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泥石流精讲
泥石流科普教育PPT课件
自我安全保护措施
Self-security measures
它的运动过程介于山崩、滑坡和洪水之间,是各种自然因素(地质、地貌、 水文、气象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泥石流灾害的特点是规模大、危 害严重;活动频繁、危及面广;
且重复成灾。
自救互救 要领
1.检查房屋地下室的墙上是否存有裂缝、裂纹。 2.观察房屋周围的电线杆是否有朝向一方倾斜的现 象。 3.房屋附近的柏油马路是否已发生变形。 一定不要: 1.住进房屋前不做任何检查。 2.错把人为原因造成的门、墙裂缝以及电线杆倾斜 当做滑坡前兆。
Mu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slide Science Education
容量、流速、流量
响泥石流强度的因素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
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峡谷地区和地震火山多发区,在暴雨期 具有群发性。它是一股泥石洪流,瞬间爆发,是山区最严 重的自然灾害。
泥石流的分布
我国有泥石流沟1万多条,其中的大多数分布 在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多是雨水泥石流, 青藏高原则多是冰雪泥石流。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 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 积和流量都较大。
泥石流成因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 山坡或沟 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 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
泥石流。
泥石流成因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 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
只有几分钟
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 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 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
害
这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 面上,由暴雨、冰雪融
化等水源激发的
这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 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 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 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泥石流PPT课件
§4泥石流 §4.1概述
二、泥石流的特性
泥石流具有以下三个基本性质,并以此与挟沙水 流和滑坡相区分: 其中土体的结构性,即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而挟 沙水流的抗剪强度等于零或者接近于零。 其中水体的流动性,即泥石流与沟床面之间没有截 然的破裂面,只有泥浆润滑面,从润滑面向上有一 层流速逐渐增加的梯度层;而滑坡体与滑床之间有 一破裂面,流速梯度等于零或者趋近于零。 发生在山地沟谷区,具有较大的流动坡降。
地下水泥石流
冰(川)雪泥石流
崩(塌)滑(坡)泥石流
火山泥石流
地震泥石流
人为泥石流
18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境内的104国道分水关路段发生泥石流灾害
19
冰川泥石流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 哥华北部滑坡型泥石流 20
2007年3月10日,在印尼东爪 哇诗都阿佐地区的泥火山喷出 的泥浆覆盖了大片土地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突发性的地质灾害 现象;
它常发生于山区小流域,是一种饱含大量泥 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呈粘性层流 或者稀性紊流等运动状态;
是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植被等自然因 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 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4
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分布
第四章
泥石流
1
§4泥石流
§4.1 概述 §4.2 泥石流的类型 §4.3 泥石流的成因 §4.4 泥石流的危害 §4.5 泥石流的防治
2
§4泥石流
§4.1 概述
一、泥石流的定义 二、泥石流的特性 三、泥石流的分区构成 四、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五、泥石流的典型案例
3
§4泥石流 §4.1概述
一、泥石流的定义
第四章泥石流精讲
三、泥石流的流态
泥石流流态除受沟床条件控制外,主要受水体与固体物质量的 比值以及固体物质的粒径级配所制约。
粘附在上板底面的一 薄层液体也以速度u随上 板运动,其下各层液体 的速度依次降低,粘附 在下板表面的液层速度 为零。
流体在运动状态下,有一种抗拒内在向前运动的特性,称为粘性。 粘性是流动性的反面。运动着的流体内部相邻两层间的相互作用力,称 为流体的内摩擦力。它是流体粘性的表现,又称为粘滞力或粘性摩擦力。
中国 泥石 流易 发分 区
在第二阶梯内山区, 主要受纬向因素决定,大体可分为三区 秦岭以南广大山地,属湿润高中山区,地形差异大,雨量丰沛、物源丰富, 故为暴雨泥石流极易发区。
秦岭以北、阴山以南的第二阶梯中部地区,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有大片 黄土和部分沙漠覆盖,物源丰富,暴雨强度大而总量不足,是暴雨泥石流的 极易发区和中等易发区相间的过度区。
多见于火成岩及碳酸盐岩 地区。
泥流型
泥石流型
水石流型
三、按泥石流的流体性质分类
➢ 粘性泥石流
含有大量的细粒粘土物质,固体物质含量占40-60%, 粘性很大。它的密度大( >1.6t/m 3 ),浮托力强。有明 显的爬高和截弯取直作用,堆积区不发生散流,堆积物无 分选性,较密实。
稀性泥石流
水是主要成分,固体物质占10-40%,且细粒物质少, 不能形成粘稠的整体,水泥浆速度远远大于石块的运动速 度,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下泄。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将 原来的堆积扇切割成条条深沟。堆积物地面较平坦,结构 较松散,层次不明显,沿流途的停积物有一定的分选性。
d
l
2
dVd dy
2
式中:
dVdV
d
d
为切应力;
《泥石流》PPT教学课件
活动
1. 在土质山谷模型(如图3-47)的B 处堆入一些沙 子,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观察在A 处沉积的泥 沙和前面的活动相比有什么变化。 2. 有哪些人类活动可以起到类似“堆沙子”的效果? 3. 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覆盖植物(草皮或苔 藓),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观察在A 处沉积的 泥沙和没有植被覆盖相比有什么变化。
一、泥石流的形成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 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在我国是一种多发的自然灾害,分布区域比较广, 形成机理也比较复杂。
讨论
活动
1. 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 2. 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洒水,观 察在图3-47A 处发生的现象。
在A处发生类似泥石流的现象。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 速较大,冲刷力强; 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 等),容易被水流冲刷; 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自然条件是形成泥石流的一个方面。随着人类 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强,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 分布范围都在不断增大。
3.5 泥石流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泥石流的基本特点,知道泥石流的形成 原因。
2.知道泥石流的危害,了解减少泥石流危害及逃生的方法。 3.通过对地质灾害(前面已学过火山、地震)资料的进一步收 集、整理与学习,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4.通过分析模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动手能力。
3.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①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系;
②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
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 ③植树造林; ④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
七年级上科学《泥石流》上课课件PPT浙教版
13日傍晚到14日凌晨,汶川遭受强 降雨,全县发生16处泥石流。
2011年7月3日凌晨汶川突降暴雨, 多个乡镇多处发生泥石流。
2018年7月12日凌晨两点左右, 受持续降雨影响,四川汶川辖区国 道317线再次发生泥石流。
01
危害
泥石流在我国是一种多发的地质灾害,分布区域比较
3、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
大量的流水
泥石流形成有人类活动的影响
植树造林
乐清龙西乡上山村泥石流防治工程
人类的下列活动,有助于削弱泥石流活动强度的是(
)
出现上述现象,河谷上流一般已经形成泥石流!
概念: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它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3、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
失踪331人。
2011年7月3日凌晨汶川突降暴雨,多个乡镇多处发生泥石流。
人类的下列活动,有助于削弱泥石流活动强度的是(
)
思考:泥石流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二、对泥石流发生的“先兆”的认识。
概念: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它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汇B 、集上,海水流1的流、速较大A,、冲刷力B强 植被条件相同,哪个地区更容易
广。
危害: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 山、掩埋良田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它原因引发的携 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03
形成原因
思考:泥石流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地形坡度、降水强度、地面 物质松散程度、地面植被、 地面堆积物……
地形坡度 陡峭 2011年7月3日凌晨汶川突降暴雨,多个乡镇多处发生泥石流。
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等。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泥石流》教学说课课件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泥石流》教学说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泥石流》。
主要内容包括:泥石流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泥石流的概念、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掌握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2. 教学重点:泥石流的概念;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泥石流发生过程的动画视频、泥石流防治措施的图片、教学PPT。
2. 学具:笔记本、笔、尺子、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泥石流发生过程的动画视频,引发学生对泥石流现象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泥石流?它有哪些危害?”2. 新课内容:讲解泥石流的概念、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引导学生了解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具体的泥石流案例,让学生了解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另一个泥石流案例,并提出防治措施。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分享各自的想法。
7. 课后实践:布置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地质环境,了解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地方,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板书设计1. 《泥石流》2. 内容:(1)泥石流的概念(2)泥石流的成因(3)泥石流的危害(4)泥石流的防治措施(5)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泥石流的概念及成因。
(2)列举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3)如果你身边有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地方,请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泥石流的概念、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在自我保护方法的掌握上还有待提高。
泥石流PPT课件
由人为弃碴形成
4
集中暴雨 2. 有充沛的水动力来源:冰雪融化
湖库溃决
3. 有陡峻的地形:流 形通 成区 区松 汇散 水物 区质供给区 沉积区
5
6
三. 泥石流分类:
按泥石流流域形态分类
标准型泥石流 沟谷型(河谷型)泥石流 山坡型泥石流
按流体特征分类:稀 粘性 性泥 泥石 石流 流: :固 固体 体< >4400% %, ,< >11..88
地面断裂:地面开裂、 错动。 斜坡破坏:斜坡产生崩 塌、滑坡。 地基效应:地面下沉、 砂土液化、塑流。
2. 地震力对建筑物的破坏: 地震力:地震波对建筑物产生的惯性力:
竖直力:建筑物竖直振动。
水平力:建筑物水平振动:P=
am a x g
Q
KcLeabharlann Q2021
§ 6.4 岩溶与土洞
一. 岩溶: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长期地质作用 下形成的各种溶蚀现象。又叫喀斯特地貌。
泥流
按组成物质分类:水石流
泥石流
7
8
稀性流
9
泥石流 水石流
10
四. 泥石流沟的防治措施
排洪:环山渠
形成区:水土保持护坡:沟岸衬砌、锚固、灌浆、天沟排水
植被
流通区:拦碴:拦碴坝重格力栏坝坝
沉积区:排导:导排流导堤槽
明洞渡槽
山内隧道方案
绕避 架桥过河走对岸方案
11
流通区
12
流通区
成昆铁路上的泥石流导槽
如特大桥、长隧、大坝提高一度。
18
3. 地震成因分类:
构造地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占90%。 火山地震: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占7%。 陷落地震:山崩、巨型滑坡、地面塌陷引起的地震,占3%。 人工地震: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震。 如大水库、核试验、爆破等。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泥石流》教学说课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泥石流》教学说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三节《泥石流》。
详细内容包括:泥石流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分析泥石流发生的相关因素,了解我国泥石流的分布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难点:分析泥石流发生的相关因素,理解泥石流的防治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泥石流视频、泥石流模型。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泥石流视频,让学生感受泥石流的威力,激发学生对泥石流现象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泥石流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防治泥石流的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反馈: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巩固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泥石流2. 内容:定义:泥石流的定义成因:泥石流发生的原因危害:泥石流的危害防治措施:泥石流的防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泥石流的定义和成因。
请列举三种泥石流的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2. 答案:泥石流是由大量泥沙、石块和水分混合而成的流体,主要成因是地形陡峭、降水集中、土质疏松等。
危害:破坏房屋、损害农作物、堵塞交通等。
防治措施:植树造林、修建拦砂坝、加强监测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泥石流的概念、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有了基本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还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复习。
《安全教育泥石流》PPT课件
失误案例三
某旅游景区未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导致在泥石流发生时未能及时疏散游客,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防范失误的案例
救援案例二
某次泥石流灾害中,当地民众自发组织救援行动,积极参与搜救工作,为被困人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救援案例三
加强泥石流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
加强监测与预警
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提高应对泥石流灾害的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建立应急预案
修建挡土墙、护岸、排水沟等工程设施,以阻挡、引导泥石流的流动,减少灾害损失。
采取工程措施
通过植树造林增加地表植被覆盖,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从而降低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搜救失踪和被困人员
迅速将伤员送往医院进行救治,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救治伤员
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住所、食品、饮水等基本生活保障,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安置受灾群众
尽快抢修被泥石流破坏的道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抢修基础设施
泥石流救援的具体措施
04
安全教育在泥石流防范中的作用
预防为主
分级防范
综合治理
应急响应
泥石流防范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04
预防是泥石流防范的最基本原则,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针对不同等级的泥石流灾害,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以提高防范效果。
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从源头上治理泥石流灾害。
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应对泥石流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泥石流灾害及防治ppt课件
按流域形态分类
• 1、标准型泥石流
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 2、河谷型泥石流
流域呈有狭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沟谷中有时 常年有水,故水源较丰富,流通区与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分出。
• 3、山坡型泥石流
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于1000㎡,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
• (4)排导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 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泄。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
• (5)拦挡工程。用以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暴雨、洪水径流,削弱泥石流 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建筑工程的冲刷、撞击和淤埋 等危害的工程措施。拦挡措施有:栏渣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
.
泥石流的诱发因素
• 自然因素:岩石的风化是自然状态下既有的,在这个风化过程中,既有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对岩 石的分解,也有因为降水中吸收了空气中的酸性物质而产生的对岩石的分解,也有地表植被分泌的 物质对土壤下的岩石层的分解,还有就是霜冻对土壤形成的冻结和溶解造成的土壤的松动。这些原 因都能造土壤层的增厚和土壤层的松动
.
形成条 件
地形地貌 条件
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 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 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 分
松散物质 来源条件
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发育,为泥 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人类 活动如开山采矿等
水源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 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 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
《泥石流》课件完美版
《泥石流》课件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理》教材第四章“自然灾害”中的第三节“泥石流”。
具体内容包括泥石流的定义、成因、特点、危害及防治措施。
重点分析泥石流在我国的部分地区的具体实例,了解其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特点及危害。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泥石流灾害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泥石流的成因、特点和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危害及实例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泥石流灾害视频。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泥石流灾害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泥石流的危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泥石流的定义:指在陡峭的山坡或沟谷中,由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和水分混合形成的一种流体,具有一定的流速和破坏力。
(2)泥石流的成因:地形、气候、植被、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3)泥石流的特点:突发性、高速性、破坏力强、携带大量物质等。
(4)泥石流的危害:破坏基础设施、农田、房屋,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 实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的泥石流灾害为例,分析其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其他地区的泥石流灾害实例。
六、板书设计1. 泥石流的定义2. 泥石流的成因3. 泥石流的特点4. 泥石流的危害5.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泥石流灾害实例,并提出防治措施。
2. 答案:根据实例分析,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特点、危害及防治措施,但部分学生对实例分析部分较为吃力,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泥石流灾害动态,了解其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泥石流ppt课件
145-12
流通区
该区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 壁陡峻而纵坡降较大,常出现陡坎和跌水, 泥石流进入本区后极具冲刷能力。流通区形 似颈状或喇叭状。非典型的泥石流沟,可能 没有明显的流通区。---像一个人的半身像, 有的人太胖,没脖子。
*
145-13
沉积区 一般位于山口外或山间盆地的边缘,
地形较平缓。泥石流至此速度急剧变小, 最终堆积下来,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 有的堆积区还直接为河漫滩或阶地。
坡面型泥石流示意图
坡面型泥石流
沟谷型泥石流示意图
沟谷型泥石流
2.泥石流按其物质状态可分为两类:
①粘性泥石流 含大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粘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其中的 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亦短,破坏力大 。 ②稀性泥石流: 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 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似“石海”。
专题五
-----泥石流
斜坡地质灾害的最后一讲---泥石流
1. 洪流滚滚,势不可挡 2. 携沙带石的泥石流,类似于混凝土搅拌机,所到之处,几乎没有生物能躲过这种浩劫
(细菌等除外) 3. 更可怕的是------4. 现在,让人感觉难受的有寒流 5. 就没有好点的“流”?--大气中的暖流寒流,海洋中的暖流和寒流。----乞拉朋齐,主
泥石流携带的固体物质,过滤大颗粒物质,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防护工程的撞击、磨蚀 ,增加下游工程的安全度。
(一)工程
主要用于上游形成区的后缘,主要建筑物是各种形式的坝。它的作用主要是拦泥 滞流和护床固坡。
第4-3章-泥石流
4、稀性连续流
稀性连续流的泥浆体的粘滞作用很小 接近水流特征,流态紊乱,石块翻滚并
相互撞击
五、泥石流的分类
(一)按基本成因类型及地区性差异划分
1、暴雨型泥石流 指以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为主要水源 的泥石流。其疏松物质来源通常为坡 残积、崩塌滑坡堆积及黄土等第四纪 堆积物,也有人为排放的各类废碴。
七、泥石流的防治
1、防治原则
① 以防为主,以避为宜,以治为辅,防、 避、治相结合 ② 上游保、中游挡、下游导
③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④ 分清类别,因害设防
⑤ 因地制宜,就地论治,合理设计
2、防治措施
(1)形成区以生物措施为主,搞好水土保 持 ① 生物措施
植被和林业措施
农业措施
牧业措施
② 治理地表水
修筑排水沟系,疏干土壤或不使土壤 受浸湿,修建水库、水塘等 ③ 修筑防护工程
在易产生倒塌、滑坡的地段做一些支 挡工程,加固土层,稳定边坡
(2)流通区以拦挡工程为主,进行拦截、 滞流 ① 拦渣坝
② 格栅坝
③ 谷坊坝
(3)堆积区以排导为主,做好防御工作
① 泄洪道
② 导流堤
③ 其他专门防治措施
在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由于开矿弃碴、 破坏植被、切坡不当、废矿井陷落引起的 地面崩塌等原因,可使沟谷内松散土层剧 增,雨季在地表山洪的冲刷下极易发生泥 石流。
2008年9月,山西襄汾县 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尾矿 库 “9·8”特大尾矿库 溃坝事故
4、泥石流对农田的危害
绝大多数泥石流对农田均有不同程度危害。 泥石流对农田的危害方式有冲刷(冲毁)和 淤埋两种方式。泥石流的冲刷危害集中于 流域的上、中游地区,淤埋主要发生在下 游地区。
泥石流知识介绍PPT课件
03 泥石流的勘察
03 泥石流的勘察
任务:
查明泥石流的地质北京和形成条件,查明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的分布和特征并绘制专 门工程地质图,预测泥石流的类型、规模、发育阶段和活动规律,做出确切的评价,正确 判定作为工程场地的适宜性和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监测的建议。
化、沉陷和溃决而形成泥石流。
02 泥石流的成因
5.尾矿坝溃决型
尾矿坝溃决型泥石流是由于尾矿、矿渣和水体的混合物逐渐使尾矿拦挡坝渗透 变形、溃决冲出形成的。尾矿坝溃决一般起因于后期堆积坝体工程存在质量隐患、 运营维护不到位、监测预警缺乏和防灾意识不足等原因。因为尾矿坝内地下水浸润 线升高会导致渗流梯度增大,向外的地下水压力导致坝外坡管涌、流土、塌滑等渗 透变形加剧而发展为溃坝。尾矿坝拦截形成的尾矿库是一个具有高势能的人造泥石 流物源区,一旦尾矿坝溃决就容易造成重特大事故。尾矿库不但可能孕育泥石流灾 害,也会污染土地和水资源,特别是居民点和重要设施附近的“头顶库”灾害风险更 大。
目的:
➢ 查明泥石流物源分布范围、类型、物源量和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方式与条件; ➢ 查明泥石流沟道条件和特征,获取泥石流特征值参数; ➢ 查明泥石流拟布设治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
勘察技术:
通过沟域地质调查测绘手段,辅以大量地质剖面测量和坑槽探工程来查明泥石流物源条件; 主要采用沟道典型断面测绘,查明泥石流沟道条件和特征,获取泥石流特征参数; 为查明拟布治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则需布置一定的勘查工程,
根据沟口地形地质测绘和泥石流特征参数的分析和计算,对泥石流对巴郎河行洪的影响和堵 溃巴郎河发生二次灾害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论证,为泥石流防治工程方案的确定提供技术依据。
浙教版泥石流优秀精选课件
浙教版泥石流优秀精选课件教案:《泥石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自然与环境》教材第四章“自然灾害”第三节“地质灾害”,主要详细内容包括泥石流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泥石流的概念,掌握泥石流的成因和危害。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灾害。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泥石流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泥石流的概念、危害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泥石流视频资料、地理图表、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泥石流灾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泥石流的危害,激发学习兴趣。
过程细节: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泥石流频发的地区,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地区会发生泥石流?”2. 知识讲解:a. 泥石流的定义及成因b. 泥石流的危害及影响c.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过程细节: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地理图表,详细讲解泥石流相关知识,让学生做好笔记。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四川汶川地震为例,分析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原因。
过程细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增强对泥石流成因的理解。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泥石流成因的例题。
过程细节: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针对泥石流知识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过程细节:及时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学生掌握泥石流相关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泥石流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实践情景引入:汶川地震与泥石流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泥石流的成因。
b. 分析我国哪些地区容易发生泥石流?c. 请列举三种泥石流防治措施。
2. 答案:a. 泥石流成因:暴雨、地震等引发山体松散物质流动。
b. 我国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c. 泥石流防治措施:植树造林、修建拦砂坝、加强监测等。
[精选]浙教版泥石流优秀课件
[精选]浙教版泥石流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自然与环境》教材第四章“自然灾害”第三节“泥石流”,详细内容围绕泥石流的成因、危害、预防和应对措施展开。
具体包括:泥石流的定义、形成条件、发生过程、危害性、预防方法以及应急措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发生过程及危害,掌握预防泥石流的方法和应急措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泥石流的成因、危害、预防及应对措施。
难点:泥石流形成机制的理解,预防与应对措施的实际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泥石流课件、视频、图片、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胶水、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泥石流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泥石流的危害,引发学生对泥石流防治的关注。
2. 知识讲解:a. 泥石流的定义及成因b. 泥石流的发生过程及危害c. 泥石流的预防方法与应急措施3.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泥石流发生的原因b. 学生动手制作泥石流模型,观察泥石流发生过程c.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预防泥石流和应对突发情况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泥石流防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泥石流成因及预防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泥石流的定义2. 泥石流的成因3. 泥石流的发生过程4. 泥石流的危害5. 泥石流的预防与应对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泥石流的认识,并提出防治泥石流的建议。
2. 答案: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结合实际情况,从泥石流的成因、危害、预防等方面进行论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泥石流防治的成功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流通区
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纵坡降大
• 堆积区
一般位于山口外或山间盆地边缘,地形较缓
泥石流形成条件:地质条件
• 地质条件决定了松散物质的来源 • 泥石流多发区都是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 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崩滑灾害多发地段 • 堆积物成因:重力堆积、风化残积、坡积、冰水 沉积、人工弃渣、冲洪积等 • 泥石流地常见基岩:片岩、千枚岩、板岩、泥页 岩和凝灰岩等
中国 泥石 主要受纬向因素决定,大体可分为三区 流易 秦岭以南广大山地,属湿润高中山区,地形差异大,雨量丰沛、物源丰富, 故为暴雨泥石流极易发区。 发分 区
秦岭以北、阴山以南的第二阶梯中部地区,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有大片 黄土和部分沙漠覆盖,物源丰富,暴雨强度大而总量不足,是暴雨泥石流的 极易发区和中等易发区相间的过度区。 广大的新疆,内蒙及甘、宁一部分等第二阶梯的北部,属半干旱和干旱的高 中山区,有大片沙漠、黄土、戈壁,植被稀少,物源丰富而水源不足,故为 泥石流轻度易发区。
•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一种含有大量泥砂、 石块的暂时性湍急水流。 • Debris flow;mudflow • 定义从地质过程;气象水文过程来研究。 • 1997年美国旧金山召开第一次国际泥石流 会议。
在第一阶梯内青藏高原山区,物源条件充足,但因水源条件不充分,暴雨强 度和总量均较低,故属于泥石流轻度易发区。 在第三阶梯内的山区,暴雨形成强度和总量均较大,但地表植被好,物源条 件不很稳定,故为暴雨泥石流中度易发区。
பைடு நூலகம்石流形成条件:气象水文条件
• 强烈的暂时性地表径流 • 暴雨、冰雪、水体溃决 • 通常认为泥石流的发生与前期降雨有关,但短时 间内的集中强降雨也可以引发
可能发生泥石流的H24(D)、H1(D)、H1/6(D)的界限值表
年均降雨
H24(D)
H1(D)
H1/6(D)
代表地区(以当地统计结果为准) 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 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及云 南西部、西藏东南部等省山区 四川、贵州、云南东部和中部、 陕西南部、山西东部、辽东、 黑龙江、吉林、辽西、冀北部、 西部等省山区 陕西北部、甘肃、内蒙古、京郊、 宁夏、山西、新疆部分、四川 西北部、西藏等省山区
分类指标 重 度 物质组成
泥流型 ≥1.60t/m3
泥石型 ≥1.30t/m3
水石(沙)型 ≥1.30t/m3
粉沙、粘粒为主, 粉沙、粘粒含量极少, 粒度均匀, 可含粘、粉、沙、砾、卵、 多为>2.0mm各级粒度, 98%<2.0mm 漂各级粒度,很不均 粒度很不均匀(水沙流较 匀 均匀) 多为非牛顿体, 有粘性, 粘度>0.3~ 0.15Pa∙s 有浓泥浆残留 较缓 多集中分布在黄 土及火山灰 地区。 多为非牛顿体,少部分也 为牛顿体,无粘性 可以是牛顿体。 有粘性的,也有无粘性的。 表面不干净,表面有泥浆 残留 较陡(>10%=5.71o) 广见于各类地质体及堆积 体中。 表面较干净,无泥浆残留 较陡(>10%) 多见于火成岩及碳酸盐岩 地区。
坡面型泥石流 其流域呈斗状,无明显流通区, 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
二、按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分类
水石流 一般含有非常不均匀的石块和砂砾,粘土质细粒物 质含量少,堆积物常常是很大的粗碎屑物质。 泥石流 既含有很不均一的粗碎屑成分,又含有相当多的粘 土质组粒物质,有一定的粘结性,堆积物常形成了粘 结较牢固的土石混合物。 泥流 基本上由细碎屑和粘土物质组成,粗碎屑物含量很 少,黄土高原地区分布有此类泥石流。
﹥1 200
100
40
12
1 200~800
60
20
10
800~500
30
15
6
﹤500
25
15
5
青海、新疆、西藏及甘肃、宁夏 两省区的黄河以西地区
泥石流形成条件:中国泥石流分布
• 地质:近期构造活动强烈、复杂,地震频繁强度 大,崩滑现象发育 • 地势:台阶式地形转折明显处,高差悬殊,起伏 较大 • 气候: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向北、西方向推进, 遇地形升高易形成灾害暴雨,历时短,强度大 • 特点:三个带、类型齐全、活动频繁、灾害严重
在第二阶梯内山区,
1985年,哥伦比亚的鲁伊斯火山泥石流,以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冲击 了近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包括城镇、农村、田地,哥伦比亚的 阿美罗城成为废墟,造成2.5万人死亡,15万家畜死亡,13万人无家可 归,经济损失高达50亿美元。
概述:泥石流的研究
• 我国自20世纪50年底开展了泥石流的研究 • 1970 Johnson提出了宾汉粘性流模型 • 1980 Takahashi提出了拜格诺膨胀模型 • 1986 Cheng提出了粘塑性流模型 • 1993 O’Brien提出了膨胀塑性流模型 • 1995年周必凡建立了粘性泥石流运动模型 • 1998 Huang提出Herschel-Bulkley-Model 以地学为基础,以数学为理论,力学机制研究为核 心,以现代高新技术为依托,集成研究;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是泥石流危害预测的重要内容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降雨 流域环境
地形
植被
松散堆积物 (人为的、自然的) 分散补给 集中补给
泥 石 流 形 成 过 程 框 图
洪水汇流(QB) 河沟或坡面 QB+QH=QC rc<1.3tf/m3 洪 水
泥沙汇流(QH)
rc≥1.3tf/m3 泥石流
泥石流形成条件:地形条件
• 形成区
三面环山,一面出口,周围山坡陡峻(30-60度)
泥石流工程地质研究
工程学院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系
泥石流工程地质研究
学习要求: 1 泥石流定义及形成条件 2 泥石流的基本特征 3 泥石流的分类 4 泥石流的地貌作用过程 5 泥石流危险度区划 6 泥石流的防治
重点:
1 2 3 4 泥石流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基本特征 泥石流的分类 泥石流的防治方法
概述:泥石流的定义
泥石流分类
• 流域形态化分
标准型、河谷型、山坡型
• 物质组成划分
水石流、泥石流、泥水流
• 流体性质划分
粘性、稀性
• 按照水源物源划分
暴雨、冰川、溃决 火山、破面侵蚀型、崩滑型、弃渣型
一、按照流域形态划分
标 准 型 泥石流 流域 呈扇形, 能明显划 分出形成 区、流通 区和堆积 区。
河谷型泥石流 流域呈狭长条形,固体物质来源于沟谷中 分散的坍滑体,对流通区和堆积区不能明显 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