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第四批公布的资料
清华简《耆夜》考论
清华简《耆夜》考论刘光胜(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上海 200234)1摘要:“二次戡黎说”只注意到今本《竹书纪年》有文王、武王都曾戡黎的记载,却忽视了今本《竹书纪年》与清华简《耆夜》武王戡黎时间的不同,清华简《耆夜》与《史记》、《逸周书》、今本《竹书纪年》在纪年问题上仍存在尖锐矛盾。
清华简《耆夜》“作”字不能理解为创作,而是指演奏,周公见蟋蟀闯进来,演奏《蟋蟀》三章,不能因此断定周公是《诗经・蟋蟀》的作者。
清华简《耆夜》并非周初文献,与《尚书》、金文等文献对比,可知它很可能成书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前段。
关键词:清华简《耆夜》;武王戡黎;周公;成书年代清华简《耆夜》14支简,每支25至29字,记载了周人征伐耆国胜利后,回到镐京文太室举行“饮至”礼,其主要内容已经公布2。
许多学者已着手《耆夜》的研究3,但他们“戡黎的西伯是武王,而不是文王”、“周公是《诗经・蟋蟀》的作者”的观点,虽然非常新奇,但与传世文献存在明显分歧,因此其可信性尚需仔细梳理。
我国上古的礼仪制度主要见于《周礼》、《仪礼》、《礼记》(简称《三礼》),清华简《耆夜》所存饮至礼竟为《三礼》所未收,可补上古礼仪之失,弥足珍贵。
欲研究清华简《耆夜》价值,必须先确定其年代,清华简《耆夜》为经史之书,成书存有西周、春秋、战国三种可能性,传世文献缺少可以直接对应的参照,且先秦时期尚未形成固定的避讳制度,因此断代问题是清华简《耆夜》研究中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希望我们对《耆夜》成书年代的研究,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不断把清华简《耆夜》成书问题研究推向深入。
1[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09JZD0042)的资助。
作者简介:刘光胜(1973-),山东潍坊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所讲师,清华大学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课题组成员,主要从事出土文献和中国儒学史研究。
2李学勤:《清华简〈耆夜〉,《光明日报》,2021年8月3日12版;《清华简九篇综述》,《文物》,2021年第5期。
清华简《系年》与《春秋》三《传》载先蔑史事新证
[收稿日期]2020-04-08[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清华简《系年》综合研究”(项目编号:17FZS01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2批面上二等资助“清华简《系年》所记史事考实”(项目编号:2017M6231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红亮(1983-),男,甘肃秦安人,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史和出土文献研究。
①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研读札记(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2011年12月29日。
②胡凯、陈民镇:《从清华简〈系年〉看晋国的邦交———以晋楚、晋秦关系为中心》,《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③马楠:《清华简〈系年〉辑证》,中西书局,第171页。
清华简《系年》与《春秋》三《传》载先蔑史事新证王红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摘要:关于令狐之役中先蔑史事,《左传》所载最详,但其中“乃背先蔑”“先蔑将下军”“先蔑奔秦”三者却难以协调。
又,《左传》所载亦与《公羊传》《谷梁传》难以协调。
关于《左传》载“先蔑将下军”,前人多认为有问题,而新公布的清华简《系年》正可佐证此说。
关键词:清华简《系年》;《左传》;先蔑中图分类号:K22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21)01-0022-09 令狐之役是春秋时期秦、晋间的一次著名战争。
对于此次战争,《春秋》及三《传》有记载,但其中不乏相互矛盾之处,尤其是晋大夫先蔑的事迹,颇令人费解。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左传》所载先蔑史事本身是否矛盾的问题,二是《左传》所载与《公羊传》《谷梁传》如何协调的问题。
对这两个问题,古今学者有很多争论,但究竟孰是孰非,难以辨别。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希冀于新资料的发现。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公布的清华简《系年》对此有记载,学者据此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譬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据《系年》简文,认为“晋人背公子雍,先蔑、随会在秦不敢归,即奔秦。
清华简《系年》考校七则
清華簡《系年》考校七則作者:宋雨婷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9期摘 ; 要:竹簡史書清華簡《系年》出土時保存近於完好,記載了西周初年至戰國前期的歷史,雖述史略簡,卻與多部傳世文獻互為參證,甚至可補缺載。
本文對《系年》中的“千畝”、“伯盤”等七條內容作簡要考校,條記於次,以期益於己學。
望方家批評指正。
關鍵詞:清華簡《系年》 ; ;校勘 ; ;訓詁清華簡《系年》是我國歷史上繼《竹書紀年》之後,第二次發現的秦以前的竹簡史書,對於古代歷史文化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系年》全書由一百三十八支簡組成,字跡清晰,保存完好,只有個別殘損之處。
全篇分為二十三章,概要記述了從西周初年一直到戰國前期的歷史。
其中,第一至四章綜說西周史事,自武王伐紂、周公東征到周王室衰落,晉、鄭、楚、秦、衛等諸侯國興起,特別是西周的覆亡、周平王東遷的歷程等。
第五章以下,敘述春秋至戰國前期史事,內容更為詳細,多能與《左傳》、《國語》、《史記》等有關文獻參照印證。
《系年》的許多地方可以補充和糾正傳世文獻的記載,特別是戰國前期歷史的各章,所記重大事跡多為傳世文獻所缺載,填補了古史的空白。
現簡單考校清華簡《系年》中的“千畝”、“伯盤”等七條內容,并條記於次,以期增進對《系年》內容的理解,助益日後更加深入的學習。
1.(周武王)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畝,……宣王是始棄帝籍田,立卅又九年,戎乃大敗周師於千畝。
(第一章)整理者注釋云:“千畝,《周語上》注:‘天子籍田千畝,諸侯籍田百畝。
’《北堂書鈔》引賈逵云:‘籍田,千畝也。
’《周語上》:‘三十九年,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
’注:‘姜氏之戎,西戎之別種四岳之後也。
’千畝所在,當依徐元誥《國語集解》引汪遠孫說,據《詩·祈父》疏引孔晁云:‘宣王不耕籍田,神怒民困,為戎所伐,戰於近郊’,在周都附近,與《左傳》桓公二年所述晉穆侯千畝之戰的千畝在今山西並非一地。
”謹案:宋代王應麟《詩地理攷》云:“《周語》:‘宣王料民於大原。
清华简《楚居》研究综述
清华简《楚居》研究综述作者:彭华刘文波来源:《关东学刊》2021年第04期[摘要]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楚居》篇的内容,主要涉及楚人的早期的迁徙与居地地点、文化习俗等。
这些内容为我们研究楚人起源、楚国都城地望、楚人的古史传说等提供了新的材料。
清华简《楚居》篇公布后,掀起了楚史研究的新热潮。
十余年来,学术界对《楚居》的研究,主要有历史地名研究、楚人起源研究和《楚居》文本写作研究等三大方面。
学人们所研究的具体内容,又包括楚人与其他周边民族的关系、楚人的早期世系和年代、《楚居》对神话传说的历史加工以及楚人的早期民俗等。
[关键词]《楚居》;历史地名;楚人起源;文本写作;综述[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12&ZD133)。
[作者简介]彭华(1969-),男,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刘文波(1996-),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成都610064)。
战国时期的孟子说,楚国有一部叫《梼杌》的史书,和晋国的《乘》、鲁国的《春秋》齐名,“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孟子·离娄下》)。
遗憾的是,《梼杌》和《乘》后世都没有流传,但大约可以想见,楚国跟鲁国一样对历史的记载是比较重视的,并且是有成果的。
近年来,在长江流域的许多考古活动中都曾有战国时期楚国的竹简出土。
这些楚简的出土不仅给我们研究楚国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证明了楚人对历史的重视,展示了楚人的史学水平。
2008年,清华大学入藏一批战国竹简。
其研究成果整理发布后,有一篇叫《楚居》的文献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
整理者说,这篇竹简“叙述自季连开始到楚悼王共二十三位楚公、楚王的居处迁徙,内容与《世本》的《居篇》很相类,故定名为《楚居》”。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学者一般认为《楚居》来源于一位楚国史官的记载,而有的学者如赵平安进一步认为《楚居》就是《梼杌》的一部分。
清华简中发现周代诗篇2千年前《尚书》典籍重现
清华简中发现周代诗篇2千年前《尚书》典籍重现昨天,专家正在展示部分清华大学珍藏战国竹简的研究成果。
清木摄昨天,清华大学图书馆实验室内,专家正在观摩一批尚待研究的战国竹简。
本报记者戴冰摄两年前,约2500枚战国竹简入藏清华大学。
如今,十余位专家从这些竹简中整理出60余篇文献,消失了两千多年的《尚书》得以重现!昨天,清华大学在成果发布会上宣布:包括九篇文献在内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已正式出版发行。
八篇文献从未公开发表2008年7月,一位校友将一批流散到境外的战国竹简捐赠给清华大学。
据整理统计,竹简数量(含残片)约2500枚,其内容多为经、史一类的典籍,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是从未见过的,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以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为首的研究团队,组织十余位专家、教授、博士生、博士后进行释读、整理。
从一个月一换水的抢救性保护,到恒温、恒湿、无菌处理;从在不脱水情况下进行彩色摄影,到对残章断简进行分门别类、编连解释……最终,整理出60余篇文献。
此次面世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共包括《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九篇文献,除《保训》外,其余都未公开发表过。
全书按照整理报告规范要求编辑印刷,刊印有竹简正反面原色、原尺寸的照片以及放大两倍的文字照片,以及释文、注释和文字编等。
“我们计划每年出版一辑,总共十五辑。
不过,每一辑内容没有总策划,得由实际的整理情况来决定。
”李学勤说。
目前,第二阶段整理工作已经启动。
出于保护目的,今后,竹简不会大规模对外展示。
重现《尚书》及类似典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所收九篇中,前八篇都属于《尚书》或类似《尚书》的文献。
《尚书》是研究先秦历史最重要的典籍,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传说孔子选编的《尚书》有百篇之多,但经秦代焚书,大多失传。
汉初济南伏生只传28篇,称《今文尚书》。
清华简《楚居》研究综述
清华简《楚居》研究综述作者:沈光明,易莎莎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7年第7期摘要:清华大学所藏战国楚简《楚居》篇公布之后引起了学界极大关注,因其对楚族早期历史状况有所记载,为进一步研讨楚族早期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展示出新材料。
清华简《楚居》记述有楚人始祖季连生活遗迹,亦有楚国早期古史传说,楚族的起源地及其“徙郢”问题。
它的问世对研究楚史很有帮助。
关键词:《楚居》;古史传说;楚族起源;楚人“徙郢”中图分类号:K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7.07.0212008年7月,一批战国时期竹简入藏清华大学,简称“清华简”。
而《楚居》作为“清华简”63篇书的其中一篇,史料价值无法估量,许多崭新的有关楚国史研究的开拓性学术课题都可以从中找到灵感。
为了准确把握“清华简”之《楚居》研究的最新进展,在对国内研究进行梳理时,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www.cnki.net),以“《楚居》”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以《楚居》为主题的文献数量为70篇(此数据为除去2008年前文献篇目所得),可见关于《楚居》的研究在目前稍显稀缺。
根据上述检索结果,发现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古史传说研究、楚族起源研究、楚人“徙郢”研究三个方面,由此可见清华简《楚居》还有待深入研究。
此外,许多学者也有分析了清华简《楚居》的性质、作者、写作年代及简文《楚居》注释。
在此,对这些文章就不多做展开,本文主要以古史传说研究、楚族起源研究、楚人“徙郢”研究三个方面进行叙述。
1 古史传说研究《楚居》的古史传说,主要涉及人物季连、鬻熊和熊绎。
徐旭生从历史发展角度出发,指出我国狭义的历史时代起源于殷墟时代(盘庚迁殷约当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开始时)。
之前约一千余年,由于年代久远、不可考证等原因,只能算作传说时代。
《楚居》的古史传说,界限也正是划在这里。
李学勤指出,叙述季连、鬻熊、熊绎的传说位于《楚居》篇首三段。
季连降居隈山,逆上汌水(均水),娶“盘庚之子”之女“妣隹”,为楚王室所自出。
清华简《系年》出土解密
清华简《系年》出土解密据李学勤介绍,这篇简文共有11支简,每支22至24个字,其中第2支简上半残失,还没有找到,不过篇文大体已经齐全。
这些简的长度只有28.5厘米,是“清华简”中最早编排起来的一篇简书,并被命名为清华简《保训》,现已收录于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书简(壹)》一书中。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介绍,经过专家们反复讨论,清华简《保训》简的释文大致内容是:周文王在位五十年的时候得了重病,他预感到自己将要离开人世,担心没有时间向其继承人传授宝训,戊子这一天,他自己洗了脸,第二天他把太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找来,对太子发说:“我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担心没有时间对你加以训告。
过去人们传承…宝训‟,一定要把它背诵下来。
现在我病得这么重,你一定要把我说的话记下来。
要恭敬做事,不要放纵自己。
”“以前舜出身于民间,亲自参加劳动,舜就去求取…中‟,能够自我省察,将事情做好。
舜获得了…中‟后,更加努力,毫不懈怠。
舜的行为得到了尧的赞赏,尧就把自己的君位传给了舜。
”李学勤认为,清华简《保训》里所含的“中”的观念,或称中道,是清华简《保训》全篇的中心,它与儒家后来所说的“中庸之道”有着内在的联系。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安徽大学中文系黄德宽教授认为,清华简《保训》蕴含的思想关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道”和“阴阳和谐”观念,这些观念都是长期影响中国主流文化的核心元素。
“第三次重大发现”2008年7月,一位校友向清华大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大多数前所未见。
曾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的李学勤教授评价说,“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
同年7月15日,装载着清华简竹简的塑料箱通过海关抵达清华大学,一开箱,大家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化学药品气味。
据介绍,竹简在流转海外的过程中,持有者大概为了卖个好价钱,就用竹片把竹简托起来,但是他们用的竹片没有经过消毒处理,搞得竹简上全是霉点。
清华简相关研究成果
清华简相关研究成果
清华简是指出土于1975年的战国时期竹简,共计约2.6万枚,收录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清华大学于1984年开始对其进行研究,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以下是部分相关研究成果:
1. 清华简的整理与研究。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国铭等人对清华简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将其分为四个部分:古文篇、今文篇、杂篇和墨子篇。
2. 清华简中的“墨子”问题。
清华简中收录了大量墨子学说的文献,成为了研究墨子学说的重要资料。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泽宇等人对清华简中的“墨子”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学说的解释。
3. 清华简中的“德治”思想。
清华简中大量出现了“德治”、“治国”等词语,成为研究战国时期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宫崎市定等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4. 清华简中的“乐府诗”问题。
清华简中出现了一些乐府诗,成为研究乐府诗史的重要资料。
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袁行霈等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总之,清华简是研究战国时期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 1 -。
清华简相关研究成果
清华简相关研究成果
清华简是一组在北京西南郊发现的战国时期竹简,于1975年
被首次发掘,目前已经出土了近二千多枚,是研究中国古代史、文化、语言、经济等多个领域的重要文献资料。
下面列举一些有关清华简的研究成果:
1. 《清华简•儒书》(2017版):该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版《清华简•儒书》正文、补遗进行了再次比对,改正了不少
原书存在的错误,增补了新的注释和拼音,是学术界和读者研究和阅读清华简上佳的参考书。
2. 《清华简读史丛编》(2020版):该书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收录了多篇研究清华简史料的学术文章,包括
清华简存世情况、翻译与解读、文献考证、历史研究等方面。
该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
3. 《清华简•经学》(2015版):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是对清华简上有关经学的内容进行的系统研究
和整理。
该书向读者展示了清华简上经学文献的流派、学派、思想等方面的特点和特征,是学术界和读者了解清华简经学文献的重要参考书。
4. 《清华简•医学》(2011版):该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1
年出版,是对清华简上有关医学的文献进行的系统研究和整理。
该书向读者展示了清华简上医学文献的特点和特色,对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总之,清华简是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史、文化、语言、经济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展。
三大考古发现
三大考古发现清华简之简介《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后简称清华简的整理报告从2021年第一辑开始,现在已进行到第四辑,以后还会陆续出版13至15辑。
第一辑到第三辑里,我们已经公布了清华简的一些内容。
第一辑主要是《尚书》、《逸周书》的文献如《尹诰》、《金滕》、《保训》以及和楚国历史有关的《楚居》。
第二辑发表了一篇从周初到战国前期的史书——《系年》。
第三辑主要有《说命》三篇——《傅说之命》、《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
《周公之琴舞》实际是由10首诗构成的组诗、《芮良夫毖》由两篇合成,一共有180多句,是现在所能看到的先秦诗里最长的,这些珍贵遗书的发现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注意。
此次公布的第四辑有三方面内容:《筮法》、《别卦》、《算表》。
之《筮法》:唯一保持成卷状态的竹简《筮法》简是在2021年入藏的时候我们就注意到的,是唯一一个保持着原来成卷状态的竹简。
众所周知,竹简是成篇成卷编连在一起的,但由于一直藏在地下、或在发掘出土时出现的种种状况再加上出土后经多次流转,一般都会散乱,但我们在整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时发现里面有一卷还保持着原来成卷的样子,这就是《筮法》。
由于《筮法》简保存得比较好,所以上面的编号没有一个编连有误,它实际上是一个用竹简构成的帛书,我们可以推测,它的反面有一层丝织品,可以稳固竹简,这种竹简形制属首次发现。
《筮法》是《易》学的一种占筮用书,系统地记述了占筮的的理论和方法,它讲了17命,比《周礼》的8命要多。
在讲述17命的内容及其他的一些问题时,它举了具体的例子。
比如“果”命,有具体占筮的八卦的图像,这一点很便于使用。
而这些卦象都是以数字表示的,这一点与楚简常见的占筮是一致的。
而且它与常见的占筮有一个特别一致的地方,那就是两个数字卦并列,每一边是6画,每一边是6个数字,两行一定要并列起来。
这与之前发现的楚简占筮记录从形式上来看是完全一致的。
从1978年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张政烺提出数字卦以来,学术界对此有很多讨论,但是不管如何,大家所用的材料只是为数不多的具体的占卜实例,不是作为占卜的书,所以,数字卦问题很多还没有搞清楚。
【精编范文】清华国宝级竹简报告出炉勾践卧薪尝胆有新解-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清华国宝级竹简报告出炉勾践卧薪尝胆有新解《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六辑整理报告日前发布,报告收录的文献揭示了春秋时期郑国在开国早期时的面貌。
更为重要的是,这批文献填补了春秋最初50年的史料空白。
“清华简”再次立功。
这批共2500余枚竹简自201X年被入藏清华园后,在李学勤先生带领的团队努力研究下,已经六次公布惊动历史考古学界的资料,堪称国宝。
记者最近探访“清华简”的大本营——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听专家讲述“清华简”鲜为人知的故事。
明年,“清华简”的第七辑整理报告将发布,一批春秋吴越争霸的史料将大白于天下,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复仇的故事或许会有新的解读,我们拭目以待。
获得75岁李学勤一眼看出这批竹简价值高“清华简”是在201X年7月,由校友赵伟国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的。
201X年,这位收藏家决定售卖这批竹简,这在当时引起了整个历史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
记者了解到,当时内地、香港、澳门甚至东亚多所高校、研究院所都有专家学者前往香港,一睹其真面目。
作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也去过香港,当时他已经是75岁高龄。
“李先生看到这批竹简时,认为这批竹简很有价值。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李均明说。
竹简上所书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的文字。
李学勤说:“我们大胆猜测一下,如果这批竹简出自湖北,它的制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公元前278年)之前。
”经过目前最权威的碳14年代测定,这批竹简的年代为公元前305±30年,属于战国中晚期,同时文字内容方面的鉴定是由清华大学组织全国知名的古文字研究专家、古文献研究专家、考古学专家共同分析讨论,达成共识,认定是战国时期的竹简,这与李先生的判断高度吻合。
保护毛笔剔泥纯水浸泡“清华简”恢复容颜这批2500余枚“清华简”如今正安静地躺在清华校内一处库房。
清华简 佚篇
清华简佚篇清华简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的竹简文献。
不久前,一位清华大学的考古学家在北京郊区发现了一批被称为"清华简"的佚篇。
这些佚篇所记载的内容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清华简佚篇的发现使我们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这批佚篇中,记载了众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
通过对这些记载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探索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首先,清华简佚篇提供了关于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的详细历史记载。
这些记载包括各国的政治动态、国际交往、战争征伐和国家统一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进一步认识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国家变迁。
其次,清华简佚篇还记载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
在佚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农业生产、商业交易、家庭生活等。
同时,佚篇还记录了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包括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
这些记载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清华简佚篇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艺术信息。
这些佚篇中记载了古代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方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文献对古代艺术的不足。
通过研究这些佚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音乐风格、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同时也为我们认识古代艺术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珍贵资料。
然而,由于清华简佚篇的数量有限,我们还未能完全还原古代中国的历史全貌。
此外,由于佚篇保存状况不佳,一些记载可能丢失或残缺,也给研究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掘,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历史。
总之,清华简佚篇的发现使我们对古代中国的认识有了重要的更新。
通过对这些佚篇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和艺术特色。
尽管目前我们还未能完全还原古代中国的历史全貌,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学术研究的深入,相信未来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面貌。
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
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李学勤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自2008年7月入藏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清理和检视,关于竹简的内容性质获得共识,即:这批珍贵竹简的性质是书籍,书籍大多与历史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有《尚书》及同《尚书》类似的文献,同时“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编年体的史书,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国前期,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史书体裁和已看到的一些文句,都很像《竹书纪年》”[1]。
这篇史书,原来没有篇题,现拟题为《系年》。
《系年》简长44.6- 45厘米,共138支。
简背有排序编号,但有一处重号,以致只有137号。
竹简保存基本良好,只有个别残损之处。
全篇分为23章,每章自为起讫。
文字通为墨笔书写的楚文字。
《系年》一篇字体是楚文字,但不能由此直接推沦这是楚国人的著作。
《系年》既不像《春秋》那样本来是鲁国史书,也不像《竹书纪年》那样于周室东迁后用晋国及后来的魏国标年,而是对各诸侯同各以其君主纪年。
篇中讲到几个重要诸侯国的兴起,如秦、卫、郑、晋等,至于楚国,却自楚文王始见。
在全篇23章里,提到楚的同然较多,不过这也可能是楚国强盛,在当时历史舞台上多有作为的缘故。
值得注意的是,篇中不为楚人掩丑,有时措词颇为严厉,如说“楚师人败,……楚人尽弃其(帱)幕车兵,豕逸而还”,作者在这里是站在哪方立场,需要研究。
成该说,作者即使确是楚人,他的眼光则是全国的,没有受到狭隘的局限。
《竹书纪年》的记事始于夏代(或说五帝)[2],《系年》只起自周初。
事实上,篇内有关西周史迹的仅在其前四章,要叙述的是东迁以后。
即使是这前四章,所说的重点也是在于周王室何以衰落,若干诸侯围怎样代兴,这表明《系年》的作者志在为读者提供了解当前时事的历史背景,也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
篇中时代较后的一些章,还有时明显结合当时形势,例如:第18章:“至今齐人以不服于晋,晋公以弱。
”第20章:“至今晋越以为好。
从古墓中发掘出来的古籍有哪些?
从古墓中发掘出来的古籍有哪些?近些年来的考古发现出土了大量前所未见的典籍,给关注古代文化的专家学者带来了许多惊喜。
不论是马王堆汉墓还是放马滩秦地图,海昏侯墓的竹简亦或是里耶秦简,都不断更新着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今天我就带您盘点一些著名的出土典籍。
(排名不分先后)(一)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简称清华简)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因此被学者称为'清华简'。
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
这批竹简涵盖了战国楚国流传使用的占卜、诗歌文学、史学、天文等多方面的知识领域,是近年来重量级的出土典籍。
目前已经整理出版了多部报告,为进一步研究这批珍贵的楚简做好了初始条件准备。
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还发现了周文王的遗言与武王做的诗歌,并有楚国的史书《楚居》。
前一段时间公布的算表、卜筮法也都是振奋人心的发现。
特别是算表更是打破了纪录:2017年4月23日,清华简《算表》在北京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最早十进制计算器。
(二)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东海尹湾汉墓竹简尹湾汉墓简牍是难得一见的西汉东海郡档案,被墓主人师饶复制后带入墓中。
师饶这个人生前为该郡负责官吏选用和档案管理的官员,墓中还出土了《神乌傅》。
这套竹简为国内仅存,国家一级文物,保存于连云港市博物馆。
这批汉代公文为研究基层社会管理制度、运作机制和上计制度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三)睡虎地秦简也被称作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
这一批出土秦简主要涉及的是秦代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
共1155枚,残片80枚。
通俗的来说,睡虎地秦简就相当于挖出了秦代的国家司法大典,意义重大。
(四)里耶秦简出土于湖南西部的里耶古城的井里,数目众多,达到36000多枚。
清华简五季译文
清华简五季译文一、周朝1. 前言清华简五季中关于周朝的记载主要涉及周公旦和周武王的事迹。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建国者周武王是商朝的周公的儿子,他领导周部族推翻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朝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管仲、晏婴等。
周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伟大的时期。
2. 事迹记载清华简五季记载了周朝的兴衰和重大事件。
其中有关周公旦的记载,记述了周公旦辅佐周武王推翻商纣王的过程,以及周武王登基后的政绩和对社会的改革。
周武王在位时,实行了“天下为公”的政策,推行了伦理道德,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部族割据的局面。
3. 历史价值清华简五季对周朝的记录,为我们了解周朝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周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通过研究清华简五季中关于周朝的记载,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周朝的兴衰和发展轨迹,对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齐朝1. 前言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位于春秋战国时期。
齐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地处东方,与楚国、鲁国等周边国家有着复杂的关系。
齐国在政治上颇为强盛,曾先后取代晋国和楚国成为霸主。
齐国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孟尝君、田文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事迹记载清华简五季中关于齐朝的记载主要涉及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
其中有关孟尝君的事迹,记录了他在国家政治和外交方面的贡献,以及他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齐国在孟尝君的领导下,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推动了齐国的发展和变革。
3. 历史价值清华简五季对齐朝的记录,为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齐国在当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
通过研究清华简五季中关于齐朝的记载,可以更深入地认识齐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清华简《系年》与《左传》其他史事之合证
清华简《系年》与《左传》其他史事之合证
李煜
【期刊名称】《国学(汉斯)》
【年(卷),期】2022(10)3
【摘要】清华简在史学研究方面的诸多珍贵价值已有许多学者作了阐述,本文从古史研究的角度着眼,就清华简《系年》所见其他诸种史事,拈出若干,采集诸家之说,稍加疏理,分类罗列,同《左传》比勘合证。
【总页数】12页(P187-198)
【作者】李煜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广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清华简所见国族名与《左传》合证
2.(厩)羌钟与清华简《系年》合证
3.清华简《系年》与赵盾史事新识——兼谈《系年》版本源流问题
4.清华简《系年》所载地名与《左传》合证
5.清华简《系年》与《春秋》三《传》载先蔑史事新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简中发现2300年前“计算器” 可运
算开方
放置在76个蒸馏水盘中保存的清华简。
清华大学供图
5年前,清华大学入藏一批流散海外多年的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
昨天,清华大学公布了这批竹简第四次研究成果。
此次共发布了3篇清华简文献,其中,《算表》文献不仅被数学史专家认定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实用算具,还拥有超过以往如里耶秦简九九表、张家界汉简九九表和西北出土汉简九九表等古代乘法表的计算功能,被称作“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
京华时报记者张晓鸽
□成果
《算表》为我国最早实用算具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介绍,《算表》由21支竹简组成,其中17支保存完整,另有4支入藏时已有些残缺,不过根据分析研究,可以对残缺部分的内容进行补全。
李学勤说,经过研究发现,该《算表》不仅可以将复杂的乘法转变为简单的加法,还可用于除法运算和开方运算。
利用这套《算表》,不仅能够快速计算100以内的两个任意整数的乘积,还能计算包含分数“半”的两位数乘法。
计算功能超过了以往我国发现的“里耶秦简九九表”和“张家界汉简九九表”等古代乘法表。
全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郭书春介绍,经对同批竹简的碳14测定及自身的文字特征判断,确定《算表》当撰成于战国中期偏晚时,是目前所见到的我国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
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实用算具。
“《算表》形成于公元前305年左右,比此前发现形成于公元前200多年的里耶秦简九九表还要早。
”负责《算表》整理工作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李均明告诉记者。
价值:郭书春认为,该《算表》填补了先秦数学文献的空白,是目前所见到的中国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比目前能够见到的古代十进制乘法表年代都早,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相当先进的,是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
《算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数学的一个高潮,而且是第一个高潮提供了佐证,使国内外否定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虚无主义态度不攻自破。
“八卦图”系楚国卜筮工具
第四辑中还包括一篇题为《筮法》的文献,记载了一种盛行于战国时代楚国、不同于《周易》的卜筮方法。
据李学勤介绍,这篇文献保存良好,没有明显缺损。
在2008年入藏清华时就发现,该竹简全篇大部仍维持原来成卷的状态。
记者了解到,清华简由于年代久远,又因保存于地下,竹简大部分都散断。
正因为如此,《筮法》的成卷状态非常难得,更为难得的是,该卷竹简都有次序编号,为内容的整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筮法》全篇文字分栏书写,并且附有插图和表格,体例犹如一幅帛书。
简文详细记述卜筮的原理和方法,包含大量以数字卦表现的占例。
数字卦的形式与天星观、包山、葛陵等楚简中的实际卜筮记录一致。
三篇文献中另一篇题作《别卦》,形制较小,本来是有8支,但是有一支缺失。
该组竹简没有序号排列,也无背部的印痕可作参考,只能根据内容进行排序。
价值: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认为,《筮法》中有将八卦分置八方的挂位图,在迄今所见《易》图中是最早的。
其中八经卦的卦名类同于《归藏》。
这为先秦三《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別卦》文献记载了六十四卦卦名,对于《周易》卦象、卦名、卦序以及经卦的衍生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释疑
1
清华简何时发现
流散海外多年校友5年前赠
2008年7月,清华大学接受校友赵伟国捐赠,入藏了一批在海外流散多年的战国竹简,总数约为2500枚。
其中整简所占的比例很大,而且简上一般都有文字。
简的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46厘米,最短的10厘米左右。
这批由清华收藏的竹简被称为“清华简”。
清华简是一批有关经、史类经典的竹简,包括《尚书》《诗经》《易经》等儒家经典和许多历史著作。
清华简经过整理编排,总共约有64篇文献,总数近6万字,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中大多数篇章已经失传2000多年,十分珍贵。
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
因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没有受到“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
2
《算表》如何计算
利用孔中穿线连接数字计算
李均明表示,《算表》通过竹简交叉构成21行、20列,行、列交叉再形成400余个长方格,由此可分为三个功能区,包括乘数和被乘数的个位、十位区,引线区及运算结果区。
《算表》按照十进制运算,就乘法而言:若要计算时,只需用孔中穿出的引线横平竖直把相关的乘数与被乘数联系在一起(按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个位数与十位数分别引线),再将诸线在结果区交叉点上的数字加在一起,即是最后的运算结果,便利快捷。
“这样不仅能得出运算结果,还能显示中间的运算过程。
”郭书春说,《算表》不仅能直接用于两位数的乘法运算,亦可用于除法运算,“可能还可以用于开方运算,但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3
清华简怎么保存
库房环境恒温放置蒸馏水中
清华简研究团队研究员赵桂芳告诉记者,现在的清华简放置在库房内76个七八厘米的水盘中,盘内装有蒸馏水,每个水盘内放置20多支竹简。
竹简放于消毒清洁过的玻璃条上方,其中字面朝下,此举主要是为了防止光线对字迹表面造成影响。
每支竹简都标有不锈钢的标签,便于后期的研究整理。
“库房的窗帘就拉了两层,一层专门用于防止紫外线照射。
”赵桂芳说,在水盘上方贴有一层塑料薄膜,一是为了防止水分过快蒸发,二是为了防止携带微生物的尘埃进入竹简,对竹简造成伤害。
薄膜上方覆有有机玻璃盖,对塑料薄膜进行保护。
赵桂芳介绍,这个库房的环境保持恒温恒湿,并有温湿度记录仪对库房环境进行监测记录。
“我们每周都要对库房内竹简检查三次,根据条件不同,每年换水两到三次,保证竹简的稳定状态。
”
4
清华简有何成果
之前研究成果修正史学错误
2011年1月5日,清华简首批成果发布,包括《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楚居》9篇文献。
首批文献重现了《尚书》及类似典籍,澄清了一些学术史上长期争论的疑难,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诗篇,复原了楚国历史及地理,提供了古文字特别是楚文字研究的珍贵材料。
2011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出版,收入失传2300多年的历史著作,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将之命名为《系年》。
《系年》一共有138支竹简,全篇共分为23章,记录了从西周初年一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其中有许多事件不见于传世文献,可能对《左传》《国语》《史记》等典籍有订正作用。
2013年1月,清华简第三批研究成果在京发布,其中《傅说之命》三篇与东晋时期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完全不同,由此证明东晋文人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系伪造。
(原标题:中国发现2300年前计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