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
秦始皇的历史形象和文化遗产
秦始皇的历史形象和文化遗产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不仅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而且在其统治期间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历史形象和文化遗产也备受世人推崇。
一、秦始皇的历史形象秦始皇的历史形象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话题。
在中国传统历史学中,秦始皇被认为是一个极其暴虐和残忍的暴君。
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是《史记》中关于秦始皇暴虐行径的描述,例如大肆焚书坑儒、强制劳役和建造所有历史名山名川的模型等。
但是,对于秦始皇历史形象的解读也有很多新的观点。
在中国现代研究秦始皇的学者中,一些人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管理者。
他建立了完整的法律制度,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进了一项未曾有过的国家立法。
另外,他颁布了统一的货币制度,修建了一些巨型公共工程,如万里长城、阿房宫等等,这些对于国家的统一和未来的长远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说,秦始皇的历史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下的产物。
但是,无论如何,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长期以来一直是书写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篇章,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秦始皇的文化遗产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远不止于政治和统一,他在文化方面也有着深刻的贡献。
他颁布的一些法律制度和规定,如《焚书坑儒法》和《律令》等,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制度和规定一定程度上的确有利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另外,秦始皇时期的文化艺术呈现出了很高的水平,他大力发展了陶瓷、青铜器、丝织品等文化产业。
墓葬文化也在秦始皇时期开花结果,在秦始皇陵以及其他墓葬中出现了大量精美的陶俑和青铜器,这些文化遗产也成为了全球流传的宝贵资料。
最后,秦始皇所建立的国家管理制度以及其他种种制度规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道路。
这些制度规定所代表的官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在后期文化发展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过去的事件和人物。
而许多历史人物也因为他们的事迹、性格和品质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或许不是最伟大的人物,但由于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多彩的人性特征,他们的形象成为了历史故事中的闪亮点。
以下是几个我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形象。
一、秦始皇:强权和文明并进的代表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以其短暂的统治时间和巨大的影响力而闻名于世。
他的统治,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最集中、最缺乏人情味的统治之一。
然而,他在长城和避暑山庄的建设、铸币、度量衡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中国数千年的青铜文明、首次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的形象往往被刻画成一个既残暴又细致的人物,但他的决心、执着和对文明事业的热爱,也展现了一个不可忽略的一面。
二、简·奥斯汀:浪漫和现实并存的代表简·奥斯汀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浪漫主义小说的先驱,其刻画的男女角色形象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典型代表。
她塑造的女性形象温文尔雅,懂得自尊自爱、坚持原则,饱含浪漫情感。
但与此同时,她也将这些女性与现实世界的社会问题相联系,揭示了当时的种种不平等和社会问题。
简·奥斯汀的形象表现了一个既浪漫又现实的女性,颇具吸引力。
三、托马斯·杰斐逊:国际政治家和自由主义思想家的代表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也是美国民主制度的奠基人之一,他创立了关键的自由主义政治文化,将这种文化奉为美国的立国之本。
他著名的《独立宣言》宣扬了基本权利和人类平等的理念,开创了人权和民主的先河。
他也以其宏大的视野、博览群书和对国际政治的深刻洞察而出名。
托马斯·杰斐逊的形象深刻表达了人类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理想。
四、耶稣·基督:普世爱和大胆创新的代表耶稣是基督教教派的基石,他以他的传说和传教为核心,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他是一个不随从习俗的旅行家、自由思想家和人民的朋友,他对社会各阶层的人都一视同仁,声称每个人都应该受到上帝的关怀和尊重。
从《史记》评秦始皇的施政及形象
从《史记》评秦始皇的施政及形象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没有比秦始皇更为重要,同时也更富有争议的了。
在他之后的历史学家和政论家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得出相左的结论。
有些学者将他看作是一个英雄,因为他为中国寻求政治统一的悠久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更多的学者则倾向于将其看成是一个暴君。
汉代的贾谊在《过秦论》中评价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
”王莽说:“……秦为亡道,残灭诸侯以为郡县,欲擅天下之利,故二世而亡。
”班固也说:“秦始皇即位三十九年,内平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暴骨长城之下,头颅相属于道,不一日而无兵。
由是山东之难兴,四方溃而逆秦。
”诸如此类的观点,在晋代的《吊秦始皇赋》、唐代的《贞观政要:卷八》、清代的《续资治通鉴:元纪》和著名学者陈登原的《国史旧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现,恕不一一论述。
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之所以将他看作是一个“暴君”,除了秦王朝本身的短祚之外,主要是因为秦始皇在位期间借助暴力推行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包括政治上的“废先王之道”、“废五等之制”;经济上的“除井田之制”、“赋敛无度”、“穷奢极欲”;司法上的“刑罚酷虐”、“吏治刻深”军事上的“暴兵露师”;思想文化上的“焚百家之言”、“灭四维而不张”。
这一切,都成为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攻击秦始皇的理由。
由此可见,如何评价秦始皇的“施政”,是解读秦始皇人物形象的重要课题。
一、秦始皇的“暴政”(一)、废先王之道、废五等之制“废先王之道”。
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纲领性批判。
由“废先王之道”而引起的一系列改先王之制,乱先王之政的行为,都是“废先王之道”的具体表现。
所谓“于是秦兼天下,废王道,立私议,灭《诗》、《书》而首法令。
去仁恩而任刑戳,堕名城,杀豪桀,销甲兵,折锋刃。
其后,民以耰锄棰梃相挞击,犯法滋众,盗贼不胜,至于赭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亡”。
汉代的许多政论家如贾谊、陆贾、晁错、董仲舒等都有过类似言论。
在他们看来,“废先王之道”是暴政根源,暴政是“废先王之道”的具体体现。
历史趣谈:秦始皇真的是一位暴君吗?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秦始皇真的是一位暴君吗?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
导语:提及秦始皇,有人立马就能联想到诸多关于他的词汇,比如荆轲刺秦王、焚书坑儒、寻找长生不老药,就连孟姜女哭长城,多多少少都根秦始皇有些
提及秦始皇,有人立马就能联想到诸多关于他的词汇,比如荆轲刺秦王、焚书坑儒、寻找长生不老药,就连孟姜女哭长城,多多少少都根秦始皇有些关系,归纳起来,秦始皇几乎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暴虐成性。
既然秦始皇如此被人熟知,那为何还要聊他?我觉得,当下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秦始皇的认识,还仅仅限于他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上,而对于秦始皇的历史形象却非常模糊。
在研究历史时,史学家通常把历史人物的形象分为三类:历史形象、文学形象,还有民间形象。
想要判断秦始皇是不是暴君,我们还得先弄清楚这三个概念。
1.什么是历史形象?
历史形象,来源于记录历史人物的第一手资料,在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有专门从事历史记录的人,一般称之为“史官”。
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有专门的史官在记录国家大事,特别是一国之君,更是要每天都记录,像写日记一样,有“君举必书”的说法。
而在记录历史的官员中,还分别设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官职。
大史掌管国家六典,小史掌管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对于历史的记载是相当严谨的,史官的分工和职责也十分细致和明确。
2.什么是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一般是后世的文学家根据历史记载,加工、改写,将历
生活常识分享。
对秦始皇的评价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始皇暴虐,至子而亡”;“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
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我们要用事实的眼光看待事物,全面,深刻的评价人物的好与坏。
政(未来的秦始皇)出世时,秦国已经变成各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这或许是由于采用了法家思想。
或许是由于占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或许是由于秦国统治者别具才能。
政在名义上是于前246年即在他13岁时继位,实际上国家是由摄政王统治的,直到前238年他已成年为止。
新君主任用一些有才干的将领,同其余各诸侯国进行了英勇的战争。
公元前221年灭掉了最后一个诸侯,他本来可以宣布自己是中国之王(国王)。
但是为了强调与过去彻底决裂,他选用了一个新头衔,自称始皇帝,意思是“第一个皇帝”。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我们评论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偏于一面,应当多角度探讨,才能还历史人物真面目。
秦始皇是一个令人寻思的人物,他在公元之前,就经过贾谊的责难。
迄至近代,既受过章炳邻和萧一山的恭维,也受过顾颉刚和郭沫若的批判。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
《肴之战》人物形象分析
性格特点
张良对国家和朋友都非常 忠诚,信念坚定。
张良善于运用计谋,常常 能够出奇制胜。
张良在面对危机时能够冷 静分析,从容应对。
沉着冷静
足智多谋
忠诚坚定
人物关系
好友
萧何、韩信
敌人
秦朝官员、项羽
05 韩信
人物背景
韩信,字重言,淮阴 人,西汉开国功臣, 军事家,汉初三杰之 一,中国军事思想“ 谋战”派代表人物, 与萧何、张良并列为 汉初三杰。
性格特点
勇猛果敢
项羽是一位勇猛果敢的武将,具 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决断力,能够 在战争中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刚愎自用
项羽性格较为刚愎自用,常常不 听取他人的意见,导致在政治和 军事上的失误。
仁爱之心
尽管项羽在战争中残忍无情,但 他也具有仁爱之心,对手下将士 和百姓颇为关心。
人物关系
刘邦
项羽与刘邦是竞争对手,两人曾在战争中交锋,项羽对刘邦颇为忌 惮。
与张良关系密切,两人经常一 起探讨兵法战略。
萧何
萧何是韩信在刘邦阵营中的重 要支持者,也是他命运的转折
点。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刘邦在政治上非常老练,他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 目的。
人物关系
与项羽
刘邦与项羽是竞争对手,两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最初, 项羽对刘邦并不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关系逐 渐恶化。
与萧何
萧何是刘邦的好友和得力助手,他为刘邦的事业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在刘邦起兵之初,萧何为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 的建议和帮助。
《肴之战》人物形象分析
目录
• 秦始皇 • 刘邦 • 项羽 • 张良 • 韩信
01 秦始皇
论古诗词中的秦始皇
论古诗词中的秦始皇本文主要探讨古诗词中秦始皇的个人形象,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古代文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简要阐述了笔者自己的一些观点。
标签:秦始皇古诗词正面反面评价中国古代,涌现了众多如今依然响当当的英雄人物,在这些人物中,秦始皇无疑是最具争议的一位。
千百年来我国文人对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称之为“千古一帝”,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毀之者称其残酷无道、行止古怪、毫无人性。
正是这样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不断地出现在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类型——诗词中。
本文将从正反两方面,探讨一下古诗词中的秦始皇,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秦始皇在古诗词中的正面形象提到秦始皇,不得不提的就是其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卓越功绩。
古诗词中正面歌颂秦王也主要集中在这一方面。
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秦人的歌颂,这在当时全国各地的刻石中尤为常见。
例如公元前219年的琅琊台刻石中歌颂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南尽北户。
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功盖五帝,泽及牛马。
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公元前215年碣门石刻中也提到:”皇帝威武,德并诸侯。
”[1]这些石刻中的诗歌不仅仅把秦王统一六国的事迹进行了记载,而且对大一统状况下秦王一系列政策法令所带来的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效应也做了宣扬。
后代文人也多承认秦始皇取得的这一卓越功绩,如唐代李白在其作品《古风·秦皇扫六合》中赞扬“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对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功绩做了肯定。
二、秦始皇在古诗词中的反面形象1.穷奢极欲,不恤民力古代诗词中对秦始皇实行残暴统治的描述多集中在他不惜民力财力,大兴土木修筑宫殿,尤其是当时工程最大、耗费人力财力最多的豪华宏伟的阿房宫这一事迹上。
唐代诗人胡曾在《咏史·阿房宫》中这样写道:“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
帝王苦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
”曹勋在其《迷楼歌二首》中讽曰:“君不见秦皇爱阿房,死葬骊山侧。
秦始皇简介资料
秦始皇:千古一帝的功过是非嬴政,名政,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邯郸,是秦庄襄王之子,秦朝的开国皇帝,史称秦始皇。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争议。
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极度专制、残暴的统治者,其统治手段也饱受后世诟病。
要全面理解秦始皇,就必须深入探讨他的一生,从他的出身、经历、政治措施、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出身与早期经历:命运的磨砺嬴政的出身并不平凡,却也充满了坎坷。
他的父亲是秦庄襄王异人,母亲是吕不韦的姬妾赵姬。
异人作为秦昭襄王的孙子,本在赵国作为人质,生活困苦。
吕不韦慧眼识珠,看中了异人的潜力,并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异人回国,最终成为秦王。
嬴政就是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出生的。
幼年时期的嬴政,生活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
他目睹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也体会到了人心的险恶。
公元前247年,年仅13岁的嬴政继承了秦王之位,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然而,他并没有立即掌握实权,而是面临着朝中权臣的掣肘和来自六国的威胁。
吕不韦掌握着朝政大权,而嫪毐更是凭借与赵姬的关系,企图篡权夺位。
嬴政展现了他过人的政治智慧和果断的决断力。
他先是用计除掉了嫪毐,随后又罢免了吕不韦,亲政,开始了他统一六国的征程。
这段早期的经历,无疑磨练了他的意志,也为他日后统一六国,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统一六国:铁血手腕与战略谋略秦始皇统一六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战略部署和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他继承了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完善,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他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先集中力量消灭了实力较弱的国家,再逐一击破强大的对手。
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
他任用李斯、王翦、蒙恬等杰出的将领,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并有效地协调了各个方面的资源。
他充分利用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削弱了敌人的力量。
秦始皇简介资料
秦始皇:千古一帝,功过是非两千年嬴政,名政,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他统一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同时也是一个暴君的形象,以其残酷的统治和高压政策而闻名于世。
要理解秦始皇,就必须将他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并从多方面审视其功过是非。
一、出身与崛起:乱世中的雄心壮志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于赵国邯郸。
他的父亲是秦庄襄王异人,母亲是吕不韦的姬妾,出身并不显赫。
幼年时期,嬴政经历了政治斗争的残酷,目睹了权力更迭的阴险。
这或许塑造了他日后强硬、果决的性格。
公元前247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即位,成为秦王。
然而,实际权力掌握在吕不韦手中。
吕不韦作为权臣,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嬴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操控。
但年轻的嬴政并非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
他逐渐摆脱了吕不韦的控制,并开始展现出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首先铲除了吕不韦,并对朝中反对势力进行了残酷的清洗。
他启用了一批有才能的谋士和将领,如李斯、尉缭、王翦等,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嬴政的雄心壮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时局的准确判断和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识之上。
战国末期,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统一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秦国经过几代君王的努力,已经积累了强大的国力,具备了统一全国的实力。
嬴政正是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二、统一六国:铁血手腕与战略谋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挑战和险阻。
他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策略,既有军事征服,也有政治策略,甚至还有经济手段。
•军事征服:秦军以其强大的战斗力和精良的装备,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王翦、蒙恬等名将率领秦军,先后攻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秦军的军事实力,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根本保障。
《秦始皇》电视剧观后感
(秦始皇)电视剧观后感(秦始皇)是一部由阎建钢执导,张丰毅/高明/刘威主演的一部剧情/传记/历史/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始皇)电视剧观后感1在看完(百家讲坛)之后寻得这部剧结合着看,总体值得推荐。
1、总体是符合历史的,并且多处引用了史记上的记载;2、人物形象塑造的很不错,秦始皇的精明、睿智、果断、霸气;李斯的唯唯诺诺、明哲保身、学富五车;赵高的奴性、溜须拍马、狐假虎威;华阳夫人的巾帼英雄本质,表现得都很细致入微;3、剧中对秦始皇、公司扶苏等人是做了美化的。
并且为了让剧饱满,更生动的体现历史人物的性格,更人性化的解释秦始皇的各种历史谜团,剧中虚设了多个角色,如黎姜,敏代,绿娘,二更三更,嬴成等;4、不过剧中也有很多细节有误导观众之嫌,坑儒并非坑儒士,而是坑术士方士;公子扶苏也没有这么英明的了解到赵高李斯的谋反,而是掩面大哭,不顾蒙恬的劝阻自己了断;秦始皇第五次巡游的原因;范於期叛逃的原因,并且他叛逃之前并不是这个名字;吕不韦之死是由于嬴政没错,但并不是嬴政直接赐的毒酒,最大的误导:秦始皇身世之谜,本剧明确表明嬴政是吕不韦之子,但历史真相是什么,各有讲辞。
(秦始皇)电视剧观后感2看完了,总觉得想写点什么,可是又无从下手。
看了如此多的帝王剧,这位大概是最具赞誉和非议的一个了。
讲实话,我喜欢他的自信和英勇,霸气和狂妄,甚至于自以为是。
最为君王,他大概和前些日子看得(贞观长歌)里那位是两个极端。
一个纳谏如流,一个却是从听不进别人的劝告,由于他觉得他是帝王,他就是对的,别人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对他的行为做出任何怀疑性的建议或劝告。
这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自负。
但同时,他的性格却应该也是那个大一统时代所必须的。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七分天下必将统一于一。
这样的形势需要法家“法术势〞的思想,更需要一个高度集权,讲一不二的帝王来践行它。
统一经过困难重重,各方利益很难平衡,假如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君主统御万方,不难想象一个螺丝就会让一架机器瘫痪下来。
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2)
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2)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恩格斯曾经说过:“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这里有双重的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
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这个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
”这告诉我们:作为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向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君主,秦始皇的“暴-政”实际上是借助暴-力来完成的社会变革。
由于这一系列的变革不符合原有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尺度,因此,它们不可比面地被贴上了“暴-政”的标签,而秦始皇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暴君”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符号。
实际上,这种“暴-政”的出现,与其说是秦始皇的个人性暴虐所致,不如说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制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暴虐,时代的暴虐,制度的暴虐,秦始皇只不过是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历史使命而已。
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 [篇2]秦始皇是《大秦帝国》里的轴心人物。
孙皓晖先生笔下的秦始皇,是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形象,而不是一个形象猥琐的暴君。
自汉朝以来,秦始皇的形象就被描画为暴君。
直至今天,很多人承认了秦始皇有巨大的历史贡献,但还是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
比如林剑鸣先生《秦史稿》里的评价。
历史上,也有个别的思想家对秦始皇有高度评价。
唐朝的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充分肯定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优越于分封制,提出一个著名观点“公天下之端之秦始”。
明代的李贽直接称赞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他认为秦始皇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统一全国,这是掀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的伟大功业,这个伟大的功业是后世的帝王无人可比的。
明代张居正对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以法治国方针大加赞赏,并以此为楷模。
现当代伟人中为秦始皇正名和说公道话的.首推鲁迅。
鲁迅在《华德焚书异同论》一文中说:“德国的希特拉先生们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
秦始皇的历史形象
秦始皇的历史形象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君主之一,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政策,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秦始皇的历史形象也备受争议,有人称赞他为开创者,有人则批评他为暴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秦始皇的历史形象。
一、统一中国与中央集权秦始皇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改革政策,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的大一统。
他废除了封建时代的诸侯国,建立了县、郡、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确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无疑使得中国的政治体系更加统一,有力地打破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为后来的统一帝国奠定了基础。
然而,也有人批评秦始皇的中央集权政策过于严苛,过度压制地方势力,使得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加剧,社会秩序混乱不堪。
此外,他的焚书坑儒政策更被认为是对汉文化的极度破坏,进一步激化了社会对他的指责。
二、修筑万里长城与巩固国防作为秦始皇的最著名工程之一,修筑万里长城是他统一中国后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这座宏伟的建筑不仅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还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定。
然而,为了修筑长城,许多民众被迫参与到艰苦的劳动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长城修筑过程中,不仅有大量的民众受苦,还有许多民众因辛劳过度而死去。
这使得秦始皇被视为一个冷酷无情的统治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漠不关心。
三、强化中央官僚制度与法律体系为了巩固统一的中央政权,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官僚制度和法律体系。
他实行了严格的选拔制度,选拔贤能之士担任重要职位,建立了完备的法律渠道。
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然而,秦始皇的重视官僚制度也使得公务繁琐,贪腐现象严重。
同时,他制定的法律体系过于严苛,对人民的个人自由做出了过多限制,让人民生活备受压抑。
总之,秦始皇的历史形象是一个争议较多的话题。
他的统一中国和中央集权政策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他也被指责为冷酷无情的统治者,对汉文化和底层劳动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苦难。
秦始皇的个人形象
秦始皇的个人形象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君主,他统一了六国并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集权制度。
在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中,秦始皇的个人形象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秦始皇的个人形象,并对其形象评价进行客观分析。
历史记载中,秦始皇的形象多种多样,有正面的评价,也有负面的批评。
首先,秦始皇的建国功绩无可否认,他成功统一了中国大陆,结束了长期的战乱,为后世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奠定了基础。
他也积极推行改革措施,如推行郡县制度、度量衡等标准化措施,统一了文字、货币和权力机构等方面的标准。
这些措施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秦始皇在一些正面评价中被誉为伟大的天子。
然而,秦始皇的形象也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他的残酷和暴虐形象在历史上广为流传。
他积极推行焚书坑儒的政策,大规模烧毁了许多古代文献,处死了众多儒家学者,给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此外,他强制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也增加了民众的负担,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和反抗。
他的统治手段残酷而高压,诸多暴政行为进一步加深了他在历史上的负面形象。
秦始皇的形象也受到了后世创作和传承的影响。
尽管历史记载有限,但秦始皇的形象经由文学、戏剧等方式得以流传。
在《史记》等一些史书中,秦始皇的形象被赋予了一种统治者的英雄形象,尽管其中也有对他暴政的描述,但整体上还是带有一些美化的成分。
而在一些戏曲和小说中,秦始皇的形象则更多地被描绘为封建暴君。
这些创作和传承对秦始皇的形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秦始皇的个人形象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课题。
尽管他建立了中国的统一和集权制度,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他的暴虐性格和残酷统治方式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阴影。
他在历史上的形象也受到了后世创作和传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对于秦始皇个人形象的评价,应该综合考虑历史事实和不同传承的角度,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像秦始皇这样具有重要影响力和争议性的人物。
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秦始皇是个极有人格魅力的君主,霸气又内敛,残暴却也英明,克制律己又通情达理,有心计有谋略也光明磊落,兼听独断又能知错就改,是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
秦始皇虽然有大功于中国,但同时也为秦朝迅速灭亡埋下了火种。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
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
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
秦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荆轲刺秦王》电影观后感
《荆轲刺秦王》电影观后感在观看了电影《荆轲刺秦王》后,我对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电影中的秦始皇形象与我以往认知中的形象大相径庭。
他不再是那个威严庄重、一统六国的霸主,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人物。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狠厉、暴虐,同时也有着孩童般的单纯和喜怒无常。
他时而上窜下跳,时而像个孩子一样任性,时而又表现出神经质和癫狂。
这种颠覆形象的塑造让我对秦始皇的内心世界有了更多的思考。
嬴政自幼生活在赵国,身为秦国王室,却受尽了欺凌。
赵女说他小时候很好,谁都喜欢他。
然而,我认为赵女始终没有真正理解这个和她一起长大的小男孩。
从后面看嬴政灭赵时的暴虐,不难想象那段在赵国的寄人篱下的岁月对他的内心造成了多大的创伤。
赵女眼中的岁月静好,对嬴政来说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经历。
他用孩子的天真无邪掩盖了内心的痛苦和仇恨,但这些阴影却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
然而,真正击垮嬴政的是他母亲身边的侍从嫪毐的背叛。
嫪毐没有任何功勋却被封侯,与他的母亲私通并生下孩子,还企图造反让自己的孩子称王。
这种来自亲人的彻底背叛让他既愤恨又无奈。
为了堵住悠悠之口,嬴政不得不逼死自己的父亲吕不韦。
这一系列的事件让他的世界彻底崩塌,秦国列祖列宗的无情和束缚也让他彻底释放了心中的凶兽,开启了杀戮之路。
电影中对秦始皇形象的塑造或许是导演对历史的一种独特解读。
通过夸张的动作表情,或许导演想展现出古人内心的戏剧冲突,或者是刻意表现出与现代人的差异。
但无论如何,这种创新的表现方式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感受,也让我对秦始皇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嬴政的成长历程是多么的艰辛和痛苦。
他在仇恨和无奈中挣扎,在权力和欲望的漩涡中徘徊。
他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出于无奈和自我保护,但却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这让我不禁思考,历史的发展是否总是充满了无奈和悲剧?同时,电影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1、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吒风云、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
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被拥立为秦王。
八年后(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蕲年宫举行加冕礼,亲理国政。
此后,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选贤任能、历兵秣马、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公元前230~221年,历经10年的统一战争,他先后消灭了韩、赵、燕、魏、楚、齐等诸侯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帝国。
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秦始皇废除了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他还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车轨,以秦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并统一了全国的法规刑律。
他拆毁战国时各国边邻地区的城防工事,修筑驰道,还连接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形成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这一系列大刀阔斧、前无古人的改革措施和铁腕行动,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嬴政在执政时,严刑峻法、横征暴敛,又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
此外,他还兴师动众,五次远途出巡,逢山刻石,以示不朽之功,又下令焚书坑儒。
这些作为大幅度摧残并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严重社会危机。
秦始皇去世才1年,陈胜、吴广就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秦王朝仅存在15个春秋,就土崩瓦角、灰飞烟灭。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褒贬不一。
但纵观秦始皇的一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实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功绩不可泯灭。
2、屈原 我国人民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过端午节,这个风俗后来传到了朝鲜、日本、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国。
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古代经典史书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分析
古代经典史书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分析引言英雄人物一直是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的重要元素,古代经典史书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更是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这些英雄人物以其勇敢、智慧、领导能力和纯洁的品质,给人们带来启示和激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几本古代经典史书中选择一些著名的英雄人物,对他们的形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刘备:血性豪杰,仁德之君刘备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之一,他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仁德之君和血性豪杰。
在史书中,刘备被描绘为一个有远见、仁爱和刚毅的领袖。
他以其仁德和睿智的领导能力,成功地统一了南方的各个势力,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王朝的开创者。
刘备的形象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在统治者中具备仁爱品质的强烈渴望。
他对待下属非常关心和体谅,经常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
他还非常注重儒家的道德观念,以身作则,将自己作为一个良好的榜样。
关羽:义薄云天,武艺超群在古代经典史书中,关羽是一个备受尊敬和崇拜的英雄人物。
他以其勇敢、忠诚和武艺超群而闻名于世。
关羽是刘备的堂兄,一直将忠诚和义气视为自己最重要的原则。
无论是在困境中还是在战争中,关羽都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智慧。
史书中关于关羽的记载充满了对他勇猛武艺的赞美。
他使用的青龙刀成为了后世无数武将梦寐以求的神兵利器。
关羽在各种战斗中始终表现出色,他的形象成为了中国古代武将的典范。
曹操:机智灵活,权谋之王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
在古代经典史书《三国演义》中,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机智、灵活和有强大权谋的领袖。
他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欺骗和谋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曹操的形象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领袖具备智慧和权谋能力的期望。
尽管曹操的手段有时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但他的智慧和机智无疑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他的形象在史书中被铭记下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孙权:智勇双全,卓越统治者孙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统治者,在古代经典史书《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智勇双全、卓越统治者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
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之所以将他看作是一个“暴君”,除了秦王朝本身的短祚之外,主要是因为秦始皇在位期间借助暴-力推行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包括政治上的“赋敛无度”、“穷奢极欲”;司法上的“刑罚酷虐”;思想文化上的“焚百家之言”。
这一切,都成为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攻击秦始皇的理由。
一、秦始的“暴-政”1.在经济上的“赋敛无度”、“骄奢淫逸”
“赋敛无度”。
在政论家们看来,“赋敛无度”、“徭役繁重”是公认的暴-政。
而造成赋税沉重的主要原因是秦始皇改变了先王的赋役制度。
董仲舒说:秦朝不仅废除了什一之税、三日之役,“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戎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穷奢极欲”。
汉代的政论家们普遍认为,“及秦所以二世而亡者,养生太奢,奉终太厚”这一类抨击涉及到秦始皇众多的工程建筑。
东方朔指出:“夫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畔(叛),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
”司马迁也说过:“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
2.在刑罚上的残暴
“刑罚酷虐”。
秦始皇的法治及与法治相关的弊政是后世政论家们抨击的主要对象。
秦朝的统治残暴,以刑杀为威,法律严酷之极;为修建豪华的宫殿、陵墓,造成了赋税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耗费
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这是自古以来史学界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
西汉贾宜的《过秦论》就将秦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而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的论赞中大段引述西汉政论家贾谊《过秦论》
的内容,并称赞说:“善哉乎贾生之推言之也!”由此可以推之,司马迁也很认同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不施仁义之政的关系。
3.思想文化上:“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以至于现在某些人一想到这个历史事件,仍然耿耿于怀,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透两千多年的时空,对秦始皇敲骨吸髓。
这种仇恨实际上是后来的文人们潜意识里面的集体恐惧,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从感情上来说,老僧也觉得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手段过于激烈,对当时的儒生们的确是太过残酷,他完全可以采取更缓和的方法。
而当年秦始皇由于没有认识到可以儒学是可以利用的,所以采取了激烈手段。
焚书坑儒这种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
它毁灭了古代许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
二、对“暴-政”的辨析1.经济上理由的辨析
“赋敛无度”:许多政论家都将其作为抨击秦始皇的一大理由。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收泰半之赋”、“力役三十倍于古”的程度。
但事实上,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出现“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
”的现象。
在当时,这是很重的赋税。
到了战国时期,这种赋税逐渐在
各国实行。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垦殖面积的扩大,农作物的产量已有较大的增长。
民众对这样的赋税已可以承受。
“穷奢极欲”:历代政论家说秦始皇“穷奢极欲”的主要证据是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如北修长城,南建灵榘,修建阿房宫等。
对此,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秦始皇所修建的各种工程,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不能笼统地斥责为“穷奢极欲”,更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秦始皇是暴君的理由。
所有这些,都是开创性的历史活动。
2.刑罚上理由的辨析
“刑罚酷虐”:必须承认,秦朝的法律体系,刑名众多,刑罚残酷。
同时,又由于各种刑罚还可以结合使用,因而刑罚更加残酷。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这种“刑罚酷虐”的司法体系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分不开的。
历史上,史学家们常常将秦与汉进行比较,认为秦法“不合圣制”而汉法符合“圣人之制”。
实际上,由于“汉承秦制”的缘故,刑罚严酷是秦汉法律体系的共同特征,秦法所出现的各种罪名,在汉法中几乎都可以找到。
不同之处仅仅在于秦朝将这种刑罚严酷的法家学说作为指导思想,而汉代在统治思想上更强调一个“德”字。
所以说,
“刑罚酷虐”是那个时代的社会上的共同特征,并不是由秦始皇一人搞成的,它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
将“刑罚酷虐”作为秦始皇的暴-政是不合适的。
3.思想文化上理由的辨析
“焚百家之言”:不可否认,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一次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文化专制行为。
然而,当我们以分析和批判相结合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历史事件时,不难发现,在这些事件当中,秦始皇并非应当负主要责任。
诚如翦伯赞在《秦汉史》中所写:“这种犯罪的行为,秦始皇实在应该负责,但是具体的史实指出来,主张焚书的不是秦始皇,而是儒家的叛徒李斯.主张坑儒的也不是秦始皇,而是法家门徒诸御史。
因此我们以为焚书坑儒,不应该完全归于秦始皇个人对于文化的愤怒。
而应该归结为当作一个阶层的商人地主对于过去文化思想的在审判之残酷的执行。
”三、秦始皇也还有许多伟大的历史事迹1.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使“大一统”由思想学说变为政治现实2.建立了延续了两千余年中央集权的制度,极大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政治统一3.在经济上和思想文化上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巩固统一的措施使中国的经济进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