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凋亡与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凋亡与疾病
细胞凋亡指机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或在某些因素作用下,通过细胞内基因及其产物的调控而发生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凋亡对胚胎发育及形态发生组织内正常细胞群的稳定、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疾病或中毒时引起的细胞损伤、老化、肿瘤的发生进展起着重要作用[1]。自1972年Kerr提出细胞凋亡这一概念后,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成为肿瘤病因学、病理学研究热点,近几年的研究在凋亡信号转导途径、细胞凋亡的生化反应机制及细胞凋亡的调控基因,细胞凋亡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2]。文章就细胞凋亡与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1、概述
早在1972年,Kerr等已发现从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和生化变化等方面来分析,细胞有两种死亡形式:一种是早被熟知的细胞坏死(Necrosis),另一种是细胞凋亡(Apoptosis)[3]。
1.1概念
凋亡(apoptosis)一般是指机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或在某些因素作用下,通过细胞内基因及其产物的调控而发生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一般表现为单个细胞的死亡,且不伴有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指的是细胞将自身裂解为许多膜小泡的一种精确调节的细胞死亡过程,是有机体为保持自身组织稳定、调控自身细胞的增殖和死亡之间的平衡、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性死亡,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4]。细胞凋亡参与调节机
体细胞生长与更新间的平衡稳定,在机体发育过程中和成年机体新陈代谢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凋亡还与多种疾病(如发育畸形、神经退化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艾滋病等)的发生发展有关,从而使细胞凋亡研究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5]。
2、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
2.1 形态学特征
细胞凋亡时伴随着细胞膜表面、细胞质和核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首先出现细胞体缩小、胞核固缩、胞浆密度增高,继而胞膜内陷将细胞自行分割为多个有膜包绕的凋亡小体(apoptotis bodies)。凋亡小体几乎立即被邻近的吞噬细胞所吞噬。吞噬细胞内的凋亡小体能停留数小时,可借助组织切片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观察[6]。在凋亡发生的全过程中,细胞膜一直保持完整。胞内容物不释放出来,所以不引起周围的炎症反应。同一组织中,不同细胞发生凋亡的过程并不同步[7]。
2.2生化特征
细胞凋亡时,早期Ca2+内流引起胞质中Ca2+浓度持续升高,激活了Ca2+依赖性核酸内切酶,于180碱基对处将DNA切断,胞质内蛋白质发生交联,产生单个核小体和穴聚核小体,抽取其中DNA进行电泳分离,呈现梯状图谱,该图谱做为鉴别细胞凋亡与否的主要指标。但DNA降解并不是细胞凋亡必不可少的改变,Bowen等在细胞凋亡过程中未发现有DNA降解现象,细胞凋亡的另一特征是有新的RNA和蛋白
合成,这也是细胞凋亡的主动性的一种有力证据[8]。
3 细胞凋亡的调控基因
细胞凋亡主要受基因的控制,现已发现许多基因对细胞凋亡均有直接或间接的调控作用。通常将这些基因分为两大类,即细胞生存基因和细胞死亡基因。一般认为与细胞生存有关的基因包括C-myc、C-abl、Ras、V-src、Bcl-2,EIB,LMW5-HL,C-kit和Bcl-x等;与细胞死亡有关的基因包含P35、P53、RB、
DCC、WT-1、CpGv、Bcr-abl、V-erb-A、tats20、DAD1、ADO/Fas、TGF-B、TRP-2、RP-8、TRPM-2、SGP-2、TIA、Bax、ICE、C-rel、irrecrst 等。这两大类基因作用的结果,决定着细胞的生死命运[9]。
4 影响细胞凋亡的因素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影响细胞凋亡的因素很多,可大致分为促细胞凋亡因子和抗细胞凋亡因子;这两者又都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促细胞凋亡因子包括生理性激动因素(如TNF家族、TGF-B、神经递质、生长激素撤除、失去基质附着、钙离子、糖皮质激素等)、损伤相关的诱导(如热休克、病毒感染、氧化剂、自由基、营养耗竭等)、治疗相关因素(如多种化疗药、C射线、电离辐射等)和毒性物质(如乙醇等)。抗细胞凋亡因子包括生理性抑制因素(如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CD40配体、中性氨基酸、锌离子、雌激素等)、病毒基因(如腺病毒EIB、杆状病毒P35、牛痘病毒crmA等)和药物因素(如Calpain抑制剂、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肿瘤启动因子等)[10]。
5细胞凋亡与疾病
5.1 细胞凋亡与肿瘤性疾病
肿瘤相关基因促进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肿瘤形成主要有两个机制:一方面是过度激活细胞周期(cell cycle),以使细胞处于无限增殖分裂状态,另一方面就是抑制细胞凋亡(apoptosis),以使细胞的死亡倾向性降低。细胞增殖速度加快,发生突变的细胞又不能通过细胞凋亡机制清除,综合平衡的结果就是肿瘤形成的机制。人类肿瘤凋亡有3个主基因(mastergenes):P53、bcl-2和c-myc。bcl-2基因是一种抗凋亡基因,它抑制肿瘤细胞因各种因素引起的凋亡。野生型P53是肿瘤抑癌基因,它与细胞的生长阻滞和凋亡有关,因此它能促进放、化疗剂的杀伤作用。bcl-2能妨碍依赖P53的凋亡,但不影响依赖P53的生长停滞,可是将bcl-2与c-myc共表达时这两者都被阻断。P53基因的突变以及bcl-2的表达增高会对人类肿瘤的治疗产生抗性。这是由于P53的突变使它们失去了依赖野生型P53的凋亡,而bcl-2蛋白则在抗凋亡中起主要作用,这两者常会使治疗失败。从这一机制出发,改变肿瘤的抗凋亡状态,将具有临床的实用价值。可采取增加诱导凋亡基因的表达,抑制抗凋亡基因的表达,将bcl-2基因序列导入造血干细胞以增加它对化疗致凋亡的抗性,从而对再植入的自体干细胞起保护作用,以凋亡判断预后时化疗和放疗引起凋亡的能力可提供重要信息,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寻找和设计模拟P53蛋白结构与功能的新药,以利用其结合DNA抑制肿瘤增生和促进肿瘤凋亡[11]。
5.2 细胞凋亡与自身免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