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方案)

合集下载

最新整理《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2

最新整理《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2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2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韦鉴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并积累晨钟暮鼓郁郁葱葱莽莽苍苍香火鼎盛水深龙多等词语。

3、体会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弟子的话语,学习借物喻理的写法。

4、明白一个人成材离不开它所存在的环境,离不开竞争的道理。

教学重点:1、理解并积累晨钟暮鼓郁郁葱葱莽莽苍苍香火鼎盛水深龙多等词语。

2、体会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弟子的话语,学习借物喻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领悟本文语句中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娓娓谈话,激发兴趣同学们喜欢读西游记吗在这部小说中吴承恩为我们塑造了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那么,你们知道唐僧是根据唐朝哪个高僧的原形塑造的吗〔生答玄奘〕你对玄奘了解多少呢〔生介绍自己了解的玄奘〕今天我们来把唐僧复原到生活中,来学习他成为一代高僧之前的一个故事;一;;一; 生命的林子。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有哪些疑问吗〔生谈疑问〕就让我们带者这些疑问来读课文吧。

二、新知探究〔一〕、检测预习,落实根底学会本课的八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以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三〕、设疑启发,潜心会文1、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庙你从课文中哪些词语读出来的积累词语: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2、如果你是一个和尚,在这样的寺庙中修行,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名寺,玄奘却要离开,这是为什么呢哪个词语写出了玄奘要离开法门寺的决心之大生谈感受,分析原因,体会决意一词的含义3、弟子要离开,方丈是怎么做的呢分角色朗读对话改写对话,方丈直接对玄奘讲道理,劝他留下两种方式中体会方丈的语重心长,用心良苦,学习借物喻理的写法。

积累词语喧喧嚷嚷郁郁葱葱遮天蔽日鹤立鸡群莽莽苍苍等4、玄奘领悟了方丈的一翻苦心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里读出来的齐读课文8,9自然段小结:要走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要留仍然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知道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留在法门寺的缘故。

并从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预习目标:1、想一想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后来为什么又留下了。

2、分角色朗读方丈与玄奘的对话,感受方丈启发玄奘的过程。

3、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教学过程:一、字词导入,创设情境。

板书:10 生命的林子1. 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生命的林子》。

2.下面请同学们听写几个词语,认真听。

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喧喧嚷嚷高僧济济3.对照订正。

(幻灯片2显示)4.提问:读读这些词,你发现了什么?5.师生交流:是形容寺庙的人物很多,从这些词语看出法门寺是个名寺,这里有很多高僧。

板书:法门寺6.齐读词语(读出你对法门寺的赞美!)过渡:这么优秀的法门寺,是众僧多么向往的地方呀!可是,玄奘为什么决意离开法门寺呢?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重点讨论包括这一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问题。

7.回顾一下本节课的预习目标。

(点击:幻灯片3)指名读预习目标。

板书:离开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至3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玄奘决意离开法门寺原因的语句,用横线画出。

二、走进文本,感悟真理。

1.精读课文第一段(1~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有关语句。

(2)师生交流:玄奘为什么决意离开法门寺呢?(3)学生发言,教师概括。

板书:法事应酬太繁幻灯片4显示:玄奘想静思养神,潜心修身,但是法门寺法事应酬太繁,又感到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谈经论道却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

(4)指名读。

讨论:从中可以看出玄奘是个怎样的人?幻灯片5显示:一心向佛勤奋好学不甘落后(5)指导朗读,集体齐读。

(苦恼无奈)引导:正当玄奘因此事感到苦恼、无奈的时候,这个僧人的一番话彻底动摇了玄奘。

幻灯片6显示:有人劝玄奘说:“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集纳了天下的许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阅经读卷。

最新整理《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案

最新整理《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案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发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并指名朗读。

〔谁能把它读好〕3、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4、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生命的林子。

二、分析林子。

1、这究竟是怎样的林子请大家读读描写林子的句子,看看哪片林子给你的印象深刻,把你读后的体会用简短的话写下来。

2、指名谈谈感受。

生1:这里的林子长得不茂盛。

树干短而扭曲,不能成材,只能做煮菜的薪柴。

〔板书:树木稀疏薪柴〕师:你能读好这几个词吗〔显红乱枝纵横、又短又扭曲〕师:谁能用朗读再现那片林子的样子生2:这里的林子很茂盛,树干粗壮,挺拔,能成材。

〔板书:郁郁葱葱栋梁〕师:谁能展现林子郁郁葱葱的样子3、显红最高大和棵棵4、透过这两个词,你看出了什么生1:第一片林子里最高大的树也只能做薪柴,更不用说其它的树木了。

生2:虽然它长得高大,但是却不能成材。

生3:第二片林子中能成材的树木有很多。

5、读到这里,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问题生:同样是树,为什么一片林子的树只能当薪柴,而另一片林子里的树却能成栋梁6、〔出示方丈的话〕请大家读读方丈的话,圈圈划划,找找原因。

7、你明白了这片林子长得不同的原因了吗生:由于竞争,第一片林子没有竞争,所以不能成林;而第二片林子由于有竞争,最终成为了栋梁。

〔板书:竞争〕8、你说得真好!那你能好好地读读方丈的这段话吗9、同学们,方丈把玄奘带进林子,说出这么一段关于林子的话。

那么,方丈仅仅是在说林子吗三、分析法门寺。

1、法门寺和山野小寺有什么不同呢生1: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香客如流,它就像那片郁郁葱葱的林子充满了生机,也蕴含了竞争。

在这样的环境下,玄奘一定会刻苦习经,一定能成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导读感悟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弟子的话语。

2、从玄奘没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齐读课题2、法门寺后面有一片林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是一座怎样的林子?林子里的树怎样呢?二、阅读感悟1、思考:这是一座怎样的林子?林子里的树怎样呢?①学生快速浏览课文②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林子郁郁葱葱③出示投影林子:郁郁葱葱莽莽苍苍遮天蔽日秀颀挺拔修长挺直④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描述一下这座林子吗?对呀,这些词一放到句子中就有了生命力,这就是法门寺后面的那座林子,那里是树秀颀、挺拔、修长、挺直。

⑤齐读这些词语。

2、方丈为什么要带玄奘去看这片林子呢?法门寺又是一座怎样的寺庙?快速浏览1-3自然段。

①交流相机板书:法门寺水深龙多(同学们读书很有水平,一读就能抓住文中关键词语。

)②出示投影法门寺香火鼎盛名满天下水深龙多高僧济济晨钟暮鼓香客如流③法门寺为什么能成为名满天下、香客如流的名寺呢?理解“水深龙多”法门寺因水深而龙多,反之因龙多而水深。

④就是这样一座水深龙多的名寺,玄奘却要离开,为什么?想出人头地,但又怕在这里显露不出他的才华,方丈很明白玄奘的意思,于是寒暄了几句就带他来到了林子。

3、法门寺和林子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应该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答案,你能用自己的话告诉我法门寺和林子的关系吗?你肯定知道!法门寺就是林子,林子就是法门寺4、方丈带玄奘到这里来到底要干什么?①投影出示第八段,把这段话大声读出来,感受方丈对玄奘说这段话的深刻用意。

②哪位同学能像方丈一样郑重地读一遍?③方丈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重重地撞击着玄奘的内心,谁再来读一读?④老师范读⑤自读感悟⑥再请同学来读一读⑦齐读5、同学们,同是一棵树,有的能成为栋梁,有的成为薪柴,这是为什么?①栋梁生活在群体里薪柴鹤立鸡群缺少竞争相机板书:群体竞争②哪位同学能说得更简洁些?想成为栋梁不能远离群体,即使你鹤立鸡群也有可能成为薪柴,关键是看你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群体里。

(六年级语文教案)10、生命的林子(2课时)含反思

(六年级语文教案)10、生命的林子(2课时)含反思

10、生命的林子(2课时)含反思六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晨钟暮鼓”“郁郁葱葱”“莽莽苍苍”等词语,并积累这些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娓娓谈话,激发兴趣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有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一个著名的人物就是唐僧。

你们知道唐僧是根据我国唐朝哪个高僧的原型塑造的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2.课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生命的林子玄奘法门寺名僧3.再次快速浏览课文。

(1)想一想,玄奘为什么准备离开法门寺?后来为什么又留了下来?结果怎样?(分段)(2)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3)将你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和大家议一议。

4.学生读书,并展开小组交流活动。

●三、熟读课文,完成作业。

第二教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弟子的话语。

3.明白一个人成材离不开它所存在的环境,离不开竞争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领悟本文语句中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

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喧喧嚷嚷高僧济济2.对照屏幕订正3.齐读生字词,说说发现?交流:法门寺是一个高僧云集的寺庙,作为一位和尚,你是什么感觉?如果不是法门寺,而是个普通的小寺,你有什么感觉?玄藏为什么一开始想离开寺庙?后来又为什么留了下来?板书:走留●二、新授1.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默读课文,做出圈划。

方丈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启发玄藏的呢?请大家浏览课文的4—9小节。

师生交流:方丈是在循循善诱地教导玄藏,他一共问了玄藏几个问题?出示:“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你愿意做烛火还是做太阳呢?”(是方丈想了解玄藏究竟想做什么样的人?)出示:“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是这么修长,挺直呢?”这棵树和一片松林有什么不一样呢?这片林子是什么样的林子?●三、拓展后来玄藏又遇到了那位曾经劝他离开的僧人,玄藏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生活中需要太阳这样的人,还需要更多烛火这样的人。

《生命的林子》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生命的林子》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生命的林子》教案设计第二课时《生命的林子》教案设计第二课时「篇一」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玄奘在方丈的开导下,放弃了去偏僻小寺的想法,决心在法门寺潜心苦修的事,引发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段1~3小节讲他决意辞别师父,离开法门寺,准备到偏僻的小寺去阅读经卷。

第二段4~9自然段,讲方丈启发他,他顿悟,表示留在法门寺。

第三段10~11自然段,点出从他潜心苦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所感悟的哲理。

文中对话部分为课文的主体,因此读好这些对话并理解其深刻内涵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生命的林子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词语。

4、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2、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准备:搜集能反映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这一哲理相关的故事或文章,让学生对这一哲理有更深刻的感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一、简介玄奘、引入课题(见教学参考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己读课文,圈化勾点。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

3、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4、整体把握,建立印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

师相机板书:玄奘:无法成名方丈潜心苦修决意离开以林为喻,劝导点拨终成名僧三、学习写字1、师重点指导2、学生写字3、展示评议四、布置作业1、读熟课文2、查照关于玄奘的资料《生命的林子》教案设计第二课时「篇二」《生命的林子》是一哲理美文。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学会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词析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命的重要性,懂得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词析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意义,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播放森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森林有什么作用吗?”(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并做好笔记。

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课文讲述了谁的故事?他在森林里遇到了哪些动物?他为什么能走出森林?”(三)品词析句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如:“他挣扎着爬起来,继续向前走。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义,如何体现生命的力量。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1.教师提问:“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对生命有什么新的认识?”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关爱身边的人和事,将关爱行动落实在生活中。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生命的感悟文章。

2.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与同学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导入、课文阅读与理解、品词析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意义,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创新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感悟,进一步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在阅读理解环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对话:“同学们,你们在阅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作者在描述小男孩遇到困难时,用了特别生动的词语?比如‘挣扎’,这个词你们能感受到它的力量吗?”2.在品词析句环节,教师可以提问:“小明,你能告诉老师,你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什么特别的情感吗?你觉得小男孩在这个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环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小华,如果你在森林里迷路了,你会怎么做?你觉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重要的道理?”教学难点:1.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意义,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对话:“同学们,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珍惜它呢?小丽,你能分享一个你认为珍惜生命的例子吗?”教学过程补充:(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小刚,你能分享一下你印象最深刻的段落吗?你觉得那个部分最打动你?”2.教师继续引导:“对了,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小男孩和那些动物之间的互动?它们给了小男孩什么样的帮助?”(三)品词析句1.教师提问:“小王,你能试着解释一下‘生命的林子’这个的含义吗?”2.教师进一步引导:“大家觉得,‘生命的林子’仅仅是指森林吗?它还可以代表什么?”(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1.教师提问:“小李,你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实践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行动?”2.教师鼓励学生:“很好,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关心家人的健康,这些都是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表现。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案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案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不同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依赖关系。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并描述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心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结构。

2.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三、教学内容1.复习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探索生态系统中不同角色的作用。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复习•复习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生态因子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第二步: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之间会有哪些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提供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相互关系。

第三步: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植物、昆虫、鸟类等),并描述该角色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四步:展示和总结•让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共同总结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生态系统中某个生物消失了,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五、教学资源•黑板/白板•教学课件六、教学评估•学生的小组讨论表现及展示内容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生物相互关系的理解程度。

七、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并展示该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八、课后作业•阅读相关科普文章,了解更多关于生态系统的知识。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生态系统和生物相互关系的理解。

•撰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观后感,表达对生态系统的思考和感悟。

以上是《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的教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生命的林子》教案 (2)

《生命的林子》教案 (2)

《生命的林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并积累词语。

3. 明白一个人成材离不开它所存在的环境,竞争才能发展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 领悟本文语句中所蕴涵的道理。

2. 理解方丈大师话中的含义,领悟话语中折射的哲理。

三、教学准备:
1. 要求学生利用早晨的时间收看百家讲坛节目。

2. 教学挂图、实物投影及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名人事例或者引用名言警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呈现:
- 教师介绍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创作背景。

-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 教师领读文章,注意字音和断句节奏。

- 学生自行默读文章,思考文章传达的道理。

-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课堂练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并尝试背诵。

4. 课堂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文章的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

5. 课后作业:让学生背诵并默写文章的精彩段落。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生词。

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讨论:1、怎样使一棵树看起来高一些?(使学生认识到与其让它与矮树相比不如给它时间帮它长得高一些。

)2、理解“班门弄斧”“学得惊人艺,弄斧到班门”的真实含义。

二、简介玄奘、引入课题三、指导自学,整体感知1、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3、思考:“林子”指的是什么?4、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四、学习成果交流1、认读生词。

2、解释词语。

3、学生分节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

4、“林子”指的是什么?5、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学习写字1、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临写。

3、展示评议。

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书写生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1、听写生词。

2、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二、深入感悟1、学习第一至三自然节——理解玄奘为什么要辞行。

法门寺是怎样的一座寺庙?玄奘当初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快速阅读课文的一至三节,画出关键词语说一说。

(1)学生交流。

(2)讨论:你对玄奘的做法持什么态度?为什么?板书:(脱颖而出)偏僻小寺玄奘法门寺2、学习第四至九节——理解方丈的启发点拨。

《生命的林子》教案

《生命的林子》教案

《生命的林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命的多样性和生命的价值。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二、教学内容1. 生命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生物种类的特点和生命过程。

2. 生命的价值: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

3. 生态环境的保护: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学习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4. 个人成长与自然环境:思考个人成长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利用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生命的价值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包括书籍、文章、视频等。

2. 准备教学活动的道具和器材,如图片、卡片、实物等。

3. 准备教学环境的布置,创造一个舒适和有利于学习氛围。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践能力: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和改进方向。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生命的多样性,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种类的特点和生命过程。

2. 第二课时:探讨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尊重生命的意识。

3. 第三课时:学习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4. 第四课时:思考个人成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生命的价值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七、教学活动1. 课前调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了解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命的价值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3. 引导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教学内容1. 生命的林子: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2. 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关爱生命3. 人生的选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视频等多种形式,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命的世界。

2.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生命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和价值实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命的林子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 教学讲解:讲解生命的林子,让学生了解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生命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和价值实现。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生命多样性和独特性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的认同程度。

3. 学生对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实际行动。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故事、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案例材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 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3. 引导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 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 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视频等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和独特。

2.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和珍惜生命。

五、教学准备1. 图片、故事、视频等教学资源。

2. 教学课件。

3. 学生分组,准备小组讨论。

第一章:生命的奇迹1.1 导入: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奇迹。

1.2 教学内容:介绍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奇迹。

1.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生命奇迹。

第二章:生命的多样性2.1 导入: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

2.2 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3 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记录不同种类的生物。

第三章:生命的独特性3.1 导入:展示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独特性。

3.2 教学内容:介绍生命的独特性,包括生物的特征和生命的过程。

3.3 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记录生物的独特性。

第四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4.1 导入:展示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4.2 教学内容:介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包括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4.3 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并分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章:尊重生命,珍惜生命5.1 导入: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5.2 教学内容:介绍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意义和方法。

5.3 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并分享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经验。

六年级语文下教案《生命的林子》2

六年级语文下教案《生命的林子》2

六年级语文下教案《生命的林子》2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词语。

3、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师再板书:玄奘:无法成名方丈潜心苦修决意离开以林为喻,劝导点拨终成名僧二、文本细读、理解感悟1、学习第一至三自然节--理解玄奘为什么要辞行。

法门寺是怎样的一座寺庙?玄奘当初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快速阅读课文的一至三节,画出关键词语说一说。

(1)理解名寺之名: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2)理解玄奘之难:静思养神、潜心修身,青灯黄卷、苦苦习经--想成材,理解劝说之对: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出人头地难;偏僻小寺、阅经读卷,才华很快显露。

(3)理解辞行之决:点拨: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很多人都认为宁可做蛇头,不做龙尾,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心理,玄奘拿定主意要离开。

2、学习第四至九节--理解方丈的启发点拨。

当玄奘把这个想法告诉方丈时,方丈并没有说一句挽留的话,却让玄奘选择留在了法门寺,读读课文,想想方丈用了怎样的方法留住了玄奘?和同桌读读课文讨论一下。

(1)理解方丈和玄奘的第一次对话。

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愿做太阳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2)方丈带玄奘看了这两处地方。

课件出示一处小山头,一处大林子,大家来看,同样是松树,它们有什么不同呢?(3)理解方丈与玄奘的第二次对话。

方丈的话很朴实,很自然,玄奘开始时也不明白,但细细琢磨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找出方丈的语言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和同学交流。

指名读一读:出示重点内容齐读: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他们就成了薪柴啊!(4)我感觉方丈很了不起,并没有说一句要留下玄奘的话,却让玄奘留了下来。

六年级语文教案——《生命的林子》

六年级语文教案——《生命的林子》

六年级语文教案——《生命的林子》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词语。

3、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讲解第一段重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图片引入,简单谈谈对玄奘的了解(出示唐僧图片)对他有什么了解,随机板书:玄奘一代名僧。

2、揭题:你们知道吗?他之所以成为一代高僧,有多种原因,其中与他选择法门寺修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在法门寺修行时的一个传说。

4、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头脑中冒出了什么问题?大胆地提出来。

5、小结入文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其中什么样的林子是生命的林子,林子和玄奘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要来探讨的。

简单的说一说。

齐读课题质疑简介玄奘、引入课题二、初读课文1、师生互动交换初读反馈。

(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文章的主人公除了玄奘还有谁?他们是什么关系?文章讲的是关于他们的一件什么事?)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

10分钟整体感知三、理清课文层次找出文章脉络(打算离开----林中悟道------成为高僧)自由快读课文,按脉络把文章分成三部分四、分析第一部分(打算离开)。

1、提问:谁离开?离开哪里?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是一所什么样的寺庙?3、讲解生字“剃、酬”,多音字“济”;讲解生词“晨钟暮鼓、香客如流、水深龙多”。

生命的林子教案

生命的林子教案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阳平镇中心小学韩丽芳学习内容: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男女生比较朗读两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并积累“晨钟暮鼓”、“香火鼎盛”、“鹤立鸡群”、“水深龙多”等词语。

3.体会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弟子的话语,明白“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充满竞争的环境”的道理。

学习重点:1.结合课文理解并运用“鹤立鸡群”、“水深龙多”等词语。

2.明白文章解释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理解方丈借喻说理的一段话,结合实际谈自己的认识。

使用远教资源:多媒体课件、视频、学习过程:一、播放音像,轻松交流。

课前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的音像资料,让学生谈谈通过看《西游记》和查找相关资料对唐僧了解多少。

通过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产生积极情绪的场景,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揭示课题,设疑入文。

1.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说到的《西游记》的主人公唐僧,这个锲而不舍的取经人他的生活原型人物就是玄奘。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他成名之前在法门寺修行的故事。

2.设疑:“生命的林子”到底指什么?为什么叫“生命的林子”?3.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林子”的语句。

三、扣住“林子”,引发思考。

1. 自由朗读,讨论比较两处林子的不同之处。

(板书:稀稀疏疏、郁郁葱葱)2. 出示图片,形象感受两处林子的不同。

处林子的句子。

4.引发思考:两处林子为什么章程截然不同的样子?(让学生细读品味方丈的话。

)提问: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疑问呢?(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方丈把郁郁葱葱的树比成芸芸众生,一棵棵奋发向上,不甘落后,因而个个成了栋梁之才;远离群体稀稀疏疏的书没有人跟他竞争,尽管有充足的阳光,也不能成才。

)5. 深入追问:方丈为什么要把玄奘带到林子里来?他将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四、前后联系,深入感悟。

过渡:方丈把他带到林子里来将这些话是为了劝玄奘留在法门寺,那么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庙?他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呢?(读1—5自然段)1.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抓住“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等词语体会法门寺的热闹和繁荣。

六年级语文教案——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

六年级语文教案——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

六年级语文教案——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课文4~9小节教学过程:一、默写词语,导入新课1.前面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课时,我们先来听写六个词语。

请同学们认真听,每个词语,我只报一遍。

香火鼎盛晨钟暮鼓名满天下水深龙多高僧济济香客如流2.对照屏幕,全对的举手。

错误的课后去订正。

3.猜猜老师为什么只报这六个词语,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法门寺)4.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法门寺是一个怎样的寺庙?法门寺是这样一座高僧云集的寺庙,玄奘却想离开此地,这是为什么?5.可是,经过方丈的一番点化后,玄奘却说:(出示,引读)“方丈,我是不会离开法门寺的!”从后面这个感叹号中你感受到什么?(一种坚决)一起来读一读。

三、学习课文4~9小节A 紧扣方丈的四个问题1.过渡:玄奘为什么又不离开法门寺了?方丈是怎么点化他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4--8小节,找出方丈提了哪几个问题,并标上序号。

2.交流出示①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②你愿意做烛火还是愿意做太阳呢?③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④为什么这里的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3.如果请你给这四个问题归类,可以分几类?(两类)4.研究前两个问题出示:方丈明白了玄奘的意图后,问玄奘:“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玄奘说当然是太阳了。

方丈说:“你愿意做烛火还是愿意做太阳呢?”玄奘认真思忖了很久,郑重地回答说:“我愿做太阳。

”于是,方丈微微一笑,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走走吧。

”思考:①自己默读这部分的内容,思考:方丈为什么要提这样两个问题?②听了玄奘说愿意做太阳后,方丈微微一笑,你认为方丈“微微一笑”背后有什么含义?出示句式说话:方丈微微一笑,心想()练习说话交流③分角色读5.研究后面两个问题出示: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为什么这里的松林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默读六七小节内容,分别划出描写“这棵树”和“这里的松林”的句子。

交流出示:这棵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松 树 . 这 两 处树 木 的 不 同 有 了 清楚 的 了解 对
( ) 读课 文 . 会 哲理 四 细 领
1 . 是松 树 为什 么会有 这么 多 的不 同呢? 同学 们轻 同样 请
声 读课 文的第 八 自然段 , 中找 出答案 。 ( 从 出示 第八 自然段 ) 2指 名 回答 .
语 文/ 例 精 选 课
性 命的棒 第=课时教 学设计
江苏 淮 安 市 楚 州实 验 小 学 成高 军

于成 才的 理 性认 识 。 有 对 两 处树 木 的 不 同 . 了深 刻 的 只 有
认 识 , 能深 入 浅 出 , 会 出其 中蕴含 着 的哲 理 。 以 , 才 体 所 教
学 时让 学 生பைடு நூலகம்默 读 、 考 、 出词语 、 比板 书 、 画 不 同 的 思 找 对 画
些 不 同? 笔 画 出 相关 词 语 。 用
2学 生 交 流 . 指 名 到黑 板 上 作 对 比板 书 : . 并 树木稀疏 乱 枝纵 横 、 干 又短 又扭 曲 成 为 薪 柴 枝
成 为栋 梁
个过 程 . 需 要 学 生 以 课 本 为 根 本 . 课 文 进 行 细细 的 这 对
品 读 。在 理 解 原 因 时 , 学 生 先 用课 文 中的 原话 回 答 , 让 再
用 自己的语 言 来说 明 . 后 找 出文 中的 词 语 填 空 , 生始 然 学
郁 郁 葱 葱 、 天 蔽 日 秀颀 、 拔 遮 挺
3学生 用 笔 画一 画 两种 不 同 的松 树 . . 理解 “ 秀颀 、 拔 ” 挺
2教 师 出 示 正 确 的词 语 . 学 生 对 照 批 改 . 让
3观 察 小 黑板 上 的词 语 . 有 什 么 发 现? . 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六年级语文:《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方案)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六年级语文:《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教学方案)《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说课稿)《生命的林子》是国标本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玄奘在方丈的开导下,放弃了去偏僻小寺的想法,决心在法门寺潜心苦修的事,引发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

由此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以读懂方丈和玄奘的对话,理解其深刻内涵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以引导学生理解方丈郑重地对玄奘说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

本着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要抓住课文的两部分“走”与“留”,通过对比、思考来感受“生命的林子”的意义。

玄奘要离开法门寺,玄奘留在法门寺。

只取两个关键字“走、留”做为撑起整节课教学的两根擎天柱,展开教学。

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在教学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听写“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喧喧嚷嚷、高僧济济”这个词语,在学生齐读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发现。

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

接着引出学生感兴趣的(也是上节课留下的)两个问题:玄奘为什么要走,为什么又留了下来。

从而进入到第二课时的教学。

二、研读“玄奘为什么要走”。

学生提出了感兴趣的问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在书上做相应的圈划。

然后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有人劝玄奘说的话,联系上文法门寺的具体情况,从而弄清玄奘当时想要离开法门寺的原因。

三、探究“玄奘为什么又留了下来”。

在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又留了下来”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读明白方丈是怎样一步一步劝导玄奘的。

文中并没有出现方丈劝玄奘留下来的话语,那他是怎么劝导玄奘的呢?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后,有所感悟,方丈原来是利用两片树林来开导玄奘的。

我又让学生找出灌木丛中的松树和松林中的松树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方丈郑重对玄奘说的话,明白了“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

四、续写故事,深化主题。

学完了课文,我设计了续写练习:“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主要意图是通过玄奘见到那个人说的话来表现他在方丈的启发诱导下认识的转变,对人生有哪些感悟。

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从而更加让学生明白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桃源中心小学倪浩忠教学目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重点:读懂方丈和玄奘的对话,理解其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丈郑重地对玄奘说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生命的林子》。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

请同学们认真听,每个词语,我只报一遍。

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喧喧嚷嚷高僧济济2.对照屏幕自己批改,课后再订正。

3.齐读生字词,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是形容寺庙的僧人很多,从这些词语看出法门寺是个名寺,寺庙里有很多高僧;有很多人都来法门寺。

)4.法门寺是一个高僧云集的寺庙,玄奘一开始想离开寺庙,后来又留了下来,如果此时玄奘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问他些什么?教师板书:走留5. 看来同学们对于玄奘的为什么要走,为什么要留很感兴趣,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放飞你们的思想,好好感悟课文中的语句,在书上圈圈划划。

二、精读课文。

1.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默读课文,做出圈划。

2.师生交流:为什么要走呢?(1)学生交流:有人和玄奘说要想展示才华,就要到小的寺庙去,就要去向师父辞行。

(2)老师点拨:能不能扣住文章中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呢?(3)学生再交流。

(4)师:从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玄奘想潜心修炼,想早日成名,但是他却身在法门寺中,读(刚才听写的词语)(5)玄奘待在这个法门寺想出人头地容易吗?所以他要决心留下来。

2.为什么他又留了下来?(1)学生交流:他的师父对他说,山野小寺就没有竞争,最多在那里当一个方丈,但是留在法门寺的话,会有更多的竞争和提高;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就像一棵树不能离开树林一样。

3.方丈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启发玄奘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4—9小节。

4. 讨论交流:(通过朗读课文,我知道了方丈是利用两片树林来引导他的;是问玄奘是愿意做太阳还是愿意做烛火的问题来引导他的。

)方丈是在循循善诱地开导玄奘,他一共问了玄奘几个问题?(一共问了四个问题。

)a.我们一个一个来看?(1)出示:“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你愿意做烛火还是做太阳呢?”方丈为什么要这样问这两个问题?师生交流:方丈是想了解玄奘究竟想做什么样的人?b.于是方丈带着玄奘来到了树林,他又问哪两个问题呢?为什么要这样问呢(1)出示:“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是这么修长,挺直呢?”(2)这棵树和一片松林里的树有什么不一样呢?指名说说树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师生交流:从同学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这棵树和一片松林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完全不一样呢?(3)让我们来听听方丈是怎样说的?在他的话语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师生交流:方丈不是拿树作比较,而是拿人做比较。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鹤立鸡群”是什么意思?学生谈体会:有了竞争才会让一个人成才。

方丈的话语真是令人回味啊,我们再来读这段话。

(4)请大家自己读读这段话,联系前面的内容,想像一下,眼前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了这段话我仿佛浏览了两幅画面,一幅是一棵松树立在灌木丛中,非常高大,另外一幅画就是全是松树的林子。

这片林子是什么样的林子?(遮天蔽日的林子,茂盛的林子、充满生命力的林子。

)5.方丈如此循循善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玄奘,看看玄奘自己是怎么说的?(投示玄奘说的话。

)(1)指名读。

(2)法门寺还是那座法门寺,再读词语。

(投示)(3)可此时的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4)这时的玄奘还会觉得待在法门寺没有意思吗?(5)再读课文。

6.玄奘一开始要走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要留也还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

寺还是这样的寺,经过方丈的教导,玄奘明白法门寺就像一片充满生命力的林子,在这片林子里,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代名僧。

如果玄奘走了,他会觉得自己像什么?(那棵远离树林的树,只能做煮菜的薪柴)教师板书:“柴”“材”三、拓展延伸1.后来玄奘又遇到了那位曾经劝他离开的僧人,玄奘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2.学生构思。

3.学生交流。

4.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题目,齐读,你理解了这个题目的意思了吗?学生:没有竞争就不会有更高的成就学生:只有有压力才能茁壮成长5.齐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四、总结课文生命的林子是无处不在的,对于一棵大树来说,只有在莽莽苍苍的大林子里才能成为栋梁;对于玄奘来说,只有在法门寺这片大林子里才能成为一代名僧;对于成才的人来说,只有在社会这个群体中才能有所作为。

其实对于我们同学来说,六三班,桃源中心小学都是一片生命的林子,预祝同学们在这片林子中茁壮成长。

五、作业设计。

1.选用文中的词语进行搭配。

()的法门寺()的法门寺()的法门寺()的法门寺2.照样子写成语,注意带点的字。

晨钟暮鼓遮天蔽日3.学了课文,我懂得了的人生哲理。

4.续写: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板书设计生命的林子走柴留材有竞争有压力才能茁壮成长两根擎天柱—“走”、“留”——《生命的林子》教学反思桃源中心小学倪浩忠《生命的林子》是国标本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玄奘在方丈的开导下,放弃了去偏僻小寺的想法,决心在法门寺潜心苦修的事,引发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

由此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主要抓住课文的两部分,通过对比、思考来感受“生命的林子”的意义。

玄奘要离开法门寺,玄奘留在法门寺。

只取两个关键字“走、留”做为撑起整节课教学的两根擎天柱,展开教学,这样教学思路也就清晰起来。

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教学伊始让学生听写“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喧喧嚷嚷、高僧济济”这个词语,然后问学生读后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出了两个主要问题:玄奘为什么要走,为什么又留了下来。

由此进入第二课时的教学。

二、研读“为什么要走”。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有人劝玄奘说的话,从而弄清玄奘要离开法门寺的原因。

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理解,所以不必要花多少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探究“为什么又留了下来”上。

三、探究“为什么又留了下来”。

在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又留了下来”这个问题时,要让学生读明白方丈是怎样一步一步劝导玄奘的。

文中并没有出现方丈劝玄奘留下来的话语,那他是怎么劝导玄奘的呢?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后,有所感悟,方丈原来是利用两片树林来开导玄奘的。

我又让学生找出灌木丛中的松树和松林中的松树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方丈郑重对玄奘说的话,明白了“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

由此看来,备课的艺术首先是将文本读“薄”艺术啊!只有将文本读“薄”了,我们才能自由驾驭文本与课堂。

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字、一句话上,而是应当从布局谋篇、从文化背景的高度进行品味与体会。

”这也许是我们阅读教学往往容易忽视的问题。

四、续写故事,深化主题。

学完了课文,我设计了续写练习:“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主要意图是通过玄奘见到那个人说的话来表现他在方丈的启发诱导下认识的转变,对人生有哪些感悟。

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从而更加让学生明白课文所揭示的道理,效果不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