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论》考试大纲-
中国文化通史3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1、诸子百家主要流派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汉书· 艺文志· 诸子略》十种: 儒、道、阴阳、法、名、墨、从横、杂、农、小说
儒家53家,836篇 道家37家,993篇 阴阳家21家,369篇 法家10家,217篇 名家7家,36篇 墨家6家,86篇 从横家12家,107篇 杂家20家,403篇 农家9家,114篇 小说家15家,1380篇 诸子共189家,4324篇 六略共38种,596家,13269卷(篇)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2、各学派思想特征 (孔子和韩非子略,见后) 孟子 仁政论 性善论 民本论 修养论 荀子 唯物天道论 性恶论 明分使群 德主刑辅 墨子 兼爱与非攻 尚贤 尚同 节用 明鬼 老子 本体论 辩证法 无为和以退为进 历史退化论
庄子 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名家 逻辑问题:合同异 消极自由的人生观 离坚白 白马非马
1、文化统一 秦始皇统一措施为中华民族最终形成 奠定基础。
--书同文:秦篆为标准字体 --车同轨:车宽为六尺 --度同衡:秦的度量衡为制 --行同伦:设立教化官“三老” --地同域:废周代封国,打通全国疆域; 移民开边
秦诏量
(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2、思想统一 • 战国后期的学说统一思想
--韩非子、荀子、庄子的篇章 --《吕氏春秋》强化思想大一统
孔丘„„基本上拥护周礼而又自以为他 有一个比周礼更高的“道”。他一生的 斗争,就是要推行他的“道”。
他对于夏、商、周这三个大时代的历史、 文化作了反思。„„不是一种对策,而 是一种反思。由反思中得出一些理论。 这些理论就成为他的“道”的内容,也 就是他的哲学的内容。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 点。„„孔丘讲“仁”是对人的反思。 这种反思是人类精神的自觉。可能只是 初步的自觉,但有自觉和没有自觉,有 很大的差别。 -----冯友兰
中国文化概论(专升本) 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专升本) 大纲
一、概述中国文化是中国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科技、宗教、哲学、道德等诸多方面。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之一。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
1. 多元性:中国文化是由多个不同的文化体系组成的,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佛家等等,这些文化体系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2. 连续性: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始终保持着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包容性: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够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三、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文化中的哲学、道德、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思想和方法,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保护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也要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五、结语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积极参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文化通论
导论1、四大文化系统: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2、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易经 系辞下》、程颐、宋濂、刘向《说苑 指武篇》。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4、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时代,主要是指封建社会的文化。
现代文化产生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首先,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在长期的共同地域、语言、心理等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创造精神。
其次,传统文化并非静止不变,传统文化一经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更,其形式和内容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最后我们要知道中国文化也有负面,我们认识和弘扬优秀的,同时不回避了解其拙劣的并加以摒弃,避免被某种优秀所征服,避免被简单的道理说服。
5、地理环境 P56、农耕经济: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已见谷类遗痕或稻谷遗迹,发现了石镰、石锄等。
在南方的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立国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赖以发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中国北方则生活着游牧民族,发展着游牧经济。
7、传统农业模式风格特征:农民大多聚族而居、自给自足、安土重迁。
8、中国文化的基本有四大特征:人文性、包容性、伦理型、和谐型。
(务实精神)第一编制度文化第一章 经济制度1、经济结构特点:1、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在经济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手工业只是维持生计的补充手段。
2、中国古代除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外,又存在城市经济结构。
3、出现游牧经济结构,占第二主导地位。
2、商品经济难发展的原因:1商品经济不能摆脱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和牧业社会经济结构的 制约2,官商盛行;3,城镇中形成的手工业行会制度,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家族性。
4商人经商致富后,往往喜好置田产、开当铺、或放高利贷使利润增值。
3、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重本抑末、重义轻利。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1.1 课程意义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价值的综合性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特点和发展历程,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2 课程定位本课程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选修课,旨在为各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视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品位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2.1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2.1.1 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2.1.2 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2.2 中国古代文化2.2.1 先秦文化2.2.2 儒家文化2.2.3 道家文化2.2.4 儒家与道家的并称2.2.5 唐宋文化2.3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2.3.1 中华礼仪之美2.3.2 传统节庆文化2.4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2.4.1 中国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2.4.2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色2.5 中国传统文学2.5.1 古代诗词及其韵律美2.5.2 传统戏曲艺术2.6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2.6.1 儒家思想2.6.2 道家思想2.6.3 佛家思想2.7 中国现代文化2.7.1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变革2.7.2 当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三、教学目标3.1 知识与技能3.1.1 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3.1.2 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3.1.3 熟悉中国传统礼仪、艺术、文学和思想的基本特点3.1.4 了解中国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趋势3.2 情感态度价值观3.2.1 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3.2.2 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3.2.3 培育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情感态度3.3 实践能力3.3.1 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自觉3.3.2 培养欣赏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能力四、教学安排4.1 教学方式4.1.1 理论教学4.1.2 实践教学4.1.3 讨论交流4.1.4 多媒体辅助教学4.2 课程设计4.2.1 开设讲座、展览等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4.2.2 安排参观实习、实地调研等实践环节4.3 评价方式4.3.1 平时表现4.3.2 期中考试4.3.3 作业4.3.4 期末考试五、教材及参考书目5.1 主要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5.2 参考书目《中国文化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史》人民出版社六、其他事项6.1 注意事项6.1.1 强调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6.1.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国际视野6.2 教学团队6.2.1 本课程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教师担任6.2.2 配备专门的助教和实验助理,提供学生必要的学习帮助6.3 课程更新6.3.1 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6.3.2 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修订和改进教学计划和内容以上即为《中国文化概论》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对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中国文化通论选择题部分
二、选择题1.殷商时期的文化是神本文化,以下不是殷商时期文化特征的是〔D〕A.宗天B.尚鬼C.以蓍草占吉凶D.嗜酒2. 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C〕A.文学B.文章C.文化D.精神文明3. 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B〕A.气候条件B.地理条件C.经济条件D.国际条件4. 秦朝统一的文字是〔D〕A.大篆B.金文C.隶书D.小篆5. 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出现于〔A〕A. 西周B. 商C. 夏D. 战国6. 中国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主要是指〔D〕A.青藏高原B.**高原C.**平原D.云贵高原7.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B〕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D.恭、敬、诚8.中国古代的林木乱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太喜欢〔C〕A. 大兴水利B. 大兴武功C. 大兴土木D. 大兴文治9.秦朝,中央主管兵权的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军务的是〔A〕A. 太尉B. 丞相C. 太宰D. 御史大夫10.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是〔B〕A.分封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1.中国文化的整体,都是〔A〕的产物。
A. 农业文明B. 工业文明C. 手工业文明D. 工商业文明12.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C〕A.北移B.东移C.南移D.西移13."五帝本纪"载于〔A〕A."史记" B."汉书"C."后汉书" D."三国志"14. 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B〕A.木构造B.左右对称C.讲究装饰D.廊柱构造15."文以载道〞的提出者是宋代古文家〔C〕A. 柳宗元B. 朱熹C. 周敦颐D. 顾炎武16.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将郡县制度推向全国的是〔C〕A.西周B.东周C.秦朝D.汉朝17.以下有关"中庸之道〞的正确说法是〔C〕A."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B."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C."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18.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大规模交流与融合〔A〕A.第一次B.第二次C.第三次D.第四次19.哲学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属于〔D〕A.物质文化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D.精神文化20. "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等所表达的是〔B〕A.儒家的思想核心B.法家的思想核心C.墨家的思想核心D.道家的思想核心21.从曹魏开场,将百官分为〔D〕个品级,如相国为一品,尚书令为三品等。
中国文化通论考试复习题
中国文化通论1.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伦理政治。
2.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3.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
4. 原始道教最初称为“五斗米道”,又叫天师道。
5. 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左右对称。
6. 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7.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隋唐。
8.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9. 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两次。
10.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已经十分清晰的相关观念则是天下。
11. 秦朝中央“三公”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御史大夫。
12. 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13.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
14. 我国先民发明观察星象物候的方法是在夏代。
15. 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蔡伦。
16. 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是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17. 徽商和晋商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他们贸易的方式属于行商经营。
18.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农政思想的核心的是勤农观。
19. 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夏代。
20. 唐代最有名的大型舞蹈是《霓裳羽衣舞》。
21. 属于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有信仰标志;仪礼标志;职业标志。
22. 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瑰宝中,孙思邈编写的医学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3. 属于上层文化的是宫廷礼仪;文庙典礼;宗庙音乐。
24.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中华民族的通用语。
25.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高潮除了春秋战国时期之外,还有魏晋南北朝;唐宋之际。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1014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54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2、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2、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中国古代文化通论 考试
中国古代文化通论一、名词解释1.文化:即自然的人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全体,与人类的‚文明‛同义。
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类的精神文化,与政治、经济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支柱。
2.血族婚:(也称族内婚)是原始社会人类的第一种婚姻形式。
即在氏族内排斥父子辈之间的通婚,只允许同辈男女(兄弟姐妹)的婚配关系。
3.民间秘密宗教:指在民间秘密流行而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禁止和镇压的宗教。
这些宗教大多具有三教合一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4.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
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
北宋时,以讲学为主的书院日渐增多。
南宋时随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
5.和亲:是民族间实行通婚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指中原王朝以宗室女和边疆少数民族首领所缔结的婚姻关系。
6.宗教:是人们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相互关系在人类社会意识中的一种特殊的、虚幻的反映。
分为自发的和人为的。
7.五行说:五行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五个范畴已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理论思维的标志。
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它强调整体概念,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
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8.塔:这是佛寺中的主要建筑。
梵文名:stupa(坟冢),后翻译为‚浮图、方坟‛。
分为以下几种形式:覆钵塔、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层式塔、藏式塔、金刚宝座塔。
最初形式:半圆形大坟冢。
中国形式:楼阁式。
9.文人画:文人画是相对于当时工匠画而言的参与者多为文人士大夫,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画风,故有此名。
10.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
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
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
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中国文化通论
中国文化通论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文化?2.六书具体是指哪六书?【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明确指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为“六书”,是造字之本】3.什么是甲骨文?4.什么是丝绸之路?二.简单题:1.中国的姓、氏产生于何时,区别是什么?【姓、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相互区域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氏”的产生比“姓”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缘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前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一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称为“氏”。
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
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
氏区别子孙,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还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
大约在秦汉时代,姓与氏混合为一。
】2.举例说明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实主要观察和研究人的创造思维、行为、手段极其最后的成果。
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挂念、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化艺术作品,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3.简述孔子、孟子的思想核心4.举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体现的文化特征三.论述题:结合实例,论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四.选择题:1.文化有四个层次,不属于物质文化层的是?2.易经:“物相杂,故曰文”中文的意思:3.从地域角度,今天河北省属于哪个文化区?4.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属于哪个文化层?【行为文化层】5.中国古代绘画中在哪一个时代,诗歌、绘画、书法完美结合?6.从秦汉到隋朝的政治体系是?【郡县制】7.中国历史传说中,观察天象、地理、八卦的人物是哪一位?8.属于长江古文化的是?9.中国古代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10.中国古代以画墨梅出名的是?五.填空题:1.刻在金属器皿上的文字是【】2.在商朝服饰分成上下两部分,上身称为衣,下身称为【裳】3.中国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政治结构被称为【】4.墨家学说的主要思想是【】5.孟子的思想核心是良知和【】6.造字法的描述“画成其物,....。
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部分课后题
中国文化通论资料整理一、填空(15×1’):1.元代从民间脱颖而出的纺织技术专家是________。
2.佛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三种。
3.我国现知最早的佛寺为______________ ,建于_____________。
4.唐代首都长安的布局是棋盘形封闭式的___________。
5.________是当今是世界上最高、最古老、体型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也是世界上唯一存世的千年全木古塔。
6.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有北京的________、________和河北承德的_________。
其中__________被称为“万园之园”。
7.明清园林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8.中国古代三大船型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9.在近代形成公路系统以前,中国古代由国家构建的陆路交通网,即是以首都为中心啊、辐射全国的___________。
10.宗法制源于___________时代,于______逐渐形成,到______逐渐完备。
11.乡试取中者为______,第一名称______。
会试取中者为______,第一名称______。
殿试的前三名通称_______,一甲第一名称_______,第二名称______,第三名称______。
二甲第一名称_______。
12.汉代专门学习书画辞赋的具有专科性质的是____________。
13.由__________发展到________是古代社会由蒙昧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
14.古代男______岁,女______岁即行成人礼,可以婚嫁。
15.___________的产生,是继董仲舒之后对孔孟儒学所作的第二次改造,它标志着儒学哲学化和思辨神学体系的完成。
论《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安徽文学2018年7期总第420期作者简介:陈海燕(1974-),女,山东曹县人,文学硕士,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论《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陈海燕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要:《中国文化通论》作为当今中国高校的一门通识课程,在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做到: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重视教师讲授与师生研讨的结合,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教师以这样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为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贡献一份重要的力量。
关键词院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知识视野教学气氛创新思维★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南京林业大学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中国文化通论》课程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践”的研究成果当今学校推行素质教育,高校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单位,在课程教学上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文化通论》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课程,在高校教学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尽管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中国文化通论》(或名为《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但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容乐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本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中国文化通论》的教学工作,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正在聆听这门课程的大学生所作的问卷调查,就《中国文化通论》的教学情况浅谈几点认识。
一、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目前关于中国文化通论方面的教材可谓汗牛充栋。
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得当的教材,对于《中国文化通论》的教学而言非常重要。
这门课程,我校长期使用徐克谦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这本教材。
2007年,该教材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6年,其修订本列入“全国高等学校重点规划系列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次修订除了对初版的内容作局部修改外,还根据出版社的要求增加了部分视频教学资源的二维码链接,以进一步方便读者使用。
中国文化通论教材
有关“中国文化通论”的教材
有关“中国文化通论”的教材如下: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这本书作为一本教材般的书,可以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有所了解。
其中还穿插着图片以及介绍,趣味性更足。
但唯一的不足之处在于,正文跟图片的介绍相互穿插,有些打断正文的连贯性。
2.《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
这本书也是王力先生所著,旨在普及诗词格律基础知识。
其中的主体部分是《诗词格律十讲》,包括诗韵和平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长律、七言律诗、平仄的变格、对仗、古风、词牌和词谱、词的和平仄十个部分。
3.《中国通史》
该书是吕思勉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编写的,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文化史,下册是中国政治史。
此外,还有《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根源与近代的演进》《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通义》《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华文化史》《简明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的演变与价值取向》等书可供选择。
广西民族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试题格式中国文化通论及答案
8.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农政思想的核心的是< )A.天象观B.勤农观C.占验观D.地利观9.七巧板所流行的民族是< )A.蒙古族B.匈奴族C.汉族D.高车族10.下列医学文献中,以医学理论为主的是< )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杂病论》11.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 )A.张衡B.毕昇C.祖冲之D.蔡伦12.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 )A.夏代B.周代C.商代D.秦代13.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 )X7cvTE9YJPA.秦代B.汉代C.隋唐D.明代14.秦朝中央“三公”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A.太宰B.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15.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属于< )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精神文化D.生产生活文化16.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A.《孙子》B.《尚书》C.《春秋》D.《诗经》17.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 )A.孝B.仁C.义D.礼考生注意:1、学号、姓名、年级、专业等应填写准确。
2、考试作弊者,责令停考,成18.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 )A.《论语》B.《孟子》C.《礼记·大学》D.《荀子·劝学》19.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 )A.木结构B.左右对称C.讲究装饰D.廊柱结构20.“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 )A.《书》B.《乐》C.《礼》D.《易》21.下列语系中,不属于中国五大语系的是< )A.汉藏语系B.蒙古语系C.阿尔泰语系D.南岛语系22.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 )A.禁忌B.崇拜C.恐惧D.避讳23.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 )A.两次B.三次C.四次D.五次24.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的年份是< )A.1482年B.1582年C.1682年D.1782年25.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佛家思想D.杂家思想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中国文化通论形考测试题库2
玄学在魏晋南北朝时大为兴盛。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
题干
北朝的农学家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
题干
西晋太医王叔和著《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
题干
唐代的文学被称为“魏晋风骨”。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
题干
《洛神赋图》乃顾恺之所作。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6
题干
朱熹是清代人.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7
题干
《窦娥冤》是王实甫的代表作。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8
题干
《永乐大典》,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化典籍,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
的一部百科全书。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9
题干
汉代人们所采用的记事方法主要有结绳、木刻、图画、以及在器物上划刻。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10
题干
甲骨文不是最古老的汉字,但却是现存的最可识的文字。
正确的答案是“对”。
中国文化通论 形考测试题库3
金文是周代的代表文字。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
题干
篆文起源于周代末年,流行于秦国,到汉武帝时达到鼎盛。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3
题干
隶书在秦代是民间创造的一种篆书的简化体.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
题干
按出现的先后,先有简策,再有金刻、石刻,接着有了缣帛,最后有了
纸张。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5
题干
简策大约出现在周代.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6
题干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7
题干
帛书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8
题干
雕版又叫刻板,这种技术起于中唐,最初是从印刷历书和佛经开始的。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9
题干
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是北宋的毕升。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10
题干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
正确的答案是“错”。
中国文化通论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未标记
题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玄学在魏晋南北朝时大为兴盛。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评论
写评语或修改得分
答题历史
步骤时间动作状态得分
12020年03月24日21:00开始还未回答
22020年03月24日21:00保存:对答案已保存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评论
写评语或修改得分
答题历史
步骤时间动作状态得分
12020年03月22日15:08开始还未回答
22020年03月22日15:08保存:对答案已保存
32020年03月22日15:09答题结束正确2
题目2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未标记
题干
题干
《永乐大典》,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化典籍,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
未标记
题干
《窦娥冤》是王实甫的代表作。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评论
写评语或修改得分
答题历史
步骤时间动作状态得分
12020年03月24日21:00开始还未回答
22020年03月24日21:01保存:错答案已保存
32020年03月24日21:02答题结束正确2
题目8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未标记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未标记
题干
朱熹是清代人.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通论(上)》课后习题1
《中国文化通论(上)》课后习题1总分:100及格分数:60考试结果相关信息:未合格,您的总分为:25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2、婚姻关系从属并受制于().正确答案:D、血缘关系3、唐代形成品色衣,即以色彩区别品秩的高低:三品以上官员服色为()。
正确答案:C、紫4、()字永叔,号醉翁,别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正确答案:D、欧阳修5、()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正确答案:C、孟德斯鸠6、封建宗法制具有( )的作用.答案:A、维护封建等级正确答案:C、维护封建等级、界定尊卑贵贱7、()特征也体现在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正确答案:B、人文性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1、饮食讲究包括().正确答案:A、色、香、味、形B、美名C、美的氛围(音乐)D、美的器皿2、关于文化的基础关系是()。
正确答案:A、广义与侠义的关系B、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C、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D、内隐文化与外显文化3、伦理型的表现有()。
正确答案:A、历代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统治稳固、社会有序的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B、强调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C、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视“修身”为立命之根本D、中国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思想内容宏富,良莠并存,在建构现代人格的今天,有必要加以批判、改造和更新4、唐代实行科举制的背景包括().正确答案:A、国家统一B、打破门阀制度C、新王朝客观上需要储备官员力量D、造纸印刷术超越前代5、定居式农业劳动的特征包括( )。
正确答案:A、固守土地B、每一个家庭或家族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单位C、任何一个家族必须由一个人作为家庭主宰6、深衣形制的特点有()。
正确答案:A、上衣下裳连为一体B、无男女式样区别C、上窄下宽,与后世的筒状袍不同D、系腰带,上不及肋,下不及髋判断题(共7题,每题5分)2、人的一生包括诞生礼、婚礼、葬礼.正确答案:错误3、中国古代丧服称为斩衰、齐衰、大功、缌麻。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1014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54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2、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2、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通论》考试大纲
一、主要参考书目
马敏. 中国文化教程. 第一版.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二、考试大纲
(一) 文化与文明
[考试要求]了解文化与文明的基本概念、关系、分类;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学习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考试内容]
1.“文化”的广义与狭义的概念;
2.文化的分类方法;
3.“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4.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5.学习中国文化的意义。
(二)中国文化的源流
[考试要求]了解中国文化的形成条件、发展脉络以及突出成就。
[考试内容]
1. 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2. 建构在农耕基础上的文化模式与儒家思想;
3. 中国原始文化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成就;
4. 自夏到清的断代文化突出成就。
(三)中国哲学与文化
[考试要求]了解哲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国哲学的思想、思维与流派;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考试内容]
1. 哲学与文化的相互影响;
2. 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分期;
3. 中国辩证逻辑的特点;
4. 中国传统哲学中最主要的思想;
5. 传统人文精神的特点与积极内涵。
(四)儒家思想与文化
[考试要求]了解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阶段;“诸子百家”以及争鸣时代;“仁学”思想、“礼”与“入世”精神。
[考试内容]
1. 儒家思想的发展四阶段;
2. 诸子百家及其学派特征;
3.“仁学”的核心与“仁”的含义;
4 “仁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5. “礼”的起源诸说以及古代礼的种类;
6. 儒家修身的基本方法以及儒家积极入世的政治理念的体现。
(五)制度文化
[考试要求]了解制度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宗法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内容
[考试内容]
1. 制度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
2.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3.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
4. 宗法制度产生的原因与特点, 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六) 中国传统风俗
[考试要求]了解社会风俗的内涵,特点与作用; 中国传统年节的来源与内容特征; 饮食与文化的关系; 服饰与文化的关系。
[考试内容]
1. 风俗的概念,中国社会风俗的特点, 社会风俗的作用;
2. 中国传统年节的来源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特征;
3. 中国传统饮食与文化起源的关系;
4. 中国文化对服饰的影响。
(七) 文学与文化
[考试要求]了解中国文学中诗歌、小说、戏曲的发展简史; 各自的创作理论和艺术特质。
[考试内容]
1. 中国诗歌的发展简史以及主要的诗学理论的内容;
2. 中国文化的诗性特征;
3. 中国小说的发展简史以及主要的小说理论的内容;
4. 中国小说的人格精神;
5. 中国戏曲的发展简史;
6. 中国戏曲的悲剧意识。
(八) 艺术与文化
[考试要求]了解中国艺术中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和音乐的发展源流及杰出成就。
[考试内容]
1. 中国绘画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2. 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3. 中国雕塑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4. 中国建筑的主要分类及代表作品;
5. 中国音乐的不同阶段; 音乐理论和音乐科学的主要成就。
(九) 科技与文化
[考试要求]了解中国传统科技发展简史; 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与主要成就; 中国传统科技与现代科技的关系。
[考试内容]
1. 中国传统科技发展的大致阶段和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
2. 中国传统科技的主要成就;
3.现代科学文明的特征;
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未能生成现代科技文明的原因;
5. 社会转型中对科技的不同态度。
(十) 宗教文化
[考试要求]了解佛教与道教在中国的传播、流变; 佛教与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考试内容]
1. 中国禅宗南宗慧能的佛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2. 佛教对中国文化人格,、社会心态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3. 道教的思想来源以及早期道教的两大主要派别;
4. 道教的文化价值。
(十一)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考试要求]了解西方挑战与西学入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冲突的表现。
[考试内容]
1. 鸦片战争后文化危机的表现;
2.“中体西用”论的内容、作用与历史局限;
3.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冲突的具体表现。
三、考试题型与要求
(一)名词解释
阐明概念;说清内涵。
(二)简答题
根据要求写清要点以及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
写清要点和基本内容,根据题意加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