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历程”好莱坞主流故事模型分析——吕远
故事的八种原型角色
故事的八种原型角色“英雄之旅”是一种特别有用的故事模型,尤其适用于影视故事。
它由神话学家坎贝尔在神话学专著《千面英雄》里提出,有趣的是,好莱坞逐渐发现,这个英雄成长和探险的神话模型非常适用于电影故事,不管是英雄片、爱情片、成长片、家庭伦理片、恐怖片、犯罪片,甚至艺术探索片都暗合此道。
就这样,“英雄之旅”逐渐被称为好莱坞的故事生产线。
再之后,一位做过好莱坞多家公司编剧顾问的沃格勒,又写了一本编剧指南书,名叫《作家之旅 The Writer's Journey》,完全是依据坎贝尔”英雄之旅“模型,并结合大量影视故事案例,更为生动、直接、简单。
《千面英雄》和《作家之旅》这就是“英雄之旅”模型,也是一个故事的内在心理架构——理解这一故事模型,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原型角色”。
于是,俺很认真、很认真地做了一套幻灯片,帮助影视故事团队进行角色设计用,起名《故事的原型角色》,现在拿出来分享,作为“孵化IP”专栏的第二篇。
整套幻灯片的内容,都来自《作家之旅 The Writer's Journey》一书中对原型角色的描述。
按照“英雄之旅”,一共有8种原型角色,见下图:这八个原型是在所有文化的所有电影、电视剧、小说、梦和神话中重复出现的角色。
将故事人物原型化可以使故事人物的目的或功能更加突出,也可以使故事更容易跨越国家和文化,获得全球认可。
因为好故事都是对整个人类处境的隐喻,讲述人类共同的:出生,成长,学习,个人奋斗,和死亡。
第一种原型:英雄英雄这一原型象征着“自我”主人公的故事象征着自我对身份及其完整性的寻求,并将最终超越自我的局限和幻想。
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英雄会遇到老师、指路人、魔鬼、神明、伴侣、仆从、替罪羊、大师、引诱者、叛徒和伙伴。
只有容纳这些部分,英雄才能成为完整的自己(即荣格所说的“自性”)。
所有故事的核心都是英雄与死亡的对峙1 英雄要么示范如何面对死亡而活下来,以证明死亡并非坚不可摧。
“英雄之旅”的叙事解读
“英雄之旅”的叙事解读作者:王金亮来源:《美与时代·上》2021年第02期摘要:2019年暑期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最终以49.74亿元的票房收入,占据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榜首。
影片改编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封神演义》,同时采用英雄叙事的手法,演绎了“当代哪吒”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传播与交流更加便捷,大众文化也逐渐走向多元化。
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相互融合是大趋势,英雄神话主题影片在讲述英雄故事的同时,集中、多元地展现社会价值与文化精神,才可以获得人们的认同与喜爱。
关键词:神话故事;英雄叙事;英雄之旅;人物原型自20世纪50年代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艺术家们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创作出《铁扇公主》《大闹天宫》《金猴降妖》《哪吒闹海》等一批具有东方美学特征的动画电影,被西方誉为“中国动画学派”。
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动画经欧美、日本等国的冲击逐渐走向低潮。
在经历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后,进入21世纪的中国动画逐渐改变了发展策略。
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突破了9.56亿元的票房记录,位列当时国产动画电影榜首。
在随后的几年中,《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诸多优秀动画电影的上映,让国产动画电影焕发出新的希望。
《哪吒之魔童降世》作为2019年暑期上映的动画电影,最终以49.74亿元的票房收入,位列国产动画电影榜首。
关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有着诸多原因,而本文将从叙事角度出发,结合沃格勒的“英雄之旅”叙事理论,来分析影片中英雄之旅的冒险3幕与12阶段,同时对影片中的8个人物原型及其心理功能、戏剧功能进行分析。
一、神话起源与英雄之旅神话(myth)源于希腊语“Mythos”,本意是“关于神祇和英雄的传说和故事”,而英文中的“Myth”一词,则是指“对于具有神性存在的某种传说”。
“英雄”原意为“保护和服务”,是愿意为他人而牺牲自我利益的人[1],从古至今,只要是人类曾驻足的地方,关于人类的神话便经久不衰,可以说神话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而产生的。
从《无所不能》和《一个母亲的复仇》看印式英雄之旅
从《无所不能》和《一个母亲的复仇》看印式英雄之旅作者:徐辉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0年第03期摘要:“英雄之旅”是好莱坞主流的商业电影叙事模型,来源于比较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在其代表作《千面英雄》中提出的理论,认为东西方的神话都有一个原型即“英雄之旅”。
文章以此为落脚点,以《无所不能》和《一个母亲的复仇》为文本,从梵我一如、“味论”、独有的两段式结构、因果业报等角度剖析印度复仇电影中的“英雄之旅”模式及其独有的印式特点。
关键词:英雄之旅;原型;梵我一如;味论;因果业报中图分类号:J99319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20)03-0036-05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2003006Abstract:“The hero’s journey” is the mainstream narrative pattern of Hollywood commercials,originating from the theory put forward by Joseph Campbell,the master of comparative mythology,in his masterpiece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who held there was an archetype in both Oriental and Western myths,that is,“the hero’s journey”Based on it,this essay analyzes the pattern of “the hero’s journey” and the distinctive Indian features in Indian revenge films,such as Kaabil and M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wo-section structure” unique to “the unity between Brahman and Atman” and the “flavor theory”,and the karma of cause and effectKey words:the hero’s journey;archetype;the unity between Brahman and Atman;flavor theory;the karma of cause and effect自新概念印度電影以降,印度电影在保持优秀传统特色的同时,积极效仿好莱坞成熟的类型片模式,一方面在美学和内容上推翻传统电影保守且敏感的标准,一方面采纳了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模式,精心安排故事情节,对电影艺术整体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挖掘和创新。
英雄之旅模型的认识和看法
英雄之旅模型的认识和看法2篇英雄之旅模型的认识和看法(一):理论探讨英雄之旅模型是一种叙事结构模型,常用于解析和分析故事、电影、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发展过程。
它起源于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的著作《千面英雄》中,坎贝尔认为英雄之旅是各类叙事中最古老和最普遍的模式之一。
这个模型在诸多文化中都有出现,比如希腊神话中的奥德赛和罗马神话中的埃涅阿斯传说等。
英雄之旅模型可以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特征和目标。
首先是“起始”,英雄从平凡的世界中受到召唤,踏上了他的冒险之旅。
在这个阶段,英雄可能会遭遇到一些困难,但他会通过某种启发或导师的指引,收集信息和准备必要的资源。
接下来是“指导者的出现”,英雄遇到了一个指导者或导师,他将帮助英雄解决问题,指引他前进。
然后是“逾越边界”,英雄离开了熟悉的环境,踏入了未知和危险的领域。
在这个阶段,英雄可能会遭遇一系列挑战和试炼,他需要不断克服困难,提升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接着是“转折点”,英雄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他超越了自我,发现了新的力量和潜能。
在过程中,英雄还会遭遇“暗夜之旅”,他将面对最黑暗和绝望的时刻。
在这个阶段,英雄需要经历内心的磨难和抉择,以及战胜他的内心恐惧和犹豫。
最后是“归来”,英雄成功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回归到起始点并带着新的智慧和力量回到原来的世界,对原来的环境和他自己有着新的认识和态度。
英雄之旅模型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和故事中。
通过分析英雄之旅模型,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结构。
这对于文学学者和艺术从业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和创作指导。
然而,英雄之旅模型也有一些争议和批评。
有人认为,这种模型过于简化和刻板化,将复杂的故事和人物拘束于固定的框架中。
他们认为,这种模型过于机械和教条,无法完全适用于所有的作品和情境。
此外,也有人指出,英雄之旅模型过于强调英雄个体的成长和奋斗,忽略了群体和社会的因素。
好莱坞灾难片与中国式灾难片中的英雄原型与叙事伦理
1第14期好莱坞灾难片与中国式灾难片中的英雄原型与叙事伦理一、 作为灾难片类型范式的“原型”灾难片是好莱坞电影中一种重要的类型,这种类型片以触目惊心的灾难性场景表现见长,通过毁灭性的灾难景观的呈现,引发人们对社会危机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焦虑以及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20世纪以来,全球灾难频发,核危机、恐怖主义危机、洪水、火山、地震、泥石流等或者人为因素或者自然因素引发的各种灾难现实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人们的极度恐慌和广泛关注。
作为以灾难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灾难片,自然而然地拥有了较为广泛的受众基础。
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广泛运用,灾难片中的毁灭性场景以更加逼真和强烈的视听震撼直刺观众脆弱的心灵和敏感的神经,并获得特别的审美体验。
也正是基于此,跟爱情片、动作片、歌舞片、公路片、恐怖片、黑色电影一样,灾难片成为了好莱坞电影中一种举足轻重的类型。
好莱坞灾难片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进入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一次发展高峰,诞生了诸如《大白鲨》这样的经典佳作。
这部影片的成功,使人们第一次被自然界真实生物带来的血腥灾难感到畏惧和惶恐。
到了90年代,以《泰坦尼克号》为代表的好莱坞灾难片风靡全球,荡气回肠的爱情绝唱与灾难的交织,俘获了无数观众的心。
及至21世纪的今天,好莱坞灾难片的发展仍然方兴未艾,2009年好莱坞著名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灾难巨制《2012》在全世界范围赚得盆满钵满。
2015年,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推出,布拉德·佩顿执导的灾难片《末日崩塌》仍在世界各地上映。
相对而言,中国式灾难片无论创作生产的历史、类型化的程度、特技效果、还是人文厚度,较之于好莱坞灾难片而言,都要逊色得多。
好莱坞灾难片的创邹 璿 刘鸿雁【作者简介】邹 璿,男,贵州毕节人,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电影学博士,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学研究;刘鸿雁,女,贵州贵阳人,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学研究。
好莱坞战争片中的英雄构想
好莱坞战争片中的英雄构想
吴李媛
【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19)004
【摘要】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英雄形象往往与一个国家和民族意识形态密不可分,透过战争片的影像,我们可以透视美国人对于英雄文化的构想:个人主义和人文主义.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吴李媛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成都 610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71.4
【相关文献】
1.好莱坞灾难片与中国式灾难片中的英雄原型与叙事伦理 [J], 邹璿;刘鸿雁
2.解读好莱坞影片中的平民英雄形象 [J], 张铁虎
3.美国好莱坞影片中个人英雄主义类型分析 [J], 杨小曦; 杨军辉
4.美国好莱坞影片中个人英雄主义类型分析 [J], 杨小曦;杨军辉
5.战争狂想与"白人英雄"神话——好莱坞战争科幻电影的研究 [J], 陈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罪恶之城》系列电影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罪恶之城》系列电影中的男性形象分析[摘要]罗伯特?罗德里格兹执导的美国电影《罪恶之城》根据漫画大师弗兰克?米勒的作品改编,影片不仅忠实于原著的内容,甚至在表现形式也贴近漫画风格。
在《罪恶之城》系列电影中,正义与邪恶的界限是模糊的,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标准难以判断这里的人格优劣。
影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十分成功,其中男性形象尤其值得研究。
文章从片中男性形象的分类、塑造男性的漫画式手法、男性形象构建的依据三方面,分析《罪恶之城》系列电影中的男性形象。
[关键词]《罪恶之城》;系列电影;男性形象罗伯特?罗德里格兹执导的美国电影《罪恶之城》根据漫画大师弗兰克?米勒的漫画改编,影片不仅忠实于原著的内容,甚至在表现形式也贴近漫画风格。
电影无论从拍摄手法,人物设定还是色彩构图等方面,都带有强烈的漫画风格,与主流的大众电影显示出巨大的差别。
[1]罗德里格兹将《罪恶之城》拍成了系列电影,并且在其中融入了其个人的艺术品性,完美地实现了漫画到电影的转化。
在这一系列中,每一部都采用同一种叙事框架,电影由几个不同的故事片段组成,不同的故事片段并没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却有贯穿始终的人物。
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被称为“罪恶之城”的城市中,这座城市中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暴力和恐怖事件,政府、警察和邪恶势力联合起来共同获取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整个城市被幕后黑手洛克家族操纵着。
在《罪恶之城》系列电影中,正义与邪恶的界限是模糊、混淆的,没有完全的正义之士,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标准难以判断这里的人格优劣。
影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十分成功,尤其是男性形象,身上散发着一种黑暗的魅力,其塑造手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文章在对《罪恶之城》系列电影中的男性形象进行分类基础上,分析男性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以及形象构建的依据,以此探究影片的艺术魅力。
一、影片中男性形象的分类《罪恶之城》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饱满、个性鲜明的男性形象,这些男性成为影片的亮点所在。
黄钟大吕悠声远——音乐家吕远印象
再后来,吕远又到山西、山东等地学习了 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山东琴书、越调,到河 南学习豫剧、洛阳曲子、二夹弦,去广西学习 彩调,去海南学习海南的渔歌等等,收获越多
“那时我学小提琴的曲子全是西洋的,根 本没有中国曲目。现在的孩子们学习钢琴、小 提琴、大提琴等的教本还是西洋的,但偶尔有 些中国作品。当时在我的脑子里就形成了一个 崇拜西洋音乐的基本观念——建国后才知道那 叫欧洲中心主义的音乐观。”
那时的吕远以为最高级的音乐都是西洋 的,西洋音乐的乐器也高级,乐曲也高级。直 到 1945 年秋天,八路军到了学校,吕远开始 接受共产党教育,才知道这种观念是不对的。
从多年前学习民族遗产之后,吕远的美学 观颠覆了。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个巨大的海洋, 他只学到了皮毛。新中国成立初,东北师范大 学就在学习民间音乐和继承民族遗产方面做了
97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神 剑 //SHEN JIAN
很多工作。有时候,年轻人不了解民族传统音 乐,唱了半天也不愿意听,因为他们不知道传 统音乐的形象体系和表现手段体系的重要意义 和艺术深刻性。也不知道那些剧目、曲目的历 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他们不知道,从前在农村 几百年、几千年的社会是靠什么来管理的。源 远流长的历史之中,广大的农村社会,连个警 察都没有,是靠什么来使千百万人民群众在幅 员广阔中国土地上能安定地共同生活了几百年 甚至几千年?就靠这些传承下来的文化,通过 这些形象的感染力,他们知道了对国家要忠、 对老人要孝,对孩子要慈,对朋友要信义等等, 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一直到现在都根深蒂固 地植入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和土地里,而且所 有的美学元素都在遗产的记忆里保存着,我们 没有权力去否认这些民族的传统。
《千面英雄》中的英雄旅程与成长
千面英雄中的英雄旅程与成长引言《千面英雄》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坎贝尔提出的一种关于英雄故事的理论,他认为在不同文化和时代中,英雄故事都有相似的结构和元素。
在这些故事中,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和挑战,完成了一次内外双重转变,最终获得物质或精神上的胜利。
本文将探讨《千面英雄》中的英雄旅程与成长。
英雄旅程模型根据坎贝尔提出的理论,英雄旅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1.普通世界:主人公在这个阶段是一个普通人,过着平凡无奇的生活。
2.呼唤冒险:主人公收到了一个呼唤去追求冒险、改变自己生活的机会或任务。
3.拒绝召唤:起初主人公可能会拒绝接受这个冒险,在考虑后才会最终同意离开自己熟悉舒适的环境。
4.导师指导:主人公遇到了一位导师,获得力量和智慧的启示,并接受指导。
5.试炼与考验:主人公面临一系列的试炼与考验,通过个人的努力和智慧来克服困难。
6.灵感之路:在旅程中,主人公会获得灵感和洞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
7.来临危机:主人公面临生死危机或极大的挑战,需要展现出自己勇气和智慧。
8.寂静时刻: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在此时,主人公经历内心的转变和觉醒。
9.胜利归来:主人公回到原来的世界,以新身份或角色返回,并把所学到的东西带给社群。
成长与转变在整个英雄旅程中,主人公经历了身心两方面的成长与转变。
他们从一个普通平凡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真正能够应对挑战、具备领袖才能或重要影响力的英雄。
这种成长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认知:在旅程中,主人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重塑了自己的身份和信念,从而提高了对自我的认同。
2.技能与智慧:通过面对各种试炼和考验,主人公不断学习和成长,掌握了新的技能、知识和智慧。
3.感情与人际关系:在旅程中,主人公会遇到各种角色,并建立联系。
这些人物关系对主人公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使他们学会理解与尊重他人。
4.形象塑造:在旅程中,主人公经历了内心的挣扎、理解和接纳,并通过选择和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形象。
文学中的英雄之旅故事结构的重要元素
文学中的英雄之旅故事结构的重要元素文学中的英雄之旅:故事结构的重要元素引言:故事是人类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重要媒介。
而英雄之旅故事,则是一种古老而深入人心的叙事形式。
在这种叙事中,英雄经历了一系列的冒险和挑战,通过成长和变化,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英雄之旅故事的结构,揭示其中的重要元素。
第一部分:起始阶段在英雄之旅故事中,起始阶段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通常这个阶段会描绘主人公的平凡生活,以及鼓励主人公展开冒险旅程的触发事件。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对主人公和故事的背景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部分:呼唤冒险在英雄之旅故事中,主人公总会受到呼唤,鼓励他们走出原有的生活,展开冒险旅程。
这个呼唤可以来自内心的欲望或外界的压力,甚至是遭遇到的突发事件。
正是这个呼唤,使得故事得以推进,主人公开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第三部分:迷离之路在英雄之旅故事中,主人公将面对一系列的试炼和挑战。
这些挑战不仅考验主人公的身体力量和技能,更是对其毅力和勇气的考验。
在迷离之路中,主人公通常会遇到各种敌人和困难,甚至是心理上的矛盾。
通过战胜这些挑战,主人公会逐渐成长,并获得更多的力量。
第四部分:转折点在英雄之旅故事中,转折点是故事的一个重要节点。
通常在这个时刻,主人公会遇到一次重要的转变或揭示,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和方法。
这个转折点可以是一个重要的道具或人物的出现,也可以是突发事件的发生。
通过这个转折点,故事会进一步向前发展,主人公也会进一步成长。
第五部分:决战与归来在英雄之旅故事的结尾阶段,主人公通常会经历一次决战,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个决战可以是与敌人的战斗,也可以是与自己内心的抉择。
通过这次决战,主人公将获得重要的改变和成长。
决战之后,主人公会带着经历和得到的东西返回原来的世界,并与最初的起点形成呼应。
结语:英雄之旅故事是文学中的经典叙事形式,拥有独特而引人入胜的结构。
通过起始阶段、呼唤冒险、迷离之路、转折点和决战与归来等阶段的组合,英雄之旅故事向读者传递了成长、毅力和勇气等重要价值观。
【小说研究所】结构篇11:英雄之旅
【小说研究所】结构篇11:英雄之旅这里是曲奇,这个视频是结构篇的第十一篇,关于英雄之旅。
上一章是故事线,所以接下来几章会来讲一下比较常见的故事线设置,帮大家丰富一下故事线的素材库。
这里讲的是第一个:英雄之旅。
一,英雄之旅那么什么是英雄之旅呢?这个概念出自于一本书。
大陆版叫:《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台版叫《作家之路:从英雄的旅程学习说一个好故事》。
作者沃格勒是一位故事结构的讲师和迪斯尼公司的故事顾问。
他说英雄之旅来源于荣格深刻的心理思考和坎贝尔对神话的研究。
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引导作家认识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和遥远过去的贵重礼物。
”作者是这么说的:邀请你加入作家之旅,我们的任务是探索和描绘神话与现代叙事之间难以捕捉的边界。
引导我们的是一个简单的想法:所有故事都是由几个常见的结构组成的,它们出现在各国的神话,童话故事,戏剧和电影里。
它们被统称为英雄之旅。
我们的目的就是理解这些元素和它们在现代写作中的运用。
如果你聪明的使用它们,这些古老的讲故事工具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简单说就是,作者参考了另一本专门研究神话的书《千面英雄》,然后归纳总结出特别适用于写故事的结构,模版,这就是英雄之旅。
二,三幕式第二点,在说英雄之旅之前,先简单的讲一下三幕式。
这是个编剧上常用的概念,因为这里主要讲小说,就一直没有讲它。
不过编剧更注重结构,所以在结构篇会参考很多编剧理论。
而且在英雄之旅中,作者用到了这个概念,英雄之旅也非常符合三幕式,所以大家可以稍微了解一下。
经典的三幕式结构又叫戏剧性结构、冲突性结构,第一幕:建制是故事的开端,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地点、社会背景等,第一幕结尾时有一个转折点——一场事故或一件“干扰事件”,让主人公脱离现在正常的生活状态。
第二幕:对抗是故事的主体主人公为解决他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作斗争。
第三幕:结束目标是“解决冲突”。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结构。
几乎所有的故事线都可以套进去。
因为大故事卡,本身就是一个事件。
好莱坞动画电影中英雄成长模式及其内涵
作者: 王萍[1];马丽[2]
作者机构: [1]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1;[2]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49-5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3期
主题词: 好莱坞动画电影;英雄;成长
摘要:英雄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反映的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渴望和追求。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定的社会环境又会塑造出不一样的英雄,而成长是美国电影经典主题之一,美国人不喜欢天生的英雄,而更看重的是英雄成长和蜕变的过程。
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成长基本都具备以下特征:出身平凡,经历挫折和磨难,有朋友相助,收获爱情。
本文将通过好莱坞动画电影来观察美国英雄的成长及其反映的内涵。
干货“英雄之旅”—好莱坞电影故事元模型详解
干货“英雄之旅”—好莱坞电影故事元模型详解故事是有结构的,而且我们从小到大听到的,看到的各种神话故事,他们的结构都非常相似。
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将他的发现,写在了《千面英雄》这本书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西方电影的发展。
通过这本书,很多作家都开始认识到叙事理论的重要性,并且在写作实践中有意识地应用这些理论。
特别是在好莱坞电影界,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都把“英雄之旅”作为处理叙事的一个很好的指导性工具。
“英雄之旅”理论,由一次旅程,两个世界,三幕剧,十二个组成部分构成。
一次旅程:发现自己、活出自己的旅程。
两个世界:平凡世界和非凡世界。
三幕剧:出发、被传授奥秘、归来。
十二个组成部分:第一幕出发1.普通的世界(Ordinary World)2,冒险的召唤(Call to Adventure)3.拒斥召唤(Refusal of the Call)4.见导师(Meeting with the Mentor)5.越过第一道边界(Crossing the First Threshold)第二幕被传授奥秘6.考验、伙伴、敌人(Tests,Allies,Enemies)7.接近深层的洞穴(Approach to the Inmost Cave)8.核心的磨难(Ordeal)9.报酬(Reward)第三幕归来10.返回的路(The Road Back)11.复活(Resurrection)12.携万能药回归(Return with the Elixir)虽然不同电影会根据其主题和意图,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总能从中发现“英雄之旅”的精神脉络。
1一次旅程发现自己、活出自己的旅程英雄从日常生活的世界出发,冒种种危险,进入一个超自然的神奇领域;在那神奇的领域中,和各种难以置信的有威力的超自然体相遭遇,并且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于是英雄完成那神秘的冒险,带着能够为他的同类造福的力量归来。
——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自古以来,神话是人类丰富精神世界的隐喻和象征,并为人类心灵的成长提供指导。
好莱坞英雄主义电影文化解析
好莱坞英雄主义电影文化解析
刘静
【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33)12
【摘要】电影是文化的一种,能折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英雄主义影片在好莱坞电影中一直是长盛不衰的题材,银幕上塑造的英雄形象也以其鲜明的个性、高尚的情操、过人的本领和不凡的功业等众多特征深受观众喜爱,这些英雄形象成为一个个时代的象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本文解析好莱坞英雄主义电影的来源、特征及所传达出的美国文化特征.
【总页数】2页(P80-81)
【作者】刘静
【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的前传r——电影《基督最后的诱惑》的符号学分析[J], 赵聪
2.好莱坞电影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研究 [J], 吕铁金; 牛鹏远; 张扬
3.关于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研究 [J], 郭卿宇
4.关于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研究 [J], 郭卿宇
5.关于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探究 [J], 王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无所不能》和《一个母亲的复仇》看印式英雄之旅
具有多种化身ꎮ 他们常化身为各种形象拯救世界于
功的电影一定具有其神话学的原型意义ꎮ 基于荣格
危难之中ꎬ久而久之印度就形成了非常浓厚的偶像崇
的原型理论ꎬ美国比较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在
拜情结ꎬ他们认为英雄都是神灵的化身ꎬ当人们崇拜
其代表作« 千面英雄» 中提出:东西方的神话有着一
自新概念印度电影以降ꎬ印度电影在保持优秀传
掘和创新ꎮ 但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国度ꎬ
统特色的同时ꎬ积极效仿好莱坞成熟的类型片模式ꎬ
印度人骨子里的精神信仰始终存在ꎬ因而在效仿好莱
一方面在美学和内容上推翻传统电影保守且敏感的
坞的同时ꎬ人物塑造、内在情理方面又有着挥之不去
标准ꎬ一方面采纳了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模式ꎬ精心安
Brahman and Atman” and the “ flavor theory” ꎬand the karma of cause and effect
Key words:the hero’ s journeyꎻarchetypeꎻthe unity between Brahman and Atmanꎻflavor theoryꎻthe karma of cause and effect
On the Hero’ s Journey with Indian Features in Light of Kaabil and Mom
XU Hui
( School of Art & Designꎬ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ꎬDalianꎬLiaoning 116021)
种将英雄神格化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以« 巴霍巴利王»
ental and Western mythsꎬthat isꎬ“ the hero’ s journey” Based on itꎬthis essay analyzes the pattern of “ the hero’ s journey” and the distinctive In ̄
“英雄的历程”好莱坞主流故事模型分析——吕远
一、好莱坞编剧界的传奇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部仅有七页的小册子征服了好莱坞。
如获至宝的制片人们,开始大量影印手册并发送到每一位编剧手上,要求编剧务必参照手册进行故事创作。
一些信奉作者论和个性创作的编剧试图在手册之外另辟蹊径,却常常遭到公司和市场的严酷打击。
二十多年过去了,七页的手册发展为电影学领域的经典畅销书,以此为蓝图设计的编剧课成为美国高校电影系的核心课程之一。
(1)此外,一系列经典电影的制作团队宣称受惠于这部手册,其中包括《狮子王》、《阿拉丁》、《美女与野兽》、《黑客帝国》等等。
这部叫做《“千面英雄”使用指南》的手册,作者是克里斯多佛·沃格勒,迪斯尼公司的剧本指导,兼任南加州大学的客座教师。
沃格勒宣称,从惊悚的悬疑片到滑稽的喜剧,从荡气回肠的西部片到歌舞升平的音乐剧,数以万计的好莱坞电影其实重复着同一个核心故事,即“英雄的历程”。
不仅如此,沃格勒还将“英雄的历程”中的人物和情节模式用图表的方式加以量化。
“英雄的历程”到底是被商业生产催生出来的、对艺术创作的极端简化,还是在人类心灵的底层,那幽暗的无意识地带,真的潜藏着某种密码般的图谱,而每一个和图谱契合的故事,便拥有俘获人心的魔力?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回到上世纪80年代,回到“英雄的历程”编剧法诞生的时代。
1977年,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里,一个名叫克里斯多佛·沃格勒的学生,正试图破解“讲故事”这门古老技艺背后的密码。
这一年,居住在纽约的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1904—1987)来到温暖的加州,主持“千面英雄”学术研讨会。
坎贝尔的讲演,让沃格勒无比振奋,他知道,这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密码。
坎贝尔采用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从数以万计的东西方童话、神话和宗教故事中,抽象出“分离—传授奥秘—归来”的相对稳定的故事模型,并将符合这种模型的神话称为“单一神话”,即“英雄从日常生活的世界出发,冒种种危险,进入一个超自然的神奇领域;在那神奇的领域中,和各种难以置信的有威力的超自然体相遭遇,并且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于是英雄完成那神秘的冒险,带着能够为他的同类造福的力量归来”。
编剧套路!教你用好莱坞“英雄之旅”模型讲一个精彩的故事
编剧套路!教你用好莱坞“英雄之旅”模型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许多小伙伴在写剧本或者演讲稿的时候,都曾有过一个困惑:“我写的故事实在是太平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剧情跌宕起伏一点吗?”当然有,那就是广泛运用在话剧、小说和好莱坞电影里的“英雄之旅”模型。
它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坎贝尔提出的一套模板,讲述了“一个普通人面对挑战,历经艰辛,最终取得了成功并且蜕变为英雄”的故事。
“英雄之旅”的创作模式,分为背景、挑战和解决方案三大阶段,总共包括了12个环节。
接下来,我为你详细拆解一下。
【第一阶段:背景阶段】1. 普通世界。
含义:主人公往往生活在一个和谐有爱的环境里,但是与邪恶世界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
2. 冒险召唤。
含义:主人公遇到了一个特殊人物/事件,平凡的生活即将被打破。
3. 召唤排斥。
含义:对于冒险的召唤,自卑的主人公第一反应是抵触或者直接拒绝。
4. 遇见导师。
含义:犹豫不决的主人公遇到了充满智慧的导师(基本都会死),终于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拯救世界。
5. 初次冒险。
含义:冒险开启之后,主人公牛刀小试,顺利解决了几个小喽啰,但被幕后Boss轻易就打倒了。
【第二阶段:挑战阶段】6. 遇见盟友。
含义:被反派蹂躏后主人公留下了阴影,正当他灰心丧气之时,遇见了能力不菲的盟友,信心重新被点燃。
7. 接近深处的洞穴。
含义:重整旗鼓的主人公,带着他的盟友们向着幕后Boss的老巢进发了。
8. 严峻的考验。
含义:在与幕后Boss争斗的过程中,主人公一度濒临死亡的威胁。
9. 获得奖赏。
含义:主人公九死一生后,终于拿到了宝物。
【第三阶段:解决阶段】10.返回之路。
含义:死灰复燃的反派人物夺走了宝物,主人公再次陷入了困境。
11.英雄复活。
含义:尽管失去了宝物,但是在盟友们的呼唤下,主人公重新站了起来,用正义的力量反败为胜。
12.满载而归。
含义:主人公带着盟友和宝物,回到了出生了地方,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
12个环节说完了,那我们就用《海洋奇缘》这部电影做个案例吧。
原始信仰、革命话语与仪式美学——中国电影影像中的红旗图像研究
原始信仰、革命话语与仪式美学——中国电影影像中的红旗
图像研究
吕远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22()16
【摘要】无论是《战狼2》(2017)中,演员吴京以臂为杆,高高擎起的五星红旗;亦或是《我和我的父辈》(2021)中,吴京在枪林弹雨中扛起的战旗;还是《长津湖》(2021)结尾处,志愿军战士在海边欢庆胜利时,那林立的、招展的红旗;在牺牲和胜利等母题下出现的红色旗帜,总能瞬间唤起人们激昂的情绪,参与英雄形象的构建和家国情怀的生成。
【总页数】5页(P18-22)
【作者】吕远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仪式展演与象征意义:民间仪式中的多神信仰及其社会功能——三川土族"纳顿"节及多神信仰习俗的人类学考察
2.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的生态伦理观研究——以楚雄州大姚县彝族原始宗教信仰田野调查为例
3.一盘未下完的棋——论《正红旗下》中民族身份话语与革命话语的统一与背离
4.CT灌注原始图像与CT血管原始
图像的比较影像学研究5."离别"场景的影像书写与美学回望——1979年中国电影对"意境"传统的承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漫威英雄”电影看西方文化的传播策略
从“漫威英雄”电影看西方文化的传播策略
张洋洋;宋文凯
【期刊名称】《声屏世界》
【年(卷),期】2022()4
【摘要】在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背景,文化逐渐成为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价值尺度。
各国的电影都是在本土文化的孕育中产生的,具有民族性和独特性的特征。
随着“地球村”概念的提出,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不断的碰撞与交融,而作为文化载体的电影更被推到文化传播的前线,文章将通过产业分析的方法来探究西方文化的传播战略。
【总页数】3页(P108-110)
【作者】张洋洋;宋文凯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浅析漫威超级英雄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2.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超级英雄类型电影大火现象——以美国漫威为例
3.内与外的互文:电影的跨国传播与文化认同
——以漫威超级英雄系列电影为例4.好莱坞漫改超级英雄魔幻片的类型特征与跨文化传播策略
——以21世纪以来漫威、DC系列片为例5.海外超级英雄电影跨文化传播思路探析——以漫威影业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好莱坞编剧界的传奇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部仅有七页的小册子征服了好莱坞。
如获至宝的制片人们,开始大量影印手册并发送到每一位编剧手上,要求编剧务必参照手册进行故事创作。
一些信奉作者论和个性创作的编剧试图在手册之外另辟蹊径,却常常遭到公司和市场的严酷打击。
二十多年过去了,七页的手册发展为电影学领域的经典畅销书,以此为蓝图设计的编剧课成为美国高校电影系的核心课程之一。
(1)此外,一系列经典电影的制作团队宣称受惠于这部手册,其中包括《狮子王》、《阿拉丁》、《美女与野兽》、《黑客帝国》等等。
这部叫做《“千面英雄”使用指南》的手册,作者是克里斯多佛·沃格勒,迪斯尼公司的剧本指导,兼任南加州大学的客座教师。
沃格勒宣称,从惊悚的悬疑片到滑稽的喜剧,从荡气回肠的西部片到歌舞升平的音乐剧,数以万计的好莱坞电影其实重复着同一个核心故事,即“英雄的历程”。
不仅如此,沃格勒还将“英雄的历程”中的人物和情节模式用图表的方式加以量化。
“英雄的历程”到底是被商业生产催生出来的、对艺术创作的极端简化,还是在人类心灵的底层,那幽暗的无意识地带,真的潜藏着某种密码般的图谱,而每一个和图谱契合的故事,便拥有俘获人心的魔力?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回到上世纪80年代,回到“英雄的历程”编剧法诞生的时代。
1977年,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里,一个名叫克里斯多佛·沃格勒的学生,正试图破解“讲故事”这门古老技艺背后的密码。
这一年,居住在纽约的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1904—1987)来到温暖的加州,主持“千面英雄”学术研讨会。
坎贝尔的讲演,让沃格勒无比振奋,他知道,这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密码。
坎贝尔采用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从数以万计的东西方童话、神话和宗教故事中,抽象出“分离—传授奥秘—归来”的相对稳定的故事模型,并将符合这种模型的神话称为“单一神话”,即“英雄从日常生活的世界出发,冒种种危险,进入一个超自然的神奇领域;在那神奇的领域中,和各种难以置信的有威力的超自然体相遭遇,并且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于是英雄完成那神秘的冒险,带着能够为他的同类造福的力量归来”。
(2)坎贝尔用“千面英雄”四个字来命名自己的神话学著作,意在强调神话中形形色色的英雄,其实是一个英雄所变幻的不同面孔。
毕业以后,沃格勒进入迪斯尼公司,成为职业的故事策划人和剧本指导。
在工作中,他继续推进对单一神话模型的研究,将坎贝尔的理念转换成电影语言。
1985年前后,沃格勒推出了仅有七页的《“千面英雄”使用指南》,到1992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完善而成书的《作者的历程》出版。
沃格勒把坎贝尔的故事模型加以调整后,应用到编剧领域,完成了首部真正意义上的结构主义编剧著作。
经过改写的“英雄历程”故事模型,叙事步骤更加贴合电影创作,心理功能与戏剧功能成为划分模型中各元素的依据。
二、“英雄的历程”(一)人物原型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这样定义原型(arthetype)的概念:原型是一种预先存在的形式,是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中人类不分地域与文化的共同象征。
青年英雄、智慧老人、变形者、黑暗对手,在我们的梦境和神话故事中,总有一些似曾相识的人物反复出现。
这些在历史上不断重复的人物形象、母题和意象是“人类自远古时代以来积淀和遗传下来的全部心理经验,即由遗传力量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心理禀赋”。
以荣格心理学理论和坎贝尔的神话学研究为依托,沃格勒从大量的美国影片中,抽象出八种原型意义上的人物形象——英雄、导师、守门人、盟友、变形者、信使、小丑和阴影。
在沃格勒看来,“这些模型精确地反映了人类心灵的图谱,是真实的心理地图。
即使这些人物看起来荒诞不经或者有悖常理,他们依然是心理真实的,并且能够有效地引发情感共鸣”。
在开始“英雄的历程”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故事世界中的居民。
1.英雄(Hero)“英雄”对应着精神分析领域的“自我”,即现实生活中的个体。
离开了温暖的子宫,个体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原初的完整。
在追求“自性”的道路上,英雄将碰到阻碍前进的守门人、恐怖的黑暗势力和支持自己前进的盟友。
种种人物和意象其实是英雄内心世界的投射,将内心世界中分裂的自我整合起来,使得自性得以显现,这就是英雄的成长历程。
“英雄”的戏剧功能主要在于成长、提供认同对象和推动情节前进。
第一,英雄的成长过程是揭示影片主题的关键。
比较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我们会发现,英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曾经困扰他的难题得到了解决,或者是他追求的梦想得以实现。
外在的形象、社会地位、力量对比的改变或者内在的价值观转变,从弱小到强大,从犹疑到坚定,从自卑到自信,从消极到积极,从绝望到希望,这些变化所画出的弧线被称为“人物弧光”(the Character Arc)。
第二,作为一个能够使观众认同,并将自己的部分人格投射其中的人物,英雄的动机应该是能够被普遍理解,诸如追求自由、渴望爱情、为成功而努力、复仇等等,换句话说,当英雄的银幕梦想与观众的生活梦想重合的时候,观众才能“移情”于英雄。
第三,英雄是具有自由意志的行动着的人。
这里,行动(action)是指在意志和需求的驱使下做出的选择或动作。
英雄的行动推动故事不断展开,就像《指环王2》(2002)中所说的那样,“故事里的主角有很多机会半途而废,但是他们并没有。
他们决定勇往直前,因为他们抱着一种信念”。
在戏剧性转折点上,把英雄描写成被动的被拯救者,是剧作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最后,英雄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尊敬,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力量,而是因为他们为了他人、集体或者某种信念和价值牺牲了自己。
自我牺牲是英雄最主要的特征。
2.导师(Mentor)“导师”(Mentor)与“心智”(Mental)源自相同的词根“思考”。
作为英雄心灵的守护者,导师这一原型,在心理层面代表着“自性”,即内部的神性,是内心世界中最高贵、最智慧、最接近神的部分。
导师型人物,代表了英雄的最高理想和抱负,他们往往是“前传”中的英雄。
而在这个故事中,导师负责把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传授给正在成长中的英雄。
透过他们,我们可以预见英雄的未来,在经受了烽火洗礼之后,英雄将成长为导师。
导师所承载的戏剧功能主要分为教育和赠予礼物两个方面。
与“成长”是英雄的重要戏剧功能相对应,“教育”则是导师的首要功能。
导师守护着英雄的良心,他/她是漫漫暗夜中的明灯,指引着迷途英雄归航的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检验导师、父母、老师或者其他协助角色是否真正产生影响不是在他们谆谆教诲之时,而是在他们缺席的时候”。
导师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赠与礼物”。
普洛普在《俄罗斯民间故事形态学》中曾经指出,导师往往赠与英雄礼物,但这种赠与往往在英雄通过了一系列的考验之后发生。
而沃格勒将这条规则定义为:“赞助者的礼物或帮助需要通过学习、牺牲甚至献身来赢得。
”3.守门人(Threshold Guardian)守门人是英雄在旅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障碍,也是英雄必须逾越的障碍——只有经过这道门槛,英雄才能进入陌生的领域,并在那里学习和成长。
守门人拒绝并不是故事中邪恶力量的核心,他们往往是邪恶核心的随从或者受雇于邪恶核心。
守门人在心理层面是对神经官能症的隐喻。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虱子。
守门人就是这些爬行着、挑动我们神经末梢的小虫,带来一阵痉挛和收缩,引发焦虑的情绪。
它是我们刚刚下决心改变现状时内心深处的怀疑和犹豫,它是向内收缩的保守力量和自我局限的方框。
守门人的戏剧功能在于测试。
他的戏剧任务是考验英雄是否具备踏上旅程的资格,并预示出未来旅程的艰难。
那些不合格的挑战者将被淘汰,而真正的英雄则将由此激发出更坚定的意志。
4.信使(Herald)信使承载着与守门人相反的心理功能。
守门人显示了保守、回缩的心理趋向,而信使则宣告了对改变的渴求。
内心深处不可遏止的需求向主体发出了指示,信使是这种朝向改变的冲动投射在外部世界的征兆。
《罗马假日》(1953)中,一场名流云集的皇家舞会中,公主弄掉了一只鞋子。
她端庄地坐在椅子上,展开巨大的裙摆,掉下来的鞋子却突兀地立在裙摆边缘。
这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的鞋子,是一种征兆,是公主身上被压抑着的年轻人对自由和浪漫爱情的向往经过变形的表达。
信使的戏剧功能是激励。
深层次的欲望在进入意识世界的时候,化身为一个“信号”,宣告了即将到来的重大挑战和改变,他的出现将英雄从休眠式的平静生活中惊醒。
曾经的平衡被打破,英雄无可避免地即将进入历险。
5.变形者(Shapeshifter)变形者在神话中指能够随意改变形体的一类,他们的立场和性格常常发生巨大的,甚至是难以理解的变化。
易变性是这种原型的特征。
正因为如此,与变形者的结盟是不稳定的结盟,而变形者所宣称的忠诚也没有信用度可言。
变形者的戏剧功能在于设置悬念。
当观众与英雄一起猜测、推断变形者是否真诚的时候,变形者成功地给故事带来了惊恐、悬疑的气氛。
6.阴影(Shadow)在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中,阴影被界定为性格中被排斥和不能被接受的向度,它们被压抑,在无意识中游走奔突,象征着心理结构中威胁主体自我认同的毁灭力量。
被放逐到无意识领域中的阴影,往往激起罪恶感,它们是梦魇中的魔鬼,不伦的欲望和难以克服的积习;它们是不受欢迎的个性,是需要掩饰的缺陷,是从自我认同中被分裂出去的“第二自我”。
阴影的戏剧功能在于挑战英雄。
阴影的强度决定了英雄的强度,而阴影的深度则决定了影片的深度。
很多时候,电影需要坏蛋把英雄逼到墙角,在与死亡或者失败仅有一步之遥的危急关头,英雄的深层潜力被激发出来,故事峰回路转。
在塑造阴影类人物时,一个重要的技巧是,“人性化阴影”,即给阴影加上善良的或者值得欣赏的一面;或者展示阴影脆弱的、情感化的一面。
7.盟友(Allies)英雄在旅程中并不总是孤身一人,盟友对英雄而言,是伴侣,是对手,是善意的提示,是轻松的交流。
盟友在心理层面指人格结构中尚未被开发和利用的潜能。
而这些潜能一旦被激发,将使得我们得以在精神危机中化险为夷。
在剧作层面,盟友最重要的功能在于使英雄人性化,丰富英雄的性格侧面,或者通过挑战英雄使得英雄更加开放和稳定。
盟友的另一个戏剧功能是交代英雄的前史。
他们替无法提问的观众发问,他们向不明就里的观众解释那些对主角而言顺理成章的事情,他们引领着观众一步一步走进陌生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盟友是故事世界的导游。
8.恶作剧者(Trickster)恶作剧者是故事里的丑角或者喜剧人物。
恶作剧者在心理层面的价值在于限制自我的过度膨胀。
恶作剧者原型的戏剧功能在于提供轻松的时刻,为影片增加喜剧性。
持续不断的紧张、悬疑和冲突会迅速耗尽观众的感情,即使是在追求催泪弹效果的家庭情节剧中,适当的笑声也有助于观众情绪的调节和兴趣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