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地层概论
华北中部造山带某些地层的空间配置及滹沱系盆地结构
1 华北中部造山带地层研究进展华北中部造山带内地层发育,新近的研究表明:1)阜平群、界河口群均为古元古代;2)高凡群、吕梁群、绛县群为古元古代;3)集宁群孔兹岩系形成于古元古代,而集宁群中变质基性火山岩为25亿年;4)五台群年龄在25-24.5亿间,因此有人认为五台群形成于新太古—古元古代,大多数人认为其为新太古代。
但该类同位素仅在中酸性岩或泥质岩及侵入于其间的变质辉绿岩或辉长岩脉中获得,其并不能全面代表五台群基性火山岩及铁英岩形成年龄。
2 吕梁群与界河口群、五台群之关系2.1 吕梁群与界河口群及高凡群为侧相相变关系2.1.1 吕梁群及界河口群出露区区域地质吕梁群呈一南北向弧形片体倒转产出于新太古地质体中,其下未见有被认为老于该群的界河口群(其实五台山区与之对比的高凡群之下亦无集宁群大理岩或界河口群,中条山绛县群之下亦无解州表壳岩或称柴家窑岩组),只有周围才出现,二者产出状态并无直接证据表明其新老关系。
现吕梁群划分为袁家村组、裴家村组、近周营组及南部的青杨沟岩组、东水沟岩组、杜家沟岩组等。
袁家村组由碳质绿泥片岩、碳质千枚岩、绢云片岩、菱铁绢云绿泥片岩等组成,裴家庄组含铁砂质千枚岩、含黄铁矿砂质变质粉砂岩、碳质千枚岩、变质粉细砂岩及含硬绿泥石绢云片岩、石英岩等。
石英岩中保存有交错层理和波痕。
近周营组为含气孔杏仁的绢云绿泥片岩,向南变为钠长阳起片岩、钠长绿帘绢云片岩、角闪片岩、斜长角内岩等。
变质程度由北向南由绿片岩相渐变成角闪岩相,变质带呈近东西向分布,与吕梁群地层走向大角度斜交。
该变质程度的渐变于津海(1993)认为与南侧近东西向西川河断裂南盘[1]逆冲上升有关,还有人认为与该断裂左行走滑有关。
除此,还可能与处于宁武静乐向斜南西扬起端剥蚀程度不同有关,随着向斜南西扬起,其下变质程度高的地体被抬升剥露,而北部变质程度低的吕梁群因向斜槽部下凹而得以保留。
吕梁群主体岩性为碳质板岩夹变质碎屑岩及变质基性火山岩夹硅铁建造。
华北地台典型的地层情况
华北地台典型的地层情况一般钻探,都钻到石炭系,就可以了,煤田上是这样的。
所以只需要了解石炭纪以前的地层就可了。
一、石炭系C (一)中石炭统C2 本溪组C2b本组岩性下部为陆相铁质砂岩或褐铁矿、粘土岩(G层),平行不整合于马家沟组之上,属海陆交互相沉积。
(二)上石炭统C3 太原组C3t本组有两个沉积韵律。
下韵律底部青灰色含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风化后成黄褐色,具大型球状风化。
向上过渡为青灰色页岩夹D层粘土或泥质灰岩透镜体。
上韵律底部薄层细粒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状风化。
往上为青灰色细粒砂岩夹泥灰岩透镜体及少量煤线。
本组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
分界标志明显,标志层是底部的具大型球状风化青灰色含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风化后具小孔,分布稳定,过去称云山砂岩,在辽宁太子河区则称黄旗砂岩或小孔砂岩。
属海陆交互相沉积。
二、二叠系P (一)下二叠统P1 1.山西组P1s山西组主要分布在石门寨西门、小王山、黑山窑等地。
以石门寨西门至瓦家山剖面最好,是本区重要的含煤、粘土矿层位。
山西组岩性由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构成两个沉积韵律。
韵律底部含长石多、含砾,单层厚度大,顶部为粘土矿或煤层(可采煤层),上韵律顶部为B层粘土层位。
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
其分层标志是其底部灰色、灰白色长石岩屑杂砂岩,但在横向上有时变为含砾中粗粒、或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颜色由灰白色变为黄灰色,但层位稳定。
本组属大陆近海沼泽相沉积。
2.下石盒子组P1x本区下石盒子组在黑山窑、石门寨西门、石岭等地较为发育。
本组岩性主要为灰色中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细粒岩屑杂砂岩、泥质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
本组与山西组分界清楚:山西组顶部为粘土矿;下石盒子组底部为黄褐色含砾粗粒岩屑长石杂砂岩,与山西组整合接触,属河流相、湖泊沼泽相沉积。
(二)上二叠统P2 1.上石盒子组P2s上石盒子组出露局限性较大。
以盆地东翼石门寨西门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较好。
华北片区构造单元及构造阶段
地层分区划分对比表
(1)华北地层大区燕山地层区和山西地层区地层划分对比表
(2)华北地层大区阴山地层区和鄂尔多斯地层区地层划分对比表 (3)各省不同地层分区地层划分对比表(5个省区)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及主要特征表
(1)华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阶段划分及主要特征表 (2)华北陆块区前燕山期构造阶段划分及主要特征表 (3)秦岭-大别-苏鲁造山系前燕山期构造阶段划分及主要特征表 (4)兴蒙造山系前燕山期构造阶段划分及主要特征表
阴山地层区和鄂 尔多斯地层区岩 石地层单位对比
二、构造单元划分
华北陆块区 基底形成阶段 秦岭-大别造山带 晋宁造山与裂解 加里东造山阶段 盖层演化阶段 印支碰撞造山阶 段 叠加改造阶段 海西造山阶段 兴蒙造山带 加里东造山阶段
叠加改造阶段
叠加改造阶段
华 北 地 区 的 地 貌 特 征
一 华北地区地质概况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大陆边缘岛弧增生阶段
白乃庙群(Pt3-Є)绿片岩建造,温都尔庙群(Є) 绿片岩(斜长角闪岩)-千枚岩(黑云母变粒岩) -铁英岩建造和奥陶纪包尔汉图群(O1-2)浅变质 碎屑岩-中基性火山岩夹碳酸盐建造 ,
温都尔庙 蓝片岩
包尔汉图岛弧
白乃庙岛弧
Cu Fe
S2-D:造山后伸展,古亚洲洋扩张阶段
新元古代:
南秦岭大陆边缘火山-沉 积建造 (耀岭河岩群)
北秦岭大陆边缘盆地(陶 湾群、宽坪岩群? 龟山组)
峡河群 Pt 3
耀岭河岩群 Pt 3
龟山岩组(Pt3)?
造山及后造山裂解阶段: 新元古代岩浆弧(含后造山 裂解型花岗岩)
秦岭群 高压变质 二郎坪群 早古生代 岩浆弧
震旦-早志留世:
南秦岭大陆边缘碳酸盐台 地(陡山沱组具底砾岩)
华北地台北缘早古生代地层分布及构造演化
中图分类 号 : P 5 4 4 . 1
1绪 论
文献标 志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8— 0 1 5 5 ( 2 0 1 4) 0 6— 0 l 1 8— 0 2
展、 消亡 的全 过程 。这个 阶段 可分 为 三个 旋 回 : 即兴凯 旋 回、 加里 东 旋 回和 华 力 西 旋 回。每 一 旋 回均 使 部 分 地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返 , 最 后 导 致 西 伯 利 亚 地 台 和华 北 地 台 向 洋增 生 的陆壳 对 接 , 形 成 统 一 的 古 亚 洲 大 陆 。太 古 一早 元 古代 的变 质岩 构成 了华 北 地 台边 缘 的统 一 基 底 。华北 地 台北缘 的古 裂谷带 就 是在此 基础 上发 育起来 的 。
征判定了他们的沉积相 , 恢复 了其 沉积环 境 , 并 比较 了两 分区之 间的区别与联 系。通过对 相关文 献的查阅和古环 境沉积过程 的特点 相 结合对两分区所处地区的地质构造发展史分别进行 了分析 , 并与北部槽区作 了比较 , 判定 了槽区与台区的分界线。 关键词 : 早古生代 ; 地层系统 ; 沉积环境 ; 构造演化
2 区域 地质 概 况
研究 区 为 东 经 1 0 8 。~1 2 0 。 , 北纬 4 0 。~4 2 。 之 间。 古生 代及 其 以前 地 层 大致 以北 纬 4 2 。 的 白云鄂 博 一赤 峰 裂谷 为 界 , 南、 北 的 沉 积 建 造 和生 物 群 特 征 差 异 明 显 。王 荃 ( 1 9 9 1 ) 认 为 白云鄂博 一赤 峰裂 谷 为华北 地 台 北 缘与槽 区的边 界 线 ( 如 图 2—1 ) 。南 部 为 华北 地 台 , 北 部 为中 亚 一蒙古 地 槽 。 晚古 生代 末 期 , 地 槽 回返 , 使 华 北地 台与其 北 部 的西 伯 利 亚 地 台连 为 一 体 , 构 成 古 亚洲 大陆 。此后 , 中、 新生 代沉 积差 异不 大 。 地 槽 区与地 台 区 地 层 出露 差 异 很 大 , 主要 根 据 震 旦 亚界 和 古生界 地层 的特点 将 研 究 区划 分 为 三个 地 层 分 区。地层 区的划 分大致 以 白云 鄂博 一赤 峰 断裂 和 固 阳一 集 宁 一隆化 断 裂为 界 。 白云 鄂博 一赤 峰 裂谷 以北 属于 内蒙 古草 原 地 层 分 区 , 两 断裂 之 间 为 阴 山 一努 鲁 尔 虎山地 层分 区 ; 固 阳 一集 宁 一隆 化 断 裂 以南 被 划 分 为燕 山地 层分 区 。 2 . 1区域 大地构 造背 景 本研 究 区位 于华北 地 台的北 缘 , 在 早 古 生代 , 本 区 相对 稳定 。古 生代 时 的地 台区 , 大 体上 为 隆 起环 境 , 局 部有 陆表 悔 的 稳 定 型 沉 引 和 海 陆交 互 相 沉 积 , 形 成 第 二、 三套 盖层 。而古 生 代 的地 史 主要 是 小 亚 一蒙 古 地 槽 的兴 衰 史 , 其实质是 南、 北 两 大 地 台 间 板 块 运 动 发
华北地区地层序列与特征
2、华北北部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
3)、华北南部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以河南平顶山为代表,自下而 上的岩石地层单位为铁铝岩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 大风口组和石千峰组。此间之大风口组可以与太原的上石盒子组 相当,但由于其中含可采煤层而且岩层颜色明显不同而另有组名。 和华北北部不同,这里的太原组一般只局部可采的薄煤层,其主 要含煤层位为山西组和大风口组。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 组成,厚约70m,含可采煤1~3层,主要可采一层,称二1煤, 实即全区可以对比之大煤。大风口组由砂岩、粉砂岩、紫斑泥岩 和煤层组成,厚500m左右,含局部可采煤5~6层。由河南向东 淮南一带的大风口组含可采煤层更多,其中13号煤成为首要主采 煤层。
3) 、中国南方在二叠纪形成主要含煤地层
4)、 中国三叠纪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即西南区、东南区和西北区 5)、 侏罗纪是中国最主要的成煤时代,其资源量占全国50%以上,且以 早、中侏罗世为主,在地域上则主要集中于西北,包括陕甘宁盆地和新疆的四 个大型煤盆地
6)、 白垩纪含煤地层主要指下白垩统,分布范围集中于中国东北部, 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7) 、中国重要的第三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于两个地区,又分属 于不同时期。即东北区早第三纪含煤地层及云南区晚第三纪含煤地层
二叠纪:山西期,华北地壳稳定,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潮湿,沉积了广泛稳定 的山西组含煤地层;石盒子群沉积期,气候由潮湿变干旱,地形高差加大,南 部相对潮湿,普遍含煤;石千峰组沉积时期,华北形成一些彼此隔离的干旱的 内陆盆地。
2、华北北部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
华北北部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以山西太原为代表,自 下而上的岩石地层单位为本溪组(或铁铝岩组)、太原组、山西 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其中太原组和山西组 是主要含煤层位。
华北地层区
华北地层区地壳构造及古地理演化分析专业:地质工程学号:201411599 姓名:任亚平韩城实习区域,主要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有太古界涑水群、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二叠系和第四系。
实习期出露地层见下表:实习区出露地层一览表、地层情况1、前寒武系太华群和涑水群是陕西已知最老地层, 前者出露于汾渭分区的渭河小区和豫西分区的金堆城小区, 后者仅分布在陕甘宁盆缘分区的铜川—韩城小区部分地段。
太华群的可见厚度达5000余米,其层序划分尚有争议。
下太华群以混合化黑云斜长片麻岩和条带状混合岩为主, 夹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等, 产脉金,厚度超过千米。
中太华群由长石石英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及少量石墨大理岩、石墨片岩、斜长角闪岩组成,厚200〜650米,为该群标志层。
上太华群以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 夹斜长角闪岩、混合片麻岩、混合岩、变粒岩及少量麻粒岩、磁铁石英岩, 厚1900〜3870 米, 为铁的赋存层位。
上群所测铀—铅法同位素年龄值为2301〜2411百万年, 可划入晚太古代。
其北的涑水群, 工作程度甚浅, 主要由混合花岗片麻岩、混合片岩麻和混合岩组成。
下中元古界铁铜沟组, 亦分布在渭河、金堆城小区, 主要由含白云母石英岩组成, 岩性变化不大, 但从南西往北东向有由薄变厚的趋势, 厚315〜2850 米, 与太华群呈不整合接触。
分布在金堆城和陇县—永寿小区的中元古界地层有三套: 第一套为熊耳群, 主要由变质玄武岩、安山岩组成, 夹变质流纹岩、英安岩等, 局部见粗面岩及火山碎屑岩, 厚1129〜4376米, 与下伏铁铜沟组或太华群呈不整合接触。
其顶部铀一铅法同位素年龄值为1545 百万年。
第二套山河组, 由石英砂岩夹粉沙或泥质板岩、白云岩一组成, 层厚100〜3920米, 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或不整合接触; 该地层化石, 下部含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in-crassatum 等, 中部产叠层石Kussiella tuanshaziensis 等。
华北东部古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演化模型
华北东部古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演化模型华北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之一,其地质构造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华北东部地区的古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演化模型一直备受地质学家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华北东部地区的古构造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构造演化模型。
华北东部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部边缘,包括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河北、北京、天津等地。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包括断裂带、隆升带、沉陷盆地等。
这些地质构造对该地区的地质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首先,华北东部地区的断裂带是该地区最显著的古构造特征之一。
断裂带是由地壳内部的应力积累引起的岩石断裂和位移,通常形成一系列平行的断裂线。
华北东部地区的断裂带有东西走向,如山东半岛断裂带和辽东半岛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对该地区的地质格局和地壳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其次,华北东部地区的隆升带是另一个重要的古构造特征。
隆升带是由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上升和隆起,通常与岩石断裂有关。
华北东部地区的隆升带包括泰山隆起带和辽东半岛隆升带等。
这些隆升带的形成与地壳的构造变形和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
此外,华北东部地区还有多个沉陷盆地,如渤海湾盆地、胶东湾盆地等。
沉陷盆地是由地壳内部的构造变形引起的地层下陷和沉积物的堆积。
这些盆地是华北东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区,也是重要的农田和水资源区。
华北东部地区的古构造演化模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先是古元古代到古生代的变质-变形阶段,主要发育了山东半岛断裂带和辽东半岛断裂带等;然后是中生代早期的隆升-隆升阶段,形成了泰山隆起带和辽东半岛隆升带;最后是晚中生代晚期到新生代的沉陷盆地发育阶段,形成了渤海湾盆地、胶东湾盆地等。
在华北东部地区的古构造演化过程中,构造力学和物理地质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壳的构造变形和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导致了断裂带的形成和隆升带的抬升,进而影响了沉陷盆地的发育和堆积物的分布。
此外,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也对华北东部地区的古构造演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华北地区地质分组
华北地区地质分组一、沙河街组(Shahejie Fm)的时代属始新世。
命名地点位于商河县沙河街镇华七井。
由一套灰色、深灰色泥岩为主的暗色砂泥岩组成,厚度大于2000米,是主要生油岩系。
自下而上分四段:四段下部为红色泥岩,中部为蓝灰色泥岩夹石膏盐岩,上部为灰色泥岩夹生物灰岩、白云岩、油页岩,含介形类Austrocypris Cyprinotus组合、腹足类Sino planorbis Lymnaea组合、轮藻Gyrogona Obtusochara组合、孢粉Eph edripites Ulmoideipites pinaceae组合。
三段为深灰、灰色泥岩夹砂岩,底部为含油页岩,含介形类Huabeinia chinensis组合、腹足类Li ratina tuozhuangensis组合、轮藻Shandongochara decorosa组合、孢粉Quercoidites Ulmipollenites组合。
三段和四段还含鱼类,Dipl omystus shengliensis、Knightia bohaienisis、Tungtingichthys eo canus和Clupeidae等,其生态环境可能与海水密切相关。
二段为杂色砂泥岩。
含介形类Camarocypris elliptica组合、腹足类Tulotomoide s Truncatus组合、轮藻Charites producta组合、孢粉Ephedripites Rutaceoipollis。
一段为灰色泥岩夹油页岩、生物灰岩、白云岩。
含介形类Phacocypris huiminensis组合、腹足类Bohaispira Gangetia组合、鱼类wangia yihezhuangensis、Serranidae等、孢粉Quercoidite s Liquidambarpollenites组合。
是一套河湖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
本组与下伏孔店组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与上覆东营组为连续沉积。
华北地层区
华北地层区地壳构造及古地理演化分析专业:地质工程学号:201411599 姓名:任亚平韩城实习区域,主要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有太古界涑水群、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四系。
实习期出露地层见下表:实习区出露地层一览表一、地层情况1、前寒武系太华群和涑水群是陕西已知最老地层,前者出露于汾渭分区的渭河小区和豫西分区的金堆城小区,后者仅分布在陕甘宁盆缘分区的铜川—韩城小区部分地段。
太华群的可见厚度达5000余米,其层序划分尚有争议。
下太华群以混合化黑云斜长片麻岩和条带状混合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等,产脉金,厚度超过千米。
中太华群由长石石英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及少量石墨大理岩、石墨片岩、斜长角闪岩组成,厚200~650米,为该群标志层。
上太华群以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混合片麻岩、混合岩、变粒岩及少量麻粒岩、磁铁石英岩,厚1900~3870米,为铁的赋存层位。
上群所测铀—铅法同位素年龄值为2301~2411百万年,可划入晚太古代。
其北的涑水群,工作程度甚浅,主要由混合花岗片麻岩、混合片岩麻和混合岩组成。
下中元古界铁铜沟组,亦分布在渭河、金堆城小区,主要由含白云母石英岩组成,岩性变化不大,但从南西往北东向有由薄变厚的趋势,厚315~2850米,与太华群呈不整合接触。
分布在金堆城和陇县—永寿小区的中元古界地层有三套:第一套为熊耳群,主要由变质玄武岩、安山岩组成,夹变质流纹岩、英安岩等,局部见粗面岩及火山碎屑岩,厚1129~4376米,与下伏铁铜沟组或太华群呈不整合接触。
其顶部铀一铅法同位素年龄值为1545百万年。
第二套山河组,由石英砂岩夹粉沙或泥质板岩、白云岩一组成,层厚100~3920米,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或不整合接触;该地层化石,下部含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in-crassatum等,中部产叠层石Kussiella tuanshaziensis等。
华北油田地层特征研究备份资料
1.储层地质特征1.1储层地质概况华北二连盆地是内蒙古一兴安岭西褶皱基地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带沉积盆地。
盆地由五坳—隆组成,赛汉塔拉凹陷是位于该盆地腾格尔坳陷中最西部的一个凹陷。
凹陷东西宽23km,南北长108km,总面积2300km2。
二连地震勘探证实,该凹陷基本格局为东断西超,凹内为三个带,东部和西部洼糟带及中央隆起带。
基底地层中部为下古生界温都尔庙群变质岩系,南北两侧为石炭一二叠系分布区。
盖层从老至新依次为侏罗系下统阿拉坦合力群、侏罗系上统兴安岭群、百垩下统巴彦花群以及第三系、第四系。
该区块所钻井普遍钻遇地层为新生界地四系、第三系,中生系百垩系下统塞汉塔拉组,腾格尔组腾二段、腾一段,阿尔善组。
二连赛汉塔拉凹陷地区的含油层系集中在腾二段、腾一段以及阿尔善组。
二连区地层层序见表1-1。
表1-1二连赛汉塔拉凹陷地区地层简表地层界系统组段新生界第四系~第三系中生界白垩系下统赛汉塔拉组腾格尔组腾一段腾二段阿尔善组古生界冀中坳陷霸县凹陷鄚州构造带位于淀北洼槽以东、文安斜坡以西、任西洼槽以北地区。
区域地层西倾,区内构造由一系列北东向、反向断裂构造带,是断裂潜山与第三系挤压构造复合迭置的断裂构造带。
在断裂潜山背景上,第三系发育了一组轴向北西,雁行式排列构造,自西向东有七间房、鄚西、李庄、于庄等背斜构造。
这些构造被北东向断层切割,形成诸多的断鼻、断块、端背斜圈闭,该地区沙一下段为滨浅湖相沉积,砂体发育。
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沉积了大套深灰色泥岩和油页岩,是主要的生油层系同时也具备了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的有利条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本地区钻遇的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平原组、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沙一段、沙二上段、沙二下段、沙三段。
其中淀18X井所钻遇的地层层序见表1-2。
表1-2淀南-鄚州地区淀18X井钻井揭示地层简表地层地层代号厚度(m)界系统组新生界第四系更新统平原组QP 194.5 上第三系上新统明化镇组Nm 1663.5中新统馆陶组Ng 1970.6 下第三系渐新统东营组Ed 2940.0沙河街组Es1(上)3178.5Es1(下)3294.0Es23433.5Es3(未穿)3480.01.2储层流体(地层水)特征分析二连赛汉塔拉凹陷地区从所取地层水资料来看,地层水水型以NaHCO3水型居多,另外还有CaCl2和MgCl2型,PH值在6.0~9.5之间,总矿化度因地层层系和井位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最高矿化度达到45209.80 mg/L,最低矿化度仅为47550.8mg/L,具体情况见表1-2。
华北各时代地层及特征
新生代地史特征第四纪Q:1.8Ma至今,人类的出现和进化;冰川现象广布,气候冷暖多次变化;大陆面积增大,新构造运动活跃;沉积类型繁多,未完全谷结成岩的松散堆积。
第三纪(N、E):65Ma至1.8Ma陆相地层广泛分布,海相地层仅局限于藏南、台湾、塔里木西南等局部地区,第三纪中期古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对中国大陆强烈影响造成上下第三系不整合、沉积、构造、古地理差异。
矿产:煤、石油、油页岩、膏盐岩。
全球重要聚煤时期,重要含油层系,膏盐产地较为普遍。
中生代地史特征陆生裸子植物、爬行动物及海生无脊椎动物的菊石类繁荣为主要特征(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白垩纪末著名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动物:早T两栖类的迷齿类及原始爬行类的二齿兽类,中晚T期恐龙类及似哺乳动物类;JK脊椎动物已呈现典型的中生代面貌,爬行动物在陆海空占统治地位植物:T裸子中的松柏、苏铁、银杏类及蕨类中的真蕨类繁荣为特征;J与白垩总貌相似裸子主导真蕨类重要;早K被子植物在全球广泛分布,晚K占统治地位。
白垩纪K:135Ma至65Ma大兴安岭、太行山、武夷山东侧的岩浆活动减弱,空间分布东移。
中晚K出现了松辽华北江汉等重要含油气盆地;西侧的大型盆地萎缩,川滇地区最为明显。
侏罗纪J:205Ma至105Ma T末的印支运动使古特提斯带最终闭合,南方海退和古中国大陆的形成。
东部地区T前的南海北陆结束,东西分异开始。
三叠纪T:250Ma至205Ma海西阶段以后华北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形成统一的北方大陆。
早中T以秦岭昆仑为界的南海北陆的构造古地理格局依然醒目,拉丁期后东部开始东西分异。
T末大规模陆壳增生古中国大陆雏形形成。
与J明显不整合。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加里东运动之后的阶段。
晚S至早D裸蕨类半陆生植物,晚D乔木型陆生植物;C晚期植物界维度分异;晚P裸子植物兴起。
陆生脊椎动物的鱼类两栖类大发展:D鱼类繁盛,晚期向两栖类发展;CP两栖类空前大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腕足类的石燕贝类、长身贝类三带型四射珊瑚、蜓类、棱角菊石繁盛为特征二叠纪P:(285至250Ma)华南板块二叠纪遭受了最大规模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形成了鲜明的南海北陆的差异。
大地构造-华北陆块
泛 大 陆 旋 回 ?
泛大陆I Pangea
超级大陆II Rodinia
超级大陆III
超级大陆Iv?
一、华北陆块
(一)早前寒武纪基底发育 1.太古宙-陆核发育与结晶基底形成 2.古元古代-古陆块演化-褶皱基底形成 (二)晚前寒武纪构造演化 1.中元古代-中国古大陆的再破裂 2.新元古代-中国古大陆的会聚和拼贴 (三)古生代-稳定大陆演化 (四)中新生代-构造活化与陆内造山
(据崔盛芹等,2002)
(据崔盛芹等,2002)
(据崔盛芹等,2002)
华 北 下 辽 河 裂 谷 盆 地 构 造
—
(据崔盛芹等,2002)
(据崔盛芹等,2002)
华 北 陆 块 成 矿 系 统 类 型
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
完
前寒武系分布
陆 核 分 布
东胜陆核 临 汾 陆 核
渤海陆核
赤峰陆核
辽吉陆核
基结 底晶
济宁陆核
辽吉陆核分布
赤峰陆核分布
东胜陆核分布
渤海陆核分布
临汾陆核分布
底形 的成 构华 造北 热地 事台 件基
(一)早前寒武纪基底发育
2.古元古代-古陆块演化-褶皱基底形成
( 2500Ma-1800Ma )
石 盐 假 晶
中雾 风迷 暴山 岩组 碳 酸 盐 岩
雾迷山组叠层石
洪水庄组
雾迷山组
洪水庄组与雾迷山组之间的上超面
洪水庄组泥岩
铁岭组下部之叠层石
铁岭组上部叠层石灰岩
铁岭组中部竹叶状灰岩
不燕 同山 时坳 期拉 古槽 构中 造新 剖元 面古 图代
密云-平泉-凌 源断裂
滦县-抚宁-建 昌断裂
一、华北陆块
华北盆地构造特征
在我们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沉积岩总面积约354万平方公里,星罗棋布地分部着近300个沉积盆地,发育着从震旦亚代到新生代的沉积岩系。
从古老的前震旦亚界变质岩系到到最新的第四系都找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我国海域辽阔,面积285万平方公里,共有10个大中型沉积盆地,初步勘探证实,大都具有形成大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
(一)华北盆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辽宁等省市的全部或一部分及渤海海域,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
盆地东临胶辽隆起,西与太行山隆起为邻,北为燕山台褶带。
是一个新生代的沉降平原,广为第四系所覆盖。
华北盆地是迭置在华北地台古生界盖层之上的中、新生界断陷盆地。
有人也称其为复式迭加型沉积盆地。
盆地内广泛发育震旦亚界、古生界与中、新生界海陆两套沉积地层,累计厚度约33000米。
吕梁运动后,沿着内蒙地轴南缘,张家口-北票深断裂南侧形成了一个北北东方向的沉降带,沉积了晚元震旦亚界,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厚达9000余米。
青白口纪末的蓟县运动使华北地台曾一度上升,早寒武世时又沉没在浅海中,一直延续到中奥陶世末才结束。
在内蒙古陆以南和鲁东古陆以西的广阔浅海内,沉积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泥质岩和蒸发岩,厚1000-1500米。
这是一套有利的生油气岩系。
加里东运动使华北地台整体上升成陆,经历了长期的风化剥蚀和岩溶作用。
中石炭世又下降接受沉积,沉积了海陆交替相煤系地层,厚200-400米。
二叠纪为陆相碎屑沉积,仅堆积在一些坳陷内,厚度不等,300-1500米。
中生代三叠纪分部零星,仅在太行山东麓的平顺、峰峰和燕山的平泉有沉积,广大地区均未发现,说明印支运动在华北地区主要以大面积隆起为主。
侏罗、白垩系主要分部在一些断陷盆地内,燕山地区沉积厚度大可达100余米;辽胶地区7000余米;河淮地区厚2800余米;鲁西和太行山地区厚度更小。
这些断陷和凹陷为华北盆地的进一步大面积坳陷开创了基础。
华北板块的形成史
华北板块的形成史太古宙→陆核的形成期早元古代→原地台形成期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和盖层形成期Ar陆核形成:冀东迁西太古宇剖面华北板块震旦纪古地理华北板块主体上缺失震旦系(处于大陆剥蚀状态),仅在东缘的胶东、辽南和南缘的豫西、淮南有震旦纪沉积。
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后期抬升后一直遭受风化剥蚀,早寒武世晚期开始海侵寒武纪华北板块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沉积,其南缘以活动大陆边缘与秦岭洋毗邻中国东部志留纪古构造格局与古地理的显著特征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碰撞拼合;华北板块主体继续处于隆起状态主体为古陆剥蚀区,仅发育于大陆边缘板块内部仅在板块西南宁夏同心地区有沉积,属稳定浅海―前陆盆地沉积北缘早古生代褶皱带西南部祁连山地区分为北、中、南三带华北板块石炭纪地层21 2 1 石炭系和二叠系界线位于太原组下部;近海和海陆交互含煤碎屑堆积(平原河流―三角洲―浅海沉积旋回)。
时代C―P C 组名岩性太原组本溪组 O 三个砂岩―页岩及煤层―灰岩沉积旋回砂页岩夹煤层和灰岩,底部发育铁铝质风化壳,滨海至滨海沼泽环境晚石炭世(C2)华北板块古地理本溪组:东北低西南高辽宁本溪河北唐山约 80m 3 层 2 层山西太原 50m 以下 1层不含重要煤层 1(上部)厚度 160-300m 灰岩层 5-6层煤层可采化石带2 太原组:地势北高南低,海岸线逐渐南移;本溪、北京、大同以及鄂尔多斯东胜地区为陆相含煤沉积区;河北唐山有少数海相灰岩夹层,晋东南沁水盆地和冀南磁县一带灰岩六层,皖北、淮南地区,灰岩层数可达12层。
华北板块二叠纪地层时代 P2 组石千峰组岩性红色砂泥岩,含石膏,干旱气候条件P1 上石盒子组杂色砂页岩,少量植物化石,半干旱气候黄绿、灰绿色砂页岩,下部含不规则煤层,下石盒子组植物化石丰富黑色砂页岩含煤沉积及钙质页岩,近海平原山西组泥炭沼泽太原组中上部C 太原组下部华北板块主体自二叠纪起已基本脱离海洋环境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北地区地层概论中国的起源来自于古陆核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化,直至形成今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
46亿年前,地球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
大约37亿年前,华北古陆出现,成为中国最早形成的大陆,也是中华大地的根基。
一、大地构造背景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
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
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在一起;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大地构造演化的今天,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发展演化历史,现对塔里木——华北地区论述如下:塔里木——华北地区呈近东西向分布,北与天山——兴安地区相邻,南以科岗断裂、阿尔金南缘断裂、龙首山断裂、洛南——固始断裂和五莲——荣成断裂为界。
全区为一具前震旦系至前长城系基底的稳定古陆块。
几经改造并已支离破碎,但它却记载着地球发展演化之过程,沧海桑田之巨变,遗留了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使地质学家得以通过对它们的深入研讨,重建地壳演变的历史画卷。
塔里木——华北地区是古塔里木——华北板块中的稳定区,自西向东,横亘中国,在中国构造格架中起着骨干作用,在稳定区北侧为天山——赤峰活动带,南侧为昆仑——秦岭活动带,这两个活动带与塔里木、华北陆块共同组成塔里木——华北板块。
本区地壳经历了陆核形成、陆块形成、陆块发展及滨太平洋、新特提斯发展四大阶段。
前两个演化阶段:吕梁运动以前,早前寒武纪为陆核及早期地壳发生发展固结演化阶段,这段地质历史在本区有较为清楚的记录;晋宁运动(塔里木运动)以前,晚寒武纪以拗裂槽发育为特点,为陆块形成阶段。
后两个演化阶段:突出的特征为相对稳定性,直到印支运动以后,塔里木去由于受南北向挤压,才出现压陷盆地及断块升降,华北区由于受太平洋西侧大陆边缘活动影响,北北东向构造线发育,岩浆作用频繁,这个稳定区两头大,中间小,由两个不同的刚性块体构成。
西端为塔里木克拉通,东端为华北克拉通,二者在玉门市以北互相衔接。
晚古生代(华北)、中侏罗世(塔里木)含煤沉积及中生代——新生代石油天然气蕴藏,均标志着这个稳定区是瑰丽多彩,矿产丰富的宏大地质块体。
华北区与塔里木区为中国板块稳定而坚实的组成部分,地质发展过程不同,因而基底与盖层颇有差异。
各板块位置简图中国各板块位置简图图1中国二、地层特征以华北区地层为重点,论述地层年代发展演化及岩层性质如下:太古宇构成华北陆古老结晶基底的主要组成部分,所有的岩石都经历了不同类型的区域变质以及其他地质作用的影响,形成复杂的变质岩系或杂岩。
元古宇分布较为广泛,下元古界主要出露在北缘和东缘,中部和南部出露零星;中元古宇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分布甚广,为滨海——浅海相碎屑、碳酸盐沉积;上元古宇的震旦系出露面积小,分华北陆块东缘型和华北陆块南缘型,东缘型为一套滨海——浅海相沉积,下统以碎屑岩为主,上统以碳酸盐岩为主,形成完整的海侵沉积序列,富产叠层石及微古植物及宏观藻类化石,与下伏青白口系,上覆寒武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古生界寒武系寒武系均为海相沉积,分属塔里木和华北地层区。
华北地层区为陆表浅海碳酸盐及泥沙沉积,分布广泛,由于早寒武世海水自东、南、西,北推进,因此,下统各地发育不同,中、上统发育良好,化石丰富,主要矿产有磷、石灰岩。
表1 华北地区寒武系地层及岩层分布系统组岩层寒武系上统凤山组灰色中厚、薄层泥晶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和黄绿色页岩,三叶虫带(77——93m)长山组紫红及灰紫色竹叶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页岩,三叶虫带(10——20m)崮山组泥质条带灰岩,夹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和页岩,三叶虫带(40——68m)中统张夏组鲕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局部夹黄绿色页岩,三叶虫带(28——199m)徐庄组紫红色页岩、粉砂质页岩、夹鲕状灰岩或砂岩,局部相变为厚层鲕状灰岩、含海绿石砂岩、泥质粉砂岩,三叶虫带(73——128m)毛庄组灰紫色含云母砂质页岩夹鲕状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三叶虫带(31——49m)下统馒头组紫红色粉砂质页岩、页岩、夹灰岩、泥灰岩、白云岩及石膏、三叶虫带(37——110m)碱厂组为灰及灰黑色沥青质灰岩、含碎石灰岩,下部夹黄绿色钙质页岩、泥灰岩及石膏,三叶虫带(43——306m)黑沟子组紫色条带状灰岩、叠层石灰岩水洞组紫红色含磷粉砂岩、细砂岩、含砾砂岩,夹多层磷块岩奥陶系奥陶系分布范围与寒武系相同,沉积类型属稳定型海相沉积。
华北区为陆表海碳酸盐沉积,除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南缘地层发育齐全外,其余地区普遍缺失中、上统或上统。
生物群以北方型的头足类为主,牙形石繁盛,西部边缘出现与华南型混生的动物群。
下统分布广泛,总厚330——1100m。
表2 华北地区奥陶系地层及岩层分布系统组岩层奥陶系中统峰峰组上与本溪组平行不整合接触,为褐灰色厚层灰岩、花斑灰岩和角砾状灰岩下统上马家沟组灰色白云质灰岩、厚层灰岩,底部以角砾状泥质白云岩与下马家沟分界下马家沟组灰色白云质灰岩、薄层泥质灰岩、夹灰岩,产三叶虫亮甲山组灰色富含燧石结核,条带的灰岩和白云岩为特征冶里组下与凤山组为连续沉积,为灰色厚层豹皮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白云质灰岩、薄层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及页岩,产多门类化石华北地区志留系志留系志留系缺失,主要分布于塔里木区,为稳定型浅滨海泥砂质夹碳酸盐沉积。
华北区泥盆系泥盆系泥盆系缺失,主要分布于塔里木区,下统面貌不清,中统为海相或海陆交替相沉积,上统基本为滨海——陆相沉积,局部为泻湖相及海陆交替相沉积。
石炭系石炭系沉积环境除阿尔金山地区上统为活动型沉积外,均属稳定型沉积。
稳定型沉积有:滨浅海的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沉积,主要分布于华北区,是中国最重要含煤层位之一;浅海相以碳酸盐为主夹碎屑沉积,分布于塔里木区,陆相碎屑沉积,主要分布于阴山及燕山北侧。
华北地区分布广泛,普遍缺失下统,呈平行不整合覆于奥陶系不同层位之上。
表3 华北地区石炭系地层及岩层分布系统组岩层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太原期海侵方向转为由南向北、由东南向西北,沉积厚度依次变薄,灰岩层数南多北少本溪组下部为杂色页岩、砂岩、铁铝岩及粘土岩,上部为灰及黄绿色夹紫色页岩、砂岩、4——5层灰岩和煤线,产蜓类化石(华北区本稀期由于海侵自东北经太子河相西南方向推进,因此沉积厚度由东北向西南减薄,灰岩夹层也逐渐减少)注:辽东太子河——浑江流域的本溪组时代并非全为晚石炭世,其上部夹有灰岩的岩段,据蜓类及腕足类标准化石,仍归属晚石炭世;下部紫色——灰绿色泥、砂岩及底部铁铝岩段,以归属早石炭世或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为宜。
二叠系二叠系以山西为代表,层序齐全,与石炭系、三叠系及统、组间皆为连续沉积,总厚度326——1146m。
表4 华北地区二叠系地层及华北地区二叠系地层及岩层分布岩层分布系统组岩层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为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长石砂岩,底部为灰黄色长石砂岩上石盒子组为黄绿色或紫红色泥岩、页岩、粉砂岩和砂岩组成的杂色岩层,下部夹锰铁层,顶部泥岩含燧石条带下统下石盒子组底部为灰黄色岩屑砂岩夹页岩、煤线,下部为黄绿色页岩,夹锰铁层级煤层,中上部为黄绿色页岩与砂岩互层,顶部为杂色铝土页岩山西组底部为灰白色石英砂岩,下部为黑色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煤层及海相灰岩和页岩,上部为灰黑色页岩夹粉砂岩、砂岩及煤层中生界三叠系三叠系除陕西岐山、麟游等地下统有海相夹层外,皆为稳定型内陆盆地沉积。
早三叠系为干旱环境下河湖泥砂质沉积,晚三叠系以潮湿气候下的胡沼相泥砂质沉积为主,分属南天山——塔里木和华北地层区。
赋存有煤、石油、油页岩、膏盐等矿物。
华北区鄂尔多斯盆地及山西发育良好,下与二叠系为连续沉积。
表4 华北地区三叠系地层及岩层分布系统组岩层三叠系上统瓦窑堡组同属延长群,以砂岩、泥岩为主,上部夹煤层或煤线,厚300—750m 永坪组胡家村组中统铜川组黄绿、灰黑色细砂岩、夹油页岩、粉砂岩,厚275—596m 纸坊组(二马营组)紫灰及黄绿色细砂岩、粉砂质泥岩夹页岩下统和尚沟组紫色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刘家沟组紫红色长石砂岩为主,夹粉砂岩、砂质页岩和泥岩,交错层理发育塔里木—华北区侏罗系侏罗系侏罗系全为陆相沉积,皆分布于各种类型内陆构造盆地中,除鄂尔多斯、塔里木北缘盆地属稳定型的河湖相碎屑及泥质沉积外,皆属过度型的山间盆地碎屑及泥质沉积,其中燕山、阴山及阿拉善地区伴有火山活动,强度由东向西减弱,中、下统以温暖湿润气候环境沉积为主;上统则以干燥气候环境沉积为主,主要矿产有煤、石油等。
白垩系白垩系同为陆相沉积,华北地区缺失。
新生界第三系第三系陆相沉积为主,遍布于各种类型盆地中。
其中,稳定型分布于西部的大中型内陆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以河湖或游移湖相沉积维为主,过渡型分布于地堑型盆地(汾渭盆地),近海平原型盆地(华北平原盆地)及吉、辽(东部)、鲁西山地的小盆地,以河湖相沉积为主。
海相沉积分布于塔里木盆地之西南缘,属稳定型干旱环境下得闭塞海湾——泻湖相沉积。
华北平原为陆相沉积,以沉积物厚度巨大,含油气为特征。
表4 华北地区第三系地层及岩层分布系统组地层第三系上新统明化镇组杂色泥岩、砂岩互层,厚度556——1653m中新统馆陶祖下与东营组呈不整合接触,以杂色砂岩、泥岩为主,夹含砾砂岩、砾岩,厚度78——956m渐新统东营组杂色泥岩与砂岩互层始新统沙河街组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主要为暗色泥岩、粉砂岩,夹砂岩、页岩、煤、油页岩、蒸发岩、泥质白云岩、白云岩、灰岩及玄武岩,化石丰富古新统孔店组红色和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夹砂砾岩、油页岩、含膏泥岩、灰岩,底部有玄武岩和砾岩,中上部产介形虫化石华北地区第四系第四系第四系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明显,沉积类型多样,最大厚度逾千米,并形成砂矿、泥炭、地下水及地热等重要资源。
表5 华北地区第华北地区第四四系地层及岩层分布系统组概述第四系全新统Q4第四纪冲积—洪积各时期普遍发育,尤以全新世为甚;湖沼沉积早更新世最为发育,中更新世次之,全新世亦有分布;本区黄土主要为风成沉积,分布广泛;更新世大致可分为3-4个冰期,全新世为冰后期;火山堆积物主要以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海相沉积主要分布辽河平原和华北平原,华北更新世发生第五次短暂海侵,全新世有一次海侵,海侵时的泥沙质沉积物;华北洞穴堆积发育,是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的重要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