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课文优秀教案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教育学生学习课文中所赞扬的那种人,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人。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深层次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有的人》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背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深入体验课文中的人物情感。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完成课后作业,巩固知识点。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课文人物特点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诗歌作品。
3. 邀请作家或诗人到校进行讲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有的人》的朗读和理解。
2. 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3. 探讨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课文内容。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课文:(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词语的读音和理解。
3. 理解课文内容:(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旨。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4. 分析课文:(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探讨社会现象和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和思考社会现象。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反映的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课文原文及赏析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课文原文及赏析《有的人》课文原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有的人》课文赏析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先生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先生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作者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
通篇使用对比,在相互的对照中将现实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其历史结果艺术呈现。
诗歌分为七节,每节四句。
第一节总领全诗,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上作对比,“骑”字形象地揭露了反动派的骄横无耻,“俯”字生动地描绘了像鲁迅这样的革命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三节从两种人对待人生的目标上作对比,“刻入”与“情愿”形成强烈对照,表现出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第四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上作对比,“摔垮”与“记住”形成鲜明对比。
第五节从两种人的下场作对比,“烂得更早”与“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形成强烈反差。
第六节从两种人的影响作对比,“下场可以看到”与“抬举得很高很高”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最后一节总结全诗,点明主旨,抒发了对鲁迅先生及像鲁迅先生一样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的赞美之情。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优秀5篇《有的人》教案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比照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比照手法的运用。
1课时多媒体课件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1、词语铺垫。
丑陋渺小鸿毛卑微唾弃灭亡美丽伟大泰山崇高爱戴永生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
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
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
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1、听读录音。
〔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
听,他来啦!〕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比照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
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2、生汇报发现:比照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
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比照,2、3、4小结比照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比照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局部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比照朗读。
课文《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结构层次。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描写手法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人生百态,认识到生活的多样性。
(3)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有的人》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如何把握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4.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有的人》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人物图片、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谈论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引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选取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
4. 案例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有的人、有的人等。
(2)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有的人》。
《有的人》说课稿范文
《有的人》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有的人》,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有的人》是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第8课时的内容。
这篇课文以简洁的语言描写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特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人物形象。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敏锐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尊重他人的不同,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我将采用情景再现法和情感教学法。
通过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亲身经历,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文关怀。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一些图片或实物道具,以便更好地展示人物形象。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问题和任务,以促使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1、情景再现我将根据课文的情节和人物特点,设计一些情景再现的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感受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情感。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并体验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课堂讨论在情景再现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
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如《有的人》中的小玲为什么喜欢帮助别人?我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人物形象?通过学生的回答和交流,我将引导他们发现人物的特点和价值观。
3、情感教学在课堂讨论中,我会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人物形象,并提出自己关于人物的评价和观点。
通过情感表达,我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敏感性和表达能力,以及尊重他人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为了增加课堂的直观性和记忆性,我会设计一些简单明了的板书内容,重点突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1】鲁迅画像,引入:大家认识他吗?他是谁?谁能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个老人?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谈一谈。
(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并出示相关简介)3.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自1936年10月19日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风沙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课件2:课题】以介绍鲁迅来导入新课,为课文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新课教学()分钟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过渡:现在先让我们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1.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
2.指名读,提示学生诗中“呵”的读法。
3.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句【课件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教师范读,进行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
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可以把要突出来的字标上着重号,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
4.引导读出感情:读诗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
本诗写了两类人,是哪两类?(板书:“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对这两类人,作者表达的感情都是怎样的呢?(前者是歌颂,后者是批判)(板书:歌颂批判)那么,读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两种感情读出来。
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蕴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常规课件,小黑板。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有关作者臧克家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当我们置身于美丽的校园,穿梭在教室与办公室之间,我们会发现身边有那么多熟悉的身影,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人。
他们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应当真诚地感谢他们——老师。
臧克家先生为了纪念鲁迅先生,深情地写下了《有的人》,以此歌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者,鞭挞一切腐朽没落的灵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明确目标: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蕴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1. 知诗人,解诗题。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学生静听,补充资料。
2. 读通读顺。
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并正音。
3. 初探大意。
喜欢哪一节就读哪一节,并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预计学生可能喜欢第三节和最后一节)(课件出示第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内容)学生个别读,齐读。
(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4. 再读质疑。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5. 试着解决问题。
(对于较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自行解决,而较难的问题或与中心关系不大的问题可留在精读时解决)6. 感情朗读。
(配乐)自由读,指名读。
四、精读课文,互动探究:(一)学习第一小节:1. 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朗读。
2. 学生自读第一小节并思考:这一小节有几句话?每句话表达了什么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计学生可能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汇报:)(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课文《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描述和表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品质。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品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有的人》,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 写作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现场完成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6. 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中的优秀品质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有的人》。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写作练习的成果。
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人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信息。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不同人物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培养学生的乐观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对课文主题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写作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写作,提升写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有的人》。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背景及课文主题。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课文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课文笔记《有的人》是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臧克家。
这篇课文通过对比手法,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以达到颂扬某些人高尚品质和批判某些人丑恶行为的目的。
以下是《有的人》的课文笔记:1. 主题思想:这篇课文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颂扬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的崇高精神境界,批判了利己主义者的丑恶嘴脸。
主题思想是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内容结构: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子,通过对比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来引出主题。
第二部分是主体,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为人民服务的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包括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工作者等。
第三部分是结论,通过与前文的对比,强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3. 写作手法:这篇课文采用了对比手法、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通过对比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和行为,突出了主题思想。
同时,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4. 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和主题思想的内涵。
难点是理解文章中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思想,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和领悟。
5. 学习方法:建议采用朗读、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学习这篇课文。
首先,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其次,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最后,归纳总结学习心得和体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
6. 学习价值:这篇课文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更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向上、乐于奉献,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有的人》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30
CATALOGUE
目录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重难点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资源与工具教学总结与展望
01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理解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和排比句式。
学习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回顾教学过程,思考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
教学内容反思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策略反思
反思课堂管理方式,思考如何更好地维护课堂秩序,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管理反思
思考自身的教学态度、语言表达、教学技巧等方面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讲述与主题相关的故事或情境,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总结词: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逐步解读课文,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总结词:互动参与
详细描述: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课堂参与度
通过课堂测试、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
知识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能力,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思维能力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是否对学习有热情,是否能够与同学合作,是否尊重教师和同学。
情感态度
01
六年级语文上册28课《有的人》知识要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28课《有的人》知识要点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有关鲁迅的其它资料,理解诗歌的意思,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三、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汉族,山东诸城人,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被誉为“农民诗人”。
主要作品: 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等。
四、多音字给:gěi(给力) jǐ(给予)场:chǎng(场地)cháng一场雪)当:dāng (当时)dàng (上当)着:zhe(看着)zhuó(着迷)zháo(着重)五、近义词伟大——崇高俯下——低下不朽——永恒情愿——甘愿摔垮——摔坏永远——永久抬举——器重六、反义词伟大——渺小情愿——被迫永远——暂时抬举——贬低七、理解词语伟大:品格崇高;才识卓越。
不朽: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
情愿:心里愿意。
尸首:人的尸体。
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抬举:看重某人而加以称赞或提拔。
八、问题归纳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诗中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和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
2.既然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不写出鲁迅的名字?而是以有的人代替呢?本文不仅写鲁迅,而且写了像鲁迅一样的人。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设计-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板块一回忆鲁迅,导入新课1.回忆鲁迅先生师:同学们好!请大家看这幅画像,他是谁?(课件出示鲁迅先生的画像)请你用一两句话来描述他。
生:这是鲁迅先生。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以笔作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是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人。
2.导入新课师: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岁月的风沙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
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之际,诗人臧克家先生挥笔写了一首诗——《有的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板块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1.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学生自读(1)补充创作背景师:作者臧克家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这样说道:我和鲁迅并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信,这首诗是参观了他的故居归来有感而写的,这岂不是“即兴”之作?是的,它是“即兴”之作,但是我写它确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深刻的思想感受的。
所以,它的思想内容是深厚的,耐人寻思回味的。
两种人、两种人生观的鲜明对比,使它有着永恒的意义,所以受到读者欢迎,反应强烈。
(2)再读思考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作者在诗歌中写了哪两种人?生1:读了第1小节,我知道了作者在诗歌中写的两种人分别是反动统治者和鲁迅先生。
生2:前一种人是反动派,他们只是躯壳活着,如行尸走肉,生命毫无意义,虽生犹死。
后一种人是鲁迅先生,虽然他的生命不复存在,但他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虽死犹生。
(3)梳理结构师:这两种人的人生观有什么不同呢?他们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把这首诗分为三个部分。
生:第一部分为第1小节,写了有哪两种人;第二部分为第2~4小节,写出了这两种人的不同人生观;第三部分为第5~7小节,写出了这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师:你划分得很准确。
3.对比朗读,感悟写法(1)自主发现师: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这首诗,你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2)交流反馈,探究写法生1:我发现这首诗中“有的人”反复出现,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有的人”是指两种人,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有的人》教案初中
《有的人》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诗歌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3)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2)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 诗歌《有的人》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的把握。
2. 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有的人》的课件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诗歌《有的人》的文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诗歌《有的人》的配乐,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氛围。
2.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臧克家的背景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有的人》,理解诗歌的大意。
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字词,理解诗歌的意义。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学生发挥想象,深入体验诗歌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引导。
五、诗歌鉴赏(10分钟)1. 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形式美,提高审美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诗歌《有的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优秀8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优秀8篇)苏教版《有的人》教案篇一一、复习导入师:我们从课外阅读当中知道了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乐观、幽默……师: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有很多人纪念他。
今天,我们就走进——有的人。
二、析题1、出示课题(小黑板)师:(念)师:这题目有什么不一样?生:没有主语师:是吗?生:题目下方有一个“纪念鲁迅有感”师:这个是什么?生:小标题师:同意吗?(生摇头)师:小标题是怎么样的?生:小标题概括故事内容、时间的。
师:不知道吧,那我告诉你们,这个是副标题。
(板书),齐读,那题目就是正标题,这副标题是对正标题的补充。
我们什么时候碰到过?生:写读后感的时候。
师:对,我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会在题目下方写上读哪篇文章有感。
(再读课题)师:读的时候,正、副标题要有所区别。
(又读课题)三、研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要求师:翻开课文,看学习提示,谁能最快找到有关这篇课文的学习信息。
生:结合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师:你是读了这句话,那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生:读这篇课文我们有三个任务:一、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二、结合对鲁迅的了解,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师:你有了自己的想法,真好。
师:学习这篇文章有三个任务是:生:(齐读学习提示)师:这一段不仅告诉我们学习任务,还告诉我们什么?师(引导):怎么理解这首诗?生:只要结合对鲁迅的一些了解。
师;对,这个是学习方法。
第三个任务是——生齐读三,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师:还得到什么信息?生:这首诗的作者是……师:遇到问题了(板书:臧藏)师:这个“臧”与“藏”读音有联系吗?可能读什么?生:zàng 生:cáng师:怎么办?生:查字典师:谁找到了?(师走到那位学生旁边)你怎么查到的?(陈果熠)生:我是一下翻到zàng的音,找到的,它念zāng。
师:哦,刚才我为什么叫你们猜测一下?我们用什么规律来猜测的?生:形声字师:对,形声字。
课文《有的人》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有的人》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的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对比和分析。
通过对课文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有的人》的阅读与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有的人》,了解作者背景及课文内容。
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
2.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作用。
3.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拓展教学:分享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实践演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选择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有的人》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2. 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3. 学生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2021年《有的人》语文教案
2021年《有的人》语文教案2021年《有的人》语文教案1【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课件: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同学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珍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倒霉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有的人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同学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同学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1、选择自身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和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
(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示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同学勇于发表自身的见解。
4、引导同学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1、谈谈自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身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五、安排作业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有的人》,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默写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有的人》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义。
2.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有的人》文本。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
3. 默写课文:让学生默写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4. 解析课文:分析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5.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分享自己的感悟。
6. 汇报讨论成果:邀请部分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思考和探讨。
7. 小结课堂: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表达的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品质。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编写一篇关于课文《有的人》的读后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情感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七、课堂活动1. 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3.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文学素养。
课文《有的人》的教案
课文《有的人》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有的人》的主题思想和内容,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深情和敬意。
2. 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有的人》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3. 课文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具体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 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4. 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有的人》的主题思想和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课文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对课堂讨论和互动的参与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有的人》的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
3. 词典或其他参考资料。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有的人》的主题思想和内容,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背景知识的理解。
八、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有的人》的原文和相关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等。
3. 准备课堂讨论和互动的问题。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让学生进行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课文《有的人》的读后感。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课文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第1节)(第2、3、4节)(第5、6、7节)
人生意义
(对比)(对比)(对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xx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举例说明)《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
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