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案例分享与总结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案例分享与总结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践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科学的奥妙,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本文将分享几个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总结和评价。
案例一:植物生长观察在小学三年级的生物课中,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生长观察实验。
每个学生都会收到一盆小花,他们需要仔细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每天浇水、施肥,并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植物生长的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耐心。
总结:这个案例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的方式了解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同时,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升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案例二:水的三态转化实验在小学四年级的物理课中,老师进行了水的三态转化实验。
通过加热水、冷却水和观察水的蒸发、凝华等现象,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水的三态转化的过程,并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也提升了他们的实验技巧和观察力。
总结:这个案例通过实践操作直观地展示了水的三态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了物质的性质和相变规律。
通过参与实验,学生培养了科学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案例三:小动物观察在小学五年级的自然课中,老师带领学生观察小动物。
学生们前往校园或者公园,观察并记录他们看到的小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
通过亲身观察,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小动物的生态习性,并对生物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结:这个案例通过实地观察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同时,这个案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结论: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动手能力,适时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针对每个实践活动,教师还需要设置合适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解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解析科学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案例分析与解析的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
本文将以三个案例为例,对小学科学教学进行深入分析与解析,旨在提供实用的教学参考与借鉴。
案例一:观察昆虫变异现象某小学六年级的科学班,老师在昆虫繁殖实验中发现,同一组昆虫的部分个体出现了变异现象,有一些昆虫的颜色明显偏离正常情况。
老师想利用这个案例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
分析与解析:首先,教师可以围绕“变异”的概念进行讲解,解释昆虫变异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然后,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记录,了解变异昆虫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变异的原因,并展开关于进化与自然选择的知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环境变化对物种产生的影响。
案例二:探索水的沸腾温度某小学五年级的科学课上,老师计划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研究水的沸腾温度。
分析与解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首先,学生可以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变量控制和实验步骤,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然后,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使学生了解沸腾温度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引导学生合理解释实验结果。
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如水的沸腾温度是否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更广泛的知识领域。
案例三:观察植物光合作用某小学四年级的科学课上,老师希望通过观察植物光合作用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对光能的利用。
分析与解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研究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叶片的表现现象。
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学生可以发现植物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产生更多的氧气和养分。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并进行相关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对光能的利用能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的分析与解析,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导言】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分享几个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旨在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一】空气的存在实验目的: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特点。
实验材料:一张纸,一杯水。
实验步骤:1.将水倒满一杯。
2.将纸完全贴紧杯口。
3.迅速将杯子颠倒,保持杯子垂直,纸不掉落。
4.将杯子斜倾,把纸拿掉。
实验结果:纸不掉落,水并不溢出杯子。
实验原理:空气压力抵抗水的倾斜,使纸不会掉落,水不会溢出。
【实验二】植物的吸水能力实验目的:观察植物根部的吸水能力。
实验材料:白色鲜花,食盐。
实验步骤:1.将水倒满一杯。
2.加入适量的食盐,使盐水呈现浓度。
3.将花枝端放入盐水中。
4.观察数天后,记录花叶的变化。
实验结果:花叶逐渐枯萎。
实验原理:过高的盐浓度会破坏植物细胞的渗透平衡,导致水分无法正常吸收,从而导致植物枯萎。
【实验三】水的气态转变实验目的:了解水的三态转变。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冰块。
实验步骤:1.将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冰块。
2.观察冰的变化。
3.记录冰块逐渐融化的时间。
实验结果:冰块逐渐融化成水。
实验原理:水的三态转变是指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之间的相互转变。
【实验四】声音传导的实验实验目的:了解声音的传导过程。
实验材料:一根细而长的绳子。
实验步骤:1.请两名同学拉紧一段绳子,保持绳子的平直状态。
2.其中一名同学用手指敲击绳子一端。
3.观察另一名同学能否听到声音。
实验结果:另一名同学能够听到声音。
实验原理:声音通过绳子传导,使得另一端的同学能够听到声音。
【实验五】自然光的折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材料:一杯水,一支笔。
实验步骤:1.在杯子中注满水。
2.将笔放入杯子中,看光线经过水的折射。
实验结果:在水中,看到的水面上的笔会出现一个折射的画面,与实际笔的位置不同。
实验原理:光线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使得看到的物体位置发生偏移。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1. 水循环实验目的: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展示水的循环过程。
材料:一个玻璃杯、水、一块塑料薄膜、一根细棍子。
步骤:1. 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 用塑料薄膜盖住玻璃杯,并用细棍子将薄膜轻轻按住。
3. 将玻璃杯放在太阳下,待一段时间后观察薄膜上的水滴。
结果:随着太阳的照射,玻璃杯中的水会被加热蒸发成水蒸气,然后凝结在薄膜上形成水滴,展示了水的循环过程。
2. 种子发芽实验目的:通过种子发芽实验来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
材料:玻璃瓶、棉花、水、豌豆种子。
步骤:1. 在玻璃瓶中放入一些湿润的棉花。
2. 将豌豆种子均匀地摆放在棉花上。
3. 每天给种子喷水保持湿润。
结果:经过几天的观察,学生可以看到豌豆种子开始发芽、生长,并最终成为豌豆植物,从而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3. 人体骨骼系统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材料:白色塑料管、彩色塑料圈、胶水。
步骤:1. 将白色塑料管剪成不同长度,代表人体不同部位的骨骼。
2. 在白色塑料管上粘贴彩色塑料圈,代表关节。
3. 拼接成一个模型,展示人体的骨骼系统。
结果: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构造,以及骨骼与关节的作用。
4. 磁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磁力的作用。
材料:铁钉、磁铁。
步骤:1. 将磁铁靠近铁钉,观察铁钉的反应。
2. 将磁铁移开,观察铁钉的变化。
结果:学生可以看到磁铁对铁钉有吸引作用,当磁铁移开时,铁钉会脱离磁铁,展示了磁力的作用。
5. 声音传播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材料:一根绳子、一个铃铛。
步骤:1. 将铃铛系在绳子的一端。
2. 用手拉动另一端绳子,使铃铛摆动产生声音。
3. 观察铃铛的声音传播情况。
结果: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看到铃铛的声音可以通过绳子传播,感受到声音的传播过程。
6. 阻隔光线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光线的阻隔情况。
材料:一个密闭的容器、一块黑色纸板。
步骤:1. 在容器里放一盏灯,使灯光亮起。
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

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1. 题目:吃下肚的勺子概要: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食物在进入人体消化系统时经历的过程,提高学生对食物消化的认识。
实验材料:碗、勺子、面粉实验步骤:1. 将面粉倒入碗中,用勺子搅拌均匀。
2. 让学生用勺子舀起一小口面粉,放入口中。
3. 学生观察面粉在口腔中的变化,然后咽下。
4. 学生用手指按压喉部,模拟食物进入食道的感觉。
5. 学生描述食物进入胃部的感觉。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食物在进入人体消化系统时的变化过程,强化学生对食物消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面粉在口腔中被唾液混合后形成糊状物,然后进入食道被推送至胃部。
学生描述食物进入胃部的感觉有压力和舒适感。
2. 题目:利用光学原理制作望远镜概要: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光学原理,提高学生对视觉的认识。
实验材料:两个空的纸板筒、塑料袋、剪刀实验步骤:1. 将一个纸板筒剪成长条状,将另一个纸板筒剪成短条状。
2. 将长条状纸板筒对折,固定在短条状纸板筒的一端。
3. 在长条状纸板筒的另一端贴上塑料袋,用橡皮筋固定。
4. 调整塑料袋和纸板筒的位置,使其能够看清远处。
5. 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比较使用望远镜和不使用望远镜的视觉效果。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望远镜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原理,提高学生对视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结果:通过使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学生发现使用望远镜能够放大物体,使其更清晰可见。
相比之下,不使用望远镜时,物体看起来较小且模糊不清。
教学实践案例科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科学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光的传播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本案例以小学三年级科学课程“光的传播”为主题,通过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科学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传播规律,能够区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展示阳光透过树叶的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光的传播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的传播。
”2. 教学新课(1)光的直线传播①教师出示一根激光笔,让学生观察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并演示光的直线传播实验。
③学生分组进行光的直线传播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2)光的反射①教师出示一面镜子,让学生观察镜子中的景象,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光的反射原理,并演示光的反射实验。
③学生分组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光的折射①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水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玻璃杯中的景象,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光的折射原理,并演示光的折射实验。
③学生分组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传播规律。
(2)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4.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课后进行光的传播现象观察,并记录下来。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多样化。
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5篇)

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推荐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推荐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带来的5篇《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关于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篇一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六年级共有4个教学班,280多名学生。
经过三年半的科学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生对大自然,特别是对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喜欢问个为什么,喜欢提问题,爱提问题,这将驱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探究。
但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这门学科不是很重视,而且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依赖性强,不愿动手,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1、全册内容情况: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八册。
全册教材包括了《我长大了》、《遗传与变异》、《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拓展与应用》。
六个单元。
由28个典型活动组成。
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单元内容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人体一生的变化,学习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生长发育,并针对六年级学生正面临的青春期发育,给予针对性指导,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而又顺利地渡过青春发育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本案例以某小学科学教育为例,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
二、案例描述(一)问题提出某小学科学教师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科学课上兴趣不高,参与度低。
经过观察和调查,王老师发现以下问题:1. 学生对科学课缺乏兴趣,认为科学课枯燥乏味。
2. 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3. 实验操作环节较少,学生动手能力不足。
4. 评价方式单一,只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案例分析1. 教师方面:王老师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2. 学生方面:学生对科学课缺乏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3. 家长方面:家长对科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与学校的沟通。
(三)解决措施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科学教育素养。
组织教师参加科学教育研讨会、培训等活动,提高教师对科学教育的认识,掌握科学教学方法。
2.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多媒体、实验、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3. 注重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加实验课时,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采用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发展。
5. 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关注和支持科学教育。
三、案例实施与效果(一)实施过程1. 教师方面:王老师积极参加科学教育培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2. 学生方面:学生参与度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增强,对科学课的兴趣逐渐增加。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第一篇:小学体育教学案例我觉得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
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
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
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层场心理而退出比赛。
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
这时,我就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
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学校举行一个篮球比赛,就因为争一个球,就准备打架了,我马上跟他们两个人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然就请先离场休息。
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
第二篇:小学体育教学案例教学内容:1、并脚跳、单脚交换跳、双脚并腿跳2、游戏:甩尾比赛指导思想和理念: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跳绳为主教材,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
借助多种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和优生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跳绳的多种跳法和相关知识。
不但让学生学会多种的跳绳方法,而且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跳法进行自由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将自己的跳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增强其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能力。
师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1.1 课程标准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探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材内容本教学案例选用的是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章“植物的生长与繁殖”中的第二节“植物的传播途径”。
本节内容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传播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1.3 学生情况本节课的对象为三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
但在实践操作和思维拓展方面仍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传播途径,认识不同的植物传播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的传播途径。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植物的传播途径及特点。
2.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2 教学难点1. 植物传播途径的拓展思维。
2. 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与评价。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植物传播途径的动画,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4.2 自主研究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植物传播途径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实践操作奠定基础。
4.3 实践探究1.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植物的传播途径。
2. 实验操作:每组选择一种植物,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植物的传播过程。
3. 成果分享: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总结植物的传播途径。
4.4 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传播途径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如何保护植物的传播途径?4.5 总结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收获,引导他们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拓展程度。
3. 学生对植物传播途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探究,让学生了解植物的传播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学科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实践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以小学科学课程《植物的生长》为例,探讨如何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掌握观察植物生长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
2. 教学活动(1)观察植物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态。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2)实验探究教师向学生介绍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手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实验步骤:①选择种子: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种植的种子,如花生、绿豆等。
②准备材料:教师为学生提供种植所需的土壤、花盆、水等材料。
③种植: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种子种植在花盆中,并浇适量水。
④观察记录:学生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3)交流分享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
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分享观察到的植物生长现象,并讨论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3.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强调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在研究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2. 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
3. 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1. 主题:观察水的性质目标: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了解水的密度、表面张力、蒸发和凝结等特点。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实验的主题,让学生思考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实验1:密度实验。
老师准备一碗水和一些物体,让学生猜测哪个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个会沉下去,并进行实验验证。
3)实验2:表面张力实验。
老师让学生观察水滴在硬币表面的现象,并解释表面张力的原理。
4)实验3:蒸发和凝结实验。
老师让学生用手摸水,然后将手放在风口处,观察手上水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评价: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水的性质,还能够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2. 主题:发现植物生长的奥秘目标:通过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线、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给学生展示一颗正在生长的小苗,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思考。
2)实地调查: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植物园或花园,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种植小苗。
老师让学生分组,每组种植一颗小苗,观察它们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生长数据。
4)总结: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植物生长的原因和需要的条件。
评价: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3. 主题:探索天气现象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天气现象的原因和预测方法。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请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讨论天气现象的原因。
2)实验1:模拟降雨。
老师为学生准备一个有水的罐子和一个喷雾器,让学生用喷雾器向罐子中喷水,观察模拟降雨的过程。
3)实验2:气压实验。
老师准备一个气压计,让学生观察不同气压下的水面高度变化,并理解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4)预测:老师让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评价:通过这些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了解天气现象的原因和预测方法,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精神。
小学科学课案例6则

小学科学课案例6则篇一:小学科学教学案例故事我的小学科学教学故事学校安排我接手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这对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我来说,是一个考验。
开始我认为小学科学课就是引领学生自己随便谈一谈,说一说,做一做。
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因为科学课有很多实验,这要求老师要很好地组织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记得我在讲授《蜡烛的变化》这一课时,刚开始布置实验没有几分钟,正当别的同学都安安静静地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着手做实验时,突然在王飞宇同学的位置处冒出了黑烟。
吓得旁边的女同学大叫,“老师,王飞宇冒烟了。
”我赶紧走过去,查看原因??可是这时,他早已吓得藏起了作案工具,黑烟也已渐渐散去,我明白这个黑烟是如何冒起的。
我看了一会儿,说:“王飞宇,你的实验相当成功,只是你刚才又给同学演示了一个新的实验——“纸张燃烧了”,你能不能给咱们同学和老师说一说,纸张燃烧了是产生新物质变化还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啊?”王飞宇一看,我没有批评他,反而想听他的想法。
这时,他的胆子大了起来。
他走到讲桌前,给我们师生当起了临时的小老师。
他一边讲解,一边操作,说:“其实,我刚才也是按照老师讲的方法来做的,只是我手中还有一张废纸,没什么意思,就随手点着了,然后火势有些大了(他有些不好意思了)。
就这样了,就起了浓浓的黑烟!”。
我随机鼓励他,“你的一次捣乱,让我们每个同学,包括老师都很清楚地看到纸的燃烧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还得向你学习这种精神呢!你知道吗?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就是敢于突破常人的思维,用别人没有用过的东西来做的实验,你很有科学家的天份呀!”“谢谢老师!”第二天,我一到学校,王飞宇同学就找到我,说:“老师,我知道了。
其实不管是蜡烛的燃烧还是纸张的燃烧,都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你真棒!通过自己努力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以后要更努力呀!”??我想说,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要求每位科学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备好一节课,然后全身心地投入每节40分钟的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在科学课堂上学有所获!让更多的学生喜欢科学课!篇二: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这6分钟值不值温州市瓯海区教师教育与科研中心(筹)周琼莉一堂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内容是《淀粉的踪迹》,执教的是一位年轻的刘老师。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案例与经验分享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案例与经验分享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事物的变化,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下面将分享一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案例与经验,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案例一:探索浮力任务描述:设计一次有关浮力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实验步骤:1.准备一只透明的容器,将其中一半装满水。
2.选择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物体,如螺丝、小塑料球等,放入容器中,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
3.学生观察后,设法解释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起,而有些物体会沉下去。
4.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浮力是否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经验分享:1.在实验前,最好先进行一次预实验,让学生提前了解实验流程,熟悉实验器材。
2.设计实验时,注意在容器中放入不同重量的物体,这样学生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浮力的差异。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重量较轻的物体能浮起?启发学生思考,浮力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4.教师可以通过提示或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或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案例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任务描述:设计一次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实验步骤:1.选取一颗适合在教室种植的植物,如豌豆或小麦等。
2.请学生观察植物的不同部位,如根、茎、叶,描述它们的特点,并探究它们的功能。
3.将植物种植在透明的花盆或小杯子中,用纸巾包裹住纸杯的外侧,利用纸巾吸水现象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4.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根的增长、茎的抬升和叶子的变化等。
经验分享:1.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花坛或花房,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部位。
2.在实验步骤中,加入科学知识的解释,如为什么植物需要水分和阳光等,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取知识。
3.鼓励学生观察每个部位的变化,促使他们形成科学思维和观察的习惯。
4.在记录实验结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图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范文小学科学的教案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范文一、第一章节:认识地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特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 地球的结构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特征。
2.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用模型或图示展示地球的扁平和旋转。
3. 讲解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4. 进行课堂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5. 总结并强调地球的重要性和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第二章节:天气与气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天气变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 天气变化的原因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和气候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两者的概念。
2. 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强调天气是短期的变化,气候是长期的平均状态。
3. 讲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包括气压、温度和湿度等。
4. 进行课堂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并尝试解释原因。
5. 总结并强调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和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
三、第三章节:生物多样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生物特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 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讲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生态平衡、提供资源和应对环境变化等。
4. 进行课堂活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校园或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特征。
5. 总结并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每个人的责任。
四、第四章节:人体的运动系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人体运动的ability.教学内容:1. 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2. 人体的运动系统的功能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人体运动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其组成和功能。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一、活动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基本知识,能够观察和描述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冰块、水、火柴、温度计。
2. 实验内容,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3. 教学内容,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水是什么样的?”“水有哪些状态?”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状态及其变化。
2. 实验操作,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先将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将冰块放入烧杯中的热水中,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3. 观察记录,学生观察水的状态变化,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
4. 总结讨论,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基本知识。
5. 拓展应用,老师通过案例分析、生活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加深学生对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规范,观察记录准确。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五、教学反馈。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基本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的科学兴趣得到了激发。
在后续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探索:小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案例

科学探索:小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案例引言科学探索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引导他们进行实际观察、实验和推理,可以帮助他们主动积累知识,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本文将介绍几个小学生在科学探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案例,旨在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示范。
案例一:植物生长分析背景小明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对植物生长过程很感兴趣。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选择了向阳台上放置不同种类的花盆,并进行了观察、记录和比较。
方法与结果小明首先选择了三个相同大小的花盆,并在里面分别种植了大豆、向日葵和水稻种子。
他每天浇水并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同时记录下每个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以及根系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小明发现向日葵生长得最快,高度超过了其他两种植物,并且根系也最为茂盛。
大豆次之,水稻生长最慢。
讨论与结论小明通过这个实验发现不同种类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和特点。
他进一步推测,可能是植物对光照和土壤的需求不同导致了这些差异。
这个案例引导小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比较,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推理的能力。
案例二:飞机模型设计背景小红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对飞机很感兴趣。
在老师的引导下,她决定尝试设计一个可以飞行的纸飞机模型。
方法与结果小红开始思考如何改良传统的纸飞机设计。
她打开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并研究了各种不同形状和折叠方式的纸飞机。
随后,她制作了几个不同样式的纸飞机进行测试。
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后,小红成功设计出一个简单但是能够滑行较远且保持平衡的纸飞机模型。
讨论与结论通过这个案例,小红学会了使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信息搜索、收集和分析。
她也体验到了不断尝试、调整和改进的过程,并最终获得成功。
这个案例鼓励小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环保设计比赛背景某小学决定举办一个环保设计比赛,鼓励学生提出创意并解决现实环境问题。
小鹏在参赛中设计了一种以废旧塑料为原料的手工艺品。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搭支架》一课的教学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
科学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科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案例以某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为例,探讨科学教学实践中的有效策略。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物体的沉浮》。
通过这节课,学生将学习物体沉浮的条件,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掌握物体沉浮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沉浮现象(如轮船、潜水艇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会沉入水底?(2)探究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不同密度的物体(如泡沫、木头、石头等)和容器(如水杯、水桶等)。
要求学生进行以下实验:①将不同密度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②改变物体的放置方式(如竖直放置、水平放置等),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③改变水的深度,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④将物体与容器一起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3)讨论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出物体沉浮的条件: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体能浮在水面上;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物体能沉入水底。
(4)拓展与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让一个小木块浮在水面上、如何设计一个简易的鱼缸等。
4.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实验操作规范,探究精神较强。
(2)学生在讨论与分析环节,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体现了良好的科学素养。
(3)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科学教学案例【案例一】在一节科学课中,当我布置注意事项及观察方法的时候某组学生(3男1女)都是把目光投入到了,实验材料盒中。
当我说到“活动开始”,其中一人从准备盒中拿出实验材料,马上被两名男学生抓到了手中观察了起来,唯一一名女同学没有得到任何材料。
1分钟后,坐在同侧的三个同学分别形成了两个更小的小组,而坐在另一边的一位女生仿佛被孤立了,手中没有任何材料,只是看着同伴们在活动。
几分钟后,当我发现这一问题时,那名女同学才加入其他三人的观察中,当老师说开始记录时,这一组中没有任何有关的的交流而是其中一位同学开始着手记录实验的发现,其他的两位同学开始漫无目的地利用其他材料互相玩着,而那名女同学依然坐在那里观望着……【案例二】分组实验往往是老师一宣布讨论或实验,前排学生唰地回头,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
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
”“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
”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
很多老师很苦恼,教师在引导学生说出想法,或者学生在汇报探究结果时,不少同学却没能认真倾听,有说话的,有玩器材的,甚至有边玩边说的,也有精神不集中的。
学生没养成善于交流善于倾听的好习惯,导致探究结果不理想。
在小组探究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场面热热闹闹,热火朝天,似乎人人都在主动参与,但透过这种热闹的场面,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肤浅与浮躁。
有时候又有许多学生不按照要求和规程进行操作,不知道该怎么操作,更有学生把桌上的器材当作玩具在玩;有时候组内的个别学生承担了小组探究的全部任务,成了小组的主角,部分学生在小组中只是一个旁观者。
当学习任务和材料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或材料比较充分时,学习小组的人数易少不易多。
【我的分析】“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什么是教学案例 • 本次案例制作的原则
向阳小学——俞学良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1.教学案例的概念 2.教学案例的特征 3.案例制作的基本过程
1.教学案例的概念
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一个好的案 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 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它可使 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 问题来进行。
背景 者展示 问题
形
的重点
怎样 探究 科学 引导 过程 探究 学生 中探 能力 设计 究技 发展 实验 能的 ? 培养
如何落 1.本案例中 种 实过程、发展了学生 子 方法目 的哪些探究 萌 标。 技能?重点 发
是哪一种?
2.你认为她 做得合适吗?
3.你在教学 中是怎么做 的?
二、本次案例制作的原则
的学 学习 主义 理学生 怎样处理学生 球
习是
的自主 的自主学习与 内
自主
学习与 教师的引导之 部
的吗
教师引 间的关系的? 结
?
导之间 2.她处理得怎 构
的关系 样?
3.你有更好的 例子吗?讲给 大家听。
教学过程
(1) 让学生根据原有经验,通过 讨论筛选出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 (2)设计实验验证种子萌发的必 要条件。
二、本次案例制作的原则
1、理念的先进性 案例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是科学学 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课程内 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具有开放性,课程评价应能促进科 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尽可能地挖 掘科学课程的教育价值。
题目 主题 理论 困惑或 提供讨论的 原
背景 者展示 问题
二、本次案例制作的原则
5.体系的完整性 围绕科学课程的功能,培养科
形
的重点
关 键 以学 教学 有限的 1.你遇到过 卵 是 等 生为 设计: 时间与 这种探究所 石 待 学习 以单 探索过 需的时间与 的
的主 元为 程的复 有限的学时 形 体 整体 杂性之 之间的矛盾 成
设计 间的矛 吗?你是怎
教学 盾
么处理的?
2.你认为什
么样的问题 值得探究?
二、本次案例制作的原则
2.教学案例的特征
所以,需要强调的是:教学案例 是现实问题的缩影,虽然描述的是课 堂教学实况,但是因用于教学的目的 不同,案例必须要对课堂教学实录的 信息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根据主题 进行加工整理。
3.案例制作的基本过程
拟写案例拍摄计划(编写案例脚本)。 尊重事实,适当加工。案例应围绕所遇 到的焦点问题作真实描述,实际情况是怎样 就是怎样,不要添枝加叶,也不要按主观意 图随意删改。但也不是对有关问题仅仅作自 然主义的描述,而是通过对案例素材的适当 加工整理,把问题寓于情节之中。案例在运 用于教学之前,应得到同行的确认。 案例可以是整节课,也可以是片断,应 根据主题的需要决定。视频案例要求附原型 (整节课的案例素材)。
1.教学案例的概念
因为理解和改进教育实践的过程必始 于教师对自身实践经验的反思,任何教 育理论只有与教师个体对其具体实践情 境和经验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运用。 实践证明,任何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只有同实际的教学情境和教师已有的经 验联系起来反思辩析,才能转化为实施 素质教育的能力。
2.教学案例的特征
案例就是一个蕴含教育信息的故事,一个好 的案例要含有需要解决的两难困境。
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 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 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一个案例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 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1.教学案例的概念
教学案例是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 出来的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 一个或者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 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 情景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 和对实践活动的反思。即以实践者科学地 发现和解释事实为基础的、以解决问题为 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课堂教 学情境和经验所作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 析和反思。
好的案例首先要具有真实性。 案例强调客观性与写实性,要求对 已经发生过的事实进行记录,而不 是杜撰、虚构与主观臆想。
好的案例一定要有典型性。强 调真实性不等于案例就是教育实践 中发生的事件的罗列与堆砌。教育 实践是复杂的,任何单一的教育案 例都不可能涉及教育科学的所有方 面、所有环节,只能解决较为有限 的问题。
2、主题的典型性 主题的选择要有普遍意义,表现教
师在课堂上经常遇到的困惑问题以及解 决问题的策略。揭示典型策略、方法所 依据的教育原理,以及方法适用的条件, 启发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举一反三 地运用。
题目 主题 理论 困惑或 提供讨论的问 原
背景 者展示 题
形
的点
学生 自主 建构 怎样处 1.这位教师是 地
3、问题的突显性 案例源于教学实践,但不是课
堂实录。有时为了突出主题,提示 讨论的焦点,可以对“原形”适当 的调整与修改,但不能杜撰。
题目 主 题
当学 科 生的 学 回答 教 不是 育 老师 的 所期 目 望的 标
理论 背景
科学 素养
困惑或 提供讨论的 原
者展示 问题
形
的重点
当学生 1. 这 节 课 , 物 的回答 老 师 对 课 堂 质 不是老 中 出 现 的 问 的 师所期 题 是 如 何 处 变 望的 理 的 ? 你 认 化
为她处理得 怎样?
2.如果你遇 到这样的问 题怎样理?
二、本次案例制作的原则
4.体系的完整性 案例的内容含盖面广泛,淡化
教材;在对科学课程改革中的关键 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设计一整 套帮助教师全面理解科学课程理念 的主题,同时把科学课程对教师更 新观念、调整知识与能力的结构的 要求比较系统地体现在其中,以达 到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
(3)动手实验。
教师首先设计一个实验,让
学生讨论这个设计能否证明空气 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封闭 不浇水
开口 隔天浇水
让学生讨论如何修改 这个实验设计,使它能够 证明空气是种子萌发的必 要条件。
请每个小组再选择一 个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设计实验,验证这个条件。
题目 主题 理论 困惑或 提供讨论的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