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鲁迅与五四人物的辩论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名人评论鲁迅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名人评论鲁迅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
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怀鲁迅》郁达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素材3.8《拿来主义》鲁迅和寿镜吾先生(新人教版必修4)
鲁迅和寿镜吾先生
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
三味的意思,按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寿洙邻后来的解释是: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
那时鲁迅已经读完《论语》。
开始读《诗经》。
寿镜吾先生是一个很正派的人,鲁迅很尊重他。
寿镜吾先生教学很严谨,他只收八个学生,认为多收了教不过来。
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但是从不体罚学生,学生如不用心读书他就把他辞退掉。
寿镜吾先生生活很简朴,他和他的儿子两人合穿一件长衫,在家里,长衫挂在书屋里,谁出门就穿上它,回来即脱下挂起来。
他对鲁迅很好。
鲁迅的父亲病了。
有一次医生开的药方中要用十年的陈米做药引,鲁迅在三昧书屋谈起,说到哪里去找呢。
寿镜吾先生听见了,说他有办法。
不久,他身穿打了补丁的长衫,背了一袋陈米到鲁迅家里来了,使鲁迅深受感动。
寿镜吾先生对劳动人民也是很同情的。
有一次坐船下乡。
遇到大风,把船篷吹走了一块,船户要去捞,寿先生赶忙拦住,说太危险了。
船户说,一个篷要两元钱呢!寿先生说。
我赔你的。
回来后,果然赔了两元钱给船户,船户很感激。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曾提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的情况,持批判的态度。
这主要是对当时的教育方法而言的。
对寿镜吾先生在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尊敬的心情。
认为他是。
本城中极方正,质朴。
博学的人”,是很慈祥的老师。
有些人把寿镜吾先生描写成迂腐的秀才,那是不真实的。
寿镜吾先生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一个比较好的老师。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鲁迅曾拒绝诺奖提名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鲁迅曾拒绝诺奖提名“1988年有一位中国作家非常接近获奖。
那就是沈从文。
战前是没有来自中国的作家被提名。
以前有一个考古学家斯文·赫定曾经建议把诺贝尔奖给中国的胡适,但是(瑞典)学院认为胡适不是一个作家,更像一个思想家或者改革家。
所以没有给他。
在1930年中期,学院曾经派人给鲁迅带话,传给他一个讯息,就是想提名他。
但是鲁迅自己认为他不配,他谢绝了。
”——埃斯普马克(曾担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长达17年)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作家,但他却拒绝了这一令全世界作家孜孜以求的“荣誉”。
当然,提名不意味着得奖,但不管何如,鲁迅作出这一令世人不解的决定却是事实。
故事还得从1927年说起。
当时,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中国考察,他在上海听闻了鲁迅的名字以及他的文学成就和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
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当时的著名文化学者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这对于中国人无疑是一个绝好的信息。
于是,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
不料,鲁迅却回信拒绝。
他这样写道:静农兄弟: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
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
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
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
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当时的中国,已经过了“新文化”的“洗刷”。
风云中华十年,文坛上出现了许多颇有成就的作家,而鲁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以杂文见长的鲁迅当然不可能像浪漫派文学家那样因为这一“提名”而飘飘然,理性让他认识到,尽管中国文学已有长足的发展,但与世界文学相比,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追!鲁迅的这封信,也流露出他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素材3.8《拿来主义》鲁迅小说的精神世界(新人教版必修4)
鲁迅小说的精神世界鲁迅的意义在现实和读者的不断阅读和解释中被创造出来。
鲁迅思想及其传述思想情感的语言符号已成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独特性与丰富性的证明。
阅读鲁迅不仅需要对其进行语言的和历史的意义还原,更需要有精神灵魂的撞击和生存意义的拷问,并在"撞击"与"拷问"中实现思想的去蔽和生命的自觉,在尽可能真实理解鲁迅的前提下,能大胆而真诚地直面自我的现实和人生,在"鲁迅与自我"的双面审视里实现阅读的意义循环,读鲁迅即读自我和现实,在阅读人生和现实中阅读鲁迅,又在阅读鲁迅中理解自我和现实。
接近鲁迅思想和文学的最便捷而恰当的方式就是读他的作品,在他的作品里体验"吃人"的"无物之阵",理解那颗真实而丰富的灵魂。
(一)我们对鲁迅的态度鲁迅是现代中国最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思想"和"文学"都有专名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意识观念和社会制度。
人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社会的工具,一切文化和文明都是人所创造而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如果背离这一点,多么高深的文明和高级的社会形式都有不合理性,都值得怀疑和改造。
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现代主义思想给了鲁迅以启示,只不过它们是以反叛神权和宗教,建立世俗社会和人的思想为目标。
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套以"官本位"和"礼"文化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价值系统,人要么是"官"的奴隶,要么是"礼"和"理"的物化对象,没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所以,现代思想启蒙就是以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值为目标。
鲁迅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着,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把"先行着"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
高中语文3.8拿来主义鲁迅的当代价值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
鲁迅的当代价值张梦阳现在有些人极力否定毛泽东,同时也诋毁他对鲁迅的评价。
尽管我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也持批评态度,并曾经深受其害,但在对鲁迅的评价上,却仍然感佩毛泽东的智慧。
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我的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而其中的大半又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鲁迅研究。
走在人生最后途程的时刻,一个问题总在我的心中萦绕:我为之贡献出大半生的鲁迅研究有没有价值呢?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要问,鲁迅在当代还有没有价值呢?如有,那么我的人生也有价值。
如没有,我的人生真是白过了。
否定性的回答是经常听到的。
一次老同学聚会,一位还当过图书馆馆长的同学就说我陪了鲁迅一辈子,是“亏”了。
还有一次,一位学林业的老教授一听说我是研究鲁迅的,马上不屑地说:“鲁迅跟他亲弟弟还打架呢,有什么可研究的。
”对此,我默默无言,只感到悲凉,想到郁达夫《怀鲁迅》中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那么,鲁迅究竟有没有价值呢?如有,价值又在哪里呢?这的确是鲁迅登上五四文坛后,中国思想界一直追问的问题。
在各种探索中,自然是毛泽东的回答影响最大。
1940年1月,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现在有些人极力否定毛泽东,同时也诋毁他对鲁迅的评价。
尽管我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也持批评态度,并曾经深受其害,但在对鲁迅的评价上,却仍然感佩毛泽东的智慧。
因为在众多的文化人无视甚至诋毁鲁迅的时候,毛泽东和瞿秋白竟能力排众议、慧眼识珠,高度评价鲁迅的价值。
不管怎样,都是凡庸者难以企及的大智慧。
不过,我觉得不能止步不前,还须做进一步的阐发:鲁迅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认为:一言以蔽之,鲁迅在中国的价值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和对黑暗的坚韧反抗。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素材3.8《拿来主义》从鲁迅的收入谈开去(新人教版必修4)
从鲁迅的收入谈开去
据推算,鲁迅在逝世之前十年间的月收入均在千元以上,以等价换算约为当前的三万至四万元,与当前年薪数十万的中产阶级相比,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代当红作家收入也非常的高,二月河仅就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系列著作所得版税及电视剧改编费共计达2000多万,看来一辈子也吃不完了;池莉、周梅森等文坛大脘的作品版税动辄几十万,杂志社向他们约稿支付的版面费也达千字千元以上。
他们的收入都可以说是属于中产阶级之列了。
然而,前者是民族脊梁,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良心和道德,代表了一个时代最高的写作水平,是一个时代的先驱,写出的是《呐喊》、《彷徨》等煌煌巨著;后者却沦为消费时代的附庸,为满足大众消费欲望和市场需要,为个人生存、赚钱而创作《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水与火的缠绵》、《有了快感你就喊》等等。
前者让人反思,让人深沉,让人得到心灵的启迪,时时提醒人家的责任感和;后者让人消沉,让人沉醉,让人消极。
作家在这个世界上,有着他崇高的使命。
他应该有较强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他或者是传教士、牧师,或者是心灵的导师,读者的朋友、人生的指路人,是良朋,是益友。
但是,也有一些作家,他专门打探人家的隐私,喜欢描写脐下三寸的地方。
读他们的作品,感受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沧桑、人生的悲凉、人生的黑暗、人性的丑恶,看不到任何的前途和理想、光明的未来,甚至有些作家专门写淫秽龌龊的东西,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
稿费是可以拿的,问题是看怎么拿!。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鲁迅的爱情和“青春”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鲁迅的爱情和“青春”在和“鬼气”的对抗中,鲁迅并非处处失败。
自从回国以后,他就不再是一个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他赖以对抗“鬼气”的主要力量,也早已不是那种明确的理想主义信念,而是他的生命的渴望发展的本能。
不甘心“待死”也罢,想告别魏连殳也罢,都主要是这本能勃发的结果。
因此,即便在思想上挣不脱“鬼气”的包围,他也会在其他方面继续挣扎。
到一九二五年,他终于在一个方向上打开了缺口,那就是对女人的爱情。
我们都还记得,一直到二十年代初,他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毫无女性的温馨气息的。
为了不使母亲伤心,也为了维持自己的名誉,他甘愿过一种苦行僧式的禁欲生活。
但是,虽说自己愿意,这样的日子却非常难捱,一丸一八年初,他的一位生性洒脱的堂叔病逝,他在信中向朋友慨叹:“家叔旷达,自由行动数十年而逝,仆殊羡其福气”,1就透漏出他对自己的不满有多么深切。
随着对民族和社会的失望日益加深,又与周作人闹翻,大家庭的理想破灭,内心深处的虚无感愈益弥漫开来,他这不满也一天比一天壮大。
他不是看出了原先的那些牺牲的无谓,不想再那样“认真”么?他不是说从此要顾自己过活,随便玩玩,不再一味替别人耕地么?原先重重地压在背上的那些责任感,似乎日益显出它们的轻薄,他也势必要一次次反问自己:你个人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不就是冲出单人禁闭的囚室,寻一位真心喜爱的女人吗?他在虚无感中陷得越深少那背弃孝道和婚姻的内疚感就越淡,我简直想说,正是那“个人主义”的情绪,激活了他追求爱情和个人幸福的激情。
他开始和姑娘们来往,有的来往还相当密切。
到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之后,他的客厅里更出现了一群聪明活泼的女大学生。
有一次过端午节,他请她们在家中吃饭,竟喝得有了醉意,“以拳击‘某籍’小姐两名之拳骨,”又“案小鬼[指许广平]之头”,2手舞足蹈,开怀大乐,那久受压抑的生命活力,勃然显现。
就这样,在一九二五年夏天,鲁迅终于和这群女学生中的一个--许广平--相爱了。
许广平是广东番禹人,比鲁迅年轻近二十岁。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角度:我评鲁迅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角度:我评鲁迅也许,我们对鲁迅的了解大多在于他的作品,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为革命献身伟大品质和崇高精神。
一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塑立起了他在中国历史上高大形象,在人们心中刻下了他伟大的印迹。
可是鲁迅,他最终也还只是个男人,一个平凡的男人。
他有婚姻,有妻子,有孩子,那些对鲁迅敬若神仙的人们,是否知道他的原配叫朱安,而非许广平?我对鲁迅先生的人格和作品是极为尊重和喜爱的,但他做为一个男人,他对朱安的态度是我所不赞同的。
鲁迅先生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去描绘祥林嫂等虚构的女性悲剧人物,为何他就没有注意到就在他身边的,一个活脱脱的封建悲剧人物——朱安。
作为鲁迅先生的元配,有关她的文字少之又少,较之徐广平的才华和浪漫,他无疑是逊色的,生活在21世纪的,不能想像出那样的画面:静静地看着先生与广平走进走出,默默地服侍婆母的饮食起居……我基至毫不夸张的觉得鲁迅是一个不负责的男人。
新婚次日拜祠堂,鲁迅没有去。
婚后第四日,便只身回到日本。
鲁迅是这样介绍朱安的:她是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我不能够拒绝。
礼物!没错,鲁迅先生用的“礼物”这一个词,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这绝对是对女性的侮辱。
也许你会为先生辩解说,他处在“那个”时代。
是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
朱安是一个旧式的女人,一个丑陋的女人,可旧式的女人也是女人,丑陋的女人也是女人。
旧式的丑陋的女人也需要丈夫的珍惜。
失掉了这种或者从来没有得到过这种珍惜,对任何一个女人,丑陋的与漂亮的,古老的与现代的,都应该是人生的最大不幸。
而朱安就在这种不幸中,成为鲁迅生活中不被看见的封建悲剧人物。
也许我们也是不应该责备先生的,像这种强加的婚烟,面对一个没有爱情家庭,谁能忍受?像徐广平那样漂亮的,才华横溢的女子谁不爱?只是先生在与广平幸福生活,生死与共的时候,是否想起了朱安——他应担起的责任。
突然想到了陆游和唐婉。
唐婉的离开是陆游心中巨大的创伤,八十岁的时候还写下一句“犹吊遗踪一泫然”。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鲁迅小说的精神世界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鲁迅小说的精神世界鲁迅的意义在现实和读者的不断阅读和解释中被创造出来。
鲁迅思想及其传述思想情感的语言符号已成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独特性与丰富性的证明。
阅读鲁迅不仅需要对其进行语言的和历史的意义还原,更需要有精神灵魂的撞击和生存意义的拷问,并在"撞击"与"拷问"中实现思想的去蔽和生命的自觉,在尽可能真实理解鲁迅的前提下,能大胆而真诚地直面自我的现实和人生,在"鲁迅与自我"的双面审视里实现阅读的意义循环,读鲁迅即读自我和现实,在阅读人生和现实中阅读鲁迅,又在阅读鲁迅中理解自我和现实。
接近鲁迅思想和文学的最便捷而恰当的方式就是读他的作品,在他的作品里体验"吃人"的"无物之阵",理解那颗真实而丰富的灵魂。
(一)我们对鲁迅的态度鲁迅是现代中国最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思想"和"文学"都有专名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意识观念和社会制度。
人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社会的工具,一切文化和文明都是人所创造而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如果背离这一点,多么高深的文明和高级的社会形式都有不合理性,都值得怀疑和改造。
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现代主义思想给了鲁迅以启示,只不过它们是以反叛神权和宗教,建立世俗社会和人的思想为目标。
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套以"官本位"和"礼"文化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价值系统,人要么是"官"的奴隶,要么是"礼"和"理"的物化对象,没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所以,现代思想启蒙就是以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值为目标。
鲁迅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着,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把"先行着"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
高中语文3.8《拿来主义》鲁迅与五四人物的辩论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
鲁迅与五四人物的辩论30年代前后的文坛,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异彩纷呈各种思想潮流互相碰撞的年代。
一场关于社会、文化、变革等等的关乎民族命运的大辩论,夹杂在外国侵略者的枪炮声中本国政府压迫民众及军阀之间的征讨战中,在国破山河碎的沉沦岁月中,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而无疑地,鲁迅是这个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的顶峰人物。
不管现在,抑或是将来,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位忧国忧民的文化先驱的功绩。
青史留存,自在人心。
鲁迅与胡适五四新文化的运动,离不开留洋博士胡适的开启之功。
接受了美国民主思想的胡适,怀揣着改良中国社会之形态,回国之后,开始了他的理想之路。
或者过于沉湎于理想吧,胡适显然看轻了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浸染之顽固。
自信满满的胡适,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中国。
而鲁迅,对中国社会种种弊病的认识有深刻而透彻的了解,知道胡适的理想按照他的做法是不现实而难以实现的。
鲁迅在文字中,善意地嘲弄调侃,希望胡适能认清现实。
从心理学方面的推测,胡适显然把鲁迅善意地嘲弄调侃当成了恶意的讽刺挖苦。
误会由此而发生,嫌疑代替了友谊。
尽管两人有误会而互相讽刺过,但从胡适与鲁迅的文字里,可以感觉到彼此的相互推崇和佩服。
鲁迅去世后,许广平女士请求帮助,胡适当即应允。
对于苏雪林女士对鲁迅的恶意攻击,胡适也持否定的态度。
历史也已经印证了鲁迅的看法,胡适的失败,不是他的失败,是社会的失败。
鲁迅与林语堂鲁迅与林语堂,都是《语丝》阵线的同人。
两人龃龉和矛盾的开端,是林语堂写的《费厄泼赖》文章里的“诃鳄鱼”章节里的“偏见”之论。
林语堂论及偏见的态度,可见他想两面端平——不伤鲁迅,也不伤他的好友们。
然而看似持平之论,这种持平的本身就否定了鲁迅所有文章的论点。
鲁迅温温地回击着“梅花低头问老爷”的讽刺,那也只是为自己文字辩护的着想。
林语堂和鲁迅的论战文章,其路数与陈西滢是很相近的。
但却比之博大、深远得多,这可看出林语堂国学的扎实。
在大节的把握上,林语堂显然也比陈西滢高妙得多。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鲁迅真的过分刻薄么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鲁迅真的过分刻薄么本不想现在就来谈鲁迅,因为他不是轻易能读得懂的。
虽仰慕多年,却不敢轻易发言。
但在博客上看到一个匿名用户的无知妄言,才发现有些人是多么的无知。
我觉得我也有写些东西的必要了,不为鲁迅,只为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中国,以及我所寄予无限后望的同胞们!那位匿名的网友说道,“鲁迅是中国极端心理盛行、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产物。
鲁迅走下“神坛”后并没有毛泽东说的那么伟大和优点。
鲁迅过分刻薄,把文人相轻的传统劣根性与政治极端思维相结合,当时被他骂得狗血淋头的人,今天看来都是当时的才子,他们与鲁迅恩怨复杂,绝非单纯政治观点,或许有学术才华之争。
“鲁迅思维”是后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抓辫子、打棍子、扣帽子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叫“打落水狗”)的基础。
受“左”的危害、吃整人与被整的中国人啊,在鲁迅神坛前多些理性与清醒吧!”首先,说“鲁迅是中国极端心理盛行、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产物”,就是无稽之谈。
稍稍明白历史的就知道,鲁迅逝于1936年,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提法,最早见于1964年9月中央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所制定的《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中,再往前推,至多到1957年。
真不知这位网友是何用心。
其实这位网友本人后来的说的话(后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又可以说是自打了嘴巴。
其次,说“鲁迅过分刻薄,把文人相轻的传统劣根性与政治极端思维相结合”,则是不懂历史的又一明证。
我推荐这位网友,不妨看看《鲁迅全集》,真是没时间,看看王晓明的《鲁迅传》也可以,最好把鲁迅的关于“文人相轻”的文章好好研读研读,最重要的要研究当时的背景。
说别人刻薄,自己要首先厚道一些,别急乎乎的拿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赶快来献导丑,献丑事小,误导了读者,又是谁之过?第三,说“鲁迅思维”是后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抓辫子、打棍子、扣帽子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叫“打落水狗”)的基础”,更是给鲁迅扣足了帽子。
“基础”是什么概念?要说鲁迅是被利用了,我看还说得过去。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鲁迅:一个真正反现代性的现代性人物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鲁迅:一个真正反现代性的现代性人物汪晖,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1996年应邀出任《读书》杂志执行主编至今。
80年代初,汪晖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现代文学史家唐先生,他的《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一书被认为是新时期鲁迅研究的代表作品。
1997年,汪晖在《天涯》杂志发表《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一文,引起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界的广泛讨论。
此后,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当代中国问题的文章,并被视为中国“新左翼”的代表性人物。
他的若干作品被译为不同文字。
英文著作《中国的新秩序》出版后又被译为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在国际学术界和思想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的韩文著作《新的亚洲想象》、日文著作《作为思想空间的现代中国》等在不同语境中引起关注。
2004年,汪晖的代表性著作《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四卷本)出版,该书先后被《亚洲周刊》、《中华读书报》和《书城》杂志评选为2004年度“十大好书”、“十大社科图书”和“年度图书”。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今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70周年纪念日。
回顾20世纪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思想家或文学家像鲁迅这样影响深远,以至于我们今天仍旧不能回避谈论鲁迅的意义。
但是,自“文革”结束,对于鲁迅的批评和反思,波澜迭起,从来没有消停,这种种围绕鲁迅形成的争论,又是我们今天谈论鲁迅时无法绕开的话题,所以就从这些争论谈起吧。
汪晖(以下简称汪):让我从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谈起。
毛泽东说鲁迅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最可宝贵的品质。
他认定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文化大革命”期间,鲁迅的著作和《红楼梦》是两个特殊的领域,不但可以阅读,而且为了配合“文革”的需要,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比如为了《鲁迅全集》的注释,全国各大高校的现代文学领域最主要的老师都卷入其中,一度很多工人积极分子也参与注释工作。
在20世纪找不到任何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文本受到如此大规模的研究和考订,包括毛泽东、孙中山的著作。
语文 3.8《拿来主义》素材(1)(新人教版必修4).doc
拿来主义一、嬉笑怒骂,文采斐然评论家们历来认为《拿来主义》一文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
其实,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不能不令人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形象描绘。
文章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有这样一句话:“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碜可怜的程度。
“捧”字颇富深意,陈述对象是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几位大师”,呈送对象则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捧”字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线之长。
“挂”则勾画“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
引用“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练、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
文章在阐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说“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
“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用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
“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做了亡国奴的子孙后代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
几个关键词语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文章在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时这样写道:“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拿来主义”的危机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拿来主义”的危机鲁迅先生曾在《拿来主义》里戏谑地说:“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但现在再看到这一句话,却让我怎么也笑不起来了,因为我看到“拿来主义”如今是真的有些危机了。
首先就是“这一群姨太太”的问题。
在建国初期,“姨太太”们都是被遣散了的,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之下,在敞开胸怀的大胆“拿来”之后,“姨太太”也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从阴暗的地底顽强地“拿”了出来,并大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不可阻遏之势。
发展到现今,已是公然地打情骂俏,鸠占鹊巢,并且要为她们平反正名的呼声也是甚嚣尘上,就只差在“两会”上以高票获得通过了!还有“鸦片”。
早在老舍的《茶馆》时代就改抽“白面”了,而现在又有什么“冰毒”“K粉”“摇头丸”“迷幻蘑菇”之类繁多花样,又有“姨太太”们侍候着他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至于“烟枪和烟灯”,鲁迅先生说,“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现在重新读到这一句,不能不让我对先生的高瞻远瞩佩服得五体投地:先生原来是早就知道未来必将有注射器、幼猫奶瓶取而代之的呀!先生未卜先知,真不愧为先贤圣哲,实在是高!还有“鱼翅”。
先生说要“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萝卜白菜我们还是遵照先生的嘱托,天天都在吃的。
不过鱼翅,我们还是留着“宴大宾”吧,因为姑且不说你没钱,就是有钱,也是没有吃“鱼翅”的资格的,因为这“鱼翅”可不是有人以为的有钱就能买到的,它永远都只是那极少数拥有真正VIP卡的“大宾”们的专利。
如果他看你像叭儿狗一样趴在地上甚是乖巧得可怜,说不定也会将一根鱼骨头“抛来”给你作奖赏呢。
总之,我们也还在“拿来”。
我们也依然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只是,主人似乎还是那个旧主人,宅子也还是那个旧宅子。
因为这个人似乎沉着,好象勇猛,但却无辨别,又自私。
现在是有了拿来的,人还是不能自成为新人,有了拿来的,文艺还是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样的“拿来主义”,我们不要也罢!。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我为鲁迅“改”文章《拿来主义》指瑕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我为鲁迅“改”文章──《拿来主义》指瑕《拿来主义》一文,堪称鲁迅杂文中的“精品”,行文论证周详,逻辑严密,语言幽默,讽刺性强,确有针砭时弊之效,激浊扬清之力。
但是,笔者在教授本文时,发现其中也一些语言、标点等方面的瑕疵,特指出以与广大同行交流。
笔者以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全文共10个自然段)为例,分别指出。
瑕疵一:(第1自然段)在“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句中,“几位”和“们”语意重复,因为“几位”给“大师”做定语,已表明是复数概念,那么其后就不需要再加上“们”表复数,所以此句犯了重复累赘的语病,可以删掉“们”。
瑕疵二:(第1自然段)在“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一句中,“苏联”本身就属于“欧洲”,但从文意来看,鲁迅先生好像认为“苏联”不属于“欧洲”,所以此句在行文当中犯了逻辑上的“相互包容”的错误。
瑕疵三:(第3自然段)在“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一句中,用“究竟”一词略有不妥,在《汉语大词典》中,“究竟”是“到底”的意思,它往往用在表选择的问句当中,暗含一种寻根问底的语气,有不问出结果誓不罢休的味道在里面。
如:你究竟是不是专业作家?而本句中的“究竟”改为“毕竟”(终究,终归,表示主观看法与客观实际是统一的),说明尼采他本身就不是太阳,我们的看法与他的实际是想符合的。
所以,此句属于近义辨析不清。
瑕疵四:(第6自然段)在“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一句中,从“先有……后有……”的句式来看,二者是并列关系,那么,就应当将句中第1、3个“,”改为“、”,将第4个“,”改为“和”,这样才符合标点基本用法。
瑕疵五:(第6自然段)在“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中,“因为”已经表明句子是因果关系,而句尾又出现了“……的缘故”,造成了句意的重复罗嗦。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鲁迅与梁实的论战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
梁实秋回国后发表文章,把卢梭大大攻击了一番。
景仰卢梭的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自然不满,撰文反驳,揭开了鲁梁论战序幕。
后来撰文又把梁实秋着实嘲弄了一番。
梁实秋不得不应战。
多年以来,鲁迅在文坛上以一支笔横扫千军,所向披靡,现在,凭借直感,他明白终于碰上了一个理想的“敌手”,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写出了一大批火药味更浓的文章。
论战进入最高潮是鲁迅著名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发表,文中把“丧家的”用“乏”了的资本家“走狗”的套子,稳稳地戴到了梁实秋的脖颈上。
鲁迅和梁实秋的笔战主要是围绕关于文学的阶级性和资本家的走狗、还有硬译、关于女子人格、关于不满现状、吐半口血看秋海棠等问题,一直持续到鲁迅逝世。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从《铸剑》看鲁迅小说的反讽艺术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从《铸剑》看鲁迅小说的反讽艺术在鲁迅的意识世界与生命体悟中,他“认识到一个事实:世界在本质上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矛盾整体性”,这便是哲学意义上的反讽,是人类精神发展的一段历程,因为“在更高的意义上,反讽是不指向这个或那个具体的存在,而是指向某个时间或情状下整个现实……它不是这个或那个现象,而是经验的整体……”。
鲁迅的反讽意识来源于他作为孤独的思想先驱,来源于他对中国历史的反思和人类现代思想的感通。
因此,其历史小说表示的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主观性,而是表现了整个世界,这就是居高临下的“反讽精神”。
这种反讽不仅仅是使用悖论式语言,把不协调的矛盾的东西紧合在一起,而且是一种主题性的悖论,它赋予作品的思想以一种令人震撼的深度。
在《故事新编》中,作品主人公的行为与结果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反讽,整部作品从“补天”到“出关”也构成了一个反讽意象。
用这种反讽意识写作,“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
这就是鲁迅时而认为“油滑是创作的大敌”而最终又免不掉“油滑”的潜在因素。
“油滑”的背后,分明凸现出一个孤独的哲人身影,其间足可见出鲁迅在和“无物之阵”搏斗之后,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而滑稽的感受,这就是鲁迅创作《故事新编》时的“虚妄”心态:凝视、玩味、游戏、悲凉、无聊、荒诞。
《铸剑》的前半部是一个悲壮、崇高的复仇故事,小说结尾复仇完成"以后",出现了"万民观瞻"的"狂欢节"场面:复仇者与暴君的头骨混在一起,同被展览,复仇的神圣也被消解为无。
尽管鲁迅在感情上始终倾心于复仇,但他仍以怀疑的眼光,将在看客面前,复仇必然的无效、无意义揭示给人们看。
"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或语调或显或隐,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五四人物的辩论
30年代前后的文坛,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异彩纷呈各种思想潮流互相碰撞的年代。
一场关于社会、文化、变革等等的关乎民族命运的大辩论,夹杂在外国侵略者的枪炮声中本国政府压迫民众及军阀之间的征讨战中,在国破山河碎的沉沦岁月中,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而无疑地,鲁迅是这个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的顶峰人物。
不管现在,抑或是将来,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位忧国忧民的文化先驱的功绩。
青史留存,自在人心。
鲁迅与胡适
五四新文化的运动,离不开留洋博士胡适的开启之功。
接受了美国民主思想的胡适,怀揣着改良中国社会之形态,回国之后,开始了他的理想之路。
或者过于沉湎于理想吧,胡适显然看轻了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浸染之顽固。
自信满满的胡适,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中国。
而鲁迅,对中国社会种种弊病的认识有深刻而透彻的了解,知道胡适的理想按照他的做法是不现实而难以实现的。
鲁迅在文字中,善意地嘲弄调侃,希望胡适能认清现实。
从心理学方面的推测,胡适显然把鲁迅善意地嘲弄调侃当成了恶意的讽刺挖苦。
误会由此而发生,嫌疑代替了友谊。
尽管两人有误会而互相讽刺过,但从胡适与鲁迅的文字里,可以感觉到彼此的相互推崇和佩服。
鲁迅去世后,许广平女士请求帮助,胡适当即应允。
对于苏雪林女士对鲁迅的恶意攻击,胡适也持否定的态度。
历史也已经印证了鲁迅的看法,胡适的失败,不是他的失败,是社会的失败。
鲁迅与林语堂
鲁迅与林语堂,都是《语丝》阵线的同人。
两人龃龉和矛盾的开端,是林语堂写的《费厄泼赖》文章里的“诃鳄鱼”章节里的“偏见”之论。
林语堂论及偏见的态度,可见他想两面端平——不伤鲁迅,也不伤他的好友们。
然而看似持平之论,这种持平的本身就否定了鲁迅所有文章的论点。
鲁迅温温地回击着“梅花低头问老爷”的讽刺,那也只是为自己文字辩护的着想。
林语堂和鲁迅的论战文章,其路数与陈西滢是很相近的。
但却比之博大、深远得多,这可看出林语堂国学的扎实。
在大节的把握上,林语堂显然也比陈西滢高妙得多。
他文字的功夫,以引《野叟爆言》讽刺鲁迅的高妙可见一斑。
在那几段文字下的加点,读起来不但连贯,刺起鲁迅来却也厉害。
只是可惜,他遇到的是博览群书又心思灵巧智慧无边的鲁迅!鲁迅一个反手,林语堂就知道了厉害,所以他停战了。
鲁迅与高长虹
鲁迅与高长虹论战的原因,却有些复杂,其实也简单。
无外乎名誉、利益,还有牵涉到许广平女士。
看了高长虹的文字,不觉得他的文字怎么样。
比起陈西滢来,高长虹也还差那么些。
而胡搅蛮缠,却胜过了。
鲁迅,只是碍于他没有显著的社会的恶,所以与他论战的文字也还在文字上。
而象高长虹利用鲁迅为他的出版物做广告,给鲁迅“戴帽子”,影射许广平不喜欢他是因为鲁迅的横刀夺爱,这些鲁迅都忍了。
看鲁迅的回复,能够体会到他的伤心,也能够感觉到鲁迅对笔墨的“控制”。
因为鲁迅希望,中国应该有他这样的热血青年,就是品质上差点,也无不对中国人的麻木的魂灵有刺激警醒的作用。
至于高长虹的刊物被停,是韦素园引用他的关系停高长虹的刊物,肯定没有征求过鲁迅的意见——他知道鲁迅是不会同意的。
纵观高长虹对鲁迅的论战,是高长虹不理智的表现。
鲁迅与陈西滢
鲁迅一生中最重要的论战,几乎都是和陈西滢有关。
陈西滢也留过洋,可惜的是,他没有胡适的为民族理想,也缺乏林语堂难得糊涂的“隐”的态度。
“女师大风潮”激起了鲁迅与陈西滢之间的笔战。
而陈西滢夹杂在友情和自己世俗的牵绊中,难以有正确的认知态度,偏又处于舆论的主导位置,与鲁迅的交战在所难免了。
其人为文,好据理为自己,所以观点前后矛盾,语气每有错乱。
鲁迅所谓“年年,月月,时时,自己和自己交战”是也。
编舛摘取,屡见其小聪明;赵子昂画马,反诬了自己。
而鲁迅以应付林语堂之方法,也让陈西滢知道了自己的比不过。
其人还有好几点可恨。
拖朋友下水,李四光受其所害,徐志摩被他所累,却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自己知。
给鲁迅“戴帽子”,然后以这虚有的帽子攻击之,可恨二也。
而拿鲁迅给他的书籍做广告,恨之无耻了!
鲁迅对徐志摩的不满,盖因徐志摩和陈西滢每每互相吹捧,皆强扯鲁迅兄弟做垫脚石。
鲁迅由此气其人无耻,每每讽刺调侃徐志摩的诗文,却不责以其国事,盖徐先生不言国事耳。
而李四光先生,鲁迅敬其科学家的身份,所以文笔严谨而公正,实感之中国之未来也。
鲁迅与梁实秋、沈从文
鲁迅与梁实秋、沈从文等的论战,大体上来说还是为学术与人生的问题。
这些话题,今天不过时,将来不过时,而且永远都不过时。
梁实秋于保存古类,实有功于社会的追溯。
鲁迅责其的,也只是他与他人论战而牵扯出来的问题。
中国当时的改革问题,在飘摇的社会结构中,影响着每一个行业,每一种学科。
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其细节谁也不能完善的。
而他们的论战,责其任何一方,都显偏颇,但不责呢?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枪林弹雨中,当生存都是问题时,最好的选择还是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