三大重要枢纽。
打造省数据运营管理机构、数据交易场所、数据要素市场一体化基础运营体系等三大 枢纽。
省数据运营管理机构是一级数据要素市场的核心枢纽,坚持公益性、非营利定位,以健全数据合规治 理体系和创新公共数据运营管理模式为主要任务,切实防控数据安全风险,培育数据授权运营服务生 态。 数据交易场所是二级数据要素市场的核心枢纽,推动广州数据交易所和深圳数据交易所健康可持续发 展,加强与兄弟省市数据交易机构开展务实合作,培育具有湾区特色、面向全国的数据交易生态。 数据要素市场一体化基础运营体系是支撑两级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枢纽,基于数字政府公共支撑能力, 建设数据要素市场主体数字化节点,形成规范化、可监管的数据要素市场基础运营体系,促进数据安 全流通及数据要素市场健康发展
“十四五”时期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特稿EXVLUSIVE北方经济“十四五”时期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十四五”时期内外环境变化对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出紧迫要求“十四五”时期区别于以往的五年规划期,最大的不同就是外部环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大变局的“变”既表现为生产力层面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表现为生产关系层面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国际政治格局调整。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改变传统生产要素和新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将大幅提升,特别是数字经济发展起来以后,数据规模、数据加工能力、数据治理体系正在成为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全球治理体系将加快重构,国际政治不确定性上升。
美国在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不断对我国发难,并推动与我国经济脱钩。
我们要抵御风险挑战,就必须建设高标准要素市场体系,并与国际市场对接,既要畅通国内大市场循环,又要促进形成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总之,要从外部环境的大变局中认识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要意义。
从国内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将继续面临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因素的多重制约,制造业大规模扩张阶段将要结束,支撑产业发展的要素条件深刻变化,创新能力不足进一步凸显,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加快,储蓄率随着抚养比上升而趋势性下降,资本积累速度将逐步放缓。
随着越来越接近国际技术前沿,可模仿学习空间越来越少,加上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的难度增大,这对深化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出更加紧迫的要求。
无论从外部环境变化,还是从国内发展阶段性特征来看,都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造成的,关键是有利于释放增长潜能的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扭曲,要素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提升。
关中-天水经济区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
价值工程0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水平远远滞后于商品领域,政府依旧是稀缺生产要素的实际掌控者和配置者。
从经济发展实践看,要实现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就必须实现要素配置的市场化,通过提高要素流动性,保证人口、劳动力、资本、土地(使用权)、技术等在城乡、产业、地区之间自由流动。
201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支持包括成渝、关中———天水、广西北部湾等11个重点经济区的率先发展。
而关天区要实现率先发展,就必须推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为要素市场主体的成长奠定宽松的体制环境,使政府逐步退出经济运行领域,进而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者。
1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形成问题从全国看,经济体制的改革引起资本形成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渠道多样化、市场机制对投资方向和规模的作用增强,国家对投资的调控方式越来越趋于间接化等。
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也表现出类似的特点。
1.1资本供给一般认为,资本供给来源于储蓄、政府财政支持、直接利用外资与证券市场融资。
2001年至2009年末,关天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加了328.5%,年增长36.5%,资本存量的绝对数量有了很大提高,增长速度也保持了良好的态势。
从资本来源看,城乡居民储蓄成为关天区资本形成的重要来源。
①2001年以来,关天区与外商新签协议合同个数从249增长到517,9年增长107.6%,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从2.17亿美元增长到13.97亿美元,增长543.8%。
②据中国期货证券统计年鉴数据,2009年关中地区在上交所和深交所共有30家上市公司,天水市有1家上市公司。
从A 股IPO 数量来看,陕西2009年发行1500万股筹资2.94亿元,占全部发行的0.06%和0.15%。
总体上说,关天区企业直接融资在全部融资中居于次要地位,资本市场发展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内企业的发展。
1.2资本需求厂商的投资决策往往取决于投资成本、资本边际效率与市场容量。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一、背景和意义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解决非效益要素的浪费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问题,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目标和原则1.目标:实现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推动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原则: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公平竞争、保护环境。
三、主要方案和措施1.建立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政策体系:(1)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机制,取消政府指导性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格。
(2)建立和完善资源要素市场准入制度,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资源要素市场,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3)完善资源要素市场信息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和公平性。
2.加强资源要素市场监管:(1)建立资源要素市场监管机构,负责资源要素市场的监管和调节工作,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秩序。
(2)加强对市场行为的监督,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监管规范和制度,严厉打击价格垄断、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
3.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1)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
(2)支持和引导创新型企业,提供相关政策和财政支持,加快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4.加强环境保护:(1)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促进绿色发展。
(3)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四、实施路径和政策措施1.制定优惠政策:对于重点行业和创新型企业,可以给予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科技支持等政策,鼓励其参与资源要素市场的竞争。
2.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的市场经济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市场竞争的观念和能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素市场化配置
18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素市场化配置王明升作者简介:王明升(1995-),男,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景德镇陶瓷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000)摘要:为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在《意见》中,重点部署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方向。
要素市场化改革不仅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这将有力促进生产要素配置和利用的效率提升,降低无谓损失,增进人民福祉,进一步激发市场整体活力。
根据对《意见》的认识,对要素市场化改革做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要素市场化;要素配置;改革一、引言威廉·配第有一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他认为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了财富。
在现在看来显然这是片面的,但是这句话产生于17世纪中叶,这说明在那个时代人类社会已经了解到了生产要素的重要性。
慢慢人类步入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前与工业革命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便是人们认识到了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即资本。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有能力的企业家或是管理者出现,企业家才能和技术也慢慢被人们所发现。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数据资源向生产要素不断演进[1],此时数据已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承载物,它自身也早已成为我们生产产品和服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意见》中,国家重点部署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以及数据五大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方向。
这说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仅仅是一个继续,更是其改革的核心;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要使生产要素真正投入于实体经济,让资本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我国由“三去一降一补”不断深化为有效“破、立、降”,这将有力促进生产要素配置和利用的高效率,降低无谓损失,增进人民福祉,进一步激发市场整体活力。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不断发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意义、现状与成果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意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指促使生产要素依据市场供求关系进行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和有效配置的改革。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配置的低效,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可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活力。
在市场化配置的体制下,企业和个人将更多地受到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动的影响,会更加注重效益和创新,增强市场活力和竞争力,推动经济体制向着更加市场化和灵活化的方向发展。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助于扩大对外开放。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可以使外资和国内资本在同等的市场环境下参与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加速对外开放步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助于优化收入分配格局。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可以使资源和利益更加公平地分配到每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手中,使劳动者和资本的回报更加接近其贡献,从而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只有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才能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市场化改革研究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市场化改革研究
姚树荣;冷文如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
【年(卷),期】2024()2
【摘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对提高资源协同配置效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主线,不断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从引入市场机制到确立市场基础性作用再提升到决定性作用,走出了一条将市场经济功能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机结合的中国式经济体制改革之路。
当前,我国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要系统集成推进改革,有针对性地破解要素市场产权制度不完善、交易体系不健全、发展进程不协调、城乡区域不统一等深层问题,加快形成保护严格、流转顺畅、运行有序、协调发展、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体系。
【总页数】7页(P10-16)
【作者】姚树荣;冷文如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F49
【相关文献】
1.王一鸣: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创新要素协同、市场化改革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3.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4.推深
做实改革试点为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许昌市实施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探索与研究5.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当前深化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之一、这一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优化、价格反应准确、供求平衡的过程。
加快推进这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经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当前,我国资源配置仍然存在着政府行政干预过多、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市场机制确定资源价格,可以让市场主体根据资源价格进行投资和生产决策,从而更加精准地配置资源。
同时,通过市场竞争,可以促进资源优胜劣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其次,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提升市场主体的决策权和创造力。
在当前的资源配置体制中,政府干预过多,企业和个人的市场决策权受到限制。
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让市场主体更好地发挥其决策和创造力。
通过市场机制,市场主体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进行决策,提高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将有助于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再次,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适应性。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挑战。
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提高市场主体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使经济发展更加稳健。
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实现市场自行调整和平衡,减少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的冲击,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同时,通过市场竞争和创新,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韧性。
最后,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促进公平竞争和社会公正。
在当前的资源配置体制中,存在着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现象。
政府干预和行政性价格导致资源配置不公平,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不充分。
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打破垄断和垄断行为,促进公平竞争。
通过市场机制,市场主体可以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社会公正。
深入推进土地权改革完善土地要素场化配置的实施方案
深入推进土地权改革完善土地要素场化配置的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土地权改革,完善土地要素场化配置,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下面是一个实施方案,旨在进一步深化土地权改革,完善土地要素场化配置:一、推动土地所有权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土地产权制度,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权、流转权能够明确归属,实行多权分离、有序流转。
通过土地产权明晰,提高农民土地财产化、确权颁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加强土地资源统筹与管理:建立全面负责、透明高效的土地资源管理体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与强度,加强耕地保护,减少非农占用农地。
同时,加大对农业用地和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提高农田质量和水利设施建设水平。
三、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市场,深化土地流转市场改革,推进土地要素优化配置。
通过市场竞价、拍卖、挂牌等方式,促进土地要素有效流动和高效利用。
夯实土地要素市场的基础建设,确保各类主体能够平等参与土地要素交易,保障价格的公平和透明。
四、加强土地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土地出让金征收和使用机制,加强土地增值收益的调节和监管。
解决土地收益问题,确保农民在土地收益中能够合理获得相应的收益,真正实现土地财政的公平公正,促进土地财政与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有效衔接。
五、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土地流转登记工作,推进确权登记和流转登记与土地管理、农村产权交易的有机衔接。
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保护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农民增收。
六、加强土地要素监管:加强对土地要素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土地要素信息公示制度,加强对土地资源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土地资源使用中的问题。
加强土地要素流转合同的登记和备案工作,确保交易的合法、合规。
以上是一个深入推进土地权改革完善土地要素场化配置的实施方案。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土地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推动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方向。
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旨在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为了更好地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我区制定了以下总体方案:一、加强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1.完善市场化配置机制。
建立健全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逐步放开资源要素的市场准入,深化资源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推进产权制度。
健全产权保护机制,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资源要素的产权制度,激发各类资源持有者的积极性。
3.加强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支持市场化配置资源要素的发展,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市场自由流动。
二、深化,优化资源配置结构1.推进财税体制。
深化财税体制,建立健全资源税制度,推进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税收政策调整。
2.增强市场竞争力。
促进市场竞争,打破垄断行业,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市场经济效率。
3.加强创新驱动。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资源要素的创新质量,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实现资源要素的智能化配置。
三、完善监管机制,保障资源配置公平1.健全监管制度。
建立完善资源要素市场监管机制,加强资源要素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2.强化信息披露。
加强资源要素市场信息披露,提高市场透明度,促进资源配置公平。
3.建立诚信体系。
建立资源要素市场诚信体系,加强信用管理,提升市场参与者的诚信意识。
四、促进绿色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效益1.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加大环保力度,推动资源要素向绿色发展方向转型,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
2.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资源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
3.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推动资源要素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要素的最大化利用价值。
总之,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大力度,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研究【摘要】关于区域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研究一直深受我国重视,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是不可忽视,本文以宁波加工出口区为例,探究区域资源要素配置的改革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区域资源配置改革方向对策研究一、引言《中共中央?P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2016~2020年期间,“坚持深化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
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浙江省是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的省份。
2009年以来,浙江省围绕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2015年9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31号),在全省全面推进资源要素改革。
主要包括:一是全面建立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
建立健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
完善差别化的资源要素价格机制。
建立区域性要素交易综合平台。
建立生态环境财政奖惩制度。
二是全面推进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机制。
建立“三位一体”的项目投资准入制度。
建立以“四换三名”为核心的企业分类指导制度。
建立“五化联动”的企业自主创新服务机制。
2015年11月底前将综合改革方案报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底前启动实施综合改革。
二、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发展特点及资源要素配置现状分析(一)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发展概况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保税区;2002年6月,宁波出口加工区获批成立。
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为主体功能,是目前中国大陆开放层次最高、自由度最大的对外开放区域。
根据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的发展定位,提出“十三五”期间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区域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和推进方案。
(二)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产业发展现状保税区在功能政策和监管模式上最接近于国外自由贸易区,实行境外货物入区保税和国内货物入区备案、离境退税,具有无缝对接国内外两个市场、可利用境内外两类资源的优势,拥有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高度开放的主体功能,其“免证、免税、保税”的政策设定有助于构建新型贸易体系,实现市场结构的多元化和成本结构的最优化;出口加工区依托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等功能,适合培育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的集约型、环保型新兴临港工业。
“十二五”以来,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大平台、培育小巨人、做大流量经济为主线,以国际贸易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大平台、建设大市场、发展大产业、汇聚大物流、拓展大空间,“3、2、1”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国际贸易、仓储物流、先进制造三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互联网经济、智能装备两大产业蓬勃发展,跨境进口电商试点进一步深化,全面拓展升级跨境仓储物流基地,全力营造跨境电商发展氛围。
目前,全区有新兴科技型企业100多家,产业领域涵盖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等,部分新兴产业分布集中度较高,已形成以液晶光电为主导、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计算机为依托的产业发展格局。
“十三五”期间,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将在巩固已有的贸易、物流、加工等产业基础的同时,十三五重点发展国际贸易、金融服务(金融、融资租赁等)、专业服务(商务、法律、房地产、咨询、培训、代理等)、技术服务(研发、软件、维修、检测等)四类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完整的综合产业体系,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引领转型升级的新的增长点。
(三)资源要素配置现状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资源要素的配置现状如下:1.建立公开公正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排序机制。
现状:已经在2015年10月开展了区域工业用地调查,将全面调查工业用地的亩均产出、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单位排放等指标,拟从2016年起建立公开公正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排序机制。
2.建立差别化的资源要素价格机制。
(1)实施差别化电价制度。
(2)建立非居民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
(3)推行污水处理复合计价收费制度。
(4)建立用能总量核定和指标交易制度。
(5)开展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调整试点。
(6)推行差别化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
现状:以上均为实施。
3.建立“腾笼换鸟”激励倒逼机制。
(1)建立低效企业淘汰退出机制。
现状:实施积极摸索了以协商定价方式,通过对工矿仓储等产业用地的回购储备、置换、定向转让等途径,充分挖掘园区内土地经济供给的潜力,促进土地高效利用。
拟结合区域工业用地调查工作,建立低效企业淘汰退出机制。
(2)建立严格的新增项目准入机制。
现状:已经根据国家和省市产业导向,实施产业准入。
已经初步建立以投入产出、节能减排、用工绩效等为主要内容的项目承诺准入制度,实施严格的履约认定制度。
(3)建立新增用地弹性出让制度。
现状:已经实施项目分阶段权证管理制度,实行分阶段考核验收,验收未达标即按照合同约定退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4)健全“空间换地”体制机制。
现状:鼓励标准厂房建设,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释放土地要素最大效益。
4.健全金融、人才要素支撑保障机制。
(1)创新地方金融体制。
促进金融机构发展、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高效,形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良好环境。
现状:鼓励发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推动各类企业上市和挂牌。
(2)完善创新驱动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协同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机制。
完善科技奖励评价办法,健全以创新实绩和产业化业绩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
完善科技和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考核评价。
现状:已经实施。
5.建立便捷高效的要素交易机制。
整合提升要素交易平台功能,完善运行规则和交易流程,推动土地、排污权、用能等资源要素自由交易、市场化配置。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要素交易平台建设。
现状:尚未实施。
三、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土地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作为封关运行的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面积小,无可扩展外延空间,土地资源要素的稀缺将成为制约园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因此,无论从保护土地资源,还是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研究如何加快实施土地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园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意义十分重大。
(一)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土地利用特点1.用地类型。
根据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2014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显示,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的工业用地率分别达85.95%和80.45%。
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内不布置商业和居住用地。
因此,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的土地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主要针对工业(仓储)用地。
2.土地开发强度。
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已建成区域的综合容积率都是0.81,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分别为0.86和1.0,工业用地建筑系数分别是52.38%和57.92%。
从以上三个指标分析,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仅工业用地建筑系数超过了宁波区域内的省级以上开发区的49.46%的平均水平,容积率水平仅和全市平均水平持平,开发强度并不高。
(二)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土地资源供应潜力根据2014年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的土地供应潜力分别仅为3.01公顷和37.24公顷,显示宁波保税区的土地基本已经供应完毕,宁波出口加工区尚可供应土地数量尚有37.2394公顷,占开发区总面积的12.43%,全部规划为工矿仓储用地。
对于尚未供应的这部分土地,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应结合区域发展目标和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作用,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开展土地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政策建议(一)强化产业准入管理推进产业优化集聚,由管委会经发局、国土分局等部门制定区域优先发展产业目录,列入区域《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中鼓励类的项目方可使用新增建设用地,其余产业用地主要通过盘活存量等途径解决。
(二)实行重大项目分期限额供地对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且拟用地面积超过200亩的,实行一次规划、分期供地,首期供地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00亩,经经发局认定因工艺特殊等确实难以分期实施的除外;其余产业项目用地供地面积原则上不超过100亩。
实行分期建设的重大产业项目,可通过竞单位地价的方式确定土地竞得人,待首期用地按期通过竣工验收或达到约定产出的,再分期供地,分期签订出让合同,分期支付地价款(但不得低于支付时所在地土地等别对应的基准地价80%)。
(三)推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根据产业、行业和用地单位经营等情况,区别确定30年、40年、50年不等的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限。
属国家、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工业用地出让年限上限为50年,其他工业用地出让年限上限不超过40年。
出让期限届满,用地单位若达到出让时承诺和届时规定的投入产出、税收等经济指标的,且仍然正常生产并保持增长势头的,可申请以协议方式续期。
(四)完善项目用地差别化地价政策工业用地实行差别地价供地,对经区推进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信息经济产业等属优先发展且用地集约的工业用地项目,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对应基准地价的80%确定土地出让起价,其余工业用地按评估地价上浮不低于20%确定为出让起始价。
实行差别地价供地的工业项目用地,按受让时评估地价与受让地价的差额补足地价款后方可转让。
(五)严格实施土地出让履约保证金制度全面实行土地出让合同履约保证金制度,在土地出让公告和合同中应明确合同履约保证金缴纳金额。
在土地成交后,受让人须按约定缴纳建设项目履约保证金后,方可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和产业用地投资协议。
工业、仓储、研发等用地出让合同履约保证金按不低于土地成交总价的10%收取,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履约保证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按期开工的返还40%保证金,按期通过竣工验收的返还30%,达到约定的投产指标的返还剩余保证金。
对于违反出让合同及产业投资协议有关开竣工约定的,须收取违约金,履约保证金可抵作违约金。
(六)健全“亩产效益”评价应用体系开展工业制造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在用地、用电、用能、用水、排污、信贷等资源要素配置上进一步明确落实具体的差别化措施,强化关联性政策驱动,从而推动企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