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刺法灸法学

合集下载

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

概论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刺法灸法学具有理论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刺法灸法学作用:①针灸感应是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针灸的临床感觉和反应,古称得气或气至。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云:“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使能求愈。

”②刺法灸法影响腧穴主治作用:采用不同的刺灸方法,施以不同角度、方向、深度的针刺,实施不同的补泻手法作用于同一腧穴可产生不同的主治功用。

如常规针刺足三里可调节肠胃功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若采用化脓灸则有提高免疫力之效。

针刺泻神脉、补照海可治失眠,针刺泻照海、补申脉可治疗嗜睡。

③刺法灸法学规范了针灸临床操作技术。

砭石是最原始的医疗工具,又称针石、鑱石,最早用于切割脓疡、刺泻瘀血。

从砭石发展到九针是刺法史上的重要变革,也是刺法形成的标志。

刺法发展:①《内经》中已总结出较为完善的刺法体系,其中最重要的针刺技术是毫针的进针、行气和补泻手法。

在此法方面提到了五刺、九刺、十二刺等刺法。

②《难经》提出营卫补泻,并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调的重要性。

③元·窦汉卿·《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明·陈会·《神应经》提出“催气手法”;《金针赋》中记载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并对“烧山火”和“透天凉”作了系统论述;杨继洲·《针灸大成》集明以前针刺手法之大成,提出“刺有大小”、“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下手八法”。

现存文献中关于针灸最早的记载,当属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另《脉法》、《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先秦时期的医著。

灸法形成:《灵枢·官能》提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刺法灸法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刺法灸法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阅读感受
这本书在突出实用性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它将已经制定的针灸操作国家标 准及国际标准纳入教材,并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对针灸技术操作进一步规范。这 些内容对于我们这些学习者来说,不仅提供了权威的参照标准,也为我们日后的 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感受
《刺法灸法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是一本兼具传 承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优秀教材。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针灸学的历史全貌,也 为我们揭示了针灸学的现代面貌。我坚信,这本书对于我们学习和掌握针灸技术, 提高临床实践水平,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精彩摘录
这句话对刺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其定义、种类和操作要领,为读者提 供了更全面的了解。
精彩摘录
“灸法是通过燃烧艾叶或其他药物来刺激穴位的治疗方法。它具有温通经络、 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和保健。”
精彩摘录
这句话对灸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其操作方法、功效和应用范围,使读 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灸法的应用。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刺法灸法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精彩摘录 《刺法灸法学》是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涵盖了针灸学的理 论、技术与实践等方面的内容。在“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这本书对刺法灸法学 的知识进行了全面更新和升级,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的核心内容。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句话强调了针灸治疗的人文关怀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提醒读者在实践 中注重患者的感受和需求。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刺法灸法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读后感 在深入学习《刺法灸法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之 后,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在坚持传承性方面做得很好,还在体现创新性和突 出实用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亮点。

刺法灸法重点

刺法灸法重点

刺法灸法重点名词解释: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如方法;盘法: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弩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得气:是指医者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 ,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称“气至”或“针感”;气至病所:寻经感传气至病所是针刺所得之经气沿着经脉走行传导达到病变部位,是得气、行气的主要目的,是得气的最佳表现,从未调整阴阳平衡,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透穴刺法:是针刺时家住不同的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调整,以达到一针透达两个或更多穴位的针刺方法;运动针刺重点去看书P36:是指在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医者施行针刺手法的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部位,医患配合、提高临床疗效的针刺方法;针刺补泻:是指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补益正气或疏泄病邪,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恢复健康的针刺方法;化脓灸:将适宜大小的艾柱直接放置于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的灸法;非化脓灸: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柱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爱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柱移去或压灭,更换艾柱再灸,灸满规定壮数为止; 间接灸:也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将艾柱与皮肤之间衬隔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灯火灸:用灯芯草蘸油点燃后快速在穴位上进行焠烫的方法;拔罐法:选用密闭的罐具,利用燃火、热气、机械方法排出其内的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特定部位,产生良性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除病邪、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古称“角法”;见书P71~刮痧法:古称“戛法“,是指利用特制的刮痧工具,配以一定的刮痧介质,在人体表面的特定部位进行反复的刮拭,使皮肤表面产生瘀血点、斑状或点状出血点,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三棱针法:用三棱针刺破血络或输穴,放出适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放血疗法;故舒张进针:医者将押手食、中指分张置于穴位两旁,固定皮肤、余指自然平伸,刺手持针押手食、中指之间迅速刺入穴位;多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的部位;夹持进针:医者将押手食、中指借助无菌干棉球捏持针体下段;微露针尖,抵于穴位表面,刺手拇、食指捏持针柄,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入穴位,多适用于长针;提捏进针:医者用押手拇、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轻轻提起,刺手持针从提起部的上端刺入穴位;多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进针或沿皮刺;针刺角度: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方式;适用大多数穴位,浅深刺均可;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方式;适用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 平刺:针身贴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刺入方式;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机体技能状态腧穴相对特异性针刺手法得气的方法:候气法、催气法、守气法、调气法治神意在得气、守神意在守住所得之气:一是医者专心致志于针刺治疗的全过程;二是患者专心入微配合医者的治疗;;阳中隐阴{补泻兼施,先浅补九数后深泻六数}: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五分、深一寸两层;先针入浅层,得气后,做紧按慢提法九数;再进针至深层,做紧提慢按法六数,反复施行;阴中隐阳{补泻兼施,先深泄六数后浅补九数}:将腧穴懂得可刺深度分为浅五分、一寸两层;先针入深层,得气后,做紧提慢按法六数;再退针至浅层,做紧按慢提法九数,反复施行;针刺补泻原则:补虚泻实、补泻先后、适度补泻依据:辨别虚实、审察经络、审察形神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晕厥的现象;现象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神情异常、头晕目眩;恶心欲呕等;甚见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冷、脉沉细等;重者出现甚至昏迷、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原因1多见于首次接受针刺,恐针、畏痛、情绪紧张着;2或素体虚弱,或劳累过度,或空腹,或大汗、大泻、大出血者等;3或体位不当,或刺激手法过强,或诊室闷热,或过于寒冷等;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迅速全部出针;患者平卧,解松衣带,保温;服用糖类饮料或温开水;通畅空气;一般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若见不省人事、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者,可配合现代医学急救措施;如出针后患者有晕针现象,应观察并作出相应处理;针刺入胸腔,使胸膜破损,空气进入胸腔所造成的气胸;现象患者突然感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刺激性干咳,严重呼吸困难、发绀、冷汗、烦躁、精神紧张,甚至出现血压下降、休克等危及现象;体格检查:视:患侧肋间隙增宽,胸廓饱满;触诊:气管移向健侧;叩诊:患侧鼓音;听诊: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影像学:可见患侧肺组织被压缩;原因针刺胸部、背部及邻近穴位不当刺伤胸膜,空气聚于胸腔而造成气胸;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出针;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避免屏气、用力、高声呼喊、应平静心情,尽量减少体位翻转;一般轻者可自然吸收;如有症状,可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等药物,以防止因咳嗽扩大创孔,避免加重和感染;重者,如出现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等现象,应立即抢救;预防对于胸部、背部及邻近腧穴,根据患者体型,严格掌握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灸法的特点: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经济价廉、取材容易、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毒副作用手,可以温经通络、益气补血;艾绒;艾柱:大、中、小;艾条:纯艾条、药艾条艾叶性能: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分,使吸拔的方式: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水罐法水煮法、蒸汽法、抽气法拔罐器、注射器抽气罐、挤压法挤压排气橡胶罐、挤压排气组合罐拔罐作用: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平衡阴阳、协助诊断、祛除病邪、双向调节拔罐的应用单罐法、多罐法、留罐法、闪罐法、竹罐法、药罐法单罐法一罐单用:运用于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局限,或有固定压痛点;多罐法多罐并用:运用于病变范围广泛或选穴较多的病症;留罐法坐罐法:多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临床多常用;闪罐法: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以及肌肤麻木、肌肉萎弱病症;走罐法推罐法、拉罐法、循经拔罐法:适用病变部位较广泛,肌肉丰厚部位,沿经脉、肌肉走行;治疗急性热病、瘫痪麻木,风湿痹证;刮痧介质见书P80:刮痧专用油、乳膏制剂、其他介质刮拭方式:面刮法:手持刮板,刮板的1/3边缘接触皮肤,刮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45°左右,适用于身体较平坦部位; 角刮法:用刮板角部在穴位上自上而下刮拭,刮板与刮拭皮肤呈45°倾斜,多用于人体较小的部位或沟、窝、凹陷; 点按法:用刮板角与穴位呈90°垂直,逐渐用力,片刻后猛抬起,使肌肉复原,多次重复手法连贯,多适用于人体软组织的凹陷部位;或;挑刺法:多用于四肢阳性反应点或阿是穴,治疗肩周炎、失眠、胃痛、颈椎病等;皮内针圆钉型、麦粒型见书P89火针分类:单头火针细火头、中火头、粗火头、三头火针、平头火针、三棱火针火针常用刺法:点刺法:在腧穴上施以单针点刺方法; 密刺法:在体表病灶上施以多针密集刺激的方法,每针间隙不超过1CM 散刺法:在体表病灶上施以多针疏散刺激的方法,每针间隔2CM左右围刺法:围绕体表病灶周围施以多针刺激的方法,针刺点在病灶与正常组织的交界处刺络法:用火针刺入体表血液瘀滞的血络,放出适量血液的方法耳穴的分布规律:形似一个倒置在子宫的胎儿,头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规律: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部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常用耳穴主治耳穴临床应用见书P110:耳尖耳轮:发热、高血压、麦粒肿、痛症、风疹、失眠交感对耳轮:胃肠绞痛、心、胆、肾绞痛、心悸、多汗、失眠头针进针方法:一般多选用30°角左右斜向快速进针,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医者指下感到阻力减,小时,将针与头皮平行;一般情况下,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针体平卧,进针3cm 左右为宜;头针的适应范围: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精神疾患、疼痛感觉异常、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疾患;P116头针禁忌: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头部颅骨缺损处或开放性脑损伤部位,头部严重感染、溃疡、瘢痕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重度糖尿病、重度贫血、急性炎症和心衰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血管意外引起有昏迷、血压过高时,暂时不宜用头针治疗,须待血压和取作,锯齿波:是脉冲波幅锯齿状自动改变的起伏波 16-20次/分频率接近人体呼吸频率;可刺激膈神经、做人工电动呼吸、配合抢救呼衰,故又称呼吸波;并提高肌肉兴奋性、调整经络功能、改善血循环等作用波幅:波幅一般指脉冲电压或电流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也指它们从一种状态的跳变幅度值;电针的刺激强度主要取决于波幅的高低单位伏特V 电压从0~30V间反复跳动,治疗一般不宜超过20V 电流表示:通常在1mA一下一般不超过2mA;波宽:脉冲的持续时间,脉冲宽度与刺激强度亦相关,宽度越大则意味着给患者的刺激量越大;注意事项:1.电针仪使用前必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治疗过程中确保每组输出电流回路通畅,不允许电针仪输出端与电源线、毫针之间接触不良;结束治疗是,必须输出调节按钮全部归零,取下导线,关闭电源 ;2.通电会产生肌肉收缩,应事先告诉患者;开机后输出强度应从零开始,从小到大,突然加大刺激量以免出现意外,如晕厥、弯针、断针;3.通常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同侧,靠近延髓、脊髓等胸背部的穴位上,电针时,电流量宜小,不可跨身体两侧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危险 ;4.患有严重心脏病者,在用电针时应严加注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安装心脏起搏器者,禁止使用电针;孕妇慎用,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等,不宜使用 ;5.温针灸使用过后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氧化而不导电,因此尽量使用新的毫针;。

刺法灸法(293页)

刺法灸法(293页)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 2021/5/162 021/5/16May 16,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 21/5/16202 1/5/16 2021/5/162 021/5/16
(二)刺法的形成
1 从砭石到九针是针具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 2 九针的形成是刺法形成的标志。
理论学习技能训练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刺激经络腧穴调整机体功能状态针灸技术作用部位刺激强度感应性质疗效原理以机械刺激为主适用于大多数病症以温热刺激和药性作用为主主要用于寒证用于青壮年湿热刺激较弱作用于十二皮于老人小儿体弱者针刺艾灸三棱针皮肤针医疗实践的需要针具的创新材料工艺的改进刺法的历史砭石最原始的医疗工具切割脓肿刺泻瘀血针刺放血疗法
疾病性质宜忌
★病情有寒热虚实等的不同,临床上应辨证施治。 一般情况下:表证者宜浅刺,表寒者可用温
针,表热者应疾出针。里证者宜深刺,里寒者可用 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虚证者用补法,虚寒者宜 少针,虚热者可多针。实证者用泻法,表实者宜浅 刺,里实者可深刺。寒证者宜深刺,久留针。热症 者宜浅刺,疾出,并可刺出血。
(三)刺法的发展
★清代中叶以后,针灸医学渐趋衰落,针刺 手法发展缓慢。 ★20世纪50年代以后,针刺技术有了很大 发展,手法研究也步入了一个新时期。
总结出许多特色针法。 传统针刺手法受到应有的重视。 针刺疗法结合物理和药物注射等方法建立了新技术。 以特定部位为选穴范围的针法有了大发展。
二、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以温热 刺激和药 性作用为 主,主要 用于寒证、 虚证
放血刺 激强,作 用于浅表 血络,适 用于青壮 年、湿热 证
➢针刺
➢艾灸 ➢三棱针
刺激较 弱,作用 于十二皮 部,尤宜 于老人、 小儿、体 弱者

【PPT】刺法灸法学

【PPT】刺法灸法学
亦名“起罐”,即将吸拔牢稳大留罐取下的 方法。
1 一般罐的启法:
2 抽气罐的启法: 3 水(药)罐的启法: (四)效应观察 1 治疗效应:启罐后吸拔部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
瘀块,或兼微热痛感,称为罐斑或罐印,为正常反应,1 -2天后即自行消失。
2 病理反应:
(1)湿盛或寒湿:罐斑如显水泡、水肿与水气状; (2)湿热:若水气色黄; (3)久病湿盛血瘀:水泡呈红色或黑色; (4)瘀血:罐斑色深紫; (5)热毒瘀结:罐斑色深紫黑触之痛、伴身热;
(二)临床运用 1 功用:疏风解表,行气化痰,开窍熄风 2 主治:小儿惊风、脐风、抽搐、昏迷、腮
腺炎、急性扁桃腺炎等。 3 处方示例: (1)腮腺炎 (2)急性扁桃腺炎 (3)小儿腹泻 (4)鼻衄 (5)多发性疖肿
(三)注意事项
1 高热、烦渴、咯血等热盛者不宜使用本法; 2 灯芯草蘸油不宜过多,否则易滴在患者身
3 温肾健脾
4 回阳固脱
5 益气升阳
6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7 防病保健
二 艾灸法注意事项
(一)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1 体位选择: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 显暴露,艾炷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集中,热力 易于深透肌肉;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 患者能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为准。
2 施灸顺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 先阳经后阴经。
4 点灸药笔用后可插入所附玻璃管中灭火,每 支可用10小时。
(三)临床运用
1 适应症:各种疼痛、炎症
2 取穴要点:
(1)近取选穴;
(2)远取选穴;
(3)穴组更替
3 治疗时间:以上操作均可在2-3分钟内完成, 最多不要超过5分钟。
灸法种类总结:
第四节 拔罐法

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
第一章 第一节 刺法灸法学概述
一、刺法灸法学定义: 刺法灸法学,是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 目的的刺法、灸法的具体应用方法、操作技 术及其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 刺法又称针法,而刺法的意义较广,是指 采用不同针具或非针具,刺激人体的一定部 位(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以调整阴阳、 防治疾病的方法; 灸法,是指采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 炷或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 采用其他光、电等刺激体表一定的部位,以 起防治疾病作用的方法。
四、刺法灸法在针灸学术 中的地位
1、 正确取定腧穴是针灸施术的基础 2、针灸感应的获得,是提高临床疗效 的关键 3、不同的针灸方法,可影响腧穴的主 治功能 4、针灸处方,以穴位和刺灸法为主要 内容
第二节 刺法灸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 针法的历史发展 (一)针具的研制和进展 1. 砭石的应用 2. 九针的创制 (二)、 针刺手法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内经》《难经》奠定了针刺手法的基础 2. 针刺手法在金元明时期的昌盛发展
5.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家制定 了发展中医的政策,中国针灸事业出 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2006年, 国家科技部对针灸学研究给予大力支 持,设立了973计划和“十一五”科技 支撑计划针灸专项,针灸适宜病证研 究等一批针灸项目获得资助,这将有 力地促进针灸学科的发展。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专题深入地总结 古代针灸文献,比较广泛的一种病一种病地进 行针灸临床总结,并开展实验研究和针刺对各 系统、各器官功能的影响,研究针灸的基本作 用。 70年代以来,从外科手术学、麻醉学、 神经解剖学、组织化学、痛觉生理学、生物化 学、心理学、医学电子学等多方面,开展针麻 的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又以研究循经感传为 契机,从不同角度研究经络现象及其实质,腧 穴与脏腑相关等理论问题。

《刺法灸法学》第三章灸法

《刺法灸法学》第三章灸法

3
4
5
艾叶的化学成分
艾绒的制作
1艾
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我国各地山野之中,因以湖 北蕲州出产的艾最好,又称蕲艾。古代,艾还有冰台、医草、灸草、 黄草之别名。
艾在春天抽茎生长,茎杆直立,高60厘米~120厘米,叶片表面灰 绿色,背面灰白色,有白色毛绒,质柔软,折断为白色。秋季开花, 呈淡褐色。艾叶气味芳香,一般在农历4~5月间,叶盛花未开时 采收,采收时摘下艾叶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备用。
贮藏期间,要注意防潮湿霉烂,防止虫蛀。要放在干燥通 风处,密闭存放,天晴时要曝晒多次。
艾制品
艾炷
1
2
艾条
艾条--引言
不同的形态的艾炷 传统形式:圆锥形 现代生产:圆柱形
概念
是以艾绒为材料制成的圆锥形或圆柱形的小体。 壮的概念。
2 艾炷--制作
• 要求:坚实均匀, 大小一致。
• 艾炷器制作的艾 炷更佳。
《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所不到,必须
灸之。
3 灸法宜被患者接受,便于自我治疗。
无痛苦,无畏惧感,更容易为患者所接受。 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有利于常见病的家庭保健
治疗。
施灸材料
艾品
非艾品
一、艾及艾制品
艾、艾叶 与艾绒

艾叶的性能
艾绒的储存
1
2
艾灸类
艾炷灸 艾条灸 温针灸 温 灸 器 灸
(一)艾炷灸
概念
分类
➢把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称为艾炷 ➢根据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是否间隔
灸。
药物,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
1 直接灸

刺法灸法学重点(大神总结)

刺法灸法学重点(大神总结)

刺法灸法重点整理1.刺法、灸法、灌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略)2.古代的九针名称、应用及治疗作用。

3.局部多针刺法傍针刺法:在病变局部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傍针刺法。

适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痹症和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纤维组织炎、腰背痛、足跟痛、腰椎增生症等。

(所谓治留痹久居)齐刺法: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寒湿久居、痛点固定、压痛明显、范围较小,而又缠绵不愈的痹症和疼痛。

(所谓治寒气小深、痹气小深者)扬刺法:是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气血闭阻所致的疼痛、麻木、局部肿胀,而病变范围较大、病位浅表者。

适用于风湿痛、皮神经炎、软组织损伤等。

(所谓治寒气大博)围刺:是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

临床用于局限性肿块、结节、麻木、疼痛。

4.病位深浅刺法(刺皮、刺肉)毛刺、直针刺和半刺——刺皮之法分刺、合谷刺及浮刺——刺肉之法恢刺和关刺——刺筋之法短刺和输刺——刺骨之法直针刺法: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直刺法: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90°角。

5.眼部腧穴针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承泣、睛明、球后等眼部腧穴针刺时做到:①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②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o.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

③进针后,一般不提插捻转。

④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地出针。

⑤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2~3分钟,防止出血。

6.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晕针、气胸)晕针现象: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重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

甚而神智昏迷,卒然扑倒,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刺法灸法学重点知识归纳

刺法灸法学重点知识归纳

刺法灸法学重点知识归纳
刺法和灸法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以下是其重点知识的归纳:
1. 刺法:
- 刺法是通过使用针具刺激人体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 古代刺法主要有针灸、刺络等,现代刺法还包括微针、电针等。

- 针刺可以调整气血运行,舒缓疼痛,改善身体功能,促进自愈能力。

- 刺法需要严格掌握穴位的位置、深浅、角度等技巧,避免可能的不
良反应。

- 使用器械需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和交叉传染。

2. 灸法:
- 灸法是一种通过燃烧中草药或其他物质,将热量作用于穴位或特定
部位的治疗方法。

- 灸法分为直灸和间接灸,前者将物质直接燃烧在穴位上,后者将物
质燃烧在容器中,间接作用于穴位。

- 灸法可以温通经络,驱寒散寒,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

- 灸法具有保健作用,如艾灸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
舒缓疲劳等。

- 使用灸具时要注意燃烧物品的火候和温度,避免皮肤烫伤。

- 对于特定疾病和体质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灸法的方法和频次。

以上是刺法和灸法的重点知识归纳,这两种方法在中医学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和应用价值,但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正确使用。

在接受这些治疗方法时,请寻求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和建议。

最新 刺法灸法学

最新 刺法灸法学

1、刺法灸法学,是研究针灸防治疾病的各种方法、操作技术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2、砭石是最早的针3、我国第一部灸疗专著《曹氏灸方》4、《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了化脓灸法5、葛洪最早使用隔物灸6、刺法在金元明时期鼎盛,灸法在明清鼎盛7、临近动脉的委中、箕门、气冲、曲泽、经渠、冲阳,以及乳中、脐中、小儿囟门不宜针刺8、表寒者可用温针、表热者应急出针里证宜深刺,里寒者可用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虚寒者少针,虚热者多针9、毫针的构成——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10、临床常用的毫针规格是根据针身的直径和长度(长短和粗细)来确定的。

号大针细,临床常用26~32号(0.45~0.32mm 1~3寸(25~75mm)11、选择体位以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留针不疲劳为原则。

主要是卧位和仰靠坐位。

仰卧体位:前身部腧穴俯卧体位:后身部腧穴侧卧体位:侧身部腧穴仰靠坐位:头面、前颈、上胸和肩背、腿膝、足踝部腧穴俯伏坐位:顶枕、后项、肩背部腧穴侧伏坐位:顶颞、耳颊部腧穴12、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a高压蒸汽灭菌法(最佳)b药物浸泡消毒法c煮沸消毒法13、持针施行手法操作的手称为刺手,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称为押手刺手作用:掌握针具,实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捻转、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压手作用: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解和控制针感14、持针姿势a、浅层腧穴短毫针操作——二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二指指腹夹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度角b、深层组织毫针操作——多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中、环指指腹执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

15、进针法(给穴位,会选择进针的方法)A单手进针法(用于较短的毫针)a插入法b捻入法B双手进针法a指切进针法(运用短针及要避开血管的腧穴,如曲池、尺泽)b舒张进针法(皮肤松弛部位的穴,如天枢、气海)c提捏进针法(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d针管进针法(进针不同,适用于儿童及惧针者)e夹持进针法(长针的进针)16、针刺的角度(概念)a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

中国医学 针灸推拿 刺法灸法学

中国医学 针灸推拿 刺法灸法学
v 因为燃艾没有明火,不会烫伤皮肤,燃烧持久而且渗透力 强,所以成为主要的施灸材料。灸法在古代又叫“ 火法” 和 “ 攻法” 。
v (二)灸法的盛行
v 1.先秦灸法
v 春秋战国时期,灸法广泛运用,诸子百家的著作多 次提到了艾灸。《庄子·盗跖篇》:“ (孔)丘所谓无 病而自灸也。”
v 《孟子·离娄篇》:“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 年之艾。”
形状:长一寸六分,针身圆柱形,针头卵圆形, 后人称“ 圆头 针” 。
用途::揩摩体表,不伤肌肉。 治疗作用:主治分肉间的邪气。能疏泄分肉间的气血。 按:后发展为按摩器械。
3、 针
v 《灵.九针论》“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 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 邪气独出。”
v 形状:长三寸半,针头如黍粟形,圆而微尖。 v 用途:按压经脉外部而令邪出。(经脉、腧穴)不能深入
(按脉勿陷) v 治疗作用:流通气血,使正气充实,邪气排出。主病在脉,
气少,当补者。(治虚弱者) v 按:近人称“ 推针” ,为按压穴位的用具。主治脉络疾患。
4、锋针
v 《灵·九针论》“ 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 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锋 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第二节 刺法灸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针法的历史发展
v (一)针具的研制与改进
v 针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金属针、金属 针到现代针灸治疗仪器的过程。非金属针: 砭石(新石器时代)→骨针(山顶洞人文化 时期)→竹针(年代不详)→陶针(仰韶文 化时期)。金属针:青铜针(夏、商、周时 代)→铁针(春秋时代)→金针、银针(汉 代)→不锈钢针(现代)。
(三)针刺手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实用刺法灸法学PPT课件

实用刺法灸法学PPT课件
等。
外科疾病
刺法灸法也可以用于外 科疾病的治疗,如颈椎 病、腰椎间盘突出、关
节炎等。
妇科疾病
女性月经不调、痛经、 乳腺炎等妇科疾病也可 以通过刺法灸法进行治
疗。
儿科疾病
小儿消化不良、腹泻、 营养不良等儿科疾病也 可以使用刺法灸法进行
治疗。
02 刺法
毫针刺法
总结词
毫针刺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刺法,具有刺激柔和、安全有效 的特点。
实用刺法灸法学
目 录
• 刺法灸法简介 • 刺法 • 灸法 • 刺法灸法的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 刺法灸法的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01 刺法灸法简介
刺法灸法的定义与历史
定义
刺法灸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针刺、艾灸等手段刺激人体 特定穴位,以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疾病的方法。
历史
刺法灸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刺法灸法的记 载。随着时间的推移,刺法灸法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多种流派和特色。
体位
患者应该选择舒适的体位,以 便于施术者操作,同时也能让
患者保持放松状态。
施术者的手部卫生
施术者在进行刺法灸法之前, 必须彻底清洁手部,并保持手
部干燥。
施术技巧
施术者应熟练掌握刺法灸法的 操作技巧,确保准确、安全地
施术。
禁忌症
严重出血倾向
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出血倾向, 应避免使用刺法灸法,以免加
重出血。
刺法灸法的分类与特点
分类
根据刺激方式的不同,刺法灸法 可以分为针刺、艾灸、拔罐、刮 痧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 独特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
特点
刺法灸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 著、安全可靠等特点。通过刺激 穴位,能够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刺法灸法学心得体会

刺法灸法学心得体会

刺法灸法学心得体会
刺法和灸法是中医的两种常用治疗方法,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刺法是指利用针灸针或其他工具刺入人体皮肤或肌肉,调节人体内部机能,治疗疾病的方法。

刺法可以帮助调节人体内部机能,缓解病痛,促进身体康复。

灸法是指利用火把或其他工具加热人体皮肤,调节人体内部机能,治疗疾病的方法。

灸法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身体新陈代谢,缓解病痛,促进身体康复。

学习刺法和灸法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1.学习刺法和灸法时,应该先了解它们的原理和作用,然
后再学习实际操作方法。

2.刺法和灸法要求对人体的解剖结构和穴位有扎实的了解
,因此,学习刺法和灸法时,应该同时学习人体解剖结构和
穴位知识。

3.刺法和灸法都是手法技巧要求较高的治疗方法,因此,
学习刺法和灸法时,应该多加练习,提高操作技巧。

4.刺法和灸法都要求对治疗对象的身体状况、病情和治疗
效果进行准确评估,因此,学习刺法和灸法时,应该注意培
养观察能力和评估能力。

通过注意这些点,我们就能够学习刺法和灸法,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方法。

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

第一章●刺法灸法学:是以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刺法、灸法的具体应用方法、操作技术及其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毫针结构:1针尖,是针身的尖端部分,也称针芒,是刺入腧穴肌肤的关键部位。

2针身,是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也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

3针根,是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是观察针身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

4针柄,是用金属丝缠绕成螺旋状,从针根至针尾的部分,是医者持针、行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施用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

5针尾,是针柄的末端部分。

●毫针粗细规格:24号0.45mm,26号0.40mm……32号0.25mm,34号0.22,36号0.20mm。

一般临床26至30号粗细,1到3寸(25-75mm)长度常见。

●针灸常用体位:1仰卧位2俯卧位3侧卧位4仰靠坐位(前额、颜面、颈前、上胸部)5俯伏坐位(头顶、枕项、背部)6侧伏坐位(头颞、面颊、颈侧、耳部)●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

医者以手指在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以取定腧穴地方法,为揣穴。

●揣穴操作方法1指切2按压3分拨4旋转5滚摇揣穴法。

●揣穴临床应用1正确取穴定位2了解局部特征3协助经络切诊。

●针具消毒1高压蒸汽消毒1.0-1.4kg/cm^2,115C-123C度30min以上。

2药液浸泡消毒法,针75%乙醇30-60min,其他2%来苏尔溶液或1:1000升汞溶液1-2小时。

3煮沸消毒法,水沸后再煮15-20min,2%重碳酸钠沸点120度。

●持针法:一操作1两指持针法(短小针具)2三指持针法(较长针具)3四指持针法(长针)4持针身法5两手持针法(长针、芒针)二1保持针体端正坚挺2有助于指力深透3掌握针刺操作的刺激量和针刺的方向深浅。

●押手法:一操作1指按法1)单指押手法2)双指押手法2掌按法二应用1揣穴定位2减轻进针疼痛3辨别得气4减轻组织损伤●进针法:一操作1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进针角度:1直刺法,针体与皮肤成90度角。

刺法灸法学第一份

刺法灸法学第一份

①柴林成刺法灸学名词解释★刺法灸法学:是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刺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其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是针灸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刺法,灸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种针具刺法,特定部位刺法和腧穴特种刺法等。

★刺法:古称“砭刺”,后又称作“阵法”,即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灸法:古称“焫灸”,又称作“艾灸”。

是指采用艾绒等药物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还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方法。

★提插法:是针刺过程中行针的最基本手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得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捻转法:将针身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的平面旋转行针手法,称为捻转法。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刺手持针,紧靠押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短针)★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刺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长针)★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向两边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使针从押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皮肤松)★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得皮肤提起,刺手持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得腧穴,如印堂穴。

(浅)★持针:是医者将毫针保持其端直坚挺、便于操作的方法。

临床通常用右手持针,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最常用的持针方法是三指持针法,主要以刺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如持笔状。

★留针:将针刺腧穴施术后,使针留置穴内一定时间称为留针。

刺法灸法学王燕萍

刺法灸法学王燕萍
1.4 刺法的发展
2、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2.1 灸法的起源
灸法起源于原始社会,在火的发现和应用之 后。火的应用为灸法的创造提供了条件。由于温 热刺激皮肤使人感到舒服,或许由于偶然被火灼 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于是萌发了烧灼可以治病 的念头,并从实践逐步积累经验,这大约就是灸 法的起源。
最初用于灸焫的材料是树枝或柴草,后来在 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艾”在灸焫方面的独特功效。
操作: 针刺得气后,针尖顺其经脉,随而济之
为补法;针尖逆其经脉,迎而夺之为泻法。
3.5 呼吸补泻 ❖ 患者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出针
为泻法。
❖ 患者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出针 为补法。
3.6 开阖补泻 针刺补泻过程中,在出针时按不按压针孔
以区分补泻的操作方法。
《素问·刺志论》:“入实者,左手开针孔也,入虚 者,左手闭针孔也。”
2、出针 出针时,多先以左手拇指、食指按住针
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 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 揉按针孔,以防出血。出针后应嘱患者略作 休息,并应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第四节 针刺宜忌
一、部位宜忌 二、体质宜忌 三、病情宜忌
1、危重证候 五夺、五逆 2、暂时现象 暂时的劳累、饥饿、激动 3、疾病的性质 4、时间宜忌 包括留针的久暂和施针时令
1、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捻转法
2、辅助手法 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四、针刺补泻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
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
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针刺补泻由下面三个方面决定: 1、机体的机能状态 2、腧穴的特性 3、针刺手法
3、针刺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绒是艾叶经加工制成的淡黄色细软的绒状物。用艾绒作施灸材 料有两大优点,
一是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 二是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
艾绒的制作,多于每年阴历3~5月间, 采集肥厚新鲜的艾叶,放置日光下曝晒 干燥,然后放在石臼中,用木杵捣碎, 筛去杂梗和泥沙,再晒再捣再筛,如此 反复多次,就成为淡黄色洁净细软的艾 绒。艾绒按加工(捣筛)程度不同,分 粗细几种等级,临床根据病情的需要而 选用,如施艾炷灸时宜用细艾绒;制艾 卷时多用粗艾绒。

2.艾叶的化学成分
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同时还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溶
醜与离子成分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分 无氮素有机物(主要是纤维质) 含氮素有机物(主要是氮白质)
水分 溶醚成分(其中含挥发油0.02%) 离子成分(包括钾、钠、钙、镁、铝)
百分率(%) 66.85 11.31 8.98 4.42 8.44
艾绒的质量,对施灸的效果有一定影响。 质量好、无杂质、干燥、存放久的效力大,疗效好;反之则差。 劣质艾绒,生硬而不易团聚,燃烧时火力暴躁,易使患者感觉灼
痛,难以忍受,且杂质较多,燃烧时常有爆裂的弊端,散落燃烧 的艾绒易灼伤皮肤,须加注意。
艾绒好坏对比
5.艾绒的贮藏
艾绒以陈久者为佳,其点燃后火力较温和,而新制艾绒内含挥发 性油质较多,灸时火力过强,易伤人肌脉,故古人有用“陈艾” 之说。《孟子》中也记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因艾绒 以陈久为好,故制成后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贮藏。因其性吸水,故 易于受潮,保存不善,则易霉烂虫蛀,影响燃烧。因此,平时应 贮存在干燥之处,或密闭于干燥的容器内存放。比较潮湿的地区, 每年当天气晴朗时要重复曝晒几次,以防潮湿和霉烂。
2.艾条
又称艾卷,是用艾绒为主要成分卷 成的圆柱形长条。
根据内含药物的有无,又分为纯艾 条(清艾条)和药艾条两种。
(二)艾制品
1.艾炷
艾炷是以艾绒为材料制成的圆锥形或圆柱形的小体。 圆锥形艾炷为传统形式,至今仍广泛应用,圆柱形艾炷
为现代生产的新式艾炷。
(1)艾炷的大小
古代多以物比喻,最小者如黍米大,最大者如鸡卵大,常用者如 麦粒、黄豆、蚕豆大。现代分为大、中、小三号。
大号艾炷的高和炷底直径均为1cm,如蚕豆大; 中号艾炷的高和炷底直径均为0.5cm,如黄豆大或半个枣核大; 小号艾炷的高和炷底直径均为0.3cm,如麦粒大。
施灸时,每燃烧一个艾炷即称为1壮。圆柱形艾炷有商品销售, 形似钏钉,也有大小号之分。
艾炷的大小
(2)传统式艾炷的制作
手工制作 艾炷器制作
手工制作法
一般用手捻。根据所制艾炷的大 小来取适量的艾绒,放在桌面上, 用拇、示、中三指一边捏,一边 旋转,把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 锥形小体即成。手工制作艾炷要 求紧实均匀,大小一致。
第三章 灸法
第一节 灸法的概念与特点
一、灸法的概念
灸法是指利用艾叶等易燃材料或药物,点燃后在穴位 上或患处进行烧灼或熏熨,借其温热性刺激及药物的 药理作用,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灸法是针灸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灸法同针法一样, 都是建立在脏腑、经络、臉穴等理论基础上,通过刺 激臉穴来调整经络与脏腑的功能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 用,因而其临床适应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但由于灸 法的刺激因素、作用方式等与针法有着明显的不同, 又有着与针法不同的作用与操作特点,因此,灸法在 临床适应范围的选择上多有侧重。
艾炷器制作
艾炷器由艾炷模、压棒和探针三部分组成,艾炷模多由铜铸或有 机玻璃制成,模上有锥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透至背面。制作时 将艾绒放入艾炷器的空洞中,然后用压棒直插孔内紧压,即成为 圆锥形小体,再用探针从艾炷模背后的小孔中,将艾炷顶出即成。 用艾炷器制作的艾炷,艾绒紧实,大小一致,更便于应用。
艾炷器
3.灸法宜被患者接受,便于自我治疗
除化脓灸外,其他多数灸法无痛苦,无畏惧感,很容易为患者所 接受。又因其操作简便,患者容易掌握而能自我治疗,有利于常 见病的家庭保健和治疗。
第二节 施灸材料
灸法所用的材料,古今均以艾叶加工 制作的艾绒为主,但也常常针对不同 病症采用其他材料施灸。
艾 非艾
一、艾及艾制品
(一)艾、艾叶与艾绒
1.艾
艾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 地均有生长,古时以嶄州产者为佳,特称“嶄艾”。艾在春天抽 茎生长,茎直立,高60~120cm,具有白色细软毛,上部有分枝。 茎中部的叶呈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分裂,裂片椭圆 形至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有不规则的锯齿,表面深绿色,有腺 点和极细的白色软毛,背面布有灰白色绒毛,7~10月开花。瘦 果呈椭圆形,艾叶有芳香型气味。艾产于各地,便于采集,价格 低廉。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针灸临床所应用。
3.艾叶的性能
艾叶气味芳香,味辛、微苦,性温热,具纯阳之性。古人认为, 艾叶“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血气,逐寒湿,暖 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 除百病”(《本草从新》)。说明用艾叶作为施灸材料,有通经 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多方面的作用。
4.艾绒的制作
二、灸法的特点
1.灸法擅长治疗虚寒病症和预防保健
灸法的临床治疗范围十分广泛,可应用于寒、热、虚、实多种类 型的疾病。由于灸法对穴位或患处产生的温热性的刺激,所以一 般认为其温补的作用比针法好,因此,灸法常用于寒证、虚证及 预防保健。
2.灸法有特殊功效,可补针、药之不足
针法、灸法和中药疗法,各具特点,又各有其局限性。许多疾病在用针 刺或中药后,无效或疗效不明显的情况下,用灸法往往能取得较好效果。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和《医学入门》所说的 “凡病药之不及,针所不到,必须灸之”,即概括了灸法在临床上的应 用价值。如临床上单纯采用灸法或配合针刺的其他疗法,治疗风湿性关 节炎、风湿性肌纤维炎、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 管哮喘等,有显著的疗效。另外,灸法的种类很多,每一种灸法各具所 长,有些灸法还为专病而设,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