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谚语翻译的角度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征,有时被称为“小写字母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
一、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
1、哲学方面 中国受“天人合一”思想的长期熏 陶,向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敬畏自 然,崇尚和谐—— —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 谐,也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更包括人 与人之间的和谐。为了达成“和谐”,中 国人形成了自制、内省、道德本位等价 值观念,崇尚集体主义,提倡凡事以家 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在 必要时可以忽略,甚至牺牲。“大公无 私,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是人们崇尚的 美德。集体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主要 存在于亚洲、非洲、南美洲和太平洋岛 屿一带。这些地区的人们强调个人利益 要服从于集体利益,他们推崇和谐共处 而尽量减少竞争。因此,在大多数情况 下,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没有差别。以 中国文化为例,在这种文化中,人们很看 重集体主义,因此,中国文化有时也被称 为集体文化或“we”culture “( 我们”文 化)。由于深受儒家思想和传统的集体 主义观念的影响,中国人认为个人的成 功来自于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他们经 常通过合作来寻求共同的利益。 而西方传统文化强调主客两分的 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 关系,人应该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去支 配并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因此,西方人 注重奋斗,崇尚成功,强调自由、民主以 及个人价值的实现。西方的传统文化孕 育了个人主义,它是西方社会价值观的 实质,并渗透在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个人主义通常适用于欧洲文化、北
2、思维模式方面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 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 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 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 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 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 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 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 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 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 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 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 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 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
论坛

N 家
e ws·新闻天地
从谚语翻译的角度 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
邹玲平
【摘 要】谚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现形 式,翻译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行为。因而 谚语的翻译不仅涉及不同语言之间的 转换,更是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 从谚语翻译的角度探讨中西文化的差 异是具有科学合理性和重要的理论研 究价值的。 【关 键 词 】谚语;翻译;中西文化差异
西方以自我为核心的思想与中国 个人服从集体的思想在对待战争的问 题上有集中体现。在西方,人们较多地 从个人角度来考虑,常常显示出对战争 的不满。如:Wars bring scars.(战争带来 创伤);而在中国,人们为了国家的利益, 勇于为国作战,甚至为国捐躯。因此有 这样的谚语:勇将不怯死,壮士不毁节。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汉英谚语反映了中西文化在宗教 思想、人文思想、道德观念三个方面的 差异。
1、谚语反映的不同的宗教思想。 西方神人相分的宗教哲学思想, 上帝被视为宇宙唯一的人格神。上帝的 权威和荣耀往往反映在谚语中“: Heaven is above all”,“God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 一 切 ),“The tree that God plants nowind hurts it”(上帝种的树,风吹不倒)等等。 中国的“天(或神)人合一”。古华夏 文明是一种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农业文明。在广阔的天地间从事农耕, 天、地、人三者浑然一体,人们对自己参 天地而化育万物的地位,有着十分直观 的认识。早熟的农业文明,加上父权制
2、谚语反映的不同的人文思想。 人文主义是一种关心人的问题,注 重人本身发扬光大的学说。中西方人对 人本身的看法不同,人文思想在中国的 发展和在西方的发展也不尽相同,我们 可以从谚语中有所了解。在古希腊罗马 时代,许多哲学家在探索自然奥秘的同 时,也非常关心人本身。古希腊罗马中 的神也非常人性化,反映在谚语中有明 显的人文特点。如“: Without Ceres and Bacchus, Venus grows cold.”(没有克瑞斯 和巴库斯,维纳斯就会感到冷)。活在人 们心中的爱神维纳斯是多么具有生活 气 息 , 她 要 酒 神 (Ceres)和 谷 神 (Bacchus) 相伴,拥有美酒佳肴才能谈情说爱。西 方到了中世纪,神学占了主导地位。基 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人是上帝的 奴仆。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 想重新兴起,西方这一时期的谚语强调 人的价值。如“: Man is the soul of the universe.”(人是宇宙的灵魂),“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人是衡量万物的 标准)。此外,西方人文主义者尊重人,反 对禁欲主义, 认为享乐并不是人的罪 恶。因此英语中有很多劝人及时行乐的 谚语“: Wealth is not his who has it, but his who enjoys it.”(财富不属于占有者,而属 于享用者),“Eat, drink and be merry, for tomorrowwe die.”(吃,喝,尽情享乐,因为 明天我们会死去。) 与西方不同,中国统治思想界较长 时间的儒学,从根本上来讲是一门研究 人的学问, 因而有诸多重视人的谚语。 比如先哲孔子说“: 己所不欲, 勿施于 人”,“仁者人也”。但是儒学虽然研究
的根基,使人们习惯于经验的总结,重视 现世的家庭—— —— —社会伦理,不至于陷 入宗教迷狂。儒家主要关心的是现世的 秩序和人际关系。佛教承认佛,人人心 中皆有佛性,人人都有机会成佛。道教 承认神仙,神仙是人修炼成的,神仙也可 以下凡成人。因此在汉语中的谚语“: 生 死有命,富贵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 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狗肉烧酒 穿肠过,佛在心里留”,“心地善良,强似 烧香”,“善必寿长,恶必早亡”,“善恶到 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等等。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 念。英国人类学家 Tvlor 在 1871 年出版 的《原始文化》中首次对文化这一概念 作出了系统的阐释,认为:文化是包括 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 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 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有些学者把文化分作两类:一类包括文 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科学技术成 就等集中反映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有 时 被 称 为 “ 大 写 字 母 的 文 化 ”(Culture with a big C)。另一类包括人们的风俗习 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相 互关系等,也即把文化看作一系列的特
人,却不注重自我。在儒家思想看来,个 人不能享受自由意志,一切以社会和集 体利益为重。中国有很多谚语反映了这 种思想。如“: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孤雁难飞,孤掌难鸣”,“一花独放不是 春,万紫千红才是春”等。
3、谚语反映的不同的道德观念。 中国和西方虽在传统道德观念如 赞颂勤劳、节俭、诚实、谦虚等等方面有 许多共同之处,但事实上也有很多是同 中有异,甚至是迥然不同的。首先我们 比较一下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西方 传统道德观念在对“面子”和“人言”上 的不同态度。中国人非常看重面子。有 关的谚语有“: 人有脸,树有皮,没脸没皮 没出息”, “死要面子活受罪”。由于在乎 面子, 中国人最怕不利于自己的流言。 “谣言可以杀人”,“人言可畏”,“棍棒伤 皮肉,恶语伤人心”。而西方的道德观念 认为,只要自己不危害到社会和他人,不 触犯法律, 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重 要。如“: Sticks and stones may break my stones, but words will never hurt me.”(棍 棒石头可能打断我的骨头,但话语决不 会伤害我。)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西方,按 照基督教的说法,人人都是有罪的。一 个人要想抨击别人的罪,首先要想到自 己也有罪。《圣经》中说道“: 不要评断人, 上帝就不审断你们”。因此西方人自身 也不去议论别人,把搬弄是非视作可耻 的事,并且他们认为个人隐私是不可侵 犯 的 。 谚 语 中 说 到“: A tattler is worse than a thief.”(搬弄是非的人比贼还坏。) “Who chatters to you, will chatter of you.” (对你说是非的人也会说你的是非。)而 在中国的文化中,有道德的人没什么见 不得人的事,有一些谚语“: 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明人不做暗事”。而且, 中国文化认为,如果你做了什么见不得 人的事,那是无法隐瞒的,当然也无需隐 瞒。所以有谚语“: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 为”,“人正不怕影子歪”,“平生不做亏 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中国人在这样 一种心态之下,说说别人的隐私,也就无 所顾忌了。 总之,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民族的 一些文化因素蕴含在语言中,特别是蕴
谚语是一种重要的熟语,是特殊 的语言表现形式,素有语言的花朵之 称。谚语是人们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 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对 语言背后不同文化现象的通俗而形象 的表达,具有凝练的特点。因而,谚语的 翻译不仅涉及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 是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翻译是以 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从源语 到目的语的转换,从某种意义上,翻译 本身就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行为,是一种 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鉴于此,我们从谚 语翻译的角度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是 具有科学合理性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价 值的。
美文化、澳大利亚文化和新西兰文化。 他们把追求个人的权利和利益视为天 经地义。以美国文化为例,美国人很崇 尚个人主义,以至有些人就把美国文化 称作“I”culture“( 我”文化)。美国人认为 一个人必须要学会主宰自己的命运,而 不应受到政府、教会或其它任何有权利 的组织的左右,他们还强调一个人必须 要学会尽早地独立,自己照顾自己,自己 解决问题。
3、宗教信仰方面 英国的典故主要来自《圣经》、古希 腊神话等西方经典著作,如“You cannot-
2011.07 98
News
百家

Ne
ws
坛 Un ive
r
Fra Baidu bibliotekse
take itwith you”、“There is no peace for the wicked”、“Constant dripping wears away the stone”、“An apple of discord”等等。 在 基 督 教 中 , 上 帝 是 唯 一 的 、至 高 无 上 的神。相关的谚语如 :God is where He was (上帝无处不在);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 天);God made the country, and man made the town(上帝造乡村,人们造城镇)等等。 像上帝、魔鬼、天堂、十字架等词汇反映 在谚语中比比皆是。例如:The devil can site Scripture for his purpose.(魔鬼引 《圣 经》, 不会怀好意);No coming to Heavenwith dry eyes.(眼无泪水, 难进天堂);The way to Heaven is by Weeping Cross.(忏悔 受难 , 得 升 天堂 );Better go to heaven in rags than tohell in embroidering. (与 其 锦 衣裹身下地狱, 不如衣衫褴褛上天堂); The devil lurks (or sits) behind the cross. (魔鬼常常躲在十字架后面);Crosses are ladders to heaven.(十字架是登上天堂的 梯子)。在中国龙代表帝王,象征吉利的 动物, 因此有谚语“龙眼识珠, 凤眼识 宅”、“龙投大海,虎奔高山”。而英美却 认为 dragon 是邪恶的象征,如“dragon’s pond and tiger’s cave; dangerous places.”、“sow dragon’s tee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