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资料

合集下载

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

概论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刺法灸法学具有理论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刺法灸法学作用:①针灸感应是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针灸的临床感觉和反应,古称得气或气至。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云:“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使能求愈。

”②刺法灸法影响腧穴主治作用:采用不同的刺灸方法,施以不同角度、方向、深度的针刺,实施不同的补泻手法作用于同一腧穴可产生不同的主治功用。

如常规针刺足三里可调节肠胃功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若采用化脓灸则有提高免疫力之效。

针刺泻神脉、补照海可治失眠,针刺泻照海、补申脉可治疗嗜睡。

③刺法灸法学规范了针灸临床操作技术。

砭石是最原始的医疗工具,又称针石、鑱石,最早用于切割脓疡、刺泻瘀血。

从砭石发展到九针是刺法史上的重要变革,也是刺法形成的标志。

刺法发展:①《内经》中已总结出较为完善的刺法体系,其中最重要的针刺技术是毫针的进针、行气和补泻手法。

在此法方面提到了五刺、九刺、十二刺等刺法。

②《难经》提出营卫补泻,并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调的重要性。

③元·窦汉卿·《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明·陈会·《神应经》提出“催气手法”;《金针赋》中记载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并对“烧山火”和“透天凉”作了系统论述;杨继洲·《针灸大成》集明以前针刺手法之大成,提出“刺有大小”、“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下手八法”。

现存文献中关于针灸最早的记载,当属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另《脉法》、《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先秦时期的医著。

灸法形成:《灵枢·官能》提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刺法灸法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刺法灸法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阅读感受
这本书在突出实用性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它将已经制定的针灸操作国家标 准及国际标准纳入教材,并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对针灸技术操作进一步规范。这 些内容对于我们这些学习者来说,不仅提供了权威的参照标准,也为我们日后的 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感受
《刺法灸法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是一本兼具传 承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优秀教材。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针灸学的历史全貌,也 为我们揭示了针灸学的现代面貌。我坚信,这本书对于我们学习和掌握针灸技术, 提高临床实践水平,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精彩摘录
这句话对刺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其定义、种类和操作要领,为读者提 供了更全面的了解。
精彩摘录
“灸法是通过燃烧艾叶或其他药物来刺激穴位的治疗方法。它具有温通经络、 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和保健。”
精彩摘录
这句话对灸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其操作方法、功效和应用范围,使读 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灸法的应用。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刺法灸法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精彩摘录 《刺法灸法学》是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涵盖了针灸学的理 论、技术与实践等方面的内容。在“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这本书对刺法灸法学 的知识进行了全面更新和升级,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的核心内容。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句话强调了针灸治疗的人文关怀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提醒读者在实践 中注重患者的感受和需求。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刺法灸法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读后感 在深入学习《刺法灸法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之 后,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在坚持传承性方面做得很好,还在体现创新性和突 出实用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亮点。

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

1.刺法灸法学是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刺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其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2.刺法灸法学具有技能训练和临床应用两方面特点。

针具的起源:砭石是最早的针。

3.九针:①镵针。

长1.6寸,针头大而针尖锐利,用于浅刺泄热;热在头者。

②员针。

长1.6寸,针身粗大,针尖呈卵圆形,用于按摩皮肉。

③锋针。

长1.6寸,针身为三棱形,针锋三面有口,痈热痼疾。

用于刺络放血④员利针。

长1.6寸,圆而且锐,针身中部微粗,用于治疗急性痹证⑤提针。

长3.5寸,针身粗大而尖圆如黍粟,用于按脉候气,治疗脉气虚少者。

⑥大针。

长4寸,针身粗,针锋微圆,用于关节水肿⑦铍针。

长4寸,宽2.5分,形如剑锋,用于排脓放血,治疗痈肿。

⑧毫针。

长1.6寸或3.6寸,针身较细,针尖如蚊虻的口器一样尖锐,用于治寒热痹痛在经络者,能扶正祛邪⑨长针。

长7寸,针身较大,针锋锐利,用于病变位置较深的痹证,又称芒针。

4.我国第一部灸疗专著《曹氏灸方》5.《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了化脓灸法《内经》:徐疾、呼吸、开阖补泻等“泻者迎之,补者随之”《难经》:营卫补泻,提插补泻窦汉卿《针灸指南》:首先提出十四字手法泉石心《金针赋》:用十四字加以总结继承 / 首先烧山火,透天凉等“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杨继洲《针灸大成》首先提出“刺有大小”“十二字手法”“下手八法”/“平补平泻”和“大补大泻”的区别6.毫针的构成——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7.临床常用的毫针规格是根据针身的直径和长度(长短和粗细)来确定的。

号大针细,临床8.常用26~32号(0.45~0.32mm 1~3寸(25~75mm)9.毫针的选择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腧穴所在的部位,来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10.毫针的操作训练:纸垫练针法、棉团练针法、守神练针法、自身练针法、相互练针法。

11.选择体位以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便于取得适宜针感和较长时间留针不疲劳为原则。

古代医籍论刺灸-刺法灸法学

古代医籍论刺灸-刺法灸法学
第八章 古代医籍论刺灸法
第一节 《黄帝内经》论刺灸法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论述医学内容的典籍,创立了 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灵枢》,又名《针经》,论述了九针及各种针刺补 泻法、针刺得气、守神等,形成了我国针灸早期的基 础理论。
(8)长针
比象于八风。自然界的风来自八方,好比人身之气流行在四肢八节一 样。特别是四季八个节气中所出现的虚风,这八种风伤害人体,大都 是侵入到体内的骨缝、腰脊关节和媵理之间,而成为邪气深着的痹证。 所以,为了适应治疗这种病症,针的式样必须为针身长,针尖锋利, 模仿棊针(古代的针名,《医学大辞典》注:“棊,极也,言极长 也。”)的式样制成,长7寸。因其针尖锋利,而针身细薄,故主治邪 气深着、日久不愈的痹证。凡病在内部深层的疾患,可以取用长针, 这种针可以用来祛除风邪。
一、论九针
九针是古代九种针形的统称。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载:“九针 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日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 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 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 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 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 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 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 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但《黄帝内经》未绘九针图形,至宋代《济生拔萃》方初绘九针图。
(5)铍针

(完整word版)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非常全面)

(完整word版)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非常全面)

一、单选题◆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决定毫针规格的部位是:针身◆药物消毒法,常用什么浓度的酒精浸泡,浸泡时间通常为:75%、30-60分钟◆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

◆下面那种灸法属于非艾火类的灸法:天灸.◆全面总结上古以来的刺法与补泻手法的书籍是:《内经》◆针刺的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捻转法◆最早的拔罐法所用的“罐”是:兽角◆最早强调双手配合操作书籍为:《难经》◆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一般进针角度为45º时称斜刺◆如在临床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针时最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立即停止再针刺并将针拔出◆“得气”又称气至◆针下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以调节逆乱的气机,用于临床一时性的气血逆乱、经气失调,虚实不明显的病症的针刺方法为:平补平泻法◆在针刺过程中,病人感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心慌心悸,恶心欲吐,面苍肢冷,脉微细。

此称:晕针◆当出针后,局部出血青肿明显时,下面那种处理方法是正确的:先冷敷,再热敷◆当病人在针刺过程中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末端放射,甚至引起肢体瘫痪时,说明针刺:刺伤了脊髓◆属于瘢痕灸的是:化脓灸◆雷火针属于:药条实按灸◆属于针法与灸法相结合的方法是:温针灸◆观察毫针刺入的深度及提插幅度的部位是:针根◆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下面那种刺法不属于《内经》的浅刺法:短刺◆捻转补泻法的补法为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当针下得气后,用特定的方法使针感向病所传导扩散的方法称:行气法◆临床一般病症的毫针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在针刺过程中出现行针或出针困难,如果强行操作,病人感到疼痛难忍,此称滞针◆为防止“煮沸消毒法”对针具的损耗常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钠配成…2%的重碳酸钠溶液◆纸垫练针的主要内容为:指力和捻针法◆一般进针角度为15º时称:横刺◆应用刺激性中药贴敷穴位引起局部发泡的方法称:天灸◆属于直接艾灸的方法是:A雀啄灸◆穴位注射在操作时最重要的步骤是:针下得气后,回抽一下无血,再将药液推入◆下列哪种方法属于行针的基本手法:提插法◆下面那种规格是临床最为常用的规格:长25─75mm 粗28─32号◆针刺留针时,以针为中心进行拔罐的方法称:针罐法◆凡是能使机体亢进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针刺手法称:泻法◆毫针的规格是指:针身粗细和长短◆纸垫练针的主要内容为:指力和捻针法◆《内经》当中的先直刺入深处,然后退至浅层,再分别向两傍斜刺,形如鸡爪,治疗与脾相关的肌肉病症刺法是合谷刺◆进针后,先直刺提插捻转6数,得气后,将针斜向病所,令患者深吸气,使气至病所,可以止痛的方法是:运气法◆内经》当中的呼吸补泻法的补法特点是:患者呼气时进针运针,吸气时退针出针◆刺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针灸医生在针刺之前,用手指在穴位处循按、揣摸,找出指感强烈的穴位。

刺法灸法学概论

刺法灸法学概论
认识针灸1掌握毫针的基本结构2掌握毫针的检查3掌握针刺前准备工作4了解针灸技术发展简史刺法灸法学的定义刺法灸法学是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刺法灸法的具体应用方法操作技术及其基本原理的一门学针灸要取得疗效正确地选取穴位是基础正确而熟练的刺法灸法操作是关键
认识针灸
教学目标
1、掌握毫针的基本结构 2、掌握毫针的检查 3、掌握针刺前准备工作 4、了解针灸技术发展简史
生医疗事故。
1.合谷 Hegu(LI 4)** 原穴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
腧 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1.本经过的肢体病症:肩臂肘腕
穴 疼痛,指端麻木,半身不遂,痹证,痿证,肩 凝等证。 2.头面五官病症:头痛,眩晕、目赤 肿痛,雀盲,鼻衄,鼻渊,牙痛,牙关紧闭, 痄腮,面肿,面疔,口眼歪斜,耳聋,耳呜, 咽喉肿痛,失音等。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
8.外关 肘Wai尖gu的an连(S线J 上5)*,* 腕本背横

经脉络穴,八脉交经纹之(会间上)。穴2之寸一,,尺交骨阳与维桡骨

[定位] [主治]
外感,热病
1、阳维脉病症 上肢疼痛、不遂、
2、循行部位目病。赤肿麻痛木,。耳鸣,耳聋,
3、五官病
鼻衄,牙痛。
4、胁肋疼痛,瘰疬。
壮或10-15分钟。
21
3.手三里 Shousanli(LI 10)** [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
腧 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穴 [刺灸法] 直刺1.2~0.8寸,可灸3-7壮
或5-20分钟。
22
4.尺泽 Chize(LU 5)合穴**、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
腧 陷处,微屈肘取之。 [主治] 1、肺的实证:咳嗽、气喘、胸

刺法灸法(293页)

刺法灸法(293页)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 2021/5/162 021/5/16May 16,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 21/5/16202 1/5/16 2021/5/162 021/5/16
(二)刺法的形成
1 从砭石到九针是针具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 2 九针的形成是刺法形成的标志。
理论学习技能训练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刺激经络腧穴调整机体功能状态针灸技术作用部位刺激强度感应性质疗效原理以机械刺激为主适用于大多数病症以温热刺激和药性作用为主主要用于寒证用于青壮年湿热刺激较弱作用于十二皮于老人小儿体弱者针刺艾灸三棱针皮肤针医疗实践的需要针具的创新材料工艺的改进刺法的历史砭石最原始的医疗工具切割脓肿刺泻瘀血针刺放血疗法
疾病性质宜忌
★病情有寒热虚实等的不同,临床上应辨证施治。 一般情况下:表证者宜浅刺,表寒者可用温
针,表热者应疾出针。里证者宜深刺,里寒者可用 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虚证者用补法,虚寒者宜 少针,虚热者可多针。实证者用泻法,表实者宜浅 刺,里实者可深刺。寒证者宜深刺,久留针。热症 者宜浅刺,疾出,并可刺出血。
(三)刺法的发展
★清代中叶以后,针灸医学渐趋衰落,针刺 手法发展缓慢。 ★20世纪50年代以后,针刺技术有了很大 发展,手法研究也步入了一个新时期。
总结出许多特色针法。 传统针刺手法受到应有的重视。 针刺疗法结合物理和药物注射等方法建立了新技术。 以特定部位为选穴范围的针法有了大发展。
二、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以温热 刺激和药 性作用为 主,主要 用于寒证、 虚证
放血刺 激强,作 用于浅表 血络,适 用于青壮 年、湿热 证
➢针刺
➢艾灸 ➢三棱针
刺激较 弱,作用 于十二皮 部,尤宜 于老人、 小儿、体 弱者

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毫针部分选择填空1、单手进针法又称为指压法2、斜刺:①肌肉浅薄处;②内有重要脏器3、平刺:①皮薄肉少的穴位(如头部穴位)4、针刺需气至病所,得气为度。

春夏、阳证、新病、男性宜浅刺,秋冬、阴证、久病、女性宜深刺。

5、若不得气则可:纠偏、候气、益气。

6、影响补泻效果的因素:机体的功能状态、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针具及手法7、针细则留针长、针粗则留针短、留针期间不可变化体位、留针一般20~30min8、断针最容易发生在针跟。

9、发生血肿时,应先冷敷止血,再热敷。

10、气胸最易发生的穴位:天突、定喘、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膈关、膏肓、肩贞、幽门、神藏、神封、云门、中府、大包、缺盆、期门、颈臂、肩井、曲垣、魂门、辄筋名词解释1、刺手: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示、中三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2、压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压手。

3、治神:这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

4、守神:这是要求医生在针刺治疗中,集中精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感觉和观察患者的反应。

5、晕针: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其实质是一过性脑供血不足。

发生晕针现象时,应立即起针,让患者平卧,给温开水或糖水。

医者在行针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神色,询问其感受,以防发生晕针。

问答1、什么是得气?得气,古称:“气至”,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个方面判定,即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反应和医者刺手下指的感觉。

当得气时,患者在针刺部位有酸麻重胀等自觉反应,有事还会出现冷、热、痒、痛。

抽搐、蚁行等感觉。

而同时,医者的刺手也可体会到针下沉、重、紧、涩活针体颤动等反应。

若未得气,患者无特殊感言,医者刺手感觉针空松虚滑。

正如《标幽赋》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灸法-刺法灸法学

灸法-刺法灸法学
艾绒是艾叶经加工制成的淡黄色细软的绒状物。用艾绒作施灸材 料有两大优点,
一是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 二是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
艾绒的制作,多于每年阴历3~5月间, 采集肥厚新鲜的艾叶,放置日光下曝晒 干燥,然后放在石臼中,用木杵捣碎, 筛去杂梗和泥沙,再晒再捣再筛,如此 反复多次,就成为淡黄色洁净细软的艾 绒。艾绒按加工(捣筛)程度不同,分 粗细几种等级,临床根据病情的需要而 选用,如施艾炷灸时宜用细艾绒;制艾 卷时多用粗艾绒。

2.艾叶的化学成分
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同时还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溶
醜与离子成分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分 无氮素有机物(主要是纤维质) 含氮素有机物(主要是氮白质)
水分 溶醚成分(其中含挥发油0.02%) 离子成分(包括钾、钠、钙、镁、铝)
百分率(%) 66.85 11.31 8.98 4.42 8.44
艾绒的质量,对施灸的效果有一定影响。 质量好、无杂质、干燥、存放久的效力大,疗效好;反之则差。 劣质艾绒,生硬而不易团聚,燃烧时火力暴躁,易使患者感觉灼
痛,难以忍受,且杂质较多,燃烧时常有爆裂的弊端,散落燃烧 的艾绒易灼伤皮肤,须加注意。
艾绒好坏对比
5.艾绒的贮藏
艾绒以陈久者为佳,其点燃后火力较温和,而新制艾绒内含挥发 性油质较多,灸时火力过强,易伤人肌脉,故古人有用“陈艾” 之说。《孟子》中也记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因艾绒 以陈久为好,故制成后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贮藏。因其性吸水,故 易于受潮,保存不善,则易霉烂虫蛀,影响燃烧。因此,平时应 贮存在干燥之处,或密闭于干燥的容器内存放。比较潮湿的地区, 每年当天气晴朗时要重复曝晒几次,以防潮湿和霉烂。

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
第一章 第一节 刺法灸法学概述
一、刺法灸法学定义: 刺法灸法学,是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 目的的刺法、灸法的具体应用方法、操作技 术及其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 刺法又称针法,而刺法的意义较广,是指 采用不同针具或非针具,刺激人体的一定部 位(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以调整阴阳、 防治疾病的方法; 灸法,是指采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 炷或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 采用其他光、电等刺激体表一定的部位,以 起防治疾病作用的方法。
四、刺法灸法在针灸学术 中的地位
1、 正确取定腧穴是针灸施术的基础 2、针灸感应的获得,是提高临床疗效 的关键 3、不同的针灸方法,可影响腧穴的主 治功能 4、针灸处方,以穴位和刺灸法为主要 内容
第二节 刺法灸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 针法的历史发展 (一)针具的研制和进展 1. 砭石的应用 2. 九针的创制 (二)、 针刺手法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内经》《难经》奠定了针刺手法的基础 2. 针刺手法在金元明时期的昌盛发展
5.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家制定 了发展中医的政策,中国针灸事业出 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2006年, 国家科技部对针灸学研究给予大力支 持,设立了973计划和“十一五”科技 支撑计划针灸专项,针灸适宜病证研 究等一批针灸项目获得资助,这将有 力地促进针灸学科的发展。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专题深入地总结 古代针灸文献,比较广泛的一种病一种病地进 行针灸临床总结,并开展实验研究和针刺对各 系统、各器官功能的影响,研究针灸的基本作 用。 70年代以来,从外科手术学、麻醉学、 神经解剖学、组织化学、痛觉生理学、生物化 学、心理学、医学电子学等多方面,开展针麻 的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又以研究循经感传为 契机,从不同角度研究经络现象及其实质,腧 穴与脏腑相关等理论问题。

(完整word版)刺法灸法学重点(大神总结)

(完整word版)刺法灸法学重点(大神总结)

刺法灸法重点整理1.刺法、灸法、灌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略)2.古代的九针名称、应用及治疗作用。

名称应用治疗作用第一鑱针浅刺皮肤泻阳分邪气、泄热第二圆针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的病症第三鍉针按压经脉外部(按脉勿陷)而令邪出治虚弱者第四锋针刺出血(即三棱针)治痈热、痼疾第五铍针切开排脓治痈肿已成脓者第六圆利针锐利粗针,用于速刺治暴痹急性病症第七毫针应用广泛,用治寒热痛痹扶正驱邪,治疗常见病症第八长针用于肌肉肥厚处治深邪远痹第九大针用于针刺放水治关节积液3.局部多针刺法傍针刺法:在病变局部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傍针刺法。

适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痹症和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纤维组织炎、腰背痛、足跟痛、腰椎增生症等。

(所谓治留痹久居)齐刺法: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寒湿久居、痛点固定、压痛明显、范围较小,而又缠绵不愈的痹症和疼痛。

(所谓治寒气小深、痹气小深者)扬刺法:是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气血闭阻所致的疼痛、麻木、局部肿胀,而病变范围较大、病位浅表者。

适用于风湿痛、皮神经炎、软组织损伤等。

(所谓治寒气大博)围刺:是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

临床用于局限性肿块、结节、麻木、疼痛。

4.病位深浅刺法(刺皮、刺肉)毛刺、直针刺和半刺——刺皮之法分刺、合谷刺及浮刺——刺肉之法恢刺和关刺——刺筋之法短刺和输刺——刺骨之法直针刺法: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直刺法: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90°角。

5.眼部腧穴针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承泣、睛明、球后等眼部腧穴针刺时做到:①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②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o.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

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

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

、单选题♦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决定毫针规格的部位是:针身♦药物消毒法,常用什么浓度的酒精浸泡,浸泡时间通常为:75%、30-60 分钟♦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

♦下面那种灸法属于非艾火类的灸法:天灸.♦全面总结上古以来的刺法与补泻手法的书籍是:《内经》♦针刺的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捻转法♦最早的拔罐法所用的“罐”是:兽角♦最早强调双手配合操作书籍为:《难经》♦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一般进针角度为45o时称斜刺♦如在临床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针时最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立即停止再针刺并将针拔出♦“得气”又称气至♦针下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以调节逆乱的气机,用于临床一时性的气血逆乱、经气失调,虚实不明显的病症的针刺方法为:平补平泻法♦在针刺过程中,病人感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心慌心悸,恶心欲吐,面苍肢冷,脉微细。

此称:晕针♦当出针后,局部出血青肿明显时,下面那种处理方法是正确的:先冷敷,再热敷♦当病人在针刺过程中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末端放射,甚至引起肢体瘫痪时, 说明针刺:刺伤了脊髓♦属于瘢痕灸的是:化脓灸♦雷火针属于:药条实按灸♦属于针法与灸法相结合的方法是:温针灸♦观察毫针刺入的深度及提插幅度的部位是:针根♦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 行针法.补泻法. 留针法及出针法♦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下面那种刺法不属于《内经》的浅刺法:短刺♦捻转补泻法的补法为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当针下得气后,用特定的方法使针感向病所传导扩散的方法称:行气法♦临床一般病症的毫针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在针刺过程中出现行针或出针困难,如果强行操作,病人感到疼痛难忍,此称滞针♦为防止“煮沸消毒法”对针具的损耗常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钠配成…2%的重碳酸钠溶液♦纸垫练针的主要内容为:指力和捻针法♦一般进针角度为15o时称:横刺♦应用刺激性中药贴敷穴位引起局部发泡的方法称:天灸♦属于直接艾灸的方法是:A雀啄灸♦穴位注射在操作时最重要的步骤是:针下得气后,回抽一下无血,再将药液推入♦下列哪种方法属于行针的基本手法:提插法♦下面那种规格是临床最为常用的规格:长25—75mm粗28—32号♦针刺留针时,以针为中心进行拔罐的方法称:针罐法♦凡是能使机体亢进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针刺手法称:泻法♦毫针的规格是指:针身粗细和长短♦纸垫练针的主要内容为:指力和捻针法♦《内经》当中的先直刺入深处,然后退至浅层,再分别向两傍斜刺,形如鸡爪,治疗与脾相关的肌肉病症刺法是合谷刺♦进针后,先直刺提插捻转6数,得气后,将针斜向病所,令患者深吸气,使气至病所,可以止痛的方法是:运气法♦内经》当中的呼吸补泻法的补法特点是:患者呼气时进针运针,吸气时退针出针♦刺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针灸医生在针刺之前,用手指在穴位处循按、揣摸,找出指感强烈的穴位。

中国医学 针灸推拿 刺法灸法学

中国医学 针灸推拿 刺法灸法学
v 因为燃艾没有明火,不会烫伤皮肤,燃烧持久而且渗透力 强,所以成为主要的施灸材料。灸法在古代又叫“ 火法” 和 “ 攻法” 。
v (二)灸法的盛行
v 1.先秦灸法
v 春秋战国时期,灸法广泛运用,诸子百家的著作多 次提到了艾灸。《庄子·盗跖篇》:“ (孔)丘所谓无 病而自灸也。”
v 《孟子·离娄篇》:“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 年之艾。”
形状:长一寸六分,针身圆柱形,针头卵圆形, 后人称“ 圆头 针” 。
用途::揩摩体表,不伤肌肉。 治疗作用:主治分肉间的邪气。能疏泄分肉间的气血。 按:后发展为按摩器械。
3、 针
v 《灵.九针论》“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 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 邪气独出。”
v 形状:长三寸半,针头如黍粟形,圆而微尖。 v 用途:按压经脉外部而令邪出。(经脉、腧穴)不能深入
(按脉勿陷) v 治疗作用:流通气血,使正气充实,邪气排出。主病在脉,
气少,当补者。(治虚弱者) v 按:近人称“ 推针” ,为按压穴位的用具。主治脉络疾患。
4、锋针
v 《灵·九针论》“ 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 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锋 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第二节 刺法灸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针法的历史发展
v (一)针具的研制与改进
v 针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金属针、金属 针到现代针灸治疗仪器的过程。非金属针: 砭石(新石器时代)→骨针(山顶洞人文化 时期)→竹针(年代不详)→陶针(仰韶文 化时期)。金属针:青铜针(夏、商、周时 代)→铁针(春秋时代)→金针、银针(汉 代)→不锈钢针(现代)。
(三)针刺手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

第一章●刺法灸法学:是以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刺法、灸法的具体应用方法、操作技术及其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毫针结构:1针尖,是针身的尖端部分,也称针芒,是刺入腧穴肌肤的关键部位。

2针身,是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也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

3针根,是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是观察针身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

4针柄,是用金属丝缠绕成螺旋状,从针根至针尾的部分,是医者持针、行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施用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

5针尾,是针柄的末端部分。

●毫针粗细规格:24号0.45mm,26号0.40mm……32号0.25mm,34号0.22,36号0.20mm。

一般临床26至30号粗细,1到3寸(25-75mm)长度常见。

●针灸常用体位:1仰卧位2俯卧位3侧卧位4仰靠坐位(前额、颜面、颈前、上胸部)5俯伏坐位(头顶、枕项、背部)6侧伏坐位(头颞、面颊、颈侧、耳部)●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

医者以手指在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以取定腧穴地方法,为揣穴。

●揣穴操作方法1指切2按压3分拨4旋转5滚摇揣穴法。

●揣穴临床应用1正确取穴定位2了解局部特征3协助经络切诊。

●针具消毒1高压蒸汽消毒1.0-1.4kg/cm^2,115C-123C度30min以上。

2药液浸泡消毒法,针75%乙醇30-60min,其他2%来苏尔溶液或1:1000升汞溶液1-2小时。

3煮沸消毒法,水沸后再煮15-20min,2%重碳酸钠沸点120度。

●持针法:一操作1两指持针法(短小针具)2三指持针法(较长针具)3四指持针法(长针)4持针身法5两手持针法(长针、芒针)二1保持针体端正坚挺2有助于指力深透3掌握针刺操作的刺激量和针刺的方向深浅。

●押手法:一操作1指按法1)单指押手法2)双指押手法2掌按法二应用1揣穴定位2减轻进针疼痛3辨别得气4减轻组织损伤●进针法:一操作1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进针角度:1直刺法,针体与皮肤成90度角。

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

3.《内经》九针
九针指九种不同形制和用途的金属针具。《内经》多篇论述了九针的形制与用途(《灵枢》:官针、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素问》:针解篇等)。现将《内经》九针介绍如下(图1-1):
①镵针
镵为古代犁头形状,头大末锐,类似于箭头。
形状:长1.6寸;形如箭头,头大末锐。
用途:浅刺皮肤,泻阳分邪气,泻热。
部位刺法比较成熟的是耳针、头针、腕踝针,此外,还有眼针、面针、鼻针、手针、足针、背针、腹针等。
人们习惯把在周身腧穴(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上施针治疗者称为“大针灸系统”;在某些特定部位(如耳穴、头穴线)上施针治疗者称为“微针系统”。对微针系统的研究,是刺法灸法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四)腧穴特种技术
2.三棱针等刺法的针刺技术
三棱针:放血,挑刺
皮肤针:叩刺皮肤
皮内针:埋针
鍉针:按压穴位勿入,调养脉气
火针:烧针刺入
芒针:深刺,透穴
此外,成都还有杵针,广西壮族还有陶针等刺法。
(二)灸法技术
1.艾灸法
以艾绒为施灸材料的灸法。包括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内容,临床常用。
现代的皮肤针刺法,便由镵针发展而来。
②圆针
形状:长1.6寸;针身圆柱形,针尖卵圆。
用途:按摩体表分肉之间,治分肉间邪气。
分肉:指皮下脂肪(白肉)与肌肉(赤肉)之间赤白相分处。圆针是一种浅表按摩的工具,可治疗浅表软组织损伤等病症。
③鍉针
形状:长3.5寸;针头如黍粟状,圆而微尖。
用途:按压经脉勿陷,补正气,泻邪气。
换句话说,刺法灸法学是研究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其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论♣砭石:东方 / 九针: 南方 / 灸:北方,灸师:唐代。

♣九针的名称镵(皮肤针)/圆/鍉/锋(三棱针)/铍/圆利/毫/长(芒针)/大(火针)* 《内经》:徐疾、呼吸、开阖补泻等“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难经》:营卫补泻,提插补泻* 窦汉卿《针灸指南》:首先提出十四字手法♣泉石心《金针赋》:用十四字加以总结继承 / 首先烧山火,透天凉等“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杨继洲《针灸大成》首先提出“刺有大小”“十二字手法”“下手八法”/“平补平泻”和“大补大泻”的区别* 灸法的历史:《曹氏灸方》七卷为最早的灸法专著。

三、名词解释.1 揣穴:为了求得定位准确,可用手指指甲在所选腧穴处按压,揣摸,以探求病人的感觉反应,这种取定穴位的方法,称为揣穴。

2押手:辅助针刺或按压针刺部位的手3 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感应,或调节针感强弱,或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扩散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4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或沿皮肤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适于皮肉浅薄处穴位,如头面部。

5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施行均匀、平和的行针动作6动留针法:是针刺入腧穴后,在留针过程中间歇进行行针操作、施以各种手法的方法,称为动留针法7晕针: 针刺过程中的晕厥现象,称为晕针6闪罐法: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

7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催气方法。

8天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的治疗方法。

9得气:又称气至,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现代也称针感。

10角法11导气法12横透法13砭石14温针灸: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又称针柄灸。

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

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

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

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15刺手: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临床上一般为右手18麦粒灸:用麦粒大小的艾炷施行的艾炷灸19静留针:毫针刺入腧穴后,让其自然地留置一段时间,期间不再施行任何针刺操作手法。

20飞法:针后不得气或者得气较弱者,用拇指与食、中指捏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一捻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21壮:每烧一个艾柱即称一壮。

22间接灸:将艾炷与皮肤之间隔着某种药物或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23温和灸: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2~3cm左右距离,使患者有温热而无灼痛的一种方法。

四、问答题◆何谓得气?因素。

答:得气指毫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提插、捻转行针,针刺部位产生的经气感应。

古代文献称为“气至”,现在多称为“针感”。

因素1患者的功能状态2取穴的准确性3针刺的角度和深度4行针手法5医者治神6环境因素◆刺激量◆烧山火的造作要领及主治病因◆双手进针手法有几种及适用于那种情况◆针刺取体位的原则及常用的体位有哪几种1常用体位(6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座位/俯伏座位/侧伏座位)2)选择体位原则病人舒适,能够长久留针/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医生操作方便/扎针后,不会被别人碰倒◆决定针刺补泻的主要因素试述针刺补泻效果产生的决定因素。

答:(1)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这是针刺对机体具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的基础,是决定针刺补泻效应的基础,是决定性因素,是事物的内因。

(2)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人体的许多穴位具有一定的产生虚实效应的特性。

有些穴位偏于补,具有强壮补益作用。

有些穴位偏于泻,具有祛邪泻实作用。

(3)各种针刺补泻手法。

◆电针波形及适应症◆耳穴的分布规律: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①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②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③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耳轮体部;④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⑤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⑥与胸腔相应的部位在耳甲腔;⑦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

◆理解灸之生熟◆晕针的表现及处理症状: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心慌心跳,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弱;重者神志昏迷,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呼吸微弱,二便失禁,血压下降,脉微欲绝。

处理:①医生立即停针、拔针。

②让患者平卧、保暖,夏季通风,饮温开水和糖开水。

③针刺或指掐患者人中、合谷、内关、涌泉、足三里、中冲等穴,或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穴。

④必要时采用现代急救处理。

◆针刺角度和深度有何关系◆天突穴的操作机注意事项◆针刺中极穴的操作机注意事项◆针刺睛明穴的操作及注意事项◆隔姜灸的操作及适应症:1操作:厚约0.3cm的生姜片,用针扎孔数个,放置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

若病人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

每次5-10壮。

2作用温中、祛寒、止呕、解表,感冒、呕吐、腹痛、泄泻。

◆隔蒜灸如何操作机适应症1操作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每次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

2作用消肿、拔毒、散结、止痛,痈疽疮疖,肺痨、腹中积块等。

◆非化脓灸是什么,如何操作1(无瘢痕灸):用麦粒大的艾炷直接在腧穴上施灸,灸后不引起化脓的方法(麦粒灸)2操作◆皮肤针应用时的叩刺部位:- 循经叩刺:指沿着与疾病有关的经脉循行路线叩刺,督脉和膀胱经、三阴、三阳经。

- 穴位叩刺:选取与疾病相关的穴位叩刺,背俞穴、夹脊穴、特定穴、阳性反应点。

- 局部叩刺:病变局部叩刺。

2.毫针基本操作技术2.1 毫针的结构和规格: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2.3 针刺前的准备♣1)常用体位(6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座位/俯伏座位/侧伏座位)♣2)选择体位的注意事项病人舒适,能够长久留针/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医生操作方便/扎针后,不会被别人碰倒* 揣穴:医者以手指在腧穴进行揣摸,按压,以取定腧穴的方法。

(治切)(按压)(分拨)(旋转)(摇滚)(升降)(摇滚升降)揣穴法。

2.3.3 ♣消毒法1)针具器械消毒①高压蒸汽灭菌法:将针具用布包好,放在高压蒸气锅内,在1.0-1.4kg/cm2的压力,115-123度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灭菌。

②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

/ 针和针具均泡在2%来苏尔溶液或1:1000升汞溶液1-2小时后擦干后使用。

③煮沸消毒法:将针具用纱布包扎后,放入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锅内,进行煮沸。

一般在水沸后再煮20-30分钟。

2.4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刺手、押手的概念:临床常用右手持针行针,刺手。

/ 临床常用左手按压爪切穴位,押手。

* 押手法:用手按压、循摄穴位皮肤和相关经脉,以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方法。

♣进针法的分类以速度分:速刺法-插入法/弹入法/捻入法;缓刺法-缓慢捻进法/飞入法以方法分:双手进针法(爪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单手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行针的概念:针刺入腧穴后所行使的各种针刺手法,在针刺过程中通过此手法产生针感,得气,调控针感。

* 基本手法:提插、捻转、平补平泻* 提插:上提下插,适当深度,一定幅度,反复操作。

* 捻转:左右均为旋转,适当深度,一定角度,来回捻转,反复操作。

* 留针法:针刺得气后,把针留置穴内停留一段时间,再出针的方法。

(静/动留针法)* 候气:进针至穴内一定深度后,可静以留针或催其气至。

3.1 临床常用刺法3.1.1.透刺法的概念,种类、方法:透刺法:一针透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穴位,治疗疾病的针刺方法,分为直透法(内关透外关)、斜透法(阳陵泉透足三里)、横透法(地仓透颊车)。

3.1.2 局部多针刺法(多针刺法)的概念,种类(4种)在病变局部用多支毫针刺入的方法,可加强针感和刺激量,提高临床疗效(傍针/齐/扬/围刺法)傍针刺法:1+1(斜)痛症、痹症/齐刺法:1+2(左右)压痛明显、范围较小(网球肘)/扬刺法:1+4(上下左右)范围较大、病位浅表者/ 围刺法:多+ 局限性肿块、结节。

3.1.3 病位深浅刺法(刺皮之法/ 刺肉之法/ 刺筋之法/ 刺骨之法)1)毛刺、直针刺和半刺法–刺皮之法2)分刺、合谷刺及浮刺–刺肉之法3)恢刺和关刺–刺筋之法4)短刺和输刺–刺骨之法* 直针刺法:先夹持捏起穴两旁皮肤,使其隆起,持针沿皮刺入。

* 半刺法:短毫针迅速浅刺透皮,不得损伤血络,肌肉,迅速出针而不留针。

* 合谷刺法:用1支毫针,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刺,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使穴内针刺痕迹成鸡足状。

* 恢刺法:用毫针从受损肌腱旁斜刺进针,捻转提插行针,将针提至皮下,配合关节屈身活动。

* 关刺法:用毫针直刺进针,刺入肌肉附着于关节处的压痛点。

* 短刺法:进针由浅入深时,边摇动针柄,边逐步深入,深刺至骨部,在骨膜处作上下捣动。

* 输刺法:直刺进针,深入至骨,在病变处,捻转提插,然后逐步退针。

3.1.4 ♣运动针刺法的概念(互动针刺法)针刺得气后,医生进行手法的同时,让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部位,调动患者自身潜能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

* 选穴原则:远道取穴为主。

一般是病在上取之下,下取之上,左取之右,右取之左。

3.2 分部腧穴针刺操作3.3 针刺异常情况♣晕针的处理方法-概念: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原因:初受针刺治疗患者精神紧张或素体虚弱或劳累过度或饥饿、大汗、大泻、大失血后,体位不当,医生手法过重,空气闷热,过于寒冷,恶性刺激等。

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均可发生。

-症状: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心慌心跳,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弱;重者神志昏迷,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呼吸微弱,二便失禁,血压下降,脉微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退出已刺之针,扶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给饮温茶或温开水,不能缓解者,可指按或针刺急救穴(人中、素髎等)。

♣滞针的概念/处理方法-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生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处理:精神紧张引起的耐心解释,用手在邻近部位作按摩,或在邻近部位再刺一针,或弹动针柄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

如果因为单向捻转过度,需向反方向捻转;如因体位移动,须帮助其恢复原来体位。

4.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术4.1 治神法和针刺得起4.1.1 治神法♣治神法:治神的概念,方法“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用针之要勿忘其神”通过病人精神调摄和医生意念集中等,使针下得气甚而气至病所,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

(1)针刺前必须定神(医生和患者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2)治神要重视心理安慰;(3)进针要注意守神;(4)行针宜移神制神;(5)治神可守气行气;(6)治神可诱导针下凉热;(7)针后要注意养神4.1.2 针刺得气的指征和意义♣得气的概念,临床表现、意义(病人/医生)- 毫针进针后,通过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腧穴部位产生针刺的感应,这种针感就是得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