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心智化
心智化_概念及其评估方法
心智化_概念及其评估方法心智化:概念及其评估方法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心智化的概念及其评估方法。
所谓心智化,指的是个体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提升过程,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心智化的概念源于心理学研究领域,对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学习能力提升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智化的概念入手,探讨其评估方法与应用价值,并结合实例进行解读。
一、心智化的概念心智化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其概念涉及到认知、思维、记忆、学习等方面。
心智化发展旨在通过个体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提高其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使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同情境和挑战。
心智化是一个渐进且终身的过程,人们在各个发展阶段都会不断地经历心智化的变化。
具体来说,心智化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心智化促使个体的认知水平提高,包括观察、思考、推理、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2)学习和记忆的提升:个体在心智化过程中会不断学习新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记忆力也会随着学习能力的提升而逐渐增强。
(3)思维方式的改变:心智化使得个体的思维方式由简单直觉的思维方式逐渐转变为理性、系统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二、心智化的评估方法针对心智化这一复杂的概念,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评估方法,以帮助了解个体的心智化发展情况。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评估方法:1. 心智发展阶段评估:通过观察个体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指标,来判断他们的心智发展阶段。
这种评估方法常用于儿童和青少年心智化发展的研究中,借助研究者的观察和测试结果,可以推测个体所处的心智发展阶段。
2. 智力测量评估:这是评估个体心智化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智力测试来测量个体的智商水平。
智力测量工具包括了各种智力测验,例如韦氏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内特智力量表等。
通过这些测验可以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并与同龄人进行比较。
3. 认知能力评估:认知能力是心智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评估个体的认知能力可以通过各种认知任务来进行。
简述心智模式的概念
简述心智模式的概念一、引言心智模式是指人们在处理信息时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策略,它包括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理解和解释。
心智模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它源于个体的基因、经验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
在认知心理学中,心智模式被视为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
二、心智模式的分类1. 高度抽象型和低度抽象型:高度抽象型指的是更注重概念、原则和规律等抽象概念的思维方式,低度抽象型则更注重具体事物或情境。
2. 系统性思维和局部性思维:系统性思维指能够将复杂信息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从整体出发进行分析与推理;局部性思维则更注重事物之间的局部联系与关系。
3. 基于规则与基于例外:基于规则指能够运用已有规则来解决问题;基于例外则更注重特殊情况下灵活运用经验。
三、心智模式对行为的影响1. 决策行为:不同类型的心智模式会影响个体在决策过程中的思考方式和策略,从而影响决策结果。
2. 学习行为:不同类型的心智模式会影响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理解和应用等方面,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3. 问题解决行为:不同类型的心智模式会影响个体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考方式和策略,从而影响解决问题的效果。
四、心智模式与创造力1. 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指能够产生多样化、独特化的想法;收敛性思维则更注重将这些想法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方案。
不同类型的心智模式会对这两种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 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创造力指个体在某一领域内能够产生新颖、有用和具有价值的想法或作品;创新能力则更注重个体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想法或作品并取得成功。
不同类型的心智模式会对这两种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五、心智模式与情境因素1. 文化因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所形成的心智模式会有所不同。
2. 社会经历: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不同事件和经验也会影响其心智模式的形成。
3. 任务要求:不同类型的任务对个体心智模式的要求也不同。
六、结论心智模式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它包括了人们在处理信息时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策略。
心智化与心理创伤小组
安全的依恋养育者对婴Fra bibliotek痛苦的心智化反应
婴儿产成对自我状态的二级表征
情感调节能力的提高促进人际互动
心智化发展水平提高有利于社会互动→ 韧性
“对他马上要死了这件事,我还是那种感 觉,让一个那么年轻,还有那么多可以 带给这个世界的人去死实在是太残酷, 太不公平了,……所以我不觉得我的感 受已经改变了,……但是现在,当我想 到这一点的时候,我意识到,事实上我 这些天几乎从来都没想到过他或是他的 死亡,事实上我,嗯,当别人总是在谈 他的时候,我或许还有那么点怨气。”
“我记得有一次他们晚上要出去,我和通常一样, 因为他们要离开我而感到很难过,我一直哭啊 哭。他们很快就回来了。就好像只过了20分钟, 我的母亲说车子在路上坏了,他们不得不把车 先抛锚在那儿;但是我觉得他们只是不希望离 开我,而且他们还得做把车修好那么一堆事 情。”访谈者:“是什么让你觉得是因为你, 而不是因为车子呢?”被试:“我就是知道。 我从来都知道他们能感受到我当时的感受是什 么”。
感受不同水平的心智化能力
心智化或反射功能的重要性
预测行为 促进和维系安全的依恋关系 增进对表征和现实的区分 反射功能可以增进沟通和交流 促进在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间建立联结
依恋视角 情绪调节
依恋关系 内部工作模型
Anxiety
anxious Style
Secure style
心智化能力是指理解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的能力, 通过对自我和他人的情绪、观念、意图、动机的心智 化反映,达到调节情绪和调控行为的目的。
心智化理论的提出(Fonagy & Higgitt, 1989) “Peter.Fonagy所创立的心智化理论促进了有效治疗 方法的发展,为开展精神病理学、心理治疗学、发展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整合研究铺设了桥梁。”
心智化概念及其评估方法
摘要:心智化,指能够从外部的角度看待自己和从内部的角度理解他人的能力。
自1989年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已经在该领域展开了数以千计的研究,但心智化概念及其评估方法仍是一个充满争议和挑战的主题。
本文回顾了心智化概念的发展历程,试图通过比较其与“反思功能”、“心理理论”、“元认知”和“共情能力”等几个重要相关概念的异同进一步明晰心智化概念的内涵,并介绍了心智化评估工具的发展现状。
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时,个体的心智化能力能够用以推断他人的想法和行为活动,心智化的水平成为了影响个体社会交往活动的重要因素。
可见心智化不仅是对别人或者自己的一种想象性质的心理活动,也是对个体行为和心理意图的感受与解读。
一、心智化概念内容简介1心智化概念心智化,又称心理化,由英国精神分析学家Fonagy提出,是指在个体有意图的心理状态(如个人的欲望、需要、情感、信念和推理)的基础上,明确的或含蓄地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解释为有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
心智化的英文可以写做mentalization或mentalizing,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更注重心智化的结果,后者更偏重心智化的过程。
心智化的过程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理解:第一个维度与两种意识水平的运作模式有关(隐式和显式);第二个维度与对象有关(自我和他人);第三个维度与心智化内容和过程有关(认知和情感)。
其中,隐式心智化指的是个体无意识的、自动的、或程式化的去想象自己的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的能力;显式心智化则涉及有意地练习和有意识的使用。
心智化作为维持心理功能正常运行最基本的一种能力,呈现出个体性和差异性。
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超出和低于正常的心智化水平,我们称之为过度心智化和心智化缺陷。
心智化缺陷的情况更容易出现在人格障碍、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尤其是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情绪调节困难是所有领域功能失调的核心病理。
主要表现为难以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或无法完整叙述自身的观念,难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
心智模式的知识点总结
心智模式的知识点总结1. 什么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思维特点和认知方式,它是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
心智模式决定了个体对事物的理解和思考方式,进而影响着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心智模式受到个体的品质、经验、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和教育来进行改变和调整。
2. 心智模式的种类心智模式分为多种类型,主要有: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直觉思维等。
逻辑思维是指根据客观事实和逻辑规律进行思考和判断,能够进行推理和演绎;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审视问题的各个方面,并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质疑和反驳;创新思维是指具有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想法;系统思维是指能够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局限于局部细节,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直觉思维是指凭借直觉和经验来进行思考和判断。
3. 心智模式的形成和改变心智模式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经验等。
遗传因素决定了人们的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天赋差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文化等因素,个体经验则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
心智模式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和教育来进行改变和调整,主要包括认知训练、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学习策略的调整等。
4. 心智模式与学习的关系心智模式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心智模式决定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和学习成绩。
拥有较好心智模式的个体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好的成绩。
因此,对学习者进行心智模式的培养和训练,能够提升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绩。
5. 心智模式与工作的关系心智模式也对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心智模式决定了个体在工作中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从而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成果。
心智模式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心智模式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心智模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感知、思考和行动等方面所形成的思维方式、观点和偏好的总和。
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思维结构和认知模式,影响着他们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以及对事物的处理方式。
1. 心智模式的概念来源及重要性心智模式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心理学领域,被认为是个体思维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在形成和塑造个体心理、智力和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智模式来源于个体体验、教育、文化背景、社交环境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独特的心智模式使得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所差异。
2. 心智模式的构成和特点心智模式由多个不同的认知结构组成,它们相互联系和影响,共同构建了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框架。
这些认知结构包括知识、信念、价值观、经验和思维模式等。
知识是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它包括个人在不同领域的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对这些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形成了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
信念是个体对世界和自身的看法和观点,它们源自于个体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宗教信仰等。
信念影响个体对事物的评价和态度,对个体的决策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价值观是个体对事物的评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们反映了个体对善恶、美丑、真假等核心概念的认识和评价标准。
个体的价值观与他们的心智模式密切相关,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
经验是个体通过实践和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和经历,它们形成了个体的认知框架和行动准则。
个体的经验会不断积累和更新,进而影响其心智模式的演变和发展。
思维模式是个体处理信息和问题的方式,它包括个体对问题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处理决策的模式。
思维模式与个体的心智模式紧密相关,影响着个体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发展。
3. 心智模式的形成和变化心智模式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遗传因素,个体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和思维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基因的影响。
其次是环境因素,包括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教育和家庭背景等。
环境因素通过教育、社会交往和学习等途径,对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塑造和教育。
心智的名词解释
心智的名词解释近年来,心智这个词汇在心理学和哲学领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它被用来描述人类思维和认知心理活动的复杂过程。
本文将就心智的定义、功能和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探究其重要性和意义。
心智是指人类思维的总和,是人类进行感知、知觉、思维、情感和意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核心。
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高级形态,定位于大脑和神经系统。
心智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涉及到人类认知、情感、意识和个体差异等多个层面。
首先,心智在认知和思维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人类对外界信息进行感知和处理的中枢。
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心智被视为人类的信息加工系统,包含了知觉、记忆、注意、语言和推理等多个认知过程。
心智不仅涉及到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还能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它使得人类能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并进行有效的学习。
其次,心智还涉及到人类的情感和意识。
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心智密不可分。
情感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决策起着重要影响。
它可以激发个体的动力,影响其关注的焦点,调节思考的方向。
而意识则是心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使得人类能够主观体验和知晓自己的心理状态。
心智的存在使得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和情感状态,并对其进行反思和调控。
第三,心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婴儿期到成年期,心智会经历许多阶段和变化。
在早期的发展阶段,婴儿通过感知和运动等基本能力来建立对外界的认知和理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发展出更加复杂的思维方式,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心智发展会受到教育、环境和社会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心智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的思维能力不断与外部世界的刺激进行调和和适应。
心智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于它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和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心智,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本质,了解个体特点和差异。
心智研究也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心理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方法。
例如,在心理健康领域,对心智的研究促使人们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面对挑战和压力,并培养更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考试资料
什么是亲密关系?•社会心理学家:与那些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情感意义的他人”建立密切友好的交往关系,包括亲人、朋友、伙伴、恋人等。
•婚姻和爱情研究和咨询领域的心理学家:浪漫的恋人关系和夫妻关系。
爱情的特点•一、自主性和互爱性。
•二、专一性和排他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爱情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酸如醋,随便喝要中毒”。
•三、持久性和阶段性。
•四、社会性和道德性。
罗伯特·斯腾伯格:爱情三元论——三个成分•亲密(intimacy):情绪成分,包括喜欢、热情、理解、沟通、支持和分享。
•激情(passion):动机成分,主要特征为性的唤醒和欲望。
•承诺(commitment):认知成分,指投身于爱情和努力维护爱情的决心。
爱情的热度来自激情,温暖来自亲密•社会学家约翰·艾伦·李(1988)提出六种爱情风格,差别在于情感的强烈程度、忠诚程度、期待的爱人特征以及得到对方回报的爱情期望。
•第一种:情欲之爱与人的色欲有关,有着强烈的肉欲色彩,这种风格的情人可能会严重受到外表长相的影响,相信一见钟情。
•第二种:游戏之爱•视爱情为没有约束的游戏。
这类人常常反复无常,(试图)同时拥有几个伴侣。
第三种:友谊之爱——青梅竹马•引导人们不再重视强烈的情感,而去寻求真正的友谊,逐渐发展为真实的忠诚。
•第四种:狂热之爱难以满足、占有欲强,充斥着生动的幻想和沉迷。
•第五种:利他之爱无偿付出、利他、无私,把爱情视为一种职责。
•第六种:现实之爱——征婚、相亲客观而务实,使人冷静地寻找理论上和自己最般配的伴侣。
合适的关键指标:工作、年龄、宗教等。
亲密关系的重要性在哪里?建立亲密关系是发展的任务+建立亲密关系是人在成年早期(18—25岁)的发展任务,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
没有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的人会离群索居,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就形成了孤立感。
建立亲密关系是基本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被肯定、被欣赏、被认可亲密感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亲密关系给大学生以归属感和爱的满足:被接纳、被关心、照顾,体贴、理解。
初识精神分析的理论--心智化(mentalization)
初识精神分析的理论--心智化(mentalization)作者:郑州康馨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督导专家-顾施展近年来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智化是一种态度,每个人的心理成熟取决于心智化。
而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心理治疗师也要时刻保持着心智化的态度。
心智化在牛津词典中定义为对某种事物给予一个心理特征或者心理上的培养。
即个体表现觉察,辩识自我与他人的情绪感受,更进一步形成动机,意图,信念的能力。
这是一个精神分析概念。
近三十年来,才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于精神分析治疗。
温尼科特在1971年,曾经提出了在自我心智化感觉的发展过程中,母亲的镜映角色。
他认为,心理自我是凭借一种感知能力而发展的,这种感知能力有关一个人感知在他人的内心中是如何思考和感受他自己。
也就是说,心理不仅仅是从内部发展的,也不仅仅是个体大脑内部的东西,很大程度上与外部有着密切的关系,凭借着外部的发展而发展。
也就是说,婴儿在照顾者的心理中发现了他们自己,因此心智化依赖于照顾者的心智化。
20世纪90年代,英国精神分析学家Perter Fonagy和他的小组提出了心智化的概念。
安全的依恋个体能够顺利的发展出心智化的能力,而不安全的依恋个体较难发展出这一的能力,没有形成心智化个体会过于关注个体的行为,更少的理解驱动个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或者意图。
这是个体,缺乏共情的能力,很难与他人建立关系,或者理解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而使自己的心理更加不稳定。
母亲的心智化是非常重要的,亲子关系是日后个体充分体验,组织和调节不同情感和体验状态的基础。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心智化。
因为安全的依恋,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基地,能够为儿童提供探索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理实习的平台。
心智化受损通常也是在依恋关系中,因安全基地被破坏而受损。
心智化,从形式上分为外显和內隐两种。
外显是指的有意识,深思熟虑,具有反思性的,是语意记忆。
占主导作用的內隐心智化则是程序记忆,自动无反思性,直觉的。
从内容上分自我心智化与他人心智化。
心智化与边缘型人格障碍
•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在内部心智化和外部心智化这两个方面上都存在 问题。
• 在外部的心智化上,他们对面部表情高度敏感,并且会迅速作出反应。 但是他们对面部表情的理解通常是歪曲的。
•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的任何举动都可能触发他们的反应: 往窗外一瞥,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就会觉得治疗师明显没有在倾听, 使得自己不得不离开; 当他们不断地通过外部监测获得的信息尝试去推测治疗师的内部状态 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治疗师没有表情的脸部就是烦躁不安的。
• But the term is most commonly used in a narrow sense indicating awareness of and resonance with an emotional state of distress in another.
Conceptual overlap
Mentalizing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Presented by Chen Wen
June , 2014
Dimensions of mentalizing
•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ntalizing • Internal and external mentalizing • Self and other mentalizing •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mentalizing
• King-Casas和他的同事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和他们健康的搭档间进行 一个多轮的利益交换游戏(a multi-round economic exchange game), 证明了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严重的维持合作的无能,并且修复破损的 合作能力上的受损。
心智模式的名词解释
心智模式的名词解释心智模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潜在呈现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
它是人类在长期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思维模式,影响着个体的知觉、思考、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心智模式是每个人独特的,受到文化、教育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心智模式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从婴儿期开始,通过观察、体验和学习,个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范式。
这些模式包括对于事物的分类、归纳与推理的方式、处理信息的倾向和形成态度的倾向等。
心智模式可以看作是个体的思维工具箱,它在认知过程中为个体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和理解世界的框架。
心智模式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分类方式。
不同的心智模式会将同一事物归类为不同的概念,从而导致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和理解。
比如,一个人可能更倾向于将新事物归类到已有的概念框架中,而另一个人可能更倾向于创造新的概念框架。
其次,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有些人更倾向于直觉和感觉,而另一些人则更倾向于逻辑和推理。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个体在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时的取向。
比如,有些人更能通过直觉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意图,而另一些人则更善于通过逻辑分析来解决问题。
此外,心智模式还影响着我们的态度和信念。
不同的心智模式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和评价。
比如,在面对挑战时,有些人更倾向于积极应对和主动解决,而另一些人则更倾向于回避和消极应对。
这种态度和信念的差异在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虽然心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稳定和固定的,但它并非完全不可改变。
个体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来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
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了解不同文化和观念、接触多种经验和观点以及开放思维等方法都可以促进心智模式的发展和变化。
总之,心智模式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
它不仅是每个人独特的,而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心智模式决定了个体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和态度取向。
心智化的概念(上)
心智化的概念(上)心智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最早由英国心理分析学家Peter Fonagy,和他的研究小组成员-同为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的Mary Target和匈牙利发展心理学家Georgy Gergely提出。
它是基于 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发展而来,它强调依恋系统并不局限于自身,而是作用于促进人类婴儿发展出对于内心世界的表达。
心智化这个概念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有助于依恋发展研究、神经生物学研究等不同的领域,同时对于临床理论,特别是对于边缘型障碍也有贡献。
一些临床工作者从心智化理论发展出特殊的治疗手段,他们称之为“心智化治疗”。
心智化术语“心智化”,来源于英文单词“心智”,指的是心灵,内在心理行为。
让我们从这一概念的定义出发:心智化被看作是认识自我和他人心理和情感状态的能力,并认识到人类的行为是“意识状态”,即内在动机譬如愿望,需求,感受和意见的结果。
人类这种“将心比心”,把情感和思想纳入对于行为解释的能力,是一种人类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即使是最聪明的灵长类动物的特殊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认知”,在理论讨论中它被称为“心智理论”。
这种人类特有的能力是行为科学家Michael Tomasello在莱比锡研究的主要关注之处。
在他的实验中,他将幼儿与灵长类动物进行比较。
根据Michael T omasello的发现,人类有能力去假定对方的内在意识状态,并与之分享,从而开辟了进一步学习和合作的可能性。
它标志着人类超越单纯的生物进化的过程,进入加速文化发展的进程。
这是这个原因,托马塞罗认为,为什么人类的生活条件与最初来到这个地球时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的亲戚猿类仍生活在与当初并无多大区别的条件下,过着类似的生活。
然而Fonagy的心智化理论涉及到的远不止心智理论的认知部分。
它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内在情感状态的表达,这一点从最初生命的开始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阶段就已经涉入其中。
什么是过度心智化?
什么是过度心智化?
过度心智化就是心智化得太多了,但如果说心智化是一件好事,那一个人又怎么会心智化太多而过度了呢?
过度心智化一般是由于焦虑或者不信任导致的,所以在社交恐惧的病人那经常能看到过度心智化的现象。
其实心智化是指可以想象在别人心里面发生着什么,但是过度心智化意味着这一种想象已经有点过分了,因为担心,所以把别人的心理活动想象得有一些极端了,超过了它原本的限度。
例如,当病人看到治疗师皱眉的时候,病人就觉得治疗师已经厌烦自己了,不想和自己工作下去。
此时,我们希望让病人在过度心智化的时候,能对自己的过度心智化有些觉察,这样当他过度心智化,他就可以对自己说:“现在我的想象可能有点过度了,这是一种过度心智化。
”当他能够有这种反思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是在心智化了。
所以当你能够知道你自己的心智化已经有些过分、扭曲、不现实的时候,这种反思本身其实就是心智化。
——Jon Allen。
心智化的临床实验方法
心智化的临床实验方法心智化的临床实验方法是一种运用心智化的思维过程来设计和实施临床实验的方法。
它通过将被试者的心智操作过程纳入研究范畴,以实证的方式探究个体主观经验与客观观测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一、背景介绍心智化的临床实验方法是在传统的临床实验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旨在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和解释个体参与临床实验的主观感受和思考过程。
与传统临床实验方法相比,心智化的临床实验方法更加注重个体心理过程的揭示,对于心理学理论的构建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方法论基础心智化的临床实验方法的设计和实施基于以下两个理论基础:1.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研究了人类的思维、感知和记忆等心智过程。
它提供了实证研究心智过程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工具。
2. 临床心理学理论:临床心理学关注个体精神疾病与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临床实验来说,临床心理学理论提供了研究问题的背景和切入点。
三、实施步骤心智化的临床实验方法的实施可以遵循以下步骤:1. 设计实验方案:根据研究问题确定实验变量和控制条件,并制定实验方案。
2. 选取被试者:合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被试者,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性。
3. 实施实验:根据实验方案,按照既定的程序和顺序进行实验操作,记录被试者的反应和行为。
4.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揭示被试者的心智操作特征和规律。
5. 结果解释:基于实验结果,解释个体主观经验与客观观测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结论。
四、优势与局限心智化的临床实验方法相较于传统临床实验方法具有以下优势:1. 深入理解个体心理过程:能够揭示个体参与临床实验的内在心理操作过程,使研究结果更加全面准确。
2. 动态观察个体变化: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连续观察和记录,获得个体主观经验随时间的变化轨迹,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然而,心智化的临床实验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 受被试者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水平的限制:个体心理过程的揭示需要被试者能够清晰表述和回忆自己的主观经验。
什么是心智
什么是心智什么是心智?心智是什么意思?杰出的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M.ScottPeck)所著的畅销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长的旅途》所说,心智成长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是因为大多数的人不愿面对、有意回避这个棘手的难题,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没有问题。
心智是人生一切苦难、情绪、人格、幸福、成功、自由的生命之源。
如果逃避心智的问题,外部的成功和自以为的幸福都是短暂易逝的。
不解决心智的问题,人就无法获得心灵的自由,苦难和悲剧就成为注定:因为人的生命终究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正如韦恩·戴尔博士(Dr.WayneW·Dyer)所说:“每一个人生问题都有一个心智的解决方案”。
无论你的问题是对生存的担忧,情绪的困扰,婚姻的麻烦,事业的挫折,身体的疼痛,心理的障碍,性格的缺陷,还是对人生的迷茫,只有从心智成长入手解决人生所遇到的问题,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否则只是舍本求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心智,是心灵与智慧的融会贯通、浑然天成。
心智是宇宙的精灵、时空的造化。
她是如此地高深莫测、难以名状,语言已失去了表达她的能力,恰如《老子》对“道”的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旦你给她命名,她就失去了她的内涵。
所以人们只好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名词来描述她:头脑和思维头脑(mind)可以理解为我们生理的存在,是我们产生思维的物质基础,这时我们认为头脑就是大脑(brain)。
头脑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大脑(brain)所产生的意识(consciousness),或者大脑产生的思维、思想(thought),或大脑产生的观点、想象、记忆、情感等。
头脑虽然更接近心智,但并不能完全表达心智的内涵。
头脑不停地思考,产生思想和思维,思维的结果是你的独特的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perception)。
思维是心智的血液,不停地流动,为心智供应氧气。
当然思维也可能为心智供应毒气。
头脑是我们实现心智成长的梦工厂。
PeterFonagy(皮特·冯纳吉)《关于心智化的解读》(二)
PeterFonagy(皮特·冯纳吉)《关于心智化的解读》(二)展开全文摘自:peter Fonagy 亚洲精神分析大会工作坊来源:心理学空间网下面我们来看大脑。
我将指出和心智化非常有关系的四个大脑区域。
据我所知,心智化是唯一一个由精神分析学家带给神经科学家的名词,而非神经科学家传输给我们的。
神经心理学家使用“心理理论”这个名词来指代心智化。
在过去十年中,他们也开始使用心智化,这个潮流始于伦敦。
1第一个区域是中前额叶皮层,这个区域负责心智化恰当使用其功能神经影像学实验中发现,个体推测心理状态的时候,该区域被激活。
我们推测自身和推测他人时大脑激活区域是有很大部分重叠的。
这和精神分析的观点有一致性:我们对自身的分析是基于他人客体分析的基础上的。
2第二个区域是后前颞叶沟和颞顶连结这个脑区在灵长目和在人类中起何作用?灵长目动物中主要负责躯体运动和凝视。
人类中主要负责追踪他人观看的注视点。
如果我们无法觉察到他人注意的转移,我们也就无法完成象征化的工作。
这个动作是注意力共享的基础。
我知道你在思考因为你在关注这个东西。
人类大脑中,随着个体的发育,这个部分不再负责躯体运动。
当我们进行观点采择是这个脑区会被激活,不仅是躯体层面的共享,也是心理层面的共享。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心理治疗师,你需要良好功能的后前颞叶沟和杏仁核。
杏仁核负责情绪的功能。
当我们觉察到别人的想法时,也会激活我们的奖赏系统。
我们回去辨别这个人是我们想要接近的还是远离的。
杏仁核在不同的病理学疾病中起的作用不通同。
例如,在有品行障碍的儿童中,他们看到一个和痛苦相关的意向是比一般儿童产生了更弱的激活程度。
3最后一个部位就是颞叶极社会脚本主要在这里编码。
社会脚本会告诉我们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我们会产生何种期待。
例如,你知道我现在不会脱掉上衣,因为在讲座这个社会脚本中退掉上衣不是一个既定脚本内容。
如果我开始脱衣服了,你们就会焦虑了。
但是如果是在一个夏日的海滩,我开始脱衣服,你可能也会感到不舒服,但是不会达到焦虑不安的程度。
心智是什么意思成熟了有什么表现
心智是什么意思成熟了有什么表现心智是人之心念思维中,由情感集结而形成的一种虚幻的机器。
那么你对心智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心智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心智的介绍何谓心智:从字意上讲:“心”是心脏,即是构成人体生理的一个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为人体的血液畅通加压。
(相似“水泵”);另一层为“内心”即“里面的”,“内在的”含义。
“智”则是“智力”,“智能”之意。
简而言之:心智是人们的心理与智能的表现。
就像电脑里的数据资料被播放器打开能够进行播放、计算、搜索与存储一样,人类将自己心念思维,类似于电脑播放器的虚拟机器,称之为:心智。
心智是人之心念思维中,由情感集结而形成的一种虚幻的机器。
或称之为:智能播放器。
人之情结信息在自己心智引擎的驱动下,就可以进行感觉、联想、推理、归纳、回忆与想象等等的思维活动。
心智定义:即是指人们对已知事物的沉淀和储存,通过生物反应而实现动因的一种能力总和。
它涵盖了“哲学”对已知事物的积累和储存,结合了“生物学”的大脑信息处理,即“生物反应”,运用了为实现某种欲需(动因)而从事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为实现动因结果而必须产生的智能力和“潜能”力。
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像、假设、推理,而后根据指导其行为。
乔治·博瑞(C. George Boeree)博士的定义: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1)获得知识;2)应用知识;3)抽象推理。
博瑞博士认为,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他的心智直接相关。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力的差异,即,每个人心智的力量强弱不一;且这方面的差异可能相互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
心智的含义(1)头脑聪明。
《韩非子·亡徵》:“辞辩而不法,心智而无术,主多能而不以法度从事者,可亡也。
”(2)才智;智慧。
《吕氏春秋·任数》:“以此言耳目心智之不足恃也。
”《宋书·颜延之传》:“虽心智薄劣,而高自比拟。
什么是心智?
什么是心智?心智顾名思义就是心的智力,智力有二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智,一个维度是力,智是了知、明白。
力是效能、动源。
也就是说心智包含了心知和心力。
智就是知的程度力就是行的动力。
知的程度叫慧,力的程度叫能,心智也叫智慧的能力。
王阳明把这种能力和状态叫做知行合一,把心知叫良知,因心无所不知所以格物就是致良知。
人的行为都是百分百由心指挥的,因此才可以从一个人的行为中判断他的心智高低。
从国学的心法一脉的主张来看,本心不但无所不知而且还无所不能,那么人为什么不能都成为统一的智慧人?原因只有一个,人出生之后,私心开始成长,人的私心都是通过环境体验逐渐形成感受、意识、认知。
西方的心理学把这个由私心长养起来的我叫假我,把驱动私心长养的动力源叫真我,把承载这个私心的本心叫超我。
由于私心的成长环境和体验的觉知不同,又基于不同的动力源形成不同的执着状态,成长出不同的你我他,也就是古人感慨的:“一样米养出百样人”。
因此假我是由环境加体验加动力源和合而成。
真我的执著心执持了假我,真我的动力源就是追求快乐逃离痛苦,快乐有两个体性,一个是有用,一个是有趣,真我的追求力量由本心的无所不能执持,也就是心智中的心力执持。
这就是为什么心智越高的人,行动成果越大的原因。
总结:1、心智由心知和心力和合而成。
2、心智就是智慧的能力。
3、心智执持了假我、真我、超我。
4、心智的心有妄心、正心、本心。
特别提醒:一、本头条号是知识力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知识力只分享脑科学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方法,主要集中在:悟性提升、理解力提高、学习力倍增上。
二、文章内容基于两个方向撰写,一个是脑科技的理论概念和理论逻辑,一个是网友的留言评论涉及到的新角度或答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该名词解释的翻译人,自己还是有点云里雾里,找到了一篇论文,也是一个精神分析师写得,供大家一起研究:“ 皮特·冯纳吉(Peter Fonagy)亚洲精神分析大会工作坊我希望通过这次工作坊能够教会大家最基本的用心智化(mentalization-based treatment)的方式来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基础。
在开始之前,我想说几句感谢的话:首先,我要感谢这次项目的合作者,Anthony Bateman教授;以及其他在理论层面上帮助过的同事,他们的名字显示在这张PPT上面。
这些同事主要是来自英国的伦敦大学,下面这张PPT上显示的是我在美国的一些合作者,主要来自耶鲁儿童研究中心的同事。
那么,我们开始从边缘化人格障碍的心智化问题讲起。
首先我要给大家一些提醒,哲学家Dannet 曾经说过:世界上什么东西会让我们觉得如此熟悉又如此奇异呢?我想他的意思是说:大脑是我们认为的理所当然的存在的事物,但是我们对于大脑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其功能又是什么是一无所知的。
与Dannet的想法相似,我们也认为大脑是一个很奇妙的事物,我们做了这样一个评述:尽管我们提倡以心智化为基础的治疗,但是我们对于心智化这个概念而言,我们并非首创者。
但是,以心智化为基础的治疗方式是我们可以想象到的最新颖的治疗手段。
心智化的疗法是利用人类理解大脑的最基本的能力来解决问题的,了解大脑的历史与人类关系和自我觉察的历史一样久远。
以上这些内容是由这本书中摘取出来的,但是由于这本书及其冗长,因此也不建议大家去看了。
还有另外一本书推荐大家去读,这本书是Allen写的。
另外提醒大家一下:在大家即将使用的产品当中,可能会有一些创新的痕迹,但这些创新只是产品的附属品,因此应该不会影响的大家使用产品。
如果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中,大家听到了一些东西是你从未想象过的,那么你很可能是误解了我的意思。
在这里给大家提出的并非一个全新的理论,或许只是一个对于以往很多理论的一个全新的整合。
这些理论很多都是来自精神分析的理论,因为我和Bateman都是精神分析流派的治疗师。
但这并非说我们认为这些理论就仅局限于精神分析理论。
很多时候我们会培训来自不同取向的治疗师,包括认知行为取向、家庭系统取向等的治疗师。
他们就会说,你们所形容的事情恰恰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我就会说,那太好了,那就再多做一点吧。
那么下面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心智化的定义,然后我会围绕心智化的功能以及边缘型人格障碍讲一些关于神经层面的问题。
我这么讲的目的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些心智化的方式如何作用,以及如何在严重的人格障碍治疗中起作用心智化是一种想象形式的心理活动,我们强调这是一种想象性质的活动,因为你们并不知道此时此刻我的大脑中在想什么。
但是,你们仍然会通过我的意图和心理状态来解释我的心理行为。
这些心理状态包括:我的需要、渴求、感受、信念、目的以及理由。
我再具体解释一下:心智化就是从外部的角度看我们自身和内部的角度看他人。
有些病人在从外部来看自己这方面是比较差的,而有些病人是很难才从内部来看他人。
那个这个工作坊将做一些互动,就是要大家猜猜哪些病人是无法很好的从外部来看待自己。
没错,自恋型的病人。
那么关于是很难才从内部来看他人的病人呢?答案是反社会型人格的病人。
这类病人很难知觉到他人的表情。
我的一个同事曾经在监狱中进行过这样一个面孔表情识别的实验:要求罪犯去识别图片中人的面孔表情是什么,这些面孔表情是由一位有名的情绪心理学家设计的,这些表情都是很明显的表情。
实验者会询问年轻的男性罪犯他们认为这些夸张的面孔表情是什么。
被试表明他不是很清楚这是什么表情,但这就是他行刺受害者时受害者脸上的表情。
另外一个对于心智化的界定即:理解和误解。
从心理治疗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心理治疗中有时候一些干扰作用可能会成为心理治疗飞跃的起点。
任何两个人之间的误解都是一种刺激,将会刺激人们去探索误解是如何产生的。
因此在以心智化为基础的治疗中,我们是乐于发现误解的。
此外,在头脑当中把握思想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智化的概念。
作为心理分析师,我们引以为豪的一点就是能够在头脑中把握病人的思想。
在心理治疗中,我们会聚焦于病人的心理体验,但是有时我们也会把自身的理解强加于病人身上。
在心智化中我们是不能这样做的。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真正从病人的角度来理解病人。
你必须向病人表明你的理解,直到他们同意你的理解是正确的。
只有如此以后,才能表明另外一种替代性的视角。
了解头脑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说,我们关注的是心理而非行为。
这并非是说行为不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影响,但是当我们处理自伤这类病人时,我们不会把焦点放在其自伤这个行为上。
我们所关注的是这个自伤行为出现之前的心理状态以及自伤行为之后的心理状态。
例如,我的一个病人,他在终止了自伤行为后又再次出现自伤行为,她的一种心理状态就是对自己十分失望。
我不知道在座各位是否了解“内观”这种治疗方式,这在欧中十分流行。
“内观”是DBT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方法。
心智化和内观是不同的。
更为恰当的一种翻译应该是“内观头脑”。
内观观察的是病人所体验的一系列的体验,包括他自身的体验以及他和环境的互动。
而心智化的概念更为狭隘,它只注重于对心理过程的观察。
但是在真实情景中,内观和心智化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
另外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时间。
正是时间将你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
正是过去的你的的思想、渴望等等的记忆将你现在联系起来,并且投射向未来,这种关系构成了自我连贯感的基础。
如果你没有这种能力,你的自我觉察能力在时间跨度中不存在,这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非常绝望的状态。
这就是造成认同解体的重要原因。
与此相关的一点就是,把自己看作是有意象的个体。
觉察自己的内心状态,对于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动能的个体是关键的。
如果你的内心无法提供这种感觉,那么就必须从物理的世界需找这种感觉,这样就产生了混乱。
心智化可以帮助重新获得自我动因感和自我控制感。
现象学在描述何谓连贯感作出贡献——连贯感是感受我们自身相当重要的一种感受,正是对我们内心描述形成了连贯感。
舞台表演的催眠可以很好的证明我的观点:在催眠中可以让一个人把一杯水当头浇下,当询问他们为何这么做时,他们可能会说:因为太热了!我们知觉到和想象出的心理状态会指引我们对自身行为的了解。
如果丧失了这种能力,就无法获得连贯感,也就无法共情。
最后,我要谈谈内省。
即使是精神分解也能够提供一些有关内省的信息,但是这并非完整的内省。
在我们这里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会帮助病人增加自我觉察,这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其周围互动的人。
自然界赋予我们这种能力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周围的互动人。
我们通过一系列假设来理解他人,神经心理学家称之为动作想象。
我们教病人如何了解自己,希望以此帮助他们更好与他人交往。
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会使用自己的例子来教病人。
以上是导论阶段的内容。
大家有什么问题吗?1. 动词形式的心智化“mentalizing”和名词形式的“mentalization”有什么区别?用动词形式而非名词形式。
最初我们都是使用名词形式,后来才开始使用动词形式,但是我一焦虑,就会退回到以前的用法。
2. 何为“自我动因感”?举个例子来说,当我想要把我的手举起来的时候,我就把手举起来了,也就是说,我想到我就做了。
你头脑中想到的事情和你观察到你已付诸行为的行为的结合就是“自我动因感”。
这就制造出来一种幻觉——我们的大脑是可以控制我们的行为的。
下面我们来看大脑。
我将指出和心智化非常有关系的四个大脑区域。
据我所知,心智化是唯一一个由精神分析学家带给神经科学家的名词,而非神经科学家传输给我们的。
神经心理学家使用“心理理论”这个名词来指代心智化。
在过去十年中,他们也开始使用心智化,这个潮流始于伦敦。
第一个区域是中前额叶皮层,这个区域负责心智化恰当使用其功能。
神经影像学实验中发现,个体推测心理状态的时候,该区域被激活。
我们推测自身和推测他人时大脑激活区域是有很大部分重叠的。
这和精神分析的观点有一致性:我们对自身的分析是基于他人客体分析的基础上的。
第二个区域是后前颞叶沟和颞顶连结。
这个脑区在灵长目和在人类中起何作用?灵长目动物中主要负责躯体运动和凝视。
人类中主要负责追踪他人观看的注视点。
如果我们无法觉察到他人注意的转移,我们也就无法完成象征化的工作。
这个动作是注意力共享的基础。
我知道你在思考因为你在关注这个东西。
人类大脑中,随着个体的发育,这个部分不再负责躯体运动。
当我们进行观点采择是这个脑区会被激活,不仅是躯体层面的共享,也是心理层面的共享。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心理治疗师,你需要良好功能的后前颞叶沟和杏仁核。
杏仁核负责情绪的功能。
当我们觉察到别人的想法时,也会激活我们的奖赏系统。
我们回去辨别这个人是我们想要接近的还是远离的。
杏仁核在不同的病理学疾病中起的作用不通同。
例如,在有品行障碍的儿童中,他们看到一个和痛苦相关的意向是比一般儿童产生了更弱的激活程度。
最后一个部位就是颞叶极。
社会脚本主要在这里编码。
社会脚本会告诉我们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我们会产生何种期待。
例如,你知道我现在不会脱掉上衣,因为在讲座这个社会脚本中退掉上衣不是一个既定脚本内容。
如果我开始脱衣服了,你们就会焦虑了。
但是如果是在一个夏日的海滩,我开始脱衣服,你可能也会感到不舒服,但是不会达到焦虑不安的程度。
很重要的一点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人常常不会遵从社会脚本。
这会让我感到不安,但是如果我们把这当做他们生病的问题的话,我们就会感到好些。
基底节,还有一个是后前额叶。
这个外显的心智化更多的是集中在前额叶部分。
那么当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人,不处于高唤起水平的时候,他们是可以做这样外显的心智化.但当他们被唤起,也就是说唤醒水平很高的时候,他们在心智化方面就会出现困扰,出现混乱状况。
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身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如此,在唤起水平很高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在外显的心智化上的表现都是比较差的。
举个例子,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我正在开车,我的妻子坐在我旁边给我念地图,我们都知道,英国的高速公路是很早之前修建的,因此出口特别少,而我的妻子忘记告诉我应该出高速公路的出口了。
这个时刻,我发现我很难去从我妻子的视角思考问题,我没有去考虑这时车上的灯光很暗,出口的指示牌正好标在了地图中间的缝隙处,导致我的妻子看不到。
我不会去考虑是因为我没有把车内的灯打开,不会认为是我的错。
我只会对她说:“你怎么会这么蠢啊!”。
那么这个心智化活动既可以是内部的状态,也可以是外部的一些特征。
这些所谓的外部特征,可以是你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行为举止去判断他的心理状态。
如果说我们要去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喜欢我们,我们可能会既从内部的心理状态出发,也可能会去判断一下他们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