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乡村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了市民们旅游的新宠。
乡村旅游的兴起不仅促进了乡村振兴,也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侧重介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现状,按照分类,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乡村旅游研究现状。
一、经济乡村旅游作为新兴旅游产业,对于农村地区发展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些国外的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重要的纾缓农村贫困和发展经济的途径。
众多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经济分析。
其中一些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可以通过提高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增加食宿服务业就业机会、推动当地文化艺术及手工制作品的生产和销售等各种方式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社会乡村旅游除了经济上的积极影响之外,也对当地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有学者深入分析了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社会建设和社会资本形成、促进社会互动和社会融合方面的作用。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加强经济的互动和交往,而且还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三、环境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了热点问题。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开展乡村旅游禁不得伤害生态环境。
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还有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和谐共生的。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
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不同的方面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具有积极影响。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可持续性,处理好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的局面。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1、引言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希望回归自然,返回原野,同时由于农村经济重组和农业危机严重减少了乡村地区的经济来源,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和农业的最佳结合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994年,《国际可持续旅游研究》发行专刊第一次尝试构建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将乡村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旅游活动进行系统研究,被认为是学术界有关乡村旅游学术研究的开端。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为了更系统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本文通过对1994年以后出版的有关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的研读,在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5个研究主题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提出未来乡村旅游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继针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世界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欧洲被认为是世界乡村旅游发展最早和最成功的区域。
欧盟专门针对欧洲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了欧盟第五框架协议,该协议提出了欧洲综合乡村旅游管理方针,并在资金、政策、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给予乡村旅游发展大力的支持。
新西兰、爱尔兰等国家制定法规和政策把乡村旅游作为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宣传和促销是葡萄牙旅游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西班牙通过170多个乡村旅游协会之间信息、技术、培训、管理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美洲的乡村旅游发展极不平衡,美国和加拿大重视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在各个主要乡村社区向旅游者提供乡村自助游的宣传手册;墨西哥由于可进入性差,同时受一些在墨西哥旅行危险的宣传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比较缓慢;阿根廷政府推出的“南美土著部落”、“马背上的阿根廷”等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广大的国内外游客。
南非国家白皮书中明确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南非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南非的很多自然资源独特或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社区均通过开展野生动植物的观赏和博彩业等乡村旅游活动来提高社区生活水平。
关于我国旅游理论的研究综述
关 于我 国旅 游 理 论 的研 究综 述
魏 敏
( 门大 学 管 理 学 院 , 建 厦 门 3 10 ) 厦 福 6 0 5
【 摘 要 】 随着我 国旅游业的发展, 国专家 、 我 学者从 事旅 游研 究也在理论 上取得 了很大的进展。这些成果进行 归 纳 主要有 : 基础理论研 究、 旅游产业研究、 旅游管理研究 、 游经济增长点 问题研 究、 旅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研 究和旅游热 点 问题 研 究等 成 果 。 【 键 词 】 旅游理论 ; 究; 关 研 综述 【 中图分类号 】 5 0 F 9 【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 0 4 2 6 (0 7 1— 18 0 10 — 7 8 20 )3 0 4 — 3一ຫໍສະໝຸດ 、基础 理论 研究
改革开放 以来 , 随我国经济 的高速增 长 , 伴 我国旅 游业 也 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迅猛发 展 , 方兴未艾 。我 国旅 游理论研究 也 出现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我 国诸多学 者对旅游 现象及其背 后规律 的研究 , 括对旅游活 动规 律的研究 、 山旅游 活动引 包 对 起 的 各 种 关 系 的研 究 、 山旅 游 活 动 引 起 的后 果 的 规 律 的 研 究 对 就 构 成 了旅 游 理论 研 究 的 内容 。 些 论 述 对 我 国 旅 游 研 究 界 定 这 了对象。也有学 者认 为 , 旅游理论研究 的基本 内容 是旅 游实践 中所 遇 到 的 各 种 矛 盾 和 问题 的 深 层 次 原 因 以 及 提 出 各 种 因 应 方法和操作方案的理论依据 。学 者张凌 云指出 , 游理 论研 究 旅 应该 紧密联 系旅游业发展实 践 , 而不是 划地 为牢 , 匆忙地去 界 定研究范围 、 对象和 内容 。随着旅游业 的发展旅游理论研究 的 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 和深化 。 这个观点更加确定 了作为旅游理 论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 的理念 , 以说是 为旅游基础理论研 究 可 提供 了一 个新 的思路 。 在理论研究上 , 者申葆嘉认 为, 学 旅游现 象的理论研究需要在基础理论 、 专业理论 和应用理论 三个层 次 展开 ,基础理论研究是对旅游现象 自身最 本质问题的研究 , 专 业 理 论 研 究是 对 旅 游 现 象 中 具 有 独 立 性 的 主 要 部 门 或 部 门 的 现象进行的专业性理论研究 , 应用理论研究 主要是对旅 游现象 运 行 中在 宏 观 和微 观 范 围 内所 发 生 各 种 问 题解 决 方 法 的 研 究 , 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构成旅游现象理论研究的完整体系。 涂人猛 提出区域旅游概念 , 所谓区域旅游是指特定空 间存在 的旅游活 动及其经 济关 系的总和 ,它是一种 以区域作为相 对独立 的单 位, 接待旅游者 、 织安排旅游活动 的经营服务方式 。 组 在国 内旅 游蓬勃发展的情况下 , 吴必虎等选取若干有 代表性 的城 市研究 了国 内旅游者出游 动机 以及对 目的地选择 评价 。该书从经济 、 t理等方面分析了国内旅游 者的特征 ,通 过翔实的调查资料 , k , 研究 了国内旅游者在出游活 动空间 、 市场 的距 离分配规律。该 书不仅在国内旅游研究 方面处 于领先 地位 , 而且在 旅游学术研 究 中很好地应用了 自然科学 中常用的调查研究的方法 , 在研究 方法方面有所创新 。可见 , 目前对旅游学基本 概念 和基本理论 的研究 尚未形成规模 , 学术界在旅游学 的研究对象 和研 究方法 方面 尚未达成共识。但 是 , 当前 已经有学 者在此方 面进行深入 研究 , 并且试 图在对现象进行研究 的基础上把握事 物的本质特
旅游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旅游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内相关论文、专著的整理归纳,从旅游文化概念入手,通过对旅游文化基础理论、旅游文化的特征、旅游文化分支学科研究的现状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近三十年来该领域研究的问题与不足,对今后旅游文化及分支学科的研究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中国;旅游文化;文献综述早在三十年前,旅游文化已是旅游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国内最早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可追溯到1986年俞慈韵在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论旅游文化》。
这篇文章以文化为切入点论述旅游文化的自身属性与主体内容[1]。
随后郁龙余在1989年于旅游学刊上发表同名论文,主要论述了旅游和文化之间辩证统一的哲学关系并引发旅游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的广泛讨论[2]。
两年后,张复于在1991年出版了以旅游文化为主体内容的专著《旅游文化》,详细界定了旅游文化的概念,研究范畴,衍生学科以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将旅游文化推上了学科的高度,并引发了关于旅游文化学的研究与讨论[3]。
1旅游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综述近三十年来众多学者对旅游文化的基础理论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总和论、碰撞论、交际论、收缩论、三体论等[4]。
总和论认为:旅游文化的依据是内在的文化价值,通过诸多旅游要素为依托,映射到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整体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购、娱等)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5]。
而碰撞论认为,旅游介体通过与旅游主体、客体相互碰撞最终生成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就是旅游文化[5]。
大部分学者认为,总和论这个广义的概括是正确的,因为旅游的经济活动是通过文化体验消费而实现的,文化是旅游诸多要素的内核,不难推断旅游就是一种文化活动。
碰撞论所述内容描述了旅游文化的内含属性,和总和论相比外延有所缩减,对于文化内容却没有体现。
随后,张海荣通过文学与民俗学的角度为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提出了交际论。
交际论定义了旅游文化为“非定居文化”,通过反面的视角给予研究者更大的研究空间[6]。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引言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在农村地区进行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活动的旅游形式。
近年来,乡村旅游备受关注,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其发展现状、问题与挑战,探讨乡村旅游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1. 乡村旅游的兴起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于欧美国家,并逐渐传入其他发展中国家。
乡村旅游携带着对自然、农耕文化、乡村生活的向往,符合现代人对于放松、亲近大自然与追求缓慢生活的需求。
2. 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乡村旅游相对于传统旅游具有独特的特点,例如远离城市喧嚣、亲近大自然、体验乡村生活、享受乡村美食等。
乡村旅游注重游客与农民、民间艺术家等乡村居民的互动和交流,强调对乡村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二、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挑战1.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平衡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乡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压力。
如何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创新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需要定位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并开发创新的旅游产品。
此外,对于乡村旅游从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到农事体验、生态旅游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如何进行差异化的市场营销,也是乡村旅游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3. 乡村旅游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不仅能够为农村地区带来经济收益,也能推动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
然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土地流转、土地利用转变等问题,也给乡村旅游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带来了挑战。
三、乡村旅游研究的发展方向1. 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整合不同乡村旅游资源,形成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 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的融合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旅游业开题报告国内外研究综述
旅游业开题报告国内外研究综述旅游业作为一种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并开始从多个角度对旅游业进行研究,以期帮助旅游业更好地发展。
本文将从国内外研究的角度,对旅游业进行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1.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在国内研究中,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随着中国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旅行,旅游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2018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了51.22亿人次,同比增长10.8%。
其中,出境游人数达到了1.3亿人次,同比增长7.7%。
这一数据说明了中国旅游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2.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旅游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在国内研究中,学者们通过探讨旅游业的经济影响,强调了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根据一些研究,旅游业对中国的GDP和就业率的贡献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如云南、贵州等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成为了重要的发展动力。
3.旅游业的环保问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国内研究中,学者们通过调查和实地观察,发现一些旅游景点的环保问题越来越突出,如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了研究旅游业的环保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景区的环保管理、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提高、政府的环保政策等。
二、国外研究综述1.全球旅游业的趋势在国外研究中,全球旅游业的趋势一直是研究的关注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旅游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
许多学者认为,旅游业将更加专业、个性化、创新化和多样化。
此外,学者们发现,一些新兴市场的旅游业正在快速发展,如印度、东南亚等地,预计将在未来几年成为全球旅游业的重要市场。
2.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旅游业对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综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综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海岛旅游作为一种受到广大游客喜爱的旅游方式,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国内外学者在海岛旅游领域进行了丰富的研究,涉及到了不同的主题和角度。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进行一个综述,总结目前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研究方法,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国内,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岛旅游在旅游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研究学者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对国内不同地区的海岛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他们关注了海岛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探讨了海岛旅游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此外,他们还研究了海岛旅游的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探讨了如何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保护海岛生态环境。
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内海岛旅游的现状和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在国外,许多国家也拥有丰富的海岛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国外学者对海岛旅游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关注了海岛旅游的市场开发、旅游体验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他们研究了海岛旅游的需求与供给关系,探讨了如何有效地满足游客的需求并提高旅游体验。
此外,他们还研究了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了如何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保护海岛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
这些研究为国外海岛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已经对海岛旅游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对于海岛旅游的市场定位和品牌建设研究相对较少,对于不同类型海岛旅游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全面。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并加强国内外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海岛旅游研究的发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展开综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1.1)对海岛旅游的概况进行简要介绍,并明确了本文的目的(1.3)。
接下来,正文部分(2)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即国内海岛旅游研究(2.1)和国外海岛旅游研究(2.2),每个部分将进一步细分为多个要点。
国外旅游景点研究综述
这些学科理论在方法论层面上是以理解的方法为基础的。
因此,实证的方法与理解的方法在旅游研究方法论中是并行不悖的,尽管它们之间是对立的、不相容的。
目前旅游研究中应采取的策论是将实证的方法与理解的方法之间的对立束之高阁,存而不论。
根据研究的领域,选择合适的方法论作为指导。
至于正处于形成之中的后现代主义方法论,能否在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成为指导旅游研究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法论,还需要在实践中去进一步验证。
致谢:本文在成文过程中得到恩师卢昌崇教授、师长谢彦君教授的启示和指教,在此深表感谢。
[参 考 文 献][1] 桥纳森・特纳,邱泽奇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5.[2] 李文亮,翁瑾,杨开忠.旅游系统模型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5,(20)2:20-24.[3] 肖洪根.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上)[J].旅游学刊,2001,(16)6:16-26.[4] 马尔科姆・沃特斯;杨善华译.现代社会学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10.[5] 乔治・瑞泽尔;杨淑娇译.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古典渊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9.[6]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6-11.[7] 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6,(11)2:48-52.[8] 申葆嘉.旅游学原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93-100.A Study on the System of R esearch Methodologyof Tourism Scie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 ociologyCHE N Cai(College o f History&Tourism,Liaoning Normal Univer sity, Dalian116029,China)Abstract:This paper inv olves four aspects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of tourism study:1.the meaning of tourism research methodology;2.why should tourism methodology b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s ociological perspective;3.the s ociological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tourism domain;4.the basic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earch methodology.K ey w ords:tourism science;s ociology methodology[责任编辑:廉月娟;责任校对:王玉洁]国外旅游景点研究综述刘春济1,高 静2(1.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上海200234;2.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商务外语学院,上海201620)[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课题(RE552)[收稿日期]2006-07-05;[修订日期]2006-11-02[作者简介]刘春济(1976-),男,河北人,硕士,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讲师;高静(1978-),女,河北人,硕士,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商务外语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现代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转向了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最受欢迎的游玩方式之一。
乡村旅游是一种活动,它让游客领略自然美景,了解乡村文化,体验乡村生活,同时又有利于改善乡村繁荣,增加当地经济收入。
因此,乡村旅游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近期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进行综述性探讨,以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从乡村旅游定义的角度来看,世界旅游组织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一种扩展服务,可以增强目的地社会经济利益和文化价值,并吸引旅客到农村地区,了解和参与本地社会文化活动的旅行方式”。
基于这一定义,国内外研究者都将乡村旅游视为一种可以实现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丰富乡村文化,改善乡村环境和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素质的一种活动。
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分为三种模式:自发式发展模式、行政式发展模式和结合式发展模式。
自发式发展模式是乡村自主发展,通过乡村文化、景观、事件等进行地方经济活动,由社区居民主动承担和开发;行政式发展模式是政府与民众合作发展,政府充当指导者的角色,贯彻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发展乡村旅游;结合式发展模式是政府、民众和企业合作发展,政府和企业都可以承担起发展的责任,而且这种模式也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方案。
从乡村旅游发展成果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改善了乡村景观,提升了乡村素质,提高了乡村经济水平,为当地乡村社区赋能,改善乡村社会环境,促进乡村社会发展。
此外,参与乡村旅游的游客们也能够从中获益,了解当地乡村文化,感受古朴的乡土文化,体验纯净的牧歌生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得到了完美的身心放松。
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乡村社区经济条件落后,乡村产业基础不足,乡村旅游市场萎缩,乡村运营收入下降,社区参与度不足,乡村旅游活动缺乏特色等。
从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未来的乡村旅游将强调生态、历史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第二版读后感
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第二版读后感篇一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第二版读后感哇塞,读完这本《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第二版》,我真的是感慨万千啊!说实在的,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毕竟学术类的书籍,总给人一种严肃刻板的印象。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居然被吸引进去了。
这书里讲的各种流派的观点,就像是一场思想的大混战。
有的流派强调旅游的经济价值,也许这没错,毕竟旅游能带动好多地方发财致富嘛。
但又有流派说,旅游不能只看钱,还得看文化传承,这也很有道理啊!我就在想,难道就不能两者兼顾?可能这就是学术的魅力吧,永远在争论,永远没有绝对的答案。
书里提到的那些案例,让我感觉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样。
比如说某个地方因为过度开发旅游,环境变得一塌糊涂,这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觉得不是!还有的地方,把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丢了,就为了迎合游客,这值得吗?读着读着,我自己都有点迷糊了,到底该听谁的?可能每个流派都有它的道理,也都有它的局限性。
这让我想起自己出去旅游的时候,有时候就是纯玩,啥也不想,有时候又会思考一下旅游对当地的影响。
总之,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旅游这事儿,可真不简单!篇二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第二版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聊聊我读完《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第二版》的感受,那可真是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怵,心想:“这得有多枯燥啊!”可没想到,读进去之后,发现还挺有意思。
书里那些个流派的观点,就像一场激烈的辩论赛。
有的说旅游就是为了放松身心,享受生活;有的却说旅游是一种文化交流,能促进不同地区的相互理解。
我就在那琢磨,难道不能两者都有吗?比如说,我去一个古镇旅游,本来是想放松放松,结果发现那里的传统文化特别有意思,这不就既放松了又交流了文化嘛!也许这就是旅游的魅力所在,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还有啊,书中提到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大肆修建人造景观,把原本的自然风貌都破坏了。
中国旅游史研究综述
中国旅游史研究综述一、我国旅游史主要研究成果回顾“旅游”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沈约的《悲哉行》一诗中,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而旅游作为产业,在中国是从1923年陈光甫先生成立第一家中国旅行社开始的。
中国的旅游学术研究也是从那时开始起步的,较早的代表著作是江绍原的《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1]。
该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我国古代人类的旅行习俗问题,有学者认为,该书是第一部关于旅游发展史研究的专著,并将其称为中国旅游史研究的开山之作[2],它的出现揭开了中国旅游史研究的扉页。
总体来看,中国旅游史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旅游史的通论性研究这种研究是将旅游活动作为一个整体,依时代序列纵向编排史料,并从多个方面来加以审视,其成果主要以专著的形式体现。
这类研究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内容较多。
胡世健、张敦仁的《华夏旅游史话》[3]是早期中国旅游通史研究的代表著作。
该书出版较早,内容虽较为浅显,学术性不强,但对中国旅游通史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在胡、张之后,章必功[4]和王淑良[5]又分别著书立说,他们的研究涉及旅游活动、旅游思想、旅游景观、旅游文学等方面内容,尤其是王淑良的《中国旅游史》被誉为“中国第一本较系统的旅游史书”。
全书分上下两卷,分别对中国古代和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简明扼要地梳理了中国旅游发展的历史脉络,提炼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独特醒目的旅游形态。
该书无论是资料的收集还是观点的提炼都具有开创性的价值。
郑焱教授的《中国旅游发展史》[6]也颇具特色。
该书紧扣旅游这一主题,各章节按不同时期的旅游交通与设施、旅游活动的类型、旅游景点的建设与开发、旅行家等方面展开研究。
该书作者具备深厚的史学理论功底,能较好地把握旅游学科的研究方法,其研究视角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等方面。
在“述史”之外,该书又分析与考察了旅游者的“旅”、“游”或带有“旅游”性质的活动,剖析了旅游者的类型和旅游特点,探寻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及规律以及旅游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的情况,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早期旅游业的基本状况,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中国旅游思想史研究述评与展望
20 0 9年 4月
旅 游 论 坛
T o im urs For um
Vo . . 1 2 No 2
Apr 2 9 .. 00
[ 游文 化研 究 ] 旅
中国旅游思想史研究述评与展 望
王金 伟
(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系 , 吉林 长春 1 0 2 ) 3 0 4 [ 摘 要] 我国系统的旅游 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 , 并伴随着旅游活动的蓬勃开展而不断演化 。 同时 , 针对旅游思想的研究也随
序 》清 刘宝 楠 的《 语正 义 》 、 论 。
重现 史实 , 旅游 思想史 的研究 必须综 合运 用 多种 史料
文献 和研 究方法 பைடு நூலகம்
一
直 以来 , 旅游 思想史 的学术 研 究受重 视 程度都
不够 。 与旅游 思想史 在旅游 发展 过程 中所 起 到的重 这
要作 用极 不相称 。 所幸 的是 , 近年 来一 些学 术机 构 、 政
对 策作 简要 阐述①。
一
游 思想 的一部 分 , 也是 对 旅游 思想的研 究探索 。关 于 “ 道” 游 的总结 主 要集 中 于 明代 。王思任 在 归纳 2 3种
旅游 特 点 的 基 础 上④ 出 “ 之 所谓 游 , 酌 衷 于 数 提 予 则
者之 间 , 所忌 而 趋 所 吉 , 其 回而 增 其 美 , 道 如 避 释 游 海 , 几乎 蠡测 之 矣” 庶 ⑤。王士 性在 其著作 《 五岳 游草 》 中 将旅 游 的 境 界分 为 3个 层 次 , 高者 为 “ 游 ” 其 最 天 、 次为 “ 神游 ” 而 最次 则 为“ , 人游 ”三 者 的异 处在 于“ , 上
近十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
近十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一、概述近十年来旅游文化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旅游文化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旅游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的参考。
首先旅游文化研究在理论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旅游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
这些理论不仅关注旅游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还探讨了旅游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此外旅游文化研究还关注旅游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问题。
其次旅游文化研究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者们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揭示了旅游文化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例如研究发现旅游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文化对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旅游文化对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具有显著影响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旅游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再次旅游文化研究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旅游文化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例如将旅游文化与生态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视野。
这些跨学科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展旅游文化研究的研究领域,还有助于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深度。
旅游文化研究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开始关注旅游文化研究,并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建立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旅游文化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同时我国学者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世界各国的学者共同探讨旅游文化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推动旅游文化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资源为主要旅游资源,以文化活动为主要旅游内容,以文化体验为主要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首先,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旅游的概念、特点、类型、发展趋势等方面。
其中,文化旅游的概念和特点是研究的重点,包括文化旅游的定义、文化旅游的主要特征、文化旅游的文化元素等方面。
其次,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
其中,文献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则更多地用于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
最后,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加强对文化旅游概念的深化理解和研究,拓展文化旅游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加强对文化旅游实践的实证研究,推动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 1 -。
旅游概论综述.doc
旅游概论综述第一章,旅游的概念和框架1,国外旅游研究的基本趋势是什么?回答:把旅游作为一个社会科学范畴来研究;更多的研究是通过理论方法完成的。
把旅游现象作为旅游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2.国内旅游研究的四个基本趋势?答:旅游研究起步较晚。
注重翻译学习的认识论功利主义倾向依赖高等旅游教育进行旅游研究3.旅游科学:研究旅游活动中各种矛盾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4、旅游研究对象?回答:游客、旅游景点、旅游业5、旅游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a)对象问题:旅游业应定义为:“旅游业是一门研究旅游活动过程中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
“b)价值问题:研究人员在从事旅游研究时,经常会受到价值判断的干扰。
是否有客观标准或科学标准。
(c)假设问题:旅游业的假设总是不现实的。
d)实验问题:旅游研究有四个不足之处:旅游理论不仅难以证明,而且难以反驳旅游理论的差异甚至日益明显的对立倾向。
旅游理论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
旅游理论在传播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熟练,导致人们错误地认为旅游只是一门注重吃喝玩乐的实践学科。
e)量化问题F)系统问题G)预测问题: 严格来说,只有趋势可以预测,而不是准确的预测。
h)测试问题I)发展问题:不仅要总结旅游发展的实践,更重要的是用理论来指导旅游实践。
旅游科学的自主创新研究、再创新研究的引入和集成创新研究是保持旅游科学理论进步和实践指导的重要保证。
6、旅游研究的基本内容?回答:国内:旅游发展历史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需求旅游资源旅游营销旅游组织旅游影响外国;旅游发展历史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需求旅游资源旅游营销旅游发展规划旅游管理旅游组织旅游影响7、旅游研究的基本过程?回答:选择主题和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材料,解释结果和验证假设8.旅游研究的基本方法?回答:1) 《旅游学教程》:制度方法、产品方法、历史方法、管理方法、经济方法、社会学方法、地理学方法、交叉科学方法、系统方法2) 《旅游学概论》: 综合调查法、供给数据分析法、旅游图表法、抽样调查法3)旅游研究还必须注意以下四种方法:系统分析理论分析与实践调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9.为什么要进行旅游研究?由于旅游哲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非常短暂,如果不解决旅游哲学问题,不仅会制约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业在学科建设中被边缘化,从而失去其特殊性和独特性。
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的文献综述要点
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的文献综述概念界定是一切学术研究的起点。
在考察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这三个彼此相关且最为业界和学界常用的概念时,笔者发现纵然有申葆嘉、谢彦君、王德刚和明庆中等一批学者先后讨论和研究,但三者混淆、混用的现象依旧相当普遍。
一、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的认识在20世纪初叶国外就开始对旅游及相关事物的研究,当时的研究者主要是欧洲一些高等学校的学者。
最早发表著作提出相关理论的是意大利罗马大学的马里奥蒂(A. Mariotti),1927年他在《旅游经济讲义》一书中,首次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和旅游现象作了系统剖析和论证。
他认为旅游活动是属于经济性质的社会现象,属于经济学范畴。
1935年,柏林大学的葛留克斯曼教授(G. Glücksmann)在《旅游总论》一书中指出,旅游是“在旅居地短时间旅居的人与当地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
葛留克斯曼从旅游活动的发生原因、基础、性质和社会影响等深层次关系着手探索,认为对旅游的认识,需要从不同学科去思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察它。
而今,对旅游界影响颇为深远的旅游定义,是由瑞士学者亨泽克尔(W. Hunziker)和克雷夫(K. Krapf)在1942年合著的《普通旅游学纲要》一书中首次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各种关系的总和。
”该定义在20世纪70年代被旅游专家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Experts in Tourism)所采纳。
因为该组织的简称是AISET,一般将其称为“艾斯特定义”。
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的活动”。
国外学者对旅游的研究长达百年,从托马斯·库克时代至今,国外学术界对于各个时期出现的旅游现象和旅游活动的研究颇有成果。
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研究综述
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研究综述作者:裴理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3期裴理邹统钎先生的《旅游学术思想流派》一书,对目前国内外的旅游学术思想流派进行了全面的归总和评价,指出了各个学派及理论学说的研究背景、研究历程、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以及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趋势。
笔者在本书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对旅游学术思想流派进行了简要的综述,旨在对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的认识更加清晰。
一、引言旅游活动古已有之,然而旅游学的理论研究迄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其先后经历了早期旅游时期、大众旅游时期、可持续旅游时期和体验旅游时期,并由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再到跨学科的研究过程。
旅游学理论的研究先后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地理学、环境生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形成了基于多学科的JR旅游学框架体系模型和基于跨学科的综合视角研究体系(地理学与经济学的旅游空间体系、经济学与营销学的旅游功能体系、社会学与生态学的社区生态模型、社会学与心理学的旅游凝视理论)。
二、旅游者方面(一)旅游动机学说,是在精神分析论、行为论、人本论和认知论等相关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对旅游行为进行的研究,形成了旅游生涯理论、驱力理论、期待价值理论、唤醒理论和双因素理论。
旅游动机产生的客观条件主要有经济条件和时间条件,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心理因素、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和支付能力。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动机的分类各不相同,诸如心理动机、精神动机、身体动机和经济动机等等,这是由于旅游动机的多源性和内隐性等诸多特征所导致的结果。
(二)旅游体验理论,旅游的本质就是一种体验活动。
旅游体验理论主要有畅爽体验论、体验理论和剧场理论,主要的分析工具有体验价值理论模型、体验质量测量的理论模型(休憩体验偏好量表REPs和侧重情感体验的测量模型)、体验质量测量的定量方法(SERVQUAL)、体验质量满意度模型(卡诺模型、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和净服务质量模型)。
旅游学术领域的网络、学缘与流派:1979
题、网络分析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等。
03
研究意义:探讨旅游学术领域的网络、学缘与流派,
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旅游学术领域的网络、学缘与流派进行分析,揭示其发展规律和特点,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 考。
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网络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
研究内容与结构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及其意义
要点一
研究结论
通过深入分析,发现旅游学术领域的网络、学缘与流派在 1979年已经初具规模,各种学说和流派开始涌现,并且逐 渐形成了各自的核心观点和研究方向。
要点二
研究意义
该研究结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旅游学术领域的发展历 程和现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01
02
03
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 动是学缘关系形成的重要途径。
学者之间的合作项目、共同研究 课题等也是学缘关系形成的重要 因素。
学缘关系的演变受到学者个人经 历、职业变化、学术兴趣等因素 的影响。
学缘在学术发展中的作用
01
学缘关系有助于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 与发展。
02
• 启示:该研究对于未来旅游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注重各个学派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不 同学缘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从而推动旅游学术领域的持续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研究 技术的更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感谢观看
THANKS
03
旅游学术共同体还积极参与国 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旅游教 育的国际化发展。
03
旅游学术领域的学缘
学缘的界定与类型
第一章旅游学研究概述
第二节 旅游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一、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旅游活动 旅游学要以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为核心,研 究其发生的基础、原因、性质、形态和结构特征, 探究其运动规律及其形成的复杂影响因素。这种 基本矛盾存在于旅游活动之中:包括旅游者的活 动和旅游产业的活动,这两种活动恰好构成了旅 游现象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
(二)旅游学者对旅游的定义
1、“埃斯特”(AIEST)定义: 旅游是非定居者 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 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 瑞士学者汉泽克尔(Hunziker)和克拉普夫 (Krapf)于1942年在其合著的《普通旅游学纲要 》中提出,后来在20世纪70年代又被“旅游科学专 家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Experts in Tourism缩写AI旅游活动的非就业性 4、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五)旅游的概念性定义
1、旅游的概念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前往异地旅行 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 在旅游地定居和就业。
2、旅游的技术定义: 前往异地停留的时间
出行的半径距离
是否移民或就业
(六)旅游活动的概念:
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之外的某地 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 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6、旅游学的研究内容是极其复杂的:旅游是一种人的经 历、一种社会行为、一种地理现象、一种财源、一种商 业活动、一种行业。 7、旅游是一门跨学科,它是研究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及 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8、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矛盾是旅游学研究的基本矛盾, 但它不是简单经济意义上的供需矛盾,这种矛盾会引发 各种层次、各种性质、各种形态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研究综述
————————————————————————————————作者:————————————————————————————————日期:
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研究综述-旅游管理
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研究综述
裴理
邹统钎先生的《旅游学术思想流派》一书,对目前国内外的旅游学术思想流派进行了全面的归总和评价,指出了各个学派及理论学说的研究背景、研究历程、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以及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趋势。
笔者在本书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对旅游学术思想流派进行了简要的综述,旨在对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的认识更加清晰。
一、引言
旅游活动古已有之,然而旅游学的理论研究迄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其先后经历了早期旅游时期、大众旅游时期、可持续旅游时期和体验旅游时期,并由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再到跨学科的研究过程。
旅游学理论的研究先后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地理学、环境生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形成了基于多学科的JR旅游学框架体系模型和基于跨学科的综合视角研究体系(地理学与经济学的旅游空间体系、经济学与营销学的旅游功能体系、社会学与生态学的社区生态模型、社会学与心理学的旅游凝视理论)。
二、旅游者方面
(一)旅游动机学说,是在精神分析论、行为论、人本论和认知论等相关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对旅游行为进行的研究,形成了旅游生涯理论、驱力理论、期待价值理论、唤醒理论和双因素理论。
旅游动机产生的客观条件主要有经济条件和时间条件,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心理因素、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和支付能力。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动机的分类各不相同,
诸如心理动机、精神动机、身体动机和经济动机等等,这是由于旅游动机的多源性和内隐性等诸多特征所导致的结果。
(二)旅游体验理论,旅游的本质就是一种体验活动。
旅游体验理论主要有畅爽体验论、体验理论和剧场理论,主要的分析工具有体验价值理论模型、体验质量测量的理论模型(休憩体验偏好量表REPs和侧重情感体验的测量模型)、体验质量测量的定量方法(SERVQUAL)、体验质量满意度模型(卡诺模型、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和净服务质量模型)。
三、旅游目的地方面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起源于市场营销学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旅游地的特征、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的因素和旅游地的复兴。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过质疑和修正,诸如对旅游阶段划分的质疑、对理论运用潜力的质疑。
同时,对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生命周期的实用性、以及“产品周期理论”还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等问题进行了修正和探讨。
(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最初来源于经济学思想,其核心思想主要有波特钻石模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竞争力模型、五要素结构模型等内容,评价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聚类与判别分析、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资源类因素、管理类因素和辅助类因素。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目前尚无公认的评价体系和模型,但是其旅游潜力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三)地方与旅游空间学说,其研究涉及到地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视角,包括地方感理论、旅游地引力模型、休憩机会谱理论和空
间结构分区模型。
地方感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了地理派地方理论、环境心理学派、社会学派社会哲学学派的观点。
旅游地引力模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旅游地的引力半径模型、游客旅行空间路线规律和O-D(客源地-目的地)引力模型的主要阶段,其中客源地-目的地引力模型又包括仿牛顿重力引力模型、Crampon模型、仿电荷吸引公式模型和干预机会理论模型。
空间结构分区模型包括功能分区模型、圈层分区模型和点轴模型,其中圈层分区模型又包括核心-边缘理论、Forster 三区结构模型、“社区-吸引物(CAC)综合体”模型和“双核原则”理论。
四、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关系方面
(一)舞台化真实性理论,是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进行观察旅游者经验与旅游地之间的关系后,以“前台后台理论”为基础提出来的,其研究过程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客观性真实性、建构性真实性、自然生成真实性和存在性真实性。
本理论为观光旅游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内涵,同时也引发了对真实性的探讨,已经从“舞台”转移至“真实性”。
(二)旅游凝视理论,是在“医学凝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议题就是研究旅游、环境与“视觉消费”三者的关系。
“旅游凝视”的性质主要有“反向的生活性”、支配性、变化性、符号性、社会性和不平等性,其类型主要有浪漫性的、集体性的、观望性的、环境性的、人类学性的。
“旅游凝视”重视分析游客体验的视觉本质,以达到为游客的体验带来愉快及成就感的目的。
五、旅游业管理方面。
(一)旅游服务质量管理学说,是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随着标准化旅游服务的衰落形成的个性化旅游服务。
旅游服务质量管理学说主要包括服务差距说和服务补救说,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体现了服务质量的形成过程,
服务补救悖论探讨了服务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分析工具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两种类型,最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服务质量测评工具就是SERVQUAL量表和服务蓝图,同时,这些分析工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和修正。
(二)节事旅游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有节事影响方面的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节事管理及规划的研究。
国内外研究的领域主要有商务型节事活动与旅游活动、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节日和其他文化庆典。
其研究的方法主要有社会学方法、影响研究方法(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抽样和统计方法、典型案例研究方法(网络资源方法、三角剖分方法和IPA方法)。
六、旅游影响与被影响方面。
(一)旅游影响学说,人类学、社会学和环境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的最为广泛。
旅游经济影响学说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旅游乘数效应理论、旅游卫星账户和旅游政策和预测模型(TPF)等方面的内容。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学说主要包括四个平台说、主客关系理论、涵化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前台后台理论”。
旅游环境影响学说主要包括旅游环境承载力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
旅游影响的评估体系包括“愤怒指数”理论,居民态度“生命周期”理论和旅游影响评估尺度等内容。
(二)利益相关者社区参与学说。
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旅游规划、管理与营销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旅游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社区旅游及协作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其代表性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利益博弈论、利益者相关图谱、权力-利益矩阵、综合法(访谈、问卷和圆桌会议)。
社区参与学说是在“旅游飞地”、“旅游孤岛”和“新殖民主义”现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核心思想主要有社区旅游产品观、社
区增权理论、社会表象理论、社区旅游一体化,其社区参与模式主要有利社旅游企业(CBTI)模式、政府主导扶贫旅游(PPT)模式、社区主导发展(CDD)模式。
(三)旅游危机管理理论。
国外旅游危机理论的研究主要有对特定危机事件的反应与管理的案例分析研究、对旅游业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研究。
国内的研究主要为”事后型研究”,诸如SARS、东南亚危机、金融危机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旅游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模型主要有TDMF模型、扩展的危机管理模型、旅游目的地社区能力模型、旅游危机管理规划模型、旅游危机管理系统模型、旅游危机恢复管理系统模型等内容。
其代表性的分析工具主要有交叉影响与脆弱性分析、旅游本底趋势线分析。
七、结语与评论
旅游学术思想流派,还有乡村旅游理论、城市旅游理论、遗产旅游理论、探险旅游理论、黑色旅游理论、可持续旅游与生态旅游理论等内容。
但是,正是由于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的介入,导致了旅游学的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旅游学的发展与研究缺少学科的“主心骨”,使得旅游学的学科体系迟迟不够成熟。
所以,笔者认为,旅游研究必须以旅游现象的起源研究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彻底划清旅游业和旅游现象的界限,消除过度重视旅游经济给旅游研究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旅游研究能够正本清源。
作者简介:裴理,男,河南周口人,三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旅游基础理论和旅游文化。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