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飞天梦已做几千年 揭秘我国古代
初中生载人航天科普心得体会

初中生载人航天科普心得体会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生载人航天科普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丽的星空曾带给我们很多很多遐想,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渴望了解那神奇的宇宙,想去神秘的宇宙探索一番。
如今人类的一些梦想已变成了现实,宇宙之谜一点点的'解开,可每一次发现又会带来更多令人神往的谜团,所以茫茫宇宙中,人类永远是牙牙学语的孩子。
最近我被《载人航天》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它告诉我们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给了探索宇宙这个梦想最丰富的滋养。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和“牛郎织女”就是人类对宇宙最初的想象和渴望,飞天梦几千年后的新中国,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直到20xx年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第一次把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送上太空,20xx年“神舟六号”多人多天在太空飞行,20xx年“神舟七号”航天英雄翟志刚叔叔出舱漫步太空,第一次在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这些伟大的成就表明我国已经从航天大国迈向了航天强国。
我为伟大祖国的伟大成就而自豪,为祖国有这么多伟大的英雄而感动,我知道这些伟大的成就凝聚了我们几代航天人的艰辛和奉献,无数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了青春和年华,奉献了热血和智慧,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想到这些,我深受鼓舞并以此激励自己。
我懂得了:宇宙是无限的,太空的奥秘是无尽的,人类探索太空的活动也永无止境。
我们少年队员一定要千百倍的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继承前辈的事业,为人类梦想的追求而贡献自己的智慧,实现到太空去旅游,开发和利用太空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初中生载人航天科普心得体会】。
我国古代关于飞天梦想的故事

我国古代关于飞天梦想的故事
以下是 9 条关于我国古代飞天梦想的故事:
1. 嫦娥奔月的故事大家都晓得吧!那嫦娥为了长生不老,毅然决然地吞下仙药,奔向了月宫。
这不就好比勇敢追求梦想的我们嘛,为了心中的目标可以不顾一切!你说神奇不神奇?
2. 万户飞天,那可是相当了不起!万户为了实现飞天的愿望,竟然敢坐在绑满火箭的椅子上,这得多有胆量呀!就像我们面对困难时,是不是也得有这种勇往直前的劲头呢?
3. 鲁班制作木鸟,据说能在空中飞行三日不落。
这得有多大的智慧和创造力呀!这不就像我们平时努力钻研,就为了做出让人惊叹的成果一样嘛!
4. 很久以前传说有个仙人能御剑飞行,哇,那得多潇洒呀!想想我们要是能像他那样自由自在地在空中翱翔,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
5. 还有个故事说有个奇人能乘着云朵飞行,哎呀呀,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难道我们就不能有这样神奇的本领吗?
6. 古代不是有画中仙子能飞身天际嘛,那画面得多美呀!就像我们对美好生活充满憧憬一样呀!
7. 有个古老的传说中提到有人能凭借风力飞起来,哇塞,这得对风有多了解呀!我们对知识的追求是不是也应该这样执着呢?
8. 曾听说古代有个异人能驱使飞鸟带他飞行,好厉害呀!这就好像我们能找到得力的伙伴一起去追求梦想一样!
9. 中国古代这些关于飞天梦想的故事真是太精彩、太神奇了!它们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想象力和勇气。
我们也要带着这种对梦想的渴望和勇敢去追求属于我们的天空呀!。
中华民族飞天梦的资料

中华民族飞天梦的资料中华民族飞天梦,也称为“中华飞天梦”,是一种源自中国文化的传统创意,它蕴含着中华民族追求自由、自由和平、发展和财富的理想和心愿。
这一理想源于古代中国社会,最初最重要的出现在古代传说中,弥补人们的内心渴望。
关于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已有众多著名的士大夫,如李斯、韩非子、庄子、老子等,都力图宣扬自由自在、发展财富的理想。
在儒家的思想影响下,中华民族飞天梦得以发展,更加完善,以促进中华民族改革发展和实现繁荣昌盛。
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飞天梦一直得到鼓励,自春秋时期起,就不断宣扬自由自由、发展财富的理想,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例如,宋朝的魔戒计,明朝的武夷航空梦,以及清朝的西洋交流,都是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实际行动,但中国历史上传奇般的飞行梦想,如长安理想航空机、独角金刚宇宙船等,也可以追溯到古代,这增强了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中的飞天梦想,令人对自由与平等充满向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飞天梦不仅在传统文化中激发出无数精彩梦想,而且在现代技术和科学发展中也显示出了崭新的生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科学研究活动的发展,使中国的航天科学和技术得以发展,开创了“中国航天梦”的美好前景。
此外,在现代社会,遍布全国的太空站、火星站、月球站、国际空间站等科学课程,也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体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梦的精彩与未来。
总之,中华民族飞天梦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向往,是中华民族追求自由、自由和平、发展和财富的理想和心愿。
从古代至今,它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现代技术和科学发展中展现出无穷的潜力,为中华民族改革发展和实现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精品文档 (198)《飞向太空的航程》预习提示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这篇新闻回顾了这段历史。
文章从这个角度构思可谓独具匠心,因为一般的新闻报道都落笔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而本文作者一反一般新闻的通例,引述大量的背景材料,转入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叙述。
这就使得本文立意的角度更高,使人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眼前的成就,更应当把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了解中国的航天人为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学习本文应当采用的方法是:
1.把握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背景中去考察,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对照。
2.扩大知识面,学习航天精神。
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学习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2
经典模板。
人类的飞天梦讲解

齐奥尔科夫斯基
戈达德
奥伯特
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
前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 斯基一生从事利用火箭技 术进行航天飞行的研究。 在他的经典著作中,对火 箭飞行的思想进行了深刻 的论证,最早从理论上证 明了用多级火箭可以克服 地心引力进入太空的论点。
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
美国的火箭专家、物理学家和 现代航天学奠基人之一戈达德 博士在1910年开始进行近代火 箭的研究工作,他在1919年发 表的《达到极大高度的方法》 的论文中,阐述了火箭飞行的 数学原理,指出火箭必须具有 7.9 km/s的速度才能克服地球 的引力,并研究了利用火箭把 有效载荷送至月球的几种可能 方案。
1、织梦者
庄子:高飞九万里
太空的奥秘,在古代是无从窥探的。但人们不断地发生许多玄 想和提出许多疑问。古代的思想家庄子写了一篇《逍遥游》, 他描绘太空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 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他知道天是“其远而无所至极”,所 以他玄想有一条大鱼(鲲)变为大鸟(鹏),“背若泰山,翼 若垂天之云”,可以高飞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而抵 达“天池”。
V-2的成功在工程上实现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航天技 术先躯者的技术设想,并培 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有实践经 验的火箭专家,对现代大型 火箭的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 的作用。V-2的设计虽不尽 完善,但它却是人类拥有的 第一件向地球引力挑战的工 具,成为航天技术发展史上 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冯.布劳恩
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飞天梦
古代人民虽然不能了解天体的情况,但 在这个愿望之下,把它构成许多故事或 传说。这些神话性的故事,尽管内容不 同,但向往于窥探宇宙的奥秘,则是一 样。古籍中这类记载很多。
中国古人的飞天梦

把座椅 的背后 ,装上 4 7枚 当时能
买 到的最大 的火箭 , 把 自己捆绑在椅 子上, 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 。飞鸟 状 的飞行器被安放在山头上 , 万户让
他们憧憬的梦幻仙境。
回望 中国人的飞天路 , 从远古女
人同时点燃 4 7 枚火箭 ,其 目的是借 着火箭 向前推进 的动力 , 加上风筝 的 上升力 量及平衡作用飞向天空。 喷着
这次试 验以失败告终 , 万户 由此 成为古代 中国乃 至世界 为航天事业 献身的第一人。 万 户惊人 的胆略和非 凡的预见 , 为后人进入太空打开了思 路。 为纪念这位世 界上第一个利用火 箭推力飞行的先驱者 , 人们将月球背 面的一座环形 山命名 为 “ 万户 环形
山” ,万 户 的名 字 被 永 远 刻 在 了他 梦
中 国古人 的飞天梦
文/ 魏晓彦 图 / 本刊资料
中华 民族 是最早具 有 飞天梦想 的 民族 之一 , 中国古 代的神仙 , 其实
这个航天人名叫万户 , 也 有 人 称
为“ 万虎” , 生 活在约 1 4世纪末 。 他在
一
都是宇航员的化身。 古代 中国人通常
把航天科技看成“ 成仙术” , 称航天为 “ 升仙 ” ,宇航员被称为 “ 天神” 、 “ 飞 天” 、 “ f i n 人” 或“ 羽人 ” , 而“ 天宫” 便是
张衡 、 唐代 的韩志和 , 也都 先后 发明
了类 似 的 简单 飞行 器 。
古代 中 国人 还 曾设想 像 鸟儿那
样有一双翅膀 , 自由翱 翔 太 空 。这 个
设想放在现代 ,便 是危 险性极大 、 挑
战性最强的翼装飞行运 动。
翼装 飞行 是人类 飞天梦想 的具
[中国人的飞天梦] 人类飞天梦想的故事
![[中国人的飞天梦] 人类飞天梦想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5ae7f2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e.png)
[中国人的飞天梦] 人类飞天梦想的故事中国人的飞天梦由来已久。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鲁班就开始削竹制鸟,上天后可以三天三夜不下来。
到了汉代,张衡也是著名的木鸟制作家。
此后,据说是刘邦的大将军韩信发明了风筝。
风筝是重于空气的飞行器,借助于空气上升力飞行。
直到14世纪风筝才传入欧洲,可以说是现代飞机的鼻祖。
与此同时,张衡、祖冲之、郭守敬等人通过对天文的不懈观察和推算,为后代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流传至今的许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例如嫦娥奔月、敦煌壁画中的神女飞天、《西游记》里的天兵天将等,无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想象力以及对外部宇宙世界的神往。
古书记载,一年中秋节,唐明皇在后宫和妃子们饮酒,很是郁闷不乐。
众人忙问何故,唐明皇感慨道:“都说月宫里有仙子,美妙绝伦,可惜我虽为天下君王,也无缘看到!”这时,席间一位姓罗的道士笑盈盈地接荐道:“只要皇上愿意,这又有何难呢?”只见他举起手中的拐棍往空中一划――果然,唐明皇眼前一亮,一条银色的“天梯”自天而降,直通“月宫”。
唐明皇大喜过望,顺着“天楼”轻松地走进了“广寒宫”。
只见嫦娥仙子与白衣仙女们正载歌载舞,迎接他的到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
虽然只是罗道士与宫廷乐师头领李龟年联手导演的一出“舞台剧”,但人们对宇宙神秘世界的向往却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神话毕竟不是现实,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
以此为标准,最早的载人航天应是约600年前的万户飞天。
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Herbert・S・Zim)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RocketsandJets)一书中提到,“约当14世纪之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
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
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动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但缺少科学技术的“飞天”之举只能换来悲壮的回忆,万户的血肉之躯在一声巨响中被炸得粉碎。
《实现中 国人的飞天梦》 知识清单

《实现中国人的飞天梦》知识清单自古以来,人类对天空的向往从未停止。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万户飞天的勇敢尝试,中国人的飞天梦历经了数千年的沉淀与积累。
而在现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人终于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这个伟大的梦想。
一、飞天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就有许多关于飞天的神话和传说,如嫦娥奔月,展现了古人对天空的美好想象和向往。
而在明朝,万户试图利用火箭将自己送上天空,虽然他最终失败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的勇气和探索精神却为后人所敬仰。
近代以来,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几乎是从零开始。
但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们逐渐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二、重要的里程碑事件1、“两弹一星”工程“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和人造卫星的发射,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科技实力。
2、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发和不断改进,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它具有可靠性高、适应性强等优点,能够将各种卫星、载人飞船等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
3、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2003 年 10 月 15 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这一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信心和自豪感。
4、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的月球探测之旅。
它实现了我国首次绕月飞行,获取了大量关于月球的科学数据。
5、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的发射和成功对接,为我国未来的空间站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它的在轨运行,让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三、航天科技的关键技术1、火箭推进技术火箭是将航天器送入太空的关键工具,其推进技术的不断发展直接关系到航天任务的成败。
我国在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发动机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航天器轨道控制技术精确的轨道控制是航天器能够准确到达预定位置并完成任务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飞天梦已做几千年揭秘我国古代“航天员”汉画像石嫦娥奔月图“神舟九号”发射成功,中国诞生真人版嫦娥——首位女性航天员。
其实,从远古“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明代万户进行人类最早的固体火箭升空试验,中国人的“飞天之梦”已做了几千年。
远古:嫦娥服“不死之药”奔月——人类最早的女“航天员”人类最早的航天故事,可以说是由中国女性来演绎的。
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中的主角嫦娥,便是人类最早的一位女“航天员”。
人们把即将进入太空的首位中国女航天员,亲切地称为“嫦娥”,包含的就是这种感情;中国把登月计划命名叫“嫦娥工程”,也是基于这种认识。
嫦娥,原名姮娥,另有常娥、嫦羲等多种叫法,一说是神话人物后羿的妻子,一说是上古黄帝时代的女性。
到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称为“嫦娥”。
“嫦娥”为啥“奔月”?流传有两种版本,均源于《淮南子》。
一种版本是嫦娥偷吃“不死之药”奔月,即《淮南子·览冥训》中所谓,“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一说。
另一种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死之药”奔月的,见于新发现的《淮南子·外篇》佚文,即“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
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
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
不论哪一种版本,都说明嫦娥奔月是服用了王母娘娘的长生不老药(不死之药),致身体骤然变轻,才飞离地球,升入太空,最后到达月球。
如果将这个传说与现代航天技术相比较,便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古人的航天思维:借用于外力,克服地心的引力,飞到月球上。
这正是现代航天技术的理论基础,嫦娥奔月借助的“不死之药”,便可看成是现代火箭技术中的燃料推进剂。
由此可见,嫦娥奔月的故事完全可以理解为人类最原始的航天设想。
需要说明的是,类似传说中的古代女航天员并非嫦娥一人,“女娲补天”中的女娲、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等,都是传说中的古代中国航天女性。
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宇航员”形象新石器时代:出土戴头盔的“天神”——人类最早的宇航员形象古代中国人通常把航天科技看成“成仙术”,称航天为“升仙”;宇航员被称为“天神”,或“仙人”或“羽人”。
中国古代的神仙,其实都是宇航员的化身。
那么,古代中国的宇航员都是什么模样?从考古发现来看,竟然与现代的宇航员形象十分接近。
在位于中国境内甘肃、距今约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半山文化遗址上,曾出土过两个陶质半身人像:圆头,长颈,额顶有一对圆镜状饰物,极似一副护眼的风镜。
整体看起来,此形象与现代宇航员模样十分接近。
据分析,其中一位“宇航员”是《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所说的西海之神。
和现代宇航员须有过硬本领和智慧一样,古代中国的宇航员也都身怀绝技。
早期的升仙设想是借助于飞行动物,让自己上天,于是驾驭飞禽的能力便成为古代宇航员的通用绝技。
《列仙传》中王子乔便会驾驭“白鹤”。
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名叫晋,他跟着道士浮丘公在嵩山修行30多年,掌握了这门“航天技术”。
人们曾见他乘着白鹤飞到缑氏山顶,过了几天才飞回去。
“驭龙术”是传说中的又一飞天本领。
据《列仙传·拾遗》,萧史便是“乘龙去”。
萧史是弄玉的丈夫,他们可以看做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夫妻宇航员”了,除了龙,凤凰、孔雀、白鹤他们都可以驾驭。
汉代:“翼装侠”“取大鸟翮为两翼”——人类最早的翼装飞行古代中国人还曾设想像鸟儿那样有一双翅膀,自由翱翔太空。
这个设想放在现代,便是危险性极大、挑战性最强的翼装飞行运动。
而这种身有两只巨大人工翅膀的“羽人”,则是古代中国宇航员的另一种形象。
翼装飞行是人类飞天梦想的具体行动,现在仍为不少西方人所喜爱。
目前翼装飞行最厉害的,是一位名叫杰布·科里斯的美国运动冒险家,人称“翼装侠”,他于2011年9月成功飞越了中国张家界天门洞,轰动一时。
其实,人类最早的翼装飞行出现于中国,有记载最早的一位“翼装侠”,是中国西汉末年人,借人工翅膀飞行。
因史书上只载其事,未记其名,让他成了一位无名“翼装侠”。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时王莽篡位建立了新朝,北方匈奴时常犯边作乱,王莽遂下令招募类似今特种兵的抗敌勇士,有本事者可以破格使用,委以重任。
一时间,好多怀有绝技的人前来应聘,比现在招考公务员还火爆。
有一男子自称能飞,日行千里,很适合做侦察兵,可以空降到匈奴侦察敌情。
王莽半信半疑,让他当场试飞。
此人用鸟羽制成了两只人工翅膀,即“取大鸟翮为两翼”,将之紧绑在自己的身上;又在头和身体其他部位插上羽毛,最后再装上环钮等器件。
双脚弹地而起,真的飞了起来,飞行数百步才落下来。
虽然此次飞行只有“数百步”,但却是中国飞天梦想中的又一重要事件。
很遗憾,王莽觉得他的技术华而不实,虽然给了奖励,并委任其为“理军”,但此技术并未能得到重视和发展。
西汉的这位“翼装侠”尽管是位无名氏,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将他列入中国古代航天人的名单中。
晋代:《拾遗记》中出现“巨槎”——人类最早的宇宙飞船构思古代中国最值得肯定的航天设想,是构思出一种类似现代宇宙飞船的载人航天工具。
王子乔所乘坐的“白鹤”、萧史所驾驭的“龙”,实际上都是一种载人飞行工具。
但这不算是人工设计航天器,古代中国人最早设计出的飞行器,见于《墨子·鲁问》记载。
设计者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他发明的“木鹊”,能连续在天上飞行三日。
后来,东汉的张衡、唐代的韩志和,也都曾先后发明了类似的简单飞行器。
而在传说中,古代中国人还真的发明了宇宙飞船。
这种飞船,有不同的名称。
《博物志》中叫“飞车”,《拾遗记》中叫“巨槎”,《洞天集》中叫“仙槎”。
另外的“魔毯”、“飞扫”,也都是飞船一样的载人航天工具。
巨槎与现代宇宙飞船名称最接近。
“槎”,木筏,即小船;“巨槎”,超级木筏,即大船。
晋人王嘉志怪笔记《拾遗记》(卷一)中称,“槎上有光,夜明昼灭,常浮绕四海……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亦谓挂星槎,羽人栖息其上。
”从这段描述来看,巨槎的设计相当先进,是一种可以反复使用的载人飞船。
上述实是一种文学虚构,虽说远古尧帝时代的故事,但反映的是晋代人关于宇宙飞船的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火箭想象图宋代:冯继升演示“火箭法”——人类最早发明的火箭技术宇宙飞船能飞上天,离不开助推的火箭。
可以说,是火箭帮助地球人圆了航天之梦。
世界上最早的火箭是谁发明的?他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宋朝名叫冯继升的人。
冯继升是当时兵部的文职小官(令史),他在赵匡胤(宋太祖)当皇帝的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向朝廷献上了自己发明的火箭技术,并当场做了表演。
赵匡胤很高兴,奖给他许多衣物和布匹,此即《宋史·兵志》上所记:“时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命试验,且赐衣物、束帛。
”需要说明的是,火箭的发明应该不是冯继升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的智慧,在不断改进的基础上才成熟起来的。
到赵恒(宋真宗)当皇帝的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神卫兵器军队长唐福,也向朝廷献上了一种火箭,另有火毯、火蒺藜等作战利器。
有人认为,宋人发明的这种火箭只是一种兵器,不能算是现代火箭的雏形,真正的发明时间应从南宋中叶算起,当时出现了一种“烟火”,其中被称为“地老鼠”、“走线流星”的烟火,制造原理与现代火箭是一样的,都是借助燃烧时喷出气体的反作用力而升天。
特别是“走线流星”,与现代的火箭结构最为接近,在药筒上绑一根芦苇或竹签,作为稳定和定向的装置。
“火箭”这一名词的出现时间就更早了。
早在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期,就有了“火箭”。
据《三国志》记载,当年蜀国军师诸葛亮在进攻郝昭统帅的魏军时,用云梯和冲车攻城,郝昭便是使用火箭摧毁了蜀军的云梯。
万户飞天图明代:万户“飞天”——人类最早的固体火箭升空试验在航天飞行中,能够载人飞行才标志一国航天技术的先进和成熟。
现代载人航天距今只有几十年时间,而早在中国明代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载人飞行试验。
这个航天人名叫万户,也有人称为“万虎”。
现代航天大国美国对万户非常崇拜,他们的专家是这样记述中国古代这位航天人的航天事迹的: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
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
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上述“万户飞天”的故事,出现在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Herbert·S·Zim)《火箭和喷气发动机》(1945年出版)一书中。
此故事在国际航空航天界非常流行,前苏联、德国、英国等火箭专家的著作中,都曾提到其人其事,并视万户为人类利用火箭作动力飞行的先驱。
后来,有人据此编写出了万户升天的故事,并给他出了一份“简历”:木匠出身,曾供职于兵器制造局。
但万户到底是人名还是官职,尚值得研究。
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王士倬先生,当年也曾给他的学生、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讲过万虎飞天的故事,但版本与基姆说的不一样,王士倬称万虎飞天事发明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万户是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
万户的飞行可以说是人类利用火箭作动力升天的最早试验活动。
前苏联火箭专家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不仅是火箭的发明者,而且也是首先利用固体燃料火箭把人送到空中去的幻想者。
”遗憾的是,万户的这次试验以失败告终,万户升空不久即摔下丧生。
万户也因此成为了古代中国乃至世界为航天事业献身的第一人。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夸父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