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防爆)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合集下载

初级篇防火防爆基础知识

初级篇防火防爆基础知识

初级篇第一章防火防爆基础知识为了有效地预防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减少火灾损失,必须首先对物质燃烧的基本条件、着火机理、火灾发生发展规律及防火灭火基本原理等消防安全基础知识有一个必要的了解,以便在掌握火灾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和破坏燃烧的基本条件,达到防火、灭火和控制火势扩大蔓延的目的。

第一节物质燃烧原理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热现象,称为燃烧。

在时间或者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叫火灾。

一、燃烧的基本条件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烧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

人们总是用“燃烧三角形”来表示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只有在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可燃物才能发生燃烧,三个条件无论缺少哪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

氧化剂图1-1-1(一)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者其它氧化剂起反应的物质称可燃物,如木材、氢气、汽油、煤炭、纸张、硫等等。

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可燃物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

从数量上讲,绝大部分可燃物为有机物,少部分为无机物。

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对于这三种状态的可燃物来说,其燃烧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是气体比较容易燃烧,其次是液体,最后是固体。

有些物质在通常情况下不燃烧,但在特定条件下也能燃烧。

例如,铁和铜在通常条件下谁也不会认为它们能燃烧,但事实上赤热的铁在纯氧中能发生剧烈的燃烧,赤热的铜能在纯氯中发生剧烈燃烧。

铝粉不但会燃烧。

甚至飞扬在空气中时遇火还能发生爆炸。

在这种条件下,完全可以说铁、钢和铝也是可燃物。

不过,人们一般还是把铁、铜和铝作为不可燃物对待,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它们并不发生燃烧。

又如像聚氯乙烯、酚醛塑料等高分子聚合物,在强烈火焰作用下也能燃烧,但离开火焰后则不能燃烧,将这类物质就称之为难燃物。

可燃物是燃烧不可缺少的一个首要条件,没有可燃物根本不能发生燃烧。

防火防爆安全培训

防火防爆安全培训
防火防爆
一、燃烧及其发生条件
1、燃烧的化学本质。 燃烧是激烈的、放热和发光的氧
化反应。 2、物质的热值及其消防意义
一、燃烧及其发生条件
3、燃烧的发生条件。 (1)同时具备燃烧的三个要素:可
燃物、氧化剂(助燃物)、点火源; (2)燃烧三个要素都有足够的数量; (3)燃烧三个要素彼此相互作用。
一、燃烧及其发生条件
解为气体再燃烧。 除个别例外,绝大多数在燃烧时是
在气态下进行的。
二、燃烧的类型与相应的火灾 危险性指标
1、点燃(强制着火)与燃点。 2、自燃(自发着火,包括受热自燃 与自热自燃)与自燃点。、爆炸现象及分类。
爆炸是物质在瞬间大量释放能 量并转化为机械功,爆炸点附近压 力急剧升高并产生响声。压力骤增 是爆炸破坏作用的主要原因
五、物理爆炸
(一)受压容器爆炸发生条件:容器内部的压力 超过容器的耐压强度。
(1)压力在正常的工作压力下,耐压强度不足。 (2)耐压强度达到要求,工作压力异常升高。 (二)防止受压容器物理爆炸的基本措施 (三)水蒸汽爆炸:高温的熔融金属或盐与水接
触,使水急剧沸腾产生大量的蒸汽急剧膨胀而 引起的爆炸。
八、灭火的基本方法
1、隔离。中断可燃物供给、分隔燃烧三要素。 2、窒息。阻止氧化剂补充,降低空气含氧量。 3、冷却。吸收燃烧生成热,降低着火物温度
到燃点以下。 4、化学抑制。灭火剂参与燃烧的氧化反应而
使反应终止。
九、常用灭火剂的灭火作用及适用范围
1、火灾分类 A类 可燃固体火灾 B类 可燃液体火灾 C类 可燃气体火灾 D类 可燃金属火灾 带电火灾
九、常用灭火剂的灭火作用及适用范围
2、常用灭火剂的灭火作用及适用范围。 (1)水,起冷却作用 (2)泡沫灭火剂,起隔离作用 (3)干粉灭火剂,起化学抑制作用 (4)二氧化碳灭火剂,起窒息作用

消防基础知识: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消防基础知识: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消防基础知识: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根据燃烧基础理论,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三个条件必须勇士具备且相互作用,燃烧才能发生。

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是给予对燃烧条件理论运用的结果。

其中,防火原理在于限制燃烧条件的形成,灭火原理是破坏已触发的燃烧条件。

一、防火的基本方法预防火灾发生的基本方法应从限制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入手,并避免它们相互作用。

(一)控制可燃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控制可燃物的做法通常有以下几种:以难燃、不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如用水泥代替木材建造房屋;降低可燃物质(通常指可燃气体、粉尘等)在空气中的浓度,如在车间或库房采取全面通风或局部排风,使可燃物不易积聚;将可燃物与化学性质相抵触的其他物品隔离保存,并防止“跑、冒、漏、滴”等。

(二)隔绝助燃物对于一些易燃物品,可采取隔绝空气的方法来储存,如钠存于煤油中、磷存于水中、二硫化碳用水封存放等。

在有的生产、施工环节,可以通过在设备容器中充装惰性介质保护的方式来隔绝助燃物,如水入电石式乙炔发生器在加料后,用惰性介质氮气吹扫,燃料容器在检修焊补(动火)前,用惰性介质置换等。

(三)控制引火源在多数场合,可燃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存在不可避免,作为最常见助燃物的氧气也几乎无处不在,所以防火防爆技术的重点应是对引火源的控制。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各类必要的热能源即可能成为导致火灾发生的引火源,故须采取合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来加以控制,既要保证安全生产的需要,又要设法避免引起火灾爆炸。

对于几类常见引火源,通常的做法有禁止明火、控制温度、使用无火花和静电消除设备、接地避雷、设置火星熄灭装置等。

二、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防止火势失去控制,继续扩大燃烧而造成灾害,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将火扑灭,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是破坏燃烧条件。

(一)冷却灭火(针对可燃物),如:水喷雾灭火系统可燃物一旦达到着火点,就会燃烧或持续燃烧。

在一定条件下,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燃烧即会停止。

防火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防火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防火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前言火灾是一种常见的灾难性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防火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特别是在大型公共场所、工厂等场所,防火工作必须得到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防火灭火技术是指在发生火灾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和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对人员和财产的损害。

本文将介绍防火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防火灭火技术,保障自身安全。

1. 防火灭火的基本原理1.1 火的三要素火是一种化学反应,有着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燃料、氧气和引燃源。

这三个要素统称为火的三要素。

•燃料:可以燃烧的物质,如纸张、木头、油漆等。

•氧气:维持燃烧所需的气体,通常来自空气中的氧气。

•引燃源:引起燃烧的火源,如火柴、电火花等。

只有在三个要素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火灾。

1.2 火灾的传播方式火灾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包括辐射、对流、传导和引燃等。

•辐射传播:火焰灼烧物体产生的高温辐射能量,会引起周围物体温度升高,最终导致火势扩大。

•对流传播:火焰燃烧产生热气流,沿着上升的方向穿过通道,引起天花板和屋顶上的物体着火。

•传导传播:火焰烧毁物体表面,释放出热量,导致周围物体发生融化、燃烧等热传导现象。

•引燃传播:有些物质本身易燃,如油漆、液化气等,一旦着火容易引发爆炸。

1.3 防火灭火的基本原理防火灭火的基本原理就是针对火的三要素和传播方式进行限制和控制,从而达到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的目的。

•限制燃烧源:降低燃烧源的数量,增加其点火难度,从而减少着火的可能性。

如定期检查电气设备,合理存放易燃物品等。

•限制氧气:有效地减少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可抑制火的燃烧。

如使用灭火器、增加通风难度等。

•阻止火灾的扩散:通过分隔间隔、使用防火隔墙、开启疏散门窗,来避免火灾的扩大。

•利用灭火设备和手段:灭火设备和手段是防火灭火的关键。

根据火情选择科学、合理的灭火设备和手段,从而有效扑灭火灾。

2. 防火灭火的常用方法2.1 灭火器的使用灭火器是防火灭火的重要工具。

防火防爆知识

防火防爆知识

防火防爆知识防火防爆知识:守护生命与财产安全的重要一环一、引言火灾和爆炸是生活中常见的灾害,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这类事故的发生,我们需要充分了解防火防爆知识。

本文将详细介绍防火防爆的基本原理、安全措施和应对方法,以帮助大家提高防火防爆意识,确保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防火基本原理1.燃烧三要素: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助燃物(如氧气)和火源三个条件。

破坏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就无法进行。

2.防火措施:根据燃烧三要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火灾:(1)控制可燃物:储存易燃物品时要远离火源,保持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

(2)隔绝助燃物:使用不燃或难燃材料进行装修,保持容器、管道等设备的密封性,防止空气泄漏。

(3)消除火源:禁止在易燃场所吸烟、使用明火,定期检查电气线路,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三、防爆基本原理1.爆炸分类:爆炸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

物理性爆炸是由气体、液体等物理变化引起的,而化学性爆炸则是由于化学反应释放大量能量导致的。

2.防爆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爆炸,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1)物理性爆炸: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定期检查压力容器、管道等设备的安全性能。

避免设备超压、过热等现象,确保安全阀、压力表等安全附件完好有效。

(2)化学性爆炸:严格控制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和使用,遵守操作规程。

加强通风和散热,防止化学品自燃或接触火源引发爆炸。

四、防火防爆安全措施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防火防爆安全规定,明确责任和义务。

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防火防爆意识。

2.配备消防器材:根据场所的火灾危险性,配备适当的灭火器材,如灭火器、灭火毯等。

定期检查消防器材的完好性和有效性。

3.定期检查电气线路:定期检查电气线路的老化、破损情况,及时更换维修。

避免使用劣质电器产品,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4.保持通道畅通:确保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畅通无阻,避免在火灾发生时造成人员拥堵和伤亡。

防火灭火基本原理

防火灭火基本原理

防火灭火基‎本原理第一节防火‎基本原理一个体系若‎发生燃烧必‎须满足燃烧‎的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三要素‎的互相直接‎作用。

对于一个未‎燃体系来说‎,防火的基本‎原理是研究‎如何防止燃‎烧条件的产‎生。

对于一个已‎燃体系来说‎,防火的基本‎原理是研究‎如何削弱燃‎烧条件的发‎展,亦即怎样阻‎止火势蔓延‎。

下面将控制‎可燃物、隔绝助燃物‎、消除点火源‎,阻止火势蔓‎延四个方面‎简述防火的‎基本原理。

一、控制可燃物‎(一)控制气态可‎燃物:利用爆炸浓‎度极限.比重等特性‎控制气态可‎燃物,使其不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常见的措施‎有:1)当容器装有‎可燃气体或‎蒸气时,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可增加可燃‎气体浓度或‎用可燃气体‎置换容器中‎的原有空气‎,使容器中可‎燃气体浓度‎高于爆炸浓‎度上限。

2)散发可燃气‎体或蒸气的‎车间、仓库或密闭‎空间,应加强通风‎换气,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其通风排气‎口应根据气‎体比重小或‎大而设在密‎闭空间的上‎部或下部。

3)在泄漏大量‎可燃气体或‎蒸气的场所‎要在泄漏点‎周围设立禁‎火警戒区。

同时用机械‎排风或喷雾‎水枪驱散可‎燃气体或蒸‎气。

若撤销禁火‎警戒区须用‎可燃气体测‎爆仪检测该‎场所可燃气‎体浓度是否‎处于爆炸浓‎度极限之外‎。

在使用明火‎作业之前必‎须采用便携‎式可燃气体‎测爆仪测定‎可燃气体——空气混合物‎达到爆炸浓‎度下限的百‎分数,从而确定被‎测场所是否‎有爆炸危险‎。

4)盛装可燃性‎液体的容器‎在需要焊接‎动火检修时‎,一般须排空‎液体、清洗容器;用可燃气体‎测爆仪测容‎器中蒸气浓‎度是否达到‎爆炸浓度下‎限,在确定无爆‎炸危险时才‎能动火进行‎检修。

(二)控制液态可‎燃物利用闪点、燃点、爆炸浓度极‎限等特性控‎制液态可燃‎物。

常见措施如‎下:1)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用不燃液体‎或燃点较高‎的液体代替‎闪点较低的‎液体。

例如用四氯‎化碳代替汽‎油作溶剂,可消除着火‎的危险性。

防火防爆

防火防爆

(二)窒息法。阻止空气进入燃烧区,
或者用不燃烧的物质(气体、泡沫等)隔绝 或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 熄灭。
各种可燃物的燃烧都必须在其最低氧气浓 度以上进行,否则燃烧不能持续进行。因此, 通过降低燃烧物周围的氧气浓度可以起到灭 火的作用。
(三)隔离法。将着火点或着火物与
其周围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移开,燃烧会
(5)电气线路、用电器具应请电工安装,电 气应穿管铺设,不得超负荷用电和擅自 拉、接电线。 (6)安全出口数目、疏散宽度和距离,应符 合国家有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不得设置门槛、台阶,疏散门应向外开 启,不得采用卷帘门、转门、吊门、侧 拉门和影响疏散的遮挡物,严禁阻塞安 全出口和将门上锁。
(7)应设置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 (8)应按国家有关规范规定,安装自动报警和 自动灭火设施,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 (9)认真履行建筑消防审核、竣工验收和治安、 文化部门的有关审批手续。 (10)严格核定场所人员容量,不得超员。 (11)严禁带入和存放易燃易爆品。
(4)、D类火灾:指可燃金属,如钾、 钠、镁、钛、锂等燃烧的火灾。可选用金 属专用灭火剂或干沙掩盖。
(六)灭火器配置一般要求:
(1)、普通场所一般50m2配置一个4kg干 粉灭火器。危险场所适量增加数量或用手推式 35kg灭火器。 (2)、一个独立场所不应少于2个,灭火 器数量多的场所,每个放置点不宜多于5个。 (3)设有室内消防栓配置数量可减少30%, 设有固定灭火系统的可减少50%。
(四)泡沫灭火系统。 分为低倍数(发泡20倍以下)、中 倍数(21---200)、高倍数泡沫灭火 系统(201---1000);扑救水溶性液 体火灾,须选用抗溶性泡沫液,例如 凝胶型抗溶泡沫液,且只能采用液上 喷射;扑救非溶性液体火灾,可选用 普通蛋白泡沫液、氟蛋白泡沫液、水 成膜泡沫液,且普通蛋白泡沫液不宜 采用液下喷射;泡沫液有效储存期为2 年。

防火防爆基础知识讲解

防火防爆基础知识讲解

火灾损失分类
• 特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 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 重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 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 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 较大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 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 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 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 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 2.罐:根据临时停用时间长短,决定是否排 净积液或继续运行
3.临时停用装置设施防冻保温措施
• 3.阀门:阀门交出检修时,排净积液,投用 时保证伴热投用。
4.长时间停用的设备防冻方法
• 1、机泵类:工作泵、循环泵、油泵进出口 与装置隔离,泄空泵腔介质,切除并排净 积水
4.长时间停用的设备防冻方法
使用范围
固体
液体
气体 还可扑救电气设备火灾
干粉灭火器操作方法
将灭火器提至距起火点2-3 米左右, 位于上风向或侧风向位置
将灭火器保险销拔出
一手握住喷管根部,将喷管对准 火焰根部, 一手压下压把,由远至近,左右 摆动,将火扑灭
• 注意事项: 1、拔保险销时不要紧握压把,以防将保险销卡住; 2、灭火时不要站在下风向; 3、在密闭的空间内喷完灭火剂,人员要迅速撤离; 4、在扑救液体类火灾时,注意不要冲击液面,防止液体溅出造成 火势蔓延。
火灾基本常识
(一)火灾的定义
火:燃烧是 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 发生的放热反应,通 常伴有火焰、发光 和(或)发烟的现象。
燃烧的必要条件:又 称燃烧三要素。即, 可燃物、助燃物(氧 化剂)和引火源
明火、高温 电火花等 空气、氧气、 高锰酸鉀、 过氧化鈉等

防火防爆的基本原理

防火防爆的基本原理

防火防爆的基本原理在各行各业的工作环境中,防火防爆措施被广泛采用以确保员工和设施的安全。

防火防爆的基本原理是在工作场所中防止火灾和爆炸的发生,并降低其对人员和财产的潜在危害。

本文将介绍防火防爆的基本原理以及常见的防火防爆措施。

防火的基本原理防火是指通过控制火源、燃烧介质和着火条件,减少火灾的发生和防止火势蔓延,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的措施。

防火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方面:1.防火隔离:将容易燃烧的物品与火源相隔离,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火势的蔓延。

例如,在建筑物中安装防火墙和防火门,将各个区域分隔开来,以防止火势的扩散。

2.阻燃措施:采用阻燃材料或涂层,以降低物质的燃烧性能。

这些材料可以减缓火势的蔓延速度,给人员疏散和扑救火灾争取时间。

例如,在建筑物内部使用阻燃涂料或涂层来保护结构材料。

3.火警探测系统:安装火灾探测设备,及时检测火灾发生并发出警报。

火警探测系统可以通过温度、气体或光线等方式感知火灾的迹象,并及时采取措施,例如自动喷水灭火或启动疏散系统。

4.自动灭火系统:利用灭火装置和自动喷水系统等设备,在火灾发生时迅速扑灭火源。

例如,在建筑物中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能够在火灾发生时迅速进行灭火,控制火势的蔓延。

防爆的基本原理防爆是指通过控制可燃气体、粉尘或蒸汽的积累和接触到火源、电火花或高温表面的可能性,来预防发生爆炸事故的措施。

防爆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方面:1.爆炸危险区划分:将具有爆炸危险的区域划分为相应的防爆区域,限制人员和设备进入,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防爆区划分通常基于危险性评估和爆炸危险源的类别。

2.防静电措施:防止静电的积累和放电,从而减少爆炸的危险性。

静电可以通过接地、自动消除静电装置和静电绝缘材料等方式来控制。

3.强制通风系统:通过安装通风设备和控制通风流量,确保可燃物质浓度不会达到爆炸极限。

强制通风系统还可以将可燃气体或粉尘带离工作区域,减少爆炸的风险。

4.防爆电气设备:使用符合防爆标准的电气设备,以确保在危险环境中不会产生火花、火焰或高温,从而降低爆炸的风险。

防火防爆培训

防火防爆培训

爆炸的破坏作用
(2)空气冲击波的作用 高温、高压、高能量密度的气体产物压缩周围静 止空气,形成冲击波,炸药爆炸形成的空气冲击 波可以使人体内脏器官受到损伤,使建筑物遭到 破坏,引起邻近炸药的殉爆。 空气冲击波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把能量传递给周 围介质和遇到的障碍物,其自身能量不断减少,强 度不断衰减。随着冲击波远离爆源,其压力和速度 逐渐减小,最后衰减成对人员和建筑物不再构成危 险的音波,以至最后完全消失。

下限以下
爆炸浓度极限
下限 上限
上限以上
<4﹪
4~76﹪ >76﹪
不爆炸 氧化剂 不足
不爆炸 能爆炸 可燃物 不足 可燃物氧化剂 都有足够数量
第三节
防火防爆的基本技术措施
• 一、 防火防爆的基本原理
1.防火灭火的基本原理
防火原理:防止形成燃烧的条件 灭火原理:消除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 防火灭火途径:使燃烧三要素
◇生石灰遇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热量
这是化学能转换为热能 ◇轴瓦没油润滑干磨而发热 这是机械能转换为热能 ◇电线过载、短路引起火灾 这是电能转换为热能 ◇焊渣飞溅落在易燃物上引起火灾 这是焊渣本身具有热能 从能量的角度点火源分为热火源 、 电火源 、 机械火源、化学火源。
常见的点火源
• 火焰 • 高温物体:如火星、炉渣、白炽灯、焊渣 • 电火花:雷电,短路、漏电产生的火花 或 静电火花等 • 撞击:机械能转变为热能 • 化学反应放热
(1)不同时具备 不论固体液体都变成气体再 (2)没有足够数量 燃烧,燃烧时有火焰,叫有焰 液 体
蒸发或分解
升华或分解
气 体
一、 防火防爆的基本原理
2.防火防爆的基本原理。
火灾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可燃物、氧化剂、点火 能源;三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

防火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篇)

防火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篇)

防火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基本原理是限制燃烧的基础或缩小可能燃烧的范围。

具体方法是:以难燃烧或不燃烧的代替易燃或可燃材料(如用不燃材料或难燃材料作建筑结构、装修材料);加强通风,降低可燃汽体、可燃烧或爆炸的物品采取分开存放、隔离等措施;用防火涂料浸涂可燃材料,改变其燃烧性能;对性质上相互作用能发生燃烧或爆炸的物品采取分开存放、隔离等措施。

控制助燃物其原理是限制燃烧的助燃条件,具体方法是:密闭有易燃、易爆物质的房间、容器和设备,使用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应在密闭设备管道中进行;对有异常危险的生产采取充装惰性气体(如对乙炔、甲醇氧化、梯恩梯球磨等生产充装氮气保护);隔绝空气储存,如将二硫化碳、磷储存于水中,将金属钾、钠存于煤油中。

消除着火源其原理是消除或控制燃烧的着火源。

具体方法是:在危险场所,禁止吸烟、动用明火、穿带钉子鞋;采用防爆电气设备,安避雷针,装接地线;进行烘烤、熬炼、热处理作业时,严格控制温度,不超过可燃物质的自燃点;经常润滑机器轴承,防止摩擦产生高温;用电设备应安装保险器,防止因电线短路或超负荷而起火;存放化学易燃物品的仓库,应遮挡阳光;装运化学易燃物品时,铁质装卸、搬运工具应套上胶皮或衬上铜片、铝片;对火车、汽车、拖拉机的排烟气系统,安装防火帽或火星熄灭器等。

阻止火势蔓延其原理是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防止或限制火灾扩大。

具体方法是:建、构筑物及贮罐、堆场等之间留足防火间距,设置防火墙,划分防火分区;在可燃气体管道上安装阻火器及水封等;在能形成爆炸介质(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和粉尘)的厂房设置泄压门窗、轻质屋盖、轻质墙体等;在有压力的容器上安装防爆膜和安全阀。

防火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防火和灭火是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防火是指采取措施预防火灾的发生,而灭火则是指在火灾发生时,通过采取适当的方法和工具来控制和扑灭火势。

本文将详细介绍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防火的基本原理1.火源控制:火源控制是防火的基本原则之一,即有效控制火源的产生和扩散。

防火防爆安全知识讲解

防火防爆安全知识讲解

如:苯的燃点是-11 C; 乙醇为12 C; 0 0 0 0 汽油-58 C 10 C; 原油为-35 C; 甲苯4 C。
0
0
(2)着火和燃点 着火:可燃物在有足够助燃物(充分空气、氧)的情况下, 有点火源作用引起的持续燃烧现象叫着火。
燃点:使可燃物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或 着火点.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七:灭火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1.隔离法 2.冷却法 3.窒息法
八:爆炸及其分类
1. 爆炸:是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工的形式释放出大量气体 和能量的现象. 爆炸的特征: 内部特征:产生大量气体和能量突然释放,造成高温 高压。 外部特征:压力急剧升高,产生冲击波造成破坏发出 巨大声响。 如:氧气与乙炔混合发生爆炸,0.01秒完成化学反应。
越高,加热面积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则爆炸极限范围越宽。
最小点火能量: 乙炔 0.019mJ;甲醇 0.215mJ;甲烷 0.47mJ; 3. 爆炸的破坏作用
① 冲击波;② 碎片冲击;③ 振荡作用;④ 造成二次事故。
九:防爆技术基本理论
(1)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条件 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发生: 第一,存在可燃物质,包括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 第二,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并达到爆炸极限, 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三,爆炸性混合物在火源作用下。 (2)防爆技术基本理论及应用 防爆技术基本理论: 防止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三个基本条件的同时存在。 首先, 消除可燃物,通常采取防止可燃物跑、冒、滴、漏。 同时应保证厂房通风良好。 其次, 为消除可燃物与空气混合,采取正压操作。 再次,控制着火源。如 :采用防爆电机电气,静电防护, 铜制工具,严禁明火,保护性接地(零)以及防雷措施等。

防火防爆安全知识

防火防爆安全知识

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的影响
三、惰性介质的影响
在混合气体中参加惰性气体〔如氮、 二氧化碳、水蒸汽、氩、氦等〕,随着 惰性气体含量的增加,爆炸极限的范围 缩小。当惰性气体的浓度增加到某一数 值时,爆炸上下限趋于一致,使混合气 体不发生爆炸。
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的影响
四、爆炸容器的影响
爆炸容器的材料和尺寸对爆炸极限 有影响。假设容器材料的传热性好,管 径越细,火焰在其中越难传播,爆炸极 限范围变小。当容器直径或火焰通道小 到某一数值时,火焰就不能传播。这一 直径称为临界直径或最大灭火间距。
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的影响
一、温度的影响 混合爆炸气体的初始温度越
高,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则爆炸 下限降低,上限增高,爆炸危险 性增加。
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的影响
二、压力的影响
混合气体的初始压力对爆炸极限的 影响较复杂。在0.1~2.0MPa的压力下, 对爆炸下限影响不大,对爆炸上限影响 较大。当压力大于2.0MPa时,爆炸下限 变小,爆炸上限变大,爆炸范围扩大。
2005年11月13日13时45分,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 亡,1人重伤,59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4600多万元
2005年11月13日13时45分,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 亡,1人重伤,59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4600多万元
2005年11月13日13时45分,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 亡,1人重伤,59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4600多万元
爆炸的分类
化学爆炸
化学爆炸时,物质在瞬间 发生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特 点是产生新的爆炸产物。
2007年5月11日13点30分左右,中国化工沧州大化集团TDI分公司硝化车间 发生爆炸 。造成5人死亡80人受伤

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根据燃烧基础理论,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且相互价用,燃烧才能发生。

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对燃烧条件理论运用的结果其中,防火原理在于限制燃烧条件的形成,灭火原理则是破坏已触发的燃烧条件一、防火的基本方法预防火灾发生的基本方法应从限制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入手,并避免它们相互作用。

(一)控制可燃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控制可燃物的做法通常有以下几种:以难燃、不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例如,用水泥代替木材建造房屋;降低可燃物质(通常指可燃气体、粉尘等)在空气中的浓度。

再如,在车间或库房采取全面通风或局部排风,使可燃物不易积聚;将可燃物与化学性质相抵触的其他物品隔离保存,并防止“跑、滴、漏”等6 (二)隔绝助燃物对于一些易燃物品,可采取隔绝空气的方法来储存,例如,钠存于煤油中、磷存于水中、二硫化碳用水封存等。

在有的生产、施工环节,可以通过在设备容器中充装惰性介质保护的方式来隔绝助燃物,例如,水入电石式乙炔发生器在加料后用惰性介质氮气吹扫,燃料容器在检修焊补(动火)前,用惰性介质置换等。

(三)控制引火源在多数场合,可燃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存在不可避免,作为最常见助燃物的氧气也几乎无处不在,所以防火防爆技术的重点应是对引火源的控制。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各类必要的热能源即可能成为导致火灾发生的引火源,故须采取合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来加以控制,既要保证安全生产的需要,又要设法避免引起火灾爆炸对于几类常见引火源,通常的做法有禁止明火、控制温度、使用无火花和静电消除设备、接地避雷、设置火星熄灭装置等。

二、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防止火势失去控制,继续扩大燃烧而造成灾害,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将火扑灭,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是破坏燃烧条件。

(一)冷却灭火可燃物一旦达到着火点,就会燃烧或持续燃烧。

在一定条件下,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燃烧即会停止。

对于可燃固体,将其冷却在燃点以下;对于可燃液体,将其冷却在闪点以下,燃烧反应就可能会中止。

防火防爆安全知识

防火防爆安全知识

防火防爆安全知识火灾爆炸事故是化工生产中最为常见和后果特别严重的事故之一。

与火灾爆炸作斗争是化工安全生产重要任务之一。

为此,我们有必须掌握防火防爆知识,可有效的防止或减少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发生事故的特征和原因一、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主要特点:1、严重性火灾和爆炸引起损失和伤亡,往往都比较严重.2、复杂性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原因往往比较复杂。

如物体形态、数量、浓度、温度、比重、沸点、着火能量、明火、电火花、化学反应热,物质的分解,自燃、热辐射、高温表面、撞击、摩擦、静电火花等等因素非常复杂……。

3、突发性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人们意想不到的,特别是爆炸事故,我们很难知道在何时、何地会发生,他往往在我们放松警惕,麻痹大意的时侯发生,在我们工作疏漏的时发生,…….二、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一般原因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经大量的事故调查和分析,原因基本有以下五个方面:1、人为因素—-—由于操作人员缺乏业务知识;事故发生前思想麻痹、漫不经心、存在侥幸心理、不负责任、违章作业,事故发生时惊慌失措、不冷静处理,导致事故扩大.或有些人思想麻痹、存在侥幸心理、不负责任,埋下隐患。

2、设备因素--—由于设备陈旧、老化,设计、安装不规范,质量差以及安全附件缺损、失效等原因。

3、物料因素—-—由于使用的危险化学物品性质、特性、危害性不一样,反应条件、结果和危险程度也不一样。

4、环境因素—--同样的生产工艺和条件,由于生产环境不同则结果有可能就会不一样。

如厂房的通风、照明、噪声、……等等环境条件的不同,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后果。

5、管理因素-—-由于管理不善、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违章作业等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以上五个因素,也可归纳成人、设备、环境三个因素。

管理因素可认为是人为因素,物料因素可认为是设备因素。

物质的燃烧一、燃烧燃烧俗称着火。

凡物质发生强烈的氧化反应,同时发出光和热的现象称为燃烧;它具有发光、放热、生成新物质三个特征。

防火与防爆的基本方法及灭火器材(三篇)

防火与防爆的基本方法及灭火器材(三篇)

防火与防爆的基本方法及灭火器材防火与防爆是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

本文将介绍防火与防爆的基本方法以及常见的灭火器材。

一、防火的基本方法1. 建筑物防火:合理选择建筑材料,使用防火墙、防火门等设施;建筑物内配备灭火器材,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换。

2. 室内防火:定期清理易燃物品,保持通道畅通;不乱扔烟蒂,远离明火。

3. 用电安全:正确使用电器,不私拉乱接电线;定期检查电器设备,避免短路引发火灾。

4. 合理使用明火:勿在易燃物附近使用明火,烹饪时保持监控,熄灭明火前确认无火源存在。

5. 注意火源管理:禁止在易燃物堆放区域吸烟、开火,注意检查火源是否熄灭。

二、防爆的基本方法1.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化工生产厂、有爆炸性物质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

2. 安全措施落实:严格执行防爆安全措施,如防止火花、静电积聚等。

检修电气设备,确保线路绝缘良好。

3. 场所布局合理:根据爆炸物性质要求,对储存区域进行合理的单元隔离,设置防止火势传播的隔离设施。

4. 安全操作要求:严禁使用易燃易爆物品违规操作,操作人员应戴好静电防护装备、掌握正确操作方法。

5. 完善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6. 加强员工培训:进行防爆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三、灭火器材1. 水基灭火器:适用于燃烧木材、纸张、布料等普通物质。

2. 干粉灭火器:适用于燃烧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火灾。

3. 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液体、气体火灾,特别适用于电气设备火灾。

4. 泡沫灭火器:适用于各种可燃液体火灾。

5. 自动灭火器:通过火灾自动探测装置感应到火灾后,自动释放灭火剂进行灭火。

6. 消防栓:用于灭火或补充水源。

7. 灭火器装备的保养与使用:定期检查灭火器装备的有效期限,确保正常使用。

总结:为了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火防爆措施,比如合理使用建筑材料,确保室内外环境安全;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减少火灾隐患;合理使用明火和电器设备等。

第六节 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

第六节  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

隔绝 空气
消除 引火源
阻止 火势 蔓延
破坏燃烧 爆炸的 助燃条件
1.充惰性气体保护生产或储运有爆炸危险物品的容器、设备 等;
2.密闭有可燃介质的容器、设备; 3.采用隔绝空气等特殊方法储运有燃烧爆炸危险的物质;
破坏燃烧的 激发能源
1.消除和控制明火源; 2.安装避雷、接地设施,防止雷击、静电; 3.防止撞击火星和控制摩擦生热; 4.防止日光照射和聚光作用;
第六节 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
一、防火的基本原理和措施
根据燃烧基本理论,只要防止形成燃烧条件, 或避免燃烧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就可以达到 防火的目的。有关防火的基本原理和措施见表2-8所 示。
措施
控制 可燃物
原理
破坏燃烧 爆炸的
基础
措施举例
1.限制可燃物质储运量; 2.用不燃或难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 3.加强通风,降低可燃气体或蒸气、粉尘在空间的浓度; 4.用阻燃剂对可燃材料进行阻燃处理,以提高防火性能;
1.将未着火物质搬迁转移到安全处; 2.拆除毗连的可燃建(构)筑物; 3.关闭燃烧气体(液体)的阀门,切断气体(液体)来源; 4.用沙土等堵截流散的燃烧液体;
抑制法
中断燃烧 链式反应
往着火物上直接喷射气体、干粉等灭火剂,覆盖火焰,中 断燃烧链式反应。ຫໍສະໝຸດ 不使新的 燃烧条件形成
1.在建筑之间留足防火间距、设置防火分隔设施; 2.在气体管道上安装阻火器、安全水封; 3.有压力的容器设备,安装防爆膜(片)、安全阀; 4.在能形成爆炸介质的场所,设置泄压门窗、轻质屋盖等。
二、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措施
根据燃烧基本理论,只要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 条件,就可使燃烧熄灭,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危害。 有关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措施见表2-9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为防止火势失去控制,继续扩大燃烧而造成灾害,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将火扑灭,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这些方法的根本原理是破坏燃烧条件。

☑一、冷却
可燃物一旦达到着火点,即会燃烧或持续燃烧。

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一定温度以下,燃烧即会停止。

对于可燃固体,将其冷却在燃点以下;对于可燃液体,将其冷却在闪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

用水扑火一般固体物质的火灾,主要是通过冷却作用来实现的,水具有较大的热容量和很高的汽化潜热,冷却性能很好。

在用水灭火的过程中,水大量的吸收热量,使燃烧物的温度迅速降低,致使火焰熄灭、火势控制、火灾终止。

水喷雾灭火系统(详见第三篇第四章)的水雾,其水滴直径细小,比表面积大,和空气接触范围大,极易吸收热气流的热量,也能很快地降低温度,效果更为明显。

☑二、隔离
在燃烧三要素中,可燃物是燃烧的主要因素。

将可燃物与氧气、火焰隔离,就可以中止燃烧、扑灭火灾。

如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在喷水的同时,喷出泡沫,泡沫覆盖于燃烧液体或固体的表面,在冷却作用的同时,将可燃物与空气隔开,从而可以灭火。

再如,可燃液体或可燃气体火灾,在灭火时,迅速关闭输送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的管道上的阀门,切断流向着火区的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的输送,同时也打开可燃液体或可燃气体的管道通向安全区域的阀
门,使已经燃烧或即将燃烧或受到火势威胁的容器中的可燃液体、可燃气体转移。

☑三、窒息
可燃物的燃烧是氧化作用,需要在最低氧浓度以上才能进行,低于最低氧浓度,燃烧不能进行,火灾即被扑灭。

一般氧浓度低于15%时,就不能维持燃烧。

在着火场所内,可以通过灌注不燃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蒸汽等,来降低空间的氧浓度,从而达到窒息灭火。

此外,水喷雾灭火系统实施动作时,喷出的水滴吸收热气流热量而转化成蒸汽,当空气中水蒸汽浓度达到35%时,燃烧即停止,这也是窒息灭火的应用。

☑四、化学抑制
由于有焰燃烧是通过链式反应进行的,如果能有效地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或降低火焰中的自由基浓度,即可使燃烧中止。

化学抑制灭火的灭火剂常见的有干粉和卤代烷(已淘汰)。

化学抑制法灭火,灭火速度快,使用得当可有效地扑灭初期火灾,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但抑制法灭火对于有焰燃烧火灾效果好,对深度火灾,由于渗透性较差,灭火效果不理想。

在条件许可情况下,采用抑制法灭火的灭火剂与水、泡沫等灭火剂联用,会取得满意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