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事件。
通过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明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以及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明朝的对外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感兴趣,但对于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等事件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事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事件,掌握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意义;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及意义;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及意义。
2.教学难点:葡萄牙殖民者如何侵占澳门;郑成功如何收复台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课堂练习题。
4.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事件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对外的关系》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以及倭寇问题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明朝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明朝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对于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并深入分析其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掌握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影响,了解倭寇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办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影响,倭寇问题的解决办法。
2.教学难点:明朝对外关系的变化和原因,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倭寇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明朝对外关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史料:收集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史料,如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倭寇问题的文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海外贸易图,引导学生关注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标题《明朝对外的关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属于中国古代外交发展史的内容,是历年各类考试中考查的重要知识点。
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将重要知识点落实到位,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多下功夫,力求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课内容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讲述了明太祖与明成祖两帝加强了巩固政治统治的君权,隐性地交代了建立强盛发达的国家经济的基础。
本课则通过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阐述了明朝前期的这种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特点,具有“承上”性。
同时,本课还延续性地讲述了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上的巨大变化,昭示了明朝中后期国势的衰落。
为下一节课讲述明朝的灭亡,清朝“取而代之”加强君主集权的埋好巧妙的伏笔,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
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
其次,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但是,对感性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时间和人物的认识容易单一和片面。
【设计思想】为了能充分贯彻体现35X课堂教学策略的精神核心:即以科学发展观构建“优质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我认真分析了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较易、有趣、生活中常听常见)的要求,也分析了学情,之后确定了本课采用的教法大致如下: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图表展示法、多媒体CAI 课件辅助教学等。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力求科学有效,灵活多变有趣,从而实现优质高效课堂。
【内容标准】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依据教学设计理念和“课标”要求,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对外的关系》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和贸易往来。
教材通过介绍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认识我国在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史实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应能够结合已学知识,从多角度分析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影响。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从教材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并阐述相关史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史实的掌握。
2.难点: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影响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相关历史图片、视频、动画等。
3.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对外关系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时期,我国与外国有哪些往来?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史实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影响和意义。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设计立意根据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泰勒基本原理, 本课的教学设计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第一, 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学习应该是一种兴趣学习, 如果没有趣味性, 学生不可能从历史学习中受到心灵的启迪, 也就失去了历史课程最为重要的教育功能。
第二, 有助于学生获得与组织文本、图片、影像等信息。
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有帮助学生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组织信息的史料, 当学生面对甚至相互矛盾的史料时, 就会在判断的基础上给出自圆其说的历史结论或合理的历史解释。
第三, 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与探究的情境, 学生在情境能够享受感性或理性的体验, 并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甚至范式。
第四, 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由于这种情感道德知识是一种隐性的知识, 教学设计中要能体现创设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 以利于师生共同探究、思索。
第五, 重视课堂评价的调控性和发展性原则。
通过及时有效的正面为主的课堂评价, 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 让学生感受成功中的喜悦、受挫中的激励。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的第二课, 承接明朝的统治讲述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本主要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三件事来介绍明朝的对外关系。
前者属于友好交往, 后两者属于冲突斗争, 这也是明朝从兴盛到衰败的一个过程。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 对中国古代史充满着好奇心,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能比较感性的对待一些事情, 理性的分析和认识能力还比较不足。
他们具备初步收集信息, 并对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但分析层次比较粗浅。
目标导引1. 课程标准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抗倭是反侵略斗争。
观察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图片和远洋航行路线图, 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2.目标叙写史实记忆: 准确记忆(背诵、写出、说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地点、戚继光抗倭。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及其特点,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以及明朝对外抵抗外来侵略的努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已有知识,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新信息。
此外,学生对于海洋探险、殖民扩张等主题可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借此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意义以及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2.教学难点: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过程及其影响,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新知识。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对外关系。
4.情感教育:结合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资料: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4.板书:准备相关板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郑和是谁?他为什么要下西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以及带回来的奇珍异宝。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案4页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案4页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2.掌握明朝国家的外交制度和手段3.对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基本的认识教学重难点:掌握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了解周边国家的形势和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启发思考:“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外交事件?”2.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外交事件,简述其影响。
二、讲授(30分钟)(1)明代时期的外交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维护边疆稳定。
明朝的外交政策强调“以商治国”,并实行“通商闭关”政策。
(2)明朝的外交手段主要有派遣使臣、和亲、割地、赔款、贸易等。
(1)明朝的外交制度由礼部掌管,礼部可以派遣使臣,接待外国使臣。
(2)明朝实行“内外有别”的制度,外国使臣不能进入皇宫,不能拜见皇帝,要拜见官员。
(3)明朝的贸易主要由两条路线,一条是南海贸易路线,另一条是丝绸之路。
(1)明朝与朝鲜关系友好,有和亲之事。
(2)明朝与日本关系复杂,明成祖时期有和亲之事,但明朝晚期出现了宁波之战。
(3)明朝和蒙古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和和亲之事。
(4)明朝与西域国家关系也较为友好,多有贸易。
(5)明朝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友好,开展了繁荣的南海贸易。
1.为什么明朝实行“通商闭关”政策?2.明朝的外交制度有哪些特点?四、拓展(10分钟)为学生展示一幅明朝的外交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了解更多的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了解更多的贸易路线。
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复习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资源:1.教学单元课件2.明朝外交地图教学评价: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深刻的认识。
2.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于明朝外交的了解。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
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4)倭患基本解除:
戚继光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抗倭取得胜利。
思考:
戚继光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听戚继光抗倭主题曲,引入戚继光抗倭
1.倭寇指什么?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奸商相互勾结
3、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
读材料,思考问题
学生根据课本,分析总结概括
小组讨论
学生勾画相关内容
思考总结
学生读课本,勾画相关内容
学生思考
小组合作,思考
论从史出,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提高学生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课堂小结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厂卫制度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这些措施的确达到了加强君权,巩固统治的目的。但八股取士等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看视频,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一)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谁派郑和下西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明朝十六世纪的对外关系,明朝在东亚的影响和贸易活动。
2.能力目标:能够以明朝为例子,阐述两个文化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明朝十六世纪的对外关系。
2.理解两个文化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表达文化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2.理解贸易对于明朝的重要性。
四、课前准备1.电脑、投影仪、课件。
2.演示材料。
3.板书。
五、教学过程1.引入请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建筑物是哪一个?这个建筑物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这个建筑物的石材和瓦片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这道题目,让学生们意识到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建筑物之一是故宫,这个建筑物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石材和瓦片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
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和其他国家是有联系的,中国古代的皇帝曾经与其他国家建立了贸易和文化联系。
2.新课讲解面对改革开放,中国欢迎外国,而明朝时期,中国对外是相对封闭的。
明朝时期的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东亚。
东南亚地区的商人和海盗时常来到中国沿海。
东南亚地区中的王国通常与中国有接触,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
与大明相邻的东北地区是满洲部族生活的地方,而正是这个地方,在明代中期,崛起了一个族群,后来称之为满族。
同时,在这个地方也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势力,后来发展成为皇族: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组建了他自己的军队开始攻打明朝的领土,在他领导下,满洲部族先后占领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地区。
崇祯皇帝与努尔哈赤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但是最终,满洲人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自己的政府。
后来,满洲人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
3.示范请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主要贸易出口和进口品有哪些?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如何影响日本?面对这两个问题,老师可以设法让学生回答,并激励他们多谈论这些问题。
4.练习请学生们自行阅读这两段故事,并简述这些故事中的双方互相影响了什么?故事1:明代中期,一群东南亚商人带着海南黄皮(一种稀有、珍贵的商业物品)到达中国南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内容;
(2)了解倭寇和倭患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表格对比分析,让学生直观体会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独立表达能力,体会郑和船队是和平之师、友好使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不怕艰难、大无畏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2)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自制图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材料解析法、表格对比法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教学反思】
时间方面控制有待加强;对待学生回答问题,应该及时给予鼓励;
对教材挖掘程度不够深,有待加强。
整体还行,需要更进一步努力!。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明朝的对外交往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明白明朝的对外交往是助力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2.了解明朝与外族的交往历程,明白明朝的对外交往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体现了明朝外交政策的灵活性;3.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对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所起的作用,明白我们今天的国际关系中这些历史来自何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明朝的对外交往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明朝外交政策的灵活性;3.明朝的对外关系对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引入(5分钟)导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明成祖洪武年间下西南平定叛乱后,开疆拓土的事迹,突出明朝的疆域之广阔。
2. 讲解(20分钟)1.明朝的对外交往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明朝外交政策的灵活性。
3.明朝的对外关系对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所起的作用。
3. 拓展(10分钟)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明朝的对外关系的理解。
可以采用以下问题:1.明朝政府采取了哪些对外交往的方式?2.明朝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文化交流起到了什么作用?3.明朝对外关系的对中国文化传播的贡献?4. 练习(15分钟)1.根据教材和老师讲解的内容,填写下面表格:志在东方收回占领地海上贸易在外交上的主张通过军事手段收回数次被夺占的西南土地对外交往的过程对中国文化传播2.同桌分组,通过讨论,发表意见,总结明朝对外关系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
5. 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并督促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把本课讲解的内容进行总结,记忆。
2.阅读课外材料,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其他案例。
3.整理笔记,整理本节课的要点,以备考试。
五、板书设计•明朝的对外关系•收回占领地•海上贸易•明朝的对外交往的特点和内容•明朝外交政策的灵活性•明朝的对外关系对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所起的作用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如讲述、问答、小组讨论等,来让学生充分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所起的作用。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主要内容涵盖了明朝洪武至嘉靖年间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倭寇与戚继光抗倭、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等事件。
教材通过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历史的起源和发展的基础知识,对古代的朝代更迭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明朝的对外关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倭寇与戚继光抗倭、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等事件的时间、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对外关系发展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过程及其影响;葡萄牙、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意义;倭寇与戚继光抗倭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葡萄牙、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汇报学习情况。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史料,解决问题。
3.案例教学:以典型事件为例,深入剖析事件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史证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3.网络资源: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倭寇与戚继光抗倭、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等相关历史事件的教育视频、文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对外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5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以及冲突,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外交政策及其演变过程,培养学生对我国对外关系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部分知识,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了解。
但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外交政策及其演变过程,掌握明朝与周边国家的主要交流与合作事件,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我国对外关系历史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外交政策及其演变过程,明朝与周边国家的主要交流与合作事件。
2.教学难点:明朝对外关系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明朝历史背景,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地理位置,进而引入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明朝的外交政策及其演变过程,呈现明朝与周边国家的主要交流与合作事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对外关系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情分析:少数学生看过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电视剧,但对史实了解不具体。
教法学法指导:在分析原因时,联系教材P67关于史实的介绍,以教师讲解为主;对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的认识,结合文字介绍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课堂上学生齐读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下面一段材料在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与郑和有关的遗迹。
比如,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附近的山上有个三宝洞,洞中有郑和塑像。
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山下有三宝井,井旁有三宝亭,亭内供奉着郑和神主。
印度有三宝石雕刻像。
在非洲东岸的索马里,有个中国村又名郑和屯。
上述都是郑和和他的船队到达过的地方。
像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市,郑和远航时曾在此登陆暂住。
那儿原本一片荒凉,后来的华侨却因郑和来过就定居在这里,逐渐形成兴旺的海港。
每年在郑和登陆的日子,华侨都在这儿举行盛大游行,锣鼓喧天,龙狮狂舞,洋溢着节日气氛,以示对郑和的纪念。
郑和远航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是怎样远航的?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明代的对外关系一课。
请同学们先看一幅图片。
[投影显示]郑和下西洋的海船模型刚才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海船模型,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那么,郑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郑和下西洋在当时有什么样的背景?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识记要求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观察比较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综合分析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评价人物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归纳综合,使学生认识到戚继光是我国古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道德情操方面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爱国主义方面使学生通过了解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以及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四、学情分析少数学生看过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电视剧,但对史实了解不具体五、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
一位是伟大的航海家,一位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这节课我们通过他们伟大的事迹来了解相关的历史。
(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导学案。
(三)合作探究郑和下西洋——远航教师结合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材料一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教师结合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读图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读图分析的能力。
学习与探究: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学习与探究:材料一反映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教学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教学过程】导入:出示三宝名称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
讲授郑和下西洋一、郑和下西洋1、你对郑和有哪些了解呢?(《观察郑和像》,阅读《人物扫描》)介绍郑和。
2、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明确西洋的地理范围。
过渡:600多年前,浩浩荡荡的郑和船队承载着古老中国的辉煌文明,带着光荣与梦想,开启了和平友谊之旅。
郑和船队注定要创造一次世界奇迹。
3、探究:根据历史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出示材料。
材料(1)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4、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1)出示表格,学生接力完成表格内容。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材通过介绍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繁荣和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实,也有对人物的评价,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历史资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可能了解不多,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人物感兴趣,希望了解更多关于他们的信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抵抗外来侵略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以及从中体现出的我国民族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以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资料: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相关历史资料。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资料。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内容标准:内容要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知道戚继光抗倭。
认知提示: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戚继光抗倭的性质。
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本课学习了三个字目的内容,即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三部分内容反映出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战争冲突。
这表明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幻灯片以及相关史实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教学(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郑和下西洋目的目的、条件、出发点、最远点、次数、意义;戚继光抗倭的主要地方、意义、性质,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正确评价郑和下西洋、戚继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已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学习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1、郑和下西洋条件:国力雄厚2、郑和下西洋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3、郑和下西洋出发点:刘家港;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4、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5、郑和下西洋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6、戚继光抗倭地方:浙江台州7、戚继光抗倭的意义:使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消除,人民得以安居乐业8、戚继光抗倭性质:是一场反侵略战争9、对戚继光评价: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10、1553年、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的国家是:葡萄牙。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对外关系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5课,本课主要内容有: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认识我国在这一时期的海洋地位和民族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掌握不多,对于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重要事件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我国古代海洋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成就,认识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历史背景,掌握戚继光抗倭的历史事实,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民族精神的情怀,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海防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经历和成就,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历史背景,戚继光抗倭的历史事实,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影响,戚继光抗倭的战略战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3.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基本的历史背景,收集相关资料。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
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人物介绍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
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
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
2.阅读教材《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3.教师提问:西洋是指什么地方?
提示: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4.教师提问:郑和的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
提示: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5.思考讨论: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
提示:(1)明朝国家强盛统一,政治清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2)明朝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3)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
(4)统治者的支持。
6.阅读教材“郑和下西洋”一目,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
目的宣扬国威和换取海外的奇珍
起止时间1405—1433年
次数七次
主要人物郑和
出发地点刘家港
到达地区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
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
了伟大贡献
7.图片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宝船
郑和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其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或一个标准足球场。
8.课外探究:课后收集资料,将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作比较,感受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9.教师明确:郑和下西洋——(1)时间早、规模大、范围广。
(2)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10.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提示:(1)郑和的远航,连接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
(2)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阅读教材“戚继光抗倭”一目,了解倭寇的含义。
提示: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与大猷均为名将。
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
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
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提示: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5.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提示:(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
(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目标导学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
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
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
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戚继光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个人武艺绝伦,谋略过人,不但是一个军事家,而且还是理论家。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向他们这种高尚的精神和高深的智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