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六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6第六章__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6第六章__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1bf3eb60029bd64783e2c84.png)
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6.1概述地下水不是化学纯的H 2O ,而是一种复杂的溶液。
天然:人为: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产生影响。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地下水与环境、以及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
一个地区地下水的化学面貌,反映了该地区地下水的历史演变。
水是最为常见的良好溶剂,可溶解、搬运岩土中的某些组分。
水是地球中元素迁移富集的载体。
利用地下水,各种行业对水质都有一定的要求→进行水质评价。
6.2地下水的化学特征1.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O 2、N 2 、CO 2、CH 4、H 2S 等。
1)O 2 、N 2地下水中的O 2 、N 2主要来源于大气。
地下水中的O 2含量多→说明地下水处于氧化环境。
在较封闭的环境中O 2耗尽,只留下N 2,通常说明地下水起源于大气,并处于还原环境。
2)H 2S 、甲烷(CH 4)发生化学反应岩石圈水圈交换化学成分地下水中出现H 2S 、CH 4 ,其意义恰好与出现O 2相反,说明→处于还原的地球化学环境。
3)CO 2CO 2主要来源于土壤。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CO 2(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地下水中含CO 2愈多,其溶解碳酸盐岩的能力便愈强。
2.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7大离子:Cl -、SO 42-、HCO 3-、Na +、K +、Ca 2+、Mg 2+。
低矿化水中(M<1~2g/L ):HCO 3-、Ca 2+、Mg 2+为主(难溶物质为主);中矿化水中(M=2~5g/L ):SO 42-、Na +、Ca 2+为主; 高矿化水中(M>5g/L ):Cl -、Na +为主(易溶物质为主)。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盐类溶解度的不同: 1)Cl -主要出现在高矿化水中,可达几g/L ~ 100g/L 以上。
来源:① 来自沉积岩氯化物的溶解;② 来自岩浆岩中含氯矿物的风化溶解;碳酸盐溶 解 度矿 化 度小低H C O 3-S O 42-C l-大高硫酸盐氯盐③来自海水;④来自火山喷发物的溶滤;⑤人为污染:工业、生活污水及粪便中含有大量Cl-,因此居民点附近矿化度不高的地下水中,如Cl-含量超过寻常,则说明很可能已受到污染。
第六章_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第六章_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118ba0c50508763231121242.png)
• 地下水是宝贵的液体矿产: 含大量盐类(如NaCl、KCl)或富集某 些稀散元素(Br、I、B、Sr等)的地下水是
宝贵的工业原料;
某些具有特殊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的 水具有医疗意义;
盐矿、油田、金属矿床所形成特定化学元 素的分散晕圈是找矿的重要标志。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散布,也会形成晕圈。 这就需要查明有关物质的迁移、分散规律 ,确定矿床或污染源的位置。
8
矿化度与主要离子之间的关系?
四、地下水的总矿化度及化学成分表示式
• 总矿化度的概念: 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称为总矿 化度(总溶解固体),以每升水中所含克数(g/L)表示。 • 总矿化度的表征方式: a.习惯上以105 ℃一110 ℃时将水蒸干所得的干涸残余 物总量来表征; b. 在水质简分析中是用分析所得的阴阳离子含量相加, 然后减去HCO3
7
钾离子(K+): • 钾离子的来源: 含钾盐类沉积岩的溶解; 岩浆岩、变质岩中含钾矿物的风化溶解。 • 低矿化水中含量甚微,高矿化水中较多。 • K+大量地参与形成不溶于水的次生矿物(水云母、蒙脱 石、绢云母),并易为植物所摄取,因此,地下水中K+ 的含量要比Na+少得多。 • K+的性质与Na+相近,含量少,分析比较费事,故一般 情况下,将K+归并到Na+中,不另区分。
硫酸根离子(SO42-): • 不同矿化程度水中(SO42-)的含量: 高矿化水,含量仅次于Cl-,可达数g/L; 低矿化水,一般含量仅数mg/L; 中等矿化水, SO42-常成为含量最多的阴离子。 • 硫酸根离子(SO42-)来源: 含石膏或其它硫酸盐的沉积岩的溶解。 煤系地层含有黄铁矿;金属硫化物矿床附近。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SO2与氮氧化合物,构成富 含硫酸及硝酸的降水(酸雨),使地下水中SO42-增 加。
第六章地下水形成作用
![第六章地下水形成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9ce6209e2bd960590c67743.png)
B、岩浆岩、变质岩含钙矿物的风化溶解。
7、镁离子(Mg2+)
(1)特点:地下水中分布广,含量低,通常不作为地下水的主 要离子。 溶解度比Ca2+高,但一般含量比Ca2+低,这是因为 Mg2+容易被植物吸收,同时参与次生矿物的组成。
在富含铁镁矿物的超基性岩石发育地区,有时可以见 到含Mg2+高的地下水。
第六章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
水质确定,水的用途:
工业原料,矿泉水,地下水元素的分散晕---找矿(盐矿,
油田及金属矿床)或污染源
研究角度:
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内容是 地下水中化学元素分散、迁移与富集的规律。
不能从纯化学、孤立、静止地研究地下水的化学成
分及其形成,而必须从水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角度,揭 示地下水化学演变的内在依据及规律。
(2)来源: 白云岩、变质岩、基性岩浆岩(如辉石、橄榄石等)的 风化产物。如
(Mg, Fe)2SiO4十2H20十2C02→MgCO3十FeCO3十Si(OH)4 MgCO3十H20十CO2→ Mg2+十2HCO3-
三、地下水中的其它成分
1、次要离子:如 H+、Fe2+、Fe3+、Mn2+、NH4+、 OH-、N02-、NO3- 、CO32-、SiO32-及P043-等。 2、微量组分:Br、I、F、B、Sr等。 3、胶体:Fe(OH)3、A1(OH)3,及H2SiO3等。
变温带地温受气温的影响呈周期性的昼夜、季节和年变化。 随着深度的增加,变化幅度减小。 常温带:温度变化幅度趋于零的温度相对稳定深度带。 常温带的最大深度为30-40m,在气温变化较小的海洋性 气候地区,常温带深度较小,可为10m左右。
水文地质学基础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水文地质学基础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b11a757d5bbfd0a7856736e.png)
大气降水线:GMWL与LMWL
水文地质过程的识别
87Sr/86Sr识别混合关系
放射性同位素:时钟
在确定地下水年龄上,常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据放射性 同位素衰变原理,利用同位素衰变方程确定地下水年龄:
同位素浓度
t 1 ln C
地下水的温度
地壳表层的热源:太阳辐射+地球内部的热流。
地壳表层按热量平衡关系分带:
变温带:地温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的地表极薄的地带。下限15-30 m
常温带:地温基本等于当地平均年气温的地带。通常高出大气年均温度1- 2 oC 增温带:地温主要受地球内热影响的地带。地温梯度为n oC/100m,一般为3 oC/100m, 介于1.5 -4.0 oC/100m之间。西藏羊八井地温梯度为300 oC/100m(地热异常)
TDS很高,可达300 g/L SO42-减少或消失 出现H2S、CH4、铵、氮 pH值增高 钙Ca2+含量相对增加,Na+减少,rNa/rCl < 0.85 富集Br、I,Cl/Br变小
内生水
定义:源自地球深部层圈的地下水,亦即来自地球内部 在岩浆冷却等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下水 典型化学特征不明
矿物的溶解度 岩土的空隙特征 水的溶解能力
盐类溶解与温度的关系
浓缩作用
定义:蒸发浓缩作用是地下水通过蒸发排泄而引起水中成分的 浓缩,使水中盐分浓度增大、矿化度增高的现象 必备条件: 干旱半干旱的气候 低平地势控制下的水位埋深小的 地下水排泄区 松散岩土颗粒细小,毛细作用强 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尺度
在封闭还原环境,有机质与微生物参与的生物化学过程形成
火山喷发 H2S还可来自硫化矿物分解
指示意义: 封闭还原环境 H2S一般出现在深层地下水中,油田水中含量很高,常以此作 为寻找石油的间接标志SO42- → H2S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6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6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714070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30.png)
人为因素
农业活动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会随着雨水渗入地下,对地下水的 化学成分造成影响。
工业废水排放
工业废水中的各种化学物质会随着废水渗入地下,对地下水的化 学成分造成影响。
采矿活动
采矿活动会改变地下水的水动力条件,使得地下水与矿坑中的溶 液发生混合,从而改变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06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利用与 保护
影响因素
长期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地质构造等。这些因素会 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从而影响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空间变化
空间变化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空间变化是指在不同地点或不同深度上,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 化情况。由于地下水的形成和运动受到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地形地貌等多种因 素的影响,因此地下水化学成分的空间变化通常比较复杂。
沉淀和溶解作用
沉淀和溶解作用
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形成沉淀或重新溶 解,从而改变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沉淀和溶解作用的条件
沉淀和溶解作用的条件包括温度、压力、pH值、离子浓 度等。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时,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也会 发生变化。
沉淀和溶解作用的产物
沉淀和溶解作用可以形成各种矿物和岩石,如硬水垢、矿 泉水的形成等。同时,沉淀和溶解作用也会影响地下水的 硬度和酸碱度。
维持生态平衡
地下水参与水循环,对地表植被、土壤保持和水 生生态系统等具有重要影响,维持生态平衡。
3
地质灾害预警
地下水的异常变化可以预警地质灾害,如地震、 滑坡等。
地下水化学成分研究的意义
评估水质
01
了解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有助于评估其水质,判断是否适合人类
饮用、农业灌溉等。
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78c660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4.png)
二、 浓缩作用
• 定义:当水分蒸发时,盐分仍保留在余下的地下水中,则 其矿化度相对增大,这种作用称为浓缩作用。
• 结果:高矿化度、以易溶离子为主的地下水(Cl-—Na+为主) • 发生条件:
– 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地势低平且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排泄区,有利 于毛细作用的颗粒细小的松散土层。
– 浓缩作用十分强烈的地区,可以形成矿化度大于300 g/L的地下咸水。
①阳离子被岩土吸附的能力不同:
➢ 阳离子被吸附能力强弱:
H+>Fe3+>Al3+>Ca2+>Mg2+>K+>Na+ (H+是个例外) ➢ 如:
CaSO4 (MgSO4 ) 2Na Na2SO4 Ca2 (Mg 2 )
水
土
水
土
四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影响因素
② 与地下水中离子浓度有关,某种离子的相对浓度增大, 则该种离子的交替吸附能也随之增大。
– 不产生明显的化学反应
– 高矿化的氯化钠型海水混入低矿化的重碳酸钙镁型地下水,不 产定义:岩土颗粒的表面常带有负电荷, 能够吸附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 附的阳离子转为地下水中的组分,这 就是为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结果:某种阳离子减少,另一种阳离 子增多
四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影响因素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1 溶滤作用 2 浓缩作用
目录
3 脱碳酸作用 4 脱硫酸作用
CONTENTS
5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6 混合作用 7 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定义:使地下水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各种 作用,称为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461124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7.png)
Na⁺
来源:(1)沉积岩中岩盐及其它钠盐的溶解;
含钠矿物的风化溶解;
K⁺
来源:(1)含钾盐类沉积岩的溶解;
变质岩、岩浆岩盐中含钾矿物的风化溶解。
Ca⁺²
来源:(1)碳酸盐类沉积物及含石膏沉积物的溶解;
岩浆岩、变质岩中含钙矿物的风化溶解。
Mg⁺²
来源:(1)碳酸盐类沉积岩的溶解;
第六节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内容
分析内容
地下水化学分析类别
根据工作的目的与要求不同,分析的项目与精度也不同,在一般水文地质调查中,分为简分析和全分析,为了配合专门任务,则进行专项分析。
简分析用于了解区域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概貌,主要分析HCO₃⁻、SO₄⁻²、Cl⁻、Ca⁺²、总硬度、pH值。其目的是为了初步了解水质是否适于饮用。
六、混合作用
成分不同的两种水混合在一起,形成化学成分与原来两者都不同的地下水,这便是混合作用。 混合作用的结果 发生化学反应 例如,当以SO₄⁻²、Na⁺为主的地下水与含有Ca⁺²、HCO₃⁻为主的地下水混合时, 地下水便形成以Na⁺、HCO₃⁻为主的地下水。 不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 例如,当高矿化NaCl海水混入低矿化的重碳酸钙、镁型地下水中,基本上不产生化学反应,混合水的矿化度与化学类型取决于参与混合的两种水的成分及其混合比例。
总之,地下水的化学成份是地下水与环境以及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二节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地下水中的主要气体成份 常见 等,尤以前三种为主。气体成份一方面能说明地下水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另一方面,有些气体能够增强水溶解盐类的能力,促进某些化学反应。
吸附能力大小顺序:H⁺>Fe⁺³>Al⁺³>Ca⁺²>Mg⁺²>K⁺>Na⁺
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bd80a3e5f0e7cd1842536f7.png)
水的 味道
咸味
涩味 苦味 清凉可口 味美适口
水中含有 NaCL
水中含有 Na2SO4 水中含有 MgCL2或 MgSO4 水中含有重 CO2 水中含有重碳酸钙、镁
六、比重(specific gravity) 地下水的比重取决于其中所溶解盐分的含量。地下淡水的比重通常认为与化 学纯水的比重相同,其数值为1。水中溶解的盐分越多,比重越大,有的可达 1.2--1.3。
四、嗅味(smell) 用鼻子闻,地下水一般是无气味的,但当其中含有某些离子或某种气体时, 则出现特殊的气味。例如:水中含有H2S气体时,具有臭鸡蛋气味;水中亚铁 盐含量很高时具有铁腥气味;含有腐殖质时具有腐草(沼泽)气味。水的气味 在低温时很难判断,加热到40 ℃时气味最明显。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五、味道(sapor) 用嘴尝。地下水的味道取决于它的化学成分。
分 类 极软水 软水 微硬水 硬水 极硬水 Ca2+ 和Mg2+ 毫克当量 / L 德国度
<1.5 1---3 3---6 6---10 >10
< 4.2 4.2---8.4 8.4---16.8 16.8---25.2 > 25.2
6.2.4 地下水的总矿化度及化学表示式
酸碱度 PH=-lg[ H+ ]
测定地下水颜色的方法:取两支无色透明玻璃试管,一支装蒸馏水, 一支装被测地下水, 在管下衬以白纸,自上而下观测其颜色。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三、透明度(diaphaneity) 地下水的透明度取决于水中固体与胶体悬浮物的含量。 地下水按透明度分为四 级:透明的、微浊的、混浊的和极浊的。 透明度的测定方法:通过盛水样的试管,以看清 3mm粗线的水深来确定。
水文地质学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课件
![水文地质学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26c92008a1284ac95043dd.png)
9.2.3 地下水中的其它成分
▪ 除了以上主要离子成分外,地下水还有一些次要离子, 如H+、Fe2+、Fe3+、Mn2+、NH4+、OH-、N02-、NO3-、 C032-、SiO32-及PO43-等。 ▪ 地下水中的微量组分,有Br、I、F、B、Sr等。 ▪ 地下水中以未离解的化合物构成的胶体,主要有 Fe(OH)3、Al(OH)3及H2Si03等,有时可占到相当比例。
9.4.5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 (1)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 岩土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能够吸附阳离子。一定条件下,颗 粒将吸附地下水中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部分阳离子转 为地下水中的组分,这便是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 不同的阳离子,其吸附自大而小顺序为:H+>Fe3+>Al3+>Cl>Mg2+>K+>Na+。离子价愈高,离子半径愈大,水化离子半径愈 小,则吸附能力愈大。H+则是例外。 ▪ 当含Ca2+为主的地下水,进入主要吸附有Na+的岩土时,水中 的Ca2+便置换岩土所吸附的一部分Na+,使地下水中Na+增多而Ca2+ 减小。
9.3 地下水的温度
▪地壳表层有两个热能来源:一个是太阳的辐射,另一是来 自地球内部的热流。地壳表层可分为变温带、常温带及增温 带。 ▪(1) 变温带 ▪受太阳辐射影响的地表极薄的带。呈现地温的昼夜变化和 季节变化。变温带的下限深度一般为15-30m。此深度地温 年变化小于0.1℃。 ▪(2) 常温带 ▪地温一般比当地年平均气温高出1-2℃。在粗略计算时,可 将当地的多年平均气温作为常温带地温常温带。
水文地质学基础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水文地质学基础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b11a757d5bbfd0a7856736e.png)
溶解度大,随矿化度增大,含量增大 在水中最为稳定:不为植物和细菌摄取,不被土壤颗粒表面吸附,水
中迁移能力强
硫酸根SO42-
SO42- 的来源
(黄铁矿)
沉积岩盐类、石膏的溶解
金属硫化物的氧化(煤系地层)
火山喷发
人类活动 产生SO2
“酸雨”
SO42- 的特点 • 水中迁移能力很强,但次于Cl-
大气降水线:GMWL与LMWL
水文地质过程的识别
87Sr/86Sr识别混合关系
放射性同位素:时钟
在确定地下水年龄上,常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据放射性 同位素衰变原理,利用同位素衰变方程确定地下水年龄:
式中:
C0 为补给时放射性同位素浓度(也称输入函数) C为计算时放射性同位素浓度
t 1 ln C
特点:含量通常较Na+低;高TDS水中含量较多 为植物摄取 参与形成不溶于水的次生矿物(水云母、蒙脱石、绢云母等)
来源
Na+
沉积岩中岩盐的溶解(钠盐) 岩浆岩和变质岩的风化溶解 海水
酸性岩浆岩区常形成Na-HCO3型水 水中阳离子以Na+为主时,HCO3-浓度可超过与Ca2+伴生时的上限
何为同位素
Co
不同定年方法适用的时间尺度
放射性同位素也可用于示踪
其它组分
次要离子:包括H+、Fe2+、Fe3+、Mn2+、NH4+、OH-、 NO2-、NO-、CO32-、SiO32-、PO43-等 微量组分:Br、I、F、B、Sr等 胶体:Fe(OH)3、Al(OH)3、H2SiO3 有机质:可增加地下水的酸度,有利于还原 微生物:① 氧化环境:硫细菌、铁细菌等;②还原环境: 脱硫酸细菌等;③ 污染水:致病细菌
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及其形成作用
![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及其形成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112d1ccfaef8941ea76e0567.png)
五、地下水中的其它成分
1.次要离子:H+、Fe2+、Fe3+、Mn2+、NH4+、OH-、NO2-、NO3-、 CO32-、 SiO3-、PO43-等。
2.微量组分:Br、I、F、B、Sr 、Ba等。其作用:
1)说明地下水的形成环境;
2)对人体健康有明显影响。
3.未离解的化合物构成的胶体:如Fe(OH)3、A1(OH)3、H2SiO3等。
3.二氧化碳(CO2)
1)来源:
a.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质残骸的发酵作用与植物的呼吸作用使土壤不 断产生CO2,并溶入流经土壤的地下水中。
b.深部变质来源。含碳酸盐类的岩石,在深部高温下,也可以变质生成 CO2。
在少数情况下,地下水中可能富含CO2 甚至高达1g/L 以上。
c.少量来源于降水和地表水,但含量通常较 低。
d.人为来源。
2)作用:地下水中含CO2 愈多,其溶解碳酸盐岩与对结晶岩进行风化 作用的能力便愈强。
四、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
1.总体特征
1)主要离子成分:氯离子(C1-)、硫酸根离子(SO42-)、重碳酸根 离子(HCO3-)、钠离子(Na+)、钾离子(K+)、钙离子(Ca2+) 及镁离子(Mg2+)。
3.地下水化学成分对于用于各种地下水利用的目的,水质评价都具有决定性 意义。
4.地下水化学成分的确定,有助于查明地下水有关物质的迁移、分散规律, 对寻找矿产资源,确定矿床或污染源位置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下水化学成分研究理论及特征
1. 理论基础: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水文地球化学,研 究地下水中化学元素迁移、集聚与分散的规律,地下水 水质演变的学科。
地壳中钾的含量与钠相近,钾盐的溶解度也相当大。但是,在地下水中 K+的含量要比Na+少得多。原因: a.K+大量地参与形成不溶于水的次生矿物(水云母、蒙脱石、绢云母); b.易为植物所摄取。
工学水文地质学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工学水文地质学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f0162384afe04a1b171de27.png)
HF SO2 Cl2
放射性和核反应来源的气体 He(氦) Rn(氡)
chd-qw
12
1.氧和氮
①来源:
主要来自大气,随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一起进入地下;也 有生物来源;对氮还有化学来源。
②影响氧含量的因素:
(1)淡水含量高。氧在水中的溶液度较大,在15℃、 101324 .62Pa(一个大气压 )下,每升蒸馏水可溶解氧 10.06mg(7.04cm3/l)。
§ 5.3.1 主要气体成分
地下水中气体含量尽管很少,但对其研究:
①可以帮助弄清地下水赋存的环境;
②对其它组分的存在影响很大。
地下水中的气体成分:
空气来源 N2 O2 CO2 Ne(氖) Ar(氩)
生物来源 CH4 CO2 N2 H2S H2 O2
化学来源
CO2 H2S H2 CH4 CO N2 HCl
chd-qw
14
一个大气压下,温度与氧含量的关系:
温度℃
氧含量
mg/l
cm3/l
0
14.56
10.19
10
11.25
7.87
15
10.06
7.04
20
9.09
6.36
chd-qw
15
③反映的环境:地下水中氧的多少,表明了地下水
所处的氧化还原的环境。O2较N2活泼的多,当处在封 闭环境中或水源被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氧化作用,溶 液氧很快被消耗,当得不到补充时,氧缺少;厌氧细 菌繁殖并活跃起来,有机物质发生腐败作用,使水源 产生臭气。
17
2.H2S
水中的H2S气体具有臭鸡蛋味。 ①来源:主要来自硫酸盐的还原,另外可来
自火山喷发气体的析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K+ ◆ 地下水中K+的含量只有Na+含量的4%~10%。 ◆ 一般将K+归并到Na+中进行分析,不另区分。
如Na+(+ K+ )
6. Ca2+(低矿化水的主要阳离子) ◆ 含量一般不超过数百mg/L ◆来源: ☆碳酸盐类沉积物及含石膏沉积物的溶解; ☆岩浆岩及变质岩中含钙矿物的风化溶解。 7. Mg2+ ◆ 化学性质及来源与Ca2 +相近,但地壳组成中 Mg2+比较少,因此含量通常较Ca2 +少。
化合物的当量=化合物分子量 / 阴(阳)离子价 meg/L=mg/L /离子的当量
☆德国度(H°) :相当于1L水中含10mgCa2+或 7.2mgMg2+的量。
1 meg/L=2.8 H°
4.地下水按硬度分类:
地下水类型 极软水 软 水 弱硬水 硬 水 极硬水
硬度(mg/L,以 CaCO3计)
<75
◆专项分析:
只分析一个或少数几个成分,分析项目根据具体任务确 定。
如:在对地下水质作动态观测时,可只选有代表性的离 子作定期分析;
为判明含水层之间是否有联系时,只需要作个别离子的 分析;
在为寻找饮用水源进行地下水调查时,需进行水中有毒 成分如As(砷)、Pb(铅)、F(氟)等项目的分析。
三、水化学分析资料整理
如:CO2可促进碳酸盐类的溶解。
二、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
◆主要离子共7种: Cl-、SO42-、HCO3-、Na+、K+、Ca2+、Mg2+
◆占主要地位离子随矿化度(含盐量)的变化: ☆低矿化水以HCO3-及Ca2+ ,Mg2+为主; ☆中等矿化水以SO42-及Na+为主,阳离子也可以
是Ca2+ ; ☆高矿化水以Cl-及Na+为主。
三、地下水中的其它成分
◆次要离子: H+、Fe2+、Fe3+、Mn2+、NH4+、OH-、NO3-、
NO2-、CO32-等; ◆微量元素:Br、I、F、B、Sr等; ◆胶体:如Fe(OH)3,Al(OH)3和H2SiO2等。 ◆有机质 ◆微生物
四、地下水主要化学性质 (一)酸碱性
1.表示方法:PH=-lg[H+] PH=7 ,水呈中性; PH<7 ,水呈酸性; PH>7 , 水呈碱性
75~150 150~300 300~450
>450
硬度(meq/L) <1.5 1.5~3
3~6
6~9
>9
硬度(H°) <4.2 4.2~8.4 8.4~16.8 16.8~25.2 >25.2
饮用水的适宜硬度一般为4.2~9 meg/L,即12~25H°.
(四)侵蚀性
1. 碳酸盐侵蚀
CaCO3+H2O+CO2
封闭的地质构造,如储油构造,是形成脱硫 酸作用的有利环境。
油田水中SO42-的含量极少甚至没有,而H2S 气体含量却很高。
5.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离子吸附能力取决于: ① 离子价、离子半径。
离子价越高,离子半径越大,则吸附能力愈大。 H+例外。
H+>Fe3+>Al3+>Ca2+>Mg2+>K+>Na+。 ② 离子的浓度
☆地下水循环深度的推算:
H T t h r
6.4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1. 溶滤作用: 普遍发生,是主要作用。 ☆影响溶滤作用强度的因素: ①组成岩土的矿物盐类的溶解度。 ②岩土的空隙特征。 ③水的溶解能力。低矿化水溶滤作用强. ④水中CO2 、 O2等气体成分的含量。 ⑤水的流动状况。
1. Cl-(高矿化水的主要阴离子)
◆广泛分布于地下水中. 含量变化大,由数mg/l~ 数百g/l。常可用来说明地下水的矿化程度。 ◆来源: ☆沉积岩、岩浆岩的溶解; ☆ 海水; ☆来自火山喷发物的溶滤; ☆人为污染。
注意: 居民点附近矿化度不高的地下水中如发现Cl-含量 超过一般情况,则说明已受到污染。
与沉积物大体同时生成的古地下水。 其化学成分主要来源于形成沉积物的水体。 ◆内生水 源自地球深部层圈的水。
6.6 地下水化学成分分析与资料整理
◆简分析:一般用于地下水普查阶段。以了解区域地下 水化学成分的概貌。
☆分析特点:项目少,精度要求低,但要求快而及时。 ☆分析项目:
物理性质 定量分析:HCO3-、SO42-、Cl-、Ca2+、总硬度、 PH值。 通过计算可求得水中各主要离子含量及总矿化度。 定性分析:项目则不固定,较经常的有NO3-、NO2-、 NH4+、Fe3+、H2S、耗氧量等。
◆全分析:在简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水样进行全分 析。以较全面地了解地下水化学成分。
☆特点:分析项目较多,要求精度高,并非是将水中的全 部成分都加以分析。而是简分析的补充和提高。
☆分析项目:HCO3-、SO42-、Cl-、CO32- 、NO2-、 NO3-、Ca2+、Mg2+、K+、Na+、NH4+、Fe2+、Fe3+、 H2S、CO2、耗氧量、PH值及干涸残余物。
∑a —阳离子总含量(meq%)。 一般要求:全分析e<2%,
简分析e<5%, 否则结果不能采用。
(三)水化学成分的库尔洛夫式表示方法
特殊成分·气体成分·总矿化度(M)
阴离子(meg 阳离子(meg
% %> >1100% %者 者列 列入 入) )t水温
1.凡是meg%>10%的离子均列入分式。按由大到小的次 序在分子的位置上排列阴离子,分母位置上排列阳离子。
◆溶滤作用与纯化学的溶解作用:不同 溶滤作用是一种与一定的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相
联系的历史过程。 一个地区经受溶滤愈强烈,时间愈长久,地下水
的矿化度愈低,愈是以难溶离子为其主要成分。
2.浓缩作用 ◆其结果表现为:
①水的矿化度增高; ②改变地下水的化学类型。 ◆通常浓缩作用的影响深度不大,主要是通过毛细 作用上升到地表而发生的。 在十分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埋深达数十米的潜 水产生的浓缩作用,主要是汽态的水分子从深部不 断上逸而形成的,其蒸发强度是极微弱的。
当[Ca2+ + Mg2+]≤ [HCO3- ]时, 暂时硬度=总硬度. 当[Ca2++ Mg2+] > [HCO3- ]时, 暂时硬度=碳酸盐硬度.
3.表示方法: ☆毫克数(mg/L,以CaCO3计) ☆毫克当量数(meg/L): 一升水中含Ca2+、Mg2+的
毫克当量总数。 离子的当量=离子量(原子量)/ 离子价
◆积极: 如:兴修水利、修筑渠道,改善地下水质。
6.5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
从形成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出发,可将地下水分 为三个主要成因类型: ◆溶滤水
富含CO2、O2的渗入成因的地下水,溶滤它所流经的岩 土而获得其主要化学成分。称溶滤水。
其成分受岩性、气候、地貌等因素影响。 ◆沉积水
第六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6.1 研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意义 1.水是复杂的水溶液; 2.确定地下水的起源与形成。 3.各种目的利用地下水对水质有要求; 4.是宝贵的液体矿产,需要查明有关组分的富集规 律。 5. 作为找矿的标志。 6. 作为地下水污染程度的标志。
6.2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元素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取决于其在地壳中的 含量及其溶解度。
钙钒石:CaO ·Al2O3 ·3CaSO4 ·32H2O 钙钒石体积约为原水化铝酸钙的2.5倍,从而引 起混凝土体积显著增大,结构疏松,遭受破坏。 ☆在SO42-含量高的水下建筑物中,可选用普通抗 硫酸盐水泥或高抗硫酸盐水泥。
3.酸性侵蚀 酸性水中铁置换H+的作用称为酸性侵蚀。
☆当PH=6.5时,水对铁质材料即有腐蚀作用,可将 水泵的使用年限缩短5%, ☆ PH<4时,各种金属设备只要泡上几天或十几天就 不能用了。
浓度大的离子较浓度小的离子易被吸附。 ◆交替吸附作用的规模
比表面积(表面积 / 体积)愈大,交替吸附作用 的规模也就愈大。
6. 混合作用 ☆化学混合
☆物理混合 7.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
◆消极: ☆人类的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使地下水污染。 ☆ 滨海地区过量开采,引起海水入侵; ☆不合理开采使咸水进入淡含水层; ☆ 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地盐渍化。
◆元素在地下水中一般以离子、分子或气体状态 存在,以离子状态为主。
一、 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
◆主要气体成分: O2、N2、CO2、CH4、H2S等,以前三种为主。
◆气体成分的意义:
1.反映了地下水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的特征.
☆ O2起源于大气并指示氧化环境。影响地下水中元素的迁 移和化学成分的形成。
(一)各种离子浓度单位的换算: ◆离子毫克数表示法:mg/l ◆离子毫克当量表示法:meq/L ◆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meq%: 某阴(阳)离子meq%=
某一阴(阳)离子毫克当量数 阴(阳)离子毫克当量总数
100%
(二)水化学分析结果误差检验
e = (∑k — ∑a)\ (∑k + ∑a)×100% 式中:∑k —阴离子总含量(meq%);
Ca2++2HCO3-
☆平衡CO2
☆侵蚀性CO2
混凝土固结后,在其表面及内部皆形成CaCO3。
当含有侵蚀性CO2的水与混凝土接触时,CaCO3将
溶解,从而使混凝土结构遭到破坏。
2. 硫酸盐侵蚀(结晶性侵蚀) 水中的可溶性离子(Na+、K+等)的硫酸盐与
水泥中的Ca(OH)2及水化铝酸钙发生反应,生成石 膏和钙钒石。
2.公式前端依次标示特殊成分、气体成分、矿化度(M), 单 位均为g/L。
☆ N2的单独存在,可说明地下水起源于大气并处于还原环 境.
大气中(Ar+Kr+Xe)/N2=0.0118。据此可用以判断 地下水中N2的起源. ☆ H2S、CH4说明处于缺O2的还原环境。一般出现在封闭地 质构造的地下水中 。若浅部地下水中出现,则是受到了 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