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下学术期刊与学术传播的品牌建设
媒体融合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品牌延伸与再造
第40卷第6期肇庆学院学报V ol.40,No .62019年11月JOURNAL OF ZHAOQING UNIVERSITYNov.2019媒体融合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品牌延伸与再造杨怀玫(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肇庆526061)摘要:分析探讨科技期刊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品牌新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品牌延伸和再造模式。
认为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建设刊群平台、运营微信公众号、应用H5等多媒体形式和利用社交网络等传播途径进行品牌延伸;通过协同创新、知识服务、增强出版、移动+优先出版、网络直播等手段进行品牌再造。
科技期刊通过创造性思维、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关键词: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增强出版;知识服务;协同创新;优先出版;移动出版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445(2019)06-0092-04收稿日期:2019-05-10作者简介:杨怀玫(1976-),女,广东兴宁人,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几十年来大量优秀科技期刊一直以提高办刊质量、树立期刊品牌、扩大传播和影响力为目标不断追求卓越,积累了深厚的品牌价值和办刊成功经验。
科技期刊虽然面临知识创造、传播和获得场景迅速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但是仍然在网络化、集群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中积极应对,或通过深化传统出版模式、或通过探索数字出版的新模式等方式来稳固和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通过优化约稿、严选来稿和搭建行业纽带、提升知识服务等措施提升了期刊学术质量和扩大了期刊品牌影响[1]。
《药学进展》以改版实践为切入点,通过重构办刊主体、编委队伍架构、学术活动策划、选题组稿策划等举措提升期刊品牌价值[2-3]。
《航空学报》通过约组综述稿件、策划出版专刊专栏、开展科技论文写作讲座开放存取、论文推送、搭建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提升期刊的品牌影响力[4]。
《科技导报》通过重视交叉学科的发展,合理布局栏目,形成期刊特色等措施探索出学科交叉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从而提升学术品牌价值[5]。
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进路
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进路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进路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新媒体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同时,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和知识分享的重要平台,也面临着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不仅可以帮助学术期刊更好地传播和推广知识,更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新知识的诞生。
因此,本文将从关键和进路两个方面分别论述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核心问题和应对之策。
一、关键问题1.内容生产与编排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优质的学术文献以及较为专业的学术内容转化为更易被读者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并促进其被推广和传播。
传统学术期刊的内容多以学科研究为主,注重学术深度和专业性,但很多读者因篇幅长、专业性强等方面的问题难以阅读和理解。
但新媒体以生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主,需要娱乐、新颖和独特性的出发点和角度,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浅显易懂的掌握一些新颖或者重要的知识。
因此,学术期刊需要探索如何将学术内容转化为更易被读者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如何将学术内容与新闻、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巧妙结合,从而提高读者对学术期刊的关注度和阅读体验。
2.传播与推广对于学术期刊来说,传播和推广是保证其发展和存活的重要手段。
然而,由于学术期刊的读者对象相对集中,所以传统的知名度推广方式——广告投放、会议展示、论文排名等方式其效果较为有限。
而新媒体则能够很好地助力学术期刊的传播和推广,其中包括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宣传,SEO优化等方式提升学术期刊的曝光率和关注度;将文章在多个新媒体上同步公布,如知乎、微信公众号等,提升文章的曝光和影响力;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增强学术期刊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3.读者转化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和推广,更要为学者、科研人员等学术读者提供更好的学术交流机会。
传统学术期刊主要依赖会议等学术活动为学术读者提供交流的机会,而新媒体则有更多的交流方式,如社区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
媒体融合下的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策略【论文】
媒体融合下的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策略摘要:媒体融合背景下,为促进高校学术期刊发展,需要借鉴国外学术期刊发展经验,顺应世界潮流,将数字化期刊取代以往的纸本,加大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力度,提升刊物传播能力及影响力。
鉴于此,本文从融媒体背景下刊物品牌建设、数字化出版、编辑队伍建设、办刊平台建设四个方面,探讨了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策略。
关键词:媒体融合;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策略日益推进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高校学术期刊必然要进行改革。
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应当充分认识媒体融合的优越性,应势而为,树立全新的办刊观念,结合互联网思维促进期刊的快速转型,通过新技术的运用,推进学术期刊的全面发展,便于将传播领域中的话语权彻底掌握。
一、高校学术期刊现状分析首先,由国家财政拨款的高校学术期刊并未参与市场竞争,发行量和盈利无需考虑。
当前,高校学术期刊体制方面仍然沿用传统观念,学术交流媒介是于其他高校交换或赠阅期刊,借助邮局渠道邮寄期刊,有着较长耗时,以致科研成果时效性受到影响,优秀作者不断流失,削弱了稿件质量,也逐渐弱化了传播效果。
其次,多数高校学术期刊都不是核心期刊,缺乏优质稿源。
新媒体传播基本是与网络运营商进行数字化协议的签订,如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等大型数据库,为读者提供检索阅读服务。
此类数据库显著推动了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发展进程,将数据资源垄断,仅有付费方可对全文进行阅读,否则仅能查看论文题目、摘要。
这种与运营商合作传播期刊模式,削弱了高校学术期刊自身影响力,以往的主动转化为被动,传播中的地位逐渐消失。
最后,由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自行负责的网站,内容简单,停留在公告栏功能阶段,更新维护不及时,作者、编辑、专家与读者间的直接交流平台并未构建,影响了网站利用率[1]。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长期与其他院校交换期刊,并向本校图书馆输送出版的期刊,再由图书馆与其他院校图书馆交换赠刊或向作者、审稿专家及少量订阅用户赠送,然而因纸质出版物发行量通常偏小的缘故,也不具备良好的传播效果。
媒体融合下学术期刊发展路径分析
媒体融合下学术期刊发展路径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受众的快速增长,新媒体的影响力大幅提升,媒体融合的全球化特征日益显现。
然而,多数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方式较为单一且不够深入,融合效果不尽人意。
文章通过分析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困境,提出拓展传播渠道、形成集约化出版模式、打造高水准学术交流与传播平台以及提升编辑的数字素养等路径,以实现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媒体融合;学术期刊;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变革性地拓展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传统纸媒的发行量及广告收入均呈现下滑趋势。
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涌现出多样性的传播形式,但媒体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拓展。
因此,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实现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性发展十分必要。
1媒体融合的重要意义1983年,美国的伊索尔•索勒•普尔首次提出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的概念,其核心是把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媒体的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资源进行共享,信息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1]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期刊出版周期大大缩短。
与此同时,线上视频、音频与线下纸质期刊的互补性发展,使得期刊更加具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变得“鲜活”起来,有利于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拓展期刊的发展空间。
1.1新媒体影响力大幅提升,已成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的知识信息传播平台。
当前的发展趋势表明,新媒体的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均处于快速提升的阶段。
从诞生之初到拥有5000万受众,纸质报刊经历了1000年,广播用了38年,电视花了13年,而互联网只需短短的4年[2]。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开始发生变化,纸媒阅读方式不再是主流,移动终端的点击率大幅提升。
2019年,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人均每天手机和互联网接触时间达166.46分钟;在传统纸质媒介中,人均每天读书时间19.69分钟,人均每天阅读期刊的时间仅3.88分钟。
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
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
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是指通过一系列市场营销和传播策略,提升学术期刊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声誉和影响力,从而增加其吸引力和竞争力。
以下是一些品牌建设的关键方面:
1. 确定独特的定位:学术期刊需要确定自身在特定领域的定位,明确其核心竞争力和独特价值,与其他类似期刊区分开来。
2. 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学术期刊的内容是其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确保发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吸引优秀作者和读者。
3. 建立学术声誉:通过邀请知名学者担任编委会成员或主编,定期举办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等学术活动,提升期刊的学术声誉和权威性。
4. 加强品牌形象和视觉识别:学术期刊需要设计独特的品牌标识和视觉元素,以及一致的品牌语言和表达方式,提升期刊的可辨识度和整体形象。
5. 拓展市场渠道和推广活动:通过与其他学术机构、研究团体和出版商合作,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渠道。
同时,积极参与学术会议、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品牌推广和宣传。
6. 与读者互动和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回应读者反馈和需求,提供良好的客户服务和读者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读者群体。
7. 提升数字化能力: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学术期刊需要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数字化出版模式和技术,提供更便捷和高效的学术交流平台。
总之,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需要全面考虑品牌定位、内容质量、学术声誉、品牌形象、市场拓展、与读者互动和数字化能力等方面,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创新,逐步提
升期刊的品牌价值和竞争力。
学术出版社的品牌建设
学术出版社的品牌建设学术出版社品牌建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领先地位作为学术出版产业的重要一员,学术出版社既是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学术精英们展示学术成果、提高学术影响力的平台。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打造一个有口碑、有影响力的品牌,不仅是学术出版社的追求,也是学术出版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品牌认知和品牌建设品牌是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份承诺,是企业形象的抽象体现。
建设一个品牌,首先要树立品牌的愿景和使命,明确品牌的核心价值观,并与外部需求相对应。
其次,要建立品牌形象,包括品牌标识、口号、视觉、环境等。
最后,市场推广和品牌传播,是品牌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学术出版社品牌特点学术出版社是面向学术领域的出版机构,因此,品牌建设需要更加注重专业性、权威性和精准性。
专业性:学术出版社也是一个知识产业的组成部分,它所传递的知识应该准确、科学、专业,同时能够满足特定读者群体的需求。
权威性:在学术领域,权威性是最重要的。
学术出版社如果想要在行业内立足,则需要通过严谨、权威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名家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形成高度的权威形象。
精准性:学术出版社的出版内容应该精准地定位和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
只有精准连接读者需求,才能既打破行业陈规,又实现独树一帜。
三、学术出版社品牌建设措施1. 建立学术名家团队学术名家是学术出版社的一大优势,他们是知识领域的专家和权威,可以为学术出版社的学术质量和出版品质提供有力支撑。
因此,建立由学术名家组成的团队,可以为学术出版社树立权威形象和专业形象,提升品牌竞争力。
2. 宣传推广策略品牌宣传是品牌成功的必要前提,如何将学术出版社的品牌形象有效宣传出去,扩大品牌影响力不可忽视。
学术出版社可以采用口碑推广、学术会议推广、网络营销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品牌宣传,同时也需要积极借力市场媒体,打造强大的品牌营销版图,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学术出版社品牌的意义和价值。
3. 借力政策环境政策环境的变化,对学术出版社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12卷第4期2021年02月Vol.12 No.4February 20211随着数字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纸质刊物迎来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改变与更新,媒体融合已成为新闻出版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和研究热点。
我们每天都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便利,将学术期刊与新媒体技术融合,是当前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在传统媒体优势渐失,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媒体融合既是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重点阐述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大任务[1],媒体融合再度成为媒体界、出版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作为学术传播主要媒介和阵地的学术期刊,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转型之路,应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十六字方针为指导思想,根据自身刊物的环境与条件,对新媒体进行有选择的开发和应用,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促进我国的学术期刊不断发展。
一、媒体融合给学术期刊带来的挑战(一)媒体融合对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挑战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发展的历史大潮中,随着媒体形式的不断创新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不断进步,大有超越纸媒而占据出版中心之势。
学术期刊的传统出版方式受到冲击,数字时代之前的学术阅读可归为传统阅读,而当下的学术阅读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受众移动化、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养成,面临阅读方式变化的挑战,数字形态将成为未来学术期刊传播的主流形态[2]。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发展的历史大潮中,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数字技术的进步,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董小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摘要:近年来,媒体融合成为新闻出版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和研究热点,学术期刊作为我国学术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术成果传播的渠道,又是学术传承的工具,也是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媒介。
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
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媒体形式的不断演变,传统学术期刊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这种新模式的内涵、特点和实践效果,同时分析案例,以期为未来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建议。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呈现出多种新的趋势。
数字化成为主导。
传统的纸质期刊逐渐被电子期刊所取代,使得期刊的出版周期更短,传播范围更广。
多媒体形态的涌现使得学术期刊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如图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元素均可融入期刊内容中,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互动性的增强也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者与读者、专家与大众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在这种背景下,学术期刊的新模式开始形成。
出版方式上进行创新,实行线上线下同步出版,提高期刊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期刊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提高期刊的专业性和深度。
通过与其他媒体平台的合作,扩大期刊的受众群体,提高其社会影响力。
引入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估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引导期刊的良性发展。
我们以《自然》杂志为例,其作为世界顶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很早就开始尝试媒体融合发展。
除了传统的纸质版期刊外,《自然》杂志还推出了网络版、手机版等数字化形态,并积极与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合作。
《自然》杂志还通过组织线上线下学术活动、推广科学与教育项目等方式,提高了期刊的社会影响力。
这种多元化、互动性强的出版模式使得《自然》杂志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的读者群体,奠定了其在学术期刊界的领先地位。
从《自然》杂志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数字化、多媒体化的出版方式提高了期刊的出版效率和质量,拓宽了受众群体,增强了期刊的影响力。
通过与其他媒体平台的合作,期刊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交流,促进了学术的普及和深化。
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期刊的质量意识,推动期刊的良性竞争。
媒介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的传播力提升策略
媒介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的传播力提升策略杨晓彤徐丁尧郑艳华步召德摘要传媒产业已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的传播途径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传统的学术期刊传播多局限在传播活动上,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传播力提升策略亦相应改变,文章从贯彻国家政策,搭建传播发展平台,顺应数字化浪潮,多方面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服务意识,创新传播模式,提高融媒编辑力,缩短数据更新周期和优化数据时效性等各方面进行阐述,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力。
关键词媒介融合;学术期刊;传播新时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消融,多种媒体形态相互共存交融,传媒产业进入媒介融合时代。
学术期刊不仅要关注内容建设,还要关注如何将科研成果快速有效地传播给广大读者。
传统的学术期刊传播多是局限在传播活动上,是由作者、编辑、读者构成的平面传播。
这种传播是基于传统期刊的形式而存在的,那么传统的学术期刊存在的形式变化或消失以后,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必须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度,应对时代进步和技术发展的挑战[1]。
1关注学术期刊传播力的多重背景1.1国家战略层面的推动近年来,伴随我国出版业的体制改革,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升级,深度融合发展势在必行,学术期刊的传统发展道路充满危机,如何通过传播力来提升期刊的发展活力是当下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直接推动了中国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对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产生了新的变革意义。
基于自身的媒介特点,学术期刊应顺应学术传播规律,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要求,努力提升期刊的传播力[2]。
1.2学术期刊数字转型数字化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技术意义并不仅仅局限在工具性层面,而是全行业生产方式颠覆式的变革。
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品牌建设路径
2023年第5期总第431期VIEW ON PUBLISHING【摘 要】在媒体融合迅速更迭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竞争由期刊产品竞争转向期刊品牌竞争,具有响亮的期刊品牌成为期刊经营与发展握有主动权的象征,如何在融媒体时代推动期刊品牌建设纵深发展,成为期刊从业者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
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在品牌建设意识、融合规划、优质内容供给、重点品牌项目打造等方面仍有所欠缺,应从重塑期刊从业人员的品牌理念、打造精品内容为品牌价值赋能、基于品牌接触点创新传播矩阵、在多元培育中提升品牌影响力等维度探索融媒时代学术期刊品牌的建设路径。
【关 键 词】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品牌建设【作者单位】关平,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陆子远,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45-1216/g2.2023.05.013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
2021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融媒体时代为办好学术期刊带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
就融媒体属性而言,其不仅拥有移动和互动等特性,而且兼具传统媒体的资源和优势以及新媒体快捷、即时、互动等特点,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优势不断融合的一种运作手段,也是当前众多社会媒体共同融合发展的目标。
品牌作为学术期刊无形资产的重要部分,是学术期刊自身从名称到内容整体实力的彰显和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
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与时代发展有着重要关联,在媒体融合迅速更迭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竞争由期刊产品竞争转向期刊品牌竞争,具有响亮的期刊品牌成为期刊经营与发展握有主动权的象征,缺乏品牌的学术期刊难以在市场中获得长期的生存与发展。
如何在融媒体时代展开学术期刊品牌建设并提升其品牌影响力,成为目前学术期刊从业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媒体融合趋势下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及市场化研究
媒体融合趋势下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及市场化研究摘要:学术期刊发展离不开品牌建设。
在媒体融合趋势下,必须实现整体策划、资源整合、编辑素养提升,旨在顺应时代潮流,打造品牌特色,推动学术期刊发展。
面对市场化呼声,学术期刊应当坚守“内容为王”,分类抉择市场化道路。
关键词:媒体融合;高校学报;品牌建设;市场化媒体融合是新闻出版业的必然发展趋势。
学术期刊作为发布先进科研信息和学术成果的传统媒体,只有与时俱进,抓住机遇,才能在信息洪流中站稳脚跟,扩大影响。
品牌,不仅是学术期刊的无形资产,更是其安身立命的法宝。
在大数据和自媒体时代,直接发表、免费浏览比比皆是的大背景下,没有品牌的期刊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如何在媒体融合趋势下,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打造学术期刊品牌特色,提高内容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是从业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面对市场化呼声,学术期刊应当何去何从亦是亟待解决之难题。
一、何谓媒体融合对于“媒体融合”的定义,当前学界与业界众说纷纭。
概言之,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二、媒体融合趋势下学术期刊品牌建设的路径(一)整体策划:创立品牌期刊毕其功于一役地解决学术期刊品牌建设面临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需要整体策划,规划引导。
前提是,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及其对学术期刊品牌建设的战略意义,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尤其是期刊一把手要完成观念转变,以推动整个团队观念得以转变。
其次,要加快学术期刊体制改革,完善管理机制,更快适应媒体融合时代下的媒体竞争格局。
改革过程中,应走内容专业化、办刊特色化、管理制度化的总体路线,实现联合办刊、集约办刊、整合办刊,为品牌建设奠定良好制度基础。
第三,明确品牌定位,读者对学术期刊品牌定位的感知差异,是其在市场竞争中建立品牌区隔的起点。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品牌构建路径探析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品牌构建路径探析作者:连军来源:《出版参考》2022年第10期摘要:近年来,媒体融合成为新闻出版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和研究热点,学术期刊作为我国学术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术成果传播的主要平台,也是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媒介。
为促进学术期刊发展,学术期刊编辑需要转变出版观念、培育发现优秀作者群、做好“出版+”价值扩容,从而推动期刊品牌构建、提升期刊传播能力及学术影响力。
鉴于此,本文从强化内容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创新传播模式、推进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探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品牌构建。
关键词:学术期刊媒体融合服务意识传播渠道如今,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时代课题。
从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再到2022年中宣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可以看出,媒体融合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地位,成为党中央巩固思想文化宣传阵地、壮大主流媒体舆论、增强传播引导力的重要部署。
近年来,我国新闻出版界顺势而为,主动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作为研究实践的重要方向,在内容生产、传播空间、受众特性、知识形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
但如何融合、如何在融合中实现稳定的盈利始终是困扰出版界的一个大问题,尤其是对以学术出版为主的期刊出版单位来说,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本文围绕媒体深度融合推动学术期刊品牌构建,做好“出版+”价值扩容,从强化内容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创新传播模式、推进数据库建设等方面进行具体探讨。
一、强化内容建设、提升学术水平是学术期刊品牌构建的基本保证出版产业始终是内容产业,内容生产是期刊品牌构建的基础和核心。
媒体深度融合为学术期刊加大优质内容供给,有效解决学术期刊“生产什么”和受众“需要什么”,提供更多更好的特色化、品牌化产品;为增强期刊的引导力、传播力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进路
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进路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学术期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学术期刊作为传统的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需要与新媒体融合,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和进路,以及如何实现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推动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
一、关键问题1.1 内容质量与可信度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保证学术期刊在融合新媒体时仍然保持高质量的内容是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社交媒体等平台上信息发布门槛降低,很容易出现虚假、低质或者不严谨的内容。
因此,学术期刊需要在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时加强内容筛选和审核机制,确保发布内容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
1.2 用户参与度与互动性传统学术期刊往往是一种单向传播模式,缺乏用户的参与和互动。
然而,新媒体的特点是用户参与性强,用户可以通过评论、分享和点赞等方式与内容进行互动。
因此,学术期刊需要通过融合新媒体,提高用户参与度和互动性,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
1.3 数据管理与分析新媒体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来源,学术期刊可以通过融合新媒体来获取更多的数据资源。
然而,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分析这些数据是一个挑战。
学术期刊需要借助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来挖掘、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并将其应用于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中。
二、融合进路2.1 建立在线平台为了更好地融合新媒体,学术期刊可以建立自己的在线平台。
通过建立网站或者移动应用程序等方式,将传统的纸质版期刊转化为数字化版,并提供在线阅读、下载、评论等功能。
同时,在平台上设置专栏或者博客功能,鼓励作者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2.2 利用社交媒体推广社交媒体是推广内容最有效的渠道之一。
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在微博、微信、知乎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建立账号,发布期刊的摘要、重要研究成果等内容,吸引读者的关注。
此外,学术期刊还可以通过与知名学者、科研机构合作,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宣传和推广。
2.3 引入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学术期刊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论媒介融合下期刊品牌影响力的网络传播策略媒介融合名词解释
论媒介融合下期刊品牌影响力的网络传播策略媒介融合名词解释[关键词]媒介融合品牌建设品牌延伸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成为了当今时代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它以其高速、便捷、信息容量大等特点,成为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给现代期刊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动力和发展空间。
利用品牌抢占市场、取得竞争优势,已成为众多期刊的共识。
正如凯文·曼尼在《大媒体时代》中预测,21世纪的媒体之争将是品牌之争。
期刊通过不同媒介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相互借用,实现媒介功能重新组合和媒介资源重新配置。
面对这股媒介融合的热潮,期刊的品牌之路究竟该如何走成为业界始终关注的焦点。
互联网传播主流媒体地位的日益凸显,带来了新读者群的形成和新的内容生态环境,加强纸媒期刊与网络媒介的融合和品牌延伸,成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品牌网络延伸是期刊品牌的拥有者利用原有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将品牌进行网站名称、网站域名、网站LOGO等的延伸,开发同名或类似的网络化系列产品,在网民受众中培养品牌的忠诚度。
品牌的网络化延伸需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互联网、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对接,灵活运用新媒介出版策略、整合资源营销策略、自主网站形象策略、个性增值服务策略、创意策划推广策略等相关策略,不断探索传统期刊原创内容优势和新媒体数字化传播优势的结合,推进期刊品牌网络延伸。
一、新媒体出版策略——提升品牌竞争力通过与权威的资讯网站、新媒体合作,建立自己的跨媒体出版体系,开创全新业态和发展模式。
从内容的收集、制作再到集成、发布是期刊创新发展模式的核心。
首先,期刊社在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对接中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不仅能获得原有内容现时销售的利润,还能通过网络的创新再造能力,使期刊的内容价值得到延续,期刊社的利润也得到增值,提升了期刊在新媒体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龙源期刊不仅仅具有原汁原味的原文貌版,还有通过热门关键词形成的专题版,以及基于原期刊内容基础上的文本整刊版。
比如专题版,龙源期刊利用每年数据报告册中的热门关键词自动生成专题版。
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与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与传播作者:李帛珊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8年第16期20 世纪中期互联网开始兴起,随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给各个领域带来了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导致各个领域的产生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术期刊也不例外,“新媒体”一词流行于本世纪初,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科技期刊的发行带来了一定的打击,但是也带来了机遇,在数字化生存这一大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共享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品牌就是知名度,是一种无形资产,行业的竞争依赖于品牌的建设[1]。
作为高校科技期刊,是交流科技成果的媒介和平台,其品牌的建设与所在高校的学科建设息息相关,只有创建特色学术期刊品牌,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进行有效的学术传播。
1 科技期刊的品牌内涵品牌就是一种名称,其目的是借以辨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也可以称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优秀的品牌往往意味着优秀的文化背景,是综合的“印象”,体现了一种文化内涵[2]。
期刊的品牌,就是指期刊所带给消费者独特的综合印象,能够使之区别于其他期刊,是读者阅读的必然选择。
例如甘肃省出版的《读者》杂志,就具有良好的品牌价值[3]。
期刊品牌已经成为衡量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具体来说,其品牌价值表现在内在品质和外在视觉两方面。
品牌内涵这主要可以从以下6 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是属性,消费者选择品牌主要是依据其使用价值,科技期刊本质上是将科研最新动态进行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
二是价值,只有当消费者认为该品牌有价值时,才会倾向于选择这一品牌。
科技期刊所刊登的科研成果体现的是严谨,受众选择某一期刊,一定是认为该期刊具有符合自己成果的价值[4]。
三是利益,科技期刊通过发布科研成果,彰显作者的科研水平,实现期刊扩大受众范围的需求。
四是个性,当产品实体出现同质化状态时,就难以吸引消费者,因此要形成品牌差别,例如印刷品质、编排习惯等。
这些审美品位的不同实际上就是期刊的个性之一。
五是文化,文化是灵魂,它使品牌所有者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吸引顾客的选择倾向,这其实是品牌定位所带来的区别。
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品牌运营策略与价值提升
NM Y A N D T R A D 收稿日期:2022-03-08基金项目: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2021年度编辑学项目一般项目(Y B 2021048)作者简介:王华薇(1985-),女,黑龙江鹤岗人,编辑,硕士,研究方向:数据治理。
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品牌运营策略与价值提升王华薇(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学术交流部,哈尔滨150080)摘要:学术期刊品牌内涵了期刊的内容建设、个性特色、营销能力等特征,是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在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品牌运营策略表现为:通过有效二次创作,打造期刊新媒体品牌;通过注重用户服务,增加期刊品牌附加价值;通过发展集约出版,发挥期刊品牌聚合效力。
期刊品牌运营有助于赋能期刊价值提升:一是推动期刊品牌价值向效益价值转化,创新学术期刊盈利模式;二是构建期刊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实现学术期刊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术期刊;融媒体;品牌运营;策略;价值中图分类号:F71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22)08-0062-032019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2021年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并配套启动一系列期刊发展扶持计划,用以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学术期刊品牌。
在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品牌运营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善用时代优势,优化品牌运营策略,可助于有效实现期刊价值提升,构建起期刊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从而推动学术期刊的市场化发展。
一、学术期刊品牌的内涵与价值阐释品牌(br and )在《营销术语词典》中的定义为“用以识别一个或一群产品或服务的名称、术语、象征或设计及其组合”,是对商品个性化、专有化和抽象化的描述。
简而言之,品牌用于表达商品的差异性。
“品牌”概念延伸到媒介经营管理中,就产生了媒介品牌,用于描述大众传媒的商品属性,这意味着媒体从传统事业单位开始进入商业领域,遵从市场运行规律,致力于追求大众对媒体产品的评价及其所反应的商业价值,进而品牌也被视为是媒介的核心竞争力。
学术期刊发展的品牌化建设
学术期刊发展的品牌化建设[摘要]目前学术期刊业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术期刊产业实力不足、期刊内容制作良莠不齐、出版人才及学术期刊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方面。
因此学术期刊的特色化及品牌化建设尤其重要。
如果学术期刊品牌建设要上一个档次,学术期刊经营者就要在吸引专业人才、规模化网络化经营、健全期刊管理水平、建立综合营销系统等方面下功夫。
学术期刊的品牌化建设,是学术期刊在文化市场中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学术期刊品牌化建设期刊质量市场网络化经营品牌是一项产品质量、价值、美誉度以及形象和服务水平等的综合表现。
在某个意义上说,品牌代表质量,品牌代表价格。
做企业如此,做学术期刊亦是如此。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学术期刊面临许多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激烈的竞争与挑战。
学术期刊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加快建设自己的品牌。
学术期刊业在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加强学术期刊品牌建设,是学术期刊自身在文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学术期刊业面向国际,发扬我国科技水平的现实需求。
一、学术期刊品牌的本质学术期刊品牌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是学术期刊的读者在提起它时就能想到它的特点。
学术期刊品牌的形成,表明学术期刊从业者所从事的传播性和创造性的劳动,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成为读者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这时学术期刊的名称已成为具有市场开发价值的无形资产。
要想成为品牌的学术期刊要具备几点因素:一是读者的认同感。
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期刊办的好,在读者群中有好的口碑,读者才会购买。
如《自然》杂志就因其成功的期刊品牌战略,一直保持巨大的发行量和广泛的读者群,世界各地不同语言的人们都可以阅读它。
二是期刊的特色为。
一些品牌学术期刊,正是由于特色与独创性、求异性的最佳结合,才赢得人们的喜爱。
三是有很高的科技文化含量。
学术期刊科技文化“含金量”高,才可以更快发展经济,更好的服务社会。
学术期刊要密切跟踪和了解国内外各学科、专业新的研究成果,学术期刊要将它们并及时反映出来,快速面世。
融合创新推进期刊品牌建设
特区实践与理论 二〇二一年 第六期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抗疫斗争,研究部署抗疾宣传工作,加大权威信息发布力度,加强政策措施宣传解读,持续振奋精神、凝聚力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广东省期刊出版战线迅速投入到抗“疫”防控宣传工作中,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宣传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各地区各部门贯彻的有力行动,不断增强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决心与信心。
切实做好期刊界疫情防控宣传引导工作,充分发挥期刊的宣传作用,为抗疫防控作贡献。
一、加强抗疫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期刊宣传作用在抗击疫情战斗中,广东各期刊单位,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精准发力,在公众号、微博、网站上加强舆论引导,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工作,取融合创新推进期刊品牌建设陈湘年摘 要: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冲击挑战传统纸媒期刊,使传统期刊被边缘化,发行量下降,经营市场萎缩,困难重重。
但也为传统期刊业带来理念更新、技术革新与出版模式创新,为期刊融合创新带来蓬勃发展的动能。
面对挑战,广东期刊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在学习党史,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的宣传中,与时俱进,积极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盘活资源,构建平台,在走融合发展的路径中,努力拼搏,多作贡献,谱写广东期刊事业繁荣发展新篇章。
关键词:学习党史;抗击疫情;融合创新;期刊发展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706(2021)06-0102-08编者按: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宣发〔2021〕17号)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精神,我刊举办了广东省首届“学术期刊创新发展”工作坊,邀请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期刊协会领导以及部分优秀期刊的主编就如何加强学术期刊建设、促进学术期刊繁荣发展进行了研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体融合下学术期刊与
学术传播的品牌建设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媒体融合下学术期刊与学术传播的品牌建设
本文关键词:
壹学者期刊发表同行评议创新评议机制数字化刊网融合
文章原标题:现状:学术期刊出版的发展隐忧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生机勃勃、空前繁荣,研究成果累累,与之相对应,学术出版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数据显示,1980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论文发文总量尚为40135篇,到2016年已达篇,增长了781多倍,特别是2005年后,年均递增200000余篇,委实可观。
而论文看在需求的上升也促使刊物数量迅猛增长。
“1970年,全国仅有21种学术期刊,1978年为930种,如今,全国学术类期刊总数已有将近50000种。
”中国在期刊品种数量方面已经堪称世界大国。
另一方面,关于学术造假行为的报道和中国论文遭国外期刊社撤稿等新闻也不断撩拨着我们敏感的神经。
诚然,学术不端现象的频仍与学术的繁荣相关,这或许也是中国正在迈向世界科研学术大国的一个重要标志,即:发表文章最多的国家,撤稿也最多。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增量如此庞大的论文与期刊,必然给学术成果的评价与监管带来一定的困难。
种种迹象表明,学术出版领域亟待一场由“互联网+”带来的新变革!
借鉴:国际同行评议模式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向来被誉为国际上最大也是最具影响的科学基金会,同时也是世界学术领域同行评议制度的“标杆”。
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就首先采用信息化技术与学术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开通了“FastLane”网络系统,向公众开放申请,实现了网上的申报和评审。
这种高效、集中、透明的网络评议方式一经采用,便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纷纷效仿。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同样有着50余年的历史积淀,他的同行评审制度可谓是既完善又有特色。
简单来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采用了一种二级评审制度:即先由同学科的评议小组对项目的重要意义、创新性,以及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的符合性等指标进行审查,再将评审结果交由科学家和社会各界代表进行审议。
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首倡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评审。
通过在互联网公布申请指南和表格,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的同行评议会将信息汇总并委托第三方数据公司进行校核。
此外,评审意见的录入工作是委托给私人数据公司来完成的,这样既提高了数据管理效率,也借助第三方平台规避了评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公平现象。
以上只是列举了几个比较先进的同行评议的例子,尽管各自的评议模式并不相同,但总的来说,也正在呈现一些新的趋势:
(1)“宽进严出”的评价流程
给接受评议的申请人设置过多的门槛限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类似于泼脏水的时候把孩子一起泼出去。
比如说,一些评议指标将国家级的项目、基金、课题作为学术评议的依据,或者让有过发表高等级刊物经验的作者优先发表,“损不足以奉有余”,最后将初出茅庐的青年学者拒之门外。
(2)网络化的第三方平台
第三方评估的根本目的在于评价不受到各种外界社会因素的干扰与影响,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与公平,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因利益关系导致的评审失真。
然而,要保证评价准确,评估必须要由专业人士来完成。
而第三方平台能够提供的,则是技术上的支持,以及流程上的客观公正性和审稿过程中评议双方的保密性。
(3)完善的专家遴选制度
能够团结到某一领域内各学科最权威的专家,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专家遴选制度。
这毫无疑问是同行评议中最核心、同时也最具有难度的关键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专家遴选制度决定了学术评议机构的“高门槛”属性。
探索:创新学术评议机制
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2015年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要“鼓励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发挥小同行评议和第三方评议的作用。
科学合理使用评价结果,不能以各类学术排名代替学术评议,避免学术评议结果与利益分配过度关联。
”
为响应国家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发挥小同行评议和第三方评价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壹学
者”移动学术科研服务平台,积极探究学术评议科学化路径,推出刊网融合的创新型学术评价机制,开启纸网互动的小同行评议模式。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与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一直走在“刊网融合”改革的前列,此次,书报资料中心更是大刀阔斧,锐意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从创刊之初就立意开拓出全新的编选模式,从稿件筛选、稿件评审至转载刊发,力图实现全流程的在线化、网络化。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首批开通在线小同行评议创新模式的试点刊物,《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以“壹学者”作为线上平台,尝试在线荐稿、在线小同行评议等新的编辑出版模式。
众所周知,期刊载体的质量并不能与稿件质量划等号。
“核心刊物”可以作为“参考指标”,但绝不能变成评判文章质量和个人学术水平的唯一标准,更不成为众人奉行的神话。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50多年来独有的“以文评人”的学术评价方式,改变了“刊好即文好”的评价逻辑。
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纸网互动模式采取了“宽进严出”的评价流程,最大程度上拓展了稿件来源,无论是论文作者自己,还是期刊编辑,乃至于同行,都可以荐稿。
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稿件来源,同时降低了申请人的门槛限制。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壹学者”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平台,本身并不参与评议。
推荐来的稿件进入平台后,会在评议周期内经受来自同一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小同行评议。
经过实名认证以确保小同行评议的客观公正,在此基础上,凭借壹学者这一互联网传播平台的优势,最大程度上团结了同行业内的评议专家。
此外,一系列针对学术创新程度和学术完备程度的评议标准,也从根本上保证了评议的准确性。
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小同行评议环节中采取了二级评审制度,即小同行评议选出的候选文章,要再送交专家评议组进行评审打分,然后再确定拟用稿件。
需要指出的是,专家评议组的成员,皆依照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50余年沿承下来的专家遴选制度选定,由36位学术造诣卓越、为众人所敬仰的学界泰斗领衔。
拟用稿件由专家评议组确定后,还会在“壹学者”平台上公示。
公示过后,最终稿件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定稿出刊。
这一创新型学术评议机制,不仅为刊网融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探索模式,也为互联网时代学术出版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指明了一条新路。
更重要的是,这一全新的学术评议机制,对有实力的学者是极大的利好消息:降低了非必要的条件门槛,影响论文评议的各种利益集团不见了,干扰学术论文发表的众多人情关系也被有效规避——论文评议中唯一可以左右结果的,就是学术论文本身。
对于学者而言,参与到这样的评价模式中来,无疑提高了自身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几率,同时也能够凭借自身的学术水平,也能够像其他一流学者一样,跻身于标志着荣誉与能力的小同行评议组中,成为学科领域内的领潮者。
对于期刊出版机构而言,全新的学术评议同样可以带来益处。
事实上,普通刊物和核心刊物之间在学术资源上有着极为巨大的差异,有时甚至存在着几乎不可逾越的鸿沟,对于那些新近创办的较为年轻的刊物,还有那些背书机构名不见经传的刊物而言,尤其如此。
想要在短时间内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完全可以借助“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评价标准,从众多刊物中脱颖而出。
事实上,期刊社通过向平台推荐稿件,能够大大提高论文通过小同行评议进入备选稿件、从而得到转载刊发的可能性,被转载文章的数量一旦增多,刊物的影响引子、被引量及学术水平都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反过来,一般期刊社也会因为参与评议而主动提高选文质量,这对中国学术期刊的整体发展无疑大有裨益。
此外,借助壹学者平台50万用户的学者资源和移动互联网传播的迅捷性,期刊社会在学者当中迅速提高自身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