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诗词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大唐时期,文学繁荣,众多才子佳人涌现。
在这群文人之中,白居易被誉为“诗鬼”,他的诗作流传千年,成为文学史上的瑰宝。
其中,他的《大林寺桃花》被誉为爱情诗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为您带来《大林寺桃花》的原文及赏析。
《大林寺桃花》原文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大林寺桃花》的赏析如下:本首诗共计四十二句,以七言绝句为体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整首诗以“桃花”为线索贯穿全文,通过桃花的开放和凋落,抒发了作者对光阴流失和人生寂寞的思考。
首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四月桃花盛开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接着,作者表达了对春归的长恨,以及对桃花盛开处的一种迷惘。
作者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无常。
接下来的几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以描绘黎明时分的景色,突出了桃花的艳丽。
此处运用对比手法,更加凸显了桃花的美丽和璀璨。
接着,作者运用“不尽长江滚滚来”来描绘长江奔腾之势,同时抒发了自身对岁月流逝和无法停留的悲伤之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表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和自身身体状况的感慨。
而后几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则是作者对人生无常和忧愁的思考。
人生就像繁霜染白了鬓发,同时也使得新停浊酒杯,表达了岁月不饶人,及时抓住当下的态度。
关于飞花令花的古诗
关于飞花令花的古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衍生注释:- “芳菲”:这里泛指盛开的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 “长恨”:常常遗憾。
在诗中的语境下,是表达诗人之前很长时间为春天逝去而感到遗憾。
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描绘了人间四月百花凋零,而山寺桃花却刚刚盛开的奇妙景象。
情感上,诗人一开始有春归无处觅的怅惘之感,后来看到山寺桃花盛开惊喜地发现春天转到这里来了,有从失落转为惊喜的情绪变化。
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人间和山寺的景象进行对比,突出山寺桃花开放的“不合时宜”,这种对比让诗歌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
人间与山寺因为地势高度而形成的不同气候对花期的影响,诗人以小见大,展现出大自然的奇妙之处,给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画面。
作者介绍: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
他的诗关注社会现实、民生疾苦,同时也不乏描绘自然风景和抒发个人情感之作。
他的诗歌风格深入浅出,往往在简单的描述中蕴含深刻的哲理和真挚的感情,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运用片段:例子一:一次和朋友去山里徒步旅行,正值暮春时节,山下的花都已经凋谢了。
朋友不禁感慨春天的短暂。
我看到山顶上寺旁还有盛开的桃花,笑着说道:“你看,就像白居易说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山下芳菲虽尽,山中春色却还在呢。
”例子二:在学校的诗词分享会上,同学们都在讨论不同季节的特点。
说到春天时,我讲起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前几天我去一个古老的寺庙游玩,当时周围的花都谢完了,本来觉得很惋惜。
没想到一进寺庙,就看到桃花开得正盛,那时候就想起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那种由失望转为惊喜的感觉实在太奇妙了,这首诗就像当时场景的特写文案一样。
”例子三:老师让我们描写不同的景色对比差异。
三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大林寺桃花》诗词解析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1 / 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词作品《大林寺桃花》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从大林寺上看,好比天堂——人间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4、尽:指花都凋谢了5、山寺:指大林寺6、始:才开始;刚刚开始【翻译】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赏析】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关于春暖花开的诗词
关于春暖花开的诗词《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一、衍生注释:1. “芳菲”:这里指盛开的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2. “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二、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
人间四月的时候,百花凋零,而山寺中的桃花却刚刚盛开。
这种对比就像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春天已经逝去的世界,一个是春天刚刚到来的世界。
诗人通过这种强烈的反差,写出了山寺的清幽和与世隔绝之感。
后两句则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春天并没有消失,只是跑到这山寺之中来了。
这几句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充满了情趣。
三、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同时也描绘了丰富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色。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和朋友去爬山,那已经是暮春时节,山下的花都谢得差不多了。
朋友有些失落,说春天就这么过去了。
我突然想起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拉着朋友往山上走。
哇,到了山上的寺庙附近,真的看到桃花开得正盛呢!我就跟朋友说:“你看,这就像诗里说的一样,春天可没那么容易消失呢,它在这儿等着我们呢!”《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一、衍生注释: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二、赏析: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就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是在一个美好的日子到泗水之滨去游玩。
“无边光景一时新”写出了春天到来时那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好像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等闲识得东风面”里的“东风”就是春风,诗人说很容易就能感觉到春风的存在。
最后“万紫千红总是春”把春天那种繁花似锦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整首诗充满了欢快的情绪,让人读了就好像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之中。
大林寺桃花-古诗-赏析
大林寺桃花-古诗-赏析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3、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4、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5、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题释】庐山有上、中、下大林寺。
中寺在锦涧桥北,是由晋僧慧远建;下寺即旧资圣寺,在锦涧桥西;此诗所指为上大林寺,遗址在今天的花径公园内,为晋代名僧昙诜所建。
大林寺之北为大林峯,传晋僧昙诜“杂植花木,郁然成林”,故峰名“大林”,寺也名“大林”。
今大林寺已废。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赏析】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含有四月的古诗词
含有四月的古诗词《大林寺桃花》原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一、衍生注释:1.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2. “芳菲”:盛开的花,泛指花的艳丽、芳香。
3. “尽”:指花凋谢了。
4. “山寺”:指大林寺。
5. “始”:才,刚刚。
6. “长恨”:常常惋惜。
7. “春归”:春天回去了,指春天已过。
8. “觅”:寻找。
二、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人间四月百花凋零,而山寺桃花却刚刚盛开的奇妙景象。
诗人先写人间四月里百花已经凋零殆尽,给人一种春去匆匆的惆怅之感,就好像美好的事物总是消逝得太快。
然后笔锋一转,写到山寺中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是空间上的(人间与山寺),也是时间上的(四月与山寺桃花始盛开之时)。
诗人仿佛在告诉我们,不要轻易为美好的消逝而哀伤,也许在某个意想不到的地方,美好依然存在,就像那山寺中的桃花。
诗中充满了一种对自然奥秘的惊喜发现之感。
三、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许多方面,从百姓的疾苦到宫廷的奢华,从自然的美景到人生的哲理,内容丰富多样。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在暮春四月去爬山。
我们在山脚下的时候,看到周围的花朵都已经开始凋谢了,朋友很是失落,感叹道:“哎,这四月天,花都没了,春天走得可真快啊。
”我突然就想起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对朋友说:“你可别这么悲观,也许山上的桃花才刚刚盛开呢。
”于是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爬上山顶,果然看到了盛开的桃花,那场景就像白居易诗中描写的一样美妙。
《乡村四月》原文: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一、衍生注释:1. “山原”:山陵和原野。
2.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原文:《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6)长恨:常常怨恨。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赏析: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
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深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
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
大林寺桃花古诗
大林寺桃花古诗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林寺桃花古诗《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6、长恨:常常怨恨。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译文: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赏析: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
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深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
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
大林寺桃花_诗词赏析_唐_白居易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 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 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 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 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 “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 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鉴赏
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 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 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 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 和描写。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 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鉴赏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 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 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 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 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 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 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注释
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 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 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 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 深山的寺庙里。
大林寺桃花·赏析·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赏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赏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的纪游诗。
全诗一共短短四句,不管是内容还是语言都好像没有什么深奥、出奇的地方,就像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简单地做了一番记述和描绘。
但细细品味,就会惊喜地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意境深邃,情趣盎然。
诗的开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间是夏季的第二个月,正是大地春去,百花落尽的时候。
但没想到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登临之前,就曾经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惆怅,而失望。
因此,当这不曾期待的一片春景映入眼帘时,该诗使人感到无比的惊异和欢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发展──由一种愁怨不已的哀叹春去之情,突然变为惊异、欣喜,以至喜笑颜开。
在首句开头,诗人就着意用了“人间”两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真实世界,突然来到一个悠然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幻境。
正是在这一情景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空间无比高远。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想不到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远去,只不过是像一顽皮的小孩子,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指代了春光,把春光写得非常具体可感,清新自然,又用拟人的手法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长了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它不仅有脚,你看它简直还有顽皮的一面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如此生动可感,天真活泼,活灵活现。
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眷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颗童心,哪能这么风趣灵动?这首小诗值得称赞的地方,正在立意新奇,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启人神思,惹人怜爱,真是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明珠。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赏析《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
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
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遗,可谓春风得意。
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
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鉴赏: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元和十二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
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词注释与评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词注释与评析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与东林寺、西林寺并称庐山“三大名寺”。
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
【评析】
山下已是春花落尽的孟夏,山寺中桃花才刚刚盛开。
如此强烈的反差,诗人并未深究缘由,而是径直写出自己的惊喜:以为春天一去不复返,原来她就悄悄地跑到大林寺了。
从而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这深山中桃花的生命力,要远比尘世人间的桃花更强大。
全诗不事雕琢,平淡自然,充满了情调和理趣。
苏轼的“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
春色属芜菁”(《望江南》),辛弃疾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与此诗用意相同。
大林寺桃花注解
大林寺桃花注解一、原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二、字词注解1. 大林寺- 位于江西庐山香炉峰顶。
2. 人间- 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 芳菲- 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芳菲尽”就是说繁花凋谢了。
4. 山寺- 指大林寺。
5. 长恨- 常常惋惜。
6. 春归- 春天回去了,这里指春天结束了。
7. 觅- 寻找。
8. 不知- 没想到。
9. 此中- 这当中,指大林寺里。
三、诗句翻译及赏析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翻译:在人间(山下的平地村落)四月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殆尽,而山寺(大林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 赏析:这两句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间”和“山寺”是不同的空间环境,“四月”点明了时间。
山下的百花在四月已经过了花期,而山上的大林寺由于地势高、气温低等因素,桃花才刚刚开放。
诗人通过这种对比,生动地描绘出了山上山下物候的差异,同时也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
2.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翻译:常常遗憾春天一去不复返,再也找不到它的踪迹了,却没想到它转移到这里来了。
- 赏析:这两句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诗人之前因为春天的消逝而感到惆怅,“长恨”二字表达出这种失落之感。
然而在大林寺看到桃花盛开,才恍然发觉春天并未远去,而是在这山寺之中。
这里既有对春天重新出现的惊喜之情,也蕴含着一种对大自然神奇造化的感叹。
这种情感的转折,使诗歌在淡淡的惆怅之后又充满了意外的喜悦,充满了情趣。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大林寺桃花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大林寺桃花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鉴赏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形容生机盎然的古诗
形容生机盎然的古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一、衍生注释:1.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
2.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3. 长恨:常常惋惜。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人间四月百花凋零,而山寺桃花却刚刚盛开的奇妙景象。
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将“人间”和“山寺”两个不同的空间进行对照,写出了山寺桃花的独特之处。
前两句制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山中桃花盛景图。
后两句中“长恨”一词,表达出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之情,而“不知转入此中来”又有一种惊喜之感,好像春天和诗人玩了一个捉迷藏,躲到了这山寺之中。
三、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
他关心民生疾苦,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同时也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色和生活情趣的佳作。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和朋友去爬山,山脚下的花都已经凋谢了,朋友很是沮丧,觉得错过了春天。
我就想起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我跟朋友说:“你可别这么悲观呀,就像白居易说的那样,山下没花了,说不定山上的花正开得灿烂呢。
”于是我们继续往上爬,果然看到了山上盛开的桃花,那场景就像诗里描写的一样美。
哎呀,真得感谢白居易,要是没有他这首诗,我们可能就错过了这么美的景色。
我觉得呀,生活就像这样,有时候看似失去了什么,说不定在某个角落正藏着惊喜等着你呢。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衍生注释:1. 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 妆:装饰,打扮。
3. 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
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二、赏析: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将柳树比作一位经过精心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女,“碧玉”二字给人一种清新、美好的感觉。
“万条垂下绿丝绦”描绘出柳树万千枝条随风飘舞的姿态,仿佛是美女身上垂下的绿色丝带。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二首之一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二首之一译文及赏析白居易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以婉约清新、含蓄深沉而闻名,其中《大林寺桃花》系列诗歌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带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二首之一》的译文及赏析。
译文:春日宜春台,夜坐正清明。
短髭疏眉者,灵堂存用明。
瓦砾珠璠美,欹条理树横。
一斛书一甌,累篦画八行。
双眉间复外,颐坛皆特类。
翡翠光偏剧,鵶声别自微。
银灯明烁烁,花开锦绣闲。
月明松籁杂,人倚叶阴间。
寺晓十里烟,云破寒樱散。
惊禽影逐日,归骑响邀盏。
一旦从军去,遥知阻风尘。
卯酉事一朝,春山忽已参。
即是高堂客,宁辞龙斾绳。
戡节有如彼,空怀聊自闲。
赏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二首之一》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景物诗,通过描绘大林寺春日的桃花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感叹和思索。
诗人首先点明了诗歌的时空背景:“春日宜春台,夜坐正清明。
”诗歌写景的地点是宜春台,时间则是正当清明时节。
这样的安排使得诗歌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清新的景象。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一个短髭疏眉者的形象,向我们展示了大林寺这片桃花盛景的美。
灵堂的容貌被描述得如珠璠一般美丽,欹条理树的状况是纵横交错。
这种对景物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大林寺春日的桃花景色。
在第二联中,诗人给出了更加详细的描写:灵堂内有书和画,此处的书籍与书画装饰堪称一斛(量词);双眉之间遗漏了一抹清新之意。
描写再向外延伸,诗人表现了观看者的颐养坛内有一排具有特殊意境的形象。
同时翠翠翠绿的山水之美更加独特,鵶声也隐隐可闻。
整个诗歌通过独到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大林寺桃花盛景的壮丽与美好。
尤其是最后由“月明松籁杂,人倚叶阴间”所营造出的寺庙夜晚的美景,更是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笔下的世界。
通过此诗,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诗歌的独特之处。
他巧妙地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传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同时,他也通过景色和个体形象的互相映衬,传达了对人生、对离别的思考。
总结:《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二首之一》是白居易的成名作,描绘了大林寺春日的桃花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林寺桃花》诗词赏析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祖上迁居下邽(今陕西)。
唐太宗大历七年(772年)诞生于河南新郑县一个小官僚家庭。
十二、三岁,避乱越中(今浙江)。
由于是在政治混乱、民不聊生的岁月中长大,对普通老百姓的疾苦有所了解。
白居易十五、六岁初到长安应试,当他拿着诗文谒见著作郎顾况时,顾况用他的名字和他开玩笑:“长安米价正贵,‘居’也不‘易’!”及至看了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后,大加赞赏:“能做这样的好诗,‘居’亦‘易’矣。
”29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以第四名及第。
后授官盩厔县尉、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因直言敢谏,元和10年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在九江居留3年多的时间内,经常往游庐山,吟咏很多,并在北香炉峰下,修筑草堂。
后出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及刑部尚书。
晚期,他随遇而安,息事宁人,极言直谏
的拾遗风采消失在“乐天知命”的状态中,他的诗反映人民疾苦,语言平易通俗,明白如话,极受推崇,是我国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唐武宗会昌6年(846年)卒,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香山宋》等。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他曾建造一条有名的堤,名叫白堤。
《大林寺桃花》简介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元和十二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
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