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小城三月》赏析
小城三月鉴赏作业
《小城三月》是萧红去世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讲了一个封建家庭里青年男女爱慕却不得的故事。
《小城三月》中用乡土环境描写衬托着乡土人情的出场,通过抒情表现人物情感世界为主艺术途径,塑造了丰富的乡土人物形象,有人说,萧红的《小城三月》这篇短篇小说让我们真切地聆听到了一个东方女性悲惋的哀歌,在这春的悲哀与爱的祈盼中可喟柔肠寸断。
使我们更为深切地感受到那个笼罩一切而又窒息着一切的无边夜幕。
读完这篇小说才真正的感受到作者那种对于人间爱的憧憬和向往,对于人生的追求与思索。
在萧红众多的作品中,我喜欢最多的便是《小城三月》了,虽然结局是以女主角的死亡这个悲剧来收场,但读起来却让人感觉很温和,很真实。
对于作者描写的主人公翠姨,翠姨生得并不十分漂亮。
但是她行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
在描写她吃樱桃的时候,用“轻轻的捏着”。
好像她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深怕被它触坏了似的,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一部著名的著作中的一个鲜明的人物,《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连堂哥的父亲,“我”的伯父也评价翠姨是林黛玉,但是翠姨相对于林黛玉来说,在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和蕴含弱不禁风之体态之外,对“我”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近感,也许是因为没有林妹妹读书读得多的缘故吧,翠姨倒并不像林妹妹那样天天以一种带泪的面孔对人,相反她对人较亲近,也时常跟“我们”在一起玩闹。
我最喜欢的便是描写翠姨与堂哥发生感情的萌发的那一段,只用了一个细节,“我的哥哥吹箫吹得最好,这时候他放下了箫,对翠姨说:…你来吹吧!‟翠姨却没有言语,站起身来,跑到自己的屋子去了,我的哥哥,好久好久地看住那帘子”,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懵懂的情愫开始象花一样慢慢打开了,羞涩、甜蜜而又幸福。
你看“他和翠姨说话的时候,总是…是的‟…是的‟的,而和我们说话则…对啦‟…对啦‟。
”就这样微妙的情愫在悄悄的溢出来!这不禁使我想起了第一次跟自己喜欢的人相处时候的场景,那么既激动与兴奋,感觉只要跟他在一起,不管做什么都是好的。
论《小城三月》中体现的萧红创作的主题思想
论《小城三月》中体现的萧红创作的主题思想
《小城三月》是萧红自传式笔记传记小说,萧红是中国农村小说家、改革开放时期曾任青年作家、女性作家之一。
她写了许多长篇小说,
主要集中在反映复杂的中国社会形势和农村人民生活经历的方面。
《小城三月》也是萧红关注中国发展改革的一部经典小说。
《小城三月》运用流畅的笔调和真实的情感,勾勒了一个可怜的中国
农村僻静乡村的景象及它的乔家人的生活,主要讲述的是乔家在改革
开放前后经历的激烈变化,乔家夫妻三代朋友在抗争及变革中的立足点,以及在乔溪邮电局的小城里新旧之间的斗争。
通过乔家夫妻、小
城邮政局和乔溪村落的不同思想和感受,刻画了农村改革初期在生活
跌宕、情感化纠缠中个人思想受到挫折伤害、老乡纷争无休止等状况,真实地抒发出“改革开放”带来的人们欢乐、悲伤、失落和迷惑的情感。
从《小城三月》可以看出整体的折衷主义的主题思想。
萧红在小说中
突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时与面临的困境时,表示一种“折衷”的实
践性态度,既强调了改革开放多元文化价值,又讨论了社会进步所带
来的副作用,进而呼吁中国人民在利益交织中保持共同进步的方向,
维护人与环境和谐共处。
小城三月的好词好句及读后感
小城三月的好词好句及读后感一、好词。
1. 烂漫。
在文中形容春天的景象或者翠姨那种纯真的少女情怀,“春天就像跑的那么快,好像人能够看见似的,春天从老远的地方跑来了,跑到这个小城,只在街上一睡,就又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一掀一掀的和土粘成了一片,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
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
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
年轻的姑娘们,她们三两成双,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去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
她们热心的弄着剪刀,打着衣样,白天黑夜的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这里春天的景象是烂漫的,但是翠姨的生命却消逝在这烂漫之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惆怅。
这个词很精准地表达出文中人物的情绪。
翠姨对堂哥有着朦胧的爱意,但是在封建礼教的压抑下,她只能将这份情感深埋心底,她的内心充满了惆怅。
比如“翠姨很喜欢我,因为我在学堂里念书,而她没有,她想什么事我都比她明白。
所以她总是有许多事务同我商量,看看我的意见如何。
到夜里,我住在外祖父家里了,她就陪着我也住下的。
每每从睡下了就谈,谈过了半夜,不知为什么总是谈不完……谈着冬天,又是冬天了,后天的讲演会,开不开呢?‘我’说:‘讲演会不是冬天开的,是秋天开的。
’她就说:‘啊!秋天?秋天多少有点惆怅,不如冬天好。
冬天就在夜里生起炉火来,常常念书,写点笔记,也是有意思的。
’她想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
”这里的惆怅既是对时光的感怀,也隐约透露出她内心深处情感不得舒展的愁绪。
3. 含蓄。
用来形容翠姨的爱情和她整个人的性格特点。
翠姨对堂哥的爱从来没有直白地表达过,她只是默默地关注他,为他做一些事情。
像她精心地打扮自己,她在堂哥面前总是表现得很羞涩,这一切都是那么含蓄。
“翠姨的妹妹订婚了,翠姨却一天比一天的忧郁起来。
她不订婚,别人也许要问她为什么,她订婚,她自己又难过。
她的性情本是很活泼的,但是从这天起,她就不太往我们家里来了,总说是家里忙。
小城三月赏析
文章名为《小城三月》,可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阳春三月的明媚与灿烂,还有那更加鲜明的是一个含苞欲放的生命的悄然离去。
相比那盎然的春意,这突遭摧毁的年轻的生命便更显悲切凄凉。
文中以我的口吻讲述了翠姨的故事。
毕竟年轻的女子喜好新鲜事物。
当绒绳鞋在这个北方的乡村渐行风靡之时,翠姨便在心里种下了也买一双的念头。
翠姨同着我找了一整天,都没有买到绒绳鞋,当时那种无奈与失落便挂在翠姨脸上了。
本已说服翠姨过段时间再买,可当我们回到家没几天后,翠姨又提议去买。
作者文中这样写到“从此,我知道了她的秘密,她早就爱上了那绒绳鞋,不过她没有说出来就是,她的恋爱的秘密就是这样子的,她似乎要把它带到坟墓里去,一直不要说出口。
”那绒绳鞋就似作者的哥哥,翠姨早已深深爱上了他。
“天晚了,还是没有买到鞋子,翠姨深深看到我的眼说‘我的命不会好的’”翠姨再三强调着。
翠姨自叹身世卑微与下贱,暗示了翠姨悲剧命运的结局文章以绒绳鞋为线索贯穿全文做了一个巧妙的暗示,为女主人公的悲苦命运埋下伏笔。
文中谈到,翠姨会弹大正琴,吹箫或是吹笛子,无一不显示了翠姨聪明之处。
如此多艺的女子,最后却落得悄然逝去的下场。
是否你心中也会有一丝无奈与不舍呢?是否你也想替翠姨的命运道一声不公呢?你是否也会认为这翠姨的形象便是那命途多舛的作者的真实再现?无论怎样,我们也只能望文兴叹了。
还记得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的哥哥吹箫吹得很好,这时候他放下了萧,对翠姨说:‘你来吹吧’翠姨却没有言语,站起身来跑到自己的屋里去了,我的哥哥好久好久的看住那帘子。
”此处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细节描写,也应使读者领悟到了什么了。
没错,在那个年代,面对自己喜欢的男孩子,怎么也掩饰不了女孩子的那颗害羞的心,不敢与之多言语,而翠姨早已深爱着我那哥哥了。
如今叫翠姨在他面前展示才艺翠姨便更加不好意思了,傻傻的哥哥还不知是和原因闹得如此尴尬收场。
可见我那哥哥似乎没有意识到眼下这个心思细腻的女孩子,正悄悄暗恋着自己。
小城三月赏析
小城三月赏析小城三月赏析一、春天的脚步三月,春天的到来让这个小城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寒冷的冬季已经过去,阳光温暖而明媚,微风吹过,带来了花的香气和鸟的歌声。
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春意盎然的氛围中,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迎接这美好的季节。
二、花开的季节三月的小城,到处都是迎春花的美景。
街头巷尾的花坛里,各种鲜花争奇斗艳。
粉红色的樱花绽放在枝头,如红云一片,婀娜多姿;白色的百合花摇曳在微风中,散发出芬芳的清香;紫色的薰衣草似乎在诉说着柔情的故事。
每一朵花都是大自然的神奇之作,让人心生敬畏之情。
三、桃花与琴音不远处的山坡上,一片桃花开满了整个山林。
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赏花的好时候。
远远望去,一片粉红色的海洋延伸至远处,仿佛走进了童话世界。
漫步在桃花林中,阵阵桃花的芬芳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花的海洋。
不时可以听到琴声的幽幽传来,一位文雅的女子正坐在桃树下抚琴,她的琴声如泉水般清澈,给整个桃花林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气息。
四、河畔与柳影小城的河畔是一个最佳的散步胜地。
三月的河水明亮而清澈,它像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和翠绿的柳树。
微风吹过,柳树轻轻摇曳,柳影倒映在河面上,像是一幅动态的山水画。
散步在河畔,可以看到许多身着青衣的少女手捧画板,以河畔的景色为对象,勾勒出一幅又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他们的画笔神奇地将美丽的风景定格下来。
五、湖泊与候鸟小城的湖泊是一个迁徙候鸟的栖息地。
三月的湖面上,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候鸟从南方飞回来。
它们腾空而起,翱翔在湖面上方,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美丽的视觉盛宴。
候鸟们在湖边栖息,享受温暖的春光,它们的鸣叫声如音乐般动听。
游人们可以坐在湖畔的凳子上,欣赏候鸟们的优美舞姿,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的鸟类保护区。
六、杂技与马戏小城的广场上,每天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
三月,春天的到来让演出更加精彩。
杂技演员手持色彩斑斓的彩旗,在空中穿梭翻飞;马戏团的小丑带着滑稽的表情逗乐观众;舞蹈队的演员优美的舞姿让人陶醉其中。
萧红的作品小城三月
萧红的作品小城三月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其作品以揭示社会不公、探讨人性思想而著称。
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作品之一就是《小城三月》。
本文将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介绍这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
《小城三月》是萧红于1941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个小城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小说以小城的春天为背景,通过描绘各色人物的人生遭遇和社会现实,展示了那个时代农村社会中的种种故事。
小说以女主人公姜桂花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以其家庭为地点,通过展现她身边的人物及其社会环境,勾勒了一个封建社会渐渐走向瓦解的图景。
作品通过描写小城人物的生活,呈现了农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封建礼教、旧式家庭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从而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痛苦。
小说创作中,萧红以鲜明的形象塑造了一系列人物。
首先是女主角姜桂花,她是一个生活在封建家庭中的女子,长大后却因意外被家族们误解和排斥。
她勇敢地反抗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庭的压迫,成为一个有思考能力的独立女性。
其次是姜桂花的堂兄弟林世荣,他是一个长相俊美但心术不正的人,通过与姜桂花的争斗,揭示了封建家权的荒谬和罪恶。
作品还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小城的常人形象,如小镇上的官吏、富商、中产阶级、工人、妓女等,他们的命运交错纠缠,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而具体,既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又在作者的笔下承载了对封建社会的责备和批判。
作品以真实性和写实性为主要的艺术特色。
萧红深入描绘了小城人们的生活细节和内心感受,她用精细入微的笔触刻画了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使得作品更具有生动感和可信度。
同时,她通过对人物之间复杂关系的描写,巧妙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与现代社会的不合拍之处,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表达和关切。
在《小城三月》中,萧红不仅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也关注了性别和阶级的问题。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姜桂花的命运,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反映出女性地位低下和社会不公。
乡土文学中的一支奇葩——浅论萧红《小城三月》的艺术特色
乡土文学中的一支奇葩——浅论萧红《小城三月》的艺术特色萧红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斐声文坛的作家。
也是一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著名的青年女作家。
她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无不渗透着东北文学的乡土色彩。
萧红作品的乡土情怀不仅仅表现在自然景物、地域环境的描写上,而且表现在题材选取、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人物性格、风土习俗、人文景观等多方面。
《小城三月》这篇小说充分表达出了东北文学的乡土色彩。
这篇小说是萧红在1941年7月1日发表在香港《时代文学》第一卷第二期上的短篇小说。
有谁知道,这篇乡土奇葩问世后的半年多(即1942年1月22日)作家竟与世长辞了。
所以,《小城三月》不仅成了萧红的遗作,也成了她结束痛苦人生的信号弹。
一个体弱多病的女人,能在她结束生命的前夜,能用高度忍耐的毅力写出人间的真情实感。
她通过对乡土环境意象的提取,大大加强了对北方乡土环境的描写:“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象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
郊原上的草,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
从这些语言中不难看出作家对北方原野的细微观察。
她用缠绵的笔触描写出旧中国北方衰败的春光。
描写中没有虚构,没有夸张,这是自然界景物融汇的真实再现。
但“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杨花满天照地飞,像棉花似。
人们出门都是用手捉着,杨花挂着他了。
草和牛粪横在道上,放散着强烈的气味。
远远的有用有石子敲打船的声音。
空空……的大响传来”。
这精粹的抒情诗章,又是《小城三月》全篇作品点题的“文眼”。
萧红在《小城三月》中用乡土环境描写衬托着乡土人情的出场,通过抒情表现人物情感世界为主艺术途径,塑造了丰富的乡土人物形象,丰富了警策乡土人生,唤醒民族灵魂,激励争取自由光明的优秀篇章。
小城三月,春不像春的描写之后,她单刀直入地介绍了小说主人公:“我有一个姨(指翠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相恋了。
翠姨生得并不十分漂亮。
小城三月赏析
小城三月赏析第一篇:小城三月赏析《小城三月》赏析《小城三月》作为萧红最后的小说,描写了旧时代封建婚姻制度下一个少女的恋爱、婚姻悲剧。
主人公翠姨生活在旧式家庭中,她被家长许配给一个有钱的又丑又小的男人,而另一方面,新思想、新文化的气息吹进小城里,翠姨暗暗地爱上“我”的堂哥,她对自由对文明的美好追求被唤醒,但在这样封建的小城里,她还没有反抗封建旧婚姻的力量,只能把这份爱深埋心中,想爱而不能爱,想反抗又无力反抗,可见这是多大的悲哀啊!最终倔强的翠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选择了糟蹋自己的身体,用死亡来结束痛苦,而至死也没有讲出心底的爱字,她一心渴慕的男子---“堂哥”也不知她为何而死,所以说翠姨既是新旧文化冲突的牺牲者,也是男权意识的牺牲者。
小说对翠姨的艺术描写十分成功。
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刻划了翠姨柔美雅致、娴静孤傲的气质特点。
翠姨“生得并不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
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象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地捏着。
”这一段就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翠姨的善良温柔,独具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
文中的好几处都有细节描写,有一处是“我”帮翠姨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坐着马车去买绒绳鞋,尽管翠姨早就喜爱上那绒绳鞋,她从没说出口。
没有买到鞋子,便慨然落泪,“我的命,不会好的。
”“买绒绳鞋”的故事也为翠姨的恋爱悲剧埋下了伏笔。
“她是出嫁的寡妇的女儿,她自己一天把这个背了不知有多少遍,她记得清清楚楚。
” 翠姨自从订了婚后,常常心不在焉打网球。
“球撞到她脸上的时候,她采用球拍遮了一下”,她也时常“向着远远的哈尔滨市影痴望着”,因为堂哥在哈尔滨读书。
这一段作者用含蓄的笔墨写出来翠姨对堂哥深藏不露的爱意。
这些细节描写简洁而传神,把翠姨的内向性格和感伤气质,写得淋漓尽致,她的性格确如小说中人物所云,有点像林黛玉,给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不禁感慨这是一种何等的悲观形象。
《小城三月》:看萧红的一颗清冷之心,如何啼血一曲凄凉的哀歌
《小城三月》:看萧红的一颗清冷之心,如何啼血一曲凄凉的哀歌萧红死时说:“我将与长天碧水共处,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读萧红的书和文字,难以抑制内心的悲凉。
她的笔触,平淡又深沉,像凌冽寒风中明亮的目光。
她笔端下大多是底层人物,无论如何挣扎,都难以逃脱命运的摆弄。
或许她把自己难以言喻的不甘全都融于这一纸之中了。
《小城三月》的故事情节简单:三月的小城弥散着蠢蠢欲动的春意,翠姨和哥哥邂逅了,淡淡的笔触诉说了他们相知相处的点点滴滴。
在萧红的笔下,他们的那点“情”意不曾浓墨重彩,一切都在悄声悄息地进行。
似乎只有“我”一个女中学生看在眼里,并见证着。
然而,一个是再嫁寡妇的女儿,一个是接受了新思潮的地主家才貌双全的公子,终是命不由人,翠姨死了……萧红用她那一颗清冷的心,理智地扫视了人物短暂凄婉的一生;冷漠地审视了旧社会里东方女性悲剧发生的几大原因;同时又清醒地注视到了社会通古至今流传的哲理。
在短暂的春天里,萧红用细腻、饱满带着直指人心的疼痛文字啼唱了一曲带血的哀歌,让读者对旧社会女性“生的坚强”“死的挣扎”以及人类社会的架构进入深沉的思考。
一、“清冷之心的理智扫视”——景物、人物若隐若现的暗示贯穿全文,早已奠定了悲惨的结局1.文中穿插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对美好景色的描写,其实暗含深意、引人深思①开篇写“蒲公英发芽了,羊咩咩地叫,乌鸦绕着杨树林子飞。
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万物复苏的春意,冲出桎梏,得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的自由爽快与韧劲。
我们喜欢初春时节乍暖还寒的阴晴不定,是因为知道会越来越暖,所以叫人有信心。
通读全文,萧红对景色的描写全都极美、具有画面感。
乐景衬哀情,在如此美好的景象中感受一出难言的悲剧,在有希望的季节里一无所获,读者内心愈发失落、茫然失措。
同时,前后对应的春天也寓意着作者寄托的无限希望。
②翠姨的坟头的草籽发芽了,一掀一掀地,和土粘成了一片,坟头里淡淡的青色,常有白色的山羊跑过……春天为什么不早一点来,来到我们这城里多住一些日子…… ……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小城三月》的非常态怀乡情结及其悲剧意蕴
《小城三月》的非常态怀乡情结及其悲剧意蕴萧红的《小城三月》是唯一的一篇美化萧红的家及其亲人的作品,在这里,她不再像以往那样寂寞与孤独,家充满着“爱”与“温暖”。
这与她生命记忆中的“家”形成极大的反差,所以小说里的怀乡情结是非常态的。
“非常态”意味着不同寻常。
本文试图探寻的是这种“非常态”的本源,以及把握由此带来的悲剧意蕴。
一、非常态的怀乡情结众所周知,萧红是一位自传型和情感型的作家,她的作品大多是自己生命活动的诗意再现。
在《小城三月》中,非常态怀乡主要表现为人物形象的非常态刻划和家庭氛围的非常态描写。
先是继母形象的刻划。
母亲的印象在萧红的心灵是不大深刻的,她九岁就没有了亲生母亲。
母亲死时。
她还在后花园玩耍,倒比不上祖父死时,在后花园喝酒来得伤痛与悲哀。
《小城三月》里的继母给萧红最难以忘怀的是“很客气。
不打我。
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她是一位充满悲悯之心的妇人。
体谅翠姨的寂寞而常把她接到“我”热闹的家,共享天伦之乐;她是一位成人之美的君子,猜着翠姨的心思是在“我”哥哥的身上,而不是那个又小又矮的未婚夫,所以母亲故意派哥哥送礼物给翠姨,让年青人有相会的机遇;翠姨因无爱病死后,母亲还说:“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出嫁,那也是可以的,假如他们当我说”;她是一位容易接受新思想的时尚者,她戴流行的长穗的耳坠子,穿时尚的高跟鞋;她还是一位与“我”相处融洽的朋友,“我”去外地读书,家中的事都是母亲讲给“我”听的。
这样的继母显然是萧红的诗意构想。
伯父的印象在小说中也变了样。
在萧红的记忆深处,伯父尽管也教她读诗诵书,给她榛子吃时也会把她“裹在大氅里”,“抱着”进去,但更多的印记则是他遇事无论大小都喜欢沉着脸,一本正经地说教;和顽固的父亲站在同一战线上,坚持不让萧红上中学。
而小说中的伯父。
他是一位热情开朗、平易近人、有平等思想的大朋友:晚饭后和晚辈一起玩乐器;正月十五和年青人去看花灯;开翠姨的玩笑叫她“林黛玉”;窘迫了,会喝一些酒来掩饰。
萧红小城三月读后感
萧红小城三月读后感萧红的小说《小城三月》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农村女性的生活遭遇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农村社会的残酷和女性的坚强。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对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以一个农村女孩的成长故事为主线,通过她的眼睛展现了农村女性的生存现状。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阿红,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女孩,她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磨难,但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她的命运被安排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父亲早逝,母亲再婚后对她不闻不问,她只能依靠自己和自己的努力来生活。
小说中的农村生活充满了艰辛和不公,女性们在这种环境下只能默默承受着,但阿红却选择了不甘心,她努力学习,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最终走出了自己的小城,追求着更美好的生活。
通过阿红的故事,萧红向我们展现了农村女性的坚强和勇敢。
她们或许没有太多的选择,但她们依然在生活中不断挣扎和努力,她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禁为她们的遭遇感到心痛和同情。
除了对农村女性的描绘,小说中还融入了对农村社会的批判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农村社会的种种问题,贫困、封建思想、男女不平等等,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给农村女性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小说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露和批判,让人们更加关注农村的现实生活,也引发了对社会的反思和改变。
通过阅读《小城三月》,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农村女性的坚强和勇敢有了更多的敬佩。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都让人印象深刻,让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
同时,小说也引发了我对社会的反思和思考,让我更加关注农村的现实问题,希望能够为农村女性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萧红的《小城三月》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农村女性的生活描绘和对农村社会的批判,展现了农村现实生活的残酷和女性的坚强。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农村的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农村女性的勇敢和坚强有了更多的敬佩。
论萧红《小城三月》的留白艺术
论萧红《小城三月》的留白艺术萧红的小说《小城三月》是一部充满留白艺术的作品,从无数的省略、虚像、留白细节中对主人公蒋爱梅的心理、思维和人生进行了朴素而真实的表达。
作者采用极其精准的留白符号把文本中意义深层的暗示表达出来,多彩的故事分层、跳跃也成为其书写风格的一项重要特征。
而留白本身也回应着蒋爱梅内心深处的显现。
这种隐晦而内在的表述使小说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使文章充满了活力和空间,使其具有了更强的艺术创作能力。
从萧红的个人情感解读《小城三月》
从萧红的个人情感解读《小城三月>>摘要:萧红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斐声文坛的作家。
也是一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著名的青年,“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
这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女作家,在写完这部作品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离开人世了。
这篇小说是萧红自我言说的文本,是萧红反顾人生、体验生命的情感历程。
在这段情感历程里,隐藏着萧红生命的秘密。
小说在叙述翠姨悲剧故事的同时,作者也在处理着自己的情感经验,并使翠姨的性格、命运和遭遇,与现实中的萧红有着一种神秘的“对位”的关系。
关键词:萧红;情感;《小城三月》;对位关系萧红在“小城三月”中,我们可以真切地聆听到一个东方女性悲惋的哀歌,在这春的悲哀与爱的祈盼中可谓柔肠寸断。
使我们更为深切地感受到那个笼罩一切而又窒息着一切的无边夜幕。
感受到作者对于人间爱的憧憬和向往,对于人生的追求与思索。
《小城三月》是在1941年7月1日发表在香港《时代文学》第一卷第二期上的短篇小说。
有谁知道,这篇乡土奇葩问世后的半年多(即1942年1月22日)作家竟与世长辞了。
所以,《小城三月》不仅成了萧红的遗作,也成了她结束痛苦人生的信号弹。
小说叙述了一个少女哀婉动人的爱情悲剧故事。
主人公翠姨是“我”继母的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
她美丽、善良,性格温婉、聪明慧秀。
她虽然被家长许婚给一个乡下财主少爷,却在心里暗恋“我”的堂哥哥,一个在哈尔滨读书的洋学生,而且在家族复杂的辈分中,又是她的外甥。
她的爱是一种只能深藏内心、不能言说的绝望之情,一个不能公之于众的秘密,她只能保守着这个秘密,最终在悒郁中默默死去。
在对萧红《小城三月》的解读中,人们往往关注翠姨的悲剧性,,却忽略了小说的叙事视角和站在叙事者背后的隐含作者。
“对于有些作家来说,写作是处理个人经验的一种方式。
浅析《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
浅析《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内容摘要:萧红最后的短篇《小城三月》是一篇内容凄楚、情调高雅、文字婉丽的幽美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一个东方女性的悲剧。
在恋爱题材上翠姨这个形象是独特的,她的悲剧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其内心的冲突与失衡,源于其悲剧性的性格。
在翠姨的悲剧里,我们看到的是人生如梦的轻烟,能悟到的是人生难永的凄凉。
这也是萧红眼中生命的真实底蕴。
她对生命现象进行哲理思索和艺术表现的作品无疑填补了众多作家选择政治视角来关照生活给现代文学史所带来的空缺,儿童的视角给我们带来真实感和亲切感。
关键词:恋爱婚姻悲剧性正文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她从30年代走上文坛,不足十年的创作历程却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这上百万字的创作带着她疲惫、多病、伤痕累累的坚韧与勤奋,映着她曲折、坎坷、顽强自立的纯真与赤诚,这也为她赢来了近代才女的盛誉。
综观她短暂一生的创作,不难看出,她是一个极端忠于自己内心感受、敏感而真诚的作家。
正是由于其强烈的个性要求,她的作品特别是后期作品长期以来得不到正确的评价。
在文学回归自身的今天,可以看出正是萧红后期风格独特的作品才是其成熟之作,才是文学史上永存魅力之作。
作者后期逃难于香港是的作品《后花园》、《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虽然它们与政治形势并不紧密结合,却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出了隽永的魅力。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绝笔之作,是一篇“内容凄婉、情调高雅、文字婉丽的幽美小说。
”(1)体现了作者圆熟精湛的艺术技巧,也凝聚着作者深沉的人生体验。
作者以散文的笔调刻画了春的背景,优美而悲切,使翠姨的悲剧--寂灭的春天,在她身后留给人更多的思索。
一:悲剧性的表现在叙事文学中,“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基本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又是异常复杂的,小说家詹姆斯曾略带夸张地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五百万方式’每一种讲述方式都会在读者身上唤起独特的阅读反应和情感效果。
论萧红《小城三月》的艺术特色
论萧红《小城三月》的艺术特色《小城三月》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以及最终被传统的宗法制度所吞噬、香消玉殒的故事。
这是一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纯熟的作品,承袭了作者一贯的散文化笔调,以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将一个极其普通的爱情故事渲染得凄凉哀婉,穿过几十年的时光,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与反思。
本文以儿童视角的稚真进行原生态叙述,揭示悲剧实质。
儿童没有世俗观念的束缚,纯真无暇的天性使其所见皆是可见可感的表面事物。
选取儿童视角可以“透过儿童的眼睛来消除权威和神圣,揭开谎言和令人惊骇的暴力,由此也实现对真实生活的原生态显现。
”由于儿童不能看穿掩饰于成人笑容下的悲伤,无从探究事情发生的缘由,无法解读出事情背后隐藏着的本质,而解读不出的内在联系恰恰又是悲剧的根源,因此这种悖论似的的表述不仅留给读者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也更能呈现故事本身所蕴含的悲剧实质。
在《小城三月》里“我”并不丰富的人生经历中,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翠姨了。
藉由“我”的回忆,串联起翠姨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原生态的客观叙述。
“我”不谙世事,因而体会不出翠姨的痛苦、矛盾和挣扎,叙述的语气难免有些淡淡的,但正是这种匠心独运的平铺直叙,才使得读者更真实地了解了翠姨的故事,并思考故事的悲剧实质。
翠姨是一个爱美和追求美的少女。
她在新旧混杂的特定时代里,接受了矛盾的两种人生观,一方面她向往新的文明,渴望自由的爱情,在内心深深地爱着“我”的表哥,用自我的方式反抗着命运的安排;另一面她又受缚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自卑地认为自己配不上英俊潇洒、家道清白又有知识的表哥,只能将这种感情隐藏在心底,不敢有丝毫的表露。
被许给陌生男人后,她无力抗争也无路可走甚至无人诉说,只能决绝地选择以自我折磨直至肉体消亡的方式来求得解脱。
通过儿童视角,在“我”不带理性分析的直白叙述中,再现出亲友对翠姨一心求死的不解。
这反倒让读者对翠姨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并开始探究其背后的根源。
《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一)识记:萧红著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二)简析:1、翠姨悲剧的社会根源及其时代特点。
《小城三月》是一曲觉醒者的哀歌。
少女翠姨所生活的时代已是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新思想的文化气息已经吹进了她生活着的古老闭塞的小县城。
在封建礼教桎梏下的年轻的心,开始憧憬自由、爱情和幸福。
翠姨就是这样一个觉醒者。
但强大的旧时代的封建婚姻制度还是向她砸来,她只能将所爱的人深藏在心中,而想到将要面对一个又丑又小的男人就万分恐怖,于是就拼命糟蹋自己的身体,在抑郁痛苦中死去。
2、小说首尾对春的描写的艺术作用。
小说开头写北国之春充满生机,引出翠姨的爱情故事;结尾写春的短暂,春过去得快,翠姨坟头草籽已经发芽了。
结构上首尾呼应,严谨而完整。
春天得命运就是这么短,语气双关,富有象征意味,翠姨也就像春天一样,生命是如此短暂。
结句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感伤惆怅,余味不尽。
这些都为翠姨的爱情悲剧渲染了气氛。
(三)论述:1、分析翠姨形象。
翠姨是出身于旧家的少女。
她端庄文静、温柔深情,她沉默寡言、喜好沉思、幻想,在自己的内心波涛里,追逐美好的情感。
但由于家庭变故,她受到一般旧思想人家的歧视,因而,形成她感伤的气质,以为自己的命不会好。
翠姨的悲剧是那种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的悲剧。
在新思想文化气息的吹拂下,她追求光明和幸福的心灵苏醒了,她爱上了我的大学生堂哥,对新世界、新生活满怀向往和憧憬,但这是无望的爱,现实世界里等待她的是那个又丑又小的男人,她终于经受不住春寒的袭击,郁郁早亡了。
2、分析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刻划人物性格、心理的特点。
小说对翠姨的艺术描写十分成功。
首先,作者以一种平静、轻松的笔调来写悲剧。
这主要表现为作者从家庭琐事、儿女情长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和侧面描写中,来感受人生悲剧的镂骨铭心的痛苦。
其次,作者善于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刻划人物。
如写翠姨妹妹的轻脱开朗来衬托翠姨的雅致娴静的性格,以明丽的彩笔渲染春意盎然、诗情葱茏的环境,来烘托翠姨的萌动、苦闷和绝望。
萧红 《小城三月》
作品风格:萧红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 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 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 类的愚昧”和“改造国的灵魂”作为自 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 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 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她的散文充满 真挚朴实的情感,体现了高尚的人格。善 于捕捉日常生活细节,她的文章有着生动 的情节,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生死场》的发表,符合时代的要求, 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坚定人民抗击 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 愿望,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 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 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 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生死场》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影响 很大。萧红也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 的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 位。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 《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 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 红),蜚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 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 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 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 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 时年31岁。
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
第十三讲萧红的《小城三月》
一、作家介绍
1、生平:萧红(1911.6.2— 1942.1.22),中国现代女小说家。原名 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田娣 、玲玲,黑 龙江呼兰人。生于地主家庭, 幼年丧母, 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 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 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 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 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 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萧红的《小城三月》:女性的觉醒,是翠翠走向毁灭的根源
萧红的《小城三月》:女性的觉醒,是翠翠走向毁灭的根源01春天的命运这么短,这是翠姨的命运,也是萧红的命运你的一生,有没有倾尽全力去爱过一个人,不求他知道,不求他回报?著名诗人徐志摩曾说: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爱一个人的时候,总是这样不遗余力地付出,总是这样奋不顾身地爱恋,总是这样飞蛾扑火般热烈。
萧红的《小城三月》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为爱奋不顾身的爱情故事,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我”作为旁观者来讲述一个深情的女子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抵抗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
《小城三月》是萧红小说创作的绝笔,也是一篇在思想上、艺术上都非常令人惊艳的作品。
这部小说有一些细腻的心理分析,同时写出了爱情的含蓄,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在新思想萌芽的时期我们东方女性带着悲剧性意味的文化特质。
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女子的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和封建思想的落后,也给现代的男女以警醒。
翠姨是封建家庭长大的女孩子,从小就和一般的女孩子不一样。
她对于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断。
当她接触了维新思想以后,思想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勇于对包办婚姻说不,敢于同封建思想抗争。
翠姨爱上了一个人,可她早已经在封建家长的压制下,订了婚。
而她心心念念的人,一直不回应她,没有勇气带她走出封建专制的牢笼。
她只能,一天一天糟蹋自己的身体,宁愿死也不嫁给自己不爱的人,宁愿死也不向陈旧的封建礼教低头。
红楼式的悲剧在翠姨身上重演,她就像那林黛玉,爱恨不语,深情尽负。
然而凭借她一人的力量根本撼动不了封建家庭这座大山,也摧毁不了封建社会包办婚姻这堵铜墙铁壁。
翠姨死了,带走了小城的三月,带走了春天,但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考文中写道:“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
这春天的命运,像极了翠姨的命运,也是萧红的命运。
萧红从小生活在一个封建家庭里。
她为了逃离封建专制的包办婚姻,逃离了家。
她一直在外漂泊,一生坎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二个片段, 翠姨订婚之后来到“我”家小住, 大家都高兴得打 网球, 只有她站在旁边若有所思, 总是痴望着堂哥上学的城市哈 尔滨;
• 第三个片段, 过年看花灯的时候, 翠姨在路上一直看着穿西装的 哥哥;
• 第四个片段, 大家一起讲故事的时候, 只要哥哥讲, 翠姨会 比我们这些小孩子留心听;
• 第五个片段, 有一天的晚上, “我”找不到了翠姨和哥哥, 进 到屋里, 发现只有哥哥和翠姨在, 见“我”进去他俩马上就 散了, 出来后哥哥和“我”下棋总是输。
• 这样的一种叙述方式没有侧重爱情的始末, 因为第一人称 叙述的“我”懵懵懂懂, 所知所感都是有限的, 所以爱情本 身的详细过程就被简略化了。也正是因为这种模糊的爱情 描写,令翠姨的爱情更显凄凉。
• “春天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来到我们这城里多住一些日 子,而后再慢慢的到另外的一个城里去,在另外一个城里 也多住一些日子。”
绳连着,不然就要掉下来了。很 好玩的,好像一颗大红枣被系到 脚上去了。因为她的鞋子也是枣 红色的。大家都在嘲笑她的鞋子
一买回来就坏了。
•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限知视角进行叙述, 因为不是全知全能, 所以, 在写翠姨和堂哥的爱情时, “我”只能写“我”看到的场景, 而非事件的详细过程。小说只用了五个片段书写爱情主题:
• 小说开头描写了北国充满生机的春天:绿色的原野,钻出 地面的草芽,咩咩的羊叫,棉花似的杨花,奔放解冻的流 冰,这一切都在宣告,大自然的春天来临了。这里“春吹 到每个人的心坎,带来呼唤,带来蛊惑„„”这也预示着人 生的春天已来临。借此引出下文翠姨哀婉的爱情故事。
• 小说结尾描写春的短暂,而此时翠姨那凄切的爱情故事早 已结束,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坟头已显出淡淡青色。 结构上首尾呼应,“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一句,语意 双关,富有象征意味。文章结局春天又来了,翠姨却不再 来。“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给人留下了无限的 哀伤。
作者:萧红
• 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小 城里, “我”有一个翠姨, 在与我的“咸与维新” 的家庭接触中暗恋上了我的在哈尔滨读书的堂 哥。但是, 她的母亲为她订了婚, 未来的丈夫是 个“长得又矮又小”的乡下汉子, 约定三年后 娶亲。作为一个再嫁的寡妇的女儿, 翠姨自认 为配不上堂哥, 于是她将爱情埋在心里, “似乎 要把它带到坟墓里去, 一直不要说出口”。同 时, 不将拒绝出嫁的心迹表明, 而是借故延迟婚 期。在婚期临近的一年冬天里, 翠姨郁郁死去。 然而她所爱的人——“我”的堂哥却至翠姨死 后也不知她为何而死,这对于为他而死的翠姨 不失为一种莫大的悲哀。
• 《小城三月》中的翠姨, 既是传统的, 也是现代的, 她的思想中有 封建的因子, 不能违抗母命, 但又要读书, 有对自由、文明的渴望, 无疑, 翠姨就属于这种近代悲剧性格。
• 在小说中, 作家用以乐现悲的手法, 营造出一种缠绵忧伤的氛围, 传达出意蕴无穷的人生感慨。这些描写中既寄予着“我”悲凉 的记忆之情, 又蕴含着萧红自己人生如梦的身世之叹, 外在的物 象构成了作者内在心理情绪的客观对应物, 二者的结合形成了情 景交融的意境, 流淌出令人难以忘怀的寂寞。尽管在小说中象征 宁静、恬淡、活力、希望的绿色在作品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甚 至连主人公的名字“翠姨”都带有绿色, 给我们以春风拂面的感 觉, 然而这只是一种表面的色彩之乐, 丝毫没有弱化小说的悲剧 色彩, 正如鲁迅笔下的阿Q自己抽自己嘴巴一样, 喜中蕴悲, 更加 强化了这种悲剧色彩, 从而形成了必要的审美张力。
பைடு நூலகம்
了似的轻轻的捏着。
穿上了。在地板上跑着,不大一
• 假若有人在她的背后招呼她一声, 她若是正在走路,她就会停下,
会工夫,那每只鞋脸上系着的一 只毛球,竟有一个毛球已经离开
若是正在吃饭,就要把饭碗放下, 了鞋子,向上跳着,只还有一根
而后把头向着自己的肩膀转过去, 而全身并不大转,于是她自觉的 闭合着嘴唇,像是有什么要说而 一时说不出来似的……
• 赏析:这里把春天比喻为开放的思想,自由的时代,期待 “咸与维新”早一点到来。
• 我们有时也去打网球玩玩,球撞到她脸上的时候,她才用 球拍遮一下,否则她半天也打不到一个球。因为她一上了 场站在白线上就是白线上,站在格子里就是格子里,她根 本的不动。”
• 赏析:翠姨开始就知道“我的命,不会好的”就像她内心一 直喜欢绒绳鞋,却只等到“我”告诉她:我有很多同学喜爱 并拥有绒绳鞋。她才敢将自己对绒绳鞋的喜爱表露出来; 而后又因为“我”一句:既然原来不喜欢,而且不合适,为 什么要买呢?而退缩;最后抵不住内心的渴望又提议去买。 翠姨渴望着自由不被社会和家庭牵制,但她却只是认命不 去争取。这里的“她根本的不动”也像是在暗喻着这一点, 他根本就不动,怎么去逃脱这种生活呢?
翠姨
翠姨的妹妹
• 翠姨生得并不是十分漂亮,但是 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 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 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 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 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
• 翠姨的妹妹,忘记了她叫什么名 字,反正是一个大说大笑的,不 十分修边幅,和她的姐姐完全不 同。
• 翠姨的妹妹的那绒绳鞋,买来了,
• 《小城三月》凝聚了萧红对女性、自我、爱情的
多重思索和追问。作家关注女性个体命运,表现出 女性个体的独立和觉醒;借助翠姨这一形象,体现出 作家对本真、健康生存方式的追求,表达了对于生 命的赞叹和眷恋;以翠姨的爱情故事来悲悼自己的 爱情,是萧红自我的一次心灵对话;翠姨对爱的执着 正是萧红对爱的哲学思考,作品中对家乡和家人的 深情描写,正是她对家的渴望,这些都体现了萧红对 爱与温暖的追求。
• 本文通过翠姨心理的微妙变化,向我们展示了两种文化。 落后的与现代的翠姨的生长环境的乡间民俗,如待人接物、 婚仪、行为与“我”家的网球场,风琴,日本琴等,构成 了现代文化气氛,以及哈尔滨校园里男生宿舍的暖气、洋 床等,更是将现代文明展现在翠姨的面前。新旧文明,在 翠姨的心理产生巨大冲突。形成了心理悲剧。一方面,她 从表面上接触了一定的现代文化气氛,并无比向往,对读 书人的钦佩,对新文明的渴望。另一方面,她是一个传统 的,在旧环境中长大的东方少女,不可能摆脱自己,去追 求新的生活。封建包办婚姻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制造这 场悲剧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