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思想概述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e62153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1.png)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教育学科思想史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通过学习教育学科思想史,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深入掌握教育方法与教育原理,提升教学水平与教育素养。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以及中国教育思想等方面,探讨教育学科思想史的重要性与应用。
一、古代教育思想1.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等。
儒家强调礼仪、道德与人伦关系,注重孝道、义理,对于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要影响。
道家注重个体修身养性,强调自然而无为的境界。
墨家则提倡平等教育,鼓励普及教育,倡导兼爱和利益最大化。
2. 西方古代教育思想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以及基督教的教育理念。
古希腊罗马时期,教育被视为人类获得智慧、德育和知识的重要途径。
基督教的教育理念则强调人的尊严、爱和关怀,重视个体的内在品质和灵魂成长。
二、现代教育思想1. 进化主义教育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化主义的教育思想在欧美诞生并影响深远。
进化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促进人类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能力培养。
此外,进化主义还倡导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重视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
2.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20世纪初期,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迅速兴起。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关注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实用主义者认为学校应通过培养实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有用之人。
三、中国教育思想1. 新教育思想20世纪初,中国新教育思想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蔡元培等。
新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倡导培养独立人格和自主思考能力,提倡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2.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社会主义教育时期。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劳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中外教育史人物思想列表及知识总结
![中外教育史人物思想列表及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e70a35b77232f60ddcca126.png)
中外教育史1,中国古代教育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学术和学校都由官府掌握或举办,即学术官守;教师都有国家的官吏担任,即官师合一】西周的学校系统:国学--(大学和小学;天子的大学是辟雍,诸侯的大学是泮宫)乡学(塾闾,庠党,序州,校乡)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求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修养。
六艺教育有许多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在教育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稷下学宫性质: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是一所官办的私学联合体办学特色:学术自由;不治而议论;教师来去自由、待遇优厚。
兼容并包;学生自由听讲、学无常师;制定《弟子职》,作为学生守则,加强学生管理影响: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生平大部分时间聚徒讲学,开创了私人自由讲学的分歧,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较系统的教育思想;编订的六经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2,论教育作用:社会功能,提出教育与经济、军事、政治、法律的关系,把教育提高很高的位置(庶富教理论);个人功能(性相近习相远),肯定了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3,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实施教育不分等级和种类;意义在于打破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4,论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较少;偏重文事,轻视武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自然知识比较贫乏5,论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6,论道德教育:德育至上论,以仁礼为核心,以孝悌为基础,提出立志乐道。
自省自克、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德育原则方法7,论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与教学相长;尊师爱生和宽严相长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片论文,它看重阐述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即恢复和发扬人先天的善性,以达到修己的目的,亲民即推行德治与仁政,止于至善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三纲领是中国两千年封建教育都贯彻的的纲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又相互联系,将个人的学习、教人、政治等几个过程都非常自然地联系了起来,使得八条目实际上成为一个过程和整体,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庸》教育的本质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对教育下定义;教育的教学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育途径:一是发觉人的内在天性,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即“自诚明”或“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即“自明诚”或“道问学”;重视主观努力《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关于教育作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关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关于学制与教育管理,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相长【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学不断进步】;尊师重道【提出师严而道尊,一方面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藏息相辅【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学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豫时孙摩【豫是预防性原则,时是及时施教原则,孙是循序渐进原则,摩是学习观摩原则】启发诱导【君子之教育在于诱导学生,靠的是阴道而不是强迫服从,是勉励和启发引导,不是强迫和压制的。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a9d2f4a8956bec0875e302.png)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汤永胜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作用论。
认为人的先天素质差别很小,人性的差别主要是由教育和习染的不同而造成的,肯定了教育的作用。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论。
孔子适应当时新兴士阶层的政治要求,创设私学,把以前贵簇独占的文化传授给平民,只要“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扩大了教育的对象。
三、“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的教育价值论。
教育的价值在于:“克已”、“复礼”、“当仁”。
却克制自己的欲求,按照周礼行事,最后当于“仁”。
四、诗、书、礼、乐的教育内容说。
其中,孔子特别强调了学《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五、教学方法论。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与思结合、身体力行等几个方面反映的都是孔子在教学方法上的创造。
因材施教讲的是要根据学生个性才能的特点来讲来施教。
启发诱导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与思结合的名言。
身体力行则强调了为学的功效,不在于言辩,而在于躬行,躬行的严格、要求则是“择善而从”、“过,贝旳惮改”。
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境界论。
2、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孟子受业于子思(孔丘之孙,名伋)之门人,其思想学说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八派中的一个重要派别一一思孟学派。
孟子持“性善说”,宣扬“王道”,倡言“仁政”。
孟子持性善论,此其教思想之理论基础。
人性本善,善有“四端”,即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与非人的界线。
“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此四“善端”扩而充之,便形成仁、义、礼、智“四德”。
谈谈古今中外有效教学思想
![谈谈古今中外有效教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69eb83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6.png)
谈谈古今中外有效教学思想古今中外,教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这些教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古希腊的教育理念、现代西方的教学方法以及当代中国的教学思想等方面,探讨古今中外的有效教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教学思想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在儒家的教育理念中,强调“教育为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塑造人格、修身立德的重要手段。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强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这一思想对当今的教育仍然具有启示作用,提醒教育工作者重视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古希腊的教育理念也对教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古希腊,教育被视为民族生存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成为培养公民品质和政治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提出了关于教育的理论,强调了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意志。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德行的培养和智慧的启迪,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这对现代教学方法中的启发式教学和学生中心教学提供了思路和范例。
现代西方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的学习。
在西方教育思想中,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倡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这种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发展方向。
当代中国的教学思想在继承传统教育理念的也吸收了西方教学方法的先进成果,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当前,中国的教学思想强调注重学生的品德、智慧和身心健康的培养,提倡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古今中外的教学思想涵盖了丰富的教育智慧,这不仅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成长空间。
中外教育家及教育思想感悟1500字作文
![中外教育家及教育思想感悟1500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5c567f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0.png)
中外教育家及教育思想感悟1500字作文1. 引言1.1 概述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基石,对于每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外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
通过深入研究中外教育家的思想和理念,可以为我们指引当代教育的方向,并为解决当前教育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就中外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以及当前国内外优秀的教育实践案例进行详细探讨。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学校案例以及探讨师资培训机制,旨在寻找现代社会中人才培养的关键性作用,并提出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优良的教育传统。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介绍中外教育家及其主要思想,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并探讨这些思想对当代教育所带来的启示。
同时,通过国内外优秀的教育实践案例,我们将深入了解各地教育的经验和成功之处。
最终目的在于为当前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2. 中外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2.1 中外教育家介绍:中外教育家是指在中外历史上对于教育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他们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提出了许多独到而有影响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孔子被誉为伟大的教育家兼文化传承者,他提出了“仁爱”、“礼仪”等重要观念,并倡导以“诗、书、礼、乐”为基础的全面人才培养模式。
还有儒家学派代表性人物如孟子、荀子等也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教育思想。
在西方,苏格拉底是希腊古代哲学家和广受尊崇的伟大智者,他的主要思想在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柏拉图则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公民,并建议将知识分类进行递进性学习。
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因循守旧”、“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强调实践与经验的重要性。
2.2 中外教育家教育思想概述:中外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包含了广泛的内容,并且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他们的思想观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外教育家普遍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32fb595ec3a87c24028c436.png)
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一、孔子:在教育思想上(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用,由博返约);在道德教育上(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二、孟子:道德教育的原则(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刻苦锻炼);教学原则(自求自得、专心有恒、启发引导、循序渐进)。
三、荀子:首倡性恶论,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有尊严有威信;(二)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三)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四)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
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四、徐特立:关于思想教育,徐特立在他的教育论著中主要谈了三个方面:一、基本观点教育。
他说:" 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
"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以“五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三、纪律教育。
他认为必须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反对体罚。
他指出,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质修养," 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
"五、陶行知:其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是由"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 三大部分构成。
"教育思想的三个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六、蔡元培: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文科和理科相通。
七、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倡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后世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
“苏格拉底法”:相互答问、交相争辩的方法,诱导交谈者从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所以,人们也称" 苏格拉底法" 为" 产婆术" 。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总结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00e2c9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1.png)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总结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不同时代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概述总结:1. 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强调道德修养、君子之道和礼仪道德。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强调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君子。
2. 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主要强调个体的自然发展和内在修养。
道家强调追求道的真理和自然的无为而治。
道家教育注重个体的自由发展和内在精神的修养,追求人的真实和自由。
3. 法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侧重于法制建设和治理。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重视法律和秩序的维护。
法家教育注重规范和纪律的建立,培养人们遵守法律和秩序的意识。
4. 兵家教育思想:兵家教育思想强调军事训练和全面发展。
兵家重视军事战略和战术,强调训练和实践。
兵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勇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5. 墨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注重普及教育和实用主义。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普及教育和公平正义。
墨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实用技能和社会责任感。
6. 佛家教育思想:佛家教育思想注重心灵的修养和解脱。
佛家主张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佛家教育注重慈悲和智慧的培养,强调人的心灵成长和解脱。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多元而丰富,各种思想流派相互影响和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独特体系。
这些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对后世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这些教育思想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方法,但它们都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具备各种品质的培养,强调个体的自然和内在精神的修养。
中外教育简史
![中外教育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10f8a07c1ed9ad51f01df2ec.png)
中外教育简史古希腊教育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教育思想为标志,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
青少年时期,苏格拉底继承父业,以雕刻为生。
以后,他致力于讲学,在各种场合与人交谈、辩论,探讨政治、社会和道德问题,以这种方式培养了一批学生,其中包括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
苏格拉底虽长期从教,但既没有开办过学校,也未写过任何著作。
后人对其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他的学生(特别是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
论教育价值与意义(-)“智德统一”论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他提出的“智德统一”论。
根据他的观点,人与宇宙万物一样,同是神的创造物,所不同的是,神不仅创造了人的肉体,而且为人安排了灵魂。
人的一切知识、智慧和道德都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都是灵魂的属性。
因此,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
他认为、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才能趋善避恶。
这即是说,有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道德的知识,如果行为的发生者不具有道德的知识.便不可能作出道德的行为。
论教育目的苏格拉底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通宵专业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具备高尚品德的政治家。
主张通过教育培养治国之才。
论美德与知识基于此,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
”而在苏格拉底的思想中,知识就是智慧。
所以,知识即美德也就意味着智慧即美德。
(二)“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的特点在于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苏格拉底法”就是这样一种教师与学生交谈、辩论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包括四个步骤:(1)反讽。
教师通过巧妙的连续诸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认识中所存在的错误、混乱和模糊。
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也才有可能学习知识。
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
![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187c56ff01dc281e53af098.png)
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2013-05-10 22:22:01)转载▼分类:魅力教育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孔子像孔丘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孟柯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尚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教学论思想: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
韩愈的教育思想教师论: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
教学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朱熹的教育思想德育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省察。
教学论思想1、朱熹的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析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教学原则方法:自动和适时的启发;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教人有序不可取等;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为了贯彻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静处体悟2、事上磨炼3、省察克治“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1、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2、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3、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王守仁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军国民教育2、实利主义教育3、公民道德教育4、世界观教育5、美感教育“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的思想: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活教育”的思想体系1、“活教育”的目的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简介
![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0705fbb83d049649b66589a.png)
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简介一、陶行知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形成“生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的教育智慧抗日战争期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
育才学校择优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担任教师。
校内不仅教学生文化课,还努力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陶行知又派学生戴爱莲等人到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学习《兄妹开荒》等秧歌剧,在校内组织演出。
他还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带领师生开荒30亩,建立了育才农场。
这种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引人瞩目的创举,使陶行知独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誉满中外。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
中外教育史试论述马丁·路德国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
![中外教育史试论述马丁·路德国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fa7594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6.png)
中外教育史试论述马丁·路德国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宗教改革时期,由马丁·路德提出实行普及强迫义务教育的思想,布肯哈根的初等教育思想以及约翰·斯图谟在梅兰希顿改造中等教育思想基础上,提出的发展文科中学等,都为近代德国国民教育的提出打丁了基础。
这些新教改革家的教育思想汇聚起来,代表了当时德国新教教会的教育主流思想,最终成为当时德国所推行的教育思潮。
而民众对于这种教育思潮则抱有两种反应,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反应。
1.积极反应宗教改革时期,路德派的领导人物马丁·路德首先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将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女孩身上,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尤其是女性,于是人们开始积极地将自己的子女送往学校接受教育;其次他提到应该由国家和政府来管理组织学校,学校的费用大多数由市政当局支付,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送子女上学的家庭减轻了许多费用负担,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第三,路德及他的好友梅兰希顿共同将拉丁文版的《新约》《圣经》都翻译成平民日常使用的德语,使普通民众也可以直接与上帝进行交流。
在改革中等教育方面,斯图谟可以说是梅兰希顿的延续,他在梅兰希顿的基础上,进行了变革,创建了文科中学。
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语言学习,认为语言是学习一切知识的源头,只有掌握了语言这门课程,其他课程才可以迎刃而解。
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分班教学也是极为重要的,不同的班级学生接受不同的教育,这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可以夯实学生以往所学知识。
如此一来从文科中学毕业的学生更加容易得到教会和市政当局的认可,这样更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因此普通民众也愿意支持他的改革。
最后是布肯哈根。
被后世人称为“德意志初等教育之父”,他是以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为基础,提出了在德意志地区的每个乡村都要建立初等教育学校即小学,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及德语,要求每个适龄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建立男女学校,这样女孩子也被允许进入学校学习。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思想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d45d95ae45c3b3567ec8b3f.png)
孔子(前551一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
鲁国取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后没落,少时“贫且贱”。
十五岁立志求学,“学无常师”,据传曾间礼于老耽,学乐于苌弘,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早年在鲁国执政大夫季氏门下任管牛羊、仓库的小吏。
约三十岁,于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
颜路、曾子、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
五十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
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等国,凡十四年。
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自谓“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然终不见用,六十八岁重返鲁国。
政治上仍不得志,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直到逝世。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弟子达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为我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
其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一百零一九次之多,其基本涵义不外“克己”而“爱人”,“克己”即以礼约身,“非礼匆,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要求遵守周礼规定的等级,克制非分的欲望。
“爱人”即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但强调以孝弟为本,爱有差等。
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为政》)。
谓“政者正也”(《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提倡“举贤才”,“学而优则仕”,以“修己以安百姓”为政治理想。
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在教育上最早探讨人性和教育作用问题,作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肯定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乃后天习染所致,只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条件,都有可能养成“仁”的品质。
以此主张“有教无类”,除奴隶以外,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凡致“束侑”之礼者,都可以收为弟子。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872b2196294dd88d1d26b96.png)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一、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孔子(公元前 551 —前 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提出了 " 有教无类 "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 庶、富、教”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后人就简称为”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他最注意 " 行”,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过则勿惮改 "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宁死善道 " ,在必要时宁愿”杀身以成仁”,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较多,著名的有:温故而知新。
2020年幼儿教师资格证中外幼儿教育思想
![2020年幼儿教师资格证中外幼儿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e3ffa8a195f312b3169a57a.png)
2020年幼儿教师资格证中外幼儿教育思想一、西方近代幼儿教育思想★★★★★(一)洛克的幼儿教育思想洛克认为,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要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
洛克认为英国当时的一般学校成分复杂,学生教养恶劣,不利于绅士的培养。
他主张严格、慎重地挑选德行、能力好,并且娴于礼仪、精通人情世故的导师,从幼年起就对未来的绅士进行家庭教育。
洛克的《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
它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强调在体魄与德行方面进行刻苦锻炼。
这些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家,特别是对l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影响很深。
洛克的教育思想还包括“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二)卢梭的幼儿教育思想1.强调幼儿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针对传统的封建旧教育残害人性和违反自然的弊病,卢梭明确提出了教育要“归于自然”。
教育必须遵循自然,如果我们改变了这个自然法则,结果就是毁了孩子。
因此,教育要尊重、适应并促进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
2.强调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教育卢梭强烈批评封建旧教育不顾儿童天性的发展,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强调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
他提出儿童期是“理性睡眠时期”。
因此,儿童期要以感觉教育为主,在对儿童进行智力教育之前要先发展他们的感觉能力和充实他们的感觉经验。
3.强调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针对封建旧教育让儿童通过“念书本”学习,卢梭强调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让儿童完全自由地进行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儿童感官的发展,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并作为理性活动的基础。
4.提出“自然后果法”以自然教育理论为依据,卢梭反对体罚,提出了“自然后果法”。
例如,当一个性情暴烈的儿童打坏了他所使用的家具时,不要忙着给他另外的家具,而要让他感觉到没有家具的不方便。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e60d986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e.png)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是指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对于教育及其目的、方法、内容和评价标准等问题的思考和总结。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精神追求。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概述。
1.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流。
儒家崇尚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个人品德养成。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人格和道德,以及良好的社会行为方式。
儒家教育重视讲学育人,崇尚师道尊严。
2.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以道德自律和修身养性为核心。
道家强调内心的安宁和平和,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人的自由个性和独立思维,鼓励学生寻求真理和追求自身的完善。
3.法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主要追求社会秩序和政治效益。
法家教育重视规范和纪律,注重培养学生对法律和法规的遵守,以及尊重社会权威和道德规范。
4.兵家教育思想:兵家教育思想侧重于培养军队中的武士精神和战斗力。
它强调忠诚、勇气、领导才能和服从精神等军事素质的培养。
5.医家教育思想:医家教育思想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和医学技能的培养。
医家教育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医德。
6.墨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强调普及教育和平等教育的原则。
墨子主张通过普及教育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和生活水平。
7.名家教育思想:名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文化艺术方面的才能和修养。
名家强调音乐、舞蹈、礼仪等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以儒家为主导,强调人的道德伦理修养和社会行为方式的培养。
其他教育思想则通过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补充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多样性。
这些教育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8e8eb644b73f242336c5fe7.png)
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孔丘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孟柯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尚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教学论思想: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
愈的教育思想教师论: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
教学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朱熹的教育思想德育论主:立志;主敬;存养;省察。
教学论思想1、朱熹的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析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教学原则方法:自动和适时的启发;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教人有序不可取等;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为了贯彻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静处体悟2、事上磨炼3、省察克治“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1、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2、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3、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在教学容上,王守仁主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军国民教育2、实利主义教育3、公民道德教育4、世界观教育5、美感教育“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的思想: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鹤琴的教育思想“活教育”的思想体系1、“活教育”的目的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幻灯片1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幻灯片2第一节中外教育思想概述第二节教育概述第三节学制与义务教育第四节教育目的第五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幻灯片3第一节中外教育思想概述●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幻灯片4●重视教育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提倡“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强调忠孝和仁爱:“克己复礼为仁”●以“六艺”教学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思、行相结合。
●教师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温故知新等幻灯片5(二)墨子的教育思想●墨子(约公元前468一公元前376年)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继孔子之后我国古代又一伟大的思想家,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
幻灯片6●墨子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把“有道者劝以教人”作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根本措施,认为从事教育工作是有功于天下的。
●墨子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贤士、“兼士”和“义侠”,以各担当治国利民、兼爱相利的职责,成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才。
●墨子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大大突破了儒家“六艺”的范畴。
●不过墨家全盘否定了“礼”、“乐”的价值,不适当地“非乐”,不加分析地反对音乐文化和一切文娱活动,忽视音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这当然也是片面的。
幻灯片7(三)老庄学派的教育思想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道家在教育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是老庄学派,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老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道德经》中有充分的反映。
幻灯片8●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其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是文化堕落论。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庄子则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否定文化教育价值的思想。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总的来说,贯穿老庄学派文化教育思想的是虚无主义和蒙昧主义,是消极颓废的人生观。
但是在另一个侧面,它尖锐地揭露了统治阶级道德的虚伪性,以幻想的形式表达了对个性自由的企望,这在当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幻灯片9(四)《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教育文献,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它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上的阐述。
幻灯片10●1、教育作用与目的●“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
它用格言式的精美语言阐发了教育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君民中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从而把教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联,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幻灯片11●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并提出了确立学年编制的设想这一提议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体制的形成影响极大。
提倡大学必须建立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平时的小考要经常进行,大的成绩考核要每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考核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幻灯片12●3、教育原则与方法●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幻灯片13●4、教师与学生●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幻灯片14(五)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1200年)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古代一位大教育家。
朱熹的教育思想:一是关于“小学”、“大学”的论述,二是提出了“朱子读书法”。
幻灯片15●他根据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性,把教育分成“小学”(8—15岁)和“大学”(15岁以后)两个阶段。
“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
“大学”阶段则是自学和学术观点的交流。
(“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所以”)●“朱子读书法”共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朱子读书法”集中地反应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有借鉴意幻灯片16二、中国近代教育思想●(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幻灯片17●1912年2月,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蔡元培认为这五育相互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蔡元培的贡献还在于对北京大学的改造。
他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蔡元培还主张教育独立。
他认为,教育应该脱离政治,教育事业应交由教育思想家去做,不应该受党派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一定的局限性,其教育脱离政治的理论显然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
幻灯片18(二)黄炎培的教育思想●黄炎培(1 878--1965年)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主义者,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
幻灯片19●他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著名职业教育理论。
他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实现“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提倡“大职业教育主义”。
●他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社会化方针,即办学宗旨社会化、培养目标社会化、学制社会化、办学方式社会化、办学过程社会化。
●黄炎培还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他把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概括为“敬业乐群”,要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
幻灯片20(三)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晏阳初(1890--1990)是享誉国内外的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家。
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幻灯片21●在乡村教育实践中,他提出了“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
他认为,要解决四大教育必须采用三大方式。
●他还主张,知识分子要到乡村去,为农民办教育,要“化农民”必须先“农民化”。
●晏阳初为中国和世界的平民教育事业与乡村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平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不仅在我国,也在亚非拉美世界各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幻灯片22(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946),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幻灯片23●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主张以人类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
●“社会即学校”,这个主张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他还提出“教学做合一”,“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强调教做结合,学做结合。
幻灯片24●陶行知是中国创造教育的先驱,提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教师不应该专教书,而应当学习做人之道。
●陶行知一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
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幻灯片25(五)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1892-1982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儿童教育家。
●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
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
后担任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校长。
幻灯片26●“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
“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三大部分。
●“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服务”。
)●“活教育”课程论指导原则是把书本知识与儿童的直接经验相结合。
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课程形式应该符合儿童活动和生活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
●他指出,“活教育”教学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