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感器系统(第二版)(刘君华)1-5章 (1)
智能传感器系统-刘君华第1章PPT
第1 章 概 述
3.
采用智能与控制职能分散下放到现场装置的原则,现场总线 网络的每一节点处安装的现场仪表应是“智能”型的,即安装的 传感器应是“智能传感器”。在这种控制系统中,智能型现场装 置是整个控制管理系统的主体。这种基于现场总线的控制系统, 要求必须使用智能传感器, 而不是一般传统的传感器。
·广阔的市场与强烈的社会需求是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又一强 劲推动力。传感器的销售值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发达与社会进步的 程度。80年代,日本、西欧市场传感器销售值年增长率为 30%~ 40%,90年代,全世界年增长率预计为 8.8%。 90年代以来各方 面对传感器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3
第1 章 概 述
据预测, 90
智能传感器代表了传感器的发展方向,这种智能传感器带有 标准数字总线接口,能够自己管理自己。它将所检测到的信号经 过变换处理后,以数字量形式通过现场总线与高/上位计算机进 行信息通信与传递。
12
第1 章 概 述
1.3 智能传感器的功能与特点
1.3.1 智能传感器的功能
概括而言, (1) 具有自校零、 自标定、 (2) (3) 能够自动采集数据, (4) 能够自动进行检验、 自选量程、 (5) (6) (7) 具有判断、决策处理功能。
5
第1 章 概 述
1.2 智能传感器发展的历史背景
图 1-1 自动化(控制)系统框图
6
第1 章 概 述
图 1-2 传感器、计算机及执行器的价格性能比
7
第1 章 概 述
传统的传感器技术已达到其技术极限。 它的价格性能比 不可能再有大的下降。
·因结构尺寸大, 而时间(频率) ·输入—输出特性存在非线性, · ·信噪比低, ·存在交叉灵敏度, 选择性、 分辨率不高。
2024年度课件智能传感器
17
软件编程与调试技巧分享
编程语言选择
根据系统需求和处理器类型选择合适 的编程语言,如C语言、汇编语言等 。
软件架构设计
设计合理的软件架构,包括底层驱动 程序、中间层应用程序和上层用户界 面等。
2024/2/3
编程技巧分享
25
医疗健康领域应用案例
生理参数监测
智能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人体的 生理参数,如心率、血压、血糖 等,为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数据
支持。
远程医疗
通过智能传感器实现远程医疗监 测和诊断,方便患者在家中进行
健康管理。
医疗器械管理
利用智能传感器对医疗器械进行 管理和监控,确保医疗器械的安
全和有效性。
2024/2/3
嵌入式系统技术
嵌入式系统技术是智能传感器 实现小型化、低功耗和可靠性
的重要手段。
9
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智能传感器通过敏感元件感知被测量,并 将感知到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 采集。
采集到的数据经过微处理器的处理,进行 滤波、放大、补偿等运算,以得到更精确 、更稳定的测量结果。
数据输出
2024/2/3
24
智能家居领域应用案例
环境监测
智能传感器能够监测室内环境参 数,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 ,为家居环境提供舒适的生活体
验。
2024/2/3
安全监控
通过智能传感器实现家居安全监控 ,如入侵检测、火灾预警等功能, 保障家庭安全。
智能控制
利用智能传感器实现家居设备的自 动化控制,如灯光控制、窗帘控制 等,提高生活便利性。
(2024年)智能传感器PPT课件
2024/3/26
8
信号调理电路
信号调理电路定义
指将敏感元件输出的微弱信号进 行放大、滤波、转换等处理,以 便于后续电路或系统处理的电路
。
2024/3/26
信号调理电路功能
包括放大、滤波、隔离、转换等, 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和抗干扰能力 ,保证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信号调理电路类型
根据具体需求,可采用运算放大器 、仪表放大器、隔离放大器、滤波 器、模数转换器等不同类型的电路 。
接口技术标准
常见的接口标准包括I2C、SPI、UART等,这些标 准定义了数据传输的格式、速率、时序等参数, 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和设备的互操作性。
10
03
典型智能传感器介绍
2024/3/26
11
温度智能传感器
01
02
03
工作原理
利用物质随温度变化而变 化的特性,将温度转换为 可测量的电信号。
2024/3/26
远程医疗
通过智能传感器采集患者的生理数据并远程传输给医生,实现远程 诊断和治疗,提高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19
环境保护领域应用
2024/3/26
空气质量监测
智能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空气中的PM2.5、甲醛等有害物质的含 量,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依据。
水质监测
利用智能传感器监测水体中的PH值、溶解氧、重金属等参数, 保障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
智能传感器应用实验
2024/3/26
30
实验内容和步骤
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 智能传感器的应用系 统
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 实验报告
2024/3/26
对系统进行测试和调 试
智能传感器的原理框图
智能传感器的原理框图智能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和理解环境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可理解的数据的装置。
它通过内部的传感器、处理器和通信模块,实现对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数据的传输。
智能传感器的原理框图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 传感器模块:智能传感器的核心部件是传感器模块,它能够感知并测量环境中的各种物理量,例如温度、湿度、压力、光照、声音等。
传感器模块通常由传感器元件、信号调理电路和放大电路组成。
传感器元件负责将环境中的物理量转化成电信号,信号调理电路则负责对电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和增益,放大电路则将信号放大到适合处理器处理的范围。
2. 处理器模块:智能传感器还配备了处理器模块,用于对传感器模块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处理器模块通常由微处理器或微控制器组成。
处理器通过控制和配置传感器模块的参数,对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提取有用信息。
处理器还可以执行其他功能,如数据压缩、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等。
3. 存储器模块:智能传感器通常还配备了存储器模块,用于存储处理器模块处理后的数据。
存储器模块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临时存储数据的随机访问存储器(RAM),例如用于缓存和临时存储传感器数据;另一种是用于永久存储数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ROM或闪存),例如用于存储配置信息和历史数据。
4. 通信模块:智能传感器还配备了通信模块,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
通信模块通常由无线电模块或有线接口组成。
无线电模块可以采用无线网络(例如Wi-Fi、蓝牙、Zigbee等)进行数据传输,以实现智能传感器的远程监测和控制。
有线接口可以通过串口、以太网等方式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5. 电源模块:智能传感器还需要配备适当的电源模块,用于提供工作电压和电流。
电源模块可以采用电池、太阳能电池板、交流电源等形式,以满足智能传感器的工作需求。
智能传感器的原理框图如下所示:传感器模块> 处理器模块> 存储器模块> 通信模块> 电源模块V V传感器元件> 信号调理电路> 放大电路智能传感器的工作流程如下:1. 传感器模块感知环境中的物理量,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全文】智能传感器PPT课件 (1)
7
10.1
智能传感器及无线传感器网络
第10章 1) 研究与开发传感器的自由度大。 (2) 精度高。 (3) 具有一定的可编程自动化能力。 (4) 输出形式多。 (5) 功能价格比大。
8
10.1
智能传感器及无线传感器网络
第10章 智能传感器
•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智能传感器 的又一深层次研究,是又一个新的飞跃。
22
10.3
智能传感器的结构框图
第10章 智能传感器
10.3.1 μP主机模板
• 因此,在智能传感器设计时,应参照如下原则来选择 μP。
• (1) 根据任务选机型。
• 根据所研制的智能传感器是用于数据处理完成某些测 量任务,还是用于某种系统控制,对于不同的任务, 应选择不同的机型。
23
10.3
智能传感器的结构框图
24
10.3
智能传感器的结构框图
10.3.2 模拟量输入模板
第10章 智能传感器
• 传感器的输出一般为毫伏数量级模拟量。要满足A /D转换电路的要求,还必须经过模拟量输入模板 上有关电路的放大、处理,再经A/D转换电路传 输到主机板上。
25
10.3
智能传感器的结构框图
10.3.3 IEEE-488标准总线模板
3
第10章 智能传感器
• 迅速发展的微处理机技术推动和影响着其他技术
10.1
领智域能的传变感革器。及把无微线处传理感机器技网术络引入传感器,可以
使传感器实现过去实现不了的功能,具有智能本
领,这就是新一代的传感器——智能传感器
(Intelligent Sensor或Smart Sensor)。
• “Intelligent Sensor”是英国人对智能传感器 的称谓,而“Smart Sensor”是美国人对智能传 感器的俗称。
智能传感器的功能
摘要智能传感器系统是传感器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是当今世界正迅速发展的一门现代综合技术,在工业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们现在被无数智能的设备围绕着: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冰箱、智能空调。
很难想象在现代生活中如果没有传感器,没有智能设备,我们的城市该如何运作。
这样说明了智能传感器在现代社会中重要的地位。
最近愈发火热的物联网,要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其中必然要实现物品的智能识别、定位、收集、跟踪、监控、处理,这也决定了智能传感器在其中的基础作用与核心地位。
本文介绍智能传感器概念、产生背景,主要对智能传感器的基本功能及特点加以阐述,让大家对当前技术水平下智能传感器的主要功能有所了解,从而完善智能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在介绍功能时,列举一些相关实例,希望能加深大家的理解。
关键词:智能传感器综合技术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的发展背景智能传感器概念最早由美国宇航局在研发宇宙飞船过程中提出来,并于1979年形成产品。
宇宙飞船上需要大量的传感器不断向地面或飞船上的处理器发送温度、位置、速度和姿态等数据信息,即便使用一台大型计算机也很难同时处理如此庞大的数据。
何况飞船又限制计算机体积和重量,于是引入了分布处理的智能传感器概念。
其思想是赋予传感器智能处理功能,以分担中央处理器集中处理功能。
同时,为了减少智能处理器数量,通常不是一个传感器而是多个传感器系统配备一个处理器,且该系统处理器配备网络接口。
早起,人们简单机械的强调在工艺上将传感器与微处理器两者紧密结合,认为“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及其信号调理电路与微处理器集成在一块芯片就是智能传感器”随着智能传感器的发展,对其“智能”含义的理解也不断的深化,不再过分强调“传感器微机化”,于是进而认为“智能传感器就是一种带有微处理器兼有检测信息和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
H. Schodel,E. Beniot等人则更进一步强调了智能化功能,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能传感器,必须具备学习、推理、感知、通信及管理等功能”智能传感器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这里把“传感器与微处理器赋予智能的结合,兼有信息检测与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就是智能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系统(第二版)(刘君华)1-5章 (1)
第1章 概述
由于传感器的使用, 使生产工艺过程的控制和产品性 能的检测有了保证, 所以它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强有力的 手段, 是获得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据有关资料, 全美电 站的相关数据表明, 如果主汽流量精度改善1%, 电站的燃 烧成本(热效率)将会改善1%, 每年可节约3亿美元; 若 传感器及其测量仪表可利用率提高1%, 则每年可节约30亿 美元; 美国的电站采用了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技术后, 使 全美经济每年获益达110亿美元之多。
第1章 概述
(2) 传感器的销售值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发达与社会进步的 程度。 20世纪80年代, 日本、 西欧市场传感器销售值年增 长率为30%~40%, 英国传感器销售额1990年比1980年增长 24倍。 近十几年来发达国家传感器的产量及市场需求年增 长率平均在10%以上。 这是因为它是:
第1章 概述
第1章 概述
1.2
作为获取信息工具的传感器, 位于信息系统的最前端。 其特性的好坏、 输出信息的可靠性对整个系统质量至关重 要。 因此, 传感器的性能必须适应系统使用的要求。
回顾自动化系统对传感器的要求, 对了解智能传感器 提出的背景是很有益处的。
自动化系统对传感器最基本的, 而且又是最急切的要 求是: 降低现行传感器的价格性能比。
智能传感器系统刘君华第章
数据链路层(DLL: Data Link Layer): DLL低层(介质访问)功能有:基本设备不能主动发起通信,只 能接受查询; 链路主设备在得到令牌时可以发起一次通信;每个网段的链路主设备中有一个链路活动 调节器,发起周期和非周期通信。
DLL高层(数据传输)功能有:无连接数据传输,发行数据定向连接传输, 请求/响应数据定向连接 传输。
7.3.2 可寻址远程传感器数据通路(HART)
HART是美国Rosemount公司研制的。其协议可参照ISO/OSI模型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 它主要有如下特性:
物理层:采用基于Bell 202通信标准的FSK技术, 即在直流4~20 mA模拟信号上叠加FSK数字信号, 逻辑1为1 200 Hz,逻辑0为2 200 Hz, 波特率为1 200 bit/s, 调制信号为±0.5 mA或 Up-p=0.25 V(250 Ω 负载)。用屏蔽双绞线单台设备距离为3 000 m而多台设备互连距离为1 500 m。
FAL应用实体(AE):为一些通信服务功能。该服务功能组成了现场总应用服务元素(FAL ASE)。 每个ASE又提供了一组传递应用层及其APO的请求或应答服务。 对于每一类APO,都定义了一个特定 的ASE。在现场总线中,为访问应用进程的APO定义了一些ASE,包括变量ASE、事件ASE、装载区 域ASE、 功能请求ASE。
LONWORKS采用LONTALK通信协议,LONTALK提供了五种基本类型的报文服务:确认、非确 认、请求/响应、重复、 非确认重复。
LONTALK协议的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对CSMA作了改进,采用一种新的称为Predictive P Persistent的CSMA, 根据总线负载随机调整时间槽n(1~63),在负载较轻时使介质访问延迟最小化,而 在负载较重时使冲突的可能性最小化, 从而使传输介质发生挥它的最大传输容量。LONWORKS支持 可自动重试的点到点的确认功能。
智能传感器系统(第二版)(刘君华)1-5章 (2)
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SP
y xP
ST
y xT
SV
y xV
(2-3c)
一个存在交叉灵敏度的传感器系统, 一定是一个低精度、
性能不稳定的系统。 经典的传感器系统没有能力从输出改变
量Δy来精确推断某一个输入量的变化值, 如ΔxP, 因为这 时可能ΔxP=0, 根本没有改变, 输出改变量Δy的产生可能是 温度变化ΔxT或电压变化ΔxV引起的。
xj
yj
k
N
N j 1
xj yj
N j 1
xj
N j 1
N
N
x
2 j
N
2 x j
yj
j 1
j1
(2-9)
第2章 智能传感起始点 为坐标原点(x=0, y=0), 终止点为输入与输出的上限值 (xFS, yFS)。
3) 线性度又称“直线性”, 它表示系统静态特性与某一 规定直线(y=b+kx)一致的程度,在数值上用非线性引用误 差δL形式来表示:
L
| Lm | Y (FS)
100%
(2-6)
式中: ΔLm表示静态特性与规定拟合直线的最大拟合偏差。
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1) 最小二乘法线性度拟合直线的确定。 设拟合直线
静态特性是在标准实验条件下获得的(如规定的温度范 围、 大气压力和温度等), 如果实际测试时的现场工作条 件偏离了标准实验条件, 那么除了基本误差之外还将产生 附加误差。 温度附加误差是最主要的附加误差。
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5) (1) 零位温度系数α0。 它表示零位值y0随温度漂移的 速度, 在数值上等于温度改变1℃, 零位值的最大改变量 Δy0m与量程Y(FS)之比的百分数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第二版)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1-1 什么叫传感器?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如何? 答:传感器是把被测量转换成电化学量的装置,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其中,敏感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感受或响应被测量的部分;转换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将敏感元件感受或响应的被测量转换成适于传输或测量的电信号部分。
由于传感器输出信号一般都很微弱,需要信号调理与转换电路进行放大、运算调制等,此外信号调理转换电路以及传感器的工作必须有辅助电源,因此信号调理转换电路以及所需的电源都应作为传感器组成的一部分。
1-2 什么是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它有哪些性能指标?分别说明这些指标的含义?答: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指被测量的值处于稳定状态时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衡量静态特性的重要指标是线性度、 灵敏度,迟滞和重复性等。
灵敏度是输入量∆y 与引起输入量增量∆y 的相应输入量增量∆x 之比。
传感器的线性度是指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数量关系的线性程度。
迟滞是指传感器在输入量由小到大(正行程)及输入量由大到小(反行程)变化期间其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不重合的现象。
重复性是指传感器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作全量程连续多次变化时,所得特性曲线不一致的程度。
漂移是指在输入量不变的情况下,传感器输出量随时间变化的现象。
精度是用来评价系统的优良程度。
1-3 某线性位移测量仪,当被测位移X 由3.0mm 变到4.0mm 时,位移测量仪的输出电压V 由3.0V 减至2.0V ,求该仪器的灵敏度。
解:该仪器的灵敏度为10.30.40.30.2X V -=--=∆∆=S (V/mm ) 1-4 用测量范围为-50~150KPa 的压力传感器测量140KPa 压力时,传感器测得示值为142KPa ,求该示值的绝对误差、实际相对误差、标称相对误差和引用误差。
解:绝对误差:X L ∆=-=142-140=2 相对误差100%L δ∆=⨯=2100% 1.4285%140⨯= 标称相对误差即%100⨯∆=x ξ=2100% 1.4084%142⨯= 引用误差100%-γ∆=⨯测量范围上限测量范围下限 =22100%1%150(50)200=⨯=--1-5 某传感器给定精度为2%F·S ,满度值为50mV ,零位值为10mV ,求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δ(以mV 计)。
《智能传感器》PPT课件
(11-7) (11-8)
精选课件ppt
34
11.5.3 非线性补偿技术
二次曲线差值法
若传感器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特性曲线的斜率变化很大, 则两插值点之间的曲线将很弯曲,如图11-14所示。这时 若仍采用线性插值法,误差就很大。可以采用二次曲线插 值法,这是通过曲线上的三个点作一抛物线(图中的实 线),用此曲线代替原来的曲线。
精选课件ppt
9
11.2.1 非集成化实现
非集成化智能传感器是将传统的经典传感器(采用非集成化 工艺制作的传感器,仅具有获取信号的功能)、信号调理电 路、带数字总线接口的微处理器组合为一整体而构成的一个 智能传感器系统。其框图如图11-4所示。
图11-4 非集成式智能传感器外壳
这种非集成化智能传感器是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发展形势的
精选课件ppt
37
11.5.3 非线性补偿技术 (二)对分搜索法
在实际应用中,很多表格都很长,且难以用计算查表法进行查找, 但是这种表格一般都满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对于这 种表格可以采用对分搜索法进行查找。
精选课件ppt
24
11.4.3 A/D转换器的选择 A/D转换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比较型和积分型两大类,其 中常用的是逐次逼近型、双积分型和V-F转换器。 虽然芯片繁多,性能各异,但从使用角度看,其外特性不外乎 有以下四点:
模拟信号输入端 数字量的并行输出端; 启动转换的外部控制信号; 转换完毕同转换器发出的转换结束信号。
精选课件ppt
17
11.2.4 集成化智能传感器的几种模式
中级形式/自立形式
中级形式是在组成环节中除敏感单元与信号调理电路外, 必须含有微处理器单元,即一个完整的传感器系统封装在 一个外壳里的形式。
《智能传感器》课件
物联网时代的传感器产业
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带动了传感器市场 的快速增长,智能传感器作为关键组 件,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工 业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物联网的发展对传感器性能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如高精度、低功耗、小型 化等,促使传感器技术不断升级和创 新。
人工智能与传感器技术的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为传感器提供了 更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使得 传感器能够更好地感知和识别周围环 境。
VS
详细描述
智能传感器采用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算 法,能够减小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在各种高精度测量场景中,如工业制造、 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智能传感器的高 精度检测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线通信
总结词
智能传感器具备无线通信能力,可以实现远 程数据传输和实时监测。
详细描述
通过内置的无线通信模块,智能传感器能够 将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到远程监控中心,实 现远程数据监测和控制。这种无线通信能力 使得智能传感器在各种远程监测场景中具有 广泛应用,如环境监测、智能家居、农业智 能化等领域。
技术创新与标准制定
持续研发与技术突破
鼓励和支持智能传感器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推动关键技术的突破 和进步。
标准化与规范化
制定统一的智能传感器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不同厂商和系统之间 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
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
鼓励智能传感器与其他领域的技术融合,推动跨行业的协同创新与 发展。
应用领域拓展与跨界融合
智能家居
将智能传感器应用于家 居领域,实现智能化控 制和便捷的生活体验。
工业自动化
将智能传感器应用于工 业生产中,提高生产效
率和设备监控水平。
智慧城市
将智能传感器应用于城 市管理、交通、环保等 领域,提升城市智能化
智能传感器系统(第二版)(刘君华)1-5章 (4)
的输出量, 又是存放在微机中非线性校正器软件模块的输
入; y=x为非线性校正器软件模块的输出, 也即系统的总 输出。
第4章 基本智能化功能与其软件实现
智能传感器系统采用软件既灵活又简便地实现了非线性 自校正功能后, 就不必再为改善系统中每一环节的非线性 而耗费精力, 其所要求的条件仅仅是: 前端正模型(x-u特 性)具有重复性。
n的数值由所要求的精度来定。 若n=3, 则
xi (ui ) a0 a1ui a2ui2 a3ui3
(4-4)
式中: a0、 a1、 a2、 a3为待定常数。
第4章 基本智能化功能与其软件实现
(3) 求解待定常数a0、 a1、 a2、 a3。 根据最小二乘 法原则来确定待定常数a0、 a1、 a2、a3的基本思想是, 由 多项式方程式(4-4)确定的各个xi(ui)值, 与各个点的标定 值xi之均方差应最小, 即
第4章 基本智能化功能与其软件实现
4.1.2
曲线拟合法采用n次多项式来逼近反非线性曲线, 该多 项式方程的各个系数由最小二乘法确定,
1. (1) 对传感器及其调理电路进行静态实验标定, 得 校准曲线。 标定点的数据为
第4章 基本智能化功能与其软件实现 (2) 假设反非线性特性拟合方程为
xi (ui ) a0 a1ui a2ui2 a3ui3 anuin
第4章 基本智能化功能与其软件实现
4.1.3 [示例4-1]与铂电阻配用的智能化刻度转
要求 测温范围0~500℃, 刻度转换模块的绝对偏差小 于0.5℃
解 (1) 在0~500℃范围内从标准分度表中取N=11个 标准分度值, 如表4-1所示。
表4-1给出了铂电阻Pt100的正模型, 即输入(T)输出 (R)特性。
《智能传感器》PPT课件
政策法规环境分析
政策支持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包括 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研发支持等。
法规标准
为了保障智能传感器的质量和安全,各国纷纷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 ,规范市场秩序,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国际贸易环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面临更加开放的 国际贸易环境,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环境因素补偿
考虑环境因素对传感器输出的影响 ,如温度、湿度等,对传感器输出 进行补偿,以提高测量精度。
04
智能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与实践
接口电路需求分析
信号转换需求
电源和功耗需求
将传感器输出的模拟或数字信号转换为适 合处理器处理的信号。
为传感器提供稳定的电源,并确保接口电 路的功耗满足系统要求。
抗干扰能力需求
线性度、灵敏度等关键指标评估
线性度
传感器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程度。线性度越高,传感器输出越接近真实值。评估方法包括最小二 乘法拟合直线、计算残差等。
灵敏度
传感器输出量变化与输入量变化之间的比值。灵敏度越高,传感器对输入量的变化越敏感。评估方法包括计 算斜率、比较不同传感器灵敏度等。
其他关键指标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智能传感器是一种具有信息处理功能 的传感器,它能够采集、处理、交换 信息,并具有自诊断、自校准、自补 偿等功能。
发展历程
从传统的机械式传感器到电子式传感 器,再到智能传感器,随着物联网、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智能传感器 逐渐成为传感器领域的主流。
智能传感器特点及应用领域
特点
高精度、高可靠性、自适应性、易集成等。
设备状态监测
通过安装在设备上的智能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的运 行状态和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预防潜在故障,减少停机 时间和维护成本。
(完整版)智能传感器系统刘君华第3章
第3 章 不同集成度智能传感器系统举例
如图3 - 5为硅盒式集成压力传感器芯片剖面图,该结构采用 了硅盒结构,将压敏单元与CMOS信号调理电路集成在同一硅芯 片上,其加工过程是先在下层硅片表面通过掩蔽腐蚀的方法形成 深10 μm, 长宽各 60 μm的凹坑, 将上层硅片与下层硅片在1 150 ℃ 高温中键合形成硅盒结构,从而在两层硅片之间生成一个参照压 力空腔。然后将上层硅片减薄至 30 μm, 再将其表面抛光, 通 过光刻对中的方法,在参照压力空腔上方的硅膜上用离子注入工 艺形成压敏电桥。 用标准的CMOS工艺在空腔外围的上层硅片上 制作了CMOS信号放大电路, 从而形成单片集成的结构。
第3 章 不同集成度智能传感器系统举例 这种硅盒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只需在硅芯片单面进行加工, 其工艺与标准IC工艺完全兼容,从而克服了传统硅杯型压力传 感器在制作工艺上与IC工艺不兼容的缺点,使压敏元件与信号 调整电路的单片集成成为现实。
整个集成压力传感器芯片面积为 1.5 mm2,其电路如图3 - 6 所示。R1~R4组成的压阻全桥构成了力敏传感单元,每臂电阻阻 值约为5 kΩ,信号放大电路由三个CMOS运算放大器及电阻网络 组成,其中每个CMOS运放的电路如图3-7所示。图 3-6 中A1, A2 构成同相输入放大器, 输入电阻很高,共模抑制比也很高。 A3 接成基本差动输入放大器形式,整个放大电路的差模放大倍数 为
一、 传感器的集成化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把许多同 样的单个传感器按一定规律进行阵列集成, 比如将单个传感器 进行列集成,形成一维传感器,如图 3 - 1 (b)所示;将单个传 感器集成为矩阵形式,形成二维传感器,如图 3 - 1(c)所示。 将传感器进行阵列集成的目的,是为了对空间参数进行测量, 例 如 CCD 图 像 传 感 器 即 为 此 类 集 成 传 感 器 , CD) 和 面 阵 CCD(SCCD)之分。
智能传感器系统(第二版)(刘君华)1-5章 (5)
第5章 多元回归分析法及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U= UP-U′
(5-10)
式中, U是消除了零点干扰量后的压力(差)输出值。 于
是被测压力(差)值就降为二元函数
P=f(U, UT)
(5-11)
因为静压USP对温度输出UT基本上没有影响, 故被测温度
由二元函数表示已足够:
T=h(UP, UT)
(5-12)
第5章 多元回归分析法及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仍以压阻式压力传感器为例, 其输出不仅受到工作环
境温度T的影响, 而且还受到电源供电电流I的影响。 为了
消除这两个参量的影响, 需要对T和I分别进行监测, 建立
如图5-2所示的三传感器数据融合智能传感器系统, 进行三
维标定实验, 确立三元回归方程:
降元后的P与T就可以采用二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来处理了,
即可以采用式(5-1)、 式(5-2)来进行数据融合处理。
第5章 多元回归分析法及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5.2 回归分析法与可变系数回归方程
5.2.1
我们已知经典传感器的输入输出特性是由式(2-1)所给 出的一元多项式回归方程,对输出被测量进行刻度转换用的 模型是传感器输入输出特性(P-U)的反非线性特性(U-P), 逆 模型也是一个一元多项式回归方程:
第5章 多元回归分析法及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3) 全部标定点压力标定值与计算值之差的平方和Is为
s mn
smn t 5
Is
2 i
[k hik Pi ]2 I (0 ,...,k ,...,t5 )
i 1
i1 k 0
(5-4)
式中, s=m×n为标定点总数, 当压力标定点数m=6, 温度标 定点数n=6时, s=36。
《智能传感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智能传感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312课程名称:智能传感技术英文名称:Intelligent Sensor Technolog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要求:选修学时/学分:32/2 (讲课学时:28 实验学时:4)适用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智能传感技术是智能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等工科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智能传感技术及系统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以智能传感技术与系统为背景,以相应的系统,包括传感器的一般工作特性及其校准、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信号调理与处理、参数检测、传感器智能化的实现、智能技术在传感器中的应用、通信功能与总线接口、智能传感器的设计与应用为主,系统的其他技术为辅,对其相应的原理、相关的技术、特性、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包括算法)以及应用进行了论述,反映了智能传感和测试技术的最新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的讲解;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着重设计构思和基本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对智能传感技术及其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
(本课程可支撑毕业要求中的1.1, 10.1, 12.2)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自动控制原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人工智能基础、智能优化方法等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自动控制原理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通过嵌入式系统熟悉嵌入式系统及硬件接口技术的基本设计方法,通过人工智能基础与智能优化方法等熟悉本课程需要到的一些算法原理。
是对其它专业课程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补充与扩展。
三、课程教学目标1.运用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及其他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支撑毕业要求10.1)2.掌握智能传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现代传感技术智能化的实现方法和技术; 智能传感器及其技术;智能微机电系统、微传感器与软件传感器;机敏材料与灵巧结构等内容(支撑毕业要求1.3, 2.1, 2.2)3.掌握基本的智能传感器系统设计创新方法,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支撑毕业要求中的1.1, 3.1)4.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中的12.2)5.能够通过文献检索等途径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发展动态,具有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第二版课后答案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第二版课后答案1. 什么是传感器?传感器的作用是什么?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检测和接收外部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可用信号的装置。
其作用在于将各种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等转换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号,以便进行测量、控制、记录、显示等。
2. 传感器的分类及其原理。
传感器根据测量的物理量不同可分为光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等。
光学传感器是利用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吸收等现象进行探测的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是利用介质受力变形的原理进行测量的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是利用物体温度与某种物理特性(如电阻、电压、电流等)的关系进行测量的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是利用介质的吸湿性质进行测量的传感器。
位移传感器是利用物体位移与某种物理特性(如电容、电感、电阻等)的关系进行测量的传感器。
力传感器是利用受力物体的弹性变形与某种物理特性(如电阻、电容、电感等)的关系进行测量的传感器。
3. 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医疗仪器、消费电子、智能家居、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传感器用于测量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物理量,如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以实现自动化生产。
在环境监测领域,传感器用于监测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参数,以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在医疗仪器领域,传感器用于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消费电子领域,传感器用于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设备中,实现智能化功能。
在智能家居领域,传感器用于监测室内环境,实现智能控制。
在汽车电子领域,传感器用于监测车辆的各种参数,保障行车安全。
在航空航天领域,传感器用于监测飞行器的各种参数,保障飞行安全。
4.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感器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网络化、无线化。
传感器的小型化使其在各种设备中的应用更加方便灵活;智能化使传感器具有自主判断和处理能力,能够实现更复杂的功能;多功能化使传感器能够同时实现多种测量和控制功能;网络化使传感器能够实现远程监测和控制;无线化使传感器能够摆脱传统的有线连接,实现更灵活的布局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图6-1 分层网络功能层次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2. 所谓相互连接型网络, 是指网络中任意两个单元之间 是可达的, 即存在连接路径, 如图6-2所示。 在该网络结 构中, 对于给定的某一输入模式, 由某一初始网络参数出 发, 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网络处于不断改变输出模式的动 态变化之中。 最后, 网络可能会产生某一稳定输出模式, 但也有可能进入周期性振荡状态。 因此, 相互连接型网络 可以认为是一种非线性动力学系统。
式如下:
1
a
0
若 n≥ 0 其它
(6-7)
(2) 对称硬限幅函数: 函数曲线如图6-6(b)所示, 数
学表达式如下:
1
a
0
若 n≥ 0 其它
(6-8)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图6-6 (a) 硬限幅函数; (b) 对称硬限幅函数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数选为纯线性函数, 故节点i的输出为
Oi=pi 其中, pi为第i个节点的输入。
(6-10)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2) 隐层神经元作用函数。 隐层神经元作用函数选用 对数S型函数, 故节点j的输出为
O1 j
1 f (n1 j ) 1 en1 j
a1j
节点j的总输入:
为神经元的输出, 神经元的输入与输出关系的一般数学表
达式如下:
n
b
R i 1
pi
wli
a f (n)
(6-1)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其中: n为该神经元(序号l)的总输入; f(n)为表示神经元 输入输出关系的函数, 称为作用函数、 响应函数或传递函 数。 当b=0时, 称为无偏置/无阈值神经元; 当b≠0时, 表 示当神经元所接受的输入达到一定强度后, 才能被激活, 称为有偏置/阈值神经元; 当R=1时, 为单输入神经元; 当 R>1时, 称为多输入或矢量输入神经元, 此时连接权wl1, wl2, …, wli, …, wlR组成一矢量。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图6-3 神经元模型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6.2.3
1. S S型作用函数反映了神经元的非线性输入输出特性, 它 又分为对数型、 正切型等多个类型。 (1) 对数型(logsig): 输入输出特性采用对数函数表 示, 其函数曲线如图6-4(a)所示,数学表达式如下: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 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6.1 概述 6.2 神经网络基础知识 6.3 示例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6.1 概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on Networks, ANN)是由 大量的处理单元组成的非线性大规模自适应动力系统。 它 是在现代神经生理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人 们试图通过模拟大脑神经网络处理、 记忆信息的方式设计 的一种使之具有人脑那样的信息处理能力的新“机器”。
1
a
n
1
如果 n 1 如果 1 ≤ n ≤ 1 如果 1 n
(6-5)
(3) 纯线性函数: 函数曲线如图6-5(c)所示, 数学表达
式如下:
a=n
(6-6)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3. 硬限幅型(hardlim
(1) 硬限幅函数: 函数曲线如图6-6(a)所示, 数学表达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在确定了BP网络的结构后, 利用输入输出样本集对其 进行训练, 也即对网络的权值和偏置值(bias)进行学习和 调整, 以使网络实现给定的输入输出映射关系。 经过训练 的BP网络, 对于不是样本集中的输入, 也能给出合适的输 出, 这种性质称为泛化(generalization)功能。 因此, BP 神经网络具有拉格朗日(Lagrange)插值法、 牛顿(Newton) 插值法等类似的插值功能, 只是拉格朗日插值法和牛顿插 值法只能用于二维空间的曲线插值, 而BP神经网络可实现 多维空间的曲面插值。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不同模型的处理功能差别主要反映在对中间层的处理上。 输出层将网络计算结果输出, 是与外部显示设备或执行机 构打交道的界面。 同层之间神经元互不相连, 相邻层神经 元之间的连接强度由连接权值表示。 wji为隐层第j个神经元 与输入层第i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值; vkj为输出层第k个神 经元与隐层第 j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值。
4. 高斯型函数(Gauss
高斯型函数的函数曲线如图6-7所示, 数学表达式如下:
a=e-n2
(6-9)
高斯函数的输出为1和0.5时所对应的输入之间的差值称
为函数的分散度(spread),明显地, 对应于式(6-9)的
分散度为0.833。 高斯神经元函数通常用作RBF网络的隐层
传递函数。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图6-7 高斯型函数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对于神经元作用函数的选择, 目前还没有定性的法则, 一般根据应用情况的不同而定,但对于S型非线性函数, 一 般用于多层神经网络的隐层, 而线性函数和限幅函数则多 用于神经网络的输出层。
大脑中的各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多种多样。 根据 大脑中神经元连接方式的不同,我们同样可以构造出各种各 样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就目前常用的比较成熟的网络而 言,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a
n
如果 0≤ n ≤ 1
(6-4)
1
如果 n 1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图6-5 (a) 饱和线性函数; (b) 对称饱和线性函数; (c) 纯线性函数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2) 对称饱和线性函数: 函数曲线如图6-5(b)所示, 数 学表达式如下:
E
1 m2 2 k 1
dk
O2k
2
(6-15)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6-11)
R3
n1 j Oi Iwji b1 j i 1
(6-12)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3) 输出层神经元作用函数。 输出层神经元作用函 数选对数S
节点k的输出:
1 O2k f (n2k ) 1 en2k
(6-13)
节点k的总输入:
l4
n2k O2 j Lwkj b2k j 1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图6-2 相互连接型网络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6.2.2
神经元是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单元, 图6-3所示为一个
简单的人工神经元模型。p1, p2, …,pi, …, pR表示神 经元(序号l)的R个输入; wlj表示该神经元(序号为l)与 前层第i个神经元的连接权值; b为偏置值, 又称阈值; a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到19世纪70年代, 虽然由于人工智能、 专家系统的发 展, 使得神经网络的发展一度出现低潮, 但神经网络的研 究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 80年代神经网络又重新兴起。 目前神经网络广泛应用于传感器信息处理、 信号处理、 自 动控制、 知识处理、 运输与通信等领域。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Konhonen曾给出一个神经网络的定义, 他指出神经网 络是由一些简单的(通常为自适应的)单元及其层次组织的 大规模并行联结构造的网络, 它致力于按照生物神经系统 的同样方式处理真实世界的客观事物, 从而反映了人脑功 能的若干特征, 但并非神经系统的真实描写, 而是它的简 化、 抽象和模拟。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图6-8 BP网络模型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图6-9 BP网络模型示意图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3. BP
对于图6-9 所示BP网络模型的神经作用函数选用情况
如下:
(1) 输入层神经元作用函数。 输入层神经元作用函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a
f
(n)
1 1 en
(6-2)
其中: n表示神经元的总输入; a 为神经元的输出。 函数f(n) 的值域为(0, 1), 是一个单边函数; 如果将f(n)减去0.5 就可得到一个双边函数。
(2) 正切型(tansig): 函数曲线如图6-4(b)所示, 数学表达 式如下:
2
a
1
1 e2n
(6-3)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图6-4 S (a) 对数型sig函数; (b) 正切型sig函数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2. 线性型(line) (1) 饱和线性函数:函数曲线如图6-5(a)所示, 数学表 达式如下:
0
如果 n < 0
第6章 神经网络技术与其在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
神经网络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 1943年, 心理学家麦克洛奇(W.McCulloch)和数理逻辑学家皮兹 (W.Pizz)在《数学生物物理公报(Bulletin of Mathematical Biophysics)》上发表了关于神经网络的数学模型。 这个模 型后来一直被称为M-P神经网络模型。 他们总结了神经元 的一些基本生理特征, 提出神经元形式化的数学描述和网 络的结构方法, 神经网络的研究从此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