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特色第八十二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技术

合集下载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中风康复课件中的应用》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中风康复课件中的应用》
长期效果
tDCS治疗可以带来持久的效果,并且可以提 高康复后的日常生活质量。
tDCS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1 安全性
tDCS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目前没有 发现严重的安全问题。
2 副作用
尽管tDCS的副作用较少,但可能会导致 轻微的头痛、皮肤烧伤或过敏反应。
tDCS的研究进展
1 临床试验
目前正在进行许多临床试验,以评估tDCS在不同病人群体中的治疗效 果。
2 原理
tDCS通过极性电极,在大脑表面施加低强度直流电流,从而调整大脑 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以增强或减弱特定脑区的活动。
tDCS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
1
康复训练辅助
tDCS可以与物理、语言和认知康复训
运动功能改善
2
练相结合,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tDCS可以刺激运动皮层,增强患者的
肌肉控制和运动功能。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中风康 复课件中的应用
中风康复是至关重要的,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 可以为患者带来许多好处。本课件将介绍tDCS的定义、原理和其在中风康复 中的应用。
tDCS的定义与原理
1 定义
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刺激技术,通过在头皮上施加微弱 的直流电流,以改变大脑的神经传导。
2 新适应症
除了中风康复,tDCS还被研究应用于Βιβλιοθήκη 郁症、帕金森病和失语症等其 他领域。
结论和展望
1 结论
tDCS在中风康复中具有潜力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 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 展望
随着对tDCS的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临床的实证 结果,以及针对特定患者群体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tdcs帮助学生排除干扰、提高阅读正确率的研究

tdcs帮助学生排除干扰、提高阅读正确率的研究

tdcs帮助学生排除干扰、提高阅读正确率的研究TDCS(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基于脑神经元的弱电刺激技术,该技术可以用来改进学习和认知功能。

目前有很多研究表明TDCS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干扰,提高阅读正确率。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什么是TDCS技术?经颅直流电刺激(TDSC)是一种技术,可以通过头皮将微弱的直流电流注入特定的大脑区域,从而增强脑神经元的活动。

TDSC技术有两个极端的电极,一个放置在大脑区域上,而另一个则放置在头皮上。

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大脑神经元的活动,增强神经元的效率。

二、TDSC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的影响TDSC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近的研究表明,TDSC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来自外界的干扰。

例如研究人员Emilio o. Ferrer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在需要进行注意力分配任务的情况下,经过TDSC技术提高后,被试更能精准地筛选正常的词汇。

在现实的阅读学习中,干扰同样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例如,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常常会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声音干扰,而经过TDSC技术加工后,大脑神经元会变得更加敏感,处理外部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因此,学生可以更好地通过有效的去除干扰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此外,TDSC技术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快速处理信息和进行记忆。

对记忆的研究显示,通过TDSC技术加工后,被试更能迅速且准确地进行相关的逻辑与推理等复杂思维过程。

三、TDSC技术使学生更加适应认知需求高峰期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经常经历认知需求高峰期。

这些高峰期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信息,记住很多的知识点和重要信息。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TDSC)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适应认知需求高峰期,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论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TDSC技术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同的认知和学习需求。

当然,TDSC技术也存在着一些风险和副作用,尤其是需要避免使用过高电流强度。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利用微弱直流电刺激大脑皮层的非侵入性治疗手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对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进行深入探讨。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指脑卒中患者在缺血或出血性脑血管病后出现的记忆、注意、思维、语言、计算、定向力、判断力和行为等认知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如何有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成为了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

一项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显著。

研究中,将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接受真正的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另一组接受假刺激(即模拟刺激)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接受真刺激治疗的患者在认知功能、注意力和记忆能力方面均有显著改善,而接受假刺激治疗的患者改善不明显。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而且这种效果不是由于心理上的期望效应所致,而是真正的生物学效应。

除了在临床治疗中显示出明显的效果外,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机制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发现,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神经元活动,增强脑区之间的连接,促进异常突触可塑性,从而改善脑功能。

经颅直流电刺激还可以调节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对于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临床应用方面,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方法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

目前,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常见方法包括单极刺激、双极刺激和多通道刺激。

这些不同的刺激方式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经颅直流电对痉挛的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经颅直流电对痉挛的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经颅直流电对痉挛的治疗作用研究进展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技术,在神经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tDCS通过在头皮上放置两个电极,并施加微弱的直流电流,以调节脑电活动和脑区功能活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DCS对痉挛的治疗作用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对tDCS对痉挛的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tDCS对痉挛的机制tDCS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脑区神经元的膜电位和神经可塑性的调节作用。

在痉挛的治疗中,tDCS通过调节脑区的兴奋性和抑制性,改变不同脑区之间的连通性,从而影响大脑对痉挛的控制。

1. 上肢痉挛一项针对上肢痉挛的研究表明,tDCS可显著降低脑神经活动和上肢肌肉张力。

研究还表明,tDCS对上肢痉挛的治疗效果具有持久性,且对痉挛的改善与tDCS刺激位置有关。

另一项针对下肢痉挛的研究探讨了tDCS刺激的时间和强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适当的刺激强度下,tDCS治疗下肢痉挛的效果与治疗时间呈正比关系,短时间内的tDCS刺激可以引起下肢肌肉舒张反应。

3. 特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还有一项研究探讨了tDCS对特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

结果表明,tDCS治疗可以显著降低颈部肌肉张力,并且持久性好,治疗效果可以持续4周左右。

三、临床应用前景tDCS在痉挛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其优点在于安全、无创、方便和经济,而且治疗效果持久,不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因此,tDCS治疗已经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中风后瘫痪、多发性硬化、脑瘫、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疾病的治疗中。

但是,仍需进一步研究tDCS在不同类型痉挛疾病中的最佳刺激参数和刺激位置,并探讨tDCS与其他治疗方式相结合的可能性。

此外,由于tDCS对脑区功能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因此临床应用前需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TDCS培训资料

TDCS培训资料

TDCS培训资料TDCS(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技术,通过在头皮上施加微弱的直流电流来改变大脑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对认知功能和神经疾病产生影响。

本文将为您提供TDCS培训资料,包括TDCS的原理、应用领域、安全性和操作指南等方面的详细介绍。

一、TDCS的原理TDCS通过在头皮上施加微弱的直流电流,改变大脑神经元的极化状态,从而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

正极电极(阳极)会增加神经元的兴奋性,而负极电极(阴极)则会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

通过调节电流强度、施加时间和电极位置等参数,可以实现对特定脑区的调节。

二、TDCS的应用领域1. 认知增强:TDCS可以改善学习和记忆能力,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促进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抑制症状治疗:TDCS可以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疾病,减轻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运动康复:TDCS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和康复,用于中风、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的治疗。

4. 疼痛管理:TDCS可以减轻慢性疼痛,改善患者的疼痛感知和生活质量。

5. 神经康复:TDCS可以促进神经损伤的恢复和康复,用于脑卒中、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三、TDCS的安全性TDCS是一种安全且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技术,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和科研领域。

在正确操作下,TDCS的副作用非常少,并且通常是轻微和暂时的。

一些可能的副作用包括头皮刺痛、轻微头痛、皮肤过敏等,但这些副作用往往可以通过减小电流强度或调整电极位置来缓解。

此外,TDCS不会对大脑结构产生永久性损害。

四、TDCS的操作指南1. 选择电极:根据需要调节的脑区选择合适的电极,一般使用2x2寸的海绵电极。

2. 准备设备:确保TDCS设备正常工作,电流稳定并符合安全标准。

3. 皮肤准备:用温水清洁电极接触的头皮区域,以去除污垢和油脂,保证良好的电极贴附。

4. 定位电极:根据需要调节的脑区,将正极电极(阳极)和负极电极(阴极)正确放置在头皮上。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

tDCS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tDCS(Transcranial dirext-current stimulation)经颅直流电刺激简介tDCS 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0-2 mA) 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

tDCS 有两个不同的电极及其供电电池设备,外加一个控制软件设置刺激类型的输出。

刺激方式包括3 种,即阳极刺激、阴极刺激和伪刺激。

阳极刺激通常能增强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阴极刺激则降低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

伪刺激多是作为一种对照刺激。

神经生理实验证明,神经元通过放电频率改变对静态电场( 直流电) 起反应。

因此当tDCS 的正极或阳极靠近神经元胞体或树突时,神经元自发放电增加;而电场方向颠倒时神经元放电减少。

与TMS结果不同的是,tDCS 影响的只是已经处于活动状态的神经元,不会使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元放电。

另外,tDCS 刺激足够时间后停止刺激,此效应会持续长达1h。

tDCS也不同于其他作用于大脑和神经的传统电刺激技术,它不会导致神经元细胞自发放电,也不会产生离散效应(如与传统刺激技术相关的肌肉抽搐)。

tDCS原理及作用机制:tDCS通过在头皮上特定区域放置电极,然后刺激器向大脑输送低强度的直流电来引起颅内产生电流。

此特定区域的颅内电流则会基于不同类型的刺激而提高或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而神经元兴奋性则会引起大脑功能性转变。

刺激方式包括3 种,即阳极刺激、阴极刺激和伪刺激。

阳极刺激通常能增强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阴极刺激则降低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

已有样板显示阴极刺激可以用来治疗大脑特定区域过度兴奋引起的心理障碍,阴极刺激可以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使其达到一个稳定的级别。

伪刺激多的重要性在于其可以控制刺激,在进行伪刺激时,刺激器发出一个刺激电流,但是在剩余时间里刺激器不提供电流刺激,在伪刺激过程中,病人不知道他们没有被电流持续刺激,如此一来,便为实验提供了一个可控的条件,比如你可以进行双盲实验,如果没有伪刺激的功能,则阳极或者阴极刺激的效果无法被证明。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方法,通过在头皮上施加持续恒定的低电流,改变脑区的兴奋性,从而调控神经元的活动。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tDCS可用于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本文将简要探讨其治疗效果。

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突发性破裂或者闭塞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类疾病,常常会对大脑产生严重的损害,包括认知功能障碍。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指脑卒中患者在记忆、思维、注意力、语言、计算能力等认知方面出现异常的症状。

目前,常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但效果不显著,因此寻求其他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 改善记忆和学习能力:多项研究发现,对脑卒中后记忆障碍患者应用tDCS可以改善其记忆和学习能力。

对患者的颞顶区和额叶区同时施加正极和阴极刺激可以显著提高其学习和记忆能力。

2. 提高注意力和执行功能:注意力和执行功能是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表现之一。

一些研究表明,利用tDCS刺激前额皮质可以增加患者的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

tDCS 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抑制控制和决策能力。

3. 促进大脑重新组织与恢复:脑卒中后会导致大脑神经元的死亡和损伤,影响其功能。

tDCS通过改变受损神经元周围区域的兴奋性,可以促进大脑的重新组织和恢复。

有研究发现,tDCS可以增加患者侧化脑卒中患者大脑功能的活跃性,改善其认知功能。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
tDCS治疗PSCI患者的方法包括电流强度、电极位置、刺激时间等多个因素。

一般来说,tDCS刺激电流的强度可以选择1-2mA,刺激时间可以选择20-30分钟。

电极位置的选择要根据PSCI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常用的电极位置包括双侧额部、左额或右顶前回等。

tDCS治疗还可以与认知训练等方法结合使用,以增加治疗效果。

tDCS治疗的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对神经元膜电位的调节和突触可塑性的增强。

tDCS通过在脑皮层上施加微弱的直流电流,在阳极处所产生的极化现象会使该区域的膜电位升高,从而促进神经元的兴奋性;而在阴极处所产生的极化现象会使该区域的膜电位降低,从而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

tDCS还可以增加脑内突触结构的可塑性,促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从而改善认知功能障碍。

关于tDCS治疗对PSCI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以往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发现,对于PSCI患者,tDCS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其注意力、记忆、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且治疗效果在治疗后的数周内仍能保持。

一些临床观察研究也显示出类似的结果,表明tDCS治疗可以提高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科特色第八十二期】经颅直流电刺激( tDCS )技术早期研究证实,用灵长类动物代替人接受脉冲或直流电刺激,发现超过一半的电流都穿过了颅骨到达脑组织。

tDCS 是一种老式刺激方法的新应用,把1-2mA 的微弱直流电通过表面电极导入颅内,对神经的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但能以电场作用方式影响刺激电极部位下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引起细胞膜局部电位、阈电位的改变,正极下神经元兴奋性增加,负极下神经元兴奋性减小。

因为操作方便、价格便宜、容易普及,tDCS 对神经兴奋性的双向调节正引起临床医学界的兴趣。

tDCS 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不受控电刺激对大脑进行调控的报告。

最初埃及人发现了鲶鱼的电特性,但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在临床应用。

Plato 和Aristotle发现,电鳐鱼放电时会使人产生麻木的感觉。

后来人们将电鳐鱼放到头皮上用于治疗头痛,虽然方法很简易,但这是最早的应用经颅直流电刺激。

随后,罗马人开始培养专门用于治疗头痛的电鳐鱼,并开始在庞贝古城推广。

到了11 世纪人们开始尝试利用电来治疗疾病,穆斯林名医Ibn-Sidah 曾经建议使用活的电鲶治疗来治疗癫痫(epilepsy )。

随着18世纪电池的发明,对经颅直流电刺激进行系统评估成为可能。

Walsh (1773), Galvani (1791, 1797), 以及Volta(1792) 都认识到不同时长的电刺激可以诱发不同的生理改变。

事实上,第一个关于电流刺激临床应用的系统性报告也可以回溯到这一时期,意大利生理学家Giovanni Aldini 等人采用经颅电刺激治疗抑郁症。

随着认识的发展,技术逐步成熟,对于经颅电刺激的研究正在不断地完善。

但是在最近的历史中,由于电休克(ECT )及精神药物的使用以及可信神经生理学标志物的缺乏共同造成利用直流电对中枢神经系统(CNS)进行刺激不再被作为精神病学重要治疗和研究手段,tDCS 被暂时冷落。

近年来,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癫痫、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关注越来越多,这也成为促进神经刺激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神经刺激技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 )、深部脑刺激(DBS )、经颅磁刺激(TMS)技术又开始得到快速发展。

1998 年Prior 等发现,微弱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引起皮层双相的、极性依赖性的改变,随后Nitsche 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发现,从而为tDCS 的临床研究拉开了序幕。

目前该技术已经成为神经康复医学、认知神经科学、精神病学的研究热点。

tDCS 电流与刺激效果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大脑神经调控技术,tDCS 有一个直流微电刺激器(供电电池设备)、一个阴极电极和一个阳极电极,外加一个控制软件设置刺激类型的输出。

使用时,一个电极放在刺激的皮质区域的颅骨上方,另一个放在对侧的眼窝之上,参照电极也可置于肩上或颅外的其他部位,保证两个刺激电极板之间相互干扰最小。

电极放置在大脑表面后,刺激器输出1〜2 mA的微弱直流电,使电流从阳极流动到阴极,从而形成一个环路。

一部分电流在通过头皮和颅骨时衰减,另一部分电流则穿过颅骨作用于大脑皮质,进而调节大脑皮质活动,影响相应的感知觉、运动和认知行为。

电刺激时,通常采用一对浸有生理盐水的海绵或棉布电极对头颅的选定部位进行刺激,生理盐水的最佳浓度范围在15〜140 mmol/L ,也有研究认为在电极上用导电膏更有助于电流的导入。

通过给极化的神经元施加额外的电刺激可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

tDCS 的效果取决于刺激电流密度(mA/cm2) 和持续时间。

表面电极一般为25-35cm2。

电流密度的大小并没有定论,考虑到安全问题,目前的研究一般选取在0.029 〜0.08 mA/cm2 的范围内。

根据电极放置位置和刺激时间不同,tDCS 有三种常见的刺激模式:阳极经颅直流微电刺激即阳极电极置于目标脑区位置;阴极刺激即阴极电极置于目标脑区位置;对照假刺激即给予非常短暂的电流刺激(约30 s),仅使被试产生与真刺激相同的主观感觉,而对照假刺激的电极放置模式一般同其相应的真刺激的放置模式一致。

阳极刺激通常能增强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阴极刺激则降低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

伪刺激多是作为一种对照刺激。

tDCS 作为一种新型的神经调控手段,与其它的非侵入性大脑神经调节技术相比,如经颅磁刺激(TMS) ,具有安全性较高的特点,因为tDCS 不直接诱发动作电位的产生,故没有引发癫痫发作的危险性;同时tDCS 在操作过程中不伴有刺激器的声音,使得双盲对照可信;此外,tDCS 设备费用低廉,操作简单,效果可靠,多项研究表明,tDCS 对脑卒中、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及抑郁症等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症状具有改善作用。

tDCS 的安全性tDCS 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物理治疗方法,临床试验证明是很安全的。

除了偶有一过性轻微头痛或电极下头皮发痒外,tDCS 迄今没有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tDCS 不会导致电极热效应。

不会提高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一个敏感的神经元损伤标志酶)水平。

Nitsche 等通过MRI 的T1 加权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观察受试者在公认的安全模式下tDCS 刺激30 min 和1 h 后大脑是否有病变,结果发现,大脑并没有出现组织水肿、血脑屏障失衡、脑组织结构改变等现象。

Poreisz 等用tDCS 对567 例进行研究,包括健康者(75%)和患者(25%),病种包括卒中后遗症、偏头痛、耳鸣、帕金森病、癫痫等,连续2 年观察发现,tDCS 不会导致特殊不适,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因此认为tDCS 是一种比较安全的经颅刺激方式。

虽然其标准还没有完全确定,但一般认为从低电流开始缓慢增加到预设电流强度,在停止刺激时也需要缓慢减小电流后去掉电极,可以有效的避免偶尔出现的轻微刺痛。

目前尚没有tDCS 诱发癫痫发作的报道,公认应用于人的刺激电流应小于2 mA 。

对于tDCS 刺激时间目前也没有严格的限制,一般20min 被认为是最佳刺激时间。

根据目前tDCS 的安全指导参数,tDCS 应用于皮质的运动区和和非运动区,无论是对健康人还是有神经病学疾病患者,其不良作用都很小。

最常见的不良作用为电极板下轻微的麻感和痒感,存留时间较短。

tDCS 刺激结束后,头痛、恶心、失眠的发生率很低;痒感发生率和麻感的强度正常人较患者明显,而刺激后患者头痛较正常人发生率偏高。

tDCS 的作用机制目前,针对tDCS 调节大脑活动改变行为输出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不过前期的研究为tDCS 的潜在机制提供了证据。

与其他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如经颅磁刺激不同,tDCS 不是通过阈上刺激引起神经元放电,而是通过调节自发性神经元网络活性而发挥作用。

研究认为,tDCS 的主要机制之一是它可以改变神经元的静息电位。

神经生理实验证明,神经元通过放电频率改变对静态电场(直流电)起反应。

因此当tDCS 的正极或阳极靠近神经元胞体或树突时,静息电位会降低,神经元自发放电增加,产生去极化,从而激活细胞的活性;而电场方向颠倒时神经元放电减少,则发生超极化,从而降低细胞的活性。

这一现象可用TMS在tDCS前后检测运动诱发电位(MEP)或运动阈值(MT ),tDCS 的正极部位引发MEP 幅度增加,MT 减小。

这说明阳极刺激提高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而阴极刺激降低兴奋性。

tDCS 影响的只是已经处于活动状态的神经元,不会使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元放电。

阳极tDCS 提高兴奋性的作用与离子通道有关。

离体的研究结果显示阳极tDCS 的兴奋作用被电压依赖的钠通道和钙通道的拮抗剂阻断。

tDCS 不仅能调节单个神经元的活动,而且能影响多个神经元和神经元群的整体活动。

tDCS 可以调控静息状态的delta 和theta 频段的脑电活动。

tDCS 除了即刻效应以外,与其功能相关的另一主要效应是后效应,即在刺激停止之后,刺激作用依然持续一段时间。

这是tDCS 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效应。

后效应的持续时间与电流强度、刺激时间以及刺激次数有关。

tDCS 的后效应与其影响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功能,改变突触可塑性有关。

近些年来发现多种神经递质都参与tDCS 诱导的后效应,其中谷氨酸系统最为突出。

阳极刺激的调节作用能够降低抑制性神经递质Y -氨基丁酸(GABA )的局部水平,而阴极刺激提高了简单的运动任务过程中运动区域谷氨酸的传输。

GABA 的高低影响学习能力,因此这种高低可能在tDCS 提高学习和认知能力中占有重要作用。

进一步的动物研究表明,阳极电刺激能够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对突触学习起到关键的生长因子)的分泌,这又反过来调节长时程增强(LTP)°N-甲基-D-天冬氨基酸(NMDA)受体活动调节LTP。

因此可见,tDCS的作用机制似乎涉及到多种神经递质和各种不同维度的神经活动。

然而,是否有特异性的作用机制解释tDCS 的作用,具体哪些是主导的、关键的机制,而哪些又是随从变化的、次要的机制,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tDCS 的适应症和禁忌症:tDCS 的主要应用领域涉及脑功能调控、认知增强、情绪调控、道德价值判断、决策研究等。

根据现有研究资料,总结出以下适应症,包括各种神经、精神类疾病,如:脑损伤所致运动障碍、平衡障碍、认知障碍、言语语言障碍、视知觉障碍、意识障碍、肌张力障碍等;儿童脑瘫、自闭症等;纤维肌痛、中枢性疼痛、脊髓痛等;脊髓损伤;癫痫;失眠、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物质依赖(尼古丁、可卡因、酒精)等。

当出现以下情况,应当与患者充分沟通,根据具体情况慎用或者禁用tDCS :使用植入式电子装置(例如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治疗区域有带有金属部件的植入器件患者;发热、电解质紊乱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局部皮肤损伤或炎症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存在严重心脏疾病或其他内科疾病的患者;急性大面积脑梗塞的患者;刺激区域有痛觉过敏的患者;孕妇;儿童;癫痫患者。

tDCS 临床典型应用运动功能Stagg等观察了11例6个月以后的卒中患者,对侧半球应用阴极tDCS,使运动功能显著增强,且fMRI 显示损伤侧半球相关的活动也增强。

同样,通过阳极tDCS 提高受损半球的兴奋性,可以使受损半球M1 区的神经活动增强。

2012年Reme等对2011年1月前的36个研究报道的54 例患侧上肢任务试验进行Meta 分析,卒中患者在对侧M1 区、双侧腹侧前运动皮质和辅助运动区相对于健康受试者表现有更高的激活性,在对侧区域主动任务比被动任务更容易激活。

上肢痉挛屈亚萍等将50 例卒中上肢痉挛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tDCS 组和对照组,各25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