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踝综合征的病因及解剖学基础

合集下载

足踝解剖2

足踝解剖2

X线常见变异
64
距骨上骨为距骨的正
常变异,出现率0.5%。 此跗骨在距骨前上缘, 位于距骨鼻区。 距骨上骨有时也会存在 疼痛,疼痛多是穿鞋过 紧和过度负重时。
X线常见变异
65
维扎里骨位于第五跖骨底外侧和
骰骨的角状间隙中,由独立的骨骺 发生,有时与第五跖骨愈合,有时 独立,但临床上很少见
X线常见变异
前踝撞击综合征
87
前外踝撞击综合征
88
前外踝撞击
特征: 1、踝关节外侧沟内异常软组织 2、下胫腓前韧带(AITFL)异常肥厚。
前外踝撞击综合征
89
AITFL明显肥厚
前内踝撞击综合征
90
前内踝撞击
特征: 半月板样损伤或(和)胫距前韧带异常增厚。
前内踝撞击综合征
X线常见变异
61
撕脱骨折
腓骨下副骨
X线常见变异
第五跖骨粗隆第二骨化中心
62
第五跖骨粗隆存在独 立的骨化中心,并且 可有一个或多个骨化 中心,常见于10-15 岁儿童,一般25岁左 右与第五跖骨起于部 分融合。
X线常见变异
63
副舟骨
副舟骨为胫后肌腱在足舟
骨的异常止点,异常扭矩削 弱了胫后肌腱对足弓的稳定 作用,常表现为胫后肌腱功 能不全,多伴有扁平足。
非负重位
负重位
非负重位A与负重位B踝关节侧位片显示了功能性负重的作用。在负重下明显变窄的关节间隙表明了踝关节的病变。
踝关节Borden位
49
踝关节Broden位,该片时为了显示后距下关节突,为了评估距下融合累及跟骨的关节内骨折。摄片时踝关节中立位背屈, 下肢内旋30°,投身中心位于外踝,球管向头侧倾斜10-40°,以便能够符合弯曲的后距下关节突的不同断面的切线。

踝关节解剖和损伤MRI影像表现

踝关节解剖和损伤MRI影像表现
示透明关节软骨的图像) ➢ 关节造影(用于诊断有无韧带撕裂和关节软骨缺损,但为有创
检查)
踝关节损伤—影像学检查方法
➢ T1WI及PDW能清楚显示踝关节解剖,T2WI及STIR对 显示病变有更大帮助
➢ 横断面及冠状面能显示大多数的韧带,应首先考虑行 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矢状面作为适当补充
MR上较好显示韧带/肌腱位置
三角骨
三角骨综合征
踝关节损伤—其他损伤
➢ 足底腱膜炎(跖腱膜炎) ✓ 足底腱膜是一个多层纤维腱膜,由内层、中间层、外层构成 ✓ 足底腱膜通常指较大的中间层,起自跟骨内侧结节然后向前延伸,附着
于趾短屈肌腱下方 ✓ 足底腱膜于中足底分为五束,分别附着于第五趾骨的远节趾骨 ✓ 足底腱膜在MR上表现为2-4mm带状结构,在所有的序列上为低信号 ✓ 足底腱膜炎是导致足底疼痛的最常见原因(多晨起疼痛)
踝关节解剖及损伤
Part 01
踝关节解剖
踝关节解剖—骨性结构
踝关节的骨性结构由胫骨、腓骨远端与距骨组成,踝穴容纳距骨体 冠状面:外踝较内踝低1cm左右 矢状面:外踝较内踝偏向后1cm,后踝较前踝更向下延伸,限制距骨后移
①内踝:顶端分成两个钝性突起(前丘前结节、后丘后结节),有三角韧带 附着,其后侧有一沟,胫后肌腱由此经过 ②外踝:位于胫骨前后结节构成的切迹中,胫腓骨之间没有关节面,但两者 之间有一定的活动度
信号增高,跟腱断裂/撕裂 ➢ 跟腱近端回缩,跟腱边缘磨损,呈螺旋状形态
踝关节损伤—跟腱损伤
急性损伤
踝关节损伤—跟腱损伤
腱围炎
跟腱下囊 跟腱后囊
跟后滑囊炎(注:跟腱后囊正常无积液,若积液提示异常)
踝关节损伤—跟腱损伤
完全撕裂
踝关节损伤—胫骨前后肌腱损伤

踝关节正常解剖和损伤性病变的影像表现

踝关节正常解剖和损伤性病变的影像表现
胫骨关节面前缘及与之相对应的距骨颈部距骨关节面
前踝撞击
Ⅰ度:滑膜撞击,X线片 显示有炎性反应,骨刺大 小为3mm; Ⅱ度:骨软骨反应性骨赘 >3mm; Ⅲ度:严重的外生骨赘, 可伴有或不伴有碎裂, 在 距骨背侧可见继发性骨赘, 常伴有骨赘的碎裂;
Ⅳ度:距骨和胫骨关节骨 性关节炎改变。
后踝撞击综合症
显示病灶整体(定位定性),为CT、MR扫描方案的制定提供帮助。 缺点:软组织层次显示差,骨性结果为重叠影像。
常规X线平片———正位
❖ 显示内、外踝,距骨上面及胫骨 关节面的影像:踝关节间隙显示 清晰,呈八字形或鞍形,顶部横 行,中部微凹,两侧斜行部,分 别为内、外踝关节间隙,整个关 节间隙连续不中断。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
v 包括骨性撞击和软组织撞击两类。 v 骨性撞击综合症一般是指距骨和胫骨骨赘之间的撞击。 v 软组织撞击为关节囊、滑膜、韧带增生、肥厚或瘢痕组织
增生所致。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分类
按照损伤部位的不同,踝关节撞击综合症可分为: 1.前外踝撞击综合症: 2.前踝撞击综合症: 3.前内踝撞击综合症: 4.内踝撞击综合症: 5. 后内踝撞击综合症: 6. 后踝撞击综合症:
前踝撞击
➢ 特征:鸟嘴样骨刺
病 ➢ 骨刺位置:踝关节囊内

胫骨关节面前缘及与之

相对应的距骨颈部距骨
剖 关节面
基 础 ➢ 随着反复强力背屈时相
互接近并撞击, 骨嵴
越来越大, 撞击越加
明显
前踝撞击
发生机制
牵引学说:反复过度跖屈,前关节囊附着处张力 增加,引起局部牵引性骨赘形成
损伤修复学说:踝关节跖屈时产生的压力反复作 用于踝关节引起局部软骨损伤、骨小梁骨折和骨 膜出血,最终都以骨性增生形式愈合

踝关节功能解剖、损伤和恢复

踝关节功能解剖、损伤和恢复

在关节分类中,与膝关节等并列概念是足关节。

足关节包括踝关节、驸骨间关节、驸趾关节、跖zhí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

一:踝关节的功能解剖分析1、踝关节解剖学分析踝关节又称距小腿关节,或是距上关节。

有胫骨下关节面和胫、腓骨的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的屈戌关节。

关节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距骨滑车的关节面在形状上前宽后窄。

内、外踝在高度上不一致,内踝高于外踝。

导致了:内翻大于外展,同时踝关节屈时内外翻的幅度小于伸时。

2、踝关节的辅助结构内侧韧带:位于踝关节内侧强韧的三角韧带,起自胫骨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距骨、跟骨、足舟骨的内侧,限制足过度外翻。

外侧韧带:有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均较为薄弱,有防止小腿移位和限制足过度内翻的功能。

3、运动踝关节的主要肌肉运动踝关节的主要作用肌,有小腿后面的屈肌和小腿前面的伸肌。

它们均起自小腿骨或股骨内、外上髁,肌腱跨越踝关节止于足骨上。

近固定收缩时,可使踝关节完成屈、伸运动。

A、使踝关节屈(跖屈)的主要肌群: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近固定收缩,踝关节屈,如绷脚动作。

远固定收缩,使小腿在踝关节处屈,完成提踵和蹬地动作。

这里主要讲一下,小腿三头肌。

小腿三头肌位于小腿后面皮下,特别发达,使小腿后部隆起。

它包括浅层的腓肠肌、深层的比目鱼肌。

有三个头,腓肠肌两个头为双关节肌;比目鱼肌为羽状肌单关节肌。

小腿三头肌是构成小腿形态的主要肌肉,也影响另小腿维度的重要因素;在行走、跳跃中,是足关节蹬伸的主要肌肉。

起点:腓肠肌的内外两个头分别起于股骨的内外侧髁后面;比目鱼肌起于胫骨后面的比目鱼肌线和腓骨上部的后面。

止点:3头会合,在小腿上部形成膨隆的肌腹,向下移行为跟腱,止于跟结节。

功能:近固定收缩时,使足在踝关节处屈,腓肠肌还能使小腿在膝关节处屈;远固定收缩时,使小腿在踝关机处屈,或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防止人体向前倾倒,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踝管综合征 病情说明指导书

踝管综合征 病情说明指导书

踝管综合征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踝管综合征概述踝管综合征(tarsal tunnerl syndrome)又称跖管综合征、跗管综合征,是指胫神经或其分支在踝管内受压,而导致的以足底刺痛、麻木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病因复杂,足部外伤、踝管肿物、先天性发育异常、医源性因素等多种原因皆可致病。

治疗以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

英文名称:tarsal tunnerl syndrome其它名称:跖管综合征、跗管综合征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一般不会遗传发病部位:足部常见症状:足底或跟部疼痛、感觉障碍、足趾活动受限、足底皮肤干燥粗糙、足内肌萎缩主要病因:足部外伤、踝管肿物、先天性发育异常、医源性因素、体液积聚检查项目:体格检查、X 线、MRI、肌电图重要提醒:患者出现足底疼痛、感觉障碍等疑似症状时,应尽早诊治,以及时解除压迫,避免症状迁延不愈。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踝管综合征的发病特点三、踝管综合征的病因病因总述:任何引起踝管绝对或者相对变小的因素(如足部外伤、踝管肿物、先天性发育异常、医源性因素、体液积聚等),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压迫胫神经及其分支,引起临床症状。

基本病因:1、足部外伤踝关节反复扭伤,踝管内肌腱摩擦增加,引起肌腱炎,肌腱水肿增粗,从而引起踝管综合征。

2、踝管肿物神经鞘瘤、腱鞘囊肿、脂肪瘤、骨赘增生等使踝管管腔变小,压迫胫神经。

3、先天性发育异常踇展肌肥厚、先天性跟距骨桥、扁平足等,皆有可能导致踝管变形、容积减小,使胫神经受压。

4、医源性因素(1)手术后的疤痕、瘢痕组织,以及踝管或小腿部注射药物或美容硅胶等,也可能导致本病的发生。

(2)踝部骨折内固定物;踝部手术中对胫神经的牵拉损伤;术后踝部不适当的固定位。

5、其他(1)妊娠、心衰、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使体液积聚,也可能导致本病的发生。

(医学课件)踝关节解剖(详解)

(医学课件)踝关节解剖(详解)

胫骨远端是指胫骨的 下端,与距骨形成前 、后和内、外侧两个 关节面。
腓骨下端是位于胫骨 远端外侧的细长骨结 构,与胫骨远端形成 外侧关节面。
距骨与胫骨远端和腓 骨下端共同组成了踝 关节,并容纳和限制 了足部的活动。
02
踝关节骨骼结构
胫骨
1
胫骨是小腿骨中主要的承重骨,与腓骨并行, 位于小腿内侧。
2
踝关节的英文名称为Ankle joint,又称为距骨小腿关节。
踝关节功能
踝关节的主要功能是负重和行走,对人体直立行走和运动 具有重要作用。
踝关节还能够吸收和分散来自足部的冲击力量,保护足部 骨骼和软组织的完整性。
踝关节组成
踝关节主要由距骨、 胫骨远端、腓骨下端 和距骨组成。
距骨是位于胫骨远端 内侧的圆形骨结构, 与内踝、外踝和后踝 形成踝穴。
胫后肌
起始点
起自胫骨和踝骨,止于足骨的远端。
功能
使足背屈和外翻,参与足尖行走和跳跃。
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起始点
腓骨长肌起自腓骨近端,止于足底的骰骨和第3、4跖骨;腓骨短肌起自腓骨远端 ,止于足底的骰骨和第2、3跖骨。
功能
使足外翻、外展和屈曲,参与跳跃和足尖行走。
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
起始点
拇长伸肌起自桡骨远端和腕骨,止于拇指近节指骨;趾长伸肌起自胫前肌, 止于足底各趾的近节指骨。
07
踝关节疾病诊断与治疗
踝关节扭伤
急性踝关节扭伤
通常是由于踝关节突然向内或向外翻转,导致踝关节外侧或 内侧韧带受到过度拉伸或撕裂。
处理方法
RICE原则(休息、冰敷、压迫、抬高)可有效减轻疼痛和肿 胀症状,同时需要进行适度包扎固定,并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
踝关节炎

外踝的名词解释

外踝的名词解释

外踝的名词解释外踝,又称为踝骨突,是人体下肢的一部分,位于胫骨与腓骨下端的接触点处。

它起着重要的支撑和稳定作用,同时也是许多运动时容易受伤的部位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外踝及其相关知识,本文将进行一系列名词解释。

1. 外踝骨折外踝骨折是指踝关节周围骨折的一种形式,常见于运动损伤、摔倒或意外受伤等情况下。

外踝骨折通常是由于外踝部位受力过大导致骨折。

治疗方法根据骨折类型的严重程度而定,包括保守治疗(如固定绷带)、手术治疗(如内固定术)等。

2. 踝关节扭伤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特别是在进行高风险运动时,如足球、篮球等。

扭伤可导致踝关节韧带拉伤或撕裂,引起肿胀、疼痛和运动受限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休息、冷敷、按摩和物理治疗等。

3. 踝关节稳定性踝关节稳定性指的是踝关节的稳定程度,即对外力的抵抗能力。

正常情况下,踝关节应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以保护关节免受损伤。

然而,先天性因素或后天因素(如过度使用或外伤)可能导致踝关节稳定性下降,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

4. 踝关节康复踝关节康复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治疗方法和康复运动来恢复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的过程。

康复过程主要包括恢复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肌力和平衡性、增加稳定性,以及改善运动技能等。

康复期间,患者需要在医疗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合适的锻炼和康复训练。

5. 踝关节综合征踝关节综合征是一组踝关节周围的疼痛和不适症状,可能由于过度使用、重复损伤或关节软组织的问题引起。

该综合征可能包括滑囊炎、滑膜肥大或韧带损伤等。

治疗方法包括休息、物理疗法、抗炎药物和适当的康复训练。

6. 踝关节炎踝关节炎是由于踝关节软骨退化和关节炎引起的炎症性疾病。

它可能导致踝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关节注射和手术治疗等,旨在减轻症状和改善关节功能。

7. 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手术治疗方法,用于治疗严重的踝关节退化或损伤。

该手术旨在恢复关节功能,并减轻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医学课件)踝关节解剖(详解)

(医学课件)踝关节解剖(详解)

2023踝关节解剖(详解)•踝关节概述•踝关节骨骼结构•踝关节韧带目录•踝关节肌肉•踝关节神经血管•踝关节运动功能•踝关节疾病诊断与治疗•踝关节康复训练01踝关节概述踝关节是指连接足部和胫骨、腓骨下端的关节,通常由距骨、胫骨远端、腓骨下端和距骨组成,是人体最大的屈戌关节。

踝关节的英文名称为Ankle joint,又称为足关节或距关节。

踝关节的主要功能是支撑人体重量、行走、奔跑、跳跃等,同时参与下肢的屈伸运动和足部的内翻外翻运动。

踝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对于人体的运动和平衡能力非常重要。

踝关节主要由距骨、胫骨远端、腓骨下端和韧带组成。

距骨是位于胫骨远端和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上的一个圆形骨,与胫骨远端和腓骨下端的关节面形成摩擦和缓冲,以适应行走、奔跑、跳跃等运动。

胫骨远端是指胫骨的下端,向外侧突出,与距骨相接处形成胫距关节。

腓骨下端是位于胫骨远端外侧的细长骨头,与距骨相接处形成腓距关节。

韧带是围绕踝关节周围的强韧纤维组织,包括内侧三角韧带、外侧韧带和后侧韧带等,主要作用是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和限制运动范围。

踝关节组成010*******02踝关节骨骼结构胫骨是小腿骨中主要的承重骨,与腓骨并行,位于小腿内侧。

胫骨的近端与股骨的远端形成膝关节,与胫骨远端和腓骨下端共同形成踝关节。

腓骨近端与胫骨远端和腓骨近端共同形成膝关节。

距骨是足部主要的负重骨之一,位于踝关节上方,与胫骨、腓骨和跟骨共同维持足部的稳定。

距骨的上方与股骨的下端形成髋关节。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骨,位于足后部,与骰骨、距骨和骰骨共同形成足弓。

跟骨的主要功能是支撑体重和吸收冲击。

跟骨•骰骨是足部较小的骨,位于足弓的顶端,与跟骨、距骨和骰骨共同维持足弓的稳定。

骰骨03踝关节韧带胫舟韧带胫距韧带距跟内侧韧带胫跟韧带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三角韧带04踝关节肌肉起始点起自胫骨和踝骨,止于足骨的远端。

功能使足背屈,并协助足内翻。

胫前肌起始点起自胫骨和踝骨,止于足骨的远端。

踝关节影像解剖

踝关节影像解剖

踝关节内侧深层解剖
踝管:屈肌支持带和 跟骨内侧面及内踝 围成
踝管有四个通道, 胫后肌腱 趾长屈肌腱 胫后动静脉及胫神经 足拇长屈肌腱
拇长伸 肌腱 胫骨前肌腱
胫骨后肌腱 趾长屈肌腱
拇长屈肌腱
胫骨 后动 静脉
屈肌支 持带
趾长伸 肌腱 胫骨
距骨
腓骨长、 短肌腱 内外 侧跖 神经 跟骨
踝管
踝关节外侧深层解剖
踝关节解剖及踝管综合症
踝关节解剖概述
踝关节:全身第三大持重关节 组成:榫眼状关节,由胫骨下端和内、外
踝构成的踝穴及距骨体共同组成 包括:骨、韧带、肌腱、软骨、滑膜等结

踝关节的组成
(一)组成
1.关节窝:呈叉状(又称踝穴), 由胫骨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及 腓骨外踝关节面共同围成 2.关节头: 由距骨体上关节面和 距骨两侧的关节面所组成 关节面的形状为滑车状
跟腱正常表 现
跟腱运动损伤:
跟腱附着处炎症
• 跟腱附着处炎症是后跟痛的原因之一 • 由于小腿肌肉过度运动从而产生反复创伤以及微小
撕裂所致 • 常见于芭蕾舞演员、从事跑、跳的运动员 • MR表现为跟腱附着处增厚伴信号异常
跟腱部分(完全)撕裂:跟腱最厚处前后径 一般小于6mm,在踝关节上方2 - 6cm处跟腱 纤维交叉走行,血液供应减少,易撕裂
侧结节的局限性水肿 脂肪抑制序列能较好显示病变
足底腱膜炎
足底腱膜炎
足底腱膜炎 注意跟骨内侧结节的局限性水肿
三角骨综合征(距骨三角综合 征)
是足跟后部疼痛的原因之一,影像学诊断至为重要
三角骨是距骨后端的二次骨化中心,有软骨桥相连 接
病因及病理:距骨三角形突起的急性骨折或慢性应 力性骨折;胫骨后部或附近肌腱韧带反复撞击、压 迫三角骨;踝关节囊后部及相邻的韧带和拇长屈肌 腱的炎症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ppt课件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ppt课件
胫跟舟韧带
病理
• 骨刺形成:胫骨茎突、距骨前内缘 • 前内踝游离体,骨软骨剥脱后,茎突撕
脱骨折 • MCL慢性损伤
前 内 侧 滑 膜 增 生
28-year-old woman with anteromedial impingement diagnosed clinically. Sagittal T1weighted fat-suppressed conventional spin-echo MR image (583/8) at medial aspect of tibiotalar joint shows anteromedial tibial (white arrow) and talar (black arrow) osteophytes.
后踝撞击征
• 后踝 三角籽骨撞击综合征 • 后内踝 • 后外踝
前外踝撞击综合征
• 距骨与腓骨关节面、关节囊、外侧韧带 复合体及软组织构成。 • 前外踝结构围成的沟状结构称为前外侧沟。
病理机制
• 胫腓前下韧带肥厚或滑膜 增生填充在外侧沟 • 骨软骨剥脱形成游离体 • 慢性滑膜炎或小出血导致 的纤维瘢痕组织填充 • 腓侧小骨(小副骨) • 韧带撕裂后填充入外侧沟
内 侧 副手术治疗 关节镜治疗 创伤小、功能恢复早
参考文献:
《前踝撞击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和影像学评价》 《前外踝撞击综合征的MRI诊断》 Ankle Impingement Syndromes A Review of Etiology and Related Implications Anteromedial Impingement of the Ankle: Using MR Arthrography to Assess the Anteromedial Recess

外踝疼痛综合征,这个方法,立竿见影!

外踝疼痛综合征,这个方法,立竿见影!

01局部解剖足关节包括距小腿关节(又称踝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和足趾间关节等,它们都是因相应名称的骨组成,在临床上容易发生损伤的关节为踝关节和附骨间关节。

踝关节是由胫、腓二骨的下端和距骨联结而成,关节囊的前、后壁都薄弱而松弛,两侧有韧带增强。

其中内侧韧带坚韧,外侧韧带薄弱,在足过度内翻时,较易发生损伤。

跗骨间关节的结构较复杂,功能也较重要,它与距小腿关节联合运动时,能作内翻和外翻运动。

在崎岖不平的地面上或斜坡上站立和行走时,足的内翻和外翻运动对维持人体的直立姿势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他足关节的关节囊都很紧张强厚,韧带发达,所以这些关节的活动性较小,不易损伤。

与外踝疼痛相关联的肌肉有腓骨长、短肌。

腓骨长肌位于小腿外侧侧面的浅层,起自腓骨小头及腓骨上1/3处,长腱绕过外踝的后面,沿骨外侧面突起的下方向前,以后从骰骨跖面的沟内斜跨过足底止于第一跖骨粗隆、第二跖骨底和第一契骨跖面。

腓骨短肌在腓骨长肌下方的深面,起自腓骨外侧面的下半及肌间隔,其腱绕过外踝的后下方,在骰突的上方沿跟骨外侧面向前,止于第五跖骨粗隆。

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的作用是屈足、展足、提起足的外侧缘。

02病因病理(1)踝关节的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紧张而坚实,外踝又比内踝低,加之膝关节有一定的生理内翻角,所以人脚着地时,都是在轻微的内翻位上使足外侧先落地,所以临床上我们常见的都是内翻扭伤,外踝部疼痛肿胀。

(2)踝关节扭伤后韧带及部分关节骨面形成一定的无菌性炎症反应,筋膜在修复时产生牵拉、粘连,导致关节的活动受限,活动时产生疼痛。

(3)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在通过外踝后方和下方时,表面覆盖于腓骨肌上、下支持带之下(腓骨肌下支持带的小腿十字韧带外侧部)。

频繁的屈足、展足活动,腓骨肌腱鞘炎,引起外踝后侧和足外侧疼痛。

足跖屈时疼痛加重,足过度的背伸、外翻和扭转,以及足踝部过度的内收、内翻都能对肌腱产生异常牵拉,而发生肌腱损伤,也可使肌腱浅面的纤维带破裂,而使肌腱向前滑脱,这种损伤与踝关节扭伤经常合并发生。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影像学评估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影像学评估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是一类比较常见的运动损伤,通常是在反复发生急慢性损伤的基础上,造成踝关节的肌腱、韧带、关节软骨进行性损伤,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局部瘢痕组织形成、关节内游离体、骨质增生、骨赘形成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伴随过度的背屈和跖屈运动引起相邻组织的撞击、挤压、磨损,导致患者踝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体征。

根据发生撞击综合征的部位和主要表现,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分为前方撞击、前外撞击、前内撞击、后方撞击和后内撞击。

MRI是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主要检查方法,能清楚显示损伤发生的部位、类型、程度,以及合并存在的其他病理改变,同时还能进行鉴别诊断。

本文从相关解剖结构、撞击发生机制、病理改变和影像学诊断要点等几个方面对踝关节撞击综合征进行系统阐述。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是由踝关节周围骨性或软组织之间的撞击、挤压及反复摩擦等引起踝关节疼痛和(或)关节活动受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撞击综合征可能与既往的外伤或反复微创伤有关。

影像学检查能明确撞击综合征发生的病理基础,帮助区分撞击综合征的具体分型并进行对应的鉴别诊断。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根据撞击组织的性质不同可分为骨性撞击和软组织撞击两类,骨性撞击一般是指距骨和胫骨骨赘之间的撞击;软组织撞击为关节囊、滑膜、韧带增生、肥厚或瘢痕组织增生等所致,二者可同时发生。

根据发生部位不同,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又可分为前方撞击、前外撞击、前内撞击、后方撞击和后内撞击。

目前的影像学检查中,常规X线片及CT检查可用于显示骨性撞击,如骨赘和关节游离体,但对关节软骨和软组织结构显示欠佳,分辨力明显低于MRI。

MRI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踝关节撞击的最佳影像学手段,对于肌腱、韧带、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的病理改变可作出良好的诊断。

常规MRI成像方案应包括液体敏感序列[T2WI-脂肪抑制(fat suppress,FS)、质子密度像(proton density,PD)-FS或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hort tau inversion recovery,STIR)等]和至少1个T1WI序列。

踝关节运动损伤的解剖学基础和调查分析

踝关节运动损伤的解剖学基础和调查分析

踝关节运动损伤的解剖学基础和调查分析通过对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形态学基础研究及预防措施,更好地为参加体育运动提供针对性的理论知识,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运动损伤提供基础数据。

使用成人尸体下肢37例,将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完整、准确、清晰地暴露,观察韧带走行、分支、起止点。

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测量内外侧韧带的长度和最宽处宽度。

通过对179名在校本科大学生有关运动损伤方面的问卷调查,查明距腓前韧带是踝关节运动损伤中是最易损伤的韧带之一,在运动过程中应加以重视和保护。

踝关节运动损伤与踝关节独特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

标签:踝关节韧带损伤预防踝关节的关节囊较薄,主要靠韧带的力量来维持关节的稳定。

踝关节的两侧均有韧带加强:内侧有内侧韧带或称三角韧带;外侧韧带由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三部分组成。

外侧韧带的损伤在体育运动中较常见。

调查表明,运动损伤中急性损伤(占51.43%)远高于慢性损伤(22.86%)。

关于踝关节韧带损伤后的诊断和治疗的技术手段报道较多,但对踝关节易损伤的形态学特点阐述较少。

本文补充了目前踝关节韧带形态学资料,从形态学的角度对踝关节的运动损伤进行分析研究。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1)用福尔马林液固定保存约18个月的成人踝关节标本37例(男21例、女16例),由新乡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提供。

均无踝关节外观畸形、外伤及手术改变,不影响相关数据的测量。

(2)新乡医学院(新医)在校学生72人。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系(体育系)在校学生39人。

河南师范大学非体育系专业(非体育系)在校学生68人。

1.2研究方法1.2.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踝关节形态学及运动损伤的文献,确定所需观察的重点及要点1.2.2实验法用手术刀依次去除皮肤、皮下脂肪、肌肉,初步暴露踝关节,沿韧带纤维的走向将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完整、准确、清晰地暴露。

使下肢处于解剖学姿势,采用具有良好韧性的细金属丝,沿韧带的走行方向,紧贴于韧带的表面。

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8-05-18T16:24:23.66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5月09期作者:梁珊珊[导读] 外踝作为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踝关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以及人的正常行走和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梁珊珊(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16170)摘要:外踝作为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踝关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以及人的正常行走和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踝关节的外侧不稳定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它的发生与腓骨长度的改变,韧带、下胫腓联合及腓骨长短肌的损伤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对外踝的结构及其生物力学特征进行实验和临床研究,人们对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踝关节;生物力学;不稳定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5-0002-01 踝关节是人体负重最大的屈戍关节,站立时全身重量均落在踝关节上,行走时的负荷值为体重的5倍,因此急性踝关节扭伤是日常生活中最易发生的外伤。

踝关节周围韧带扭伤发病率在全身各关节韧带扭伤中占首位[1]。

在美国,每天大约有 23 000 例踝关节扭伤患者。

踝关节扭伤在临床甚为常见,但尚不能引起很多人的重视,如处理不当会致韧带松弛,瘢痕形成,踝关节不稳,以致反复扭伤,日后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单纯性肥胖人群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1.外踝的解剖特点及其运动功能腓骨体呈三棱柱形,下端形成外踝,构成踝穴的外侧壁,对踝关节的稳定起重要作用。

外踝略呈三角形,与内踝不在同一冠状面上,较内踝略偏后,正常内外踝最低点连线与踝关节面的夹角为3~11°。

外踝关节面多数呈梨形或三角形,少数为菱形,与距骨的外侧关节面相关节。

外踝后方有腓骨长、短肌腱通过。

内踝、外踝和胫骨下端关节面构成踝穴,包容距骨体,外踝只遮盖距骨体的外侧。

外踝作为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踝关节的各种运动。

外踝综合征的病因及解剖学基础

外踝综合征的病因及解剖学基础

外踝综合征的病因及解剖学基础李洪恩;衡德峰;刘祥清;许屾;李伟元;李国建;张印峰;彭光军;高伟;杨荣【期刊名称】《解剖与临床》【年(卷),期】2005(010)003【摘要】目的:探讨外踝综合征所致外踝部顽固性步行痛及足背外侧麻刺痛的病因、诊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60张成人X线片的内外踝长度作了测量.内踝平均长15.26±1.56mm,外踝平均长27.56±3.14mm.从1989年7月~2004年7月,手术治疗外踝综合征51例56足,施行外踝尖部分切除51例56足;腓骨肌腱鞘及滑膜部分切除术45例49足(双侧4例);距跟骨外侧隆起的骨折块切除术18例19足;腓肠神经松解及跟外侧支切断术48例53足(双侧5例);外踝过长16例,手术修整过长过大的外踝及切除外踝骨刺9例,解除外踝碰撞和肌腱挤压,松解腓肠神经.结果:随访47例,随访期4个月~5年10个月,平均9个月,无一例感染,术后外踝步行痛消失,但跟骨骨折后创伤性扁平足未解决15例16足,非创伤性扁平足3例同时行距舟关节融合,恢复了足弓.结论:本病由于踝关节结构紊乱和外踝先天异常引起.以彻底解除病因为目的的手术治疗,简单易行,效果确实可靠.【总页数】3页(P205-207)【作者】李洪恩;衡德峰;刘祥清;许屾;李伟元;李国建;张印峰;彭光军;高伟;杨荣【作者单位】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枣庄医院骨科,山东枣庄,277100;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枣庄医院骨科,山东枣庄,277100;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枣庄医院骨科,山东枣庄,277100;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枣庄医院骨科,山东枣庄,277100;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枣庄医院骨科,山东枣庄,277100;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枣庄医院骨科,山东枣庄,277100;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枣庄医院骨科,山东枣庄,277100;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枣庄医院骨科,山东枣庄,277100;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枣庄医院骨科,山东枣庄,27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7【相关文献】1.以肌间隔皮支为蒂外踝上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J], 廖进民;钟世镇;徐达传2.以肌间隔皮支为蒂外踝上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J], 廖进民;钟世镇;徐达传3.带血管蒂腓骨头移植重建内外踝的解剖学基础 [J], 喻爱喜;张建华;陈振光;张发惠;郑晓辉;余贵华4.带血供第2跖骨底移植重建外踝的解剖学基础 [J], 俞立新;高建明;吴水培5.吻合血管的腓骨头移植重建外踝的解剖学基础 [J], 张建华;喻爱喜;陈振光;张发惠;郑晓辉;余贵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踝综合征的病因及解剖学基础李洪恩1 刘祥清1 许山山1 李伟元2 李国建1 张印峰1 彭光军1 高伟1 杨荣1 衡德峰1【摘要】 目的:探讨外踝综合征所致外踝部顽固性步行痛及足背外侧麻刺痛的病因、诊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对60张成人X 线片的内外踝长度作了测量。

内踝平均长15.26±1.56mm ,外踝平均长27.56±3.14mm 。

从1989年7月~2004年7月,手术治疗外踝综合征51例56足,施行外踝尖部分切除51例56足;腓骨肌腱鞘及滑膜部分切除术45例49足(双侧4例);距跟骨外侧隆起的骨折块切除术18例19足;腓肠神经松解及跟外侧支切断术48例53足(双侧5例);外踝过长16例,手术修整过长过大的外踝及切除外踝骨刺9例,解除外踝碰撞和肌腱挤压,松解腓肠神经。

结果:随访47例,随访期4个月~5年10个月,平均9个月,无一例感染,术后外踝步行痛消失,但跟骨骨折后创伤性扁平足未解决15例16足,非创伤性扁平足3例同时行距舟关节融合,恢复了足弓。

结论:本病由于踝关节结构紊乱和外踝先天异常引起。

以彻底解除病因为目的的手术治疗,简单易行,效果确实可靠。

【关键词】 踝关节结构紊乱;外踝综合征;腓肠神经卡压;外踝过长【中图分类号】 R68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163(2005)03-0205-03The Anatomy and T reatment of Lateral Malleolar Syndrome Li Hongen ,Liu Xiangqing ,Xu Shen ,et al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Mineral H ospital of Z aoZhuang ,Shandong 277101)【Abstracts 】 Objective :T o study the cause of intractable pedestrian pain in the lateral malleolus and numbness pain in the later 2al instep ,and investigate the diagnosis and curative effect of lateral malleolar syndrome.Methods :The X -ray films of 60adult ’s ankle were observed.The length of the internal malleolus was (15.26±1.56)mm and the lateral malleolus (27.56±3.14)mm on the 51cases of lateral malleolar syndrome and sural nerve compression were treated from July 1989to July 2004.Partial excision of lateral malleolar tip was performed in 51cases (56feet )and partial excision of peroneal tendon sheath and synovial membrane in 45cases (49feet );The lateral prominent bone mass was cut off after the fracture of talus or calcaneus in 18cases (19feet );the sural nerve was loosend and the lateral calcanean branches cut in 48cases (53feet ).The lateral malleolar impingement and tendon squeezing were relieved ;the mecism and oversize of the lateral malleolus were reconditioned in 16cases.R esults :47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4~70m onths ,9m onths on the average.N one was in fected.The pedestrain pain in the lateral malleolus disappeared after operation ,but the flatfoot caused by calcaneus fracture remained unres olved.3cases of none traumatic flatfoot received talona 2vicular fusion and the foot arch was reluilt.Conclusion :This disease is caused by anatomical dis order in ankle and congenital later 2al malkolar abnormality.The operation aiming at rem oving pathogenesis is simple and the effect is reliable.【K ey Words 】 Anatomical dis order in ankle ;Lateral malleolar syndrome ;Sural nerve compression ;Lateral malleolar mecism收稿日期:2005203217作者单位:1 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枣庄医院骨科山东枣庄2771002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 外踝部顽固性步行痛及足背外侧麻木刺痛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证。

此前临床上一般对此病多采用对症处理或针对性手术治疗,但对此病的内在联系和基本概念尚缺乏系统的认识,特别是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与解剖学的关系涉及甚少。

为此,本文通过15年来对本病5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调查和治疗经验,并结合X 线片观测,进行如下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供同道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解剖资料对60张正常成人(女21张,男39张)踝关节正位X 线片进行测量。

材料来源:收集自1995~2005年正常成人踝关节正位X 线片60张。

测量方法:于胫骨下端关节面上缘作一水平线,分别从内、外踝尖向该线作垂线,并以此测量内、外踝长度,结果以(x ±s )表示。

正常内踝平均长度为(15.26±1.56)mm ,外踝平均长度(27.56±3.14)mm 。

同时测算内、外踝长度比例:外踝长度为内踝长度的2倍者5例,占8.3%;外踝长度>内踝长度的2倍者6例,占10%;外踝长度<内踝长度的2倍者49例,占81.7%。

1.2 临床资料1.2.1 一般资料:1989年7月~2004年7月共收治外踝综合征51例56足,男29例,女22例,年龄17~66岁,平均34.8岁。

41岁以上共13例,约占25.4%。

其中,非创伤性扁平足(中度以上)16例(图1),创伤性扁平足15例(16足)(图2),外踝过长16例(双侧3例)(图3),外踝尖骨刺增生9例、距骨陈旧性骨折外突3例(图4),外踝综合征伴腓肠神经卡压48例(53足)及腓骨肌腱鞘炎45例(49足)(图5)。

有明确扭伤史11例。

图1 非创伤性扁平足,外踝过长其尖端有骨刺↑(左踝关节正位片) 图2 创伤性扁平足 a 跟骨陈旧性骨折,△示跟外侧有碎骨块外突并与外踝尖相碰 b 手术切除外踝尖5mm ,修圆,跟骨外突骨块已铲平(左踝关节正位片)图3 左距骨陈旧性骨折,内、外踝后下方碎骨块外突,外踝过长(左踝关节正位片) 图4 双外踝过长、粗大及左外踝尖及距骨↑骨刺形成(踝关节正位片) a 右踝 b 左踝1.2.2 临床表现:①外踝部顽固性步行痛,多走加重,踝关节背屈受限,严重时不能行走。

②足背外侧麻木刺痛或有放射痛,多走麻木可加重,检查足背外侧及跟骨外侧痛觉减退。

③踝关节活动时,外踝后侧腓骨肌腱处疼痛及压痛,并有摩擦感,晚间休息后外踝酸麻胀不适感,约2~3h 后减轻。

④久病者外踝前或后外侧沟内有囊状包块可触及。

⑤在外踝尖后下方可触及距跟骨骨折后隆起的骨折块,有时压之发生足背外侧麻木刺痛或放射痛。

⑥扁平足足弓消失,足跟外翻。

⑦有踝管的挤压占位时,可导致内踝痛伴发足底内侧麻刺痛[1]。

⑧X 线片可见跟骨塌陷其外侧有碎骨隆起及距骨外缘骨折块正对外踝尖,通过X 线片测量可以发现外踝过长、粗大或两侧外踝不等长,外踝尖与距骨相对应处骨刺增生等。

1.2.3 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侧卧位。

①切口,距外踝后缘2cm 纵切、经外踝尖弯向前下方,长约6~7cm ;将皮瓣向前翻转,显露外踝。

②先在外踝后1cm 皮下找出腓肠神经,分离和切除包埋卡压腓肠神经的囊状增生组织和硬结,常可见神经卡压处变细,上下增粗。

③在外踝尖后下方分离腓肠神经并找出跟外侧支分支处,将其切断,此时腓肠神经即松驰。

④T形切开外踝尖处骨膜向两侧剥离后,可见外踝尖或前侧骨刺,切除外踝尖5~6mm并修成圆角,有的病例外踝较长可切除外踝尖7~8mm,此时背屈踝受限可解除,同时也解除碰撞。

⑤向下分离并铲平距、跟骨外侧顶压腓肠神经及腓骨肌腱的骨突。

⑥切开外踝后侧腓骨肌腱鞘,切除部分增厚的腱鞘及充血水肿的滑膜,达到松解。

⑦同时合并的踝管综合征和其他足痛病,可同期手术解决,从而增加疗效。

⑧术后石膏固定3周。

2 结果术后47例手术病人获得门诊随访。

外踝部疼痛消失,无行走痛,踝背屈不受限,疗效满意。

无一例感染。

3 讨论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外踝前、后侧间隙狭窄,引起外踝与距跟骨外侧长期碰撞和挤压毗邻的腓骨肌腱及腓肠神经而引发的外踝部顽固性步行痛及足背外侧麻刺痛的综合征群称之为外踝综合征。

涉及的病因较多,无一不与解剖结构破坏与变形有关。

3.1 病因分析3.1.1 非创伤性扁平足与外踝步行痛:(1)扁平足足弓塌陷,下肢力线移向足内侧,足前部外展,足跟外翻,使外踝前后侧间隙狭窄,在承重状态下,外踝尖及外踝前缘与距跟骨更易发生碰撞摩擦而疼痛(图1)。

(2)正常足平地步行时,距下关节的内、外翻运动范围为6°,而扁平足则为9°,有人认为扁平足的距下关节是一种半脱位,至少是松动。

由于距下关节活动度增大,在原来足外翻状态下足以引起外踝碰撞而疼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