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整理
1.诗经的基本知识概述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总共三百零五篇。所以《诗经》又称“诗三百”。《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大家。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2.史传知识概述
我国古代史著卷帙浩繁,按编撰形式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三大史体。编年体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其中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善的编年体通史,《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一部自称体系的详尽而周密的编年体史书。
二十四史都属于纪传体史书。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属于纪事本末体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3.唐诗知识概述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4.散文知识概述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古代散文的发展: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
古代的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代表两汉最高成就的史传散文:司马迁的《史记》
百家争鸣不仅产生了诸子散文,也产生了历史散文,诸子散文:《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
5.新诗知识概述
新诗发展的历史分为:初创期,探索期,成熟期和深化期。新月派代表:闻一多,徐志摩象征派代表:李金发抒情诗代表:冯至。散文诗代表;鲁迅。
6.小说知识概述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理论上通常认为,借助于艺术虚构,以散体文的形式表现叙事性内容,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关系,命运,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心理状态,活动环境进行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体裁。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小说的分类有不同的原则,按用语来分,有文言小说,白话小说;按文体来分,有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等等;不过现在通行的分类是分成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三种。《大学》
课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大学》的作者:《大学》作者,汉唐诸儒无说。朱熹整理《大学》时,将其分为“经”一章(“经”是基本的观点),“传”十章(“传”则是对“经”的解释、阐述)
《大学》全文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大学》篇主要阐述一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弘扬的君子修德之学。
《大学》提出的“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根本:修身为本思考题:1、谈谈自己对“三纲八目”的理解。《大学》重在阐述教育纲领,其着眼点为教育与国家政治、社会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以道德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克服偏私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诚意、正心)为根本要求,以“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核心论点是:治人以修身为本,修身以慎独为先。(慎独: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朱熹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儒家的全部学说都是循着“三纲八目”展开。
《春江花月夜》课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唐诗》仅存张若虚诗作二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写少妇思春之情,艺术水准一般。另一首便是这首被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闿运语)“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闻一多语)而传诵千载的抒情杰作《春江花月夜》
诗篇题目通过春,江,花,月,夜五个诗歌中常用的良辰美景意象的连缀,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心驰神往,朦胧空灵的美妙图画,强烈地刺激读者不得不去探索这个奇妙的艺术境界。如何看待“月”在全诗中的统筹作用?
全诗以月为主题,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是诗中的纽带,统筹全诗。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思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充满画意的场景,表现了一种执着的憧憬和谈谈的忧伤;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忧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正是这种轻快和轻盈,使全诗透露出一种空蒙,迷茫,柔和的情调,像清梦飘过,却又时刻笼罩心头
诗人是怎样将诗情画意哲理融合在一起?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副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诗人就江月即景抒情,发出江月长存,人生短暂的人生浩叹。又由离人思妇德感慨抒发因江天月色之美所引起的闺恨离情。诗情,画意,哲理融合自然。
具体分析诗歌中烘托,铺垫手法的运用
文章第一层次就江月即景抒情,发出江月长存,人生短暂的人生浩叹。为下文写离人思妇德感慨做了铺垫。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艺术结构完整,语言清晰,韵味婉转
《长恨歌》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描述杨贵妃的美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描述他们爱情誓言的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向来难以理解,你赞同那种观点,理由是什么?
诗的主题是“长恨”。先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接着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最后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它并非纯粹叙事,还有机融合了那些创作手法?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