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两课时)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上,有一些直言敢谏的名臣,比如比干、包拯、魏征,他们批龙鳞,逆圣听,冒着生命危险,为的是国家兴亡,为的是天下苍生。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对先贤们的无限崇仰之情,学习历史上著名谏臣魏征的名篇《谏太宗十思疏》,看他是如何直言进谏,表达自己强烈的爱国责任心的。
二、明确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及重点句式2、学习魏征强烈的爱国责任心三、介绍作者及背景魏征魏征,(580-642),字玄成。
李世民称帝后,擢为谏议大夫,后任宰相。
有善谏之名背景本文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可谓语重心长。
四、诵读感知:1、学生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读时注意读准字音,注意句中停顿。
本文共三段,找三个同学来读。
(同学读完,注意点评,先肯定,后把读错的地方指出来,可以再给他读一遍。
)2、(教师范读)我来把课文给大家朗读一遍,注意听老师对语气地把握,对情感的体会五、处理重点字词句(学生质疑,教师答疑)通过诵读,我们对文意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前大家也已经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大家对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知识的把握情况。
大家看屏幕上的字词,我一会找同学回答。
古今异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今义:尽情。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古义: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3、役聪明之耳目古义:听力好,视力好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力理解力强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则思江海下百川在……之下2.形容词作名词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安定的环境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3.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则思知止以安人载舟覆舟宏兹九德文言句式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两课时)(高一必修三)
第一课时)课前出示两段文字投影,目的是让学生情感产生落差,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
今()逝,遂亡一镜矣。
)师:我们把这两段文字来大声的读一遍。
能告诉大概的意思吗?生:第一则说老百姓一有空闲是很不听话,让他们干活就很好使,生:没有把老百姓当人看,只是劳动的工具,欺压的对象。
师:而第二则地球人都知道生:唐太宗说的,要以史为鉴,这里的联就是唐太宗。
封建社会中的明君。
师:括号中填的是——生:魏征。
师:不错,唐太宗是很有眼光,有这样的认识的君王一定是圣君。
那第一句是谁说的呢?(学生沉默)师:我们来做选择题,a秦始皇b隋炀帝c唐太宗d朱元璋。
请选择(学生自由讨论,气氛热烈,各抒己见,学生首先排除的是唐太宗)师:如果老师告诉你们,这两句话是同一个人,你们信吗?(学生很惊讶)反正我是信了。
肯定加确定就是李世民说的,在你们心中,李世民是怎样的形象?生:英俊潇洒,玉树临风,武艺高强,生:对百姓很仁慈,善于用人。
师:看来宫廷戏看多了,总而言之,他是接近完美无缺的好男人。
这样的帅哥可能在哪种情况下说出令我们粉丝伤心的话?总有个理由吧?生:国家治理的比较太平了,开始骄傲了,自以为是了。
生:国家强大了,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了。
师:所以说人是会变化的。
如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巡游洛阳宫,泛舟积翠池,看到隋炀帝挥霍民脂民膏修建的亭台楼阁,便大发议论说:“(炀帝)将行幸不息,民怨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看起来他似乎应该以隋为鉴了,但最后他却洋洋得意地说:“今其宫苑尽为我有。
”(《贞观政要》卷十),开始忘本和忘危。
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偏离正常的轨道的时候,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只有魏征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师:用这里的思组个词语?生:思考,思虑。
生:思索,反思。
高中语文4.1.2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苏教版必修3)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课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少年孤贫,有大志。
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
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
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
唐太宗“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
魏徵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
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形式也在更新变革着。
一些新课程、新教育模式此起彼伏,然而,历史课程始终占据着教学内容优先位置。
历史是我们文明和智慧的现实展现,它包含了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是现在和未来的准则和方向。
所以,我们应该珍视每一篇历史文献,研究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启示。
《谏太宗十思疏》是很多人听说过但没有真正了解过的一篇独特的历史文献。
本文将以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为内容教学标准,深入剖析该疏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疏文中所呈现出来的思想精髓,从而全面地把握、理解其思想内涵。
《谏太宗十思疏》为唐代李德裕所撰,即分别于元和十年和十三年两次上疏谏太宗世宗(李治),以期让其政治决策得到正视和改正,避免政治上的误判和敌对势力的阴谋捣乱。
该疏文具体的历史背景在于,元和年间,至高的统治政治集团认为,现在唐朝国家面临严重的外敌入侵和内部秩序改变,需要实行一系列的变革和加强。
而太宗世宗在此之中依然保持着一种既要采纳改革的情绪,但又要始终注意政治力量的转移、平衡,这使得李德裕这些忠诚的官员也不得不拿起自己的笔和纸向皇上进行忠告。
李德裕从《谏太宗十思疏》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思考角度,我们可以窥见出唐代的政治形势和其所要面对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同时这里也是唐代文人的无奈和痛苦,他们有时被消极的现实打败,有时被无力的治理所束缚,但更多的是他们凭着理性的观察和反思,提出现实的问题并给出解决的方案。
不难看出,《谏太宗十思疏》被人所称赞,是因为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勇于提出社会问题,警惕国家领袖的错误决策,并针对各种危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言辞间有批判,有慨叹,却更多的是思考和担忧,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个深层次的思想观察角度。
对于当代青年人,对文化历史与智慧精神的探寻有自己的一种需求,从而追寻出一种更深刻的创造和建筑的基础。
2012年高中语文4.1.2《谏太宗十思疏》同步备课教案苏教版必修3
2012年高中语文4.1.2《谏太宗十思疏》同步备课教案苏教版必修3第一篇:2012年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同步备课教案苏教版必修3《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本文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 苏教版必修3 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学实录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学实录《谏太宗十思疏》的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师:请坐。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
(板书:谏太宗十思疏魏徵)作者魏徵,既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
可是,他之所以彪炳史册,得到后人的敬仰,却主要因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敢于冒死直谏的诤臣。
(板书:诤臣zhng)他先后向太宗上书二十多次,虽然差一点因此掉了脑袋,但最终还是赢得了太宗的信赖,后人的敬仰。
《谏太宗十思疏》是他奏议中最著名的一篇。
布置预习时,要求同学们反复诵读课文,认真阅读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现在,请三位同学分别读课文的三个段落。
其他同学看看他们的诵读有没有体现文言文诵读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指名三位学生分别诵读课文三个段落)师:请一位同学对他们的诵读作一个简要的评点。
生:读文言文要注意断句,以及字音和现代文的不同。
这一点,他们都已经注意到了,可是读得不是很流畅。
师:这位同学强调了文言文诵读要注意字音和句读,这的确是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
不过,对于同学们来说,达到这个基本要求是不难的。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还应该能读出文言文特有的情味,(板书:情味)也就是通过诵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文言文特有的魅力。
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遍录音诵读,再听我诵读。
然后请对我的诵读和录音的诵读作一个比较和评价,看怎样诵读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听课文录音)(教师诵读课文)师:好,请同学们对录音的诵读和我的诵读作一个比较和评价,说说你认为谁读得更好。
哪位同学先说?生:我更喜欢老师你的诵读,因为我感觉这是魏徵对太宗说的话,你的诵读体现了他对太宗所作所为的着急以及他激动的心情。
师:激动的心情,很着急,愿望很迫切?生:对。
师:谢谢。
其他同学呢,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我也认为黄老师你读得比较好,因为你抑扬顿挫比较明显,而录音读的时候,感觉读起来好像比较平,比较柔。
(学生笑)师:谢谢同学们的肯定。
不过,我还想听听不同的意见。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4课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学案
第14课谏太宗十思疏(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某某省晋县)人。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
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X国公,世称“魏X公〞。
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
主要作品《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
评价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二)人物轶事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徵!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徵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的满腔怒火浇熄了。
(一)背景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劝谏,甚至被誉为“从谏如流〞。
但到了贞观中期,随着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
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百姓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
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那么易骄,劳役那么易使。
〞针对这些情况,魏徵在贞观十一年,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第二疏,也称“论时政第二疏〞,简称《十思疏》。
(二)常识整理疏“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通称“奏疏〞。
与“表〞相比,“疏〞重在“议事〞,而“表〞重在“陈情〞。
“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谏太宗十思疏》课堂教学实录
《谏太宗十思疏》课堂教学实录《谏太宗十思疏》课堂实录1、导入:同学们好,明白今天老师给大伙儿上什么课吗?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人镜,太宗由此而能明得失。
那么这面镜子又是如何样照出太宗的斑点与瑕疵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齐读标题,同学们你看到标题时,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2、整理同学们的疑问:背景、内容、写法……善于生疑者才会学习,那么,要解决这些许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读)3、自由朗读,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准字音、句读、并试着读出一些语气(正音:长、塞)4、“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专门的文本,“十思”则是本次劝谏的内容,那么文中具体写“十思”内容的又是哪一段呢?(齐读)5、自己再试着读一次。
然后自行解决字、词、句、有不明白的能够合作解决。
(以:①连词:表目的“来”②把“以为度”③因为“无以怒”)(词类活用使动①“安人”“正身”名词作动词“下”乐:以……为乐)6、再请一位同学示读注意语气排比句式、铺排排列、勾连而下、气概不凡;骈偶句式。
同时“诚能”充满真情。
老师读,同学再读7、这“十思”两两对举,事实上为“五戒”,“戒奢戒骄戒纵欲,戒轻人言、戒赏罚不公”十思,句句坦诚,字字惊心,他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文价值,对今天的人也专门有教育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古为今用,请你择其一条做为你的座佑铭,再与同学交换,要求会背,会译,说出理由。
8、在学习中反思自我,并提升自己,这是一种善于学习的表现。
那么有几条大伙儿都没选择,这和你目前身份有关系。
再请大伙儿依照你的生活常识,把它送给不同职业的人。
例如:送给法官,教师……9、由此看来,“十思”成为封建时代的君臣宝典,实在名至所归。
无怪乎此文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佑铭。
“座佑铭”,自然不可内容太多,精练为上,太宗也应把“十思”代繁为简。
就请同学把“十思”概括一下,化为“一思”,从文中找出这一句。
翻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四专题第二课《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
谏太宗十思疏一、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后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
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2. 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3.语言知识【难读字】求木之长(chánɡ)浚(jùn)壅(yōnɡ)蔽谬(miù)论黜(chù)恶【重要实词】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承天景.命(景,大)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将有作.(作,兴造。
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简.能而任之(简,选拔)【古今异义】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谦词。
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
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通假字】振.之威怒(通“震”,威吓)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特殊句式】(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标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教学重难点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要点1.疏通字词;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
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
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
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
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二、明确目标1.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整体感知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
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1)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
(2)德义:德政与信义。
(3)明哲:明智的圣人。
(4)不胜:不堪。
(5)景命:大命。
(6)殷忧:大忧。
道著:道行显著。
(7)克:能够。
(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
比喻相距遥远。
(9)董:督责。
(10)苟免:苟且免罪。
怀仁:怀念仁德。
(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己调养。
(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
(14)敬终:终了时仍不忘恭敬。
(15)谬赏:错误的赏赐。
(16)不言而化:不多言语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结构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高中语文3.4.2《谏太宗十思疏》共2课时第2课时名师精编教案(苏教版必修3)
3.4.2《谏太宗十思疏》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5.背诵课文,了解作家作品[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教学难点]: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分析二、三段[教学过程]:一.齐读背诵第一段。
二.分析第二段。
1.补充注释:(1.凡百元首元首:指帝王。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繁:多。
盖:大概。
(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取:攻取。
守:保卫。
(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盖:因为。
以:来。
(5.既得志既:已经。
得志:实现愿望。
(6.则纵情以傲物以:而,表并列。
物:别人。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骨肉:至亲之人。
行路:名词。
(8.虽董之以严刑虽:即使。
之:代人民。
以:用。
(9.振之以威怒振:同“震”,威吓。
(10.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
而:然而。
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
3.分析内容。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答:不是。
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
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
【教育资料】《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三]学习精品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三]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两课时)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一课时)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班级:丰惠中学高一(5)班课前出示两段文字投影,目的是让学生情感产生落差,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
今()逝,遂亡一镜矣。
)师:我们把这两段文字来大声的读一遍。
能告诉大概的意思吗?生:第一则说老百姓一有空闲是很不听话,让他们干活就很好使,生:没有把老百姓当人看,只是劳动的工具,欺压的对象。
师:而第二则地球人都知道生:唐太宗说的,要以史为鉴,这里的联就是唐太宗。
封建社会中的明君。
师:括号中填的是——生:魏征。
师:不错,唐太宗是很有眼光,有这样的认识的君王一定是圣君。
那第一句是谁说的呢?(学生沉默)师:我们来做选择题,A秦始皇 B隋炀帝C唐太宗 D朱元璋。
请选择(学生自由讨论,气氛热烈,各抒己见,学生首先排除的是唐太宗)师:如果老师告诉你们,这两句话是同一个人,你们信吗?(学生很惊讶)反正我是信了。
肯定加确定就是李世民说的,在你们心中,李世民是怎样的形象?生:英俊潇洒,玉树临风,武艺高强,生:对百姓很仁慈,善于用人。
师:看来宫廷戏看多了,总而言之,他是接近完美无缺的好男人。
这样的帅哥可能在哪种情况下说出令我们粉丝伤心的话?总有个理由吧?生:国家治理的比较太平了,开始骄傲了,自以为是了。
生:国家强大了,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了。
师:所以说人是会变化的。
如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巡游洛阳宫,泛舟积翠池,看到隋炀帝挥霍民脂民膏修建的亭台楼阁,便大发议论说:“(炀帝)将行幸不息,民怨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看起来他似乎应该以隋为鉴了,但最后他却洋洋得意地说:“今其宫苑尽为我有。
”(《贞观政要》卷十),开始忘本和忘危。
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偏离正常的轨道的时候,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只有魏征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师:用这里的思组个词语?生:思考,思虑。
生:思索,反思。
师:哪个更确切些?生:反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生: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治理。
师:我们师生有时也写学习反思,反思什么呢?从哪些方面反思?标题中说十思,就是从十个方面开始,这篇奏折的精华就在第三节,我们先自由朗读一遍,注意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师:第三节的开头是个反问句,生: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师:其的意思是生:难道师:翻译句子生:用腐烂的绳索驾御奔驰的马车,难道可以忽视吗?师:能忽视吗?生:不能。
师:仅仅是说车子吗?有其他的含义吗?生:有比喻的含义。
这是一辆很危险的马车,这样的后果一定是车毁人亡。
其实是指太宗如不深刻反思,也是要亡国亡身的。
下场是悲惨的。
师:这句话用怎样的语气朗读比较确切?哪个词要重读?生:比较严肃的语气,“忽”字要重读。
治理国家是怠慢不得的,要尽心尽力。
师:爱卿言之有理。
这是一个比喻,也是劝谏君王的有效的手段。
魏征是个打比喻的高手,每个段落中都有比喻。
我们等会儿还会提到。
看来反思是势在必行。
谁来反思?反思什么?能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吗?生:君人者师:君是师:统治、治理师:词性有变化,君人者就是国君,对象很明确。
唐太宗。
这十条,太宗阅后,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可见效果不错。
师:假如这次机会放在我们面前,你会怎样写?(学生自由回答,大体是要太宗养身修行,艰苦朴素,有点类似“八荣八耻”)师:同学们用新时代的领导干部的“八荣八耻”来要求一位封建帝王,讲的针对性很强,但缺少条理,知道什么是疏?生:是一种文体,奏章,师:那老师得补充补充,具体讲,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注意分条陈述,帝王日理万机,臣子说话写文章要清楚明了,比较符合帝王的阅读心理。
师:我们可以把这十思分类,从哪些角度来分类,我们讨论讨论,(首先要了解十思的内容。
注意其中的安人、江海下白川的下,正身的正一些特殊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中一些实词的用法要注意积累,可以让学生积累讲解)师:能结合自己的或社会的实际情况谈谈对其中一思的体会和看法。
(学生自由交流。
)生:当个人成绩名列班级前列,不要感到骄傲自满,因为别人也在努力,一自满就有不进则退的可能。
故魏征说“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有理。
生:我们在学习遇到了困难或挫折时,绝对不要偷懒或松懈,否则前功尽弃。
魏征说的好“忧懈怠,则思搷始而敬终”生:我们沉湎于网络,学习提不起兴趣的时候,要想一想做任何事要有个度,适可而止,“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生:那些当官的,自己素质不高,跟坏人在一起,要想一想:“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师:看来十思到现在还未过时,甚至可以说在现在社会,也应把十思作为座右铭。
师:《礼记》中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是说先提高个人的修养,可以辐射到外在的事物,从这里,我们探究十思的的思路。
师:十思中第1、2条是生:侧重于生活戒除奢侈师:讲的是自身,魏征自己就很艰苦朴素,劝谏就有说服力。
第3、4条侧重于生:自身修养不要骄傲,要谦虚。
师:还是自身,后面几条呢?生:治理国家戒放纵,第5、6条。
用人戒小人第7、8条。
执法戒赏罚不公第9、10条。
师:还是从自身到治国,我们姑且称五戒,刚才老师听到有同学说八戒,呵呵,星光灿烂猪八戒,猪悟能虽称“八戒”,但他始终“戒”得不彻底,也不情愿。
为何魏征提出这几戒,太宗甘愿受戒呢?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呢?说不定还在时时背诵,牢记在心。
生:在于唐太宗是位想有所作为的有理想的君主。
生:因为实施这些对国家和个人都有大的好处。
有个美好的前程,有目标,就有动力。
师:朗读十思的所打造的宏伟蓝图(学生朗读)师:电影《天下无贼》中有句名言。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生:人才!师:文中的人才用哪些词语来替代?生:智者、仁者、信者、勇者。
都乐意为你效劳并且无怨无悔、死心塌地。
多么美好啊。
师:老师插一段话,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站在午门城楼上看着新进的进士们鱼贯进入朝堂,高兴得对左右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坐定天下的皇帝对于人才的态度,那就是要将人才都纳入到体制中来,为我所用。
师:皇帝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生:获得长寿,万寿无疆。
生: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师:十思可以让君王过上神仙生活,可以更好的弹琴打猎,可以享受幸福的生活,何必活得这么累。
当然我们佩服魏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敢于冒一定的风险的勇敢的心,尤其是倡导统治者加强自我休养、以人为本理念先进。
我们说敢于谏是勇气,而善于谏则是智慧。
思考:如果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十思的核心是哪一句话?我们下一节课来探讨谏的智慧。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第二课时)回顾上节课的相关知识,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师:如果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十思的核心是哪一句话?生: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师:准确的讲是八个字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师:我们回忆第三节的第一句是生: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师:是用了比喻手法。
在第一,第二两节也有比喻手法的运用。
我们朗读一二两节,找出相关句子来分析品味。
(学生朗读,找出比喻的句子)师:我们来分享我们找出的句子。
生: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这些比喻非常浅显。
生:还有河流的比喻,也是很好理解的。
很明白。
师:为何要用这些例子来把比方?生:说明治理国家,也要注意根本,从基础抓起。
师:那国家的根本是生:德义师:就是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
可见这些比方有内在的联系,不是没有中心,乱说一气。
主旨就是做事要从根本做起。
现在我们也来模仿一句,也用比喻,来说明根本的重要性(学生仿写,积极性高)生:要想马儿跑的快,必须给马儿吃饱草。
师:俗是俗了点,意思还是符合的。
生:要想把房子造的高高,必须要把地基打的结实,师:这个就不错,符合题义。
生:要想山高,一定要注重一块块的不起眼的土石。
师:不错,古人曾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劝学》中不是说。
不积硅步。
生: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师:第二节中有比喻吗?生: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师:这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比喻,统治者敬畏百姓,是好事,唐太宗自己也经常说,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
这里的水是生:老百姓。
师:舟:生:统治者师:这是非常深刻的历史教训,太宗皇帝亲眼看到隋朝的灭亡,好多豪华不可一世的舟总是被看似柔弱的水给倾覆了,这就是民心的力量。
魏征用生动比喻,深入浅出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其实要把道理说的透彻深刻,光有比喻,杀伤力还是不够,魏征还有第二招,你们说第二招是什么?生:对比。
师:说的好,对比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有哪些对比?生:第一节有正反对比,并且是一连串的对比,先说注重基础根本的重要性,然后在说不重基础的危害,生:哪些是危害?生;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师:言外之意谁应该是明哲?生:李世民,师:你现在是明智的君王吗?不是,这是一句绵里藏针的警告性的话。
这句话引出了君王的素质。
就是八字准则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师:这里的对比运用切中要害,真是步步惊心啊。
另外还有对比吗?生:有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鲜明的对比,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生:攻取江山和守江山对比,对待臣民的态度对比。
一个是竭诚,后来是傲物,轻视他人。
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师:这样的对比,一步步的积累,一个惊心的场面出现了,生: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师:翻译这些句子,(学生翻译,注意句式,一些实词和词类活用)体会其中的步步惊心。
几乎是民怨沸腾了,统治者已坐在火山口了。
自然而然结局是生: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师: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一节一直强调不反思自己的恶果,亡国亡身,和第三节中实施十思的效果,垂拱而治。
这也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可见对比无处不在,有些比较明显,有些相对隐性。
我们自由朗读整篇文章,体会文章的结构。
生:围绕思字展开,第一节是应当思,生:第二节是为何思,第三节是思什么?师:确实是围绕思,用严肃的语气提出应当思,用警告的语气分析为何思,坦诚的语气来解决思什么,真是可怜一片老臣心。
赢的生前身后名啊,这则疏中,生动比喻,深入浅出,善用对比,说理透彻,历史经验,旁敲侧击,用语得体,刚柔并济,这就是历史名臣的勇气和智慧。
作业:背诵相关段落。
太宗阅后,给魏征的回信。
•小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