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听听那冷雨》学案

《听听那冷雨》学案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一、学习目标1.欣赏“雨”的意象美。

2.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二、学习重点1.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三、学习难点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四、课前预习1.文题为《听听那冷雨》,可见作者重点是要写听雨,文章是不是所有的语段都在写“听雨”?请浏览课文,抓住提示性词句,从对雨的不同观察角度着手,来理清全文思路,梳理文章脉络。

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完成下面填空。

第1节第2节第3节第4节雨情听雨2.作者听雨后有什么联想、感受?3.除了听觉外,作者还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雨的?写出了雨的哪些特点?4.(1)第5节中,作者化用蒋捷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请阅读“知识链接”部分的原词及注解,说说该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分别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哪些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2)作者为什么要化用蒋捷的这首词呢?5.作者为什么要选“雨”这个意象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在“雨”之前加“冷”字?为什么还要在“冷雨”前加上“那”字,为什么不用“这”?6.以“听雨”部分为主(也可到其他段落中寻找),请分别从句式(长短句)、叠词、修辞等方面各找出你最欣赏的1句话,赏析在下面的空白处。

地点感受第5节第6-7节第8-10节《必修二》学案1【知识链接】作者介绍: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

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

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写作背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听听那冷雨》学案2

《听听那冷雨》学案2

《听听那冷雨》学案1.能够说出“雨”在文中的深刻内涵以及包含着的作者的情思。

2.品味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能准确解读富有深意的句子。

3.体会叠词、比喻手法的妙处,并能运用这一手法写作。

1.连线作者余光中,生于1928年,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著名诗人、散文大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武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青青边愁》《桥跨黄金城》。

余光中2.探寻背景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于战乱,年轻的余光中随父母去了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访问。

岁月流逝,历经沧桑,作者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深厚。

他一直孺慕并经营着“仓颉所造许慎所解李白所舒放杜甫所旋紧义山所织锦雪芹所刺绣的中文”(余光中语)。

他笔耕不辍,文中诉说着一个炎黄子孙的痴心不改。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于外。

1974年,他执笔写下了《听听那冷雨》。

1.识字注音(1)重点字仓颉.( ) 氤氲..( ) 潺.潺( )忐忑..( ) 啾.啾( ) 羯.鼓( )皑.皑( ) 黔.首( ) 岑.寂( )惊悸.( ) 惊蛰.( ) 米芾.( )咬啮.(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想入非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隐水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忐忐忑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石破天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义辨析(1)究竟·毕竟辨析:同:二者都表示终于、到底,副词。

语文ⅱ人版第四专项(听听那冷雨)教案

语文ⅱ人版第四专项(听听那冷雨)教案

语文ⅱ人版第四专项(听听那冷雨)教案第2节听听那冷雨【一】教材分析:《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慢慢走,观赏啊”专题第四模块“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

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受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

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感受性的文章,“直截了当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柯灵语〕,需要读者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时参与享受。

第3节的“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指出雨是冷的,诉诸触觉。

冷雨能够“听、看、嗅、舔”,便是诉诸听、视、嗅、味等感受。

第1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和第3节“空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句,“空蒙而迷幻”能够诉诸视觉,“薄荷的香味”能够诉诸嗅觉,“料峭”“淋漓”“潮湿”当然是诉诸触觉的描写,但运用叠字“料料峭峭”“淋淋漓漓”“天潮潮地湿湿”便同时录下了风声雨声的声响了。

同样的,用“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造成细碎的声音,也极富听觉的刺激力。

像如此感受交通,一语兼摄,既写实境,又描声态,给读者感官以丰富而鲜亮的印象。

《听听那冷雨》文字几近奢华,充满了汉语的魅力,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而且还易诵之于口,悦之于耳:“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叠字连绵,表形、表态、表声,把“雨”字的质感写足了;“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山”“伞”相谐,寄予了无尽的忧思与感慨;“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单元作文、话题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英语作文、作文素材、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 junior high school composition, senior high school composition, unit composition, topic composition, genre composition, post-reading feeling, English composition, composition material,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听听那冷雨教案余光中一、学习目标: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 《听听那冷雨》教学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 《听听那冷雨》教学案
《听听那冷雨》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得作用和学习本课得意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本文是一篇情味隽永得散文,余光中先生此文被两岸三地同时选入教科书,是其大美大情之作。
苏教版初中教材已经选择了余光中得《乡愁四韵》作为教读课文。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第四模块“慢慢走,欣赏啊”又选择了余光中先生得《听听那冷雨》,在情感脉络上,是一脉相连得。表达了对大陆对故乡得绵绵思念。
2、联系以前学习得有着相似情感得相关诗文,进一步体味。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散文阅读得能力;
2、培养学生语言得美感和感悟美文得能力。
教学难点:
1、训练学生散文阅读得能力;
2、体味余光中先生在本文中流露得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1、品读课文,体味散文得语言美、音节美;
2、阅读课文,揣摩作者得思想情感;
3、课堂活动,讨论交流对文章得分析,情感得理解。
所需设备:
多媒体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布置朗读《听听那冷雨》
联系初中课文
展示《乡愁四韵》
简介余光中先生
1. 你认为本文中,那些语段写得精彩?试作简单分析。
2. 联系文章,分析本文题目“听听那冷雨”得涵义。
3. “听听那冷雨”中“雨”得涵义。
4. “听听那冷雨”中“冷”得涵义。
5. “听听那冷雨”中“那”得涵义。
5.“听听那冷雨”中“那”得涵义。
6.“听听那冷雨”中“听听”得涵义,为什么不单用一个“听”?
7.学习本文后,你对散文阅读有何建议?
教学构想及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散文有关知识;
2、了解余光中先生得生平学养。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散文阅读得能力;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特级教学设计人教必修二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特级教学设计人教必修二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特级教学设计人教必修二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特级教学设计人教必修二高军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年10期字数:4360 字体:【大中小】文本定位策略:《听听那冷雨》所在单元为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的第一板块“一花一世界〞。

本课时的重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初步学会鉴赏写景状物类散文意境美的方法,学会利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涵咏品读,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概括提炼鉴赏方法,进行个性化解读、多元化解读,开拓创新阅读空间.目标及攻坚策略知识重点、难点:如何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化散文〞的情思、意境和语言。

〔5、10、12节为重点〕攻坚方法:①授之以渔。

让学生首先学会解题和寻找文脉关键句段,把握情思。

②实践出真知.让学生配乐,个人朗读与教师朗读,在比较中总结朗读的一些技巧,通过断句和意象分析来品味意境.让学生在美的情景创设中,运用美读的技巧,在实践中把握情感。

③纸上得来终觉浅,可设计一个仿写,观察学生对于文本语言或其他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师生PK,激发学生斗志,在潜移默化中突破重点。

通过读、赏、写多角度品味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曾经爱过,就永远不能忘怀。

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

那么在这种思念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寻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展示第一教学板块标题:总体把握,有的放矢。

1、作者写了哪些地方和哪些时候的雨,又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感受雨的?〔利用这两个问题带领学生探索文章的脉络和基本技巧〕参考:台北的街巷、美国落基山、大陆的江南;从太初有字到南宋再到公寓时代。

因为无论他写到美国、还是台湾,最后他的落脚点总是回到中国,回到大陆的,这就很好的表现了他的那种深深的家国之思。

《听听那冷雨》学案

《听听那冷雨》学案

《听听那冷雨》学案姓名一、读课文,掌握本文的生字解词惊蛰()料峭()裾边()滂沱()霏霏()霹雹()氤氲()偁()椽()羯鼓()蓊郁()寒濑()冥想()舐()二、本文的题目是《听听那冷雨》,其实文中并非仅仅从听觉一个角度去写雨,作者还从哪些角度去写?他借雨声雨景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三、在《听听那冷雨中》,作者巧妙地化用了许多写“雨”的诗句,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请从文中再找一些类似的语句,写出原诗句或整首诗,并与同学交流。

四、从文中摘抄出富有诗意的文段,读一读,品一品。

【相关链接】【余光中简介】:祖籍福建, 1928年出生于南京。

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

抗战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

后入金陵大学、厦门大学。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1950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数度赴美,1974年,赴港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十年留港。

30岁,母亡;36岁,夭一子。

【余光中散文作品选读】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

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

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从母亲到外遇》(节选)“少年听雨巴山上。

桐油灯支撑黑穹穹的荒凉。

中年听雨,听鬼雨如号,淋在孩子的新坟上,淋在母亲的古塔上,淋在苍茫的回忆之上 ......今夜的雨里充满了鬼魂。

湿漓漓,阴沉沉,黑森森,冷冷清清,惨惨凄凄切切。

”----------《鬼雨》(节选)课堂卡片。

高一语文必修二《听听那冷雨》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节选)余光中一、析题1、题目的核心词是什么?听雨2、速读全文,找出听雨的段落。

5-11过渡段: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金门街回家(1)——说“雨”(2)——嗅雨(3)——观雨(4)——听雨(5-11)——走进厦门公寓(12)二、“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结合听雨的语段,说说这种美感表现在哪里?1.音乐美。

①词语美(叠词)②句式美:整散结合、长句或断句运用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作者祖籍福建永巷,1928年出生江苏南京,(生活九年之后,四川呆八年,又返回南京。

)1949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港,1949赴台,读台湾大学外语系。

③节奏美2.古典美①诗化:意象、意境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美玉脆竹楼,纤手弄琴键,寒雨打芭蕉,春雨湿啼声……②历史3.情感美:悲剧美大路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凄凉、凄清、凄楚、凄楚“下雨了。

”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抚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和满天烟雨有关.灰蒙蒙的,让人想到西方童话中的灰姑娘。

加上了一个定语“温柔的”,是在形容美人.但更和绵绵细雨相沟通;美人的纤手为何是冰冷的?—一听雨的冰冻感。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

一时无两。

”——梁实秋三、既然听雨如此美好,作者为什么用了“冷”这个如此倍感凄苦的字眼?请结合全文内容试做分析。

1、故土之感。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听听那冷雨》学案

《听听那冷雨》学案

《听听那冷雨》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作家及其主要作品;积累“劲”“粘”“想入非非”“皇天后土”等重要词语。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思维;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3、情感目标体味祖国文化和作者浓浓的乡愁。

二、题目解说《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感性十足”而又充盈着灵性与智性的散文精品。

作者从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后又去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造访。

余光中写作此文时,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25年来,他对故乡魂牵梦绕,这种浓浓的乡愁和对故乡的怀念,通过对雨的描写和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三、背景资料余光中写这篇散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25年来他对故乡魂牵梦绕,所以,余光中写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而写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一切都是回忆之中;而余光中此时嫁接古诗栽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其中的江南清明雨、剑门细雨,无不融入了作者在大陆的经历,而渭城朝雨又与“雨”有关,所有这一些古为今用的古诗,铺展了多义多味的一片土地。

在这片土地上,旺盛地生长着累累乡愁,生长着对大陆、大陆上的家乡的深深怀念!因了这湿漉漉的雨,这乡愁、这怀念也是湿漉漉的了,难怪乎作者感叹: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四、积累基础知识1、正字音料峭()裙裾()滂沱()沁()人心脾琐屑()羯()鼓忐忑()霏霏()细雨孺()慕蜗牛()滂沛()苔藓()黔()首仓颉()氤氲()2、释词义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

比喻想法脱离实际或指胡思乱想。

非非,原为佛教用语,指虚幻境界。

皇天后土:指天和地。

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料料峭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黔首:古代称老百姓。

黎民:百姓。

孺慕:发自内心的向往。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

滂滂沱沱:雨下得很大的样子,也可以用来形容泪流很多的样子。

仓颉: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人。

商略:准备,酝酿。

青霭:青白色的雾。

云气氤氲:形容云气、烟雾很盛的样子。

听听那冷雨学案(第三课时)

听听那冷雨学案(第三课时)

第十六课、《听听那冷雨》学案(第三课时)姓名:班级:日期:编辑:高亚飞学习目标1.品位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2.赏析文本精彩的语段。

3.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描述“我心中的冷雨”。

学习过程1.在充分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品位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①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②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③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④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⑤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和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尝凉凉甜甜的雨水。

不过那要非常年轻且激情,同时,也只能发生在法国的新潮片里吧。

⑥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自选语句:2.选择文本中你所认为精彩语段加以赏析。

①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赏析:②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咱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

赏析:③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听听那冷雨学案(第二课时)

听听那冷雨学案(第二课时)

第十六课、《听听那冷雨》学案(第二课时)姓名:班级:日期:编辑:高亚飞一、学习目标1.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2.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二、文本研习作者对雨的独特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1.作者是如何由春雨勾起思念之情。

朗读第一节,充分展开想象。

然后找出具体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2.课文第二段作者由雨联想到关于雨的汉字,流露作者怎样的感情?还有什么作用吗?3.本文题目为“听听那冷雨”,雨只能听吗?不,还可观、可嗅、可尝。

雨的味道是怎样的呢?一位古稀老人品出怎样的味道呢?①雨的气味是怎样的?②这段文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4.课文第4节主要用美国的落基山和中国的山进行对比,写山中的雨,请找出其中的语句,并思考这种不同究竟是什么造成的?三、重点探讨1.我们走进雨季,嗅了雨带有土腥气的味道,观赏了山水中雨的独特风景,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雨落的声音,自由朗读课文5——8节,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雨的意境。

2.这段文字的语言尤其美丽,修辞手法也多种多样,请同学结合具体语句来谈一谈。

3.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讨论。

四、热身演练: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聆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冷雨,然后做一下口头交流。

[可拓展思路:乡土情、爱国情亲情、爱情、友情学习、工作、人际交往个人情绪(自卑等)外在感受(文章、音乐、社会风气、道德水平等)]。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存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尝祖国的山水之美。

3、依据自己的经受,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展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家乡,家乡之于我们,就犹如母亲一样。

曾经爱过,就永久爱过,永久不能忘记。

尽管可能会由于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久不会转变,由于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现来,暖和我们一生的梦。

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查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始终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出色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最终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生疏,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投放课件)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方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

这是他的诗歌,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三)夯实根底,检查字词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揪(揪住) 锹(铁锹) 啾(啁啾) 愀(愀然)(四)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由于,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由于我们的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很多的传统文化。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教案第一课时1.知识链接(见学案)2.导入: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

曾经爱过,就永远爱过,永远不能忘怀。

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

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寻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3.解题: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而这种情感又是透过通篇的雨表现出来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它表达情感的依托?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回答。

明确:选择“雨”作意象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冷”有两层含义:(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

4.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

5.整体把握,理清思路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明确:(1)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

(2-4)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

(5-10)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

(11-12)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

6.文章题目是“听听那冷雨”,听雨的段落主要是哪些?明确:5-10节。

以第五小节为例重点分析文章的意境。

A、阅读第五段,回答问题:(1)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明确: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

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2)这两种感觉是否相同呢?明确:不同。

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3)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 听听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 听听

高一语文必修二学案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听听那冷雨》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余光中的相关材料,了解他的创作风格。

2、运用评点法鉴赏文本语言之美,在反复诵读中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意境美。

3、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愫,良好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自测】1.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作者名片”“背景资料”,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全文。

要求:(1)初读文本,扫除文字障碍。

(2)再读文本,圈画重点语句,揣摩语气,读出感受。

3.课前自测:完成《非常学案》基础梳理部分。

4整体感知:用简明的语言写下“在冷雨中,你听到了什么”5.我的疑问:【自研自悟】活动一:自主学习成果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班内展示【自学自测】的5个问题活动二:1、文章以“听听那冷雨”为题有何寓意?2、赏析文中自己喜欢的语段(a句式特点 b 修辞手法c关键词句 D叠词运用等角度)【自练自提】默写下文章中写雨时引用、化用、暗用的诗句。

编制:张华君审核:张华君审批: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使用时间:2015-12-8第二课时【自学自测】品读文本,列出本文的线索(空间、时间、情感)【自研自悟】活动一:交流自学自测成果活动二:1、作者写到少年、中年、白头听雨,三次听雨的实质是什么?感受有何不同?2、作者在文末为什么发出“古屋不再”的感慨?【自练自提】1、完成《非常学案》课时作业2、阅读《听雨的奢侈》3.随笔: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新人教版《读本》设计人:马熙玲、汤雅琴授课教师马熙玲、汤雅琴教龄所选教材新人教版读本2学科语文授课年级高二课题《听听那冷雨》教材与学情分析《听听那冷雨》是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一篇散文。

文章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意趣、永恒理想的追求。

文章写的典雅、细腻,极富诗情画意。

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把景物写的很有层次性和美感,通过栩栩如生的描摹,把听觉、视觉、味觉等感官的感受写的生动可感,读着文章就像和作者一起体验生活,有着身临其境之感。

但学习此文对高二的学生是颇有难度的,且不论学生并没有远离家乡的切身感受,单就文字来讲,虽字字不难懂,但组合而成的意境确实含蓄迷蒙,若不细细品味实难把握,更何况要在一节课内让学生对文章主旨有所体悟,必然不可对文章面面俱到。

“梦——冷雨——故乡”是全文的一条主线,那冷雨从杏花春雨写到了秋雨,最后变成了冬天的白雪,而作者也从武陵少年变成了一个客居他乡的老人。

通读全文不易,但让学生比较三个画面还是可以的。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借由分析典型的雨境来体悟文章的主旨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1、缘景探情,学习本文截取生活画面表达深沉情感的方法。

2、理解冷雨的深刻含义,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通过对三幅描写雨的画面的体悟,学生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画面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的主旨。

2、如何选取生活画面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教学方法诵读式讨论探究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大家来听一段雨声,说说你听完的感受。

学生的答案一定五花八门。

为什么本文的作者听雨的感受是“冷”呢?明确:表面含义:此时春寒料峭,这是季节给人的外在真实感受。

所谓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哪些语言能表达作者凄冷的心境?二、设计支架。

在我们十六岁的生命历程中有没有一些至今难忘的时代记忆,能否用几个画面来表达呢?一首歌、一种食物、一株植物,看似不起眼之物都能定格为永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1.体会在雨中寄寓的思乡之情。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品味文中精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使用说明:
1.早自习朗读课文,标好段落,划出重点字词,借助工具书掌握,完成学案基础部分。

2.研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主旨,用10分钟时间完成“文本理解”部分。

3.精读课文重点段落,划出比喻句、通感句、拟人句、叠词句,用15分钟时间完成“课内探究”部分。

4.积累“相关链接”部分的诗句。

【课前预习】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见《非常学案》P42)
2、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籁.()舔舐.()寒濑.()氤氲
..()滂沱
..()
鞭挞.()岑.寂()沁.鼻()咬啮.()铿锵
..()
啁啾
..()揪.住()铁锹.()愀.然()如椽.大笔()
二、文本理解
(一)解题:“冷”的含义是什么?(从自然和情感角度思考)“那”指代的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1段)
第二部分:(2—4段)
第三部分:(5—11段)
第四部分:(12段)
【课内探究】
(一)找出文中关于体现作者深沉浓郁的思乡之情的句子,并简要分析这一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至少找两句)
例:第一段中的“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解析:身在异地他乡,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派遣心境,但是那份游子思乡的牵挂却是无处不在的。

(1)
(2)
(二)细细品读——鉴赏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下面两段文字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1、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
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2、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

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

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

(三)第五段中作者借用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听雨,实际上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联系作者经历思考)
(四)读余光中的散文,对于爱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则常有会心,时而颔首;对于发蒙于新文学的青年来说,则知、美兼得,受益匪浅。

快从文中找出你喜爱的文段,背一背,写一写吧。

【迁移训练】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以“我心中的冷雨”为话题写一段短文。

要求:(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

(2)描写要生动、细腻,能够体现出情感与冷雨的共通之处。

(3)字数:300字以上。

【当堂检测】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薄.荷(bó)耀.目(yào)万籁.(lài)雷电霹雹.(báo)
B.滂沱.(tuó)青霭.(ǎi)夜宿(xiǔ)淅淅沥沥
..(lì)
C.氤氲.(yūn)羯.鼓(jié)潺潺
..(chán)如椽.大笔(yuán)
D.仓颉.(jié)岑.寂(cén)惊蛰.(zhé)鸟声啾啾
..(jiū)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淋淋离离和蔼皑皑空濛
B.秋雨萧萧潺潺蓊郁绿树成阴
C.霏霏细雨淅沥磅礴擎天
D.闲情逸志灰蒙蒙料峭晌午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

B.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的境界,仍许回来中国。

C.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D.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

【相关链接】
(一)《听听那冷雨》中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 《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听雨》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二)余光中诗文选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得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得啊腊梅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