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诊疗方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鼠疫诊疗方案(试行)》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鼠疫诊疗方案(试行)》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9ece2515c281e53a5802ffad.png)
最主要 的传染 源是 啮齿类 动 物 。
() 2 鼠疫 患者 。主要 是肺 鼠疫 患 者 , 在疾病 早期 即具 有传 染 性 。 血 型 鼠疫 、 败 腺肿 发 生破 溃 的腺 鼠疫 患者 等也 可作 为传 染 源 。无 症状 感染 者 不具有 传染
范 围 内分 布 广泛 , 要 寄生 于家 栖 鼠类 。 主 其次是 不 同
类 型 鼠疫 自然疫 源 地 宿主 动物 的主要 寄生蚤 。
( ) 直接 接 触传 播 。人 类 通 过捕 猎 、 2经 宰杀 、 剥皮 及食 肉等方 式直 接 接触 染疫 动 物 。 鼠疫 菌可 以通过 手 部伤 口, 包括 非 常细 小 的伤 口, 手指 的倒刺 等进 如
屯国 农 村 医学 杂 志 2 1 年 9月 第 9卷 第 3期 C ieeJu n l f u a Me iieS oe e 0 1V 1 . 0 01 hn s o r a o rl dc e t R n mb r 1 o. N . 2 9 3
・
政策法规 ・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鼠疫诊疗方案 ( 试行 )的通知 》
二 。一 一年 一月 十一 日
【文献标识码 】 B
【 中图分类号 】 2 48 R5.
【 文章编号 】18 - 86 0 0 - 8 6 4 3 8 - 0 9 0
鼠疫 是我 国传 染病 防治 法 规 定 的 甲类 传染 病 ,
原发 于 鼠疫 自然疫 源 地 的 啮齿 类 动 物 之 间 , 主要 通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卫 生部
各省 、 自治 区、 直辖 市卫 生厅 局 , 疆 生产建 设 兵 团卫 生局 : 新
鼠疫诊疗方案
![鼠疫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bcfeab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6c.png)
鼠疫诊疗方案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
鼠疫的传播主要通过跳蚤叮咬传播,也可以通过与感染鼠疫患者密切接触或接触感染的动物尸体而传播。
鼠疫分为骨骼型、肺型和腺鼠疫三种类型,其中肺型鼠疫最为严重。
针对鼠疫的诊疗方案如下:1. 诊断鼠疫:临床上的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头痛、咳嗽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需要做出早期诊断。
首先,可以通过急性感染期的患者的体检和病史来判断是否为鼠疫,如是否有接触感染源的史,是否出现了类似鼠疫的症状。
而后,应该进行实验室检验,包括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主要是通过分离纯化鼠疫杆菌并鉴定,该项检测方法周期较长;而血清学检测主要是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变化,通过血清学对病原体进行空白与対值检测,可以大大提高对鼠疫的早期诊断。
2. 抗生素治疗:对于鼠疫,抗生素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
主要推荐使用的抗生素包括喹诺酮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和四环素类药物等。
这些抗生素能够有效抑制鼠疫杆菌的生长和繁殖,防止感染进一步发展。
治疗鼠疫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如休克、呼吸窘迫和意识障碍等。
3. 防控措施:在防控鼠疫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对跳蚤的控制。
通过消灭宿主动物,减少宿主数量,然后配合跳蚤灭蚤或使用药剂杀虫来控制跳蚤的生长和传播。
其次,对患者和接触者进行隔离治疗,以避免疫情的扩散。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善环境卫生,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来预防鼠疫的传播。
总的来说,及早诊断和抗生素治疗是鼠疫的关键。
此外,针对鼠疫的防控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可以预防鼠疫的传播,减少疾病的发生。
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引发大规模的疫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社会混乱。
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鼠疫非常重要,同时也要加强鼠疫的防控工作。
在鼠疫的诊断中,临床症状是非常重要的线索。
一旦有高热、寒战、头痛、咳嗽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就需要高度怀疑是否患有鼠疫。
鼠疫诊疗方案
![鼠疫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366a8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1b.png)
鼠疫诊疗方案鼠疫,作为一种致命性极高的传染病,曾经多次在历史上造成过严重的人口损失。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被感染啮齿类动物(如老鼠、跳蚤等)叮咬传播给人类,其致病菌为鼠疫杆菌。
对于鼠疫的诊疗方案,必须早期快速进行,才能有效遏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一、病情诊断在鼠疫发病早期,往往症状并不明显,容易被认为是一般感冒或者其他类似疾病。
所以,对于疫情监测和病情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在医疗场所,医生应该对病患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同时,要留意患者身上是否有疫源动物叮咬痕迹,观察其体温、脉搏和呼吸等生命体征指标。
如果患者出现持续高热、冷颤、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当高度怀疑患者是否感染了鼠疫。
对于疑似病例,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留取疑似病原物进行后续检测。
二、实验室检测在确诊鼠疫的过程中,实验室检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对患者致病菌的检测,可以确认是否感染了鼠疫。
一般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培养法、PCR法、免疫学检测法等。
1. 培养法:通过将病原菌从患者样本中分离出来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观察是否出现典型的鼠疫杆菌形态,这一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
2. PCR法:PCR是一种基于鼠疫杆菌DNA序列扩增的技术,通过扩增和检测鼠疫杆菌特征基因片段,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是否感染了鼠疫。
3. 免疫学检测法:如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这些方法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特异性抗体水平,间接反映患者是否感染了鼠疫。
三、治疗药物在明确诊断出鼠疫后,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阻止病情恶化和降低致死率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抗鼠疫药物主要包括乌拉现®、链霉素和氯霉素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鼠疫杆菌的生长和复制,从而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
四、防治措施除了治疗药物,鼠疫的防治措施也十分重要。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1. 针对传染源的控制:通过捕杀啮齿类动物(如老鼠)、减少昆虫跳蚤的繁殖等方式,可以有效减少鼠疫的传播。
鼠疫诊疗方案试行
![鼠疫诊疗方案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bd770475561252d380eb6eb8.png)
鼠疫诊疗方案(试行)鼠疫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原发于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啮齿类动物之间,主要通过蚤类相互传播。
为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本方案根据已有的临床治疗经验和实验研究资料,提出对鼠疫的综合治疗措施,以指导临床救治。
一、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一)病原学。
鼠疫的致病菌为鼠疫菌,其分类学位置为细菌域、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鼠疫耶尔森菌。
鼠疫菌在光学显微镜下为革兰染色阴性、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菌体长约1-2μm,宽0.5-0.7μm,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基因组由一条环状染色体(约4.6Mb)和3个质粒(pPCP1、pCD1、pMT1)组成,含有4000多个编码序列和大量的插入序列,具有高度的流动性。
鼠疫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pH值为6.9-7.1,对高温和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自然疫源地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目前存在着12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1.传染源。
(1)鼠疫染疫动物。
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据统计,世界上有300多种),包括啮齿类动物(鼠类、旱獭等)、野生食肉类动物(狐狸、狼、猞猁、鼬等)、野生偶蹄类动物(黄羊、岩羊、马鹿等)、家养动物(犬、猫、藏系绵羊等)。
其中,最主要的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
(2)鼠疫患者。
主要是肺鼠疫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具有传染性。
败血型鼠疫、腺肿发生破溃的腺鼠疫患者等也可作为传染源。
无症状感染者不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
(1)经跳蚤叮咬传播。
人类鼠疫的首发病例多由跳蚤叮咬所致,最常见的是印鼠客蚤,该蚤在世界性范围内分布广泛,主要寄生于家栖鼠类。
其次是不同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的主要寄生蚤。
(2)经直接接触传播。
人类通过捕猎、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
鼠疫菌可以通过手部伤口,包括非常细小的伤口,如手指的倒刺等进入人体,然后经淋巴管或血液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鼠疫诊疗方案
![鼠疫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d8fa2bee06eff9aef8073f.png)
时间:2011-11-17 字体:大中小鼠疫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原发于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啮齿类动物之间,主要通过蚤类相互传播。
为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本方案根据已有的临床治疗经验和实验研究资料,提出对鼠疫的综合治疗措施,以指导临床救治。
一、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一)病原学。
鼠疫的致病菌为鼠疫菌,其分类学位置为细菌域、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鼠疫耶尔森菌。
鼠疫菌在光学显微镜下为革兰染色阴性、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菌体长约1-2μm,宽0.5-0.7μm,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基因组由一条环状染色体(约4.6Mb)和3个质粒(pPCP1、pCD1、pMT1)组成,含有4000多个编码序列和大量的插入序列,具有高度的流动性。
鼠疫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pH值为6.9-7.1,对高温和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自然疫源地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目前存在着12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1.传染源。
(1)鼠疫染疫动物。
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据统计,世界上有300多种),包括啮齿类动物(鼠类、旱獭等)、野生食肉类动物(狐狸、狼、猞猁、鼬等)、野生偶蹄类动物(黄羊、岩羊、马鹿等)、家养动物(犬、猫、藏系绵羊等)。
其中,最主要的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
(2)鼠疫患者。
主要是肺鼠疫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具有传染性。
败血型鼠疫、腺肿发生破溃的腺鼠疫患者等也可作为传染源。
无症状感染者不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
(1)经跳蚤叮咬传播。
人类鼠疫的首发病例多由跳蚤叮咬所致,最常见的是印鼠客蚤,该蚤在世界性范围内分布广泛,主要寄生于家栖鼠类。
其次是不同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的主要寄生蚤。
(2)经直接接触传播。
人类通过捕猎、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
鼠疫菌可以通过手部伤口,包括非常细小的伤口,如手指的倒刺等进入人体,然后经淋巴管或血液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鼠疫诊疗方案(2023年版)
![鼠疫诊疗方案(2023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68a7ec8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0.png)
附件1鼠疫诊疗方案(2023年版)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感染引起的,在啮齿动物等宿主动物间流行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蚤叮咬及其他途径(直接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等)传播给人类,造成人间鼠疫。
鼠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为做到对鼠疫病例的早发现、早治疗,减少重症与死亡,在2011年《鼠疫诊疗方案(试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鼠疫的病原菌为鼠疫耶尔森菌(以下简称鼠疫菌),属于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
在光学显微镜下为革兰染色阴性、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菌体长约1~3μm,宽0.5~0.8μm,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
鼠疫菌基因组由一条环状染色体(约4.6Mb,G+C%约47.6mol%)和至少3个质粒pPCP1(pPst,约9.5kb)、pCD1(pYV,约70kb)和pMT1(pFra,约100kb)组成,含有4000多个编码序列(CDS)和100~140个插入序列,在致病上起到关键作用。
其中,pPCP1编码外膜蛋白纤溶酶原激活物(Pla,plasminogen activator),可干扰血液凝固和补体激活,以增强鼠疫菌株的毒力。
pCD1编码一系列Yops和Ⅲ型分泌系统(T3SS),T3SS将Yops输送到宿主细胞内,在感染过程中抗吞噬和诱导巨噬细胞凋亡,促进感染早期的免疫逃逸。
pMT1编码合成F1抗原和鼠毒素,可增强对单核细胞的抗吞噬能力。
鼠疫菌的脂多糖缺乏O侧链,即缺乏O抗原,因此鼠疫菌没有血清分型。
与其他细菌的荚膜为多糖不同,鼠疫菌的荚膜成分为糖基化蛋白,是鼠疫菌的主要表面抗原,被称为F1抗原。
我国学者依据鼠疫菌生化反应、生态学特征等,将我国的鼠疫菌分为17个生态型。
鼠疫菌在4~40℃都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pH值为6.9~7.1,对紫外线、高温和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鼠疫等传染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
![鼠疫等传染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25242e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d.png)
鼠疫等传染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培训考试题1.关于鼠疫病原菌描述错误的是()A.肠杆菌科的耶尔森菌属B.日光照射4~5小时即死亡C.革兰染色阴性D.对外界抵抗力强(正确答案)2.治疗鼠疫的首选治疗药物:()A.青霉素B.链霉素(正确答案)C.氯霉素D.磺胺嘧啶3.霍乱潜伏期一般是:()A.1-7天B.1-5天(正确答案)C.2-14天D.3-10天4.霍乱的传播途径不包括:()A.水B.食物C.生活接触D.血液(正确答案)5.炭疽是由什么病原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A.鼠疫耶尔森氏菌B.炭疽芽孢杆菌(正确答案)C.霍乱弧菌D.伤寒杆菌6.炭疽病传播途径不包括:()A.直接接触传播B.呼吸道传播C.消化道传播D.蚊虫叮咬传播(正确答案)7.细菌性痢疾的主要传染源:()A.鼠B.猪C.蚊虫D.患者或带菌者(正确答案)8.细菌性痢疾感染的病原菌是:()A.大肠杆菌B.沙门氏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痢疾杆菌(正确答案)9.流脑高发年龄().A.<6个月B.6个月~2岁(正确答案)D.6~10岁10.流脑高发季节(国内)().A.1~2月B.3~4月(正确答案)C.5~6月D.7~10月11.百日咳杆菌属于:()A.假单胞菌属B.奈瑟菌属C.鲍特菌属(正确答案)D.分枝杆菌属E.棒状杆菌属12.治疗百日咳应首选()A.青霉素B.罗氏芬C.磺胺药D.红霉素(正确答案)E.左氧氟沙星13.猩红热皮疹始于 :()A.面部B.耳后(正确答案)D.耳垂E.四肢14.猩红热治疗首选()A.肾上腺皮质激素B.青霉素(正确答案)C.头孢菌素D.对症治疗E.红霉素15.布鲁氏菌病的典型热型为()。
A.稽留热B.弛张热C.间歇热D.回归热E.波状热(正确答案)16.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具有()。
A.地区性B.明显的职业性C.季节性发病高峰D.A+BE.A+B+C(正确答案)17.黑热病的感染途径是()。
A.经食物传播B.经空气传播C.经虫媒传播(正确答案)D.经土壤传播E.经血液传播18.治疗水痘首选:()A.干扰素B.吗啉胍C.金刚烷胺D.利巴韦林E.阿昔洛韦(正确答案)19.水痘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2024版鼠疫诊疗与防控方案
![2024版鼠疫诊疗与防控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d9199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0e.png)
2024版鼠疫诊疗与防控方案2024年版鼠疫诊疗与防控方案是中国卫生部于2024年发布的鼠疫诊疗和防控的指导方针。
该方案主要包括鼠疫的疾病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和预防控制措施等内容。
以下是该方案的详细介绍。
一、疾病特征1.鼠疫是一种由鼠疫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以急性发热、淋巴结肿胀和出血性病变为主要特征。
2.鼠疫可分为鼠源性鼠疫、黏膜鼠疫、肺鼠疫三种类型,其中以肺鼠疫最为严重,病死率较高。
二、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对鼠疫进行诊断。
具体的诊断标准包括:1.病例定义:符合临床表现的患者,如有鼠疫嫌疑,则应进行详细检查。
2.临床诊断:鼠疫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淋巴结肿胀、出血性病变等,具备这些表现的患者可能是鼠疫的疑似病例。
3.实验室检测:通过血清、培养、PCR等方法,检测鼠疫菌的存在。
三、治疗措施鼠疫的治疗主要通过抗生素治疗,具体的治疗措施如下:1.病例治疗:对于疑似或确诊的鼠疫患者,应立即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如链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2.防治病源:对于鼠疫疫源地,应采取灭鼠、隔离患者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3.密切接触者治疗:鼠疫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及时的预防性治疗,包括接种鼠疫疫苗、使用抗生素等措施。
四、预防与控制措施鼠疫的预防与控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防止鼠类侵入:加强卫生环境管理,防止鼠类侵入人类居住区,减少传播机会。
2.早期发现和报告:通过提升医院、卫生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
3.做好个人防护:在疫情高发地区或从事可能接触鼠类的职业中,应加强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4.鼠疫疫苗接种:对于高危人群,如常接触鼠类的人员,应进行鼠疫疫苗接种,提高抵抗力。
5.教育宣传:通过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鼠疫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总结起来,2024年版鼠疫诊疗与防控方案详细介绍了鼠疫的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和预防控制措施。
该方案的发布对于鼠疫的防控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鼠疫的传播和暴发。
鼠疫诊疗方案2011版
![鼠疫诊疗方案2011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c0d0e8ec3a87c24128c43e.png)
肠鼠疫
多因食用未煮熟的鼠疫病死动物(如旱獭、兔、 藏系绵羊等)而感染。除具有鼠疫的全身症状 外,还表现为消化道感染的特殊症状。如频繁 呕吐和腹泻,一昼夜可达数十次,吐泻物中常 混有血液和粘液混合物,排便时腹痛,常伴有 大网膜淋巴结肿胀,从肿胀的淋巴结和吐泻物 中可检出鼠疫菌。
脑膜炎型鼠疫
脑膜炎型鼠疫多继发于败血型鼠疫,具有严重 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剧烈头痛、昏睡、颈 强直、谵语、妄动、呕吐频繁,巴氏征 (Babinski)和克氏征(Kernig)阳性,颅内压 增高,脑脊液中可检出鼠疫菌。
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症状消失,可考虑出院。不同病 型者还需达到下列要求: 1.腺鼠疫患者,肿大的淋巴结仅残留小块能够移动的 硬结,或完全触碰不到,全身症状消失后,观察3-5 天,病情无复发。 2.肺鼠疫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症状消失,血、 痰及咽部分泌物连续3次以上鼠疫菌检验阴性(每隔3 天做鼠疫菌检验1次)。 3.败血型和其他类型鼠疫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一般 症状消失,血液连续3次以上鼠疫菌检验阴性(每隔3 天做鼠疫菌检验1次)。
实验室病原学检查
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鼠疫特异性 基因。
2.鼠疫菌分离培养及噬菌体裂解试验。
实验室抗原检测
1.鼠疫反相间接血凝试验(RHIA),检测鼠 疫F1抗原。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鼠疫F1 抗原。
3.胶体金纸上色谱方法,检测鼠疫F1抗原。
实验室抗体检测
继发性肺鼠疫,在发病之前,往往有腺鼠疫或败血型 鼠疫的症状。当继发肺鼠疫时,常表现为病势突然增 剧,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鲜红色泡沫样血痰。
败血型鼠疫
败血型鼠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感 染鼠疫菌后尚未出现局部症状即发展为败血症 的为原发败血型鼠疫,而继发于腺鼠疫、肺鼠 疫或其他类型鼠疫者则为继发败血型鼠疫。败 血型鼠疫的主要表现为恶寒、高热、剧烈头痛、 谵妄、神志不清、脉搏细速、心律不齐、血压 下降、呼吸促迫,广泛出血,如皮下及黏膜出 血、腔道出血等,若不及时抢救常于1-3天内 死亡。
无症状鼠疫的诊治及护理
![无症状鼠疫的诊治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e345337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e1.png)
避免与疑似或确诊患者密切接触
04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生食或半生食肉类
05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无症状鼠疫
06
健康教育
鼠疫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鼠疫的症状及诊断方法
02
鼠疫的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04
鼠疫的护理要点及康复指导
鼠疫的预防接种及疫苗选择
无症状鼠疫的预防
预防措施
01
避免接触鼠疫疫源地
02
减轻焦虑情绪:通过心理疏导和安慰,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03
提供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帮助患者度过难关
04
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帮助患者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护理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洗澡、换洗衣物
01
避免与鼠类、跳蚤等媒介接触
03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消毒
02
无症状鼠疫的诊治及护理
x
2023-08-29
01.
02.
03.
04.
目录
无症状鼠疫的诊断
无症状鼠疫的治疗
无症状鼠疫的护理
无症状鼠疫的预防
无症状鼠疫的诊断
症状识别
发热:体温升高,可能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
淋巴结肿大: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质地坚硬,可移动
皮疹:皮肤出现红色斑疹或丘疹,可伴有瘙痒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胸闷、气喘等症状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意识模糊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等
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X光片、CT等
鼠疫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鼠疫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0f1205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44.png)
鼠疫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曾经在历史上造成严重的疫情,并导致了大量人员的死亡。
鼠疫可以通过鼠类和跳蚤的传播,人们需要采取一些特定的预防方法来避免受到感染。
一旦感染了鼠疫,及时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我们将讨论一些针对鼠疫的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1.鼠疫的治疗方法:鼠疫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鼠疫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和对症治疗。
(1)抗生素治疗:在鼠疫患者早期症状出现时,应立即进行抗菌治疗。
针对鼠疫杆菌的常用抗生素有喹诺酮类药物、氧氟沙星、依小蒙环素等。
治疗期间需要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抗生素对绰病的反应情况,不同个体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药效。
(2)对症治疗:在进行抗生素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对日常症状进行缓解和处理,如使用非甾体消炎药或者对于严重的头痛或发热症状,也可以使用降温镇痛药物。
2.鼠疫的预防措施(1)个人防护:必须加强个人的防护,预防措施包括穿着长袖衣服、长裤和带有长袖口罩的防护服,同时还可以涂擦虫媒防护剂以预防跳蚤叮咬。
(2)建立卫生设施:这一点尤其重要,人们需要保持家庭和社区环境的清洁,以预防鼠疫的传播。
尽可能的消灭鼠类和跳蚤这些害虫并定期对家居进行消毒清洁。
(3)儿童防护:针对儿童的防护措施同样不可忽视,在儿童经常接触动物和宠物的情况下,家长也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防护。
总之,鼠疫这种疾病在预防措施和治疗方面需要进行有效的防范,尤其是针对鼠类和跳蚤的预防,以及加强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
一旦感染了鼠疫,及时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有效的遏制疾病的进一步蔓延,以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鼠疫诊疗方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鼠疫诊疗方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21daf828ee06eff9aef8073e.png)
鼠疫诊疗方案(试行)鼠疫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原发于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啮齿类动物之间,主要通过蚤类相互传播。
为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本方案根据已有的临床治疗经验和实验研究资料,提出对鼠疫的综合治疗措施,以指导临床救治。
一、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一)病原学。
鼠疫的致病菌为鼠疫菌,其分类学位置为细菌域、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鼠疫耶尔森菌。
鼠疫菌在光学显微镜下为革兰染色阴性、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菌体长约1-2μm,宽0.5-0.7μm,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基因组由一条环状染色体(约4.6Mb)和3个质粒(pPCP1、pCD1、pMT1)组成,含有4000多个编码序列和大量的插入序列,具有高度的流动性。
鼠疫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pH值为6.9-7.1,对高温和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自然疫源地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目前存在着12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1.传染源。
(1)鼠疫染疫动物。
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据统计,世界上有300多种),包括啮齿类动物(鼠类、旱獭等)、野生食肉类动物(狐狸、狼、猞猁、鼬等)、野生偶蹄类动物(黄羊、岩羊、马鹿等)、家养动物(犬、猫、藏系绵羊等)。
其中,最主要的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
(2)鼠疫患者。
主要是肺鼠疫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具有传染性。
败血型鼠疫、腺肿发生破溃的腺鼠疫患者等也可作为传染源。
无症状感染者不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
(1)经跳蚤叮咬传播。
人类鼠疫的首发病例多由跳蚤叮咬所致,最常见的是印鼠客蚤,该蚤在世界性范围内分布广泛,主要寄生于家栖鼠类。
其次是不同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的主要寄生蚤。
(2)经直接接触传播。
人类通过捕猎、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
鼠疫菌可以通过手部伤口,包括非常细小的伤口,如手指的倒刺等进入人体,然后经淋巴管或血液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鼠疫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鼠疫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ec3e49bc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a.png)
鼠疫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鼠疫(plague)是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属国际检疫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法定甲类传染病之首。
鼠类为主要传染源,鼠蚤为传播媒介。
临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
鼠疫在公元6世纪、14世纪和19世纪末曾有过3次世界大流行。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大规模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根除和防治,使人间疫情得以控制。
但近年来在一些曾经控制了的疫源地及周边国家又相继出现新的鼠疫动物病活动,应引起足够重视。
中医也称本病为鼠疫,如《鼠疫约编》曰:“疫者,鼠死而疫作,故以为名。
”本病属中医学“瘟疫”范畴。
一、病原学鼠疫杆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
为短小杆菌,长约1~1.5 μm宽约0.5~0.7 μm,革兰染色阴性,易被碱性苯胺染料和中性复合染料染色,两端染色较深。
无鞭毛,不活动,不形成芽孢。
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可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分:①荚膜FI(fraction I)抗原,包括多糖蛋白质(F-I)和蛋白质(F-IB)两种抗原成分,抗原性较强,特异性较高,有白细胞吞噬作用,可用凝集反应、补体结合或间接血凝试验检测。
②毒力V/W抗原,在细胞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可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W抗原为脂蛋白,不能使机体产生保护力。
V/W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抑制吞噬作用,并有在细胞内保护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故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
鼠疫杆菌产生两种毒素:①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质),对小鼠和大鼠均有强毒性。
②内毒素(脂多糖),较其他革兰阴性菌内毒素毒性强,能引起发热、DIC、组织器官内溶血、中毒性休克、局部及全身施瓦茨曼反应。
鼠疫杆菌在低温潮湿及有机物内生存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存活数周至数月,蚤粪中存活1个月以上。
鼠疫诊疗方案
![鼠疫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24abe783d049649b665892.png)
时间:2011-11—17 字体:大中小鼠疫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得甲类传染病,原发于鼠疫自然疫源地得啮齿类动物之间,主要通过蚤类相互传播。
为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本方案根据已有得临床治疗经验与实验研究资料,提出对鼠疫得综合治疗措施,以指导临床救治。
一、病原学与流行病学(一)病原学。
鼠疫得致病菌为鼠疫菌,其分类学位置为细菌域、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在光学显微镜下为革兰染色阴性、两端钝圆、两极浓染得短小杆菌,菌体长约1—2μm,宽0.5—0。
7μm,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基因组由一条环状染色体(约4、6Mb)与3个质粒(pPCP1、pCD1、pMT1)组成,含有4000多个编码序列与大量得插入序列,具有高度得流动性。
鼠疫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pH值为6、9-7。
1,对高温与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
鼠疫就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自然疫源地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得60多个国家与地区。
我国目前存在着12种类型得鼠疫自然疫源地、1、传染源。
(1)鼠疫染疫动物。
自然感染鼠疫得动物都可以作为人间鼠疫得传染源(据统计,世界上有300多种),包括啮齿类动物(鼠类、旱獭等)、野生食肉类动物(狐狸、狼、猞猁、鼬等)、野生偶蹄类动物(黄羊、岩羊、马鹿等)、家养动物(犬、猫、藏系绵羊等)。
其中,最主要得传染源就是啮齿类动物、(2)鼠疫患者。
主要就是肺鼠疫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具有传染性。
败血型鼠疫、腺肿发生破溃得腺鼠疫患者等也可作为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不具有传染性。
2。
传播途径、(1)经跳蚤叮咬传播。
人类鼠疫得首发病例多由跳蚤叮咬所致,最常见得就是印鼠客蚤,该蚤在世界性范围内分布广泛,主要寄生于家栖鼠类。
其次就是不同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得主要寄生蚤。
(2)经直接接触传播。
人类通过捕猎、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
鼠疫菌可以通过手部伤口,包括非常细小得伤口,如手指得倒刺等进入人体,然后经淋巴管或血液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鼠疫的病原治疗
![鼠疫的病原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56e41d3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36.png)
鼠疫的病原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1.链霉素为治疗各型鼠疫特效药。
成人首剂量1g,以后每次g,
每4小时1次,肌注,1~2天后改为每6小时1次。
小儿20~40mg/kg/日,新生儿10~20mg/kg/日,分~4次肌注。
对严重病例应加大剂量,最初
二日,每日g,继以每日g,分4次肌注。
链霉素可与磺胺类或四环素等
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疗程一般7~10天,甚者用至15天。
2.庆大霉素每日~32万μ,分次稀释后静脉滴入,持续7~10天。
3.四环素对链霉素耐药时可使用。
轻症者初二日,每日~4g,分
次口服,以后每日g;严重者宜静脉滴注,第1次~1g,每日~3g,病
情好转后改为口服。
疗程7~10天。
4.氯霉素每日~4g,分次静脉滴入或口服,退热后减半,疗程
5~6天。
对小儿及孕妇慎用。
5.磺胺嘧啶首剂5g,4小时后2g,以后每4小时1g,与等量碳酸氢
钠同服,用至体温正常3日为止。
不能口服者,可静脉注射。
磺胺只对
腺鼠疫有效,严重病例不宜单独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2011-11-17字体:大中小鼠疫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得甲类传染病,原发于鼠疫自然疫源地得啮齿类动物之间,主要通过蚤类相互传播。
为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本方案根据已有得临床治疗经验与实验研究资料,提出对鼠疫得综合治疗措施,以指导临床救治.一、病原学与流行病学(一)病原学。
鼠疫得致病菌为鼠疫菌,其分类学位置为细菌域、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鼠疫耶尔森菌。
鼠疫菌在光学显微镜下为革兰染色阴性、两端钝圆、两极浓染得短小杆菌,菌体长约1-2μm,宽0、5-0、7μm,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基因组由一条环状染色体(约4、6Mb)与3个质粒(pPCP1、pC D1、pMT1)组成,含有4000多个编码序列与大量得插入序列,具有高度得流动性.鼠疫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pH值为6、9—7、1,对高温与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
鼠疫就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自然疫源地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得60多个国家与地区。
我国目前存在着12种类型得鼠疫自然疫源地。
1、传染源。
(1)鼠疫染疫动物。
自然感染鼠疫得动物都可以作为人间鼠疫得传染源(据统计,世界上有300多种),包括啮齿类动物(鼠类、旱獭等)、野生食肉类动物(狐狸、狼、猞猁、鼬等)、野生偶蹄类动物(黄羊、岩羊、马鹿等)、家养动物(犬、猫、藏系绵羊等)。
其中,最主要得传染源就是啮齿类动物。
(2)鼠疫患者。
主要就是肺鼠疫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具有传染性。
败血型鼠疫、腺肿发生破溃得腺鼠疫患者等也可作为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不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
(1)经跳蚤叮咬传播。
人类鼠疫得首发病例多由跳蚤叮咬所致,最常见得就是印鼠客蚤,该蚤在世界性范围内分布广泛,主要寄生于家栖鼠类。
其次就是不同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得主要寄生蚤。
(2)经直接接触传播。
人类通过捕猎、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
鼠疫菌可以通过手部伤口,包括非常细小得伤口,如手指得倒刺等进入人体,然后经淋巴管或血液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3)经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或动物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可通过呼吸、咳嗽将鼠疫菌排入周围空气中,形成细菌微粒及气溶胶,造成肺鼠疫传播。
(4)实验室感染。
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防护不严、操作不当与实验室事故,可通过吸入、锐器刺伤等途径感染鼠疫。
3、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鼠疫普遍易感,没有天然免疫力,在流行病学上表现出得差异与接触传染源得机会与频次有关。
二、发病机理当人类被携带鼠疫菌得跳蚤叮咬后,通常叮咬得局部无明显反应,鼠疫菌经皮肤进入人体后,首先沿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在其中繁殖,引起出血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感染得腺体极度肿胀,充血坏死,即为“腺鼠疫”,周围组织亦水肿、出血。
鼠疫菌可冲破局部得淋巴屏障,继续沿着淋巴系统扩散,侵犯其她淋巴结.鼠疫菌及内毒素,也可经淋巴循环系统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包括严重得皮肤黏膜出血(故鼠疫曾被称为“黑死病”),然后侵入肺组织引起继发性肺鼠疫。
当人类吸入一定数量得鼠疫菌后,可引发原发性肺鼠疫。
三、临床表现及体征鼠疫得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其中,腺型与皮肤型鼠疫得潜伏期较长,约为2-8天;原发性肺鼠疫与败血型鼠疫得潜伏期较短,约为1—3天.鼠疫得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剧,高热、寒战、体温突然上升至39—41℃,呈稽留热。
剧烈头痛,有时出现中枢性呕吐、呼吸促迫,心动过速,血压下降。
重症病人早期即可出现血压下降、意识不清、谵语等。
(一)腺鼠疫。
腺鼠疫就是最多见得临床类型,除具有鼠疫得全身症状以外,受侵部位所属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特点.一般在发病得同时或1—2天内出现淋巴结肿大,可以发生在任何被侵犯部位得所属淋巴结,以腹股沟、腋下、颈部等为多见.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淋巴结迅速弥漫性肿胀,大小不等,质地坚硬,疼痛剧烈,与皮下组织粘连,失去移动性,周围组织亦充血、出血.由于疼痛剧烈,患侧常呈强迫体位。
(二)肺鼠疫。
根据感染途径不同,肺鼠疫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肺鼠疫就是临床上最重得病型,不仅病死率高,而且在流行病学方面危害也最大。
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剧,寒战、高热,体温达40-41℃,脉搏细速,呼吸促迫,呼吸频率25次/分钟或更快。
病人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由于缺氧,口唇、颜面、四肢及全身皮肤发绀。
患病初期干咳,继之咳嗽频数,咳出稀薄泡沫痰,痰中混血或纯血痰。
受累得相应肺叶可以叩及到局限性浊音,而且随着病情加重,浊音界迅速扩大。
肺部听诊有散在罗音(包括干性、湿性或捻发音)。
心脏查体常常表现为心界扩大,心律不齐,有时可闻收缩期杂音。
胸部X线可见多叶段分布得斑片状边缘模糊得高密度阴影。
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病人多于发病2-3天后死于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与心力衰竭。
继发性肺鼠疫,在发病之前,往往有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得症状。
当继发肺鼠疫时,常表现为病势突然增剧,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鲜红色泡沫样血痰。
(三)败血型鼠疫。
败血型鼠疫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类型.感染鼠疫菌后尚未出现局部症状即发展为败血症得为原发败血型鼠疫,而继发于腺鼠疫、肺鼠疫或其她类型鼠疫者则为继发败血型鼠疫。
败血型鼠疫得主要表现为恶寒、高热、剧烈头痛、谵妄、神志不清、脉搏细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促迫,广泛出血,如皮下及黏膜出血、腔道出血等,若不及时抢救常于1-3天内死亡.(四)肠鼠疫。
多因食用未煮熟得鼠疫病死动物(如旱獭、兔、藏系绵羊等)而感染。
除具有鼠疫得全身症状外,还表现为消化道感染得特殊症状.如频繁呕吐与腹泻,一昼夜可达数十次,吐泻物中常混有血液与粘液混合物,排便时腹痛,常伴有大网膜淋巴结肿胀,从肿胀得淋巴结与吐泻物中可检出鼠疫菌。
(五)脑膜炎型鼠疫。
脑膜炎型鼠疫多继发于败血型鼠疫,具有严重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如剧烈头痛、昏睡、颈强直、谵语、妄动、呕吐频繁,巴氏征(Babinski)与克氏征(Kernig)阳性,颅内压增高,脑脊液中可检出鼠疫菌。
(六)眼鼠疫。
除具有鼠疫得全身感染症状之外,具有严重得上下眼睑水肿等重症结膜炎表现。
(七)皮肤鼠疫。
除具有鼠疫得全身感染症状之外,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
水泡破溃后创面也呈灰黑色。
四、实验室检查(一)实验室操作生物安全要求。
根据卫生部《人间传染得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得分类,鼠疫菌为二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对鼠疫菌进行大量活菌操作(如菌冻干种、离心等)以及对动物得感染实验应当在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内进行;对样本得检测,如对病原菌得分离纯化、生化鉴定、核酸提取、涂片等可以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内进行;非感染性材料得实验,例如不含病原菌得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实验可在生物安全一级实验室内进行。
在不同等级得生物安全实验室内进行相关得实验操作,应当在相应等级得设施、设备及个人防护条件下进行。
(二)常规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多升高,常达20-30×109/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还可见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减少。
2、尿常规:可见蛋白尿及血尿,尿沉渣中可见红细胞、白细胞与细胞管型。
3、便常规:大便潜血可阳性.4、凝血功能:肺鼠疫与败血型鼠疫患者在短期即可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表现为纤维蛋白原浓度减少(小于200mg/dl),凝血酶原时间与部分凝血激酶时间明显延长,天-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明显增加。
5、血生化: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CK-MB)、肌酐(Cr)、尿素氮(BUN)等指标检查,可了解肝、肾功能与心肌损伤程度。
6、电解质:血K+、Na+、Cl-水平可根据临床情况随时复查。
7、脑脊液:脑膜炎型病例可表现为压力升高,外观混浊,白细胞常大于4000/mm3,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明显增加,葡萄糖与氯化物明显下降,脑脊液鲎(Limalus)试验阳性。
8、心电图检查:常出现窦性心动过速,ST段下降。
有时出现左右束支不完全传导阻滞。
(三)胸部影像学.肺鼠疫患者得X线片可随着病程得不同阶段而表现不同。
早期可见肺内单一或多发得高密度阴影,分布在多个叶段;随着病情进展,可迅速发展为双肺大片实变,甚至“白肺”.(四)病原学检查。
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鼠疫特异性基因.2、鼠疫菌分离培养及噬菌体裂解试验。
(五)抗原检查。
1、鼠疫反相间接血凝试验(RHIA),检测鼠疫F1抗原。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鼠疫F1抗原。
3、胶体金纸上色谱方法,检测鼠疫F1抗原。
(六)抗体检查。
1、鼠疫间接血凝试验(HIA),检测鼠疫F1抗体。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鼠疫F1抗体.3、胶体金纸上色谱方法,检测鼠疫F1抗体。
五、诊断(一)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史.(1)患者发病前10天内到过动物鼠疫流行区.(2)在10天内接触过来自鼠疫疫区得疫源动物、动物制品、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3)患者发病前10天内接触过具有临床表现(1)—(4)特征得患者,并发生具有类似表现得疾病。
2、临床表现。
(1)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或仅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小时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得状态。
(2)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3)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综合征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4)咳嗽、胸痛、咳痰带血或咯血。
(5)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上下眼睑水肿。
(6)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综合征.(7)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后创面呈灰黑色。
(8)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浑浊。
3、实验室检查.(1)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或眼分泌物,或尸体脏器、管状骨骨髓标本中分离到鼠疫菌。
(2)上述样本中针对鼠疫菌caf l及pla基因得PCR扩增阳性,同时各项对照成立.(3)上述标本中使用胶体金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反相血凝试验中任何一种方法,检出鼠疫FI抗原。
(4)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被动血凝实验检测,针对鼠疫FI抗原得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增长。
(二)诊断标准。
1、急热待查.具有临床表现(1);或具有接触史1项,同时出现临床表现中(2)至(8)中任何一项临床表现者为急热待查。
2、疑似病例。
发现急热待查患者具有接触史(2)或接触史(3),或获得实验室检查结果(3),应当作出疑似鼠疫诊断.3、确诊病例.急热待查或疑似鼠疫患者获得实验室检验结果(1),或实验室检验结果(2)与(3),或者实验室检验结果(4),应当作出确诊鼠疫诊断.(三)临床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