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刻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这一课的重要性。

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北师大版教材,将为我们展开正反比例的神秘面纱。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的第五章《正比例与反比例》。

这一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它们的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并能够判断生活中的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难点是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生活中的实例,以及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行驶的汽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商品的单价和数量的关系,让学生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存在。

2. 讲解概念:然后我会根据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我会用PPT展示相关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

4. 随堂练习: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学生们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板书设计: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们记忆和理解。

六、作业设计(1) 行驶的汽车速度和时间;(2) 商品的单价和数量;(3) 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身高。

答案:(1) 成反比例,因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2) 成正比例,因为单价×数量=总价(一定);(3) 不成比例,因为年龄和身高之间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1) 如果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那么它们之间是成____比例的;(2) 如果两个相关联的量的乘积一定,那么它们之间是成____比例的。

答案:(1) 正;(2) 反。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是学生在掌握了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性质,并能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的关系,从而引出正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正比例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对于比例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难点:如何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正比例的存在,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正比例的性质,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正比例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

2.准备课件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明每分钟跑50米,他跑10分钟能跑多远?”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的关系,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展示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知识。

同时,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正比例的存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正比例的性质,每个小组给出一个正比例的例子,并解释其性质。

然后,全班进行讨论,总结正比例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正比例的知识。

同时,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家工厂生产一批产品,每件产品需要2小时,问生产10件产品需要多少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北师大版(2023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北师大版(2023秋)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正比例的概念和判断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区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正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例如,通过测量距离和计算时间,验证速度与路程的正比关系。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设立变量和建立方程:在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学会根据问题情境设定变量,并建立正确的方程。
举例:
在讲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区分时,教师可通过对比实例,如速度与时间的正比关系和速度与路程的反比关系,让学生明确两者的差异。
在表达正比例函数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k代表的是比例常数,它决定了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正比例的基本概念。正比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其比值一定的关系。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速度、比例尺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购买苹果为例,当单价固定时,总价与重量成正比。这个案例展示了正比例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正比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其比值一定的关系。例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当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正比例的判断方法:通过比值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如x与y成正比,则存在一个常数k,使得x/y=k。
-正比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根据单价和数量计算总价等。
举例:
在讲解正比例概念时,教师应通过具体实例,如购买苹果,单价固定时,总价与重量成正比,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本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正比例-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正比例-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正比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2. 正比例的性质3. 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2. 教学难点: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尺子、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举例说明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正比例的概念2. 正比例的性质3. 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计算正比例中的比例关系。

2. 提高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正比例知识。

3. 拓展题:让学生探讨正比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正比例知识的能力。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适用性。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一辆汽车行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一家公司销售额与员工人数的关系”等,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正比例。

二、新课在新课环节,教师讲解正比例的概念。

正比例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变量增加(或减少)时,另一个变量也按相同比例增加(或减少)。

例如,一辆汽车行驶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例,当行驶时间增加时,行驶的距离也相应增加。

1. 反比例关系:如果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那么它们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精选13篇)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精选13篇)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精选13篇)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预习书19---21页内容1、填好书中所有的表格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3、把不理解的内容用笔作重点记号,待课上质疑解答二、展示与交流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

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

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

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

新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

哪种袜子更便宜?学生独立完成后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

(板书:正比例)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1)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

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后汇报。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北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例》教学设计《正⽐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正⽐例”是北师⼤教材第四单元第⼆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和⽐例知识的延伸,是进⼀步学习反⽐例的基础,是函数的初步认识,⼜为后续中学学习函数奠定基础;这部分内容是学⽣从常量⾛向变量的学习。

学情分析:学⽣之前已经学习了⽐和⽐例的有关知识,并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了⽣活中常见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学⽣学习正⽐例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变化的量⼀课的学习,学⽣已经积累了⼀些学习经验,头脑中已经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初步具备了⽤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

但是正⽐例概念⽐较抽象,⼩学⽣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所以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的知识经验和⽣活实际,结合情景,以问题“两种变化的量怎么变?”和“变化规律相同吗?”为核⼼问题,引导学⽣通过竖着观察和横着观察、独⽴思考、合作交流发现变化规律,感受正⽐例的特征,使他们在⽐较、辨析、归纳中建构正⽐例的模型。

教学⽬标:1、结合“正⽅形的周长与边长,正⽅形的⾯积与边长,路程时间与速度”等情境,经历正⽐例意义的构建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例。

2、能根据正⽐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正⽐例,能举出⽣活中成正⽐例的实例,感受到正⽐例在⽣活中的⼴泛应⽤。

3、经历⽐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提⾼分析⽐较、归纳概括能⼒,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正⽐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探究两种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归纳正⽐例的意义。

教学过程:⼀、游戏导⼊,激发兴趣1、放风吹的声⾳,学⽣听⾳配合做动作,猜成语;涨潮的声⾳,学⽣听⾳配合做、猜成语;(1)学⽣思考:从刚才的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2)学⽣先独⽴思考,然后交流。

2、⼩结:“风吹草动,⽔涨船⾼”。

草因风⽽动,船因⽔动,像这样⼤⾃然中⼀个事物的变化,也会引起另⼀个事物的变化。

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数量之间,也存在这种变化的关系。

今天让我们⼀起学习正⽐例(板书课题)⼆、探究新知,构建模型教师运⽤课件出⽰正⽅形。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8篇)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8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第66页练习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相关联的两个量及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学情分析1.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会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简单数学问题。

2.有一些朴素的正、反比例概念。

学生在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比如坐车时间越长,行走的距离就越远等。

多媒体运用: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正比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正比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六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中的正比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正比例的概念和相关知识,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正比例相关问题,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1.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通过讲授概念和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实践,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和掌握。

2.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如何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如何将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

3.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老师简单介绍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

第二步:讲授老师讲解正比例的概念、性质、公式和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和解析,加深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计算,加深对正比例的应用和运用能力。

第四步:实践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进行练习和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总结通过学生的发言和互动,总结正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应用,并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问题。

4. 教学资源本节课主要依靠教师及其设计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实践,适当引用教材和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和举例说明。

三、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主要采用教师观察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发言和实践情况,评估学生对正比例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评估自己对正比例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比较好的实现,学生对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但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和巩固。

教学方法上,可以进一步加强讨论和实践的环节,增强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度,提高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判定方法,能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 正比例的判定: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就看这两种量是否是对应的比值一定,如果是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不是比值一定或比值不一定,就不成正比例。

3. 正比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时,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根据正比例的定义,用数学公式表示出正比例关系,求解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判定和应用。

2.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判定和应用,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如何用数学公式表示正比例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正比例学习资料、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两种相关联的量,提出正比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正比例的定义、判定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正比例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正比例的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正比例2. 板书内容:(1)正比例的概念(2)正比例的判定(3)正比例的应用3. 板书设计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2. 提高题: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正比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正比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正比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概念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以及掌握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究问题,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

但是,对于正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以及掌握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难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以及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实例和练习题目。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正比例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生活实例,如购物时商品的价格与数量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当商品的价格一定时,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当商品的数量一定时,总价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例,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关于正比例的图片和实例,如飞机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总结出正比例的特点。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教学的正比例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两个量的关系,它比较抽象、难理解,是今后学习反比例及初中学习函数知识的基础。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情实际,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有效利用教材图表,增强对相关联的量的形象感受。

教学伊始,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

在观察中,使学生发现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及变化规律,充分体会到什么是相关联的量,为进一步学习正比例知识打下基础。

2.科学调动多种感官,增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更多的大脑通路来处理学习信息,建立起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刻记忆,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能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本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比较、讨论、交流中,不断探究相关联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现其中的规律,体会正比例的意义。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因为正比例表示的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接下来学习反比例及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的重要基础。

所以,本设计十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结合熟悉的情境及数量关系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正比例的认识⊙复习导入1.引导回顾。

师:什么是相关联的量?请举例说明。

(学生汇报)2.导入新课。

师: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比例就是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的,这种关系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进一步理解相关联的量,为在新情境中探究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作铺垫。

⊙探究新知1.借助图表,进一步感知相关联的量。

课件出示教材41页例题。

边长/cm123周长/cm4边长/cm123面积/cm21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下面的问题:(1)上面是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分别发现了什么。

六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正比例∣新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正比例∣新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正比例∣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的判断方法,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 正比例的判断方法:观察两种量的变化规律,计算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如果比值一定,则成正比例。

3. 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正比例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学会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判断方法及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判断方法及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出正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正比例的定义、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正比例的概念2. 正比例的判断方法3. 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2. 提高题: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正比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讲解、练习、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正比例的概念、判断方法及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设计合理,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正比例-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正比例-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正比例-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2.能够运用正比例的思想解决现实问题;3.能够灵活运用正比例的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

二、知识点梳理1.正比例的定义正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保持不变。

其中,一个变量的值增加(或减少),另一个变量的值也将按照同样的比例增加(或减少)。

2.正比例的性质•如果两个量成正比例,那么它们的比值是常数;•如果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倍数,那么它们成正比例;•如果两个量成正比例,那么它们在同一个图上会得到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3.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重与身高成正比例,如果你增加了体重,那么你的身高也会按照同样的比例增加;•手机的充电时间与充电电流成正比例,如果你增加了充电电流,那么充电时间也会按照同样的比例减少。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正比例的问题解决方法;•同比例中常数的解释。

四、教学策略1.理论课程:通过理论讲解,学生掌握正比例的基本定义和性质。

2.练习课程:通过实例演练和练习题的完成,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正比例的应用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3.课堂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正比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0min)通过题目演示,引出正比例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正比例,正比例的性质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30min)1.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正比例的解决方法。

4.同比例中常数的解释。

3.练习(40min)通过实例和练习题的演示,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正比例的应用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4.总结(5min)回归教学重点和难点,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六、板书设计正比例的性质比比例常数成正比例的条件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七、作业布置练习册上相关练习题目,反复巩固、应用所学知识点。

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认识。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知识,认识一些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比例的量,学会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体验点:在数学探知活动中,自主得出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并能根据意义作出判断,获得成功经验。

教学准备:教学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理解相关联的量1、谈话: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有许多事物之间有一定联系,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

比如生活中:穿衣和天气有联系,天气越冷,人们穿的衣服就越多,反之,天气越暖和,人们穿的衣服就越少;再如学习中: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有联系,学习方法越科学,学习效率越高,花的时间少,学习成绩好,反之,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率低,花的时间多,学习成绩反而差。

生活和学习中这些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相关联的事物或相关联的量。

【板书:相关联的量】你能举出生活中或学习中这样的相关联量吗?数学中也有许多相关联的量,而且相互之间具有更强的规律性,这些规律你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索数学中一些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相信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共同合作,一定会很好地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大家有信心吗?2、理解数学中相关联的量(1)出示表一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①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②生:……③表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是相关联的量。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正比例-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正比例-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正比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正比例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运用正比例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目标•掌握正比例的概念•理解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正比例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分析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正比例的应用能力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能力三、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引出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发现,总结正比例的定义•引导学生分析正比例的概念,在准确掌握后差异化掌握,了解正比例相关术语(比例因子、比例常数等)2. 正比例的性质•引导学生分析正比例的性质,并运用正比例的相关性质解决问题•着重讲解正比例的图像特征,以及正比例的反比例,区分正比例和反比例3. 正比例的应用能力•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应用场景•针对不同难度的应用题目,循序渐进进行推导和解答的讲解,练习应用题目四、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场景作为教学背景,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案例出发,分析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

2. 课堂讲解法从基础的概念出发,着重讲解正比例的性质,在教学掌握后进行差异化掌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正比例。

3. PPT演示法通过PPT进行讲解,在教学整理的过程中,梳理知识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直观地感觉到知识点的联系,从而达到深化理解。

4. 问题解决法让学生通过练习解决不同难度的正比例问题,进行理论运用,提高了解实际场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体会知识运用的重要性。

五、教学要求•教师要具有深厚的数学功底,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学生要掌握基本数学计算能力,尤其是四则运算•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六、教学评估根据学习计划,教师通过课堂小测、大作业等形式来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并通过班级评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学情做出评价,着重突出学习进步的表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 《正比例》 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 《正比例》 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 《正比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正比例的定义;2.能够根据给出的数据判断是否为正比例关系;3.能够利用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正比例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围绕《正比例》展开,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正比例的概念及性质;2.正比例的判定;3.正比例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正比例的定义及性质;2.正比例的判定方法(特点及特殊情况);3.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概念引入老师拿出一张100元的人民币,问学生如果用这100元去买糖果,最多能够买多少个糖果?学生回答可能有多种,例如20个、50个、100个等等。

这时,老师将学生不同的回答记录下来,并问学生,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确定最多能买多少个糖果呢?从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出正比例的概念,以及因某两个量存在正比例关系而出现的情况。

2. 正比例的概念及性质老师先介绍正比例的概念,即:如果两个量是正比例关系,那么其中一个量增加1个单位,另一个量也会相应地增加一定的单位,增加的数量与原来的数量成比例。

然后,老师介绍正比例关系的性质,并让学生试着自己总结。

3. 正比例的判定在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的基础上,老师介绍正比例的判定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3.1 特点判定法:对于给定的两组数据,如果满足以下特点,则这两组数据呈现正比例关系,具体特点包括:1.给定两个量 A 和 B;2.随着 A 增加,B 也随之增加;3.A 和 B 的比值保持不变。

3.2 特殊情况:然而,在实际问题中,有些数据很难根据特点判定法确定其是否为正比例关系,因此老师还介绍了一些特殊情况:1.存在一个比例因子(即一个常数),可以将一组数据乘以这个因子,并得到另一组数据;2.两组数据中,有一个或多个数据值为0或负数。

4. 正比例的应用在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实例,更好地熟悉正比例的运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能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正比例的定义和概念。

•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活动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带入本课内容,例如:•如果买5个馒头需要1元钱,那么10个馒头需要多少钱?•如果用10克盐调制一斤咸菜,那么调制3斤咸菜需要多少盐?借此引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

2. 引入(5分钟)正比例:正比例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成比例的,即当其中一个变量的值增加时,另一个变量的值也随之增加,而两个变量的比值保持不变。

例如:小明每天学习1小时,他学了5天,那么他学习了多长时间?对应关系为:时间(小时):1 2 3 4 5 学习时间(小时):1 2 3 4 5所以,小明学习了5个小时。

3. 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多组例题,分别说明正比例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如:1.老师辅导一位学生,每小时需要20元,那么5小时需要多少钱?对应关系为:时间(小时):1 2 3 4 5 需要的费用(元):20 40 60 80100答:5小时需要100元。

2.如果小红每分钟能够跑400米,那么她100秒内可以跑多远?对应关系为:时间(秒):60 70 80 90 100 距离(米):400 466.67533.33 600 666.67答:她可以跑666.67米。

4. 活动(20分钟)让学生手把手做几道相关的题目,检验其掌握程度。

例如:1.甲车平均每小时能行驶80千米,丙车平均每小时能行驶120千米,两车同时开出,2小时后,两车之间的距离是多少?2.用10千克银制作首饰需要2小时,那么用20千克银制作多长时间?3.甲秒能打2个字,乙秒能打3个字,如果两人一同打字,每秒钟一共会打多少个字?5. 讨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正比例知识来解决问题。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认识正比例。

2、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经历探索正比例规律的过程,总结出正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引导回顾。

师:什么是相关联的量?请举例说明。

(连麦学生) 2.导入新课。

师: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比例就是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的,这种关系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1、师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研究“变化的量”时采用的方法是什么?(观察——发现——思考)2、出示探究一,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并说一说: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

3、学生按照“观察——发现——思考”的步骤探究。

(先从左到右看,然后上下对比着看)(连麦生发言)4、比较总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是随着边长的扩大而扩大,随着边长的缩小而缩小;但是,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一定。

5、出示探究二,一辆汽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如下。

把下表填写完整,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6、连麦学生回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

引出课题——正比例。

师生共同总结正比例的意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认识正比例。

2、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听过《数青蛙》这段顺口溜吗?现在请同学跟着老师,打着节
拍说一下这段顺口溜。

2、指名学生发言:老师发现你说的又快又准,你有什么窍门吗?
3、启发学生编类似的顺口溜.
4、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编号的顺口溜。

5、学生一遍打节拍,一遍展示自己编号的顺口溜。

二、探究新知
1、师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研究“变化的量”时采用的方法是什么?(观察——发现——思考)
2、出示探究一
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并说一说: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

3、学生按照“观察——发现——思考”的步骤探究讨论。

(先从左到右看,然后上下对比着看)
4、指名学生发言
5、比较总结:
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是随着边长的扩大而扩大,随着边长的缩小而缩小;但是,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一定。

6、引出课题——正比例。

师生共同总结正比例的意义。

7、问: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所对应的数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应用提高:
1、出示问题:观察下表中的每组数,说一说:每组中的数与它所处的位置数是
3、指名学生回答。

四、小结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