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
第十四章总共分39段(581页-592页) 主要说明四个问题: (一)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1-3段)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4-8段 )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现实基础(9-19段)
(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起源和性质的错误观点。 (20-39段)
请看(第八段第二行 ):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 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 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 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 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 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
第八段第八行:假定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那末, 我们就会碰到这样的抉择: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 动的正常强度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 日的绝对延长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 的界限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两个 组成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相对量的变化 才能提高,而这种变化在工资不降低到劳动力价 值以下的情况下,又以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的 变化为前提。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在一般生产劳动与资本主义生产 劳动条件下,生产劳动概念的扩大与缩小。 2、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3、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2)、绝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 相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为前提。 请看第五段: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特 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前提;这种生产方式连同 它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在形式上 隶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对资 本的这种形式上的隶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 上的隶属。 注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劳动过 程通过分工和机器生产,技术条件,劳动组织发证根 本变革,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离开机器不能单独 生产,不仅形式上隶属,而且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缩 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 够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第十四 段373)
解释: 这里“工人劳动的工作日部分”是指必要劳动时间。 “工人无偿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是指剩余劳 动时间。 那么这句话也就是说资本家发展生产的目的是想通过缩短 必要劳动时间部分从而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
(二)第6段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生产部门之 间的关系
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以及为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 料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它们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劳动 . 力的价值,从而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既不为工人提供必要生活资料,也不为制造工人必要生活资料提 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分,它们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产生相对剩余 价值。
重点段落
“尽管工作日的界限ac已定,看来bc仍然可以延长,不过不 是越过它的终点c延长,而是由它的起点b以相反的方向向a 端推移而延长。(363-364)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 364)
解释:这两段话解释了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来增加 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 • •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 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
• 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还要降低生产资料价值,也就要降低整个商品的 价值。 • 要降低整个商品的价值,也就是整个社会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 •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通过个别资本追求超 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但是整个社会的资本家都想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剩余价值这样各个部门的生产率都提高时维持工人生活资料等的费用就会降低从而工人的工资就会降低即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就会增加一般剩余价值率也就会提高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1 概念和背景介绍1.2 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1.3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1.4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分类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2.1 促进经济发展2.2 增加社会财富2.3 优化生产方式2.4 提高企业竞争力2.5 促进减少贫富差距三、案例分析3.1 现代农业的发展3.2 电子商务企业的成功3.3 机器人产业的崛起3.4 工业4.0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3.5 借助互联网平台创造新兴产业本文主要围绕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进一步分析其中的相关概念和分类。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阐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1 概念和背景介绍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
它是由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提出的。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对劳动过程和价值过程的深入分析,是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1.2 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特定物品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生产额外的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相对于绝对剩余价值而言,即相对于工作时间的延长而言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1.3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力,因此在相同的工时内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
其次是通过剥削工人来延长劳动时间,从而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1.4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分类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有两种基本类型,即绝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相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绝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基于物理工具和劳动力的机械化来降低商品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
相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通过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管理来降低商品生产所需的工时。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社会价值 个别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可编辑版
11
4、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的前提
当个别企业采取的新技术在社会上应 用普及后,社会上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 数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个别价值都趋同了。 那么,原采取新技术的企业的商品的个别 价值就成为新的社会价值,因而超额剩余 价值消失。
但由于生产产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 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从而 产生了相对剩余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传统的机器体系发 展到了一个以自动控制为中心的新阶段。社会 生产力迅速发展,工人的实际收入也有所提高, 但工人实际收入的增加幅度只要小于剩余价值 量增加的幅度,资本家仍会得到相对剩余价值。
可编辑版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出现新 特点的原因主要是:
1、新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复杂劳动在全社会的劳动中所占比重不断增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提高剩余价值率是增加剩余价值 的主要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历史 上有两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可编辑版
1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 在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
间一定情况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以增 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 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用这种方法 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可编辑版
2
必要劳动时间
6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
6小时
3小时
12小时 工作日
15小时
m′=100%
m′=150%
可编辑版32Fra bibliotek工作日长度的决定
工作日的下限:不能等于必要劳动时间; 工作日的上限: 生理界限;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2、绝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为前提, 相对剩余价值要以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为前提。
• 3、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 余价值的方法。因为机器是延长工作日最有力的 手段。
• 4、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互为前提又有区 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 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能够延长为前提。
• 3、对剩余价值的影响。不管什么生产部门,只要 提高劳动强度,就会缩小必要劳动,增加剩余价 值量。
• (三)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日可以向两个方向变化。 • 1、工作日缩短。既然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
必要劳动也就不变,工作日的缩短,就只会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或减少剩余价值,从而剩余价值也 会随之减少。资本家只有把劳动力的价格压到它 的价值以下,才能避免损失。 • 2、工作日延长,剩余价值就随之增加。这样,劳 动力的价值,绝对地说虽然不变,相对地说却下 降了。
• (四)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 同时变化
• 在这种情况下,有多种组合,可以是两个因素变 化,一个因素不变,或者是三个因素同时变化。 马克思只讨论了两情况。
• 1、劳动生产力降低,同时工作日延长。在这种情 况下,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可能有这样几 种情况:(1)剩余价值的比例量降低,它的绝对 量仍可保持不变。(2)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增加, 它的比例量仍可保持不变。(3)工作日延长到一 定程度时,剩余价值的比例量和绝对量都可能增 加。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资本加速增长,另一 方面劳动者的贫困也加速增长。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 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的生产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 “在平等的权力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 在平等的权力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 万人大罢工, 1886.5.1 芝加哥 20 万人大罢工, 小时工作制。 争取 8 小时工作制。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 大战后,在工人阶级强大的压力下, 大战后,在工人阶级强大的压力下,西方 国家才被迫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二战后, 国家才被迫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二战后, 由于工人的政治力量进一步增强和新的科 技革命,使工作日进一步缩短。 技革命,使工作日进一步缩短。
(2)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概念不同。 第一,概念不同。 第二,两种生产方法的物质基础不同。 第二,两种生产方法的物质基础不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生产技术条件的变革为基础。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生产技术条件的变革为基础。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 •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必要劳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必要劳 动时间的缩短, 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 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 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 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对称,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重要概念。
《资本论》第四篇第十章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P104/2~106/1
思考问题
1、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如何增加 剩余价值的生产? 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呢?只有改变工作日 的两个组成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 动时间)的比例关系。 2、怎样改变工作日中两个组成部分的比例? 只有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即只要有降低劳动力本身价值,才能增加剩 余价值。 3、怎样降低劳动力价值?
(二)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 资本家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形成的。
“必须把资本的一般的、必然的趋势同这种趋 势的表现形式区别开来。”P104/3 当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法 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本部门平均水平以上时, 就会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 他仍按社会价值出卖商品,这样就在个别价 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发生了一个差额,这个差 额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2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不是降低商品的绝 对价值,而是通过商品价值降低来降低劳动 力的价值,从而增加剩余价值。
3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为了缩短工作 日,而是要缩短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 提高剩余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生产的(P107)“目的绝不是为了 缩短工作日。它的目的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 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协作:把较多的工人集中在同一 时间、同一地点,生产同一商品。
1. 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它起初与行会 手工业只有量的区别而无质的区别。 2. 简单协作创造了新生产力:(1)共同劳动使 每个工人逼迫具有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2)节 约生产资料;(3)集体生产力;(4)引起竞争提 高工作 效率; (5 ) 加 速资本 周转( 劳动变 的连 续);(6)集中力量短期内完成紧急任务;(7) 节约非生产费用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
绝对剩余价值的 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必要 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 长工作日长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 方法。工作日是指工人每天从早 到晚工作的时间,包括工人的休 息时间和生理需要时间。通过延 长工作日,企业家可以增加工人 在一天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从 而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优点在于它不违反工人的生理和心理极限,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降低工人的生活成本和医疗费用,并获得工人的支持和合作。此外,这种方法还可以促进技术进步 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3
剩余价值理论的 发展和批判
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批判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规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 法
-
1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3
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批判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中,剩余价值的 生产是经济活动的
基本目的
01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企业家们采用了两种 基本方法:绝对剩余 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
余价值的生产
02
这两种方法在资本主 义经济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并影响了全球 范围内的经济发展
律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和变化,剩余 价值理论也面临着一系 列的批判和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批判
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是指企业家和工人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分配问题。在 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中,企业家获得了大部分的剩余价值,而工人只获得了很少的一部分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和反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分享经济(或合作经济)的理念,即工人和企业家 共同分享剩余价值。这种理念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实践和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限制和矛盾,这种理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劳动和资本的分离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对劳动力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分析劳动力的剩余价值、技术进步对相对剩余价值的影响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和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还对整个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现象,同时也指导我们如何更有效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相对剩余价值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的脉动和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劳动力剩余价值、技术进步、现实意义、经济发展、启示1. 引言1.1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方式。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认为,资本家可以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来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从而实现更高的利润率。
这一理论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分析劳动力剥削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意义方面,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帮助我们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剥削现象,引起人们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关注。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剩余价值产生的影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还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启示,指导我们在经济建设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理论,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善当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目标。
2. 正文2.1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劳动时间而获取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区别
①绝对剩余价值是靠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用这种方法增
加剩余价值的方法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②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提高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
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这种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③超额剩余价值是在个别企业率先提高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但仍然按照社会价
值出售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它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联系
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剥削剩余劳动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
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
②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是依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是
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形成的途径或方式;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结果
③超额剩余价值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促进绝对剩余价值的增加。
《资本论》导读 第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第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
本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假设下,阐明资本家如何通 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榨取更多 的使用价值,以及资本对劳动的统治不断强化的过程。 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劳资关系因技术进步和劳 动生产力提高而发生的种种变化,而且有助于理解技术 进步作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推动力的地位,认识 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对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巨大促进作 用。
“既然作了这样的假定,那么劳动力的生产或劳动力 价值的再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就不能因为工人的工 资低于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而减少,而只有当这个价值本 身降低时才减少。”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 二、劳动力价值的下降与相对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由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的价值决定的,要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就需要使这些物 质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即生产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物质 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减少。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劳 动生产力的提高。
目录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 念
第三节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二节
协作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壹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 概念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 一、工作日的两个部分 所谓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
况下,通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攫取更 多的剩余价值。
第二节 协作
(三)协作劳动形式使人类劳动中蕴藏着的集体里得到 发挥。
“在所有这些情形下,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 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 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 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
提高生活资料
降低劳动 力的价值
部门劳动生 产率
降低生活 资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两种方法的联系:
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 本质上是一致的;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 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区别: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以及在资本主
资本有机构成
C:V
C:V不断提高
追求剩余价值 改进技术 C的比重 愈来愈大 V的比重 愈来愈小
资本有机构成(C:V)不断提高
1、生产和再生产
1、再生产的概念
连续不断,不断重复和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 生产。
人类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也就不能停止生产。为 了不断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生产活动就必须 不断重复和更新地进行。 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再生产过 程,每一次生产都是上一次生产的更新和重复。
2、再生产内容——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与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工人们利用了工业 资产阶级与土地贵 族之间的矛盾
资产阶级议会在1847年6月8日 通过了10小时工作日法案
工人争取缩减工作日的斗争历程
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日运动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由于缩短必要
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 剩余价值生产。
国内:两大阶级之间的分化 3、两级分化: 国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化
资本积累的不同作用
资本积累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 会化的规模迅速扩大,社会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获得 广泛发展,社会产品得到成倍增长。 资本主义积累作用: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生产 资料和劳动产品却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加 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劳动力同劳动不同,正如机器不同于机器的功 能一样。古典经济学家虽然把劳动的价值最后 归结为劳动力的价值,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 这一点,不懂得劳动力价值这个范畴的重大意 义,从而把它科学地明确地规定下来。却毫无 批判地采用“劳动的价值”、“劳动的价格” 等等范畴,把它当作考察劳资之间价值关系的 适当用语,结果“陷入了无法解决的混乱和矛 盾中,同时替庸俗经济学的在原则上只忠于假 象的浅薄理论提供了牢固的活动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良好的自然条件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而绝不提供它的现实性7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两篇中已经清楚地看到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分别构成劳动者工作日的价值产品的两部分二者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 剩余价值的生产
• 这一章有一个简短的前言和四节。在前 言中阐明了研究的条件。在前三节中, 分别假定在决定二者量的变化的三因素 中(工作日、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两个 不变,一个变,来说明劳动力价值和剩 余价值的变化情况。最后一节,研究三 因素一齐变化的情况。
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 (已定),劳动生产力可变
计件工资的 特 点
• 第一,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欺诈工人 的手段。 • 第二,“计件工资给资本家提供了一个十分确 定的计算劳动强度的尺度。” • 第三,计件工资是资本主义现代家庭劳动和形 成层层剥削、压迫制度的基础。 • 第四,计件工资是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工作日 的手段。 • 第五,计件工资有一种把个别工资提高到平均 水平以上的同时,有把这个水平本身降低的趋 势
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
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1. 增加生产效率: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从而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详细描述: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升员工技能和管理水平等途径实现。
这样可以在相同的生产成本下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相对剩余价值。
2. 降低成本:通过采取降低生产成本的措施,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
详细描述:降低生产成本可以通过节约原材料、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人工成本等方式实现。
这样可以使产品在市场上拥有更高的竞争力,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提升。
3. 提升产品质量:生产高质量产品可以获取更高的市场价格,从而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详细描述: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取。
4. 拓展市场:进入新的市场或者扩大市场份额可以增加销售额,带来相对剩余价值的增长。
详细描述:通过市场拓展,企业可以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增加企业销售额,从而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5. 差异化竞争:通过产品差异化来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利润,从而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
详细描述:通过产品的设计、品牌、包装和服务等方面进行差异化,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利润。
6. 品牌建设: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相对剩余价值。
详细描述:通过品牌建设,企业可以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度,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定价权和更高的相对剩余价值。
7. 创新发展: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从而获得更高的相对剩余价值。
详细描述:通过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企业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获得更高的相对剩余价值。
8. 节约资源:通过节约资源和减少浪费来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更高的相对剩余价值。
详细描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物料浪费,减少能源消耗等措施,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高的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现实意义_5833
相对节余价值的生产与现实意义纲要:相对节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节余价值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节余价值理论又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和公司理论的主要内容。
相对节余价值生产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转 ,有侧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重点词:相对节余价值;马克思;协作;分工;大生产节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中心。
资本家提升节余价值率、实现收益最大化的基本方法和门路一般有两种,即可绝对节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节余价值的生产。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绝对节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已经不可以成为资本家或公司主提升节余价值率、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现实选择了。
相应地,资本家或公司主提升节余价值率、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独一方法和门路,就是经过相对节余价值的生产来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对节余价值。
一、相对节余价值的观点1、节余价值理论的形成马克思的相对节余价值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与其余新的学说一样,它也是“从已有的思想资料出发,固然它的本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①在对已有研究成就,即古典经济学对节余价值学说扬弃的基础上,马克思逐渐成立了相对节余价值理论系统。
绝大多半古典经济学家研究节余价值生产,都是在假设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
所以,他们所研究的其实是相对节余价值的生产,而不是绝对节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连续了古典经济学家对于相对节余价值生产的理论研究。
在一开始的研究中,他就做好了双方面的工作,使得他能够正确地抓住相对节余价值生产的本质及其实现过程。
详细说来,一方面,马克思把研究置于绝对节余价值生产已经获取深入研究,从而工作日、价值增值过程、节余价值率、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必需劳动与节余劳动等均已获取充足阐释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他科学地域分了节余价值的一般形式与特别形式,从而把研究对象确立为节余价值自己的生产,而不是收益、地租等的生产。
马克思在论述劳动力商品价值变化趋向时,曾做出几个假设:一是商品价钱与商品价值一致,而劳动力商品价钱不低于劳动力商品价值,甚至有时高于劳动力商品价值;二是决定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能够发生变化,而这些生活资料的数目保持不变;三是撇开了决定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教育和发展花费。
《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 1、混成的工场手工业,指产品由许多零件机械地
组成的工场手工业。如马车制作。 • 2、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指产品经过一系列有机程
序的操作而完成的工场手工业。如制作针。
• (二)工场手工业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 1、工场手工业使劳动专业化,便于工人积累劳动
• (四)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的联系和区别
• 联系:无论社会内部分工还是工场手工业内部分 工一样,都是从相反的两个起点发展起来的。
• 社会内部分工的两个相反的起点:
• 1、一个是原来独立的东西丧失了独立,这是指原 来互不依赖的独立公社,后来因为产品交换的发 展,产生了相互依赖的社会分工。
• 2、原来不独立的东西获得了独立,这是指原来公 社内部由于性别和年龄不同所产生的相互依赖的 自然分工,后来由于交换的发展,逐步发展成为 独立的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工。
• 魁奈问题——为什么一心只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 家,却又总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
• 答: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生产力的 提高既能使商品便宜又能使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 值提高。
• 结论: •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而节省
劳动,其目的绝对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而是要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 资本家阶级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力,从 而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绝不是对劳动者有利, 而是为了更深入地剥削劳动者。
二、资本主义简单协作
• (一)什么叫做资本主义简单协作 • 协作——许多劳动者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
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 同劳动。 • 简单协作——如果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从事协作的 劳动者之间没有劳动分工,就叫做简单协作。 • 资本主义简单协作——较多工人在同一时间、同 一空间,为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 下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一、概述 二、主要内容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与超额剩余价值 (四)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一、概述
本章的中心是说明,相对剩余价值是由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 围绕这个中心,本章分析了四个问题。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简介: 一、中心 本篇的研究对象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心是分析资本家怎样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增加剩余价值的 生产。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主要有两个方法,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 强度,所以本篇主要研究资本家怎样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生产相对 剩余价值。 二、结构 本篇共四章。第一章说明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是全篇的理论基 础;后三章则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率发展的3个阶段。
(四)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第11-13段 要点: 1.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 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第11段 2.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和增加商品中包含的相对剩余价值是一致 的。 劳动生价值 提高。 3.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 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二、主要内容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第1-5段 要点: 1.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可以延长剩余 劳动时间。 第1-2段 2.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第3段 3.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第4段 4.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5段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 第6段 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以及为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 料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它们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劳动 力的价值,从而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既不为工人提供必要生活资料,也不为制造工人必要生活资料提 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分,它们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产生相对剩余 价值。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与超额剩余价值 第7-10段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形成的。 1. 要把资本的必然趋势与这种趋势的表现形式区别开来。 第7段 “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 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P371) 其表现形式是单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他的商品变得便宜从而获得超额剩余 价值。 2.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第9段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之差。 3.超额剩余价值本身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第10段 4.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但所有资本家都能获得相对剩 余价值。第10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