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读后感——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道读后感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
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

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最美丽的花儿,最圣洁的心灵,它让人问心无愧,心胸
坦荡。

有时道德是一种感恩。

从前,有一个和尚叫佛印。

和朋友出去玩,路过海边时,与朋友说话不投机,被朋友甩了一巴掌,佛印气愤地在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被某人打”。

当他们走过森林时,佛印不幸遇险被朋友救,于是他在岩石上刻上“某年某月某日被某人救”。

他的朋友很奇怪地问:“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写下字?”佛印说:“巴掌之痛如海水冲沙滩的字,很快消渐。

相助之恩却似刻在石头的字,天长地久,永远铭记。

有时道德是一种爱心。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 极大地震,人们给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血,有的人还领养了灾区的孤儿,还有的人到灾区去当志愿者.特别是我们的救援人员和医护人员,整日整夜地忙来忙去,顾不上休息,还有为灾区人民运送救援物资的航空人员和一些司机更是忙不过来,有的一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

中华上下五千年以来,道德一直是我们华夏儿女的宝藏。

孔子则是道德优质的代表,他不贪图受利,一心为人民、民族效力。

李世民终世以德为政,从不暴力迫害,以江山社稷,人民平安为己任。

孔融4岁让梨,尊敬兄长,礼貌待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司马光砸缸,救得伙伴,他的善良,机智,令人佩服。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不难。

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相信,
一天、半天、一小时、一分钟,甚至就在那么一秒钟,只要持之以恒的去做一件件有道德的事,终将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但道德并不是一个人的责任,需要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努力做一个道德公民,道德,才会在我们的每一个人心中,自由的飞翔着?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

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

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指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行为规范。

凡道德之人,必有其与众不同之处。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原道读后感篇二:《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字启迪文字文字震撼灵魂
——读《文心雕龙》有感
时光流逝,开学马上就要研二了。

回首这一年学习状况,按照导师的要求,在所有读过的书中,印象最深的要数刘勰的《文心雕龙》了。

它不仅是南朝也是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它那博大精神的理论思想,系统周密的内容结构,工采精巧的骈文语言,贯通古籍的文化底蕴,令人回味无穷。

它对后世文学理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作为中国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研究的史料,而且作为如此重要的一部文献,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研究。

刘勰是齐梁时代的一位卓越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系完整、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有着颇多创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

刘勰的思想受佛教濡染很深。

如《明道》、《征圣》、《宗经》里面多有涉及儒家思想,杨明照曾说到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既业于儒,又染于佛”。

整本书又有着“文之枢纽”与“大易之数”的构想。

从最后一篇《序志》可以看出,《文心雕龙》共50篇。

该书可以分为四部分:其一是“文之枢纽”,主要谈本源,由《原道》至《变骚》等五篇组成;其二是“论文叙笔”,主要谈文体,由《明诗》至《书记》等二十篇组成;其三是“剖析情采”,主要谈创作,由“神思”至《总术》等十九篇组成;其四是“崇替”、“褒贬”主要谈文学批评,由《时序》至《序志》等六篇组成。

这就是《文心雕龙》整本书的庞大体系结构。

关于书名,《序志篇》解释道:“夫‘文心’者,??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这本书是耗尽作者一生心血的文学作品,此书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研究作家把文章写得精细优美的艺术匠心和创作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学习文艺学专业的目的和意义。

关于文学的本源,首先提到了文学的本质属性,作者在《原道》中开宗明义:“文之为德也大矣,??此盖道之文也。

”接着《征圣》、《宗经》等篇目又论述了各体文学的根源,《时序》还论述了世情对文学的习染,《通变》说到了文学的继承与革新。

这些都是刘勰在此书中的重要观点,下了如“故知文变染乎世情,??虽百世可知也”等这样的命题。

关于文学的文体,在刘勰心中,文学作品的范围很广泛,把经、史、子、集各方面作品都纳入进来了。

他用了二十篇来阐述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分文“文”和“笔”两大类。

对于每种文体,刘勰都从四方面考虑即《序志》中的“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意思是要推究各种文体的根源与流变,解释其名称,彰显其名义,选择代表性篇章,阐述其体质特征,规格要求,要领方法,力图在理论上形成系统。

分别对诗歌、楚辞、汉赋加以重点论述。

关于文学创作,这部分历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或许这部分就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在这部分,就作家、文章等角度而言,论述了作家的想象思维如《神思》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神与物游。

”论作家的情感投入,如《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情采》篇:“昔诗人什篇,??此为情而造文也。

”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刘勰认为作家写出来的作品必须具有真实的动人的情感,光在形式上大做文章是难以感染人的。

刘勰还论述到了作家的个性风格,认为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有四个因素:才、气、学、习。

如《体性》:“然才有庸俊,??其异如面。

”还论及了文章的写作步骤,在《熔裁》篇提出了“三准”的说法,论文章的表达方式如《征圣》篇:“或简言以达旨,??或隐义以藏用。

”除此之外,刘勰还论及了文章的修辞方法,具体体现在《夸饰》、《比兴》等篇目中。

关于文学批评部分,刘勰的观点是比较新锐,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论及了文学批评的意义、方法、标准、文学批评家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如《知音》篇:“是以将阅文情,??六观宫商。

”等语句。

虽然,《文心雕龙》也有其局限性,但它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最有价值的文学批评著作,仔细研读这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创作,这部经典作品也就会永放光芒。

原道读后感篇三:文心雕龙读后感
读《文心雕龙》有感
《文心雕龙》一书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磨砺,到了今天仍然为我们所熟知,实在不可谓不经典。

历代文人对它的评价也都很高,沈约评价道“深得文理,常陈于几案”,宋朝黄庭坚说:“所论虽未及高,然讥弹
古人,大中文病,不可不知也。

”鲁迅曾说过:“东则有刘彦和(刘勰字)之《文心雕龙》,西则有亚里士孚德之《诗学》。

”于是这个学期我研读了一下刘勰的这部经典之作,虽然没有完全读完,不过对于里面的内容以及思想都有些了解,而且此文为标准的骈文,有些词句朗朗上口,对自己的文学素养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

下面就简要谈谈自己对于这部书的一些感想吧:
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即写文章时的心思。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雕龙,即对文章的雕刻修饰。

两个词合起来,就是说写文章的心思以及文章怎么写。

这是我对此书到目前为止的一个初步认识。

下面分三个方面浅谈一下:一、体大思精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

原分上﹑下部﹐各25篇。

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

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

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

《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
论和批评鉴赏论。

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

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二、核心思想
《文心雕龙》中虽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构成它的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则是儒家的思想。

它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的真实性﹐却认为在客观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

这个“道”或“神”是决定客观世界一切变化的无形的﹑最终的依据。

刘勰认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原道》)﹐正是圣人著述经典的根本原则。

“神道设教”语出《易?观?彖》:“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神”及其在现实中的代理人帝王,视作理所当然的最高权威。

根据这一见解﹐《文心雕龙》不仅进一步发展了荀子﹑特别是扬雄以来的“原道”、“宗经”、“徵圣”的观点﹐并且将它贯穿到《文心雕龙》一书的一切重要方面﹐成为他立论的根本依据﹐给他的理论染上了一层经学色彩而且带来了许多局限性。

三、文学史观
刘勰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

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
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

他要求作家要大胆的创新:“日新其业”﹐“趋时必果﹐乘机无怯”。

只有不断的创新﹐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变”﹐文学创作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变则其(可)
久”(《通变》)﹐“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

但它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即继承。

所谓“通”﹐是指文学的常规:“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

”文学创作只有通晓各种“故实”﹐才会“通则不乏”(《通变》)﹐“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

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风骨》)。

“新意”和“奇辞”的创造﹐都是离不开“通”﹐即继承的。

不然﹐“虽获巧意﹐危败亦多。

”因此﹐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很好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有可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获得长足的健康的发展。

正如刘勰所说:“略语则缺,详说则繁。

”以上便是我对于此书的一些认识,就说到这里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