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演变
宏观调控理论四个发展阶段综述
中国宏观政策调控政策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巨大转变,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总结归纳中国宏观调控理论和宏观政策在改革开放后的演变历史。
1978年至今,中国的宏观调控理论经历了四个探索发展的阶段:1.1978年至1992年:中国宏观调控理论从“综合平衡”转变向“宏观调控”;2.1993年至1997年:中国宏观政策调控理论思想基本形成;3.1998年至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在两次经济危机中发挥重大作用;4.2013年至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新特色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从“综合平衡”转向“宏观调控”(1978—1992年)(一)“综合平衡”的宏观调控理论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后,中国进入了经济转型的第一步,摆脱了对经济发展束缚较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化方向推进。
计划经济体制,大到矿产资源,小到柴米油盐,政府部门决定国家的各项资源配置。
因此,国内经济没有宏观、微观之分。
在当时,一般称宏观层面的政策为“计划管理”,称微观层面的政策为“经济体制管理”。
“计划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国家经济的平衡,使国内各产业、各区域平衡发展。
度量国家经济是否综合平衡的指标通常是财政平衡、物资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
当时国内的经济学者对国家实行“计划管理”的研究存在争论。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国家调控综合平衡是为了解决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综合平衡的效果不只是解决社会矛盾,还要实现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
经济学家存在很多讨论,基本围绕着“综合平衡”即宏观平衡还是也包括微观效率。
刘国光所认为的“国民经济平衡不仅要实现经济内部的平衡,还要结合自然环境的平衡”。
这是一种超前的政策思想,与现在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环境”“生态平衡”有关联,进一步拓展了问题探讨的范围。
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界曾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综合平衡”产生过讨论,有人认为“正是因为不平衡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有人认为“要保持经济的相对平衡性,以主观能动性干预经济不平衡发展”。
浅析我国历次宏观调控及2007年经济发展趋向
浅析我国历次宏观调控及2007年经济发展趋向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为保持经济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家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特点适时适当地实行了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
在最近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中央政府提出了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把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开展经济工作的立足点。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宏观调控的情况,然后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趋向进行分析。
关键词:宏观调控,经济增长,发展趋向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宏观调控简述1、1979年-1981年的第一次宏观调控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同时,经济过热问题随之而来。
经济过热表现一是当年的经济增长率达11.7%。
(改革开放以来历年的经济增长率见以下图表)。
二是1980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达到之前二十年来的最大涨幅6%。
三是地方和企业财权扩大后投资过热,货币发行过多,形成大量财政赤字。
当时的调控主要措施有:注意综合平衡;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停建、缓建一批项目,严格控制新项目上马,防止急躁冒进;加强物价管理,制止乱涨价;下放给企业更多自主权利办更多的事情。
通过对投资和消费实行力度较大的全面紧缩,使经济增长率在1981年回落到5.2%。
2、1985年-1986年的宏观调控1985年到1986年宏观调控是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和向城市推进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进行的。
1984年下半年对信贷资金和消费基金管理不严,货币发行超量,信贷增长过猛和工资奖金增长过快,致使银行信贷和消费基金急剧增长,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由于供求关系的紧张和价格双轨制的存在,以及受乱涨价这一问题的影响,价格问题凸显。
国家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坚持制止乱涨价,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一系列措施,防止高通货膨胀状态发生。
由于1985年和1986年的宏观调控没有到位,虽然1987年形势有所缓和,但是受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潜伏着进一步经济过热的趋势,最终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中国经济政策历程.
• 由于这次经济失控的范围宽、来势猛、影响大,因而 调控的步伐也就比较急,采取的措施与力度也比较大。 可以说基本上是用行政命令的方法进行“急刹车”, 并采取强硬的宏观调控政策抑制总需求——坚持执行 紧缩信贷的方针和紧缩的财政政策,从而迅速地抑制 了增长和通货膨胀,仅仅经过不到1年时间,经济就 重新达到了基本平衡,经济实现了“硬着陆”。中国 经济在1989年、1990年陷入了低迷时期,经济增速 分别只有4.1%和3.8%,1990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 长率急剧下降到2.1%,建国后第一次真正出现了买方 市场和生产能力过剩。 • 本次宏观调控的措施效果虽然非常明显,但是由于此 次调控“一刀切”的现象比较普遍,刹车过猛,因而 存在着某些不足:宏观调控不够适时和适度,即动手 调控的时间偏晚,力度偏大。
• 198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 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对极少数重要商品 的价格继续由国家宏观控制,并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 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完全开放,由市场调节。接着又放 开了高价烟、酒的价格,市场销售价一举提高了好几 倍甚至上十倍,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也上升到了两 位数,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个物价高峰。而当时 的银行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只有7.2%,商品价格指数 与银行利率明显倒挂,很快就出现了全国性的商品抢 购风潮。与此同时,尽管当时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 投资得到一定控制,但预算外投资规模的膨胀远远没 有控制住,而且愈演愈烈。伴随抢购风潮的是银行存 款挤兑风潮,1988年8月中国第一次在建国以来发生 储蓄存款净下降,8月份城乡储蓄存款减少26.1亿元。 其中定期减少27.8亿元,活期增加1.7亿元,1988 年 通货膨胀达到了18.8%。
• 1、1979-1981年的宏观调控:刹住“一拥而 上” • 1978 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社会迸发出极大的建 设热情,各地出现一拥而上和宏观经济的过热 情况,1978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1.7%,产品供 不应求,投资出现过热现象,消费品价格上涨。 • 当时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宏观经 济运行增速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 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 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地接近于零。1979 年、1980 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演变作者:王明胜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年第15期[摘; ; 要] 对三次经济过热问题治理的实践是我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核心表现,实际上我国的宏观调控思想早在1993年至1997年之间就已初步形成,同时也已经在经济“软着陆”中实现了良好应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新常态,现阶段我国经济宏观调控核心内容应当是供给侧结构的改革。
文章以时间为主线,同时将经济思想和经济史进行有机结合,总结、梳理和概括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宏观经济;改革开放;经济理论;政策演变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15. 071[中图分类号] F120;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0)15- 0168- 020; ; ; 引; ; 言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近乎于质的飞跃,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国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为世界所惊叹。
本文对我国宏观经济理论以及宏观调控政策演变的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
1; ; ; 在经济转型期内宏观经济理念与实践(1978至1992年)1.1; ;处于传统体制内的综合性平衡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结束,这是新中国首个经济体制转型时期。
我国于这一时期踏上了市场化改革的新道路,然而在这一阶段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依旧有强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另外,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学也开始尝试脱离前苏联经济学理论束缚,逐渐转变发展为现代经济学。
实际上宏观经济理论雏形在此时便已大致成型。
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最显著的特点是国有生产单位中的资源直接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配置,并决定生产单位的生产任务以及生产数量等。
所以,不论是微观经济还是宏观经济在这一阶段都不存在明显的差别,简单来讲即在该时期所有经济问题都可以被称为“宏观经济问题”。
宏观调控30年
调控过程
• 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控总量、稳物价 、调结构、促平衡”的12字方针。 • 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双防”;继续实施 稳健的财政政策,将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变为“从紧” 。 • 2008年7月, “一保一控”作为下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 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 • 2008年10月,中央决定再次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果断地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 上来,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 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即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 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求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
一、1984年 紧缩政策
背景:1984年,提出了“对内搞活 经济,对外实行开放”,出现了改 革开放以来最快的15.3%的经济增 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21.8%,基本建设投资同比增长 23.8%。
• 1984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市场物价上升,有些商 品价格上升幅度较大。同年,新成立的中央银行发布了《 信贷资金管理试行办法》,造成了1984年底以后的信用膨 胀和货币发行失控,直接导致了1985年零售物价指数( RPI)和消费物价指数(CPI)分别高达8.8%和9.3%的通货 膨胀,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物价上涨的第二个高峰。固定资 产投资规模继续增大,全国城乡投资比上年增长38.7%, 基建投资同比增长42.8%。
宏观调控30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几次宏观紧缩 政策和宏观扩张政策
作者: 潘秋燕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经历了8次宏观调控实 践
1984.12——紧缩性政策 1988.08——紧缩性政策 1993.10——紧缩性政策 1998~2003.06——扩张性政策 2004.01~2005.06——紧缩性政策 2005.06~2006.06——扩张性政策 2008.07~2009——扩张性政策
2014年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走向 (1)
当前位置:第 1 页2014年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走向范剑平一、2014年中国经济严峻开局·经济仍然在合理区间运行。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282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
比去年一季度的7.7%下降0.3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6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7587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62850亿元,增长7.8%。
·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
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4%。
环比折年率,只有5.72%,比去年四季度的6.8%下降1.2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短期波动一般由需求因素波动造成。
外贸出口比海关统计实际表现好·前5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6791亿美元,增长0.2%。
其中,出口8752亿美元,下降0.4%;进口8039亿美元,增长0.8%;贸易顺差713亿美元,收窄12.2%。
·5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550.2亿美元,增长3%。
其中,出口1954.7亿美元,增长7%;进口1595.5亿美元,下降1.6%;贸易顺差359.2亿美元,扩大74.9%。
·我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进一步走强。
今年5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42.3,较4月提升0.4,已连续三个月提升,预示着未来2-3个月我国出口将继续好转。
·前5个月,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4.9%。
5月份,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2%。
消费品市场走势平稳·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032亿元,同比增长12.1%。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1435亿元,增长53.2%。
·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
从主要产品看,高耗能的钢铁、有色、水泥产量增速明显下行。
投资低迷,投资品产业比重较大影响较大。
工业中与消费相关度较高的汽车、乙烯产量增速有所上行。
投资是经济降速的主要原因·2014年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7.2%,增速同比回落3.2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六次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六次宏观调控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六次比较明显的波动,包括五次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和一次通货紧缩,与此相对应,经历了六次比较大的宏观调控。
从调控手段和做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调控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总体来看,随着宏观调控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宏观调控越来越成熟,初步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当然也存在不少值得认真总结的不足甚至教训。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构建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新形势需要的新型宏观调控体系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详细3年的宏观调控1978~1983年,中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随着计划控制的放松和价格改革的推进,短缺经济时期所隐藏的隐性通货膨胀压力逐渐释放出来,致使整个20世纪80年代一直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
[详细]2.1984~1986年的宏观调控1984~1986年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开始引进财政、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做法。
[详细]3.1987~1991年的宏观调控1987~1991年是中国第一次有意识地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手段进行间接调控,也是第一次自觉地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使用。
[详细]4.1993~1997年的宏观调控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中国开始全面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4年,中国进行了分税制体制改革,中央银行制度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框架开始建立,为中国及时有效地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组合调控经济创造了必要的制度基础和有利的体制环境。
[详细]5.1998~2003年的宏观调控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从1998年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长减速、物价下降等现象,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通货紧缩。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抑制日益加深的通货紧缩趋势,中国从1998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八大走向
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八大走向来源:中国证券报发布时间:2014-01-27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主要经济职能部门年度会议基本已召开完毕,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已浮出水面,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对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分析判断如下。
一、深化改革:经济政策的总纲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
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
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
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1978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情况一览
197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情况概览 表1 197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情况概览
总消费 年份 GDP 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 总投资 预算内固定 资产投资 出口 其他投资 进口
中国CPI 中国CPI GDP指数 GDP指数 (1978= 1978= 100)1978- 1978= 100) 1978- 1978= 1984: 1984:零售 100 价格指数
中国一年 GDP指数 GDP指数 汇率( 汇率(人 定期存款 民币/ 民币/美 亿元) 上年= 上年= M1(亿元) 利率 元) 100.1 480.0 389.21 988.69 167.6 179.0 100.000 100.0 111.7 948.5 3.24 1.577 1979 4073.9 2005.4 614.0 396.92 1077.28 211.7 231.3 102.000 107.6 107.6 1177.1 3.78 1.496 1980 4551.3 2317.1 659.0 300.11 1290.79 271.2 286.0 108.100 116.0 107.8 1443.4 5.04 1.530 1981 4901.4 2604.1 705.0 269.76 1311.24 367.6 356.3 110.700 122.1 104..5 1710.8 5.40 1.705 1982 5489.2 2867.9 770.0 279.26 1480.74 413.8 322.7 112.800 133.1 108.5 1914.4 5.67 1.892 1983 6076.3 3182.5 838.0 339.71 1665.29 438.3 387.5 114.500 147.6 110.2 2182.5 5.76 1.975 1984 7164.4 3674.5 1020.0 421.00 2047.60 580.5 579.2 117.700 170.0 114.5 2931.6 5.76 2.327 1985 8792.1 4589.0 1184.0 407.80 2978.20 808.9 1175.8 128.100 192.9 113.5 3340.9 6.72 2.936 1986 10132.8 5175.0 1367.0 455.62 3390.38 1082.1 1337.7 136.426 210.0 108.8 4323.2 7.20 3.452 1987 11784.0 5961.2 1490.0 496.64 3825.36 1470.0 1458.5 146.418 234.3 111.6 4948.6 7.20 3.722 1988 14704.0 7633.1 1727.0 431.96 5063.04 1766.7 1917.8 173.959 260.7 111.3 5989.0 7.68 3.722 1989 16466.0 8523.5 2033.0 366.05 5728.95 1956.0 2141.5 205.216 271.3 104.1 6382.2 11.12 3.765 1990 18319.5 9113.2 2252.0 393.03 6050.97 2985.8 2475.5 211.621 281.7 103.8 6950.7 8.64 4.783 1991 21280.4 10315.9 2830.0 380.43 7136.57 3827.1 3209.6 218.794 307.6 109.2 8633.3 8.01 5.322 1992 25863.6 12459.8 3492.3 347.46 9288.54 4676.3 4400.7 232.757 351.4 114.2 11731.5 7.56 5.514 1993 34500.6 15682.4 4499.7 483.67 14514.33 5284.8 5964.2 266.960 398.8 113.5 16280.4 9.54 5.761 1994 46690.7 20809.8 5986.2 529.57 18731.03 10421.8 9787.7 331.266 449.3 112.6 20540.7 10.98 8.618 1995 58510.5 26944.5 6690.5 621.05 23255.95 12451.8 11453.4 387.886 496.5 110.5 23987.1 10.98 8.350 1996 68330.4 32152.3 7851.6 625.88 26241.32 12576.4 11117.1 420.039 544.1 109.6 28514.8 9.21 8.314 1997 74894.3 34854.6 8724.8 696.74 27760.86 15160.7 12303.5 431.825 592.2 108.8 34826.0 7.32 8.289 1998 79003.3 36921.1 9484.8 1197.39 28348.11 15231.7 12180.2 428.366 638.5 107.8 38953.7 5.58 8.279 1999 82673.1 39334.4 10388.3 1852.14 28849.46 16159.8 13911.0 422.345 684.1 107.1 45837.3 3.025 8.278 2000 89112.5 42911.9 11705.3 2109.45 30145.55 20635.2 18394.9 424.011 738.8 108.0 53147.2 2.25 8.278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说明:1. 其他投资=总投资-政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2.出口在这里仅仅指货物出口;3.进口=净出口+出口;4.中国CPI指数从1985年才开始编制,所以表 中1978~1984年的CPI就近似的用当年的零售物价指数代替,且表中数据已经以1978年为基年作过折算;5.一年定期存款的平均利率一栏中,如果当年先后实行过多 个利率,则按时间长短进行加权平均。
近十年宏观政策发展历程
近十年宏观政策发展脉络【摘要】: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过程中不断实践摸索出来的,从改革开放后以行政计划手段为主的调控政策逐步转向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等经济手段为主的调控政策。
按照经济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我国适时采取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演变脉络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过程中不断实践摸索出来的,从改革开放后以行政计划手段为主的调控政策逐步转向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等经济手段为主的调控政策。
按照经济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我国适时采取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近十年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使用的宏观调控阶段。
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的通货紧缩,从1998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增发国债和增加支出,启动内需,以此来拉动经济发展。
第二阶段(2004-2006年):财政、货币"双稳健"的宏观调控阶段。
2003年以来,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在走出通缩阴影后不久,又出现了煤电油运紧张、部分地区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及外资流入过多等经济过热苗头。
为此,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及时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在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从2005年正式宣布实施"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特征的"稳健"的财政政策。
第三阶段(2007-2008年):财政、货币政策由"双稳健"转向"一稳一紧"。
针对2006年出现的经济局部过热的问题,从2007年开始,在保持财政政策稳健的基础上,货币政策上调整为"适度从紧",年内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加息,并在2007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双防"调控目标,最终将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由"双稳健"转为"一稳一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演进作者:王本文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30期[摘要] 宏观调控国民经济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认可和采用的做法。
本文简要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进程,初步分析了影响我国宏观调控效果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言。
[关键词] 改革开放经济宏观调控历史演进有效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1978年~2006年年均经济增长9.7%。
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经历了几次明显的波动,现今的宏观调控体系正是在治理经济波动的政策实践基础上不断演进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演进历程1.行政和计划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阶段(1978年~1986年)。
这一阶段,“文革”刚结束不久,我国百业待兴,正处于短缺经济状态。
但随着计划控制的松动和价格改革的推进,原来隐藏的隐性通货膨胀压力逐渐释放出来。
对此,我国政府采用的主要是行政和计划调控手段,包括行政性财政政策和行政性货币政策。
表现在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引导上,就是对经营不善、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停止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对落后的中小企业进行强制性整顿和关停并转等。
由于调控手段较为单一,在复杂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往往使得政策变化过快、调整过于频繁,缺乏必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尝试性引入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阶段(1987年~1991年)。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政府开始引进财政、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做法,并尝试性地进行财政、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来调控经济,但由于缺乏市场经济调控机制可应用的经验,仍以直接调控为主,很少用财政和金融等中间变量来间接影响经济主体。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下手段多样的宏观调控阶段(1992年~1997年)。
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开始迅速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微观经济主体的活跃程度也在提高,我国已开始告别短缺经济时代。
40年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进与创新
40年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进与创新作者:王一鸣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8年第12期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宏观经济政策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本文以此为线索,追索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宏观政策的演进过程,并探讨在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和完善宏观政策的有关问题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
这个历史进程已经持续了40年。
贯穿这个历史进程的有两条基本线索,首先是经济体制改革,也就是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其次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找到一条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
伴随着过去40年的艰辛探索,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宏观经济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并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
1978-1996年:抑制经济过热和遏制通货膨胀这个阶段宏观经济总量失衡的主要特征是需求膨胀、供给不足。
在近20年的时间里,除了少数年份外,大多数年份都面临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从经济体制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效率低下,预算软约束严重,国民经济表现为较为严重的短缺经济。
另一方面,从经济发展看,发展水平十分落后,各方面都有强烈的加快发展愿望和投资冲动。
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失衡集中表现为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先后发生了1985年(CPI上涨9.3%以上)、1988年(CPI上涨18%以上)和1994年(CPI上涨24%以上)3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调控主要采取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抑制经济过热和遏制通胀。
以1994年的那次通货膨胀为例。
1991年底,中国经济开始走出低谷。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能搞市场经济,再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全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和发展浪潮。
我国1978年以来宏观经济的走势特征与政策选择及评价
我国1978年以来宏观经济的走势特征与政策选择及评价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调节与控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经济管理应该随着经济发展变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变革与完善。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我国宏观经济进行了多次调整,在此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管理变革的基本经验, 探索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对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1978年以来宏观经济的发展自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保持了37年的高速增长势头, 改革开放以来的37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7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7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7年。
这37年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
1979-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1],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
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2]。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67.67万亿元。
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2012年已达到52万亿元,2016年达到67.67万亿元[1]。
具体可见下图:由图可见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平均经济增速的3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的2倍,发达国家的4倍。
换言之,发展中国家走一步,我们走两步;发达国家每走一步,我们就走四步[3]。
世界银行对中国这么多年天翻地覆的变化的评价是,“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它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
2014年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走向 (2)
当前位置:第 2 页·二是房地产贷款没有证券化,不会引起金融的连锁反应而出现金融危机。
·三是中国储蓄率高,增加其他投资可以大部分抵消房地产投资下降的负面影响。
二、中国经济仍然具有中高速增长潜力·潜在经济增长率取决于五大供给要素:·投入要素:1、人口劳动力·2、土地(自然资源、自然环境)·3、资金资本·效率因素:4、科学技术·5、管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五大要素充分发挥潜力时所达到的经济增长速度即为经济潜在增长率。
长期看,一国经济增长平均水平由供给因素决定。
经济潜在增长率决定的中高速档·从1978-2008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大体在10%,8-12%曾经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合理增长区间。
·2011-2020年经济潜在增长率降到7-8%左右,从高速档位换到中高速档位。
·其他国家高速增长期结束后,直接从高速档位换到中速档位(高速档的一半),为什么中国会多出一段时间的中高速档位?亚洲国家一般在30年高增长后都明显减速·1、潜在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A\2012、2013年劳动力总量开始减少(345、244万),2005-2012年人工成本年均上涨14.4%,人口红利开始减退,劳动力低成本传统比较优势开始减弱。
·B\环境约束使传统增长模式终结。
为环境而经济、能源消耗主动减速。
2014年,单位GDP能耗比2013年下降3.9%左右(2013年3.7%)。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比较2013年和 2014年,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从3.7%降至3.2%;用电量同比增长从7.5%降至7%;煤炭消费量38亿吨,同比增长从3.7%降至1.6%。
2、潜在增长率不会大幅下降的二大支撑因素·A\超高国民储蓄率超过50%,未来十年仍高于40%,高储蓄率决定高投资率·(日本1965年到1972年间资本积累率就高达31.9%,储蓄率为30.8%)·201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0%;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54.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是-4.4%。
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演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演进分析1978年:第一,全国动员,大办农业.第二,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第三,搞好商业工作,发展对外贸易.第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1979年:坚持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指导思想,集中力量把农业搞上去.继续做好技术引进工作,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努力扩大出口.采取坚决的态度和积极稳妥的步骤,认真做好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在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对某些不合理的价格作必要的调整,同时切实加强物价管理.1980年: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促进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协调地前进.具体说来,要努力加快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大力加强能源的开发和节约,加强交通和建筑业,加快机械工业的改组和技术改造,合理调整冶金、化工等重工业生产,努力增产短缺的和新型的原材料.进一步开展对外贸易,扩大国际经济交流.第一,实行能源的开发和节约并重,近期要把节能放在优先的地位,大力开展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结构改革.第二,进一步调整重工业特别是机械工业结构,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1981年:我们对国民经济进行进一步调整,不仅要努力解决大量财政赤字的问题,控制市场物价的上涨,消除潜在着的危险,迅速达到经济全局的稳定,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求得国民经济的稳步前进、健康发展.一、依靠政策和科学,加快农业的发展.二、把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放到重要地位,进一步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三、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强能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建设.四、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五、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六、积极稳妥地改革经济体制,充分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1982年:第一、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总规模,切实保证重点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按计划完成.第二、坚决调整和全面整顿现有企业,努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第三、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第四、积极稳妥地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1983年:今后五年,首先要保证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生产相互协调地向前发展.今后五年,必须大力加强能源、交通等方面的重点建设,积极推进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今后五年,必须继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坚决控制人口增长.第一、大力提高经济效益,积极扩大财源.第二、合理分配国民收入,提高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第三、正确地确定基本建设的总规模,努力保证重点建设的资金需要,大力提高投资效果.1984年:一、认真地有步骤地改革城市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吃"大锅饭"的弊端,更好地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二、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的管理体制,大力提高投资效益.三、改革流通体制,疏通流通渠道,做到货畅其流.四、积极办好经济特区和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打开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新局面. 1985年:第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方针,坚决防止盲目追求和比赛增长速度的现象.第二、既要搞活经济,又要加强管理.我们正在进行的是一场深刻的改革,一方面要继续解放思想,强调开放、搞活,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健全制度.第三、加强全局观念,克服本位主义.经济改革是关系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和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有关改革的重大决策和重大措施,必须由中央通盘考虑,统一部署.第四、必须继续坚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的方针,继续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1986年:一、确定适度的经济增长率,促进国民经济按比例、高效益地向前发展.二、规定恰当的投资规模,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努力提高投资效益.三、坚持把科技进步和智力开发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更好地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四、以增强出口创汇能力为中心,推动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五、按照兼顾生产建设和生活消费的原则,恰当地确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幅度. 1987年:第一,必须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地位.第二,必须按照建设规模同国力相适应的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第三,必须把消费的增长切实建立在生产发展可能的基础之上.第四,必须努力做到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的基本平衡.第五,必须继续防止盲目追求过高增长速度的倾向.第六,从根本上说,要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1988年:一、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加强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二、加快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把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三、以深化企业改革为中心进行综合配套改革,逐步确立新经济体制的主导地位.四、不失时机地加快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1989年:第一、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争取今年农业特别是粮食棉花油料生产有个好收成.第二、努力加强能源、交通、通信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缓解当前这些方面的紧张状况.第三、严格控制加工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使它们同农业、能源、原材料和运输能力的增长相适应.1990年:第一,集中力量办好农业,争取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有一个好的收成,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第二,努力改变市场销售疲软状况,重点抓好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保持工业生产适度增长.第三,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中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保证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第四,继续控制社会总需求,努力做好财政金融工作.第五,加强物价管理,稳定国内市场,安排好人民生活.第六,深化和完善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深化企业改革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第七,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扩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1991年:〔一〕继续加强农业,保持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二〕在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前提下,保持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适度增长. 〔三〕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一步改善投资结构.〔四〕精心组织市场商品供应,严格物价管理,安排好人民生活.〔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1992年:继续下大力气抓农业,争取农村经济更快发展.深化农产品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关键.努力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努力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积极推进企业改革,转换和完善经营机制.1993年: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加强能源建设,实行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要通过改革形成新的投资机制,多渠道筹集.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1994年: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是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益的根本保证.扩大开放,发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稳步进行金融体制改革,顺利实现汇率并轨.1995年: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坚决控制物价上涨幅度.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保证农产品稳定增长,是控制物价上涨幅度,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基础.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落实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企业集团.1996年: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实现今后十五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第一,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第二,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四,努力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1997年:继续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积极促进乡镇企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鼓励外资投向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资源综合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投向中西部地区.1998年:第三,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第一,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第二,国有企业改革要取得新的突破第三,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第四,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999年:二、继续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三、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四、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五、认真做好金融工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六、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和有效利用外资200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对于优化经济结构、广开就业门路和扩大消费,有着重要作用. 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继续推进改革,全面加强管理2001年: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2002年:一、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二、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三、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四、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五、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2003年:〔一〕坚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二〕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三〕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四〕坚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加强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坚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2004年:〔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六〕抓住有利时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七〕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八〕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2005年:〔一〕继续推进农村改革.〔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五〕推进财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六〕加强市场体系建设.2006年:〔一〕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继续搞好宏观调控,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综合运用财税、货币、土地等手段,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遏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和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二〕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三〕深化体制改革和推进对外开放.〔四〕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五〕努力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2007年:〔一〕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二〕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大力抓好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四〕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五〕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2008年:〔一〕搞好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四〕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做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09年:〔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2010年:〔一〕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2011年:〔一〕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二〕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九〕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经历了几次明显的波动,现今的宏观调控体系正是在治理经济波动的政策实践基础上不断演进的.1.行政和计划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阶段〔1978年~1986年〕.这一阶段,"文革"刚结束不久,我国百业待兴,正处于短缺经济状态.但随着计划控制的松动和价格改革的推进,原来隐藏的隐性通货膨胀压力逐渐释放出来.对此,我国政府采用的主要是行政和计划调控手段,包括行政性财政政策和行政性货币政策.由于调控手段较为单一,在复杂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往往使得政策变化过快、调整过于频繁,缺乏必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尝试性引入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阶段〔1987年~1991年〕.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政府开始引进财政、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做法,并尝试性地进行财政、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来调控经济,但由于缺乏市场经济调控机制可应用的经验,仍以直接调控为主,很少用财政和金融等中间变量来间接影响经济主体.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下手段多样的宏观调控阶段〔1992年~1997年〕.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开始迅速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微观经济主体的活跃程度也在提高,我国已开始告别短缺经济时代.此时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逐步建立过程中,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并重的手段来治理通货膨胀.政府开始注重运用经济和法律等间接手段来管理经济活动,注重不同政策间的配合使用,并注意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但同时却又缺乏必要的应变性、灵活性,在亚洲金融危机这样重大的外部意外事件冲击面前,就显得无所适从.4.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使用的宏观调控阶段〔1998年~2003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出现的通货紧缩,从1998年开始,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启动国内需求.针对具体经济形势,政府灵活调整既定政策,并注重运用各种可以运用的手段形成合力.5.财政、货币政策"双稳健"的宏观调控阶段〔2004年~现在〕.自2003年以来,政府不断根据当前形势对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进行调整.6.纵观改革开放至今,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中,始终把农业放在首位,注重民生,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并使国民经济始终保持在较高的发展状态.7.政府对于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增强.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改革开放——经济特区成立——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今.。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历次宏观调控实践
一、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历次宏观调控实践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一共经历了8次宏观调控实践,其中7次是反通胀的紧缩性调控、1次是反通缩的扩张性调控。
按时间顺序排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时期:1、1979-1981年的宏观调控:刹住“一拥而上”1978 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社会迸发出极大的建设热情,各地出现一拥而上和宏观经济的过热情况,1978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1.7%,产品供不应求,投资出现过热现象,消费品价格上涨。
当时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宏观经济运行增速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地接近于零。
1979 年、1980 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 年通胀达到6%,这就是第一轮的经济过热。
1979年3月,李先念、陈云就财经工作写信给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现在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相当严重,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
同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用3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4月,召开了专门讨论经济问题的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用3年时间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实行新八字方针,即“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然而,在1979年、1980年两年中,从中央到地方对调整的认识并不统一,贯彻执行不力,基建总规模并没有降下来,地方和企业财权扩大后盲目上项目,财政大量赤字,货币发行过多。
为此,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再次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经过1979年和1980年两年调整之后,1981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进一步的大调整。
至此,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宏观调控得以有效实施。
当时采取的主要调控措施有:解放思想,搞好综合平衡;注意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严格控制新项目上马;加强物价管理,坚决制止乱涨价;扩大企业自主权,让企业办更多的事情。
国务院在1980 年12 月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改革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10 5 0 -5
25 20 15
30
GDP实际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图1 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
19 78 19 79 19 80 19 81 19 82 19 83 19 84 19 85 19 86 19 87 19 88 19 89 19 90 19 91 19 92 19 93 19 94 19 95 19 96 19 97 19 98 19 99 20 00 20 01 20 02 20 03 20 04 20 05 20 0 20 6 07 上
期初人均实际 GDP①(美元) 1,256 650 968 1,984 1,825 598 1,915 3,347 564 743 4,107 616 520
期末人均实际 GDP①(美元) 26,460 7,320 8,810 27,330 25,010 3,940 12,090 34,260 2,390 2,840 23,550 1,960 1,650
6年 4年 5年 待定
1978-1980(3年) 1984-1985(2年) 1988-1989(2年) 1993-2001(9年)
–6.4 –6.4 –7.5 –6.4
1981-1983(3年) 1986-1987(2年) 1990-1992(3年) 2002-(第6年)
+10.0 +2.8 +10.4 待定
年增长率 (%) 2.81 2.45 2.23 2.04 2.03 1.90 1.86 1.81 1.45 1.35 1.35 1.16 1.16
对外开放成就:
·进出口总额:1978年的206亿美元→2006年的17607亿美元,居世 界第3位,其中出口9691亿美元,进口7916亿美元,外贸顺差1775亿美 元。2006年下半年,中国出口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2007年将超 过美国,预计2008年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 ·利用外资: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近9千亿美 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0多万个。FDI近几年均为600多亿美元,为发展 中国家之首,居世界第2位。2006年吸收FDI695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 161亿美元。 ·外汇储备:1978年的1.67亿美元→2006年底达10663亿美元,比 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居世界第1位。2007年3月末达到12020亿美元, 一季度增加1357亿美元。3月末1美元兑7.7342元人民币。
中国经济政策历程
• 1978 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社会迸发出极大的建 设热情,各地出现一拥而上和宏观经济的过热 情况,1978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1.7%,产品供 不应求,投资出现过热现象,消费品价格上涨。
• 从1979年到1988年,由于实行改革开放,长期 被压抑的潜在生产力获得了解放,中国经济实 现了近10年的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中积累的 不协调、不平衡因素也越来越多。1989到1990 年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个物价高峰,1988 年投资率为37.4%;经济过热,经济增长率为 11.3%;进口增加,外贸赤字为77.5亿美元。
有控制住,而且愈演愈烈。伴随抢购风潮的是银行存 款挤兑风潮,1988年8月中国第一次在建国以来发生 储蓄存款净下降,8月份城乡储蓄存款减少26.1亿元。 其中定期减少27.8亿元,活期增加1.7亿元,1988 年 通货膨胀达到了18.8%。
• 历时3年的“治理整顿”,其中对经济过热和 通货膨胀的调控主要集中于1988和1989年两 年,调控措施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加强对物价的调控。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当 前物价工作和稳定市场的紧急通知》,明确提 出1988年下半年不出台新的涨价措施,后又发 布规定对加强物价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二是 加强信贷控制、提高银行储蓄利率。1988年7 月人民银行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 严格信贷资金管理的通知》,将法定存款准备 金从12%提高到13%,并从9月起开办人民币 长期保值储蓄存款。随后,9月1日和次年2月 两次将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由6%提高到9.45%。 此外,政府还颁布了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压 缩基建规模、清理整顿各类公司、制定国家产 业政策等各项调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