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手法
浅论中国园林借景之“因时而借”的应用及发展
浅论中国园林借景之“因时而借”的应用及发展中国园林借景是一种独特的园林设计手法,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自然景色的借用,创造出意境深远、美不胜收的园林景观。
园林借景之“因时而借”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一种重要应用方式,其意思是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间变化,选择合适的景观借景,使园林景色更加丰富多样。
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合适的借景景观。
中国园林注重四季景观的呈现,根据春夏秋冬的变化,选择相应的借景景观,以突显季节特色。
比如春天选择花草繁盛的景色作为借景,夏天则选用水景或凉绿的植物作为借景,秋天选用红叶、黄叶等景观作为借景,冬天则以光秃的树木或白雪覆盖的景观作为借景。
通过这样的选择,园林景色可以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美感。
借用时间变化的景观作为借景。
时间变化是自然中一种重要的规律,比如日出、日落、潮汐等,这些景观都可以作为借景,为园林增加动态变化的魅力。
比如选择日出的景观作为借景,可以使园林在清晨时分呈现出宁静的美景;选择日落的景观作为借景,则可以使园林在黄昏时分展现出浪漫的情调。
通过借用时间变化的景观,园林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展现出不同的风貌。
借景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或重要纪念日选择相应的景观作为借景。
比如春节期间,选择喜庆热闹的景色作为借景,以增加节日氛围;重要纪念日则可以通过选择相应的纪念景点作为借景,以彰显纪念意义。
通过借景,园林可以与节日或纪念日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
中国园林借景之“因时而借”的应用有助于丰富园林景观,使之更加生动并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这种应用还能够增加人们与自然的互动体验,使园林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具有活力和动态感。
通过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和不同活动的借景,园林可以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为人们提供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园林借景之“因时而借”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扩展和丰富。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更加多样化和立体化的园林景观。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手法借景法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手法借景法古代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法是一种巧妙的手法,通过利用周围的自然景观或建筑物,将其融入到园林中,从而增加园林的景观效果。
借景法在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被广泛应用,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景法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古人认为,园林不仅仅是一片绿地,更是一个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空间。
借景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园林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美丽的景观。
借景法的使用需要考虑园林的位置和周围环境的特点。
在选择借景的对象时,要注重与园林风格的协调,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呼应。
例如,在山水园林中,可以借用远处的山峦、水流或者树木来衬托园林的景致,增加层次感和深度感。
借景法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需要注重布局和构图的合理性。
借景的对象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建筑物。
在布局中,要注意借景对象与园林主题的关系,并且要合理安排观赏的角度和位置。
通过合理的布局,可以使借景对象成为园林的一部分,并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
借景法还可以通过引导视线的方式来增强景观效果。
通过合理的路径设计和景点设置,可以引导游客的视线,使其在欣赏园林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借景的对象,并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想象。
这种引导视线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景观的层次感,还可以让游客在园林中有更加丰富的体验。
除了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借景法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也有广泛的运用。
古代文人墨客常常选择在园林中写作,借用园林中的景物来衬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借景法,将自然景观与文学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文章。
总的来说,借景法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一种重要的手法。
它通过借用周围的自然景观或建筑物,将其融入到园林中,增加了园林的景观效果。
借景法的应用需要考虑园林位置和周围环境的特点,注重布局和构图的合理性,以及通过引导视线的方式增强景观效果。
借景法不仅在园林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也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借景法,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创造出了许多美丽的园林景观,也为后世的园林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借景”理法
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借景”理法“借景”理法的核心思想是将远景或邻景融入园林设计,使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相互衬托和烘托。
通过巧妙地布局、造景和分景手法,园林设计师可以将不同景色相互串联,创造出幻化的景观。
在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中,常见的借景手法有“抱琴借叠翠”、“以景塑景”、“以境塑境”等。
其中,“抱琴借叠翠”是指在园林中设置小山丘,将山水融合在一起,以营造出绵延的山景。
这种手法常用于营造仿古园林中,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
另外,“以景塑景”和“以境塑境”的手法则是将一部分景色进行模仿,创造出类似的景色来加强整体的美感和景观效果。
古代著名的园林如颐和园和圆明园等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当代园林设计中的“借景”理法也在不断发展,新的设计手法和理念被应用于园林设计中。
例如,利用现代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作为背景,通过设置绿化带和水景来突出城市空间中的景观效果。
这种手法常见于现代城市公园和景观设计中,使城市中的绿地与建筑相融合,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借景”理法的核心目的是让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相互融合,使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妙。
它不仅可以创造出美丽的景观效果,还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渴望能够与大自然亲近,借景理法可以满足这种需求,通过融入周围环境,创造出富有艺术感和生态感的园林景观。
总之,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借景理法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手法,通过布局和设计手法将自然界或人造景观与园林相融合,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这种理法不仅可以创造美丽的园林景观,还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思考,满足人们与自然亲近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借景理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园林设计带来全新的可能性。
园冶中的五种借景方式
园冶中的五种借景方式在园冶中,有着五种独特的借景方式,它们能够为园林增添生机与美感。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五种借景方式,并通过人类的视角进行真实的叙述。
一、对望借景园冶中的对望借景,是指园林中的景观与远处的山水、建筑等景观进行对望,使整个园林景色更加开阔、宏伟。
在园冶的一角,我静静地坐在石凳上,眺望着远处的群山,山峦起伏,悠然的云雾缭绕其间。
山水与园林的交融,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一幅壮丽的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
二、借景山水借景山水是指园林中的景观与自然山水相结合,形成一幅自然美景。
在园冶中的借景山水处,我沿着小径漫步而行,耳边传来潺潺的流水声。
眼前的湖泊宛如明镜,倒映着周围的山峦和树木,美不胜收。
我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中,心情也随之宁静起来。
三、借景林木借景林木是指园林中的景观与周围的树木相互映衬,形成一种和谐的景致。
在园冶的借景林木处,我走进了一片茂密的树林。
阳光透过树叶洒下,形成斑驳的光影,地面上洒满了树叶的余晖。
我沐浴在阳光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恩赐,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
四、借景建筑借景建筑是指园林中的景观与周围的建筑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致。
在园冶的借景建筑处,我来到了一座古老的亭子前。
亭子依山而建,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
我坐在亭子内,眺望着远处的古塔,它高耸入云,仿佛与天空相连。
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心中充满了敬畏之情。
五、借景人文借景人文是指园林中的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表达出人文的情感与思考。
在园冶的借景人文处,我来到了一片花海之中。
花海绚丽多彩,各种花朵争奇斗艳。
人们在花海中游走,欢笑声不断。
我看着这些快乐的场景,心中涌起了对生活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这个园林不仅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还传递着生活的美好。
园冶中的五种借景方式,通过对望、山水、林木、建筑和人文的借景,使园林更加丰富多样,令人陶醉其中。
这些借景方式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人文的情感。
浅论中国园林借景之“因时而借”的应用及发展
相,一天之时相及四季之气象,营造出因时变而变之 边的楼阁上可以欣赏西岭晨霞景观,当旭日升起,晨霞
景。
映照西岭,五光十色纷繁绚丽。
2 因时而借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2.1.2 午日借景。午日可借用烈日、光斑、阴影造景,日
借景当中的因时而借是动态的、多变的、可借元素 光照射,精彩焕目,凸显大地的热情和奔放。
苏堤春晓、柳浪闻莺、玉兰堂、海棠春坞 曲院风荷、荷风四面亭、远香堂、嘉树轩 平湖秋月、闻木樨香轩、洛浦秋风 南山积雪亭、雪香云蔚亭
风 微风
月到风来亭、风篁弄影、万壑松风
雨 细雨
听雨轩、湖滨晴雨、留听阁、烟雨楼
四季 雪 残雪
断桥残雪、南山积雪、西山晴雪
之气 霜 晚霜
待霜亭
象 云 云彩
双峰插云
雾 雾气
烟波万顷、茶山夙雾
与不舍。可借用夕阳、夕照、晚霞、余晖,景致舒 缓而悠闲,尽显大地的平和与温婉。
颐和园的夕佳楼取自诗句:“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寓意每当夕阳西下,余辉照耀,群 山尽显奇美。避暑山庄松鹤清樾北山峰顶的一 方亭曰锤峰落照,夕照时晚霞漫天,东山磬锤峰 被映衬得富丽堂皇。西湖之景雷峰夕照,傍晚霞 光映射塔身,好似佛光照耀。天童寺的古山门前 的南山如屏,黄昏时分,在夕阳的映称下翠色更
颐和园的迎旭楼,黎明时分,登楼可观旭日初升。
. 景A之ll不同Ri者g也ht。s景则Re由s时e而rv现e,d时.则因景可知。”[2]因此 明嘉靖间安国私园的晨光坞的“迎曦”一景,在晨光中
借景理法之“因时而借”以“时”为要素,借用一年之季 不禁使人感怀“一日之计在于晨”。在避暑山庄澄湖岸
2019 年第 3 期
现代园艺
生态绿化
浅论中国园林借景之“因时而借”的应用及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造景类型可归纳为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等。
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
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
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
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
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
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
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
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
故园林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
在相对较大的园林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
(整理)造园艺术之园林借景
造园艺术之园林借景借景,是我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一,可以互借,也可以外借。
寄畅园主要赏景建筑都背东面西。
为便于西借惠山,从知鱼槛、涵碧亭、环翠楼、凌虚阁等主要观赏点望去,但见惠山绿嶂巍峙,山顶游人蠕动,既远又近。
“名园正对九龙岗”,“春雨雨人意,惠山山色佳”。
它东南借锡山,“今且锡山姑且置,闲闲塔影见高标”。
无论在环翠楼、鹤步滩、六角石亭,举目所极,龙光塔影,总是近在咫尺,使得只有十五亩的寄畅园,收纳了惠山、锡山,使景观延伸的很远,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的空间。
清屠隆说寄畅园:“七分天然,三分人事”,就是指借景的得法。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
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古代的实践和理论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
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
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
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
借景种类借景可分为:1,近借。
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
2,远借。
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
3,邻借。
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
4,互借。
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
5,仰借。
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
6,俯借。
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
7,应时借。
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园冶——中国古典园林之借景
目录摘要 (2)1.前言 (3)2.定义 (3)3.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3)3.1商周时期 (3)3.2春秋战国时期 (3)3.3魏晋南北朝时期 (3)4.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征 (3)5.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4)5.1中国园林按照地理位置 (4).2按照占有者身份 (4)6.中国古典园林之借景 (4)6.1借景种类 (4)6.1.1近借 (4)6.1.2远借 (4)6.1.3邻借 (4)6.1.4互借 (4)6.1.7应时借 (4)6.1.6俯借 (4)6.1.5仰借 (4)6.2借景方法 (4)6.2.2增加高度 (4)6.2.3借虚景 (4)6.2.1开辟透视线 (4)6.3借景手法 (4)6.3.1抑景 (4)6.3.2添景 (5)6.3.3夹景 (5)6.3.6漏景 (5)6.3.5框景 (5)6.3.4对景 (5)6.4借景内容 (5)6.3.1 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 (5)6.3.2借天文气象景物 (5)6.3.3借人为景物 (5)7.总结 (5)8.参考文献: (6)园冶——中国古典园林之借景马昕璐摘要: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须求得人,当要节用。
‚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
体、宜、因、借,匪得其人,兼之惜费,则前工并弃,既有后起之输、云,何传于世?予亦恐浸失其源,聊绘式于后,为好事者公焉。
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谢,小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关键词:园冶;借景;造园1.前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这本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也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
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景手法
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景手法中国古代园林构景,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运用多种构景手法表现自然之美,以求达到较佳境界。
中国古代园林构景基本手法有借景、添景、框景、漏景、对景、抑景、障景等,其手法因园林性质、规模,因地而宜、因时而宜。
一、借景借景是将园外之景巧妙地组合于园内,使景深增加、层次丰富,形成有限的空间、无限的景色,使园内、园外景观融为一体。
借景有远借(如远山)、邻借(如大树)、仰借(如楼阁)、俯借(如池鱼)、应时而借(如花草)。
借景能使园林空间范围扩大、画面生动,景观层次丰富,因此在我国造园艺术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称“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承德避暑山庄借天然山色和外八庙来映托山庄的气氛,构成园外有园、景外有景的。
二、添景添景是在空间较空旷、景观较单调、景深层次缺乏之地,添置某景以改变此状况的构景手法。
山和塔在远处,如没有中景作,就显得虚空没有层次,若添置树木、花卉等补充点缀,画面会更加。
昆明湖是前景,万寿山是后景,它们之间由于添置了长廊,画面顿时显得生动活泼、和谐。
三、框景框景是用有限的空间框架,采收外部空间画面的一种构景方法。
可采用门框、窗框、洞框、廊柱框、乔木枝干抱合框等,框景可将散漫的景色集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步移景换达到画境,实属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集合。
扬州瘦西湖的月亮门亭是框景较典型的佳作,透过一门可观扬州标志性景观五亭桥,“一门留景五亭桥”,凡到此的游客均要摄影留念,同时还可尽收白塔于另一门之中。
四、漏景漏景是通过花墙、廊壁各种造型的花窗、漏屏风、树枝叶隙、林木间隙等,将院内外、廊壁内外、林隙内外的美景组合,构建一种若隐若现、雅致迷离景致的手法。
五、对景对景是指两个彼此相对的景致,能够相互观赏的构景方法。
我国园林中应用甚多,因我国是自然山水式园林,习惯于将水面布于全园主要部位,这样平坦的水面就构成一个较好的对视空间。
环水的景致自然就形成彼此的对景,山、树、竹、石、亭桥、楼阁、厅堂、廊榭等均可成为对景。
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报告——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借景”“对景”“分景”手法——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报告——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借景”“对景”“分景”手法——以苏州拙政园为例一、引言园林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优化利用,更注重人文景观的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设计手法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其中“借景”、“对景”、“分景”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浅析这三种手法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二、苏州拙政园的背景介绍苏州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该园占地面积约为2.27公顷,建于明代中期,原为工部右侍郎在位时的私家园林。
园林设计以山水为主题,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思想和审美特点。
三、借景手法的运用1.定义借景是指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设计手法,将远景与园林相结合,使园林景观融入自然景观中,创造出一种宏大而富有层次感的空间感受。
2.苏州拙政园的借景手法苏州拙政园充分利用了周围自然山水资源,在设计中借鉴了“远口二景”的手法。
园林将园内水池与外部景观相融合,以九曲桥为界分割出两个区域,通过桥洞的连续穿越,将远处的石山和草地引入园内,巧妙地利用了周边自然景观的优势。
四、对景手法的运用1.定义对景是指将园内景点与园外景观进行对称布置,使两者形成一种镜面呼应的效果,增强景观的观赏价值和审美效果。
2.苏州拙政园的对景手法苏州拙政园设计中运用了对景的手法,主要体现在对称的建筑布局和景观构建上。
例如,园内的别墅“闲云草堂”与“薄荷香榭”形成了对称的景观,呈现出一种相互呼应的美感。
同时,在景观构建上,拙政园采用了花径、假山、移山等手法,使每个景点都与周围环境相呼应,产生整体的视觉效果。
五、分景手法的运用1.定义分景是指根据不同的功能和意义,在有限的空间内,将园林划分为不同的景点,每个景点具有独立的特色。
2.苏州拙政园的分景手法拙政园将整个园林划分为前、中、后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独立的景点和意义。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摘要: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强调灵活创作的思维,在一定的主题下发挥巨大的创作自由度,强调“万变不离其宗”、“仿中有创”,保持传统的特色的同时又有所创新,保持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的强大生命力。
本文以中国风景园林的借景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风景园林设计——借景这一主要手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景,以其巧夺天工的精美而文明世界。
中国风景园林,融合了美术学、自然科学以及建筑科学,其中“借景”手法以其变化多端的方式和因时因地的适应性,成为中国园林的核心理法。
借景虽然有一定的方式方法,但是最重要的是要顺应建筑物所在的环境,包括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并且可以根据四季变更进行“借景”,可以说,“借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园林艺术。
本文从针对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进行相关的探讨,推动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期待将这一传统文化中的精湛技艺进行发扬光大。
1 “借景”理法的内涵及其基本理论1.1 “借景”理法的内涵风景园林设计中所谓的“借景”分为“借因造景”和“借适造景”两种,总的来说便是通过“人文”和“地宜”创设出情景交融的风景园林景色。
在中国的风景园林设计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恶变是自然条件,同时又需要考虑人文特点,最终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
“借景”理法的主要目的是创设出适宜人欣赏的园林景观。
1.2“借景”理法基本理论2借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经常会应用借景的手法进行园林的建造,可以利用轴线等方法来进行空间重组,从而达到借景的目的,拓展人们的视野和精神领域的空间,达到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境界。
具体的应用方法有远借、邻借、抑借、俯借以及应时而借。
2.1远借。
可以利用园林外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来使得院内的景观得到拓展,将园林的景观划分更多的层次,将园林周边的景观与园林内的景观进行自然的衔接,扩大园林有限的空间。
例如北京的颐和园中就借助园林以外的玉泉山及山上的塔组成了颐和园中的一景。
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报告——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借景”、“对景”、“分景”手法——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借景”、“对景”、“分景”手法——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摘要:借景、对景、分景是我国古典园林组景手法中较为常用的三种,尤其是借景,《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
而“对景”、“分景”又从不同角度对“借景”进行补充,三者包含内容颇多,极具价值,从而共同成为我国古典园林造园组景18法中的重要手法。
本文就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重点分析“借景”、“对景”、“分景”这三种组景手法。
关键词:拙政园;组景手法;借景;对景;分景1引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尤以造园组景手法最为精妙。
古人总结我国古典园林组景共有18种方法,即:对景、借景、夹景、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题景、天景。
其中“借景”、“对景”、“分景”为组景18法中最为重要的手法,本文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重点分析这三种手法,希望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能更深入的理解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并有效地运用于现代园林的营造之中。
2“借景”的定义及其内容2.1借景定义“借”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借景”指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
《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1],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
其目的是把各种在形、声、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人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
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
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2.2借景种类借景因距离、视角、时间、地点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可分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
2.2.1直接借景①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
②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
浅谈借景PPT课件
借景之意义
• 借景,借声借形借色,借天借地,借远借近,借情借意, 可以说是抒发胸怀,放眼环宇!大大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 间,尤其是借人力所不能为的自然景物,而丰富了园林景 观,增加园景变化,取得事倍功半的艺术效果。
借景之前景
• 借景手法在中国很早就被运用于建筑和园 林设计艺术中,在长期的学科渗透和理论 拓展过程中形成丰富的传统美学养分,也 为现代室内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和即 时的动态景观。
颐和园--夕佳楼
北京颐和园的“湖山真意” 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 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 满天时赏景,景象曼妙。
颐和园--夕佳楼
• 此楼名取自晋代 陶渊明的诗句: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在楼上观看落日 的余晖照耀群山 的景色,是非常 美丽的。还有“ 锤峰落照” ,每 当夕阳西照,漫 天红紫。
苏州拙政园
“中国园林之母”
SUCCESS
THANK YOU
2020/3/7
苏州拙政园
借 花 树 之 美 景
苏州拙政园
--借北寺塔
杭州西湖
• “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 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杭州西湖
红楼大观园
红楼大观园
• 大观园的建造符合 南派园林的共性: 因地制宜、小巧玲 珑、寄情个性。立 意合乎“按时景布 置、水旁安亭,花 间隐树”取景之意。
凭水借影
滕王阁
• 唐代所建的滕 王阁,借赣江 之景:“落霞 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 色”。
滕王阁
• 提升视景点的高度, 使视景线突破园林 的界限,取俯视或 平视远景的效果。 在园中堆山,筑台, 建造楼、阁、亭等, 让游者放眼远望, 以穷千里目。
滕王阁
利用有花植物的形、色、 香造景,创造诗情画意 的意境。
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借景包括开阔之感
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借景包括开阔之感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综合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特殊艺术形式。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借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手法,通过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利用来增强园林的美感和文化价值。
其中,开阔之感是借景的一种形式,是指通过利用远处开阔的自然景观,扩大园林空间感和视觉效果。
本文将重点阐述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借景手法,探讨开阔之感在其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借景的起源和流程借景作为一种景观设计手法已有很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皇家园林。
当时的皇家园林通常建在陡峭的山脚下,把周围山峰、树木、水流等自然景观纳入园林视野范围之内,借此增强了园林的空间感和美感。
借景的流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找寻合适的借景对象借景需要考虑周围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借景对象应该是属于相对永久性的,比如山峰、水流、河流、湖泊、树木等。
此外,还要考虑景观的高度、距离、视角等因素。
2. 确定借景要素和设计方案确定借景对象之后,需要确定借景要素,比如以借景的地方作为中心,在园林中安置亭子、石桥等建筑。
借景要素和设计方案的确定应该同时考虑美学原则和园林使用功能。
3. 设计和建造借景设计和建造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需要进行多次尝试和调整。
设计师需要仔细地考虑每一个细节和角度,使得整个借景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二、开阔之感的作用和价值在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开阔之感是常用的一种借景手法。
它可以扩大园林空间感和视觉效果,让观赏者在园林中享受到更加宽广、开阔的视野。
具体而言,开阔之感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空间感开阔之感可以扩大园林的空间感,使得观赏者在园林中感觉更加开阔、舒适。
特别是在小型园林中,通过借景扩大视野,可以让观赏者有一种“穿墙看景”的感觉,既增加了空间感,又不会让园林显得拥挤。
2. 扩大视野借助开阔的自然景观,可以扩大园林的视野范围,让观赏者可以欣赏到更加广阔的自然景色。
古典园林建筑中常用的构景方法
古典园林建筑中常用的构景方法一、借景。
借景可太有趣啦。
就是把园林外面的景色巧妙地“借”到园林里面来。
比如说远处的山峦呀,要是能让它成为园林画面的一部分,那可就像是大自然免费送了一幅超美的画呢。
像颐和园,就能把西山的景色借进来,站在园子里看,感觉园林都变得无限大了,就像和外面的世界融为一体了。
这借景啊,就像是园林在和周围的环境交朋友,把人家好看的地方拉过来一起玩,让游客能看到更多美的东西。
二、框景。
框景就像是给景色装了个画框。
园林里那些门窗、洞门啥的,就起到这个作用。
透过一个圆形的洞门看过去,里面的花草树木就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
就好比是园林设计师拿着一个大相框,在园林里到处找好看的景色,然后把它框起来给咱看。
这感觉就像是在寻宝一样,每发现一个框起来的美景,都像挖到了宝藏,心里可惊喜了。
三、障景。
障景呢,有点像欲扬先抑的感觉。
在园林里,突然弄个假山或者一丛竹子挡在前面,刚看到的时候还会想,这咋挡住路了呢。
但是当你绕过这个障碍物,后面的美景一下子出现在眼前,那种惊喜感简直了。
就像是园林在和你玩捉迷藏,先把好东西藏起来,然后突然给你个大惊喜。
这障景啊,让园林变得更有层次感,也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
四、对景。
对景就是在园林里安排两个相对的景色。
比如说这边有个亭子,对面就有个小池塘。
你站在亭子这边看池塘,或者在池塘那边看亭子,都特别美。
就像是两个人面对面站着,互相欣赏。
这对景啊,让园林里的景色有了呼应,就像两个人在对话一样,充满了一种和谐的美感。
古典园林建筑的这些构景方法真的是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呀,它们把园林变得像一个充满惊喜和美的小世界,每一处景色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呢。
借景 应时借
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手法,包括远借、近借、邻借、互借、仰借和俯借等。
其中,“应时而借”是借景的一种方式。
它主要是利用季节、天气和时间的变化来创造不同的景观效果。
例如,春天可以借桃柳来增添园林春色,夏天可以借荷塘来展现生机,秋天可以借丹枫来营造秋意,冬天则可以借飞雪来塑造宁静冷艳的氛围。
此外,朝霞、夕阳、月色、星光等自然现象,以及风声、雨声、流水声等声音效果,都可以被巧妙地引入到园林中,创造出丰富的感官体验。
这种“应时而借”的手法不仅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层次,也使得园林景色能够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增强了园林的艺术感染力。
谈古典园林中的借景手法
浅谈古典园林中的借景手法摘要: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建造的一大艺术成就,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的古典园林掌握了一整套适合中国自然条件、人文素质和文化传统的借景手法,不仅借天借地,更借人借物,没有不能借的事物,充分反映了“景以境出,因借体宜”的理念。
而现代建筑和现在景观规划更是充分利用了“借景”之利,本文就中国古代园林借景手法进行粗浅的探讨和分析。
以便更丰富园林景观。
关键词:借景、古典园林、借景有因、借形组景、借声组景、借色组景正文:相信每个人有机会去观赏中国古典园林的时候,都会被中国古代人的智慧所倾倒,借景观景,移步一景,五步一景,十步一迹。
到处都充满着传奇,让来人挪不开眼睛。
甚至一步之前还陶醉在远岫屏列、平湖翻银;走上一步后已是水村山郭、晴岚塔影。
大部分人都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走过中国的古典园林,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借景的魅力所在。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西周时期的灵台、灵囿、灵沼到清代的故宫及颐和园,三千年来延续至今。
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庄子说:“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欤。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把山水升华到品德的境界。
佛教传入中国后,谢灵运就吟诵出“清旷山川”,把不同凡尘诸佛国土概括到了清净而旷荡的山川之中,正是由于道、儒、释对山水的不同认识,最终导致中国人把巨大的生活热情凝聚在山水园林之间,把对仙境的梦想转化为在人间建设山水园林的现实行动。
“借”的词义包括借贷和凭借两方面意思。
借景之“借”是凭借之意。
那么“景”呢?《说文》:“景,光也。
”段玉裁注:“光所在处,物皆有阴。
”有光必有影,光和影共同成就了象,所以景具有象的含义。
将借景理解为园内外互相凭借才符合原意。
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把“借景”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认为借景是“林园之最要者”。
他对“借”作了如下的解释:“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钳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谓‘巧而得体’者也。
中式园林借景手法
中式园林借景手法嘿,咱今儿就来聊聊中式园林借景手法这神奇的玩意儿!你想想,走进一个中式园林,那感觉就像走进了一幅活灵活现的画儿里。
为啥呢?就因为这借景手法呀!它就像是一个魔法师,能把外面的景色变到园林里来。
比如说,园林里有一堵墙,嘿,就在那墙上开个窗,窗外的景色透过那窗就成了园林景色的一部分。
这多妙啊!就好像你在自己家里,透过窗户看外面的世界,可这外面的世界一下子就成了家里的装饰啦。
再看看那园林里的亭子,它为啥要建在那个位置呀?说不定就是为了借远处的山景、水景呢!你坐在亭子里,往远处那么一望,哇,那山那水就跟是园林的一部分似的。
这不是借景,还能是啥呢?还有啊,那园林里的回廊,弯弯曲曲的,你以为只是为了让你多走两步路锻炼身体呀?错啦!那也是为了让你在走动的过程中,不断变换视角,看到不同的借景呢!一会儿能看到这边的树,一会儿又能看到那边的塔,多有意思。
你说这借景手法是不是特别神奇?就好像园林的主人是个贪心的小孩,看到外面好看的东西都想搬进自己的院子里来。
而且呀,这借景可不光是借自然景色,有时候连天上的云、晚上的月亮都能借来呢!咱再想想,要是没有这借景手法,那园林得少了多少乐趣呀!就只是一些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多单调啊!可加上了借景,那就完全不一样啦。
你说咱平时过日子不也得学学这借景手法吗?把外面美好的东西都借到自己的生活里来,让自己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的。
看到别人的优点,咱借来学学;看到美好的风景,咱借来欣赏欣赏。
这样咱的生活不就像那中式园林一样,充满了惊喜和美好吗?反正我觉得这中式园林借景手法真的是太绝了!它让小小的园林变得无限广阔,让我们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无尽的美好。
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这其中的奥妙,说不定能让咱的生活也变得像园林一样美妙呢!这可不是我瞎说,你自己好好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
简述中国园林借景手法
简述中国园林借景手法
中国园林借景手法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是以山水、植物、建筑等自
然元素为基础,运用景物的形态、色彩、空间等特点,创造出一种景观,以达到视觉上的
美感。
中国园林借景手法的特点是,它能够将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有机结合,使园林景观更加丰
富多彩。
例如,在园林中可以借助山水、植物、建筑等自然元素,创造出一种景观,使园
林景观更加美丽动人;可以借助人文元素,如雕塑、石刻、绘画等,使园林景观更加有趣、有意义。
此外,中国园林借景手法还能够营造出一种自然、宁静的氛围,使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一
种深沉的宁静。
例如,可以在园林中设置一些池塘、小桥、石头等,使园林景观更加宁静、悠然;可以在园林中种植一些植物,使园林景观更加自然、绿意盎然。
总之,中国园林借景手法是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能够将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有机结合,使园林景观更加丰富多彩,营造出一种自然、宁静的氛围,使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一种深
沉的宁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手法一、前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于外部空间景物的利用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俗则屏之”,其方法就是用“障景”把有碍观瞻的景物隔于园外;另一种是“嘉则收之”,其方法就是运用“借景”将优美景物引入园内。
借景是中国园林打破界域,扩大空间,创造审美意境的重要方法,历来为造园家和园林美学家所重视。
明末造园名家计成在其造园学名著《园冶》中第一次提出了借景的概念并作出了系统地阐述,极为精辟。
书中写道: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而佳则收之------在借景的具体手法上,计成也作了全面的总结。
他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
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
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借景手法进行造景的例子很多,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乃借赣江之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借南山之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乃借西岭雪、江边船。
“收四时之烂漫,纳千顷之汪洋”,借景手法能把良辰美景等一切有利的造园因素毫不费力地为造园家所用。
二、借景的分类根据计成关于借景方法的总结及千百年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借景手法的历史经验,可将借景按距离、方位和所借内容、形式,概括为以下不同的类型序列。
1、以借景的空间距离、空间方位作为分类标准,可分为远借,近借,邻借,仰借,俯借等。
2、以借景的时间流程作为分类标准,计成所谓的“应时而借”,可分为借春,借夏,借秋,借冬,借日月,借云雾等等。
3、以借景的具体造园要素为分类标准,可分为借山,借水,借建筑物,借花木等等。
4、以所借的形式美因素作为分类标准,又可分为借形,借色,借光,借声等。
三、借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借景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应用得非常广泛,其中有许多例子的确为点睛之笔,使园林景观增色不少。
现结合实例,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出现的各种借景手法作一个系统的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一)、以借景的空间距离、空间方位作为分类标准的借景类型系列。
1、远借远借是指园林与所借景物的空间距离非常远,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最重要的借景类型之一。
远借能最大限度地拓展视域,扩大空间,小中见大地创造富于诗情画意的美。
为什么远借能使景物更加富有美感呢?从审美客体方面考虑:空气是不完全透明的,因而对象的距离愈远,色调就愈淡,光影对比就愈不明显,形体的轮廓就愈不明确。
从审美主体方面考虑:眼睛的视力有限,愈远就看不清楚。
这两方面同时结合起来,愈发使景物和谐、统一,具有朦胧美。
王维的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历来被视为诗中有画的名句,正是因为它生动而传神地描写出朦胧美的审美意境。
现存的古典园林中,远借处理得最为理想的,除承德避暑山庄远借棒锤峰外,北京颐和园也极为出色地把远方的西山美景纳人园内。
无论是在“画中游”,“鱼藻轩”,“湖山真意”等建筑中,还是在昆明湖滨,人们都可以看到远借在园内的如诗似画的湖山美景。
在江南私家园林中,文人墨客出身的造园家更是把借景艺术运用得如火纯青。
如处于城市中的拙政园,因借的自然条件极差,然而造园家却巧妙地把远方城外的北寺塔借进来了,丰富了景观层次,成为该园优美的景观之一。
2、近借近借指得是园林与所借景物的空间距离相对来说比较近。
远借给人的是朦胧美,而近借则给人一种明晰感和亲近感。
如无锡寄畅园,地处惠山山麓,有极为优越的借景条件。
它既可西借附近较大而富于野趣的惠山为景,又可东南借附近较小而山顶点缀着建筑物的锡山为景,而后者的景观效果更佳。
园外的锡山可作为园内景物的背景,使得景观一层之上,更有一层,景观层次极为丰富。
3、邻借比起近借,邻借的对象与园的距离更近,是紧密相邻的,所提供的景面也更为清晰,似乎就在园内。
苏州拙政园,西部原为补园,分属两家。
补园在靠近两园分界墙的石山上,建有六角攒尖的宜两亭,登亭即可饱览隔园优美绮丽的风光;而由原拙政园隔墙西望宜两亭,也邻借到石山上亭阁高耸的一番景色。
宜两亭对于两园都是相宜的,它使两园景色相互增色不少。
4、仰借、俯借所谓远借、近借、邻借,都是对园和所借景物的距离而言的;仰借和俯借,则是从高和低的方位而言的。
苏州虎丘的拥翠山庄,是一个山麓台地园,不但可远借狮子山,而且在近处可仰借虎丘塔,俯借虎丘山麓一带景致。
它视野开阔,多方借景,不失为结合地形充分利用空间的园林胜景。
(二)、以借景的时间流程作为分类标准的借景类型系列。
春夏秋冬,阴晴雨雪,朝雾暮霞,都是大自然赐与人类的美好景色。
这些美学素材是极为普遍的,也是很容易被人类所遗忘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审美的眼睛去发现它。
白居易在庐山曾筑有白居易草堂,其在《草堂记》就写道:“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化,不可殚记。
”这些优美景色,诗人不费多少代价就借为己有,岂不快哉!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就以包括这种应时而借在内的借景而著称。
(三)、以借景的具体造园要素为分类标准的借景类型系列。
1、借山园林借景,在自然景物中借得最多的是山,因为山体高耸,最易于借入园中,而且山体也是自然美中不可或缺的。
正因为如此,中国古典园林中颇多以“借山”为题名的建筑。
如沧浪亭有“看山楼”,拙政园有“见山楼”,颐和园有“山色湖光共一楼”等等。
2、借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建于湖畔的园林多以借水见长。
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南昌滕王阁,扬州瘦西湖都以借水成园。
还有苏州沧浪亭更是运用空廊把园外湖水引入到园内,极大弥了该园少水的缺憾。
3、借建筑、花木在园林近旁或远方的艺术性建筑或观赏价值高的古树名木,都能成为造园家手中的构景素材。
(四)、以所借的形式美因素作为分类标准的借景类型系列。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诉诸听觉的“借声”运用得十分普遍。
如留园的“留听阁”,“听雨轩”就是分别取意于“留得残荷听雨声”和“雨打芭蕉”。
那雨点敲打荷叶,芭蕉的声音,如歌如泣,婉转回旋,使人顿作尘外之想。
江声,橹声,钟声,樵歌,渔唱等,作为一种特殊的“音画”被借到园林里来了,它诉诸审美主体的听觉,甚至引起审美主体的视觉联想,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
四、结束语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的借景艺术,是无数造园前辈在千百年的造园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极为重要的造园手法。
它是扩展园林空间,丰富景观层次,创造深远意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被应用到包括从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从岭南园林到寺庙园林等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园林中。
借景不仅在古典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当代造园艺术中极为常见的造景手法,理应引起广大同仁的足够重视。
我们应该因时因地制宜,继承并发扬借景艺术,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园林作品来。
借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
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古代的实践和理论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
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
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
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
借景种类借景可分为:1,近借。
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
2,远借。
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
3,邻借。
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
4,互借。
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
5,仰借。
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
6,俯借。
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
7,应时借。
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借景方法大体有三种:1,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
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
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
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
3,借虚景,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
借景内容有以下几类:1,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景物。
如远岫屏列、平湖翻银、水村山郭、晴岚塔影、飞阁流丹、楼出霄汉、堞雉斜飞、长桥卧波、田畴纵横、竹树参差、鸡犬桑麻、雁阵鹭行、丹枫如醉、繁花烂漫、绿草如茵。
2,借人为景物。
如寻芳水滨、踏青原上、吟诗松荫、弹琴竹里、远浦归帆、渔舟唱晚、古寺钟声、梵音诵唱、酒旗高飘、社日箫鼓。
3,借天文气象景物。
如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圆月、弯月、蓝天、星斗、云雾、彩虹、雨景、雪景、春风、朝露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声音来充实借景内容,如鸟唱蝉鸣、鸡啼犬吠、松海涛声、残荷夜雨。
借景实例在中国的现有园林和风景区中,运用借景手法的实例很多。
北京颐和园的“湖山真意”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的时候赏景,景象曼妙。
承德避暑山庄,借磬锤峰一带山峦的景色。
苏州园林各有其独具匠心的借景手法。
拙政园西部原为清末张氏补园,与拙政园中部分别为两座园林,西部假山上设宜两亭,邻借拙政园中部颐和园“湖山真意”之景,一亭尽收两家春色。
留园西部舒啸亭土山一带,近借西园,远借虎丘山景色。
沧浪亭的看山楼,远借上方山的岚光塔影。
山塘街的塔影园,近借虎丘塔,在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虎丘塔的倒影。
浅谈园林借景技巧我要打印IE收藏放入公文包文章来源:园林添加人:黄森木添加时间:2005-3-4 9:30:04借景在园林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借景的目的是把各种在形、声、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人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
借景的内容有借形、借声、借色、借香等,其方法包括“远借、临借、仰借、影视而借”。
它对扩大空间,丰富景观效果,提高园林艺术质量的最用很大。
“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
借形组景:园林中主要采用对景、框景、渗透等构图手法,把一定景观价值的远、近建筑物、建筑小品,以至山、石、花木等自然景物纳入画面。
借声组景: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远借寺庙的暮鼓晨钟,近借溪谷泉声、林中鸟语,秋夜借雨打芭蕉,春日借柳岸莺鸣,皆为借声组景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