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 粤教版必修4.doc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自制第14课《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37张ppt)课件(共37张PPT)
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在文中正确无误的一组 B 是( ) (1)论语(lun) (2)虎兕(shi) (3) 出于 柙(xia)
(4)社稷(ji) A.(1)(2)(3)(4)
C.(1)(2)(4)(5)
(5)焉用彼相矣(xiang) B.(1)(3)(4)(6)
D.(2)(3)(5)(6)
(6)固而近于费(bi)
•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 语· 为政》) • 道:引导。 格:亲近 归附之义。 • [译文]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 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 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 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春秋时期等级制度 王 诸侯 (朝) (国)
大夫 (家)
文中人物
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谥 号,“子”是尊称,前492年继其父季桓子之后,任鲁国 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鲁国人。孔 子弟子,比孔子小29岁,前552年生,卒年不祥。季康子 任正卿时,孔子师徒正在外周游,冉有中途被季氏招为家 臣,后成为季康子主要谋臣,参与季氏的事。
社稷(shè ) jì 近于费(bì )
冉(rǎn)有
彼相(xià ng)矣
虎兕(sì )出于柙(xiá )
椟(dú )
相(xià ng)夫子
析题:季氏将伐颛臾
关键词语是:
将 、 伐
•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
•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 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 正义的事。
无乃尔是过与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疾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辞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粤教版必修4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粤教版必修4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中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背景和内涵。
2.掌握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意义和道德价值。
3.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教学内容1. 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背景季氏是春秋时期鲁国一大族,族长季孙,是当时鲁国权贵和政治精英。
颛臾是如臯小邑,位于今日山东省安丘市境内。
据《左传》记载,颛臾是东周时期姬姓贵族的成果子孙,与鲁国有牵连。
春秋时期,季氏想要伐颛臾,被孔子反对并最终阻止。
2. 季氏将伐颛臾的内涵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防止战争带来的人民危害。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和为贵”、“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谓强”的观点。
他认为,不是采用武力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言行举止以及自身的德行来感化人心。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尊重道德和法律,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3. 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意义和道德价值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充满着智慧和道德的内涵,对历史和现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上,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间接地促成了邻国与鲁国的和平关系,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和谐。
今天,我们需要学习孔子的精神和思想,养成和平为上、稳定发展的思想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4. 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通过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学生可以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们通过点评孔子和季氏在这个故事中表现的德行,分析故事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树立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方法教师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1.前置任务。
通过老师的引导,了解学生对《论语》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让学生构思和探究论语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并进行教师批改和点评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交互式讲解。
通过学生发言,老师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故事背景和内涵的理解,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情节和精神。
3.文字解析。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对故事中的关键内容、人物、情节等进行解析。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4课《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
孔子出身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 主商汤。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在宫廷内乱 中被华督所杀,其子木金父为避难逃到 鲁国邹邑,以其父字为孔氏。 他做过几任小官,但后来被弃用。 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 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相传他 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这“七 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 的弟子。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鲁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前 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 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 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前479年的一天,孔子逝世,终年73 岁,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孔子,孟子。(积极入世|)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 摩尼
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 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 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左传》:《烛》
历史散文 《国语》:《勾》
先秦散文
《战国策》:《邹》《触》 儒家《论语》 道家 百家争鸣 墨家
采取军事行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二段文言知识点
一个状语后置: 有事于颛臾 一个古今异义词: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他)封为] 一个词类活用: 无乃尔是过与 [名作动,过错——责备]
一个省略句: 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一个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两个宾前句与两个固定句式
宾语前置
1、何以伐为? 以何伐为?
法家
诸子散文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 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
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 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
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 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 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 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4.14《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课件4(57张PPT)(粤教版必修4)
5.阅读第 3 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城墙)牢固。 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夺取。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子:品德高 尚的人。疾:动词,“痛恨”、“厌烦”。
舍:动词,“舍弃”、“回避”。辞:托辞、借口。 ④不患.寡.而患不均.: 患:动词,“忧虑”、
今义: 认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 古义: 代词,“此”、“这”。
今义:_推__断__动__词__,__“__是__”__。__ ③有国.有家.者 古义:诸__侯__的__封__地__叫__“__国__”__,卿__大__夫__的__封___地__叫__“__家__”。 今义:“国”指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或指一个
1.为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颛.臾.( zhuān yú)
②社稷.( jì )
③何以伐为.( wéi)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④虎兕.出于柙.(sì xiá )
①稷谡((马社谡稷))
②颠巅((山颠巅倒))
③柙狎((狎木昵柙))
Hale Waihona Puke 颛(颛臾) ④瑞(瑞气)惴(惴惴担忧 )
⑤萧潇((萧潇瑟洒)) 箫( 箫声)
④不能者止.:止:动词,“停顿”。 ⑤危.而不持.:危:不稳定。持:护持。 ⑥颠.而不扶:颠:跌倒。扶:搀扶。 ⑦则.将焉.用彼相矣:则:连词,“那么”,用在
表假设的复句中的表结果的分句前。焉:何。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文:能施展才能就担当职位,不然就辞职。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文:(盲人)遇到危急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 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译文:老虎、犀牛跑出笼子,龟甲、美玉毁在盒子中。
高中语文-4-14《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粤教版必修4
•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 在萧墙之内也: 后代形成成语 “祸起萧墙”。
问题推测——
• 孔子、冉有、季路、季氏他们 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季氏
冉有、季路 孔子
文谋(主)武勇(次)
权臣
季氏
争权 夺利
家臣(学生) 冉有、季路
老师
孔子
礼治 仁政
归纳总结——
• 思想内容方面
表现孔子的仁政思想; • 写作表技现巧孔方子面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 能施展能力就去做官, 不能施 展能力就不去做官。(省略句)
• 盲人临危或者跌倒却不去扶, 那么,用那个辅佐的人干什么? (倒装句、省略句、互文)
• 战争爆发了, 礼仪被毁坏了。(比 喻句)
问题推测——
• 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 二、课外阅读
• 1.孔子的“仁”,主要含义有二:①爱 人,“仁者爱人”;即“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等。② 修身,“克己复礼为仁”;如果谁的一 举一动都能符合周礼的要求,就是仁人。
延伸巩固——
• 2.语段阅读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
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远人: 国外的人。
• 夫: 代词,那,句中位置。
• 今夫颛臾: 夫,放在句中,那, 代词。
• 夫如是: 夫,放在句首,发语词。
• 春秋时期等级制度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4季氏将伐颛臾(II)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4季氏将伐颛臾(II)一、教材分析1、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一篇课文,被列在先秦诸子散文单元的第一篇。
它的位置决定了它的重要作用。
其次,这篇课文体现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因此,也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
2、关于本文的先导性知识。
(1)介绍先秦诸子基本情况:包括生平事迹、后人评价、观点主张,代表作品。
(2)介绍文中季氏、孔子、冉有、子路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3)介绍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见课文后的附录。
(4)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
3、布置预习作业:(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2)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课文,要求做到一一对应的直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上课质疑。
4、教学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4)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5、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6、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二、教法分析本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扫清字词障碍,认真朗读课文,借助先导性知识,,理解文中人物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
课上主要以学生的质疑为主,在一种师生共同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本课的教学工作。
三、学法指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最终归宿。
在本节课中,老师力图教会学生怎样质疑难点字句、怎样背诵文言文、怎样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教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5 粤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5 粤教版必修4教学目的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活动一新课介绍(3分钟)1、导入“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
2、孔子和《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3、背景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季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翻译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翻译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2019-2020年高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 粤教版 必修4
2019-2020年高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粤教版必修4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
2.初步了解孔子“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3.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
4.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性畜),工作得很出色。
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
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
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终不见用。
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高中语文 422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粤教版必修4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三点 五十三分。
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
哪些比喻?请在书上画出来。 引用: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比喻: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那么将焉用彼相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三点 五十三分。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的实质,最 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 “祸起萧墙〞,比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 沿用至今。
“分崩离析〞也是从这里出来的一条成语,用于贬义。 多用于形容国家、集体等在崩溃、瓦解前不可收拾 的样子。
“既来之来;安之:使之安。已经使 他来了,就要使他安心。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三点 五十三分。
孔子〔551-479〕名 丘,字仲尼,春秋末 期鲁国人。中国历史 上最重要的思想家, 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 育家。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的书,是 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三点 五十三分。
生字正音
颛臾〔zhuānyú〕冉〔rǎn〕稷〔 jì〕 兕〔 sì 〕 柙〔 xiá 〕 椟〔 dú 〕 费〔bì〕 相〔xiàng〕 戈〔gē〕
拜见,谒见
表被动,相当于 〞被〞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三点 五十三分。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失街亭?
5.过
例句
出处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出现
见解,见识
释义
走过,经过 超过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三点 五十三分。
粤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4 第4单元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尝试翻译课文
讨伐 拜见
引出对 象
•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 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采取军事 行动
介词,对
尝试翻译课文
恐怕
你
结构助词, 提宾标志
语气词
•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 • 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 • 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译: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它是鲁国的臣属。 译: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 之:使之安。原意是已经把他 既来之,则安之: 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 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 里安下心来。
.解释成语
分崩离析: 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
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
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 冉有曰:“夫子欲之(代词),吾二臣者 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陈(施展)力就(担任)列(职务), 不能者止。’危(遇到危险)而不持(扶 持),颠(倒下)而不扶,则将焉(为什 么)用彼(那)相矣?且尔言过(错)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 (错误)与(语气词)?
•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坚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 必为(成为)子孙忧(忧患,名词)。”孔子曰:“求! 君子疾(痛恨)夫(那)舍(回避)曰欲之而(却) 必为之辞(借口)。丘也(句中停顿语气词)闻: 有国(诸侯的封地)有家(卿大夫的封地)者,不 患(担心)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副词, 表原因,原来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 (像这样),故(如果)远人不服,则修(施行)文德 以来(使动)之,既来之,则安(使动)之。今由与求 也相(辅佐)夫子,远人不服而(却)不能来也,邦分 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武力)于邦内。吾恐季 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国内)之内也。”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第14课+孔孟两章+Word版含解析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氏将伐.颛臾伐:攻打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颠:颠覆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D.则修.文德以来之修:加强解析:选B。
颠:跌倒。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C.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今由与.求也D.①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解析:选A。
A项,“于”都是介词,表对象。
B项,“者”,①用在时间名词之后,补充音节;②代词,指人。
C项,“与”,①疑问语气词,相当于“欤”;②连词,表并列。
D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
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便说“季氏将伐颛臾”,“伐”,即攻打,而颛臾无罪,由此引出孔子的评论。
B.“无乃尔是过与”中“尔是过”,即“过尔”。
全句应译为“这恐怕该责怪你吧”。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反映出孔子为人做事实事求是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粤教版必修4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颛臾
..()()虎兕.()柙.()龟玉毁于椟.中()固而近于费.()萧.墙()
2.解释下列成语的含义。
分崩离析:祸起萧墙: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何以伐为.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4.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故远人
..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古义:今义:
二、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且尔言过.矣(错误)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那,那种)
C.不患.寡而患不均(忧患)
D.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归服)
6.下列六句话中,全都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⑤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④⑤
⑥
7.针对冉有的托词“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
也”,孔子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批评?
(1)一是引用周任的话说明冉有他们
(2)二是用比喻的方法说明冉有他们
8.孔子借批驳冉有的辩解“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提出了怎样的治国主张?(用原文回答)他认为季氏伐颛臾的实质是什么?
三、课外拓展
(一)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9.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
10.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联系实际加以评
析。
(二)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11.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12.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
四、语言运用
13.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
①我说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
种玉簪花精神吧
②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
③这玉簪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
的
④据说花瓣可以入药
⑤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
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
14.阅读下面一段话,在横线处补写一句总起句。
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
臣的限度。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
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
对厚葬颜渊;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
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
孔子虽不喜欢阳货
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
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五、攻知识点
15.下列各项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C.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D.公惧,队于车,伤足六、直击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先进》
1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答案与解析
1.zhuān yú sì xiá dú bì xiāo
2.(1)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2)祸乱发生在家里,泛指内部发生祸乱。
3.(1)军事行动(2)语气词,呢,加强反问语气(3)摆出,施展;职位;不去(4)憎恨;托词,借口(5)辅佐
4.古义:本国以外的人。
今义:远方的人。
5.C(患:忧虑,担心。
)
6.C(①是批评子路、冉有没尽到责任。
②是批评子路、冉有找借口。
③是孔子以其观察力作出的精辟论断。
)
7.(1)对季氏将伐颛臾不能进行有效的阻止,是失职(2)不能推卸自身对季氏将伐颛臾的责任8.(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既来之,则安之。
(2)“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主要是削弱鲁国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
9.犯上作乱10.孔子认为真正的孝不仅仅表现在行动上,更要表现在心中。
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
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不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
当今社会日趋老龄化,子女对父母尽孝,不仅应体现在物质上,更应讲究“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常与老人交流,关心老人心理,尊重老人权利。
11.长沮、桀溺:避世隐居。
孔子:积极入世,求道改革。
12.“辟人之士”具有仁爱之心,虽身处逆境却心忧天下,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
13.③⑤④②①
14.孔子对“礼”非常重视。
15.D(队,通“坠”。
)
16.(1)有一千辆战车的诸侯国,夹于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侵犯它,饥荒接着到来。
(2)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衣食丰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