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研读

合集下载

平郊建筑杂录

平郊建筑杂录

平郊建筑杂录作者:梁思成林徽因来源:《中学生百科·大语文》2021年第11期北平四郊近二三百年间建筑遗物极多,偶尔郊游,触目都是饶有趣味的古建。

其中辽、金、元古物虽然也有,但是大部分还是明清的遗构;有的是煊赫的“名胜”,有的是消沉的“痕迹”;有的按期受成群的世界游历团的赞扬,有的只偶尔受诗人们的凭吊,或画家的欣赏。

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

这也许是个狂妄的说法——但是,什么叫做“建筑意”?我们很可以找出一个比较近理的含义或解释来。

頑石会不会点头,我们不敢有所争辩,那问题怕要牵涉到物理学家,但经过大匠之手泽,年代之磋磨,有一些石头的确是会蕴含生气的。

天然的材料经人的聪明建造,再受时间的洗礼,成美术与历史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赏鉴者一种特殊的性灵的融会,神志的感触,这话或者可以算是说得通。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

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

但是建筑师要郑重郑重的声明,那里面还有超出这“诗”“画”以外的“意”存在。

眼睛在接触人的智力和生活所产生的一个结构,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潜意识里更有“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凭吊兴衰的感慨;偶然更发现一片,只要一片,极精致的雕纹,一位不知名匠师的手笔,请问那时锐感,即不叫他做“建筑意”,我们也得要临时给他制造个同样狂妄的名词,是不?建筑审美可不能势利的。

大名煊赫,尤其是有乾隆御笔碑石来赞扬的,并不一定便是宝贝;不见经传,湮没在人迹罕至的乱草中间的,更不一定不是一位无名英雄。

以貌取人或者不可,“以貌取建”却是个好态度。

北平近郊可经人以貌取舍的古建筑实不在少数。

摄影图录之后,或考证它的来历,或由村老传说中推测他的过往——可以成一个建筑师为古物打抱不平的事业,和比较有意思的夏假消遣。

明清家具“壸门”与“壶门”之辨析

明清家具“壸门”与“壶门”之辨析

明清家具“壸门”与“壶门”之辨析近年来在中国传统建筑、明清家具研究著作与画册中,标注部件结构名称时,往往将壶门形状的结构以“壸门”(壸,读音为:捆)、“壸门式轮廓”(图一)或“壸门牙条”等名称标注。

但是在民间木工匠人的称谓中,又大多将此结构名称读为壶门。

“壸门”与“壶门”之间,必有正误,为此,笔者结合古代建筑与家具典籍考证,发现此结构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壶门,而非“壸门”。

“壸门”一词既未象形,亦不达意,且晦涩不通,查无出处,应为“壶门”之误,具体例证浅析如下。

“壸门”之词义晦涩不通壸,其字义在《尔雅》中解释为:“宫中衖谓之壸”,(衖,同“巷”);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与《尔雅》一致,标明为“古时宫中的道路”。

在古代“壸”字可以和“阃”通用,“阃”字的字义为门槛,特指城郭外的门槛,可借指妇女居住的内室。

但无论是宫中的巷道还是城郭外的门槛,或者妇女的内室,“壸门”一词都晦涩不通,在词义上难以与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中的壶门形状的结构相关联。

且壶门式形状的装饰手法属于舶来品,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用于佛塔宝刹、神龛壁藏、转轮经藏等佛教建筑结构中的装饰,随后明清时期的家具也逐渐吸取了这一装饰手法,和宫廷内室的装饰形式风格之间并无渊源关系。

再者,在我国古代建筑与家具制作中,主要以社会中低阶层的民间工匠艺人为主体,受文化知识程度所限,对于结构部件的命名,往往联系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件,强调直观和象形。

例如明式家具中的“马蹄脚”、“裹脚枨”、“炮仗筒”、“瓜棱腿”等等结构名词,即琅琅上口又鲜活生动,便于师徒之间代代传记。

壶门式结构的形状,其线条的波折起伏都与壶的形状相似,因此工匠们以“壶门”来命名,可谓合情合理。

“壸门”一词,于历代典籍中查无出处中国明清家具无论是木工制作、榫卯结构还是雕琢装饰都是与传统建筑紧密相连的,涉及到具体部件结构名词,也是相互一致。

因此,对于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的研究,绝对是无法忽视北宋时期之《营造法式》的。

梁思成、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研读

梁思成、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研读

梁思成、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研读一、课文注释1932年10月,梁思成、林徽因对北平郊区古建筑进行考察。

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西郊卧佛寺,其次是香山法海寺和杏子口佛龛(这篇考察录还有下篇,考察对象是天宁寺塔,课文未选)。

考察完毕,夫妇俩合作完成了《平郊建筑杂录》一文,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11月第3卷第4期。

梁思成、林徽因在考察古建筑这是一篇建筑专业的考察报告,尽管已经采用了非常通俗晓畅的文笔,但是阅读起来还是会有一些困难,下面就先从字面上作一些注解。

【北平四郊近二三百年间建筑遗物极多,偶尔郊游,触目都是饶有趣味的古建。

其中辽金元古物虽然也有,但是大部分还是明清的遗构。

】此句似为病句,因为无论辽金元或明,年代都不会是“近二三百年”,这里的意思恐怕是说近二三百年间发现的建筑遗物。

这个发现,也包括梁思成、林徽因他们的成绩,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俩从北平四郊开始,先后踏勘调查了中国广大地区的古建筑,走遍了中国近200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建筑遗构。

【锐感】“请问那时锐感”一语,“锐感”是直觉,敏锐的感觉,与之相反的有“钝感”一词。

【卧佛寺】卧佛寺是北京西山的一座古刹,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50年),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曾叫兜率寺、寿安寺、大昭孝寺、洪庆寺、寿安禅寺、永安寺,今正式的名字叫十方普觉寺,因寺内有巨大的铜铸卧佛,所以通常人们称它为卧佛寺。

【青年会西山消夏团】“青年会”全称“基督教青年会”,是西方一种世界性宗教组织。

1885 年由传教士传入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到各地,形成全国性组织,成为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一个重要组织。

青年会围绕德、智、体、群“四育”组织活动,所以课文提到青年会西山消夏团及将佛池当作游泳池之事,说卧佛寺受了帝国主义压迫。

下文的“佛教青年会西山消夏团”一语,是和作者聊天的住持和尚的调侃话语。

【卧佛寺的住持智宽和尚,前年偶同我们谈天,用“叹息痛恨于桓灵”的口气告诉我……】“叹息痛恨于桓灵”一语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其中有“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语。

梁思成、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研读

梁思成、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研读

梁思成、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研读一、课文注释1932年10月,梁思成、林徽因对北平郊区古建筑进行考察。

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西郊卧佛寺,其次是香山法海寺和杏子口佛龛(这篇考察录还有下篇,考察对象是天宁寺塔,课文未选)。

考察完毕,夫妇俩合作完成了《平郊建筑杂录》一文,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11月第3卷第4期。

梁思成、林徽因在考察古建筑这是一篇建筑专业的考察报告,尽管已经采用了非常通俗晓畅的文笔,但是阅读起来还是会有一些困难,下面就先从字面上作一些注解。

【北平四郊近二三百年间建筑遗物极多,偶尔郊游,触目都是饶有趣味的古建。

其中辽金元古物虽然也有,但是大部分还是明清的遗构。

】此句似为病句,因为无论辽金元或明,年代都不会是“近二三百年”,这里的意思恐怕是说近二三百年间发现的建筑遗物。

这个发现,也包括梁思成、林徽因他们的成绩,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俩从北平四郊开始,先后踏勘调查了中国广大地区的古建筑,走遍了中国近200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建筑遗构。

【锐感】“请问那时锐感”一语,“锐感”是直觉,敏锐的感觉,与之相反的有“钝感”一词。

【卧佛寺】卧佛寺是北京西山的一座古刹,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50年),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曾叫兜率寺、寿安寺、大昭孝寺、洪庆寺、寿安禅寺、永安寺,今正式的名字叫十方普觉寺,因寺内有巨大的铜铸卧佛,所以通常人们称它为卧佛寺。

【青年会西山消夏团】“青年会”全称“基督教青年会”,是西方一种世界性宗教组织。

1885 年由传教士传入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到各地,形成全国性组织,成为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一个重要组织。

青年会围绕德、智、体、群“四育”组织活动,所以课文提到青年会西山消夏团及将佛池当作游泳池之事,说卧佛寺受了帝国主义压迫。

下文的“佛教青年会西山消夏团”一语,是和作者聊天的住持和尚的调侃话语。

【卧佛寺的住持智宽和尚,前年偶同我们谈天,用“叹息痛恨于桓灵”的口气告诉我……】“叹息痛恨于桓灵”一语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其中有“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语。

梁思成林徽因古建筑作文

梁思成林徽因古建筑作文

梁思成林徽因古建筑作文
古为今用,建造永恒
啥是古建?不就是一堆老旧的房子吗?为什么要花那么多心思去研究呢?对很多人来说,古建筑或许只是陈腐、过时的东西,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

但对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建筑夫妻"来说,古建筑却是他们毕生追求的理想和事业。

梁林二人可以说是古建筑领域的"国宝级"人物。

梁思成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开创者,他挖掘、研究中国古建筑,将古建之精华与现代建筑设计完美融合。

林徽因则致力于古建园林的保护和修缮,她以自己的方式将古建之美展现于世人面前。

梁思成常说"古为今用"。

他不是一味崇古,而是将古建筑的智慧和精神提炼出来,并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

比如北京故宫的设计,在遵循传统建筑格局的同时,也有了创新的建筑理念。

梁思成的建筑设计既不失古韵,又彰显时代气息,可谓"古今合璧"。

林徽因则是通过园林这一"活的古建"来传承古建文化。

她将曾经荒废的古建园林重新修缮一新,让古建之美得以充分展现。

比如她主持修缮的北京园林,不仅保留了古建的风貌,更将园林的文化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

游人在林徽因修缮的园林中,仿佛置身于古人的生活,感受着古建文化的魅力。

梁林二人的事迹令人敬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让古建筑在现代社会焕
发新生机。

古建虽古老,却绝不陈旧。

通过梁林二人的努力,中国古建筑这座宝库得以充分开发利用,为现代建筑设计和文化传承贡献了宝贵的财富。

古为今用,建造永恒,这正是梁林二人毕生追求的崇高理想。

明清家具“壸门”与“壶门”之辨析

明清家具“壸门”与“壶门”之辨析

明清家具“壸门”与“壶门”之辨析近年来在中国传统建筑、明清家具研究著作与画册中,标注部件结构名称时,往往将壶门形状的结构以“壸门”(壸,读音为:捆)、“壸门式轮廓”(图一)或“壸门牙条”等名称标注。

但是在民间木工匠人的称谓中,又大多将此结构名称读为壶门。

“壸门”与“壶门”之间,必有正误,为此,笔者结合古代建筑与家具典籍考证,发现此结构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壶门,而非“壸门”。

“壸门”一词既未象形,亦不达意,且晦涩不通,查无出处,应为“壶门”之误,具体例证浅析如下。

“壸门”之词义晦涩不通壸,其字义在《尔雅》中解释为:“宫中衖谓之壸”,(衖,同“巷”);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与《尔雅》一致,标明为“古时宫中的道路”。

在古代“壸”字可以和“阃”通用,“阃”字的字义为门槛,特指城郭外的门槛,可借指妇女居住的内室。

但无论是宫中的巷道还是城郭外的门槛,或者妇女的内室,“壸门”一词都晦涩不通,在词义上难以与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中的壶门形状的结构相关联。

且壶门式形状的装饰手法属于舶来品,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用于佛塔宝刹、神龛壁藏、转轮经藏等佛教建筑结构中的装饰,随后明清时期的家具也逐渐吸取了这一装饰手法,和宫廷内室的装饰形式风格之间并无渊源关系。

再者,在我国古代建筑与家具制作中,主要以社会中低阶层的民间工匠艺人为主体,受文化知识程度所限,对于结构部件的命名,往往联系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件,强调直观和象形。

例如明式家具中的“马蹄脚”、“裹脚枨”、“炮仗筒”、“瓜棱腿”等等结构名词,即琅琅上口又鲜活生动,便于师徒之间代代传记。

壶门式结构的形状,其线条的波折起伏都与壶的形状相似,因此工匠们以“壶门”来命名,可谓合情合理。

“壸门”一词,于历代典籍中查无出处中国明清家具无论是木工制作、榫卯结构还是雕琢装饰都是与传统建筑紧密相连的,涉及到具体部件结构名词,也是相互一致。

因此,对于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的研究,绝对是无法忽视北宋时期之《营造法式》的。

林徽因研究综述

林徽因研究综述

林徽因研究综述林徽因研究综述111年前的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杭州,容貌姣好,学识出众,才华横溢,被誉为民国时期的四大美人之首。

在51年并不漫长的生命之旅中,她以自己在建筑学上的杰出贡献以及在文学上的天赋与成就,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颇具光彩的女性,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2013—2017年,关于林徽因的研究又有了新的成果和创获,现将有关研究情况综述如下:一、林徽因绝美爱情的分析作为民国时期的一代名媛,林徽因的人生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

尤其是早年的婚恋,更是被人捕风捉影。

无论是学界还是坊间,对于林徽因的关注从未消减。

根据靳帅;舒跃育《爱情在左,婚姻在右——心理传记学视阈下林徽因早年的恋情、婚姻与人格形成》(《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9期)可知,1920 年,林徽因与父林长民前往欧洲游学,并住伦敦。

在此期间,徐志摩接触了林长民,两人成了忘年交,随着父亲与徐志摩的交往,林徽因与徐志摩逐渐熟悉。

弗洛伊德十六的两性期( the genital stage) 。

“一个人的心理能量主要投注在形成友谊及结婚等生活中”。

此时的林徽因渴望感情,害怕孤寂。

二十年后的林徽因回应道:“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人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过来坐在我面前同我同坐在楼上火炉边同我讲故事,最要紧的是有人要理睬我。

”真切的表达了林徽因当时的孤寂,痛苦,渴求爱情的心境,而徐志摩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林徽因当时的心境。

多种迹象表明,林徽因的确是对徐志摩蒙生了朦胧的爱恋。

但这种爱恋不是受徐志摩的吸引,更多的,是源自于个体成长中表现出的对“自我同一性”( self identity) 的追求。

并且张清平《林徽因传》中指出,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商人之女,文化程度不高,未有男嗣,因此被林家人所不喜。

因此,何雪媛心中充满了嫉妒和忿怒,年幼的林徽因在处于对母亲的同情、不平与对父亲的爱戴、无奈中长大。

幼年的这段经历在林徽因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

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

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篇一:林徽因为何拒绝徐志摩林徽因为何拒绝徐志摩林徽因为何选择梁思成?因为梁思成的人格可敬可靠。

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曾着力研究过北京周围的古代建筑,并合著《平郊建筑杂录》一书,其中有一段精彩的表述:“北平四郊近二三百年间建筑物极多,偶尔郊游,触目都是饶有趣味的古建??无论哪一个巍巍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或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这不像是理论性的文字,简直为北京地区的古代建筑唱了一首情真意切的赞美诗。

在他们的理解中,那些饱经沧桑的亭台楼阁、寺庙塔院也有其灵魂,为昔日的繁华吟咏着缠绵悱恻的挽歌,而且是神秘的历史最可信赖的证物。

正是基于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提出了把北京改造成新中国首都的建议:1.北京市应当是政治和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2.必须阻止工业发展。

因为它将导致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人口剧增和住房短缺;3.严格保持紫禁城;4.在老城墙里面的建筑物要限制在两层到三层;在城西建造一个沿南北轴向的政府行政中心。

只可惜除了保留紫禁城这一条得到采纳外,其他的都被政府否廖。

彭真市长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南望对梁思成说:“毛主席希望有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他说他希望从天安门上望去,下面是一片烟囱。

”梁思成大吃一惊。

他不敢想象那个烟囱林立的北京城,那对于他太陌生了,也太遗憾了。

其后,北京城的面貌便开始了自明清以来最大的演变。

古城墙全被拆毁,除了保留南面的前门和北面的德胜门以及东南角楼,其余的城门楼子也都被夷为平地??梁思成在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里(他1972年逝世),一直遗憾地关注着这一切。

在当时的北京,他恐怕算最心疼的一个人了。

尤其城墙的拆毁,对于他肯定比拔牙还要痛苦,但他也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

“文革”中他在笔记本里如此排遣自己的积郁:“在思想上我觉得整个世界在飞跃前进,我实在跟不上。

奈何!奈何!”令我联想到霸王别姬时的慷慨悲歌:“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古建筑之旅作文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古建筑之旅作文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古建筑之旅作文你知道梁思成和林徽因不?这两位可算是中国古建筑界的超级明星呢!他们的古建筑之旅就像是一场超级酷炫的寻宝游戏,不过他们寻找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那些隐藏在华夏大地各个角落、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建筑。

想象一下,在那个交通还不怎么发达的年代,这两人就像两个充满热情的探险家。

梁思成呢,戴着个眼镜,看着斯斯文文的,但眼神里透着一股坚定,就像一个对宝藏地图烂熟于心的船长。

林徽因呢,她就像一个充满智慧和灵动的精灵,优雅又有力量。

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走过了千山万水。

有时候是尘土飞扬的乡间小道,那一路的灰尘啊,能把人变成土人儿,但他们可不在乎。

每到一个地方,只要听说有古建筑,眼睛就立马放光。

就像饿了很久的人看到美食一样。

他们走进那些古老的庙宇,那里面的柱子可能都已经站了几百年了,仿佛是一个个沉默的历史守护者。

梁思成就拿着他的测量工具,这里量一量,那里记一记,那认真的样子,就像在给这些古建筑做一个超级详细的全身检查。

林徽因呢,就在一旁仔细地观察着建筑的雕梁画栋,那些精美的图案,在她眼里就像是一本本打开的历史书。

她可能会轻轻地触摸着那些雕花,仿佛能透过指尖感受到古代工匠们的心跳和汗水。

有一次啊,他们来到一个深山里的古寺。

那古寺被周围的大树遮得严严实实的,神秘得很。

通往古寺的小路长满了青苔,滑溜溜的,一不小心就会摔个屁股蹲儿。

但是他们俩互相搀扶着,小心翼翼地朝着目标前进。

当那古寺出现在眼前的时候,他们兴奋得就像两个小孩子发现了神秘的魔法城堡。

他们在古寺里待了好几天,从日出到日落。

白天,梁思成在屋顶上爬上爬下,测量屋顶的坡度和结构,那架势就像个技艺高超的杂技演员。

林徽因则在院子里,拿着画板描绘着古寺的轮廓,阳光洒在她身上,就像一幅绝美的画。

晚上呢,他们就住在简陋的屋子里,点着昏黄的油灯,整理着白天的资料。

那一堆堆的笔记和草图,都是他们的宝贝。

他们的古建筑之旅可不是简单的观光。

他们是在为这些古老的建筑发声,告诉全世界,这些建筑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1林徽因作为一名建筑学家和作家,作为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为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曾经在自己的诗歌中写道“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光,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梁思成出生名门,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清末民初的大儒家。

梁思成作为中国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曾经十分欣赏林徽因的作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认为林徽因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有着多愁善感,浪漫且美丽的,眉眼中全是东方的风情,行为举止皆是优雅而动人心弦的诗人作家。

但是通过观看《梁思成林徽因》这个纪录片,我却对这一对出身名门的伉俪夫妻有了不一样感悟和理解,才对于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成就不仅仅只在诗词歌赋上,而更在对事业无私忘我的追求令人感慨。

我国古代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著名的长城、雄伟的宫殿、秀美的园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国却没有人科学地研究它。

梁思成在国外留学期间,当他看到许多中国古代文物,如战国的铜器、汉代的画象砖、唐代的石佛在异国博物馆出现时,他无限感慨。

1928年他与林徽因婚后到欧洲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游历考察,看到那些建筑文物都得到妥善保护而且还有专门机构进行着系统的研究,梁思成夫妇下定决心投入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由中国人自己写出中国的建筑史。

1931年回到北京,梁思成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投入对中国建筑的考察与研究。

当时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宋代的《营造法式》;一本是清代的《营造则例》。

1940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及助手开始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然而他们从重庆的国民政府那里只能要到很少的经费,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

《中国建筑史》成书于1944年,它的问世,结束了没有中国人写的《中国建筑史》的遗憾,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偏见和无知。

这部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规律、特点与西方建筑进行比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其学术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说品味董桥》阅读答案

《说品味董桥》阅读答案

《说品味董桥》阅读答案《说品味董桥》阅读答案说品味董桥①中国化学家张子高业余收藏古墨出名,藏品近千方,其中不少是明清墨中至宝,写过多篇考证古墨的文章,还同叶恭绰、张絅伯、尹润生三位藏墨家编写《四家藏墨图》。

好墨讲究胶轻、烟细、杆熟,自然牵涉胶体化学的学问;张子高学化学,后来又专攻化学史,难怪他说:“藏墨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研究化学史的一个小方面。

”职业和趣味竟如绿叶配牡丹,很难得。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也有这份福气,他主张研究中国古建筑必须重“见”,不能只靠看书看图,一生游历不少山川。

《平郊建筑杂录》里提到他和夫人林徽因一九二三年在香山途中发现杏子口山沟南北两崖上的三座小小石佛龛,几块青石板经历了七百多年风霜,石雕的南宋风神依稀可辨,说是“虽然很小,却顶着一种超然的庄严,镶在碧澄澄的天空里,给辛苦的行人一种神秘的快感和美感”。

建筑家有这样的领会,梁思成名之为“建筑意”。

②“意”,不太容易言传,等于品味、癖好之微妙,总是蕴含一点“趣”的神韵,属于纯主观的爱恶,玄虚不可方物,如声色之醉人,几乎不能理喻。

英文里说sensibility,说taste也一样,都算是对人对事对物的即兴反应,毫无公式系统可套。

SusanSontag在Noteson“Camp”里指出“趣味”无“体”(Systerm)亦无“物”(proofs);“趣味”若竟能归为体系、附会实证,则“趣味”已非“趣味”,“趣味”凝固成“理念”(idea)矣。

这正是袁宏道所谓“世人所难得者唯趣。

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这是对的。

但是,袁中郎笑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辨说书面、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说这些都是趣之皮毛,未免犯了知识势利的弊病。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一心追求高级文化之神情旨趣,恐怕变得有身如桎,有心如棘,入理愈深,去趣愈远,终至身价太高而找不到市场出路。

梁思成古城整体保护思想溯源

梁思成古城整体保护思想溯源

37宋 雨SONG Yu(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辽宁 大连 116650)(School of Architecture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50,China )作者简介:宋雨(1994—),女,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和城市规划史。

E-mail:159****************.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L23CZS001)梁思成古城整体保护思想溯源Tracing the Origins of Liang Sicheng’s Philosophies ofIntegrated Urban Conservation38梁思成推动了古城整体保护思想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历史城市保护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①。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前,以南京、西安、北平等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为代表,保护工作主要聚焦于“点”状的古迹名胜及其周边区域,对整个古城加以保护的意识尚未出现[1]。

至1949年3月,梁思成应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的请托主持完成了《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2](以下简称《简目》)的编写,将北平城列为保护对象,同城内各处古迹名胜相并列:与1945年《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3]相比,这2份文物名录就北平地区所辑录的文物总量基本相当②,但《简目》删去了此前的“北平城垣及城门”“钟楼”“鼓楼”等与古城形制密切相关的文物建筑,直接将“北平城全部”列于《北平市建筑文物目录》的首位,认为它“全部为一整个设计,对称均齐,气魄之大举世无匹”,具有“特殊意义及价值”。

随着1948年《北平文物必须整理与保存》、1950年《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梁陈方案”)等相继发表,梁思成确立了以古城整体价值认知为核心、以城市疏散为方法的古城整体保护思想[4-5]。

20世纪40年代下半叶是“梁陈方案”古城整体保护思想得以形成的关键阶段。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梁思成、林徽因)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梁思成、林徽因)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梁思成、林徽因)《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上)作者:梁思成、林徽因去夏乘暑假之便,作晋汾之游。

汾阳城外峪道河,为山右绝好消夏的去处;地据白彪山麓,因神头有“马跑神泉”,自从宋太宗的骏骑蹄下踢出甘泉,救了干渴的三军,这泉水便没有停流过,千年来为沿溪数十家磨坊供给原动力,直至电气磨机在平遥创立了山西面粉业的中心,这源源清流始闲散的单剩曲折的画意。

辘辘轮声既然消寂下来,而空静的磨坊,便也成了许多洋人避暑的别墅。

说起来中国人避暑的地方,哪一处不是洋人开的天地,北戴河,牯岭,莫干山……,所以峪道河也不是例外。

其实去年在峪道河避暑的,除去一位娶英籍太太的教授和我们外,全体都是山西内陆传教的洋人,还不能说是中国人避暑的地方呢。

在那短短的十几天,令人大有“人何寥落”之感。

以汾阳峪道河为根据,我们曾向邻近诸县作了多次的旅行,计停留过八县地方,为太原,文水,汾阳,孝义,介休,零石,霍县,赵城,其中介休至赵城间三百余里,因同蒲铁路正在炸山兴筑,公路多段被毁,故大半竟至徒步,滋味尤为浓厚。

餐风宿雨,两周艰苦简陋的生活,与寻常都市相较,至少有两世纪的分别。

我们所参诣的古构,不下三四十处,元明遗物,随地遇见,现在仅择要纪述。

汾阳县峪道河龙天庙在我们住处,峪道河的两壁山崖上,有几处小小庙宇。

东崖上的实际寺,以风景幽胜著名。

神头的龙王庙,因马跑泉享受了千年的烟火,正殿前有拓黑了的宋碑,为这年代的保证,这碑也就是庙里唯一的“古物”。

西岩上南头有一座关帝庙,几经修建,式样混杂,别有趣味。

北头一座龙天庙,虽然在年代或结构上并无可以惊人之处,但秀整不俗,我们却可以当它作山西南部小庙宇的代表作品。

龙天庙在西岩上,庙南向,其东边立面,厢庑后背,钟楼及围墙,成一长线剪影,隔溪居高临下,隐约白杨间。

在斜阳掩映之中,最能引起沿溪行人的兴趣。

山西庙宇的远景,无论大小都有两个特征:一是立体的组织,权衡俊美,各部参差高下,大小相依附,从任何视点望去均恰到好处;一是在山西,砖筑或石砌物,斑彩淳和,多带红黄色,在日光里与山冈原野同醉,浓艳夺人,尤其是在夕阳西下时,砖石如染,远近殷红映照,绮丽特甚。

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

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

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用一位美国友人的话来形容:这是一对探索中国建筑史的伴侣。

志同道合,相敬如宾。

他们的家安在北总布胡同的一座四合院里。

徐志摩曾经进出过这个院落:北总布胡同的房子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个家。

每当他的工作需要他去北京时,他就住在那儿。

他既是徽因的,也是思成的受宠爱的客人。

在他们的陪伴下,他才会才华横溢,而他也乐意同他们一起和仍然聚集在他周围的那些气味相投的人物交往。

(费慰梅语)】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洪烛林徽因为何选择梁思成?因为梁思成的人格可敬可靠。

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曾着力研究过北京周围的古代建筑,并合著《平郊建筑杂录》一书,其中有一段精彩的表述:北平四郊近二三百年间建筑物极多,偶尔郊游,触目都是饶有趣味的古建……无论哪一个巍巍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或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这不像是理论性的文字,简直为北京地区的古代建筑唱了一首情真意切的赞美诗。

在他们的理解中,那些饱经沧桑的亭台楼阁、寺庙塔院也有其灵魂,为昔日的繁华吟咏着缠绵悱恻的挽歌,而且是神秘的历史最可信赖的证物。

正是基于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提出了把北京改造成新中国首都的建议:1.北京市应当是政治和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2.必须阻止工业发展。

因为它将导致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人口剧增和住房短缺;3.严格保持紫禁城;4.在老城墙里面的建筑物要限制在两层到三层;在城西建造一个沿南北轴向的政府行政中心。

只可惜除了保留紫禁城这一条得到采纳外,其他的都被政府否廖。

彭真市长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南望对梁思成说:毛主席希望有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他说他希望从天安门上望去,下面是一片烟囱。

梁思成大吃一惊。

他不敢想象那个烟囱林立的北京城,那对于他太陌生了,也太遗憾了。

其后,北京城的面貌便开始了自明清以来最大的演变。

古城墙全被拆毁,除了保留南面的前门和北面的德胜门以及东南角楼,其余的城门楼子也都被夷为平地……梁思成在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里(他1972年逝世),一直遗憾地着这一切。

【最新2019】《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拆除》阅读试题及答案-精选word文档 (3页)

【最新2019】《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拆除》阅读试题及答案-精选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拆除》阅读试题及答案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拆除丘濂①1月26日,民间文保人士曾一智无意在老北京网的论坛上看到了一位网友1月13日发布的帖子《最终还是拆了》,照片显示,位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院落最南端的倒座房已经被完全拆除。

曾一智立刻通知她所认识的文保志愿者、记者,并且向政府相关部门举报。

②此时距201X年7月公众第一次通过媒体知晓梁林故居面临拆迁,已经过去两年半。

当时,声称之前并不知道这是梁林故居的北京市规划委叫停了对故居建筑物的继续拆除,决定进一步研究其存废问题。

7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表态“将在建设规划上确保院落得以保留”,并尽快落实保护问题。

但当年11月,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家民间组织向市文物局提交将故居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点申请,却遭到文物局的拒绝。

③201X年3月11日,东城区文化委员会给开发商华润置地发了通知,称梁林故居位于你公司负责开发建设的项目内,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请你公司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有关纪律和法规,对故居实施保护修缮,确保文物建筑安全。

④但201X年1月26日当志愿者进入故居时却吃惊地发现,倒座房和正房均已被拆掉。

附近居民证实,拆迁行为发生在201X年下半年。

本刊记者看到,故居院内依然还有因未谈妥补偿没搬走的住户,但他们并没有成为第一时间的举报者,这和房屋的产权属性有关。

当年梁氏夫妇住的北总布胡同3号如今都成为不止一家住户的“大杂院”,因此不像一些名人后代依然具有产权的宅院,这里的居民没有任何保护文物的动力。

201X年夏天媒体开始对故居历史做大幅报道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故居的居民对所住房屋的这重身份感到厌烦。

住在26号院中的一位王女士认为她的家庭生活每天都要受到访客的打扰。

她说:“这房子是我家的,不是故居。

”⑤梁林故居被拆除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谢辰生说,梁林故居的价值在于梁思成和林徽因曾经在这里居住生活过,因此,只要梁林故居的原基址未变,复建就有意义。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梁林的建筑去年有看过一段关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纪录片,讲述了他们夫妻俩探索中国古建筑的历史过程,这段纪录片主要是根据他们夫妻二人当年和美国好朋友费慰梅和费正清夫妻二人的通信来追忆这段美好而又珍贵的历史。

而今,我又很惊喜的看了一本讲述梁林二人毕生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们所探索过的古建筑,也让我想起了五十年代时期他们夫妻二人力保北京古城墙及其他古建筑,让我更生敬佩之情。

读完以后,不仅让我对古建筑有所了解,更让我产生了很多的想法和感叹,感叹为何当代的我们对我国的历史没有那么深的保护意识,甚至还在不断的去摧毁它们,为什么像欧美那些建筑虽然没有我们的建筑历史悠久,但人家却能保护的那么好,国人的意识那么的强,不像我们会写上类似于“某某某到此一游”的话,除了建筑上被写,就连树也不放过,我见过很多这样所谓的留言。

每当见到这些,我都很恼火,但是想想不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环节出了问题嘛,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像梁林他们那样爱护我们的历史文物,中国又会被别人刮目相看。

谈了这么多,主要的还是谈谈我对梁林所考究的建筑的认识吧。

写梁林的书籍不止一两本,不过大多数都谈到了他们对古建筑的研究。

正是他们的贡献,才让我们如此的怀念和敬佩他们。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古埃及,古希腊,还有巴比伦,加上我们中国是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那么建筑自然也是最具古老的了。

起初我们建筑,是为了解决我们的住宿,休息,风雨寒暑等等的问题;但是在高度文化的时代里,建筑又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很热爱我们的建筑,从皇帝到老百姓,甚至是诗人们,用他们的笔墨抒发他们对它们的赞美之情。

但是我们也不应该盲目的去爱文化传统和遗产,我们还要进一步去认识。

我们要懂得怎样去重视和爱护我们建筑的优良传统,以更好的去继承我们祖先的创造为我们更好的而创造打好基础。

我最佩服的是我们祖先的智慧,虽然我们现代人也在不断的发明和创造,但是远远不及古人的创造,我们现在的任何创造都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之上进行的。

越优美的建筑越值得欣赏,玻璃幕墙是现代建筑的艺术表达

越优美的建筑越值得欣赏,玻璃幕墙是现代建筑的艺术表达

越优美的建筑越值得欣赏,玻璃幕墙是现代建筑的艺术表达美学的表达总是呈现于全方位的生活之中,它可以是中午日暮的变换光影,它可以是周末午后的一场艺术展览,当然,它也可以是多元的建筑刻画的城市天际与生活日常。

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谈到:“以貌取人或者不可,‘以貌取建’却是个好态度”。

越是优美的建筑越是值得欣赏,越值得收藏。

建筑物于城市的意义每座城市都有一座极具特色的建筑,领略一城山川与繁华。

它,不仅代表了一座城市的居住高度,越来越更代表了一座特大城市的圈层本质。

光与影在空间中呈现出另类的美感,作为时间与记忆的载体,建筑犹如一个“时光宝盒”,开始细述自己的故事。

而港龙·君望,以现代审美对话东方美学,极简色调与色彩的完美融合,诉说这座城市里底下属于自己的故事。

玻璃幕墙,现代建筑设计的艺术表达建筑给人的初印象,是砖墙所赋予的。

港龙对标一线城市审美,开启现代建筑自然主义风尚,采用全玻璃外立面,让公共建筑与玻璃发生美学链接,赋予建筑时尚的基因和灵魂。

楼体的窗墙比比例达到40-45%,穹顶大面积的玻璃窗,使得屋内采光更加充足,将自然光线与一同美景一起收入囊中,为藏于屋内的闲适生活增添日常生活更多的绿意。

在建筑立面所呈现的效果上,显得更为高档、尊贵,现代感十足。

并采用高档中空玻璃,能有效的阻隔噪音,打造喧闹城市中属于您的宁静存储空间。

藏拙于巧,港企的匠人基因港龙对品质的定义,无不体现在它对细节的把控和对纯净的追求上。

沿用古徽州建筑手法,桐城保留白墙青瓦的黟县建筑元素,外立面涂料结合精品石材,由浅到深,将中国画颜色递进手法精致演绎,取得了极佳的视觉效果。

洋房外墙采用浅灰色石材和米白色真石漆搭配仿木纹格栅、点缀仿木纹和深灰色格调质感涂料;叠屋徽派则在此基础上另外添加了联排建筑特有的马头墙和坡屋顶,屋顶使用蓝灰色沥青瓦;商业楼外墙采用米深红色石材搭配古铜色铝合金商业楼格栅,装饰深灰色金铝板;更不惜工本打造3层中空LOW-E玻璃,升级品质,锻造产品内在价值厚度。

基于文化与时代视野的创作——两座会展中心设计体会

基于文化与时代视野的创作——两座会展中心设计体会

I公共与复合:会展建筑•实践基于文化与时代视野的创作---两座会展中心设计体会Cre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and Times:Reflection on the Design of Two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s陆晓明I I Xiaoming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图分类号:TU242.1;TU242.5文献标识码:A 摘耍阐述了新圖国闻会展中心.武汉新城国际博览屮心的设计理念及方法.从城市文化、时代精神的角度对会展建筑的设计进行」'探索关键词会展建筑;城市文化;时代耕禪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Xinjiang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Center and Wuhan New Cily InternationalExhibition Center,and explores the design of convention andexhibition archit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xe of urban culture and thespirit of the limes.Keywords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building;urban culture:(he spirit ol times1会展建筑的兴起会展建筑最早于八世纪中叶在英国出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已经发展为专—的集中性商品展示场所,规模越来越大,功能更加复杂、齐全、多变、灵活。

大空间、大柱网、多功能是现代会展建筑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各地的会展建筑层出不穷,在注重会展功能的前提下,更注重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提炼会展建筑虽不是文化建筑,但也不影响其反映文化的元素:纵观全国目前各大城市的会展中心,有“水晶宫”美誉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代表了深圳的现代气息;设计灵感来自古代乐器“陶坝”、“石排箫”造型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展示了中原地区浑厚的历史积淀;以“珠江来风”为设计理念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则显示着珠江三角洲“东方风来满眼春”的独特魅力,这些建筑都体现着每个城市的文化与时代精神:下面结合两个会展中心的具体设计,谈一下个人在会展建筑设计中反映文化与时代方面的一些尝试。

要善于发现那无穷的“建筑意”

要善于发现那无穷的“建筑意”

要善于发现那无穷的“建筑意”要善于发现那无穷的“建筑意”2021-10-16 11:12:15公文范文常利兵众所周知,在中国古建筑研究史上,梁思成和林徽因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两个重要人物。

作为第一代建筑学者常利兵众所周知,在中国古建筑研究史上,梁思成和林徽因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两个重要人物。

作为第一代建筑学者,他们关于古建筑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在中国建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和阐发上至今都有不容忽视的学术影响力。

在此,我以新近出版的林徽因著《建筑意:中国古建筑之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一书为例,略作一些介绍,以飨读者。

从整个书的章节内容来看,既有关于中国古建筑的理论性思考和知识创造,也有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写成的具有突出史料价值的系列建筑调查报告,展现了作者在古建筑研究中进行学理构造与案例剖析的典范地位和影响。

如在《平郊建筑杂录》一章中,林徽因对“建筑意”这一概念的界定说明,就很有代表性。

“北平四郊近二三百年间建筑遗物极多,偶尔郊游,触目都是饶有趣味的古建。

有的是显赫的‘名胜,有的是消沉的‘痕迹。

这些美的所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

”那“什么叫做‘建筑意?”作者解释说,顽石经过大匠之手泽,年代之磋磨,有一些石头的确是会蕴涵生气的;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废的殿基的灵魂里,無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

无疑,“天然的材料经人的聪明建造,再受时间的洗礼,成美术与历史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赏鉴者一种特殊的性灵的融会,神志的感触”。

正是怀着对“建筑意”的不断追寻和无限感慨,林徽因又特别地强调说,“建筑审美可不能势利的”。

所以,在“摄影图录之后,或考证它的来历,或由村老传说中推测它的过往——可以成为一个建筑师为古物打抱不平的事业”,而“他的报酬便是那无穷的建筑意的收获”。

细细读来,这些精湛的抒情文字,似乎是那古建筑物在借林徽因之手向后来者传达“诗”“画”之外的“意”。

山东省聊城市蒋官屯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聊城市蒋官屯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聊城市蒋官屯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林徽因在伦敦留学时就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1928年,这对新婚夫妇学成回国。

梁林二人都对中国的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

当时,中国对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

梁思成、林徽因二人下定决心,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

30年代,林徽因经常与梁思成一起骑着毛驴、坐着独轮车,到穷乡僻壤去寻找古建筑。

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发现得以为世人所了解,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然而,当这项事业刚刚开始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遍了华北的大片地区。

战争越来越近,林徽因是北平的太太们中最早表示宁死不做亡国奴的。

林家有尽衷报国的家风,林徽因的两位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在黄花岗72烈士之列。

她给8岁的女儿梁再冰写信:“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

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八年抗战,物价飞涨,不断的“逃难”和越来越差的生活条件使林徽因旧病复发。

从1941年起,她就经常发烧卧床,从此再没有享受过健康人的欢乐。

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林徽因在病榻上仍坚持工作,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已怀有的学术夙愿。

也许没有人知道,林徽因为了这两部著作耗费了多少心血,在健康方面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就是在这个时期,她一再谢绝外国朋友的邀请,不肯到美国去疗养,而宁愿留在国内,同自己的同胞共命运。

梁思成也支持她的选择,虽然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二战行将结束时,虽然梁思成向盟军提出了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的建议,但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盟军不得不准备对其进行轰炸。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地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面墙上有历代的刻字,跑着的马,人脸的正面等等。
西面墙上有古拙的画——佛像和马——那佛像的样子,
骤看竟像美洲土人的Totem Pole(图腾柱)。
【龛内有一尊无头趺坐的佛像】 趺fū,两足交叠而坐,佛像的标准坐姿。
二、考察报告与论文写作
这是一篇古建筑考察报告,虽然标题用了“杂录”,其实是很严肃的学术论文。文章最初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卷第4期,(注:“营造学社”就是“建筑学社”,但是梁思成认为“建筑”一词是外来的,“营造”才是中国特色的术语,不光能够反映建筑、建造,更能反映经营、设计的意思,所以学社采用了此名。)该期学刊栏目编排,在《平郊建筑杂录》一文的前两篇论文分别为《故宫交渊阁楼面修理计划》和《琉璃釉之化学分析》,可知是把它作为很严肃的学术论文看待的。
梁思成、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研读
一、课文注释
1932年10月,梁思成、林徽因对北平郊区古建筑进行考察。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西郊卧佛寺,其次是香山法海寺和杏子口佛龛(这篇考察录还有下篇,考察对象是天宁寺塔,课文未选)。考察完毕,夫妇俩合作完成了《平郊建筑杂录》一文,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11月第3卷第4期。
【寺门……有圆拱门洞的城楼模样,上边却顶着一座喇嘛式的塔】 这是梁思成、林徽因当时拍下的照片,现在门上的塔早已没有了。再下面是现在的照片。
当年法海寺门上塔
现在的法海寺门
这种造在门洞上的塔叫“过街塔”,这种建筑形式盛行于元代,是喇嘛教派里常见的一种建塔方式。据说这是因为蒙古族原居住地开阔,民族无定居点,为了让流动中的人能经常看到他们崇拜的佛塔,故在交通要道上建造过街式塔。元统一全国后,把这种塔带入中原,由于过街塔通常建在人们行走的要道上,与后来的道路建设相冲突,所以绝大多数在道路建设中被拆除了,保存至今的过街塔很少。
【汉白玉的须弥座。三个汉白玉的圆门洞,黄绿琉璃的柱子,横额,斗拱,檐瓦。】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出印度佛教语,须弥座是佛教造像的佛座或佛教建筑的基座。
卧佛寺琉璃牌楼
【《日下旧闻考》】 《日下旧闻》是清人朱彝尊于康熙二十六年编成的。他从一千六百多种古籍中选录历代有关北京的记载和资料,分为十三门(即星土、世纪、形胜、宫室、城市、郊垌、京畿、侨治、边障、户版、风俗、物产、杂缀),四十二卷。一百年后,乾隆对百年中改置添建的宫殿坛宇、名胜古迹进行考证,加上康熙、雍正和乾隆自己的诗文,成为《日下旧闻考》。该书收集保存了许多史料,为历史研究、文物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门额上题着“敕赐法海禅寺”】 敕chì,帝王的诏书。
【门上那座塔的平面略似十字形而较复杂……最顶尖上有仰月的教微。】 这一段是重点,之所以描写得这么细致,就是为了起到保护古物的意义,万一以后毁坏了,要重修也有参照依据。前面说这是一个缩小的北海白塔,北海白塔是圆形的,这个塔从照片上看也是圆形的,但是这里说“塔的平面略似十字形”,也许另有建筑角度的观察。“佛像带着背光,成一浮雕薄片”,应该是类似下图(当然应该是附着在塔上的,不是这样独立的)。“塔肚四面四个浅龛”,龛kān供奉佛像或神位的石室或小阁,类似下图:
梁思成、林徽因在考察古建筑
这是一篇建筑专业的考察报告,尽管已经采用了非常通俗晓畅的文笔,但是阅读起来还是会有一些困难,下面就先从字面上作一些注解。
【北平四郊近二三百年间建筑遗物极多,偶尔郊游,触目都是饶有趣味的古建。其中辽金元古物虽然也有,但是大部分还是明清的遗构。】 此句似为病句,因为无论辽金元或明,年代都不会是“近二三百年”,这里的意思恐怕是说近二三百年间发现的建筑遗物。这个发现,也包括梁思成、林徽因他们的成绩,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俩从北平四郊开始,先后踏勘调查了中国广大地区的古建筑,走遍了中国近200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建筑遗构。
韦驮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为身穿甲胄的雄装武将样,形象有二,一为手持金刚杵,以杵拄地,一为双手合十,将杵搁二肘间。体格魁伟,威武勇猛,面如童子,表示他不失赤子之心。
【正殿五间,供三位喇嘛式的佛像。】 卧佛寺正殿又称“三世佛殿”,“三位喇嘛式的佛像”分别为释迦、燃灯、弥勒。据佛经说,燃灯为前世佛,释迦是今世佛,弥勒为后世佛,他们均是如来佛的化身,分管人们的前、今、后三世。
这个定位很重要,提示出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论文写作。大学语文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的文、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这些专业的学生不一定要学习文学史,但是一定都会要写论文——大三有学年论文,大四有毕业论文。写论文是一种高级语文能力,是运用母语研究、表达各专业理论和实践的一种高级能力。现在中学虽然也有所谓“研究性学习”(教育部曾经发文要在高中开展这种学习),让中学生写所谓的“小论文”,但是中学尚未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所谓论文就往往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加以现在中小学应试压力很大,也不可能有时间真的进行研究性学习。写论文是大学生应该学习、掌握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所以虽然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要在大三、大四,但是论文方向的选择、研究资料的积累,都需要及早入手,如果在大一语文课就能略微介绍这方面的基本知识,有利于为今后的论文写作作准备。当然,光凭一两次课不可能就让学生学会写论文,但是用一两次课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写论文,则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本教参把这一课(以及后面的张爱玲的《更衣记》等课文)定位为论文的研读和写作,并建议今后教材修订时增加这方面的内容(最好是顾及各个专业,供老师选讲)。
【从前面牌楼一直到后殿,都是建立在一条中线上的……但可藉此略窥制度耳。】 “伽蓝七堂”制形成于宋代,“伽蓝”就是“僧园”之意。“伽蓝七堂”的布局同我国传统四合院布局几乎完全一致,从此成为我国佛寺建筑的标准式样。佛教的每个宗派的“七堂”都有所不同,后世沿用的大都是禅宗七堂之制,即佛寺必备山门、佛殿、法堂、方丈、僧堂、浴室、东司(厕所)七堂,到明清时期演变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法堂、罗汉堂、观音殿七堂。现存最好的实例就是北京西山的十方普觉寺,虽未完全保存伽蓝七堂制,但可借此略窥一斑。(《佛学大词典》)
【殿前伟丽的娑罗宝树】 娑罗树,常绿乔木,高30余米,叶子长卵形,花淡黄色,原产印度。人们常将它和七叶树混淆,其实是不同的。娑罗树、七叶树和菩提树被合称为佛教三宝树。
卧佛寺娑罗树
【法海寺】 京郊有两个法海寺,一个是香山法海寺,位于北京西郊香山寿安山南麓的一个分支山坡上;一个是石景山法海寺。两寺南北相对,因此香山法海寺又称“北法海寺”,而石景山法海寺又称南法海寺。南法海寺以明代壁画出名,梁思成、林徽因考察的是北法海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相轮(或利刹),佛教语。佛塔顶端的部分,杆上贯串圆环,多与塔的层数相应,为塔的表相故称。梁思成、林徽因拍的照相虽看不清楚,但是既然说好像是缩小的北海白塔,我们就能以今天北海白塔作参考。
北海白塔顶端构造
【居庸关上本有一座塔】 在居庸关城的中心,有一座白色的大理石台子,叫做“云台”。原来就是一座典型的元代过街塔,建于元至正二年至五年(1342至1345),当时,台上建有3座并排的白色藏式佛塔,可惜塔在元末明初被毁,今台上尚遗留有柱础。
【他的先师老和尚,如何如何的与青年会订了合同,以每年一百元的租金,把寺的大部分租借了二十年,如同胶州湾,辽东半岛的条约一样。】 1897 年11月,德国悍然派舰队侵占了胶州湾,并强迫清廷于次年3月签订了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7年12月,沙俄舰队打着“监视德国”、“保护中国”的幌子,侵入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和大连湾,并于次年强使清廷签订《旅大租地条约》。这里也是模拟智宽和尚略带夸张的口气。
十方普觉寺也就是卧佛寺。这是本篇的重点和难点,梁思成和林徽因当时作了一张平面图,再下面是今人的照片及图示。
今人画的卧佛寺平面图及照片图示
【日本飞鸟平安时代】 日本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历经飞鸟(593-710)、平安(794-1192),中间还隔着奈良(710-794)时代。
【卧佛寺的住持智宽和尚,前年偶同我们谈天,用“叹息痛恨于桓灵”的口气告诉我……】 “叹息痛恨于桓灵”一语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其中有“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语。汉桓帝是东汉皇帝,爱好佛事,朝中任由宦官肆虐,残害百姓,迫害士大夫和太学生,制造党锢之祸。其后的汉灵帝亦荒淫无度,宠信宦官,大修宫殿苑囿,搜刮民财,激起人民反抗,乃至爆发黄巾起义,东汉政权从此陷入苟延残喘的局面。这里梁思成、林徽因是模拟智宽和尚的口气。
三、考察报告提出的三点原则
《平郊建筑杂录》就是这样一篇考察报告,报告以小标题形式提示了考察的重点内容:一、卧佛寺的平面;二、法海寺门与原先的居庸关;三、杏子口的三个石佛龛。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最开头有一段导语,这段导语写得相当有文采,给全文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相信这段文字出自林徽因之笔(而后面那些专业性很强的朴实的叙述语言更多的出于梁思成之笔)。林徽因不但是一名可以和梁思成平分秋色的建筑大师,她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名重要的作家和诗人,是可以和徐志摩这样的文学大家唱和交流的一代才女,她的文学才能又绝不限于文人特长的风花雪月,同时还渗透于学术研究文章,梁思成常感叹自己的文章质朴有余文采不够,需要林徽因来为他“点睛”,甚至戏言“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料向学生说明文学修养与专业论文写作的关系,同时我们也可借此倡导这类有文采的论文(现在那些“标准化”的“论文”太令人生厌了)。
【刘士能先生告诉我们南京附近有一处律宗的寺】 刘士能,与梁思成、林徽因同为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律宗,见教材注释。
【角梁下失去的铜铎】 铎duó,是一种大铃,古代乐器,亦为宣布政教法令所用。此指钟鼓楼角梁上悬挂的风铃。
【迎面是一座天王殿,里面供的是四天王——就是四大金刚——东西梢间各两位对面侍立,明间面南的是光肚笑嘻嘻的阿弥陀佛,面北合十站着的是韦驮。】 四天王(四大金刚)大家很熟悉,但是阿弥陀佛常会和弥勒佛混淆,两者不是同一尊佛,阿弥陀佛是主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佛,而弥勒佛是未来佛(参后面的“三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